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數學創新教育發展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數學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中規定:“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明確指出創新教育的必要與重要.學生的發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宿,學習應是發展學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創新教育是發展創造性思維、開發創造力、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教育.作為獨立個體生命的學生,每一個人身上都充滿了創造的欲望,蘊藏著創造的潛能.我們應該把創造力的培養與教育貫穿于各門課程及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使每名學生都盡可能地表現,發展自己的創造力,讓課堂充滿創造力.那么,當今小學數學創新教育要把握哪些發展策略呢?
一、求“實”
數學不單純是符號的運算,它來源于生活,是理解把握事物的一種思想、一種方法,而創造力是對于數學問題、生活問題應變與再創的綜合能力,它與生活實踐緊密相關.教師要依據新課標,挖掘生活中的數學,開采數學中的生活,從“實”出發,落在“實”處,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從各學段目標看,第一階段要求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現象,第二階段則著重讓學生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現象.我們的教學就應圍繞生活實際、實踐活動展開.一要學習內容實際生活化.我們可以把學生親身經歷、感受的生活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例題,呈現數學知識;有的數學概念、結論可以用學生自己的語言表述,等等.這樣更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化抽象為具體,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二要學習方式社會實踐化.現在學生學習以自主思索、合作探索為主,常以小組學習活動為組織形式,其中反映為分工合作、反饋交流、總結表述等,這也是社會實踐生活必需的個人品質、能力.一堂課,學生不僅掌握理解數學知識,更要培養發展社會實踐必需的能力.三是數學知識應用實踐化.“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如只單純停留在書本習題上,學生是無法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的,只有多創設生活情境,安排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可以應用數學來解決問題,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
二、求“趣”
如何讓學生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自由寬松、趣味盎然的環境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妙趣橫生的課堂一定會是充滿生命的創造的課堂.從外在環境上說,教師要把愛心與微笑帶進課堂,獻給學生,善用親切的眼神、慈愛的動作、熱情的贊語來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產生自覺參與的欲望,能無所顧忌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在組織形式上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因人、因材、因時、因地”而異,采取靈活多樣、生動合理的方式.就內在方面,要充分發掘數學內在美感因素、趣味因素以及和生活的聯系,創設愉快積極的情景,展示數學的精與巧,設法把枯燥的數學符號、抽象的數學術語轉化成具有實用性、愉悅性的材料;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與挑戰性,是有積極意義的,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就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和創造能力.
三、求“異”
“殊途同歸”告訴我們生活是多樣化的,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多樣化的,個性化的,發散思維、求異能力對于生活、學習極為有用,求異也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發展學生的求異能力是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首先要學生“敢說”.他們能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展開不同意見的討論,打破盲目順從、迷信書本,被動聽講答題的局面,這要求一個師生民主平等、教學平等合作的學習氛圍.其次要學生“想說”.現在愈來愈多的開放題走進數學教學,如一題多解,提供素材再創造,故設紕漏等等,為學生提供了能激發發散思維的情境.最后還要學生“能說”.求異思維不是任由學生思維無方向活動,它要有教師有效的引導,使學生的思維突破常規與經驗的禁錮,各自沿著問題的指向進行有序有效的思維活動,得到各自有效合理的思維結果.總之,教師盡可能以發散、求異為目標組織教學,讓學生充分想,大膽說,不限制,不規定,尊重學生的個體思維活動,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方面得到各自不同的發展.
四、求“通”
數學的學習過程無時不在進行著信息交流.傳統教育有異于創新教育最明顯處即信息交流的單向性:師生之間,學科之間單向被動聯系.創新教育就要變信息交流為雙向性、多向性.第一,師生雙方都應該成為信息的發出者和接收者,學生充分動手、動腦,主體作用充分展示,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信息,調控教學,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第二,還要同學間交流.學生之間是最易溝通,沒有約束的.小組學習組織形式能讓學生各抒己見,交流討論,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第三,做好數學與其他學科、生活實踐等各方面的信息溝通.如藝術、科技能走進數學教學,它們也為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數學素材.而學生也可以通過自學直接從客體(書本、網絡、生活實踐等)獲得更多數學信息,再把自我的內化數學信息反映在其他活動中,使數學的學習聯通化,更具創造性.現代教育是要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創新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從“實”出發,以“趣”引路,積極求“異”,深化引入“通”,真正落實好創新教育.
作者:邱媛 單位:江西省南城縣株良鎮世厚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