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初中歷史課堂探析(5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為了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一些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讓學生能夠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生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成為學習的主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本文主要探究了課堂教學的先學后教、先練后導、授之以漁以及引導學生作為學習的中心,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提高能力,掌握學習方法。
關鍵詞:
初中歷史 先學后教 先練后導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化,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轉變“學科本位”、“知識中心”的教育觀念,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為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用于進行創新和開發,在歷史教學中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先學后教,學生主體標新立異
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先學后教”的方法,讓學生能夠緊緊圍繞著課堂學習任務和內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能夠成為學習的主體和課堂的主人。教師引導學生先學,學生就會主動地進行探究和思考,從而改變了教師傳統教學中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探究中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從而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學生的先學,學生會在思想上形成正確的認識,在探究中感受到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在大腦中逐步地構建出一個知識網絡,形成對于知識的系統認識和理解。學生的先學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改變了學生消極、被動地學習狀態,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先學,讓學生參與了學習過程,促進學生親歷學習過程,從而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學習《開元盛世》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本課學習的知識目標是掌握唐朝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商業的繁榮等基本事實。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這些知識,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導學案讓學生能夠通過對于導學案的問題以及任務進行思考和分析。通過學生的思考,學生會形成自己的認識,從而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學生的先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感覺到學以致用,引導學生思考歷史知識對于當今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作用。學生看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非常實用,學生的學習也會產生強烈的興趣,促進課堂學習氛圍的濃厚,讓學生在自己的不斷探究中充實和完善知識體系。在學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后,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授,會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先練后導,自主探究構建思維
為了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呈現出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先練后導”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通過練習來發現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和思考。教師可以通過練習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上的困惑,從而激發學生練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可以通過練習來進行接下來的探究,從而學生學習的有的放矢。通過學生的分析和思考,學生就會在逐步學習中逐漸地掌握學習方法,總結知識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學習《辛亥革命》時,教師就可以先給學生提供一些課堂練習讓學生進行思考,比如:辛亥革命的背景是什么?教師的練習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積極主動地進行分析。因為辛亥革命的發生有著極其復雜的原因,涵蓋古今中外、主觀與客觀、偶然與必然、政治與經濟、思想與文化等多種因素。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會進行發散思維,從而在探究中掌握知識規律,總結出自己的觀點。在學生學習有困惑產生質疑后,教師可以進行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實現學生探究的良好效果,保持學生對于課堂的新鮮感。教師有針對性地練習會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讓學生能夠緊緊圍繞著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來進行探究和思考,促進學生成為探究的主體。在探究中學生也會發現自己的問題,從而更加明確地進行問題的分析和探究,解決問題,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教師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也會了解到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和分析,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問題,突破學習上的困難和疑惑,促進學生能夠做到“堂堂清”“天天清”,讓學生能夠在教師“先練后導”的引導下,不斷地提高和進步,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授之以漁,引導方法提煉構思
有效教學策略是針對教學策略的效果而言的,是教師在教學情境、教學過程中為最大程度地達到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能力并促進學生的發展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有效教學策略的獲得與實施是教師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基礎和條件。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授之以漁”的教育,避免對學生采用“授之以魚”的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在探究中掌握學習方法,成為學習的主體和課堂的主人。例如在學習《美國南北戰爭》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和任務的方式來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學習,幫助學生能夠層層深入,探究問題的本質和內涵,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文和材料的閱讀,帶來學生進行分析和推斷,使學生能夠得出結論,由淺入深地突破重難點。在學生的分析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線索,比如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作用,南北戰爭的起因?戰爭初期雙方的形式如何?林肯政府頒布了哪兩項法律,內容和作用是什么等。讓學生可以通過自學和合作探究等方式來進行問題的解決,形成課堂的良好互動。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學會了獨立思考,掌握了探究問題的方法,面對任何問題都能夠輕松應對,從而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使學生在探究中習得知識,提高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四、學生中心,參與課堂鍛煉能力改變教師主宰課堂做法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牢記“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時刻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能夠成為學習的主體,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使學生能夠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避免教師主宰課堂的做法,要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使學生能夠親歷學習過程,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進行思考。通過學生的思考和與教師的積極對話,學生會親歷學習過程,感受到學習過程的快樂,從而形成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散和大腦的鍛煉。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材料,“兩份禮單”。展示英國使臣給乾隆皇帝祝壽的“禮單”和中國回贈給英國的“禮單”:英國“禮單”:天體運行儀和望遠鏡;座鐘一架;天體儀;地球儀;奇巧椅子一對(能隨意轉動);毛瑟槍、連珠槍;銅炮、榴彈炮數門;軍艦模型;以及英國的土特產若干。———摘編自《1793,乾隆英使覲見記》中國“禮單”:琺瑯、珍寶、玉器、漆器、花緞、畫冊、鼻煙壺、扇、簽、普洱茶48團,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摘編自《1793,乾隆英使覲見記》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并讓學生思考:“兩張禮單”中的禮品有什么特點?從中可以看出中英兩個國家有怎樣的不同?教師提供的材料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在探究中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和快樂。學生通過分析和判斷,會對歷史知識形成一個更加全面和細致的認識,從而能夠探究中問題的來龍去脈,使學生能夠成為學習的主體和主人。教師在這個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來認識到中英兩國經濟形式的差異,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而英國則已經進入工業經濟時代。通過學生的思考,學生會在思想上產生深刻的認識,從而更全面、細致地理解歷史知識,成為學習的主體。在不斷地探究中,學生會理解到鴉片戰爭實質上是兩種文明沖突的結果,從而提升了學生的認識,促進了學生的提高。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會提高能力,打破傳統的教師主宰課堂的教學模式,促進課堂的活躍和學生的主動學習。
五、總結
總之,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限制,勇于創新,并大膽實踐,在歷史教學中以課程標準和新課改的理念為指導,讓學生能夠成為學習的主體和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和思考,實現高效課堂和學生的有效學習主動探究。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能夠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的探究來習得知識,感受知識獲得的過程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能力的提升,實現學生的突破和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讓歷史課堂能夠展現出勃勃生機,花開不敗。
作者:徐志榮 單位:江蘇省鹽城景山中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薛珍.試論新課程背景下生生互動在歷史課堂上的應用[J].中學生閱讀,2009.08.
第二篇:初中歷史課堂參與式教學方式運用
【摘要】
在新課改大力推進的當下,提倡參與式教學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特別是正處于過渡階段的初中生而言,其心理與生理都比較適合采用參與式教學。筆者將依照教學經驗,圍繞初中歷史課堂,淺談參與式教學,希望能夠對教學質量的改善提供幫助。
【關鍵詞】
參與式教學 初中歷史 課堂
目前,大部分初中歷史教師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硬性灌輸,教師講授,學生記錄,教學提問,學生回答,使得歷史課堂枯燥、乏味,沒有任何活力。如何讓學生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保持著全神貫注,自主學習,已成為歷史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參與式教學的內涵
筆者查閱相關研究成果和資料后,將參與式教學界定成:在公開、自由、和諧的課堂環境中,借助協作、探討和競爭,構建一種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師生關系。通俗來說,參與式教學除傳授理論知識、鍛煉技能外,還應強化思維訓練、培養創新能力。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參與式教學更加側重學生的參與性、課堂趣味性和運用能力。
二、歷史參與式教學存在的問題
初中歷史相對簡單,內容淺顯,便于理解。在原有的歷史課堂上,教師將自己定位成教學主體,學生只是傾聽者和接受者。然而,隨著新課改的大力實施,參與式教學得到了越來越多歷史教師的重視,并慢慢地轉換著教學角色,教師不再是神圣、威嚴的角色,逐漸認識到了指導性作用,學生也沖破了教師設定的框架,不再懼怕教師,可清晰、直接、準確地表述個人觀點,提出質疑。
三、歷史課堂中參與式教學的運用策略
1.構建公平、融洽的教學氛圍。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在實施參與式教學時,應準確定期自身的角色,認識到自身在參與式教學活動中的指導者的作用。對于初中生來說,渴望參與教學活動,并以此獲得教師的認可和贊許。因此,歷史教師應為學生構建一個公平、融洽的教學氛圍,這不僅滿足參與式教學的要求,還滿足學生的心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給予更多的鼓勵,盡量不要打擊學生的上進心。例如,講解工業革命時,學生在未正式閱讀和學習本節內容之前,不清楚工業革命的發起地,眾說紛紜,此時,教師不應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應給予尊重和鼓勵,讓學生保持強烈的好奇心,認真聽講,積極思考。
2.有機整合新舊知識。
應用參與式教學時,歷史教師應多多鼓勵,引導學生依托現有的歷史知識結構,憑借合作交流來創造新知識,有機整合新舊知識,順利實現教學目標。這要求教師應全面掌控學生的知識結構,明確學生對某些問題的具體見解。例如,講授親王掃六合時,為讓學生完全理解秦朝疆域,形成清晰的時空概念,則可要求學生繪制秦朝疆域,借助該情境作業,可讓學生形成初步認識,然后教師從旁指正,以此來完善學生的認知,最終牢固記秦朝疆域。
3.采用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參與式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它不僅能通過相互感染來提高參與性,還可培養合作探究能力。一般是將學生依照日常表現劃分成多個小組,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全班學生共同參與,互相幫助,不斷進步。同時,教師還要正確評價每一個小組的具體表現,選出表現最出色的小組。另外,還可組織競賽活動,借助激烈的競爭氛圍來刺激學生的參與欲望,增強學習動力。
4.傳授學習技巧和方法。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旨在通過參與式教學讓學生深刻記憶知識點,增強獨立思考和實際運用能力,全面掌握歷史知識點。因此,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教師應在傳授歷史知識點的基礎上,多多鼓勵,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不斷增強自尊心,激發歷史學習興趣,真正掌握學習方法。為實現該目標,歷史教師應強化引導,關心學生的真實想法,構建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師生關系,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引導,有效發揮自主性,切實增強學習能力。以君主專制政體這節內容為例,首先,組織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內容,找到關鍵詞;然后,引導學生集體討論唐三省和宋三司,找到不同點。通過參與式教學的應用,可構建一種輕松的課堂氛圍,并能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探討,創設開放性課堂,全面提升歷史學習自主性,主動配合教師,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5.重視個體嘗試。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人,尤其是在參與式教學中,更加突顯了學生的主人地位。在學生獲取知識、提升品德修養的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仍需要學生的個體參與。從這一層面而言,初中歷史教師應重視個體嘗試,為學生創造更多鍛煉和表現的機會,指引學生主動參與。例如,待學生具備一定基礎,掌握某些知識后,可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設計與教學,也可讓學生講解試卷,通過切身體驗與個人嘗試可為歷史課堂注入無窮的活力,彰顯學生的自主性。
四、總結
參與式作為新課改中的基本內容,其具體的運用效果直接關乎著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若想構建有效、優良的歷史課堂,教師則應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強化實踐探索,重視反思,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對教學活動的促進作用,改善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宋美華 單位:新沂市第十中學
參考文獻:
[1]劉在升,隋元芳.新課標下初中歷史主動參與式教學芻議[J].新校園(理論版),2014,(4):105.
[2]彭勝桂.淺析參與式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教育A(小教版),2015,(4):69-69,74.
第三篇:初中歷史生命化課堂實踐體驗
所謂生命化課堂,是指教學中充滿生命因素的課堂,學生在獲得學習認知的同時也能夠實現情感、體驗的成長。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互動,能夠真正實現教學相長,提升師生生命質量。新課改介入課堂教學之后,要求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角色需要重新定位。教師要尊重課堂教學發展規律,珍惜課堂教學生成資源,展現教學過程的生命觀念,通過多元教學活動完成課堂生命塑造,全面提升學生生命觀、價值觀。
一、角色定位,尊重歷史教學生命價值觀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自身特點,教師要對課堂角色有清晰的認知。新課改要求教師徹底擺脫傳統“一言堂”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平等權利。教師要注意身份轉換,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服務者,這也是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重要意識。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新課改要求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構建生命化課堂需要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與學生關系的和諧程度越高,課堂生命特征就會越強烈。為培養學生課堂生命活力,教師需要讓學生主動參加教學實踐,與教師形成多維互動,提升師生關系的親密度,這對實現課堂生命化有重要意義。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離開學生,教學就會回到原點,教師淪為獨角戲,教學失去積極性;同樣,如果一味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離開教師,學生學習也會陷入盲從和迷茫,學生生命力自然就無從談起。因此,教師要為課堂角色進行科學定位,找準自己的位置,也要幫助學生建立角色意識,這對提升課堂生命力有決定性作用。
二、資源生成,體現歷史教學生命發展觀
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生命因素眾多,關鍵要看教師如何進行把握掌控,復習舊知要讓學生溫故知新,這個“新”并非只有知識創新,還有眾多生命因子的呈現,學生在復習學習中實現生命更新,這種成長經歷本身就是生命特征的體現過程。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自然要形成多元互動,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教師引導學生思維,開展豐富多彩的探索活動,這些操作過程都包含豐富的生命特征,學生的成長歷歷在目,課堂教學的生命化特征自然呈現。學生在參與課堂教學實踐時,其學習興趣、學習關注力、學習方法、學習思維方式、合作學習意識等,都會處于動態的生成階段,由此生發的教學資源則會獲得大爆發。教師要特別珍視教學生成,因為這是極其珍貴的教學資源。特別是學生生命力的體現,其應用價值更為明顯。學生對歷史學習的判斷、建議、觀點,都是學生認知觀作用的結果,體現了學生思維認知的全面啟動,由此產生的學習認知自然帶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手段挖掘教學生成,并對其進行整合篩選,讓其成為課堂教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驅力,這對大幅度提升學生生命認知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三、過程展現,強調歷史教學的生命觀
初中歷史教材內容呈現時代性,教師在具體施教時,要注意為學生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材文本展開多元解讀。在具體操作時,教師要對教學過程進行展示,彰顯教學生命力的強勁支撐。課堂導入時,教師要借助多種媒介,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在學生梳理文本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幫助學生厘清歷史發展脈絡;在課堂問題設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點,針對性設計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課堂訓練時,教師要對訓練內容進行多方觀察,特別要注意學生個體差異,對不同群體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在課堂評價時,教師要傾注更多感情因素,對學生進行鼓勵和鞭策,特別是對待學困生,教師要給出更多關心,這對提升學困生信心有重要幫助。
四、總結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需要引入新型教學觀念,要尊重課堂教學的成長原則,為教學生命元素成長創造良好環境。教師要擺正自身位置,將課堂還給學生,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護課堂生命化特征。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展示生命活力,對學習內容展開多視角多維度探索,運用強勁生命動力,塑造個性和人格。
作者:李艷梅 單位:江蘇省徐州市云龍區教研室
第四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組織策略探究
摘要:
重視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組織策略的探究。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組織得到優化,教學效果就佳。初中歷史老師要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既有趣又有益的學習活動。在教學組織上可以嘗試選擇好教學切入點、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及注重課堂教學的延伸等策略。
關鍵詞:
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組織 策略
對于絕大多數老師來說,新課改理念和實操都是全新的。在新課改下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相應有了很大改變。作為初中階段學習既重要又相對邊緣的一門學科,初中歷史當然要積極投身到新課改浪潮中。那么,如何才能更科學地組織好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使歷史課堂真正“活”起來,讓老師、同學們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課改帶來的好處呢?從新課改理念出發,一堂課成功與否與學生的參與度高低是有直接關系的。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歷史老師一定要把絕大部分時間交還給學生,組織引導他們進行既有趣又有益的學習活動。
一、選擇好的教學切入點
課堂教學的切入點選擇直接關系課堂起始環節教學氛圍的營造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等教學準備工作的成效。這些教學準備工作做好了,課堂教學走向就明確了,教學效果也就有了相應保證,反之亦然。“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歷史老師想要獲得課堂教學的成功,首先要在“良好的開始”上下工夫。在具體教學實操上,歷史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充分考慮教情和學情,根據教學內容發掘學生原有知識儲備甚至調動他們增加相應的知識儲備,盡可能拓展課堂教學外延,拓展課堂教學深度和廣度。如教學唐代文化的時候,我就在課前安排學生搜集整理唐代著名文人們的詩詞、逸事,并且要求他們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對這些古代名賢進行風格流派上的分類。在課堂起始階段,我專門安排十分鐘時間讓學生對他們課外搜集整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為課堂學習做充足準備。從教學意義說,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學習資料的能力和習慣。在學生搜集整理學習資料的過程中,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被進一步激發起來,自主學習熱情得到充分調動。因此,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就可以預見到課堂教學氛圍肯定是輕松、愉悅的,效果自然是良好的。
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
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倡導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現在看來,這種學習方式越來越顯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因為該學習方式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在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得到碰撞、啟發、修正。所以,通過這種方式學來的東西既具有獨特個性,又有普遍性和共性。再加上學習是自己獨立完成的,所以印象特別深刻?;谝陨蠋追N因素的考慮,初中歷史課堂應該更多地倡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時候應該盡可能考慮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應該更多地考慮教情和學情。特別在探究環節,更要注意探究主題適宜與否。一般說來,要求學生探究的主題不能太過深刻,更忌寬泛。最好由課堂學習內容延伸而來,推動他們由現象到本質的探索。如教完《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要求學生課后自行觀看電影《火燒圓明園》。然后我在接下來的課堂上專門開辟了一堂討論課,討論的主題就是“清政府為什么會這么落后?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的落后?”經過一番激烈討論,學生順利得出“閉關政策造成了清政府的落后”的結論。這個時候,我就勢引導學生對清政府推行閉關政策的主觀目的和造成的客觀結果進行深入學習,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三、注重課堂教學延伸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想要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歷史,單純靠歷史課本,靠一周兩三節的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初中歷史教師要以課堂教學為契機,注重課堂教學延伸,善于引導學生從課堂學習某個主題出發,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深化自己的學習成果。如教學完“宋元文化”章節之后,布置同學們抓住宋代文化的代表人物蘇東坡做進一步探究。我要求同學們著重探究蘇東坡在詩詞文化史上到底作出了怎樣的貢獻并且深入想一下他在文化上有杰出的才能,是不是意味著如果真的給他表現的機會就一定能夠在政治上做出驚天動地的成就呢?這項作業布置下去之后,同學們充分運用各種學習手段,有的上網查閱,有的去圖書館找資料,甚至有同學專門請教當歷史教授的親戚……從后來匯總上來的調查報告看,同學們的見地相當獨特深入,根本不像是初中生的思想深度所能做到的。
四、總結
關于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組織策略的探究需要每一位初中歷史老師的共同努力。只要我們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引下,堅持把課堂學習權利還給學生,通過各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不斷豐富、拓展歷史課堂教學。這樣,快樂、高效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一定會實現。
作者:劉藝芬 單位:南靖縣湖美中學
參考文獻:
[1]宋愛泉.淺析新課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優化[J].科教文匯,2007.
[2]陸朝堂.提高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幾個策略[J].新課程,2009.
[3]李炳臣.關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激勵策略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3.
第五篇:初中歷史課堂質量探析
【摘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人們越發的重視教育教學的質量問題。同樣,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課堂上有效的進行師生互動已經變得尤為的重要,并且具有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尤其是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育教學過程中,人們應當重視師生互動教學,讓學生真正的成為教育教學的主體,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被動接受,這樣學生主動的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中,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進行課堂學習,從而更好的提升初中歷史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
初中歷史 師生 互動教學質量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人們越發的重視基礎教學,尤其是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相應的,在真正的師生互動教學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作為教學主體存在,主動的進行知識的學習,從而更好的提升初中歷史教育教學質量。
一、師生互動教學的問題
1.師生互動形式較為單一。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應當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的做到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但是,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育教學中,教師僅僅重視師生間的互動,而忽略了學生之間的互動,甚至是學生之間的互動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并沒有深入,同樣這樣的互動教學并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相反的,這樣的互動教學反而是浪費時間的,不利于高效課堂的教學實踐。同時,在現今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所采用的互動形式較為單一,學生的參與程度較低,這樣也不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2.師生互動形式化嚴重。
在初中歷史教育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往往熱衷于填空式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提問模式往往缺乏新意,同時也流于形式,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相應的,這樣的流于形式的師生互動,往往重視的是一種表面的互動,沒有真正的思想方面的交流,這樣也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師生互動中教師作用低下。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互動教學極為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作為主導的作用,但是存在部分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沒有起到主導的作用,在對學生的監督以及指導方面,教師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這樣的師生互動教學中,并沒有起到主導的作用,使得互動教學的質量大大降低。
二、提升師生互動教學質量的良好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人們越發的重視基礎教學,尤其是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相應的,在真正的師生互動教學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作為教學主體存在,主動的進行知識的學習,從而更好的提升初中歷史教育教學質量。
1.備課的重要性。
在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的重要途徑中,最為有效的是進行合理的備課。同時,在初中歷史教育教學中,進行師生互動教學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哪里需要進行師生互動,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準確的進行安排,從而更好的豐富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因此,在初中歷史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多的選擇各種有效的師生互動來豐富整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例如:教師在講解美國南北戰爭時,教師應當采用各種情景再現的形式來將歷史呈現在學生眼前,從而讓學生有種身處其中的感受,只有在備課期間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認識以及了解設計,才能更好的實現師生互動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更好的實現初中歷史教育教學任務。
2.創建平等的師生關系。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平等的師生關系是保障師生互動教學進行的基本保障,同樣的在師生互動教學中應當明確師生所處的地位,教師應當作為教學中的引導者以及組織者,而學生更應當充分的深入其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教學的環境。有了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才能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氛圍,教師才能有效的創設相關的愉快的教學氛圍,進而鼓勵學生進行學習,全面的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3.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初中生大多已經能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時對待問題都有了自己的見解,而此時的初中生,其表達自身情感的需求是強烈的,對待事物都有自己的認知以及情感,與此同時,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并不喜歡教師進行一味的知識的灌輸,而是希望教師能夠真正的創設相關的情景以及典型事例來進行知識的詮釋,這樣能讓學生更好的認識理論,更好的表達自身的真實的情感。為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想要更好的提升師生間的互動教學質量,教師應當不斷的鼓勵學生,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成功以及快樂,從而更好地進行學習,通過這種激勵式的學習,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更好的提升初中歷史教學質量。
4.完善師生互動教學過程。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師生互動教學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是師生間的互動,而可以是學生之間的互動,同樣的,在初中歷史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當不斷地完善整個師生互動教學過程,提升互動教學的質量。例如,教師在進行提問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問題難度的設置,隨著問題難度的加深,不斷的發揮學生的潛力,更好的解決每一個問題,從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再如:在進行合作討論學習中,教師應當充分的擔任引導者的角色,把控好合作討論中的每一個環節,同時要讓每個同學都能在互動中學到知識,從而激勵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整個合作討論的環節中。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課堂上有效的進行師生互動已經變得尤為的重要,并且具有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尤其是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育教學過程中,人們應當重視師生互動教學,讓學生真正的成為教育教學的主體,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被動接受,這樣學生主動的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中,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進行課堂學習,從而更好的提升初中歷史教育教學質量。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育中,為了更好的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當充分的有效的開展師生互動教學,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以此來更好的提升師生互動教學質量,從而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作者:朱萍 單位:徐州市東苑中學
參考文獻:
[1]王玉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提高師生互動有效性的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06:149+223.
[2]楊愛紅.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互動合作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13,13:130-131.
[3]宋桂梅.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師生互動的重要性[J].文理導航(上旬),2013,08:77.
[4]吳剛.小議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合作[J].新課程(中學),2015,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