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誠信缺失與誠信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學業中的誠信缺失
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甚至剽竊論文這一系列行為時有發生。一方面影響了教師對教學成果的判斷,另一方面,也是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過去考試作弊被發現后,學生還會感到很羞愧,現在學生對考試作弊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認為是可以理解的,不得不承認,這無疑反映出了當代大學生的誠信滑坡。
2.經濟活動中的誠信缺失
在回答調查問卷中“如果要申請國家助學金時,您對您的家境會怎樣描述?”一題時,約65%的學生表示會從實回答,而約35%的學生認為可以言過其實。可見,有近1/3的學生為達到目的,會棄誠信而不顧,會把誠信拋之腦后,不能遵守誠信原則。在回答調查問卷中“如果您成功申請到了國家助學貸款,還款時,你將會怎樣?”一題時,表示會準時還款的同學占87%,剩下13%的學生則存在僥幸心理,回答到時再說,能拖就拖。困難補助是國家或學校為了幫助那些家境貧寒、難以負擔或無法維持正常學業的學生設立的,但有些學生為了獲取助學金或獎學金,偽造家庭情況,騙取特困生困難補助,使真正需要補助的學生無法享受正常的國家待遇。
3.就業中的誠信缺失
當代大學生思想意志不堅定,政治立場迷茫,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生活中,很多學生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至于實現目的的方法手段是不是被社會道德所接受,他們都漠然置之。當周圍人提出質疑時,他們也還是一意孤行,這是誠信觀念日益淡薄的結果。近年來,由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不少大學生為了競爭好的工作崗位,偽造各種榮譽證書、資格證書及社會實踐經驗等。在誠信就業方面,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為,適當地修飾簡歷是可以接受且可行的;另有學生認為,在簽約后,如果有更適合的單位,那么違約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可以看出,在面對擇業的問題上,在誠信和自身的實際利益發生沖突時,多數學生會選擇重利輕信。
4.人際交往中的誠信缺失
錢鐘書曾說過:“看一個人如何,看他的道德修養高不高,有一個最簡單的標準,就是看這人講不講信用。今天跟你這么說,明天他就不認賬,這種人沒什么道德可言。”大學生人際交往中誠信缺失可表現在為人不真誠,言而無信;在戀愛交往的過程中,懷揣不良心態,進行感情欺騙等。2008年10月,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大殺師案”或多或少是由于感情糾結而釀成的慘劇。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
在回答“當前影響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因素”一題時,70%的學生認為社會主要承擔影響大學生誠信意識的責任,但50%的學生認為家庭是其形成誠信意識的主要方面。
1.缺乏社會安全感
人的行為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外界不良環境對大學生的誠信品質缺失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我國的法律制度對不守誠信的人的制約還相當薄弱,人們的法律意識和誠信觀念也相對淡薄,這使不誠信行為肆意妄為,導致當今社會陷入誠信危機之中。這樣的社會環境更是讓當代大學生惶恐和迷茫,甚至很多大學生為了應付當今復雜的社會環境,而去學習與不誠信相關的“處世哲學”。另外,在大學畢業生就業中,一些用人單位的選人標準更多的是注重學生的技能,很少過問學生的人品,這就為大學生不誠實的行為創造了條件。
2.缺乏學校安全感
剛步入大學的學生對大學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想象,但接下來的現實可能會讓絕大多數人失望,這里也有不公平、不公正、不誠實,比如有些學生憑關系而非能力當上學生干部,獲得獎學金、助學貸款、補助金,入黨等等,其他的學生在無法改變這種現象的同時,逐漸認同了這樣的做法,并且也開始弄虛作假,而后便成為了一種不良的校園風氣。缺乏校園安全感直接導致了大學生的誠信缺失。
3.缺乏家庭安全感
當今社會的開放給予了人們極大的自由,但同時也造成了極大的不穩定。很多大學生拿感情當游戲,這都與家庭環境和教育是分不開的。家庭的破裂和不幸福讓孩子們缺乏安全感,為了自我保護,尋求安全感,他們將自己封閉起來,不信任他人,也對人不真誠。
三、開展誠信教育的策略
誠信教育奏效的關鍵在于能否為學生提供安全的學習生活環境,為此必須明確社會、學校和家庭三方的責任。
1.明確社會的責任
“人無信不立,政無信不威。”當今的社會環境為大學生不講誠信提供了機會。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縱容了不誠信行為,漠視了誠信行為。誠信得不到褒揚,不誠信得不到處罰。鄧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由此可見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弗朗西斯•福山在他的《信任:社會道德與繁榮的創造》一書中,認為誠信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由于法律制度具有強制性和制約性,在我國目前的社會條件下,誠信必須建立在法律制度約束的基礎上。制度建設既包括失信懲罰機制的建立,也包括誠信法律制度的建設。
2.明確學校的責任
高校作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是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應把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放在首位。德里克強調,大學有責任培養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者本身的不誠信行為直接導致了大學生誠信的缺失,如果學校能為大學生提供安全可靠,誠實可信的校園環境,那么不誠信就沒有市場。因此,作為教育者,必須堅持自身的提高,自己做一個誠信的人。除了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質外,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和管理力度,為學生營造健康成長的優良環境,把相關的法律制度引入到學生的誠信教育中尤為重要。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就要正確開展對各種錯誤傾向的批評,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中,提高大學生對誠信的認識水平,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中促進大學生的誠信。
3.明確家庭的責任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孩子行為及道德的典范,對孩子的誠信教育責無旁貸,但很多家長對誠信認識的偏差導致他們錯誤地引導了孩子,當著孩子們的面做有違誠信的事,認為這是“智慧”的表現。因此,家長必須堅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誠信言行教育影響帶動孩子。另外,家長為孩子提供穩定和幸福的家庭環境對完善孩子的人格,尤其是進行誠信教育至關重要。
四、結語
孟子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我國高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總之,在當今的社會條件下,把相關法律制度引進大學生誠信教育中,構建誠信監督和制約機制,建設有利于誠信行為的社會、校園、家庭環境,使之更具說服力,才能真正從源頭上解決誠信缺失的問題,達到誠信教育的目的。
作者:杜文娟 曲超 王丹丹 單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哈爾濱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