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歷史故事運用原則下初中歷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選取歷史故事的原則
1.堅持真實性原則
歷史是一門科學嚴謹的學科,堅持真實性不僅是對歷史學科的尊重,也是對學生獲得知識的尊重。如果學生發現老師所講的歷史故事有悖于歷史事實,會嚴重影響到學生對老師的信任,無法建立正常的師生關系,更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尊重史料的基礎上,合理進行想象和推測,才可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故事內容要生動有趣,形式題材多樣化
在一個班級中,每個學生主體的理解方式、思考方向不同,將故事生動化、有趣化、多樣化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提高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新鮮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3.立足課本,鮮明主題
選取歷史故事,一定要圍繞大綱要求,把握知識重點,圍繞一個主題,有條不紊的展開,讓學生不會感覺混亂,不會失去學習興趣,分階段、有層次的對學生思維進行引導,使學生的史學認識和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4.注意結合初中生的心理變化特征
初中生主要集中在13-15歲這一年齡段,學習以感性思維為主,邏輯思維的能力不足,歷史故事可以使學生對歷史事件有一定了解,給學生以思考和教訓,使學生理性看待問題,開發和培養初中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1.運用歷史故事導入新課程
在講新課之前,不應急于直奔教學內容,已完成教學任務,可以運用歷史故事導入課程。課堂中,為避免學生思維在15-20分鐘后出現分散游離現象,如果能在一開始就把握住學生的聽課學習興趣,那么這個良好的開端就使整個課堂成功了大半。在這個時候,老師可以先講些歷史小故事,將課堂氣氛“預熱”,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能集中精力,將歷史專業理論知識和歷史故事聯系起來,加深印象,提高課堂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歷史故事可以是成語故事、神話故事、戰爭故事、名人名事、文化故事等等,這些都可以加以利用。比如講到中國近代不斷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原因眾多,但其中慈禧太后作為頑固派領袖權傾天下,把持朝政,不斷阻撓進步思想和勢力,固守閉關鎖國,崇洋媚外,導致清庭逐步淪為列強統治的工具,加劇了中國兩半社會的形成,加深了階級矛盾和民族危機。使中國近代化舉步維艱。所以可以列舉一些慈禧太后的錯誤做法,如對外屈膝投降,對內鎮壓農民起義,大肆揮霍錢財,阻礙等等。通過慈禧太后這一學生們熟知的歷史人物故事來反應中國近代屈辱史,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重振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學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2.在課堂中穿插講述歷史故事,并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啟發學生
要想在45分鐘內不讓學生走神,就需要使講課內容具有吸引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適當地穿插歷史故事。如在講到三國混戰時,可以描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役的激烈場面;在講到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孫中山的所作所為;在講到亞里士多德的發明發現時,穿插他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現的這些原理等等。這要求教師改變以往上課嚴肅的氣氛,將課堂變成一場生動有趣的“故事會”,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更好地記憶課堂上所講的歷史事件過程、人物、時間、結果影響。在歷史故事之后,還應該提出一些由小故事引出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來讓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發散思維,積極發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考能力。
3.在課堂結束時也應運用歷史故事
在課堂結束時運用歷史故事有利于實現課堂教學的首尾呼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歷史課不再那么枯燥,促使學生更加期待下次上課。
4.注重講課技巧,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歷史學的主觀性較強,一字之差就可能使學生產生誤解。歷史故事需要教師運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以生動的語言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其次教師的態度要客觀公正,另外,還應注意語速和節奏,太快或太慢,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結語
運用歷史故事的教學方法既符合初中生感性認識占主導的思維認識方式,也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獲得歷史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合理運用歷史故事,也要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以故事為載體,結合實際,融會貫通,以古鑒今來傳授歷史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科學教學,促進歷史學科不斷受到學生的重視,發揮歷史學的積極作用。
作者:魏云芳 單位: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