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瑞典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被公認為全球創新創業教育領域的領先機構。它以開放式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為運行組織,協同建構創業課程、實踐訓練和創業活動三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僅在理論和實踐上豐富了創新創業教育,而且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上成效卓著。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創新創業運行組織和教育體系的建構經驗,為我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提供了有益借鑒:我國高校應建構創新創業教育的開放式聯盟組織,設計創新創業教育的實用課程體系,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訓練。
關鍵詞:
創新創業教育;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創業課程
1989年創新創業教育就被提到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同等高度,作為未來人應持有的“第三本教育護照”而受到關注。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將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推動一個國家創新能力、創業經濟發展的根本在于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建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培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相較于世界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尚處于探索階段,起步晚,起點低,缺乏相對成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培養體系。深入了解世界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進程,借鑒前沿實踐經驗是完善我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瑞典雖然是歐洲“小國”,卻因諾貝爾獎知名,更因其誕生世界知名科學家、影響深遠的創新產品以及譽滿全球的國際企業而聞名。位于瑞典首都的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卓有成效,被世界公認為創新創業教育領域的領先機構。自1998年創立到2013年的15年間,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累計開設了180多門課程,畢業生已達9500多人。僅2013年,就有2000多名學生參加了30多次課外活動。特別是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上,其校友中35%成為企業家,并且每位校友企業家擁有1.7個以上公司,另外,其19%的校友是公司董事會成員,每1.9個公司董事會成員中就會有一個校友。[1]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卓有成效的創新創業教育,有力地促進了斯德哥爾摩市創新創業文化的繁榮。從2007年到2013年,企業家數量從4.2%上升到8.3%,是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的,其中女性創業者增加速度高于男性。[2]
一、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背景
首先,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國家創新系統建立需求,培育了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成長的土壤。上世紀90年代,瑞典將創業和創新作為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而高度關注,并先后出臺《創新瑞典》《瑞典成長與就業改革方案》《2007-2013年區域競爭力、創業精神與就業》等政策鼓勵創業教育與活動。此外,瑞典還設立了國家層面的創新局(VINNOVA),代表政府作為構建創新體制的執行者,將大學、科研機構、產業之間聯系起來,共同推進可持續研究。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是時展和瑞典國家戰略共同作用下的產物,其成立為創新創業教育的組織建構和體系設計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其次,瑞典發展創業型經濟的需求,推動了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加強與企業合作,突破“象牙塔”式封閉模式。創業型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創業家經濟,創業精神和創業活動是其核心生產要素,創新是其常態。[3]處于高等教育階段的青年是創業的生力軍,其所創辦的中小企業作為創業型經濟發展的源動力,不僅是“創造就業崗位的機器”,也是打贏21世紀這場全球經濟戰爭的關鍵。[4]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重視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將人才培養過程與創業活動緊密結合,推動區域創業型經濟發展。再次,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強化了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與多元創新主體的協同合作。知識生產方式的轉變,使現代大學不再是知識生產領域中唯一的支配者,其他創新主體也參與了知識的生產。這意味著,現代大學已無法在封閉的狀態下,獲取滿足自身發展的全部資源,開放式的創新是其必然選擇。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構建了開放式創新創業教育聯盟,其成員學校涵蓋當地5所大學,合作對象延伸至企業、科研院所、創業基金組織、全球大學等多元創新主體中,擴大了合作的基礎和范圍,促進了同質與異質組織間的互動。
二、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的組織構成及特性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的目的不再單純將利潤最大化作為衡量標準,而是將組織的功能擴展并與其他主體產生交互作用,從而達到“突破式創新”或“漸進式創新”。[5]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在組織建構上突破了校校或校企之間單向固著的一般范式,由主要依賴組織內部資源進行高成本創新的“封閉創新模式”,轉向強調不同場域、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之間動態協同的“開放創新模式”。
1.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的開放式創新創業教育聯盟。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是一個開放式創新創業教育聯盟,以5所成員大學為核心、16所世界知名大學為學術伙伴、4所跨國公司為戰略伙伴、6個創業組織為合作伙伴。成員大學是組織運行的核心實體與重要依托,各大學特色如下:(1)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是世界享有盛譽的理工科大學,承擔著瑞典1/3的工程技術研究,瑞典1/3的工程師畢業于這所大學;(2)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SSE)是歐洲的頂尖商學院,亦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機構,每年為管理咨詢公司、企業財務領域、創投與私募基金、銀行等機構培養高品質人才;(3)卡羅林斯卡學院(KI)是瑞典最大的醫療培訓和研究中心,其諾貝爾委員會負責選出生理學或醫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承擔了全國40%以上的醫藥類學術研究,在神經細胞、腫瘤研究等領域處于國際前沿地位;(4)斯德哥爾摩大學(SU)是瑞典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在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法律學4個學科領域開展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活動;(5)國立藝術與設計大學學院(Konstfack)專注于培養藝術、設計與手工藝領域的高水平人才。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以成員大學作為組織運行的核心實體,拓展學術伙伴、戰略伙伴、合作伙伴為組織有機構成。在組織管理上,其校長來自5所核心成員大學,董事會成員則來自5所大學和代表性產業領域,為其戰略規劃、科學決策以及協調管理提供了保障。[6]通過開放式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的構建與運行,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實現了聯盟內部的交流共享與外部的延伸拓展,促進了創新要素的流動與創新精神的滲透,并始終保持旺盛的創新活力。
2.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的開放式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特性。第一,內部組織的聚合性。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集聚區域內5所知名大學,校校協同實現各校間優勢教育資源的互動共享。5所成員大學分別在校內設立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能力中心”,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校內組織機構和校外合作機構。瑞典皇家理工學院設有企業發展與創業部,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設有創業與商業創新中心,卡羅林斯卡學院設有生物創業部,斯德哥爾摩大學設有商學院,國立藝術與設計大學學院設有體驗設計中心。第二,外部組織的延伸性。沒有一個組織能在資源和相關技術方面占有完全優勢,只有各組織間聯合攻關,合力行動,才能在重大方面和關鍵領域取得成果。[7]大學與其他創新組織之間的協同合作,有利于資源共享與合理配置,分攤創新風險及技術轉化成本,產生系統疊加的整體效應。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以5所大學作為對外開放的基礎平臺,廣泛地與政府、企業、咨詢機構等多個創新主體建立緊密的伙伴關系。以其合作的跨國公司為例:IB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是全球最大的咨詢機構,業務遍布160個國家和地區,在17個行業向客戶提供精深的業務咨詢和系統集成服務[8],為之提供各領域行業創新創業發展的新動向。Quattroporte是一家策略工作機構,綜合社會學等多領域學科,通過趨勢研究、概念發展、戰略溝通和評價,創建市場圖景和未來概念,為之提供各行各業未來發展動向與趨勢信息。這些跨國公司掌握著全球信息數據與尖端科技,把握著全球未來創新發展的新動向,通過校企協同“強強聯合”,促使人才培養保持國際前沿性和未來開創性。此外,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與康奈爾大學、加州伯克利分校等世界著名大學的學術伙伴關系,也為其把握創新創業教育的世界趨勢提供了開放性渠道。第三,多元創新主體的雙向互動性。現代大學已經不再是高深知識的“象牙塔”,也不再是知識生產領域中唯一的支配者,而知識本身也被看作是“民主的”。[9]知識創新主體的多元性,需要大學將單向知識輸出的線路轉變為與多元創新主體的雙向互動,特別是校企協同關系的建立,使知識創新不再僅僅被認為是從大學基礎研究到企業生產應用的單向線性過程,而是建立在多主體跨界協同創新基礎上的非線性過程。[10]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與世界著名高校、跨國企業等多元主體的協同互動集中體現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課程、活動及訓練中,不僅密切了大學同各創新主體的聯系,而且有助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賦有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敢于創造與引領未來的人才。
三、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創新創業是天生的,還是可以被教的?Drucker提出,創業者不是天生的,創業是一門學科,與其他學科一樣是可以被教的。Gorman等指出,許多經驗已經表明了創業的可教性,至少通過創業教育,學生的創業積極性受到了鼓勵。[11]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依托開放式創新創業教育聯盟,協同多元創新主體共同設計課程體系,有力地促進了創新創業教育發展。
1.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的課程體系。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課程體系以5所核心成員大學創新創業課程為主體,協同跨國公司、世界知名大學等主體共同設計和完善。課程不僅面向成員大學內部免費,而且招收非成員學校學生,前提是在瑞典各大學修滿120個學分。[12]課程體系包括碩士課程和博士課程。碩士課程圍繞創業過程、具體領域應用、實用創業技能主題,由核心課程、情境課程和技能課程模塊構成,著眼于對創業過程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操作。核心課程主要圍繞企業創建過程中的4個階段來設計,即“創建商業理念”、“商業模式創新”、“運行自己的公司”、“管理公司的成長發展”,讓學生對創建企業的基本流程有清晰的認識與理解;情境課程以某個具體領域如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等的創業為主題,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創新創業的關鍵環節和突出問題;技能課程旨在教會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的實用技能,如“設計思維”課程旨在培養超越傳統邊界的創業精神,“初創企業談判”課程旨在提供個性化和強大的日常談判框架。相關課程由5所成員大學能力中心依據各校優勢特色設定,各大學負責的課程,通常由其專任教師與跨國公司人員共同開設,從實踐層面進行分析與指導。如“創建商業理念”核心課程,邀請Fyndiq公司聯合創始人MicaeWidell,做“如何創建Fyndiq———從理念到55個雇員”演講,分享建立公司過程中的成功因素和重要經驗教訓。[13]再如“趨勢與未來思考”技能課程,與Quattroprote公司共同開設,將校內課程與企業短期課程相結合,議題有“未來城市生活”、“未來觀察者與研究者”等,為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提供有價值的戰略性圖景。[14]博士課程則將創業作為研究對象,以跨學科視角進行學術研究,挖掘創業的深層原因,探索未來創業導向和發展趨勢。課程由6大模塊議題構成———“創業學習:培育創業的自我”,“創業和性別”,“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創業”,“創業:當代主題”,“高科技創業”,“激發創業思維”。[2]課程研討常常會邀請成功企業家,結合創業實踐對相關主題發表看法或闡釋他們對創新創業的新認識和理解。
2.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的實踐訓練。為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開展周五1小時的簡單研討、周末為期2天的深入研討和實踐訓練營等活動,促進在校生跨院校跨學科互動,并增加成功校友、創業者對在校生創新創業實踐指導與訓練。比如周末研討會議題有“增長黑客”、“創新思維”、“用SCRUM解決問題”、“精益創業”等。研討會為學生和校友、企業家搭建了校內校外聯系、理論實踐互促橋梁,為學生創新創業設計、創建和管理公司、融資、股權分配等實踐操作奠定基礎。此外,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還與協作伙伴共同組織主題訓練營,為學生與創業者面對面互動交流提供機會,訓練營項目有:“印度的設計思考”、“創業者的瑞典語”、“醫療創業DNA”、“紐約未來的流動性”等。[15]“印度的設計思考”訓練營為期1周,與印度國家設計學院的學生在印度用后現代主義的設計思維,共同解決印度艾哈邁達巴德社區面臨的5個真實挑戰。“創業者的瑞典語”訓練營是為期1月的商務語言訓練營,旨在使國際學生能夠掌握瑞典商業術語,并在瑞典創業情境、商務場合正確運用瑞典語對話。“醫療創業DNA”訓練營,聯合明尼蘇達大學卡爾森管理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市舉辦。除雙方學生外,還邀請與卡羅林斯卡學院有合作關系的醫療技術公司現場指導,使參與學生從全球醫療行業發展視角評估醫療技術與服務發展。“紐約未來的流動性”訓練營,聯合帕森設計學院在紐約舉辦,學生們參與訓練營前后的表現,將得到該領域國際教師和學術成員、領先跨國公司等不同群體的指導和支持。訓練營機會雖然較少,但這種無邊界多元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未來創新創業的把控能力。如“紐約未來的流動性”訓練營,福特公司GarryGolden受邀參加,提出未來交通的創新轉變,最大的挑戰可能是改變社會規范,從駕駛員時代轉向“指揮”時代。[16]
3.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的創業活動。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通過創業日活動、創業家及成功校友反哺活動與創業競賽,著力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一是創業日活動。創業日(start-upday)由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創始,現已發展成斯德哥爾摩最大的創業者活動。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與眾多跨國公司、投資人和創業家保持著良好的戰略合作關系,創業日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業家、國際投資者和媒體代表等1000多人參加。[17]5所成員大學在各校內開展“創業日”分會活動,邀請大型跨國公司的總監、成功創業家、能力中心管理者等分享創新創業故事,讓學生學會如何贏得投資者與合作者的支持。二是創業家及成功校友的反哺活動。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不僅培養了大批優秀創業家,而且與校友保持著密切聯系。校友通過個人創業經驗分享、服務平臺建設等方式反哺支持創新創業教育。校友創業經驗分享通過兩種方式來進行:將校友在競賽、創業中的成功經驗作為校園新聞及時;成功校友主題講座,向在校生分享創辦企業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及教訓。服務平臺建設的典型代表是ErikByrenius,為回饋創業群體而創立StartupDocs網站。該網站為創業公司提供免費模板,包括標準化術語表、股東協議、股票選擇指南等,幫助創業者提高公司經營與管理效率。[18]三是創業競賽。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每年會有學生或團隊參加創業競賽。參賽不僅可以檢驗創業技能,獲得獎金,而且能夠贏得媒體關注和風險投資機會。國際商務計劃大賽由北歐國家聯合舉辦,得勝者有機會參加歐洲決賽,而歐洲決賽贏家將有機會參加在美國舉辦的全球商務計劃大賽。產品理念比賽是一種早期技術商業化計劃比賽,包含ICT、能源和生命科學3個主題,成員大學本科生和博士生均可擇一參加。除了這兩項國際比賽之外,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參加的比賽還有創業杯、Excitera和種子營。[19]創業杯是瑞典最大最好的商業計劃競賽,因其反饋程序而聞名;Excitera是為斯德哥爾摩具有創業想法的學生和組織提供的一系列比賽和挑戰;種子營作為微種子基金投資創業公司,適合技術創業公司參加競賽。
四、結論與啟示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成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指導戰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新創業邏輯正向組織生活的各個角落滲透。培育創新創業精神,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的重要基石。盡管我國與瑞典國情存在差距,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上卻具有共通性,能為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提供重要借鑒。
1.建構創新創業教育的開放式聯盟組織。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不是簡單的就業或創業培訓,而是關系到人才培養的深層組織變革。我國創業教育的開展以1998年清華大學首屆校園創業計劃大賽為標志,但比賽形式缺乏體系規范與合理建構。此后,我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主要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比賽、創業培訓、創客空間和科技園等方式進行,沒有形成區域大學的聯盟化組織,與企業的協同育人也主要是學生的實習見習,學生對真實的創業流程及創業過程中的關鍵環節與難題,缺乏必要的認識與實踐。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以校校協同為核心的開放式創新聯盟組織設計,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組織保障,為跨學科學生提供了互動與實踐的良好平臺。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急需秉持開放式創新的范式,在強化區域大學協同育人的同時,整合共享各大學與多個行業企業、國內外其他著名大學的伙伴關系,共同建構起以區域各大學聯合為主體,多行業企業、國內外著名大學為有機構成的開放式聯盟組織,為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集聚優質社會資源。
2.設計創新創業教育的實用課程體系。青年最能適應新經濟的發展并接受新文化熏陶,是最具創業激情的一代人,同時擁有創業的最佳時期。大學期間接受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理論,實踐創新創業是保障創業成功的必要條件。2002年以來,我國選擇9所高校作為“創業教育”試點進行實踐探索,雖然形成了一定的創業模式,但是創業教育一直以來多以選修課或者講座的形式游離于高校正規教育之外。同時,配套師資大多缺乏創業經歷與體驗,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創業理論與實踐難以結合。而斯德哥爾摩創業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的成功實踐,得益于其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實用課程體系遵循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課程講授與創業家指導相結合,創業基本流程與實踐問題分析、實訓應用相結合,產業現狀分析與未來趨勢預測相結合等基本原則。我國急需創新創業人才來驅動創新發展的現狀,倒逼大學將創新創業教育提上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議程。借鑒國外前沿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建設經驗,對設計符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3.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訓練。創新創業教育不單是為解決就業問題,更是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培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創新創業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系列現實問題,只有加強實踐訓練,掌握好商業融資、談判、法律事務、趨勢研判等創業實踐技能,才能提升個人創業能力,在變革時代中保障創業成功,只有更加注重豐富企業實習、基地實訓,創業競賽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扎實實踐訓練、提升創業能力,才能真正培養出國家所需的創新創業人才,繁榮我國“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的發展格局。
作者:郎永杰 張冠蓉 李培鳳 單位:山西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參考文獻:
[3]李政.創業型經濟:內在機理與發展策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40-41.
[4]拉里•法蕾爾.創業時代———喚醒個人、企業和國家的創業精神[M].李政,楊曉非,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52.
[7]陳勁.協同創新[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
[9]王志強.研究型大學與美國國家創新系統的演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