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師角色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本文引入了醫學教育中廣泛采用的PBL模式,探討了其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在聯系,并深入分析了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應用PBL模式的不同環節教師所應扮演的不同角色:在創新創業理論學習環節,教師是引導者;在創新創業實踐探索環節,教師是組織者;在創新創業問題提出環節,教師是合作者;在創新創業問題解決環節,教師是學習者。
關鍵字
PBL;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教師角色
現階段,高等教育大眾化所帶來的就業問題逐漸凸顯,高校紛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以解決人才供求矛盾。歐美高校先于我國半個多世紀便開展了創業教育,如1953年紐約大學便開設了由彼得•德魯克教授主講的“創業與革新”課程。[1]縱觀我國高校目前開設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我們應深刻認識到,雖然它們在形式上豐富多樣,包括教師講授、師生互動、案例討論、角色模擬、基地見習、組織大賽等,但創新創業教育不同于專業理論教育、技能教育,其自身特點決定了其教學過程的特殊性,特別是在教學方法的針對性和整合度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
1PBL模式與創新創業教育
相關學者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特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認為,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開創性精神和實踐能力。[3]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應該是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教育,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應該是關注過程勝于關注結果的教育,也應該是學生充分參與其中的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所強調的內涵與20世紀70年代加拿大的醫學教育特點非常相近。[4]當時醫學教育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鼓勵和支持學習者積極探究、合作解決問題、發展人際溝通等綜合素養,改變學習者消極被動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習者知識和技能形成過程,發展學習者綜合素養。為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加拿大McMaster大學醫學院首創“Prob-lem-basedLearning”,簡稱“PBL”,即“基于問題的學習”。這一教學模式以病例形式呈現問題,學生的學習不是以學科知識為核心,而是圍繞問題展開,學生以導師輔導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和研究,最終通過學生合作確定病例的解釋、診斷依據和治療方案。PBL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具有實踐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PBL的這些特點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要求非常契合。我們在具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可根據上述PBL實施模型,按照“創新創業理論學習——創新創業實踐探索———創新創業問題提出———創新創業問題解決”這一環環相扣的過程,將PBL理論融入到創新創業教育中,使其指導創新創業教學。不同于高校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應用PBL模式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也應做出相應轉變。
2創新創業理論學習環節:教師是引導者
應用PBL模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要求學生首先要具有扎實的創新創業理論和專業理論基礎,這是應用PBL模式的首要環節,也是高校日后順利通過PBL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重要前提。高校傳統的理論課教學目標定位于理論的掌握,包括理論知識的深度、廣度,理論知識的結構是否完整、體系是否完善。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一方面是理論的權威擁有者,具有遠超學生的大量理論知識,為“傳道授業解惑”提供基礎條件;另一方面是理論的傳授者,他們通過探索、嘗試各種教學方法、手段,以實現理論知識的復制與轉移,使得他們的傳授對象———學生能夠和他們一樣,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5]這種傳統的理論教學一旦“遭遇”創新創業教育,就會暴露自身的弊端,教師的“理論權威”與“理論傳授者”兩大角色也顯得“捉襟見肘”。根據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特點和要求,教師的角色應從根本上做出轉變。首先,教師應放下個人所謂的“理論權威”定位,因為在PBL模式中,教師擁有知識,但并不是權威,學生也并非一無所知,在探索并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其次,教師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理論傳授者。創新創業教育面向實踐,單純的理論傳授對于復雜而多元的實踐過程來講功效甚微。因而,在應用PBL模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初始環節,我們高校中的教師,更多的是要扮演好一個“引導者”的角色。
3創新創業實踐探索環節:教師是組織者
組織者這一角色首先要完成對學生的合理分組,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創新創業實踐的順利開展。對學生進行分組要遵循差異兼顧、優勢互補的原則。首先,要了解學生們的整體特點、個體認知結構差異、個體能力差異,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根據學生各方面的優勢、短板情況,合理匹配各個小組的成員,以保證他們在實踐過程中取長補短、協作順暢。此外,在PBL模式下,教師作為組織者,還需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材、實踐交流過程、小組合作過程等進行精心組織,因為PBL模式要求學生的小組實踐活動是相對自由的、分散的、自主的。教師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幫助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創新創業環境及融洽的實踐氣氛,及時組織各學習小組之間的匯報和交流;另一方面,鑒于學生的個體能力差異及各小組表現水平存在差異,容易導致各組的管理和活動質量有較大的不同,在小組中學生還會發生各種意見分歧和情緒波動等,這就需要教師做好學生的組織協調工作。
4創新創業問題提出環節:教師是合作者
在PBL模式中,能夠發現并提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是教學效果良好的重要保證,也是應用PBL模式的關鍵環節。教師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權威者、講授者角色,對于學生準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有所阻礙的。在應用PBL模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在創新創業實踐的問題提出環節,教師更適宜于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合作”在這里包含兩層意思:一方面,要求教師成為學生的合作者。在PBL模式中,特別是創新創業教育這樣的領域,教師與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面對著同樣的未知,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觀賦予的主導地位,扮演學生的伙伴,與他們一起深入創新創業實踐,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與學生是相互依賴、相互幫助、相互交流、共同承擔責任的關系,教師應當力求成為一個愿意合作、善于合作的人,成為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的“密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成為同行的合作者。在傳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每名教師獨當一面,獨立負責一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幾乎不需要與其他教師合作來完成。然而,在創新創業教育中,這一形式將要被顛覆。對于絕大多數教師而言,很難做到獨立去指導每個小組、每個學生,他們需要積極與同行合作,發揮每名教師的優勢,分工協作地與學生共同發現創新創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5創新創業問題解決環節:教師是學習者
在PBL模式中,經過理論積累、實踐探索、問題提出這三個環節,最后便是關鍵的問題解決環節。問題解決環節以前面三個環節為基礎,這一環節的完成度體現了整個PBL教學過程的有效性。那么,在這一關鍵環節中,作為教師應如何與學生共同來完成創新創業問題的解決呢?與高校中傳統的教學內容相比,創新創業教育具有更強的多元性和不確定性,特別是在應用了PBL模式的創新創業教育中,學生理論知識掌握得如何?是否扎扎實實地深入到實踐當中?提出了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教師來講,都有可能是全新的領域,因而教師也經常會遇到以自己現有的知識與能力不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情況。為了能夠與學生共同實現問題的解決,就要求教師從“教學者”變成“學習者”。因為教師想要具備多學科的、豐富的、淵博的知識,就必須不斷學習,以滿足創新創業教育對教師知識儲備相對寬泛的要求。[6]教師作為一名合格的學習者,首先要做到更新觀念,不應再把自己看作是知識的代言人,要努力站在與學生平等的高度;其次要努力拓寬自己的專業領域,既要成為所從事領域的一名理論專家,也要成為專業領域的實踐能手;第三要具備完善的創新創業知識,包括創新基礎知識、創業過程、創業團隊管理、創業戰略、創業營銷、創業風險等內容。
作者:張誠 單位:東北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劉寶存.確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努力[J].北京:中國高等教育,2010(12):12-1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創新創業教育在中國:試點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39.
[3]衣俊卿.對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的理想思考[J].北京:中國高等教育,2002(10):15.
[4]郁震,高偉,陳穎輝.高校PBL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北京:中國青年科技,2008(146):47-52.
[5]黎賠肆,李利霞.基于“問題式學習”的創業教育課程模式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