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創新教育微生物學課程教學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針對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實踐,本文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進行探討,為創新教育在微生物學課程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微生物學;創新教育
基金項目:
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APD)/南京財經大學教改項目(JGY1644)
微生物學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是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要專業基礎課之一,具有重要的課程地位。鑒于微生物學在生命科學領域中涉及面廣泛、基礎性及應用性兼具的特點,如何在課程教學中滲透創新教學理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掌握微生物學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解決問題能力,在創新的課堂教學理念和思路指導下,多方位更新和拓展教學內容,輔以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我們結合我校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實踐,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簡要談談創新教育在微生物學課程教學中應用的點滴體會,與同行探討。
一、不斷更新創新教育的教學內容
創新作為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靈魂,已然成為世界各國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創新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在塑造學生創新素質的同時,將為國家輸送具有真正創新水平的人才。因此,作為教師,在牢固樹立創新教育教學理念基礎上,不斷更新創新教育的教學內容至關重要。微生物學的教學內容多、相關知識更新快、實踐性強[1],客觀上導致了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全面,因此,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由點到面的對基礎知識進行梳理,從而達到系統掌握的教學目的。同時,微生物學的這一特點恰恰為該課程的教學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教師可以根據與學生或自身科研密切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擴展,從而充實教科書的內容,做到教學內容有血有肉,有的放矢,避免學生聽得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使創新教育淪為空談。教學和科研是大學的兩個基本方面。大學教師常常是“雙肩挑”,教學、科研齊頭并進,除了基本的課堂教學,多數教師都承擔著一定的科研任務[2]。科研過程強調創新,而科研任務的完成將為課堂教學內容提供素材,將科研任務完成過程中的創新精神及創新成果傳承給學生,有助于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也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內涵所在。與此同時,大膽引入教科書外的微生物學內容,引導學生開發創新思維也應不拘一格。現在的微信、微博以及眾多的網絡公開課,為書本知識的擴展提供了眾多的良好素材。例如在講到微生物的營養需求章節時,我們通過給學生介紹利用黏菌對食物的需求等特性來模擬東京地鐵網的視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將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有些學生甚至說:“再不努力學習變聰明,就連地球上生活了上億年的低等微生物都趕不上了!”
二、構筑適應創新教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以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充分運用啟發式教學,通過案例式討論集思廣益,并廣泛運用多媒體教學、網絡視頻片段等現代化手段,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在生動講解教學內容的同時,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大膽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室是高等學校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鑒于多數教師都有一定的科研任務,泡在實驗室的機會比較多,因此,全面開放教學和科研實驗室,供學有余力的本科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中,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3]。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有些本科生解決科研問題的能力甚至不亞于研究生,這進一步增加了我們引導部分優秀學生提早進入科研實驗室的實踐。此外,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研究性的文獻閱讀對其創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幫助。將主動參與科研任務的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設定一定的科研選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研究性閱讀,協助學生從優秀的文獻資料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綜合分析,提煉出作者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剖析科學研究的具體過程,塑造學生的創新思維,鍛煉其創新能力。部分學生反映:雖然閱讀研究性文獻比較累,但堅持過最初的階段后常常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自我肯定的積極暗示巨大,對日后的畢業論文或科學研究都有良好作用。
實踐證明,通過持續更新教學內容,大力引進視聽資源,輔助適應創新教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僅提高了微生物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而且激發了學生興趣,促進了學生主動參與的動力,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與此同時,創新教育的實踐也對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提出了與時俱進的要求,教學投入也需進一步加大,這需要引起教學管理部門的重視,否則創新教育有淪為無源之水的風險。
作者:都立輝 何榮 高瑀瓏 周建新 單位:南京財經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江蘇省現代糧食流通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參考文獻】
[1]張小凡,周偉麗,王志平,袁海平.環境微生物學教學改革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微生物學通報,2014,41.
[2]胡曉梅,汪正清,胡福泉,繞賢才,叢延廣,黎庶,陳煒,李明,蒲云飛,黃建軍.醫學微生物創新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
[3]夏帆,余知和.改革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微生物學通報,2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