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研究生學術誠信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我們的學術界也逐步邁入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好形勢,而研究生學術論文的抄襲造假、數據信息的惡意篡改等學術不誠信行為也愈演愈烈。有報道稱,從2000年至2010年,僅被舉報的高校學術不端事件就達到900多例,有學者還指出,這僅僅是高校學術不端現象的冰山一角。還有一篇文章就曾經披露,“54%的研究生在第一篇論文完成過程中,有‘剪刀加漿糊’的拼湊行為。”這些行為損害了高校研究生在學術界的聲譽,阻撓了學術創新的健康發展,對高校學術界帶來了一系列的不良影響。研究生學術誠信研究是一種科學活動,科學精神的本質在于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和勇于創新,研究生學術誠信發展要求遵守學術道德規范,堅持科學精神。而弄虛作假、投機取巧、抄襲剽竊是與科學精神背道而馳的。學術不誠信行為的屢見不鮮也開始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中國學術界的未來。對高校學術誠信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高校研究生學術誠信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對完善高校學術誠信建設有重要意義。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危害
1、數據、信息的惡意偽造、篡改
有一項調查問卷,其中一題為:“在學位論文的試驗中,因時間緊迫,修改一下試驗數據可以拿到學位,而按事實可能拿不到學位,你想改還是不改?”,結果想改的人數占總調查人數的33%。由此可見,對于研究結果中的數據和信息等的惡意篡改的現象,在研究生中非常的普遍。眾所周知,一項實驗的過程是非常漫長和痛苦的,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可能存在結果失敗不停的需要修改實驗方向和方法。實驗結果對實驗者本身來講就如同辛苦孕育出來的孩子,實驗者本身對它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時間。而那些對于實驗結果有偏差,卻又不愿意再花時間和精力去調查、研究、修改方案的研究生來說,直接修改別人的數據和信息則成了一個看似通向成功的捷徑。然而,這樣的做法,一是對于實驗者本身極大的不尊重,二是對于“學術誠信”極大的藐視和挑戰。同時,也不利于篡改者本人的成長和成才,有百害而不一利。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那些沒有認真進行實驗、沒有認真進行數據分析而篡改他人勞動成果的人,根本就不符合科學研究的精神,也完全背離了人類共同體科學研究的初衷。他們不但不能為人類學術的共同進步貢獻力量,反而成為壞了一鍋湯的老鼠屎,拖了學術進步的后退。
2、學術論文的抄襲造假
近年來,關于研究生學術造假的報道日漸增多:《新快報》2012年4月19日報道了武漢理工大學廊坊碩士班大批學院涉嫌造假;《中國青年報》2008年4月22日報道了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女博士論文中存在數據造假行為等。W•布勞德和N•違德曾估計:“每一個大作弊者被揭露出來,就會有一百多個累死的大作弊者逍遙法外,而每發生一起大作弊,就會有一千來起小作弊得逞。”由此可見,更多的研究生的學術造假行為還沒有得到揭發和公布,研究生論文的抄襲造假行為已經變得非常的普遍。研究生論文的抄襲造假形式也多種多樣:有用“剪刀+漿糊”方式進行簡單拼接的;有將外文資料翻譯成中文據為己有的;有將別人的部分成果細小就改的;更甚者有直接照搬別人的整篇文章。
3、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主要是指研究生把自己在讀書期間完成的各種小論文同時投到多個期刊、雜志社,期刊、雜志社沒有在一定時間發回用稿通知時,又會把論文改投到其他期刊、雜志社的行為。很多研究生都認為一稿多投可以提高他們的投稿效率,避免因投稿未成功而帶來的時間成本,是一種策略。一稿多投可能引發一稿多發,一稿多投在當前研究生看來并不是多么不道德的事情,這是學術認知的缺失,同時也說明高校學術誠信教育與學術規范道德教育的不到位。他們并沒有意識到一稿多發可能引發的登稿期刊和雜志間的知識產權糾紛問題。“讓他們認為有多家雜志,登記成果時只取一家則不存在違規問題”。以上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學風建設、影響了研究生自身的成長和成才,阻礙了他們自身在學術上的發展并且給學術界造成了非常不好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引發大規模的誠信危機,加劇社會風氣的敗壞,影響我國科學創新的發展。
三、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
1、社會大環境急功近利、浮躁之風的不良影響
近年來,社會很多不良風氣日漸嚴重。學術界受到“急功近利”,“浮躁之風”的影響特別嚴重。再加上,大學是一個開放性的環境,和社會大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很多研究生避免不了的受到不良影響,摒棄了前輩們踏實苦干的優良品質,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走不良捷徑,甚至不勞而獲。特別是在看到別人通過這些手段暫時性的獲得一些不法利益后,自己更是蠢蠢欲動。
2、研究生培養制度的不健全
眾多高校在研究生的培養中,對于畢業都會有方面的要求。比如規定必須發表有SCI或核心雜志的論文多少篇,并要求有創新性研究結果,等等。此外,高校過重的科研任務,也使得一部分導師把研究生當作完成實驗任務和撰寫論文的“廉價勞動力”,為了及時完成導師交代的任務,為了能順利畢業,為了個人的某些利益,部分研究生也會鋌而走險,做出一些違背學術道德的事情。顯然,必定是一項衡量研究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但是這不應該是唯一的標準,不應該把的作用擴大化,而使得其成為評價研究生是否合格,是否能順利畢業的唯一標準。
3、學校學術道德教育的缺位
現在我國的很多高校,依然是“應試教育”當先,一切向成績和科研成果看齊,忽略了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雖然也有不少高校開始嘗試進行素質教育,但是高校在增設了提高人文素質方面的課程的同時,忽視了對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教育。再加上研究生們從小在父母和老師的“保護傘”下長大,沒有真正形成自己固有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這使得研究生對科學道德規范的理解不夠深入,容易在道德規范和內容上產生了困惑,很難在平日里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4、導師言傳身教的失誤
最近幾年,關于高校教師、教授等學術不誠信的報道也非常之多。如:《華夏時報》2006年3月27日報道了清華大學教授劉輝教授涉嫌學術造假被撤職解聘;《現代快報》2009年7月7日報道了浙江大學副教授賀海波論文造假;《南方都市報》2009年7月7日報道了鄭州大學賈士秋教授因造假被免職等。導師本應該是研究生專業知識的傳道解惑者,是研究生為人處事的模范榜樣。可越來越多的導師們,不但沒有肩負起做榜樣的責任,反而自身學術道德敗壞,給研究生帶來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5、學生自身價值觀念的錯誤和學術能力的缺乏
研究生,象牙塔里的佼佼者,學術共同體的潛在力量,應該是以科學研究、求實創新為目標。但是縱觀現在的高校研究生,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本科畢業時過重的就業壓力,無法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因此而選擇讀研究生。讀研的目的不是為了科研和深造,而是為了躲避就業的壓力,或者混個研究生的文憑去找一個相對較好的工作。他們的自身價值觀念就存在錯誤的地方,因此更容易變得急功近利,出現學術不誠信的行為。此外,現在研究生的學術能力也變得比較匱乏,一方面是由于擴招,導致各高校研究生數量的增加,這勢必也會引起研究生質量的下降;另一方面,導師帶研究生數量的急劇增加,而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對研究生在科研、學術上的指導勢必也會不如從前。自身學術能力的缺乏也會導致研究生們鋌而走險,做出一些學術不誠信的行為。
四、加強研究生學術誠信的建議和對策
1、加強研究生新生入學的學術誠信教育。
研究生學術誠信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從新生一開始就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扭轉他們對學術誠信一貫不重視的態度,這樣在后期和撰寫畢業論文的期間,才能更好的避免他們出現學術不誠信的行為。
2、完善研究生培養制度。
我國現行的研究生培養制度,過渡的依賴論文的發表,甚至將論文的發表作為研究生是否能畢業的唯一衡量標準。誠然,學術能力和學術成果對一個研究生來說必須是重要的,但是僅用這一單一的方式來衡量,忽略了科學本生的求實創新的目的,容易滋生盜用抄襲等不良現象。應結合研究生日常表現,在科研工作中的表現等來制定一套完善的研究生培養體制。
3、加強研究生導師自身學術誠信建設。
導師在研究生學術研究方面和學術誠信道德規范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是研究生潛移默化的學習對象。而現今越多越多的導師學術不誠信事件,給研究生們造成了非常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各高校應該加強研究生導師的自身學術誠信建設。首先,在教師申請成為導師的時候,就應該形成一套嚴格的審批制度,對于那些曾經出現過學術不誠信、甚至某些道德上出現過問題的,應該一律審核不通過。其次,在對于成為研究生導師的老師的每年考核上,應該加大學術誠信的監管,若出現相關負面事件,應即使取締其繼續擔任研究生導師的資格。高學歷人才是我國未來社會發展和建設的重要力量,而高學歷人才的學術誠信和道德品質更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只有重視并加強了高校研究生的學術誠信教育,才能讓高校持續性的為社會輸送真正有價值的人才,為我國的繁榮和富強提供有力的后備保障。
作者:何玫 單位: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