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自尊與創新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對于創新概念而言,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創造出新的東西來”。這里的“東西”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思想。這里的“新”,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改進升級的”。但是,無論如何理解創新概念,實施創新活動的主體是創新人才,而良好自尊是創新人才必備的一種人格特征。
1.良好自尊是創新思維形成的基礎。既然要“創造出新的東西”,就要有不同于常人的思考,對現有知識就要有獨到的見解或者質疑,而這些都需要建立在獨立人格基礎之上。這就要求,在創新教育中,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在人格層面,尊重學生,對學生提出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要包容和鼓勵。只有寬容、民主、平等的氛圍,才有利于學生建立良好自尊;具有良好自尊的學生反過來也會以寬容、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他人。在這種氛圍中,每個人的創新活動都會得到尊重,而這種尊重反過來又會促進個體良好“自尊”的建立,從而個體的創新潛能就會充分表現出來,才能形成創新思維。
2.良好自尊是創新人格的重要組成。早在1980年,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斯就提出了創新型人才所具備的十個“非智力”人格特征,即①獨立性強;②自信心強;③敢于冒險;④具有好奇心;⑤有理想抱負;⑥不輕信他人意見;⑦易于被復雜奇怪的事物所吸引;⑧具有藝術上的審美;⑨富有幽默感;⑩興趣愛好既廣泛又專一。在這十個方面中,與“自尊”有關的方面包括①、②、③、⑤、⑥、⑨六個方面。可見,良好自尊是創新人格的重要組成,建立良好自尊對塑造“創新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良好自尊是從事創新活動的信心來源。根據一些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的自尊受到傷害,自信心就會減弱,從而會越來越關注他人的想法和行為,自己的自尊心和愛的能力也會隨之下降。而擁有良好自尊的人,在探索新機遇的時候,即使遭到拒絕或失敗,也有能力控制和減少恐懼感。從事創新活動,常常要面對這種新機遇,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此時就需要這種源于良好自尊的自信。
4.良好自尊需要可成為一種創新動機。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類的需求為五個層次:一是基本需要或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歸屬感和愛的需要,四是自尊的需要,五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從諸多科學家和發明家的創新活動中可以看出,他們的創新動機主要是受到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驅使的。而且嚴格地說創新動機是無法訓練的,只能通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修養而間接培養的。因此,作為一種創新動機,個體的自尊需要應當受到保護和尊重。在創新教育中,可通過人文學科潛移默化地加以培養。
二、自尊培養是創新教育中的核心問題
由以上分析可知,良好自尊是創新人格的一個重要組成,因此,自尊培養就應當成為創新教育中的一個核心問題。那么,如何在創新教育中培養良好自尊?
1.構建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環境。為個體提供平等、民主、自由討論的場所和時間,對于能提出問題、敢于質疑的學生,要多鼓勵引導,使得“愛提問”、“愛思考”的人受到尊重。在這樣的環境下,個體價值能夠被充分尊重,個體的良好自尊也容易形成。特別是師生的人格平等方面尤為重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是自尊培養的最基本途經。此外,當學生出現情緒低落或自卑時,教師應及時給予關注,要充分相信學生自身的調解能力,而不是簡單地施加思想教育。換句話說“,給他一點時間,他會好起來的”。這種運用個體的自我調解反饋機制進行的糾正,要好于那種“諄諄教誨”,也是學生獨立人格成長的必由之路。
2.提供成功和失敗的體驗。為學生提供體驗“成功”與“失敗”的機會,特別是在不斷失敗中尋求成功的訓練。自尊本身屬于個體的一種“情感體驗”,而這種體驗卻依賴于外界的認可。因此,在創新教育中應提供給學生適當難度的項目,讓他去體驗,經過嘗試失敗和探索努力是可以獲得成功的。
三、總結
創新不是能“規劃”出來的,很多創新的成果,恰恰是“不經意間”產生出來的。同時,創新人才也具有“可遇而不可求”的特點。所以,創新教育的核心應當是構建一個能夠形成個體良好自尊的環境,即一個尊重個體價值的環境,它就像土壤和陽光一樣,會很自然地使創新人才成長起來。
作者:張佳程 張麗娟 單位:青島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