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反思,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結合初中生物學科中的教學案例,討論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德育滲透,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增強學生環保意識,學會感恩父母,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培養科學探究精神等。
關鍵詞:初中生物;德育滲透;教學案例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同時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將立德樹人融入初中生物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下面結合教學中的具體教學案例,淺談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
1注重德育滲透,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
自然是神奇的,生命是需要敬畏的。生物學是一門研究各種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大自然、對生命產生一種敬畏感,真切地認識到生命的美好,才能增強初中生的生命倫理觀。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時,教師通過動畫展示“化繭為蝶”的全過程。在播放動畫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毛毛蟲都期待著明天有一雙美麗的翅膀,勇敢、自信、努力成長的毛毛蟲,終有一天會蛻變成美麗的蝴蝶,這就是生命的美好所在。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要付出艱辛的努力,用愛的力量感染學生學會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傳染病”時,教師講授,在人類的歷史上,傳染病奪去了無數人的寶貴生命,造成了許多人間悲劇,給學生介紹過去如霍亂、鼠疫、天花等給人類生命帶來的災難,而現在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傳染病,如艾滋病、埃博拉病、禽流感等。學生通過對傳染病的學習,感受到人類在疾病面前的渺小與脆弱,進而增強珍愛生命的意識。另外,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被子植物的一生時,從種子的萌發,到植株的生長,再到開花和結果這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是對植物生命周期的描述,教師由此引入生命的有限性,引導學生珍愛生命,珍惜青春時光。
2注重德育滲透,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近幾年生態環境問題一直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也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學生也應該重視生態環保,培養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為今后的環保盡自己的一份力。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章講述了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先展示我國水草豐美、生機勃勃大草原的圖片,再展示因亂砍濫伐、過度放牧等人類活動造成土地荒漠化的視頻,造成鮮明對比,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接著,教師滲透環保法律法規教育,最后倡議學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另外,在講授七年級下冊人體的呼吸時,教師向學生介紹了霧霾這一熱點的環境問題,通過具體實例以及學生自身的體會,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3注重德育滲透,培養學生學會感恩父母
中國傳統家庭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傾注無限的愛,而如今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從小享受著家人給予的無私的愛。教師有責任充分利用相關教學內容,去教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回報父母家人的愛,學會感恩父母。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人的生殖”一節得課后練習題中有一組數據:一位孕婦在懷孕期間體重增加了14kg。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體驗每天負重近30斤吃飯、睡覺、學習是怎樣的感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母親懷胎十月的辛苦和付出,使學生懂得感激母親的生育之恩。教師可以在課上布置一項特殊的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去為父母做一件事以示感恩。通過這樣的方法創新了傳統的思想教育模式,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和關愛父母。
4注重德育滲透,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
社會是一個群體,人與人之間離不開交流與合作,團隊合作意識是學生今后適應社會必備的素能。現在的學生是具備典型的獨生子女特征的一代,依賴性較強,個人意識強烈。同時他們的成長又處于社會快速轉型階段,或多或少地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沖擊,明顯存在著過于注重個人利益,缺乏團隊合作意識。教師有必要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教師可在八年級上冊“社會行為”一節中,利用動物群體之間的合作分工事例進行德育滲透教育:螞蟻、蜜蜂為群體生活,具有社會行為,成員之間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分工合作、團結互助。正是這種行為,使它們能夠更好的適應自己環境,而這也正是人類所必須具備的。在分組實驗課上,學生間的團隊合作、小組分工尤其重要,教師應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分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實驗過程中,學生間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明確分工,成員間注重團隊合作,才能使得實驗中不慌亂,提高實驗效率。
5注重德育滲透,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具備勇于探究的精神。科學探究需要持之以恒、刻苦鉆研的精神,而現在隨著生活條件的轉好,步入初中的學生鮮吃過苦頭,大都缺乏對科學探究的堅持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授基本科學原理和探究過程的同時,也要注重科學史的學習,通過科學家的故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科學研究沒有僥幸,需要不懈的堅持和努力,任何一個科學家的成功都是血汗的積累。學生通過學習科學家的研究歷程,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過程,為其后續開展科學研究奠定基礎。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認識生物的多樣性”一節介紹基因多樣性是借用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講授表隆平的雜交實驗過程,幫助學生明確原理,同時提前布置學生查閱袁隆平的相關資料,使學生了解其研究歷程及取得的成就,希望學生從內心有一種對科學家及科學的敬畏之心,也讓學生明白在科學探究之路往往是曲折的,需要不懈堅持。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并非僅靠一朝一夕就可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在課堂上持之以恒的堅持進行德育滲透,努力培養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作者:徐風風 單位:山東省青島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