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初中地理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授之以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地理學科是學生進入初中新增設的學科。因此,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的方法至關重要。只要學生學習得法,就會產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就會在探究中取得成效。因此,筆者在地理教學中重點指導學生讀圖的方法。學生掌握了讀圖方法,在遇到地理問題時,可以通過讀圖進行分析,通過對地理綜合因素的思考來解疑、釋惑。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把地理知識記憶到地圖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例如:在學習“氣溫和氣溫的分布”一節時,學生可以根據地圖中的地形、降水等因素來進行分析,使地理知識的學習與歸納更加系統與全面。筆者還注重抓好學生自主預習的環節,讓學生通過課外輔導書及網絡教材進行預習,把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結合地圖進行分析,課堂上小組之間進行討論探究,通過反復訓練,使學生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二、走進生活,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興趣
如果教師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一味通過講解來灌輸地理知識,勢必會使學生產生枯燥的感覺,從而喪失了學習興趣。學生對生活現象比較熟悉,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生活,觀察地理現象、歸納地理知識,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就存在于現實生活當中,從而產生對地理學習的親切感。例如:在學習“我國水資源”一節內容時,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生活,進行調查、探究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由各組組長分配各項調查內容,分工完成探究調查任務。學生對當地水資源是屬于什么類型,當地水資源的主要補給形式以及以什么方式進行灌溉、水資源是否能滿足作物的種植與生長等問題進行了調查。之后,各小組將調查的結果在課堂上進行交流。這樣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加深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激發了學習興趣。
三、關注時事,提高教學實效
學生往往對身邊的熱點敏感問題感興趣,在地理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因材施教,注重把地理知識的學習與身邊的時事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我國人口問題時,筆者讓學生了解我國的人口政策,在學習中將我國不同年齡人口的比例與本節的地理知識相聯系,使學生的地理知識得到了有效拓展。再如:在學習“水土流失”一節內容時,筆者讓學生觀察現實生活中有關水土流失的報道,讓學生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些自然地質災害成因的分析,讓學生提出治理水土流失問題的措施。這就從學習地理知識的層面上升為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高度。與時事熱點結合,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四、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有利于學生探究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運動地理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中東”一節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東的氣候特點,教師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中東和印度的緯度基本相同,但是二者的氣候卻有著較大的差別,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課堂中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與探究。通過探究學生了解了緯度、地形與洋流、季風對于氣候的影響。另外,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進行情境的創設。例如: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優勢展現西部荒漠化演變過程,并且讓學生進行網絡查詢搜集資料,通過資料分析西部荒漠化的重要因素,提出應對西部荒漠化的對策。這不僅提升了學生探究動力,還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五、有效提問,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對學習內容能夠提出質疑,就會激發對問題探究的積極性。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的能力。例如:在學習“東南丘陵地形地貌”這節內容時,可以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探究。學生在學習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個地方為什么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在小組通過對地理位置、氣候等方面因素的研究,對東南丘陵進行全方位的分析,最終提出解決水土流失的措施。
六、結語
總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及初中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的方法,并通過創設情境、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等措施,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作者:宋建 單位:濟寧學院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