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生創新教育對學風建設的影響,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學風建設改革也被提上日程。從當前我國高校教學情況來看,學風、教風狀況不容樂觀,教師教學方法傳統,并徘徊于科研工作和教學之間,影響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何扭轉這種現象,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是當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本文以大學生創新教育為引領,就此對改善學風建設的影響展開探討,通過大學生創新教育促進師生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對學風建設的改善。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教育;學風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大學應該具備文化傳承、服務社會、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這四項基本功能。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學生的就業質量成為高校人才培養水平的檢驗標準和關鍵。怎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和時展需求的人才,是當前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一直以來,由于高校教育都是以知識傳授為主,忽視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整體教育質量偏低。在教育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的背景下,高校要重視創新教育,以此改善學風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提升教學質量,將學生塑造成兼具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于一身的現代化人才。
一創新教育和學風建設之間的關系
要想利用創新教育對學風建設進行改善,首先要了解何為創新教育。從本質上來說,創新教育就是一種具有綜合性特點的教育。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以學生為主體構建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引導學生自發探索問題,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從實踐中學習和創造,以此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除此之外,再結合實際情況有目的地將學生身上潛意識的或者無意識的創新潛能引發出來,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達到創新的目的[1]。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從某種程度上說,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人才之間的競爭。當前社會對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需求越來越高,高校必須要掌握這一趨勢,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落實好創新教育。對于創新人才培養質量而言,學風的具體建設狀況有著直接的影響[2]。具體點說,要想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既要求學生具備各種智力因素,比如較強的學習能力、較高的智商等,同時還要求學生具備堅定的學習態度、對學習有高度的熱情和興趣,并具有相應的學習動機和對創新的激情等非智力因素。從某個層面上說,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要高于智力因素。換句話說,高校要想有效實施創新教育,不僅要重視對學生智力的開發,還要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一點與學風建設有著較高的契合度。學風建設的關鍵點就是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由此可見,創新教育和學風建設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學風建設影響創新教育的實施效果,而創新教育促進學風建設的建設效果。利用創新教育對學風建設進行改善是一條容易操作且行之有效的途徑。而且,通過創新教育對學風建設的促進作用是穩定而長久的。
二如何利用創新教育改善學風建設
(一)“第一課堂”創新教育
就當前高校教育教學情況來看,無論是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還是教學內容都有待進一步完善。而“第一課堂”主要針對這幾個方面進行創新[3]。課堂教學是當前高等院校教育的主要渠道,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扮演主導者的角色,對整個教學進程可以進行有效的掌控。正是因為如此,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思想十分重要,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學內容的具體更新情況。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觀點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也起到決定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味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觀念起到了一定的束縛作用,限制了學生的開闊性思考方式,因此,高校要根據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多樣化的教學研討活動,同時要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支持,鼓勵教師參加省級、國家等各種師資培訓活動,同時還要選派優秀教師參加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或者去國內外著名高校進修,從而促使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讓教師的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思想與現階段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當前的教育形式具有更高的貼合度。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教學需求組織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觀摩活動以及主題豐富的教學研討會,力求層次多、類型多、主題多。同時還要鼓勵教師相互之間進行學習、交流,分享彼此的教學經驗,在這個基礎上不斷豐富和創新教學方式,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和完善,使教師的思想更加先進,知識更加先進,文化更加先進,再將這些先進的知識與文化全面傳授給學生,借助優良的教風使學生形成優良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使學生積極主動的認真學習,從而促進學風建設的改善。
(二)“第二課堂”創新教育
“第二課堂”則是課外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通常指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這類活動和學生良好的實踐技能以及專業基礎有著密切的關系[4]。高校要充分利用一切的資源條件,比如實驗室、科技園、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對不同專業和年級的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創新教育活動,比如科技節、科技論文報告、專家講座、課外科研立項等大眾化的創新實踐活動,給每個學生的探索學習以及科技創新提供平臺和機會,促進學生吸收知識,在這個基礎上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分別制定針對教師和學生的激勵措施以及獎勵政策,積極組織、引導和鼓勵學生參加外語演講、動漫設計、數學建模以及其他國家級競賽活動,借助豐富的實踐活動對學生的潛能進行開發,有效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同時還能增加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5]。利用這些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對學生非智力因素進行培養,這些活動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養成互助合作意識、誠信待人意識以及良好的人格情操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從而實現學風建設的有效改善。
(三)“第三課堂”創新教育
“第三課堂”是“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進一步拓展,主要指社會實踐。“第三課堂”的創新教育是開展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環節。相對于理論教學,參與社會實踐能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問題,對問題的認識更具有綜合性和創新性,與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理論教學相輔相成。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于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來說,社會生活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教育環境,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做到真正置身于社會生活之中,這對促進學風轉變、提高學生素質、鍛煉學生能力、修煉學生品行以及磨練學生意志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梢苑e結合實際情況,聯合“思政課”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并建立實踐基地,采取實踐、調查、討論、學習等各種形式,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心理綜合素質快步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都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自己,都會有一個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認識,從而養成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腳踏實地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增加學生的社會經驗,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綜上所述,在高等學校中,學風是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培養人才的文化環境。高校應當同時著手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通過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從而改善學校的學風建設,最大程度的調動教師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進一步推動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進程。
參考文獻
[1]王彬,殷美.改進思政教育方法提升學風建設水平——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學風建設為例[J].學周刊,2018(06):13-14.
[2]姚化偉.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學風建設的困境及原因探析——基于對濰坊科技學院的調查[J].改革與開放,2017(22):128-129.
[3]李玉全,張海艷.應用型特色名校工程建設形勢下農科大學生學風建設之思考[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30):64-65.
[4]羅蕾.藝術類大學生學風建設的機制與路徑探索——以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藝術教育實踐為例[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8(04):51-55.
[5]翟立,王淑珍.以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引領大學生學風建設[J].改革與開放,2017(15):139-141.
作者:祝敏丹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