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研究生學術誠信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通過對引起各種學術失信的復雜原因的深入分析,根據不同分類標準形成了多種學術失信因素。最典型的主要有兩種分類:一是從研究生個體角度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內部原因包括研究生自身的認知因素、心理因素和行為因素等,外部原因包括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教育因素等;二是從研究生教育監管責任角度分為導師原因、個人原因和管理原因。導師原因中以導師治學不嚴謹及導師學術失范行為的負面影響為主,個人原因中以研究生學術道德素養不高和不尊重學術為主,管理原因中以學術獎懲制度不健全為主。第一種分類的內部原因和第二種分類的個人原因,均屬于研究生自身原因。如果針對研究生學術失信的自身原因開展學術誠信教育,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研究生教育的學風與學術誠信保障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組從全國抽取24所高校,對5450名研究生通過問卷形式調查了我國研究生群體的學風和學術道德狀況,以及各高校開展學術道德教育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a)研究生在撰寫論文過程中,有意識地違反學術規范的行為比較嚴重,46.9%的研究生經常或有時將他人論文拼湊或改造成自己的論文,43.8%的研究生經常或有時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標注,34.2%的研究生經常或有時偽造、篡改實驗數據;b)研究生的學習興趣較低,僅39.5%的研究生對學術研究感興趣;學習目的不單純,43.7%的研究生為了畢業后能找到更滿意的工作而讀研;學習精力投入不足,38.7%的研究生每天用于學習的時間少于4h;c)學術誠信教育力度不夠,僅20%的高校經常開展誠信教育,26.4%的高校很少開展誠信教育,5%的高校從未開展誠信教育。基于該課題組的調查結果,筆者從引發研究生學術失信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出發,將學術失信原因歸納為四類:無知、無畏、無德、無才)。這四類原因互為因果、相互影響、共同作用,催生出各種學術失信行為。
二、學術誠信教育內容的缺失
2009年3月,《教育部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提出將“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作為必修內容納入研究生教育教學。2010年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關于在學位授予工作中加強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建設的意見》中要求,在學位申請者的整個培養過程中,都要安排必修環節進行學術道德教育和學術規范訓練[7]。由此,筆者調查了全國39所“985高校”開設研究生學術誠信教育課程的情況。主要通過兩種方式獲取數據:一是訪問39所“985高校”研究生院網站,查看研究生課程設置、文件、通知等信息;二是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各高校的研究生課程表,從課程表中查找學術誠信教育課程信息。 39所“985高校”的調查結果顯示:a)各高校都為碩士研究生開設《自然辯證法》課程,為博士研究生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b)各高校遵從中國科協和教育部的倡議和規定,積極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系列報告》;c)大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學教育或開學第一課的講座中,發放中國科協制作的《科學道德規范手冊》或學校編制的《學術誠信讀本》;d)除以上課程和講座外,在39所高校中有10所高校開設了研究生學術誠信教育必修課程,必修課程內容主要涉及學術道德、學術規范、寫作指導和研究方法等。可以看出,當前的學術誠信教育內容主要集中于學術道德教育和學術規范教育。學術道德教育主要針對學術失信中的“無德”教育,學術規范教育主要針對學術失信中的“無知”教育,而這兩方面的教育內容對于“無畏、無才”教育涉及甚少,學術誠信教育內容存在嚴重偏頗和缺失。
三、學術誠信教育內容體系的構建原則
學術誠信教育過程應貫穿研究生培養全過程,學術誠信教育內容應針對“四無”學術失信原因,學術誠信教育方式應融入現行研究生培養模式,學術誠信教育效果應做到短期效果與長期效果相結合。為此,提出構建學術誠信教育內容體系過程中應遵循的以下三項原則。
(一)教育與懲罰相結合原則
以學術失信行為是否發生為界,可將學術誠信教育分為預防性教育和懲罰性教育。預防性教育幫助研究生踐行“不做”、“不能做”、“不敢做”的學術誠信,最大程度預防研究生學術失信行為的發生,“無知、無德、無才”教育大多屬于這一類。懲罰性教育讓研究生了解學術法規、處罰機制、處罰措施、應承擔的后果等內容,比如“無畏”教育,重點解決“不敢再做”的問題,防止學術失信行為再次發生,同時對其他研究生起到警示作用。在學術誠信教育內容上,以預防性教育內容為主,以懲罰性教育內容為輔,實現誠信教育內容中的教育與懲罰相結合,可針對不同失信原因安排不同的教育內容和途徑,提升誠信教育的效率。
(二)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原則
顯性教育適合將脈絡清晰、要求明確的學術誠信內容傳授給研究生,如文獻引用規范、署名規范、獎懲條例等,適用于構建“無知、無才”教育內容。隱性教育可將內容靈活、富有寓意、情感共鳴、觸動心靈的學術誠信內容傳授給學生,如典型學術失信案例、學術道德、刻苦鉆研的科學精神教育、良好的學術習慣培養等,適用于構建“無德、無畏”教育內容。對于“無知、無才”的教育,顯性教育的效果優于隱性教育,對于“無德、無畏”的教育,隱性教育的效果優于顯性教育。將二者結合構建學術誠信教育內容,可以豐富教育內容的表現形式。
(三)自律教育與他律教育相結合原則
學術守信重在自律,如果研究生主動學習學術規范和學術法規,自覺恪守學術道德和學術倫理,積極提高專業水平和研究能力,學術失信行為的發生概率就會大大降低。針對“四無”學術失信原因中的主觀因素構建學術誠信教育內容,加強研究生學術誠信自律教育,培養研究生學術誠信意識,可讓研究生主動杜絕學術失信行為的發生。針對“四無”學術失信原因中的客觀因素構建學術誠信教育內容,提供豐富的學術規范、學術道德、學術法規等內容,為研究生自律提供良好的學術環境,并增強他律作用,引導和強制研究生學術守信。遵循自律教育與他律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構建學術誠信教育內容,可實現主動認知和被動接受的多重教育效果。
四、學術誠信教育內容體系的構建過程
為了取得較好的學術誠信教育效果,學術誠信教育內容要有針對性。針對每種學術失信原因均應設計合理的教育內容,并結合不同教育方式豐富教育內容的展現形式。因此,學術誠信教育內容體系主要圍繞“四無”學術原因和“三項構建原則”進行構建。
(一)構建教育內容分類體系
根據“四無”學術失信原因可將學術誠信教育內容相應分為四大類:“無知”教育、“無畏”教育、“無德”教育和“無才”教育,學術誠信教育內容分類體系。“無知”教育幫助研究生了解學術規范,能辨別正確或錯誤的學術行為,知道應該怎么做,不會因不了解學術規范而導致學術失信,具體分為學術規范文件、引用標準和學術規范圖書三個子類。“無畏”教育幫助研究生了解學術規范和學術法規中的“禁止、懲罰、不良后果”等內容,使其“不敢”違反學術誠信,具體分為知識產權法、處罰條例和不良后果三個子類。“無德”教育幫助研究生樹立學術倫理和學術道德理念,使其從內心出發“不想”違背學術道德,分為學術道德文件、學術道德圖書和思想政治教育三個子類。“無才”教育幫助研究生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培養創新意識,使其“無需”竊取他人學術成果,努力獨立完成相關研究,分為研究方法、科學精神和論文寫作指導三個子類。學術誠信教育內容分類體系共包含了12個子類,從體系結構上彌補了當前比較欠缺的“無畏、無才”教育。子類的數量和內容并不限于圖1的框架,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增刪和篩選,以滿足相應大類的學術誠信教育要求,盡可能減少教育內容上存在的漏洞。
(二)構建子類內容
研究生學術誠信教育資料來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育部頒發的文件、學校的管理制度和規定,二是論文寫作規范和引用標準,三是教材、圖書和音視頻資料,四是典型案例。筆者在大類和子類的規劃框架基礎上,搜集整理大量教育資源,按其內容相關性進行篩選,分門別類放在相應子類下,形成學術誠信教育內容簡表,僅為方便闡述構建學術誠信教育內容體系的思路和方法提供參考,其中的內容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三)檢驗教育內容相關性
內容體系中的教育內容是否滿足相應分類的多樣化教育要求,可以使用“構建原則”對相關性進行檢驗,并根據檢驗結果對子類的內容進行調整。在表4中,比如子類“學術規范文件”,更多趨向于預防性教育而不是懲罰性教育,適合于正式場合開展顯性教育,利用制度約束力加強他律作用,所以該子分類與“教育、顯性、他律”三個屬性更相關,使用符號“√”在相應位置標識。按照這種方式,將其他子類與六種屬性一一對照,形成最終檢驗結果。總體上四類教育內容在“構建原則”的六個屬性中分布相對平衡,遵循了“教育與懲罰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自律與他律相結合”三項原則。但是,如果仔細推敲某些子類內容,還會發現一些小問題。例如“無知”教育內容,沒有與“隱性”相吻合的屬性,在內容建設上還應增加適合“隱性教育”的內容,如學術規范失信的案例、導師在指導論文寫作時強調學術規范等。
五、結論及建議
由學術失信原因的分類確定學術誠信教育的基本內容(大類),并根據教育資源和教育要求劃分教育內容子類,分類整理各子類下的具體教育內容,用“構建原則”中的六種屬性對各子類分別進行相關性檢驗,根據檢驗結果調整教育內容,用這種方式構建覆蓋面廣、針對性強的學術誠信教育內容體系,可用于高校開展研究生學術誠信教育。將上述內容體系用于設計特定高校研究生學術誠信教育內容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還需注意以下問題:a)根據誠信教育的時間長短、研究生專業特點、研究生學習進程等差異,需要適時增刪除改子類下的內容;b)大類與大類之間、子類與子類之間的內容有部分重復,設計教案時需要根據知識點一一篩選,在遵循該內容體系的前提下重新編排教育內容;c)“構建原則”中的六個屬性主要用來檢驗教育內容在整體上的平衡性,避免內容偏頗或缺失,在特定情況下,可集中選擇與某一類或幾類屬性相吻合的教育內容,淡化教育內容的全面性而加強針對性。
作者:胡朝明 呂谷來 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