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機械設計創新教育模式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簡述了機械創新設計的內涵及特點,提出創新教學模式及設施步驟。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團隊協作精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綜合設計能力是一種切實有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創新設計;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1.引言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一所大學缺乏創新能力,遲早會被淘汰。高校的實踐課不僅只是對基礎知識的驗證和綜合訓練,更應成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平臺。為了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實現教學活動與時俱進,《機械設計》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2.機械創新設計
機械創新設計指設計者利用已有的相關科技成果,進行創新構思,評價,發揮其創造力,設計出具有實用性,新穎性的機械產品的一種實踐活動。它是以機械設計為基礎,吸取設計方法學、思維科學等相關科學的有益成分,進行交叉融合而成的一種新型設計技術和方法。機械創新設計的特點:(1)基于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運用發散思維與創造性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思考、推理、判斷;(2)是多門科學技術的交叉、滲透、融合;(3)是經驗、想象力與靈感的交匯、碰撞;(4)機械創新設計是一個反復進行的過程。經過反復、多級篩選方可獲得較優方案。各個階段之間緊密相關,形成一個部分與整體統一的密不可分的系統設計[1]。
3.機械設計教學現狀
《機械設計》是機械工程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2],是理論課到實踐課的過渡、基礎課向專業課的過渡,在培養創新型機械工程人才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機械設計》有兩個實踐教學環節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和機械設計實驗。實踐教學的關鍵問題是引導學生學會科學思維,提高其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因此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是理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校《機械設計》教學存在著以下弊端:(1)實踐課與理論課脫節。理論基礎學習完畢之后才進行相應的實驗驗證。課程設計則是在理論課全部結束后才進行,結果是時間短、任務重,學生只忙于完成工作量,無暇顧及創新思考和現代化設計手段的應用;(2)實驗內容不合理。實驗只是對所學知識的驗證,沒有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進入同步;(3)實踐教學方法單一,缺乏靈活性,學生只是被動應付[3]。
4.機械設計創新教學模式
新的教學模式是將《機械設計》所有實踐環節和理論授課融合。(1)課程設計與理論課并行進行。學生帶著實際問題去學習,由原來學習空洞、枯燥、零碎的機械設計理論,變成完成實際的、可操作性、系統的設計任務;(2)基礎實驗隨理論課完成。每部分的基礎知識講完,隨即進行實驗驗證,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3)創新實驗穿插其中。利用第二課堂來完成創新實驗。學生利用自做或購置零部件自行設計傳動方案,并進行分析、評價方案的可行性,比較方案的優缺點。既給學生提供最佳的發揮空間,又解決了理論與實踐脫節問題;既鞏固了基礎知識,又能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應用現代技術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課堂講授與實驗操作相結合,學生自主學習與老師重點指導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創新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步驟:第一步,感性認識課。第一堂課先帶學生到實驗室參觀實物,并利用VR播放相關零、部件的裝配過程及運轉情況,讓學生對課程相關的知識先有個感性認識,引起興趣,誘發思考;第二步,布置任務。課程設計任務:總設計準則講完之后就布置課程設計任務,學生對任務進行具體分析,了解任務所涉及的內容、所需知識點和難點、查閱資料,提出具體的方案。老師的講授與學生的學習都是圍繞著設計任務進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枯燥的知識轉變為生動的技術實現,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3];第三步,分步實施。在學習各章內容的同時完成零、部件設計計算和結構設計,同時利用三維軟件進行實體造型;第四步,完成學習和設計任務。最后虛擬裝配、運行,形成報告,期末完成任務。第五步,總結評判。同學先介紹自己的設計,然后相互交流、互評,最后老師給出合理的評判,同時給出建議。創新實驗適時進行:機械傳動部分講解完后即布置方案設計任務,軸承學習完畢布置軸系結構設計,最后完成方案創新及軸系結構的合理設計。
5.教學效果對比
試題中基本知識相對減少,綜合性、設計性的題目增加20%,普通班與實驗班的基礎相同,兩個班的成績如下:普通班平均成績74.8分;實驗班平均成績82.5分,試驗班的成績普遍提高,90分以上的增加25%,不及格率為0。結論創新教學模式從人才培養的整體需要出發,使得相關內容融合、貫通和滲透,形成科學的相互聯系的教學新體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激勵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給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選擇、發揮空間,盡可能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使每位同學都能得到最佳的鍛煉,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東林等.機械創新設計教育[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5.9,157~158.
[2]邱宣懷,郭可謙,吳宗澤等.機械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馬慶水.突出創新強化管理全面推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J].實驗研究與探索,2006.1,2~4.
作者:陳海真 單位:山東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