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學科競賽下創新創業教育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文章分析了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即創新創業教育沒有結合學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沒有結合資源整合,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陳舊,從提升學生創業能力和創業價值方面闡述了以學科競賽為載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指出了以學科競賽為載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包括創新實踐平臺,優化獎勵機制,重視校際合作,引進先進經驗。
關鍵詞:學科競賽;創新創業教育;創業能力;實踐平臺;校際合作
學科競賽是超出課本范圍鍛煉學生智力的一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一般涉及大學內容,在課本內容之外補充大量知識,對學生思維能力要求高,尤其是綜合分析和快速判斷,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靈活性、針對性很強,在我國部分地區對此重視程度也很高。20世紀后期,我國社會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量持續增加,不同領域對人才的需求結構也出現變化,因此,對創新創業教育給予更新十分必要。
一、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創業教育沒有結合學科專業
創新創業教育更多是針對高校和高校在校生的一項工作,長期以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大眾創新和經營創新的爭論,部分教師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應該針對那些學習優秀或在學科競賽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對于一般的學生只需要進行簡單的就業指導即可,創新教育沒有結合學科專業。這是一種脫離了大眾創新理念的錯誤傾向,創新教育如果不能結合學科專業,其價值會受到影響。在美國教育學家J•威廉姆斯的調查中,當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科專業出現脫節時,學生進行創業的成功率會降低大約9.10%。
(二)創新創業教育沒有結合資源整合
創新教育沒有結合資源整合的問題在我國各級教育工作中均有所體現,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追求是培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傳遞課堂之外的知識,但由于該方式在我國各地的開展情況有所差別,不同地區的教育水平也存在差異,現有經驗存在過渡推廣和照搬的問題,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零散資源也沒有得到整合。較為典型的情況是競賽項目的集中化,研究人員曾在我國四川省等地進行過調查,從結果上看,配合調查的47所學校中,參與過學科競賽的學校有41所,占比87.23%,但參與項目的地點只集中于成都等少數城市,而且每所學校的參賽名額均受到限制,這些僵化的方式與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初衷是相悖的[1]。
(三)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陳舊
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其能夠認識書本之外的知識和世界,但如果學校及其他相關部門不能在理念上做到與時俱進,總體工作的效果依然是無法令人滿意的。就創新創業教育而言,其理念更新必然要著眼于社會的發展,在這一方面,此前德國教育家、柏林大學社會學教授海因里希(Heinrich)給予過較為系統的論述,海因里希認為,學科競賽并不一定服務于知識傳遞,其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積極價值是使學生認識到不一樣的教育理念和框架,使其時刻與社會最前沿有效接觸,為職業生涯做出規劃,免去盲從的弊端和困擾[2]。我國也應在后續工作中時刻關注社會需求,更新創新創業教育理念。
二、以學科競賽為載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
(一)提升學生創業能力
自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改革期、轉型期,這一變化的典型標志使社會經濟主體變得越發多元化,私企、混合制企業、外資企業的數目、資產規模大大增加,學生創業企業的數目也持續增長,調查數據對上述變化給予了有力的支持。研究人員收集了我國四川省部分地區資料,所獲學生創業企業信息數據如表1所示,2013年學生創業企業的數量比2012年增加,2014年持續上升,2015年和2016年與2014年相比有所下降,但2017年學生創業企業的數量與2016年相比在增加,從整體的情況來看,四川省部分地區學生創業熱情依然較高。由此可知,以學科競賽為載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同時也能充分體現學科競賽的價值。
(二)提升學生創業意識
學生創業意識提升是學科競賽開展的主要價值之一,在此前的研究中,各國學者普遍認為學科競賽可以鍛煉學生的智力、意志,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此外,部分對某些學科興趣濃厚的學生,也可以通過學科競賽提前接觸該學科的相關知識,進一步培養自身該方面的興趣、素養,有利于學生學會自主思考,鍛煉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美國教育學家威廉姆斯(Williams)認為,學科競賽對學生的創業意識能夠起到積極的培育作用,威廉姆斯與其助手約翰遜(Johnson)在美國常青藤大學聯盟發起過調查活動,從結果看,參與過兩次以上學科競賽的學生,其創業概率遠高于未參加過相關競賽的學生,差異達到2.4倍(威廉姆斯將各地具有獨立產權的經營活動均視為創業),我國學者的調查也支持了該結論,這意味著以學科競賽為載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對學生創業意識地提升作用十分突出[4]。
三、以學科競賽為載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
(一)創新實踐平臺
以學科競賽為載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看是一種提升教育工作水平的長期工作,這要求能夠形成與之匹配的制度、框架,首要元素之一是建立實踐平臺。具體而言,各地學校可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組織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生活中學科知識的接觸和了解,并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問題解決意識。上述工作完成后,應由各地學校聯合將相關結果上報至管理部門,結合學生參賽熱情、數目、核心項目等情況,進行實踐基地建設,優化學科競賽環境,保證學科競賽的正常開展,充分發揮學科競賽的創新創業教育作用。實踐平臺建設牽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硬件設施,二是各類具有靈活性的資源。硬件方面,包括競賽用教學空間、大規模以太網及計算機設備等,其他資源包括教師、教學資料等,要求各地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共同結合實際需要進行搭建創新實踐平臺。
(二)優化獎勵機制
獎勵機制是指教育部門和學校可以創建學科競賽學分制度和獎金制度,首先,將學科競賽的參與情況、獲獎情況等與學生的學分、獎學金掛鉤,增強學科競賽對學生的吸引力,進而提高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的積極性;其次,高校應積極建立教師參與學科競賽的創新評優制度,鼓勵教師參加學科競賽,將教師的職稱、獎金與學科競賽相掛鉤,增強教師的參與意識。上述兩項工作的開展應先于學科競賽,使獎勵機制得到明確,從而激發學生和教師的參與熱情。此外,考慮學科競賽本身是服務于創新創業教育的,也應保證其積極價值,避免物資因素影響實際工作的根本追求。我國學者曾在研究中指出學科競賽可能使某些學生拋棄課內知識,造成偏科的問題,還可能使學生的精神過度疲乏,影響其綜合能力提升,這一問題也應在后續工作中給予重視。
(三)重視校際合作
校際合作有助于提升各地區、學校組織學科競賽的水平,也能使一些具有積極價值的經驗得到有效推廣。結合目前我國各地學科競賽及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態勢,各學校可以在后續工作中成立學科競賽協會,定期組織開展學科競賽活動,加強學校師生對學科競賽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學科競賽參與度,并對競賽的積極經驗進行總結,與其他學校進行交流溝通,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此外,在網絡教育技術盛行的今天,高校可以借助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運用,結合高校專業情況在高校官方網站下開設學科競賽網頁模塊,以對優秀的學科競賽作品進行互聯網展示,在加強學生對學科競賽重視程度的同時,吸引全國甚至全世界相關行業對學校科技成果的關注。當地教育部門也可以創立服務于當地教育工作、面向其他地區全面開放的綜合性指導平臺,總結歸納當地積極成果,組織校際合作,提升各地學科競賽水平,為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提供助力。與此同時,學校還應建立見習制度,發揮校企合作的積極作用,在充分了解企業資質,滿足合作條件的情況下,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輸送人才到企業接受實踐教育和培養,提升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水平。
(四)引進先進經驗
先進經驗的引入能夠直接提升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組織學科競賽的能力,也能為其創新創業教育能力的綜合提升給予引導。各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請記者以新聞形式對學校的學科競賽情況進行深入報道,增進大眾及學生對學科競賽舉辦目的、作用、意義、規則、獎勵等情況的了解,使自身的開放水平得到提升。同步吸納美國、德國高校經驗,強化自身相關工作能力,如美國高校聯盟定期組織的學科競賽,是一種規范化的長效教育機制。德國柏林大學重視通過見習平臺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將學科競賽作為載體,使其與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能力提升實現有機結合,對學生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上述經驗均值得我國參考和學習。總之,通過以學科競賽為載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探討,獲取了相關理論內容。創新創業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該項工作存在認識局限、方式僵化、理念陳舊等問題,以學科競賽為載體給予優化,可以提升學生創業能力、創業意識和學校的辦學水平。具體策略上,要求相關部門建立實踐平臺和獎勵機制,同時,重視校際合作,引進先進經驗作為參考,并推廣于后續工作中。
參考文獻:
[1]劉積學,田志堅,朱紹軍.高校學科競賽器件管理體系的系統性建設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130-133.
[2]趙春魚,吳英策,魏志淵.高校學科競賽:現狀、問題與治理優化:基于2012—2016年本科院校學科競賽評估的數據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8(2):69-74.
[3]陸菁菁.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學科競賽管理體系構建與實踐:以生命科學為例[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8,31(1):113-116.
[4]王滿四,郭成.以學科競賽為載體開展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討:來自廣州大學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實踐與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5(1):111-113.
作者:鄒高祥 單位:西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