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初中地理課堂創設與實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學習共同體這個理念是從社會學角度提出的、注重成員溝通和對話的學習組織形式。“中國的氣溫和溫度帶”的內容具備創設學習共同體的條件,本節課以兩位同學講述家鄉的溫度和生活作為源頭,在成員的交流、探討、總結中達成學習目標,并在過程中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后反饋中,學生發言情況比常規課多,對課堂模式的認可度也更高。
學習共同體理念最早在1995年由博伊爾首次提出,他認為“共同體是因共同使命并向著共同愿景一起學習的組織,共同體成員共同分享學習的興趣,共同尋找通向知識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運作方式,向著這一目標共同參與并相互作用”[1]。佐藤學從社會學角度出發,認為學習即是社會參與,并且注重共同體內的對話與溝通,強調掀起學習共同體改革。本文的課堂學習共同體,是成員帶著歸屬感朝著共同的學習目標,在良性溝通與合作的基礎上構建的課堂環境。學習共同體應當具備以下特點中的一個或幾個:學生基于真實性情境和實際任務展開學習;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開展學習,通過學生間或者學生和老師間的協商對話達成共識;學生能夠與小組成員分享自己的觀點,在課外老師和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2](見圖1)。本節課選擇了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氣候”第一課時內容——中國的氣溫和溫度帶,以這節課內容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具有較為成熟的基礎條件。八年級學生組建班級已經超過一年,學生和教師之間較為熟悉,教師通過前期調查知道學生們的家鄉,同學們對家鄉的介紹和相關照片能夠激發全體學生的探究熱情,形成了共同學習的愿望。一年多的相處使班級成員具有了較強的集體認同感,也有利于成員之間的對話溝通。經過七年級的教學,學生已基本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和區域認知方法,具備一定的探究思考能力,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中積極發表意見。
一、課堂環節與流程
在課堂環節的設計上,既體現了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在成員的質疑交流中達成共識,總結規律,又滲透了發現問題——提出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并在驗證環節用讀圖法培養學生用地圖、讀地圖的能力與習慣。
二、課堂設計
在課堂具體環節上,筆者設計了話說家鄉、想一想、讀一讀、論一論、動一動幾個環節,以話說家鄉作為導入,從兩位同學的講述中發現問題,在想一想環節大膽提出猜想,在讀一讀環節根據地圖提取信息,在論一論環節將自己獲取的信息以文字進行總結,在動一動環節將溫度、農作物及熟制對應起來,讓學生體會氣溫對農業的影響,最后布置作業學生回家查一查家鄉資料,探究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整個過程較為流暢,對學生能力的層次要求逐步提高,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與同學的合作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評價與反思
為了反映學生在組內交流和班級發表意見的情況,筆者在課堂開展過程中進行發言統計(見表2),發現在學習共同體模式下的學生更能夠在小組和班級內進行發言。在50人的班級內,基本做到人人都能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有一半的同學能在班級發言,許多平時課堂中不愿意發言的同學也能表達意愿,人均發言次數達到2.3次,說明課堂上的學生能夠在交流合作中完成學習任務。課后在該上課班級和另一使用傳統教學模式的班級就學生對課堂模式的滿意度展開問卷調查,以該上課班級作為實驗組,以傳統教學模式的班級為對照組,學生對課堂氛圍、合作學習的開展、積極性與參與度、內容豐富程度、吸收學科新知識、對課程的興趣、分析問題能力和從課程中受益等方面以1-10分給出評價。通過數據統計和分析,發現以共同體模式開展教學的班級的學生對各項指標的評價均高于對照班級(見圖3),尤其在課堂氛圍、積極性和參與度以及對課程的興趣上有較大提升,說明學生更喜歡也更愿意參與到這樣的課堂形式中去。本節課基于教師對學生基本情況的了解,選取家鄉在哈爾濱和廣州的兩位學生,教師先要做到和兩位同學積極溝通,提前布置,準備好家鄉照片并查詢氣溫狀況。通過一南一北兩名學生講述家鄉寒暑假見聞和氣溫狀況,具備真實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求熱情、培養學生發現身邊地理現象的意識。在課堂上老師作為問題提出者引導學生們去提出猜想、讀圖驗證并討論總結規律,學生在討論中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討論和質疑中達成共識,教師在不同小組中聽取意見,和學生進行交流。課堂的尾聲學生需要將總結的規律應用起來,動手貼圖,感受氣溫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后在作業布置方面,學生能夠將課堂中學會的知識和自己生活體驗結合起來,并且個性化地呈現給老師,有的同學選擇和老師進行面對面交流,有的同學制作手抄報進行展示,有的同學通過繪圖展示等等,激發了學生的創意和完成作業的熱情。但是經過本次課堂實踐,筆者從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1.本節課的設計基于教師對學生的熟悉和了解,需要大量的前期鋪墊和情況搜集,師生成員必須比較穩定,而且學生的家鄉存在偶然性,并非每個班級都能夠找到足夠典型的家鄉來進行導入。2.學生發言次數雖然多,但是真正能夠清晰表達自己觀點的學生不多,說明在教學中還需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3.學習共同體的形式需要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但是由于班級規模大、人數多,很難做到人人發言,教師也很難與每一個同學做到一對一溝通。
作者:吳玥 單位:光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