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初中地理教學旅游資源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資源,反映基礎教育的地域特點、增強課程的地方適應性,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初衷。結合教學實踐,從教材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主題內容緊扣地方氣息,利用多媒體輔助課程教學,活動設計強化實踐體驗四個方面探討利用地方旅游資源滲透初中地理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
旅游資源;地理教學;滲透;提升
利用地方旅游資源滲透初中地理教學,讓學生在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創新的價值,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實現課程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融合。校本課程比國家課程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更適應地方和學生的需要。
一、教材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
基礎教育課程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很難滿足學生帶有地域性的發展需要,基礎教育課程內容常常產生陌生感。初中階段是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形成的不可忽視的階段,地理課程資源的利用不能只局限于課堂教學模式,要依賴于社會實踐,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出發,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出發,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激勵學生觀察、調查、探究,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惠東縣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九龍峰的譚公祖廟、新庵的西來古剎、增光的龍巖寺、吉隆的石庵、稔山的雷鳴庵等民間宗教寺廟,構成了有惠東縣特色的文化景觀;綿長的海岸線,濱海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享有“東方夏威夷”之美譽的簨寮海灣海景旖旎、巖礁神奇,令人流連忘返;惠東的高潭鎮被稱為“廣東井岡山”,中洞村更有“東江紅都”之稱,紅色旅游資源豐富。中學生活潑好動,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客家民宅,體驗民風民俗,參觀名勝古跡,感受民族文化,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二、主題內容緊扣地方氣息
開發和利用校本課程,需要利用當地有價值的課程資源,初中地理教材版本多,教材內容不可能完全適應區域差異,有的教學內容與當地的環境不符,如果教師只教“教材”,必然會脫離實際,因此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聯系當地的實際情況,體現地域特點。惠東縣擁有綿長的海岸線,濱海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如:港口管委會擁有全國迄今唯一的海龜自然保護區,享有“東方夏威夷”之美譽的簨寮海灣海景旖旎,巖礁神奇,令人流連忘返,平海的雙月灣沙灘綿延二十公里,沙白水藍、波平浪柔,是觀海聽潮、休閑旅游的絕好去處。教師可抓住保護海洋資源,減小海域污染的主題,緊扣地方氣息,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培養學生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讓每個人都能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公民。主題內容緊扣本土氣息,學生才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產生共鳴,由此也增強了課程的地方適應性,增強校本課程的德育時效性。
三、利用多媒體輔助課程教學
多媒體以其強大的處理圖像、動畫、影視、聲音、文字等的功能,將諸多的地理信息展現于地理課堂,把抽象枯燥的地理現象,變得具體,有趣味,避免了單純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的簡單循環。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善于應用多媒體資源進行教學,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堂,這樣,必然會大大增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以多媒體為載體,將惠東古樸的民俗風情、迷人的海灣、古色古香的建筑群等旅游資源化抽象為具體,以動態的圖片、音頻、文字深情并茂地展現出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學生能在有限時間內獲取大量的地理信息,由此產生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開放性課堂,采用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模式,建立信息技術專題網站,進行探究活動,搭建學生獲取知識的平臺,利用網絡資源,最大限度地提供學習資料,便于學生獲取大量知識,利用網絡討論交流,展示成果。
四、活動設計強化實踐體驗
初中地理教學過程應該是以理解為基礎的體驗生活和建構生活的過程,是以理解、體驗和感悟為基礎的生活方式重建的過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建構生活方式的過程,是圍繞地理問題進行的多向的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因此地理教學活動要強化學生的實踐體驗,大膽進行教材整合,動態的利用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豐富學生生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例如,教師可帶領學生走近古老的村寨探尋惠東悠久的歷史文化,體會惠東數千年來積淀的文明,關注身邊的地理,增強情感體驗。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讓學生當導游,為游客解說旅游景點的情況,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還可舉辦旅游攝影圖片展,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感知家鄉的變化,體驗地理知識,培養地理實踐能力。
作者:王東 單位:廣東惠東縣平山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