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初中歷史閱讀教學研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強調目錄的閱讀
我們所使用的初中歷史教材都是分為每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因此,讀目錄可以從宏觀上把握教材、構建知識框架,不至于發生史實混淆錯亂的現象,也有利于答題。我在每學期第一課都是帶領學生來閱讀目錄,了解本課書的主要內容。教師在引導學生學完一章后,鍛煉學生歸納出每一章的時代特征,再回過頭來閱讀本單元的目錄。
2根據每課特點,適當引導進行引言閱讀
第一課文的引言或介紹本課史實的時代背景、或提綱挈領概括正文主旨、或設問激趣引人入勝、或拓展豐富學生視野,閱讀導言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確定了基調、有了指向標。如七上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其引言就導出了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引出了學生對絲綢之路開辟的興趣。再如八上第13課的“紅軍不怕遠征難”引言引用了的《長征》詩,課堂教學導入時,筆者首先讓學生朗讀這首詩,然后讓他們找出詩歌中所提到的地名,再讓學生思考這些地名與詩歌的題目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閱讀能很快找到五嶺、烏蒙、金沙、大渡橋、岷山這些地名,也能分析得出這些地名都是紅軍長征途中經過的地方。這樣,通過對引言的閱讀和思考,學生很快就能夠記住本節課的中心課題是長征。
3加強對正文的閱讀,掌握每一課的基本歷史知識
課本正文的編寫充分體現了歷史新課標的精神,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敘事簡潔明確、字斟句酌、分量適中。因此,正文閱讀是課堂閱讀的主要內容。筆者采用“課前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基本了解每一課的基本知識;“課后閱讀”讓學生加強對基礎知識的鞏固與掌握。在閱讀時,指導學生忘記的方法,如講九上“美國的建立”時,把1774年、1775年、1776年、1777年、1781年、1783年發生了哪些事通過閱讀弄清了,美國內戰的主要問題也就解決了。再如,可順著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初步發展、黃金時期、顯著發展、遭遇沉重打擊、萎縮”這條線索來進行閱讀記憶。
4注意教材的史料閱讀
課文為筋骨,史料如血肉,正像梁啟超先生在《歷史研究法》中說:“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可言。”史料的閱讀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課文難點的解決,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5課“和同為一家”有一段材料,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中華”指漢族人民,“夷狄”是對少數民族的稱呼基礎上,學生就可以這句話的含義了。進而可以得出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5注意對圖表的閱讀
歷史教材中幾乎沒有一篇課文沒有圖表,有的甚至占整個課文內容的一半左右,因此如何處理和運用圖表,成為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合理運用圖表,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課文內容,而且有利于獲取有效信息。教師要充分重視圖表的作用,認真讀圖,分析圖表,從圖表中獲取歷史知識、歷史信息,并能夠做到圖文轉換,應用圖表說明歷史問題,尋求各種歷史規律、歷史特征和歷史因果的答案。例如《開國大典》,它藝術地記錄下了1949年10月1日那一瞬間激動人心的歷史,完美地再現了新中國誕生的輝煌。教師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此圖,便會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6總結
在教學中,每一課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每一課歷史閱讀的側重點都不一樣,需要教師根據教材,根據學生情況加以調整。作為歷史教師,要做閱讀的引路人,讓閱讀成為我們的一種習慣,通過閱讀不斷地獲取新信息新知識,發展自己,提升教學水平。
作者:季秀鳳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第三十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