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三維課標下初中歷史社會教學,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歷史與社會》的教學,關鍵在于學生的興趣,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關注學生興趣的激發。因為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多為枯燥乏味的,如果教師只顧一味的講,要求學生一味的學,往往會適得其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適時的運用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對問題進行思考探究,變知識的枯燥乏味為通俗易懂。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指導學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識記歷史知識,并且能歷史中走出來,更好的關注社會,了解社會,使課本中的知識能與實際相結合起來。
【關鍵詞】
三維;故事激發興趣;音樂激發興趣;教學情境激發興趣
為了更好的上好《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依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三維課標的指導,從以下幾個方面淺析具體的課堂教學。
一、創設情境,利用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成功的藝術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到有趣。”這樣,我們教師就要在有趣上下功夫,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要想在教學上激發學生的興趣取得更大的成功,教師就一定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了解他們的知識需求,尊重他們的人格,創設情境,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關注社會,參與社會主動探究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熱情與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地鍛煉自己的才能。教師在授課時,要找準切入點,用通俗易懂的故事來化解知識的難度。如在講授“和諧社會”時,學生問道,我們國家目前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有什么實際意義呢?針對這個問題,老師沒有做正面的直接的回答,而是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抓住學生注意力和記憶點,引導學生思維,反而使整個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時期學生無論是對歷史還是對社會發展的認識都不足,缺少概念,這本身就給歷史與社會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擺脫傳統教學的死記硬背和呆板的模式,采用情境式的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借助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和周圍發生的事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教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進行故事性教學過程中,學生也能夠更加自主的投入到學生中,積極的參與。在故事中明白如何構建和諧社會,我國目前搞這一活動的實際意義,學生也一目了然了。這樣,教師就不必苦口婆心的為學生做任何的解釋,只是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便將學生的難點解決了。同時在講授故事的過程中,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度,能在自己主動的參與過程中學會知識,也大大增進了學生的自信。因此,有時變枯燥乏味的說理為通俗易懂的故事,是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需求的。課堂中適當穿插故事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十分必要的。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著不需要教”。例如,在學習“屈辱的歲月”這個知識點時,民族英雄林則徐為什么要發動“虎門銷煙”?為了使學生的理解這個歷史事件,教師可以事先上網搜集一些關于這個歷史事件的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如果學生看明白了,參悟透了,可以給定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以小品的方式展示出來,這樣教師可以檢查一下學生對這個事件的了解程度。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極高,表現欲很強,都想展示自己的才華,同時也都想把事件的來龍去脈弄明白,所以,在此創設這樣的情景,不但能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歷史事件,歷史背景,還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的能力,能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主動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不留“死角”,學起來使學生感到很順暢,也為后期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介于《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特殊的學科,不但要求學生學好歷史,而且還能跨越歷史,關注社會,了解社會,以至于將來的探究社會。這就要求歷史教師潛心研究三維目標,能在三維目標的指引下,實現歷史的跨越。在此過程中,要求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更新自身的角色,課堂教學中必須與實際聯系起來,引導學生不斷的實踐,探索,思考,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引導他們具有創新精神。循序漸進的引進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指導學生能盡早的從書本中走出來,盡早的了解社會,為新時代的社會發展培養高水平的人才。
作者:周光麗 單位:浙江省麗水市縉云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