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智能科學技術創新教育認識,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在總結和分析智能科學技術創新教育重點及難點的基礎上,著重探討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創新教育模式,強調實施創新教育模式對培養創新型智能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關鍵詞:
智能科學技術;創新教育;工程實踐;創新型智能科技人才
0引言
自2004年起,我國智能科學技術教育已走過12個年頭。全國眾多高校在教育部的批準下,建立了智能科學技術學科,逐步形成了包含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在內的三層智能科學技術教育體系[1]。中南大學的蔡自興教授在《智能科學技術課程教學縱橫談》中提到智能科學技術學科是以人工智能和認知科學為基礎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學科,具有高度交叉和多學科融合的特點,該學科包含的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都屬于智能科學技術課程[2]。智能科學技術是一門前沿學科,在社會智能化進程中起著引領和推動的作用。探索出適應人才培養的創新教育模式以及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型智能科技人才是時代賦予智能科學技術課程教育的使命。
1智能科學技術創新教育的重點和難點
智能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信息技術的前沿方向,因此智能科學技術學科教育對現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中,“學做分家”或“重學輕做”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這里的“學”是指課堂上師生面對面的理論學習,“做”是指以教師為指導的課程實踐或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工程實踐。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有限的教學資源及實驗資源、教師隊伍的建設不足以及過于陳舊的教學理念等。針對這種情況,合理地發展創新教育刻不容緩。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條件下,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管理,改變教學理念,探索出真正符合時展的教育模式,是智能科學技術創新教育的重點和難點。目前,許多高校的智能科學技術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論教學或只是融入了少量簡單的實例演示,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很少甚至沒有。這無疑給創新教育的推進帶來更大的難度。如何引導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實踐能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目前智能科學技術課程教育形式的現狀,我們需要對智能科學技術的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等進行整合,對課程的教學理念與內容、教師隊伍的培養、教學方法等進行全方位的研究與實踐。
2智能科學技術創新教育模式: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相結合
理論教學按照學科、專業和研究方向的層次設置相關的理論課程[4]18,通俗地講就是學生根據自身需求主動或被動地從課程教材中獲取知識的過程,這其中既包括學科的基礎理論,也包括專業技術理論。單純的理論教學大多數是以文字、圖表等一系列的抽象形式存在,在為學生補充豐富的理論養分的同時卻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即便實踐案例偶爾會穿插在理論教學之中,對培養新型人才也是遠遠不夠的。同時,理論教學具有分散性、復雜性及不系統性等特點,如果不將理論付諸應用實踐,知識就不能被很好地簡化、集中化及系統化,往往會產生徒勞無功的效果。工程實踐能力是大學生培養質量的指標之一[4]20,是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重要表現。不可否認,理論教學為工程實踐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但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同等重要。目前,各大高校都在致力于學科建設,在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基礎上,盡力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這期間,加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無論是對學校還是學生,都意義非凡。因此,探索出合理的理論學習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創新教育模式尤為重要。為了更好地實現理論學習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我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智能科學技術創新平臺。整合智能科學技術課程,加入交叉學科的元素,建立面向智能科學技術的專業實驗室,一方面,發展實驗室與相關企業合作,學生可以提早進入“工作實踐”模式,增大畢業學生的就業幾率;另一方面,學生進入實驗室可以擴大自主學習空間,完成理論知識到工程實踐的轉化,提高自身競爭力,為將來順利走入社會增加保障。為了提高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任課教師可為每門課程設置專屬的課程設計,學生根據自己的選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相關的課程設計,消除學生對課程理論“學而無用”的煩惱,某種程度上還可以改變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除此之外,還可以要求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或項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自身的興趣自主選擇,制訂課題或項目計劃書,由指導教師定期抽檢。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專業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學會更好地自我管理[5]。同時,為了培養出具備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能力的扎實型人才,應該進行案例分析教學與工程實踐指導相結合的實戰演練,教學和實踐指導的第一主體設定為學生,這樣就打破了教師在教學中永遠占有主體地位的傳統教育模式。學生根據理論教學中獲得的專業知識,收集相關的項目案例進行集體的分析教學,自行設計方案,加入相應的驗證實踐,教師做最終的概括總結。整個過程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開拓其視野,通過交互學習,提高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智能科學技術理論教學和工程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并非首次提出。但是由于智能科學技術是一門高度交叉、多學科融合的前沿學科,很多課程教學仍然處在探索階段,因此建立完備的智能科學技術創新平臺,學生參與教師課題項目以及進行案例分析教學與工程實踐指導并重的實戰演練,同樣面臨嚴峻的挑戰。這就需要高校各層人員的集中努力和積極配合,為創新教育模式的發展提供更有利的條件。
3智能科學技術創新教育目標:培養創新型智能科技人才
大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社會所需的各界人才。智能科學技術作為前沿學科,其創新教育的實施是培養創新型智能科技人才的需要。同時,實施智能科學技術創新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培育出高素質的創新型科技人才。自2004年起,各大高校紛紛建立智能科學技術學科,目的就在于培養具有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且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智能科學界的人才需求。智能科學技術的創新能力是指智能科學技術專業人才從無意識的創新變成有意識的創新,能夠創新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懂研究會開發[6]。智能科學技術專業畢業的學生要求具備扎實的智能科學技術課程知識、強大的綜合應用以及創新能力、良好的職業素質。理論教學使學生獲得全面的課程知識,工程實踐使學生獲得強大的應用實踐能力,通過兩者的結合,學生增強創新意識,獲取良好的職業素質。
4結語
當今社會科技高速發展,創新領域不斷涌現,對智能科學技術等前沿學科人才的需求較大,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智能科技人才相當迫切且尤為重要。大學生教育是我國當前教育的較高層次階段,為國家建設輸送高層次、高質量并有工程實踐能力的合格人才。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相結合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環節,任何偏重理論教學或偏重工程實踐的教育模式都是片面的。高校學生的教學模式沒有定律,需要根據社會對人才類型的需求不斷地探索研究。針對當前的實際情況,應圍繞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的結合及其之間的相互影響,不斷創新、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高級復合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智能科學技術學科實施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不僅能培養人才,還能更好更快地把科研成果轉化成具備實際應用價值的科學技術產品。
作者:石躍祥 任曉雪 朱東輝 單位:湘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王萬森.探索智能教育創新模式,培養創新型智能科技人才——寫在我國智能科學技術教育開創八年之際[J].計算機教育,2012(18):5.
[2]蔡自興.智能科學技術課程教學縱橫談[J].計算機教育,2010(19):2-6.
[3]王祝萍,陳啟軍.對智能科學技術教學的幾點認識[J].計算機教育,2010(19):115-117.
[4]孫紅,蔣念平,陳瑋,等.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的融合[J].計算機教育,2012(18):17-21.
[5]蔡自興,陳白帆,劉麗玨.智能科學基礎系列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的改革與建設[J].現代大學教育,2010(6):81-84.
[6]張彥鐸,王海暉,劉昌輝.地方工科院校“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的若干思考[J].計算機教育,2009(1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