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會計教學中誠信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會計誠信教育的內涵
會計誠信是社會經濟關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傳統“誠信”歷年的發展與延伸,它是道德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它要求會計人員立足會計實踐,在教育和學習中形成誠信的道德情感,并促進誠信人格以及世界觀的塑造。然而我國目前會計誠信還相當缺乏,信息失真現象大量存在,這對嚴重制約著我國市場經濟建設與發展,因而從教育入手,加強會計專業教學中的誠信教育滲透,有效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已成為我國會計界乃至經濟界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會計教學中滲透誠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會的會計誠信現狀決定。
當今社會正面臨著市場經濟的全面改革,會計行業的法律制度與行業準則還不夠完善,因而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誠信缺失問題變得非常嚴重,很多企業出現賬實不符,虛盈實虧或虛虧實盈的現象,通過編造和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等手段,以達到轉移國家財產、偷逃稅款、粉飾業績包裝上市的非法目的,某網做過一個相關調查,問:“如果讓你做假賬,你是做還是不做?”很多會計專業人員回答:“如果能生存,做”、“如果有利潤,做”,可見利益的驅動是整個會計行業誠信缺失的根本原因,而這些問題對于即將進入財務、會計工作崗位的學生來說,具有非常直接的影響,所以如何在教育中滲透誠信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是國家學校會計專業教育所需要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是由學校會計誠信教育現狀決定。
我們現在所開設的專業課所講述的內容都是“會計核算、分析、檢查”的方法,主要是在于對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培養,而很少涉及到對學生誠信的教育,以致出現了不少有才無德的人,很多專業非常過硬的學生進入到會計工作崗位之后,運用自己的能力做危害社會的事,所以誠信教育最適當的時機就在于會計從業人員的啟蒙教育階段,一旦將這種職業道德內化為個體道德,那么無論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理論水平上升到什么層次,公眾的利益都會得到保護。
(三)是由學生的會計誠信現狀決定。
我國教育體制和經濟體制都正在進行深化改革,社會對會計專業學生需求量不斷增加,學校的招生也在不斷增加,然而學生的素質卻良莠不齊,其中很多都存在誠信缺失的問題。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時,其中對“今后工作時,老板要你做假賬怎么辦?”只有20%的學生回答:“堅決抵制”;而選擇“不知怎樣辦”的占47%;選“愿意做假賬的”占39%。如果讓這些沒有誠信觀念和相應職業道德只有專業技能知識的學生加入會計行業,產生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因此,對財會專業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己經刻不容緩。
三、會計教學中滲透誠信教育的策略
(一)完善課程體系,加強會計誠信的理論基礎。
在傳統的教育中,會計只是被單純地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學科,鑒于其自身的特點,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會計專業技能的培養和教育,因而在課程設置方面,主要是會計核算、會計學原理、會計電算化、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主要內容都是集中在專業理論和實際操作方面,而企業對于就業者專業能力的重視更進一步加強了這種課程設置的穩固性,而對于個人誠信、品德方面的培養相對缺乏,而這正是關系到個人成長、企業發展以及行業運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會計教學過程中,必須增加誠信教育課程,在專業和品德之間尋求平衡與結合,比如在專業課之外還需要開設《會計職業道德》、《會計誠信教育》等課程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誠信教育課程,通過規范、系統、有計劃的教育,從正面將誠信意識灌輸到學生心中。
(二)運用案例教學,豐富誠信教育的課堂形式。
會計學是一門具有很強實操性的課程,它有著非常普遍的實踐案例和現實基礎,然而在傳統的會計教學中,大部分老師都還是以國家的教學大綱為參考,以書本教材為主要的講解內容,然而一般的教材存在著內容老舊、更新速度緩慢、理論性太強而實操性太弱等缺點,這阻礙了學生思考、分析、判斷能力的發揮,也削弱了學生的職業誠信素質意識,降低了學生的執業水平和誠信素質水平。因此,在會計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跳出教材的束縛,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在現實的會計行業或者自己以及身邊的會計工作中尋找合適的案例,還可以及時利用各種新聞媒體的真實案例,彌補課本知識的不足,以強有力的實例引起學生對誠會計誠信教育的認同,加強自身誠信素質的意識。
(三)重視德才兼備,增加會計教育的德育滲透。
國家間、企業間的競爭歸根到底還是在于人才的競爭,而人才不僅是在專業方面具有過人的本領,更需要有正確的道德觀念,時代真正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朱镕基曾指示: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這對會計從業人員提出了非常明確的要求和很高的期望,其中重要的是要重視誠信。在學校會計專業教學中,要從素質教育入手,重視會計業務技能培訓與會計誠信教育的平衡和有機統一。首先,“才”是會計人員搞好會計工作的重要條件,會計是一門操作性、技術性很強的學科,專業知識是會計人員的基本技能,也是會計人員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從業知識,所以加強會計基礎、財務管理、財務制度、管理會計和會計電算化等專業課程的教學非常重要,它將直接決定學生未來的工作去向和在工作中個人能力的發揮情況;其次,“德”是會計人員搞好會計工作的根本要求,中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它具有一種法律法規以外的無形約束力,對于會計人員的日常工作具有引導和約束作用,在會計教學中可以進行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教育,也可以開設專業的誠信道德教育課程或組織相關講座,不斷提高學生的誠信素養;最后,才與德是緊密結合的,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在教學中要將二者有機統一起來,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在共同作用下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會計人才。
(四)改變考試方法,完善會計教學的評價體系。
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應試教育,教育體制決定著考試方法,而考試方法則極大地影響著學校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點,在以往的會計考試中,一般都有填空、名詞解釋、簡答題,并且它們所占比重達到40%左右,而這些題型主要是考察學生對于教學知識的熟悉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死知識,學生的個人判斷、思考、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得到發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情況改變考試方法,適當減少死記硬背型的題目,增加發揮學生個人優勢,體現學生個人道德判斷能力的題目,讓學生通過案例分析既能夠很好地鞏固已經學習和掌握的會計專業知識,又能夠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通過剖析找到問題背后存在的誠信缺失情況,并且針對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策略,這進一步強化自己的會計誠信意識,在反復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形成了正確的職業道德觀。誠信是做人的最基本準則,是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規則,而會計誠信則是會計行業內最基本的行為規則之一,它對保障市場經濟秩序、規范商業行為、提高個人職業道德修養以及實現企業長期穩定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全面了解會計誠信的科學內涵,認識其重要性,并研究在會計教學中滲透誠信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正確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誠信為本”的職業人格,為他們進入社會工作崗位,形成正確的職業判斷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朱旋 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