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誠信教育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誠信缺失與誠信教育論文
一、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
1.學業中的誠信缺失
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甚至剽竊論文這一系列行為時有發生。一方面影響了教師對教學成果的判斷,另一方面,也是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過去考試作弊被發現后,學生還會感到很羞愧,現在學生對考試作弊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認為是可以理解的,不得不承認,這無疑反映出了當代大學生的誠信滑坡。
2.經濟活動中的誠信缺失
在回答調查問卷中“如果要申請國家助學金時,您對您的家境會怎樣描述?”一題時,約65%的學生表示會從實回答,而約35%的學生認為可以言過其實。可見,有近1/3的學生為達到目的,會棄誠信而不顧,會把誠信拋之腦后,不能遵守誠信原則。在回答調查問卷中“如果您成功申請到了國家助學貸款,還款時,你將會怎樣?”一題時,表示會準時還款的同學占87%,剩下13%的學生則存在僥幸心理,回答到時再說,能拖就拖。困難補助是國家或學校為了幫助那些家境貧寒、難以負擔或無法維持正常學業的學生設立的,但有些學生為了獲取助學金或獎學金,偽造家庭情況,騙取特困生困難補助,使真正需要補助的學生無法享受正常的國家待遇。
3.就業中的誠信缺失
當代大學生思想意志不堅定,政治立場迷茫,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生活中,很多學生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至于實現目的的方法手段是不是被社會道德所接受,他們都漠然置之。當周圍人提出質疑時,他們也還是一意孤行,這是誠信觀念日益淡薄的結果。近年來,由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不少大學生為了競爭好的工作崗位,偽造各種榮譽證書、資格證書及社會實踐經驗等。在誠信就業方面,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為,適當地修飾簡歷是可以接受且可行的;另有學生認為,在簽約后,如果有更適合的單位,那么違約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可以看出,在面對擇業的問題上,在誠信和自身的實際利益發生沖突時,多數學生會選擇重利輕信。
博弈論視角下誠信教育論文
1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
目前,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主要集中在學習、經濟、社會交往三個方面。在學習方面,大學生誠信缺失主要表現在考試作弊、論文抄襲、不尊重科學事實、臆造科學數據等方面,大學生考試作弊已成為當下大學校園發生頻率較高的現象。在經濟方面,拖欠助學貸款、惡意透支信用卡、拖欠學費、弄虛作假獲取貧困生資格騙取國家助學金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經濟誠信意識。在社會交往方面,存在著提供虛假信息獲取求職崗位、求職簽約后又隨意毀約、網絡交友及網絡求職提供虛假信息等現象。這些誠信教育的缺失行為不僅沖擊了當代大學素質教育的失效,也損害了大學生在社會價值體系中被賦予的較高的知識文化和道德標準的形象。如果在這一階段誠信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和深化,那么在大學畢業進入社會以后,這不僅會加劇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退化,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整個社會誠信的建設。
2博弈論視角的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分析
2.1誠信與失信的簡單博弈分析
博弈論主要是用來解決主體之間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候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之間的均衡問題。為研究方便,本文選取了大學生申請助學貸款與銀行放款這二者之間在誠信與失信方面的博弈分析,并在分析中做出了以下的假定:①本文只研究兩個行為主體之間的誠信與失信的博弈,假定一方為大學生,另一方為銀行,假定大學生和銀行這兩者都是“經濟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并且不能控制對方的決策;②博弈的雙方均為“理性人”,具有機會主義的傾向,即在雙方博弈過程中,一方發現欺騙可以獲利時,就會采取或選擇欺騙策略;③博弈雙方可以選擇的策略為誠信或失信;④博弈雙方的獲益。采取誠信,大學生和銀行雙方都可以獲益5;如果銀行放款,大學生失信不還款,則大學生獲益10;如果大學生誠信貸款,而銀行失信不放款,則銀行獲益10;如果大學生選擇不貸款,銀行選擇不放款,即雙方均選擇失信策略,這樣助學貸款制度就失去意義,則雙方的獲益均為0。在上面的博弈矩陣表可以看出,表中策略組D為納什均衡解,即大學生、銀行雙方都以自身利益為選擇目標,其最終的選擇結果有很大可能是“失信”,因為“失信”是能實現個體利益最大化的最優策略。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結局,是基于信息不對稱的角度雙方博弈的結果,如果大學生選擇貸款但是不還款,那么學生得到的效用最大,即得到了免費完成學習的機會成本,而銀行損失最大,失去了放貸本金和利益以及可以投資在其他領域的沉沒成本;而銀行如果存在比給學生放款更有收益的項目,那么銀行會選擇不放款而轉向其他,這樣銀行可以獲取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學生損失最大,不能貸款助學,失去了完成學業的機會。但以上兩種策略的選擇都不是博弈的均衡點,必然無法達到穩定。實際上只有在學生不貸款,銀行不放款的時候,即達到失信的納什均衡,這樣一來大學生助學貸款制度將毫無意義可言,如果這項制度取消了,最后損失最大的還是大學生。然而,經濟博弈理論告訴我們,在非價格因素和博弈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個體理性行為選擇的結果,往往是非理性的。上述例子說明,由于雙方的理性行為,導致了誠信的缺失和社會資源的浪費。
2.2誠信與失信的重復博弈分析
重復博弈是一種特殊的博弈,在博弈中,相同結構的博弈可以重復多次,甚至無限次。當博弈只進行一次時,每個參與人都只關心一次性的獲益;如果博弈是重復多次的,參與人可能會為了長遠利益而犧牲眼前利益,從而選擇不同的均衡策略。因此,重復博弈的次數會影響博弈均衡的結果。在上述的分析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失信的“囚徒困境”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雙方所進行的是一次性的簡單博弈,即大家所說的“一錘子買賣”。學生和銀行雙方都無法根據這一次的博弈結果再組織一次博弈、再做一次選擇,基于此,博弈雙方都只關心一次性的效益。但從動態博弈的過程來看,如果這種博弈是重復的、持續進行的,那么博弈的結果就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誠信策略的納什均衡就會成為雙方博弈的必然結果。因為在動態博弈中,參與博弈的主體過去的行為都是可以看到或者查詢到的,因此博弈中的一方可以通過這階段博弈的選擇,來回應博弈中另一方在上一階段博弈中的失信行為。在誠信的動態博弈中,如果銀行在上一次助學貸款的博弈選擇中因采取放款的誠信策略,而大學生選擇拖欠還款甚至不還款使銀行利益收到損失,那么在本次的博弈過程中,銀行必然會選擇失信的策略來“報復”失信的大學生,比如將他(她)列為銀行系統征信的黑名單,那么他(她)將面臨銀行以后所有的“報復”。在這里,銀行所采取的策略被稱為“以牙還牙”策略。基于此,為了更加長期、穩定獲取各自的效用,博弈雙方都會理性選擇自己的行為,雙方都會選擇誠信,于是必然會出現誠信納什均衡的博弈結果,由此可見,要想使誠信成為博弈雙方的主動選擇,其關鍵是要把一次性的簡單博弈轉化為重復博弈,從而達到雙方共贏的目的。
誠信度實驗下誠信教育論文
1案例調查
某高校調研人員做了一項為期4周的“誠信度”調查實驗。調研人員在教學大樓入口處設置一個無人售貨的“誠信小賣部”,柜臺所有商品均貼上價簽,旁邊放置自動投幣箱,所售商品均為學生日用文具、礦泉水和小零食等,并在收貨柜臺處張貼無人售貨制度。第一周,誠信小賣部的商品消耗量很大,每天補充短缺的商品。周末結賬時,調研人員將銷售情況進行統計,發現實收賬款與應收賬款差額較大,回款率不太理想。調研人員決定在下階段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誠信度,看能否改變銷售狀況。第二周,在柜臺旁安設一個未開啟的攝像頭,并貼提示:誠信第一,請拿貨后主動投幣。結果發現回款率有一定提高。第三周,調研人員舉辦誠信承諾簽名活動、開展有關誠信詩詞鑒賞活動,如:對“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等古詩詞欣賞解析比賽,并對積極參加的同學發放小禮品。第四周,晚上免費放映電影《阿甘正傳》、《美麗的故事》、《雷鋒》等;實驗結束后。通過“誠信度”調查實驗表明,一是各周的回款率均占在60%以上,表明多數人具有一定的誠信度,自覺買單。二是隨著介入誠信教育的深入,商品銷售的回款率不斷增加,回款率由最初的61.1%上升到實驗結束時已經達到92.8%,也表明學生的自覺性、誠信度在不斷的增加,誠信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大學生出現“誠信問題”原因剖析
誠信是立身之本、經商之道、為政之要,是整個社會良性運行的基礎。從小到大,誠信教育伴隨始終,小時候聽過的美國總統華盛頓砍樹的小故事至今記憶猶新;小學時,老師就教育我們做人要誠實,不能欺騙老師同學;中學期間學校也教育我們要誠信考試不作弊。但在高校中,卻仍可見不誠信的例子,主要表現在學習和學術研究、社會活動和就業求職過程三個方面,如編造請假理由逃課,考試作弊,學術造假,偽造求職簡歷等,這些值得我們深思誠信缺失的原因何在?通過誠信實驗、社會調查分析,誠信問題出現的原因可總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2.1應試教育機制中誠信教育的缺失
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不是很重視,主要體現在學業成果評價制度的不合理、教育引導不積極和監督制度不到位三個方面。首先,大學“重知識,輕德育”的現象嚴重,過分看重學生的個人成績,如考試成績、競賽名次和比賽得獎等,而對學生的平時表現不夠重視。這些能在某些學術上取得好成績的同學會受到表揚和獎勵,造成學生把學習的重心放在了取得最終結果的事情上,甚至為得到獎學金而在考試中作弊。其次,大學開設有關誠信教育的課程或講座較少,對出現誠信問題的學生處理不嚴厲,如學生考試作弊,一般只給口頭警告,或輕度處分,不足以讓學生認識到誠信問題的嚴重性。再者,大多數高校平時對學生的監管力度不夠,多在事后給予批評教育,導致學生從誠信思想上放松,對投機取巧、舞弊的思想未能及時糾正。
2.2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研究生學術誠信教育論文
一、研究生學術失信原因分析
通過對引起各種學術失信的復雜原因的深入分析,根據不同分類標準形成了多種學術失信因素。最典型的主要有兩種分類:一是從研究生個體角度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內部原因包括研究生自身的認知因素、心理因素和行為因素等,外部原因包括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教育因素等;二是從研究生教育監管責任角度分為導師原因、個人原因和管理原因。導師原因中以導師治學不嚴謹及導師學術失范行為的負面影響為主,個人原因中以研究生學術道德素養不高和不尊重學術為主,管理原因中以學術獎懲制度不健全為主。第一種分類的內部原因和第二種分類的個人原因,均屬于研究生自身原因。如果針對研究生學術失信的自身原因開展學術誠信教育,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研究生教育的學風與學術誠信保障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組從全國抽取24所高校,對5450名研究生通過問卷形式調查了我國研究生群體的學風和學術道德狀況,以及各高校開展學術道德教育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a)研究生在撰寫論文過程中,有意識地違反學術規范的行為比較嚴重,46.9%的研究生經常或有時將他人論文拼湊或改造成自己的論文,43.8%的研究生經常或有時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標注,34.2%的研究生經常或有時偽造、篡改實驗數據;b)研究生的學習興趣較低,僅39.5%的研究生對學術研究感興趣;學習目的不單純,43.7%的研究生為了畢業后能找到更滿意的工作而讀研;學習精力投入不足,38.7%的研究生每天用于學習的時間少于4h;c)學術誠信教育力度不夠,僅20%的高校經常開展誠信教育,26.4%的高校很少開展誠信教育,5%的高校從未開展誠信教育。基于該課題組的調查結果,筆者從引發研究生學術失信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出發,將學術失信原因歸納為四類:無知、無畏、無德、無才)。這四類原因互為因果、相互影響、共同作用,催生出各種學術失信行為。
二、學術誠信教育內容的缺失
2009年3月,《教育部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提出將“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作為必修內容納入研究生教育教學。2010年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關于在學位授予工作中加強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建設的意見》中要求,在學位申請者的整個培養過程中,都要安排必修環節進行學術道德教育和學術規范訓練[7]。由此,筆者調查了全國39所“985高校”開設研究生學術誠信教育課程的情況。主要通過兩種方式獲取數據:一是訪問39所“985高校”研究生院網站,查看研究生課程設置、文件、通知等信息;二是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各高校的研究生課程表,從課程表中查找學術誠信教育課程信息。 39所“985高校”的調查結果顯示:a)各高校都為碩士研究生開設《自然辯證法》課程,為博士研究生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b)各高校遵從中國科協和教育部的倡議和規定,積極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系列報告》;c)大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學教育或開學第一課的講座中,發放中國科協制作的《科學道德規范手冊》或學校編制的《學術誠信讀本》;d)除以上課程和講座外,在39所高校中有10所高校開設了研究生學術誠信教育必修課程,必修課程內容主要涉及學術道德、學術規范、寫作指導和研究方法等。可以看出,當前的學術誠信教育內容主要集中于學術道德教育和學術規范教育。學術道德教育主要針對學術失信中的“無德”教育,學術規范教育主要針對學術失信中的“無知”教育,而這兩方面的教育內容對于“無畏、無才”教育涉及甚少,學術誠信教育內容存在嚴重偏頗和缺失。
三、學術誠信教育內容體系的構建原則
學術誠信教育過程應貫穿研究生培養全過程,學術誠信教育內容應針對“四無”學術失信原因,學術誠信教育方式應融入現行研究生培養模式,學術誠信教育效果應做到短期效果與長期效果相結合。為此,提出構建學術誠信教育內容體系過程中應遵循的以下三項原則。
(一)教育與懲罰相結合原則
小學生誠信教育論文
一、明確誠信的含義
小學生知識面窄,對誠信到底是什么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為此,我們開展了“你是怎樣理解誠信的?”大討論,讓學生通過家長詢問、查資料、談想法,正確理解誠信。學生有的說“:誠信就是不說謊。”有的說“:誠信就是不說空話,不吹牛。”還有的說:“誠信就是答應了別人的事要做到。”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熱情高漲。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大家形成了統一的認識,誠實即忠誠老實,就是忠于事物的本來面貌,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思想,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不說謊,不做假,不欺瞞別人。守信就是講信用,信守承諾,忠實于自己承擔自己的義務,答應了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在經過自己的探索、討論后,學生明白了誠信的含義,找到了自己行為的準則:誠實守信,不說謊話,有錯就改。
二、尋找失去誠信的危害
中國歷來有“一諾千金”之說,即誠信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估計的。但作為小學生來說,這種價值卻是他們無法感受到的。“失去誠信的危害到底有多大?”的調查活動在學生中展開以后,出現了意料不到的效果。有的學生說:“在外國留學的碩士生竟然什么工作也找不到,原因在于他乘公交車時逃過三次車票,他因為失去誠信而失去了工作。”有的學生說:“《狼來了》中的牧童因為失去誠信而丟掉了生命。”還有的說“:據政府有關部門的權威估計,我國每年因失去誠信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如合同欺詐、欠債不換、假冒偽劣產品等)總數達5855億元人民幣,這說明失去誠信意味著失去金錢。”這樣的調查結果勝過多少次老師無奈的勸說教育。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道德情感:失去誠信意味著會失掉生活中的一切。
三、展示誠信的力量
人們常說“最大程度的誠信就是最好的處世之道”,對于尚未走出校門的小學生來說,這種說法絕不亞于空談。“事實勝于雄辯”,對于他們最好的辦法莫過于讓他們用一件件具體的事例來自己說服自己。于是我們開展了“誠信的力量有多大”的主題隊會。有個學生給大家講述了一個故事。一位國王要選擇繼承人,于是發給國中的每個孩子一粒花種子,宣布誰能種出最美麗的花,誰就會成為未來的國王。當評選的時間到來時,絕大多數的孩子都端著美麗的鮮花來參選,只有一個孩子端著空花盆來參選。最后,他卻被選中了。因為孩子的花種子都已經被“蒸”過,根本不會發芽。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用“誠信”才能換取人人想得到的王位。有的學生告訴大家,自己的父母靠著誠信經營,為自己的家帶來了滾滾財源;有的學生說憑著自己的誠信,被選上了班干部;有的說因為誠信他擁有了眾多的朋友。學生從書籍中、生活中發現了誠信的力量,增強了誠信的意識。
四、做好誠信表率
高校貧困生誠信教育論文
1高校貧困生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
1.1提供虛假貧困證明,夸大貧困程度
目前,高校貧困生的審核主要依賴于生源地民政部門開具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但這些材料的真實性欠缺。在開具貧困證明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未經調查分析,直接根據申請人的要求填寫家庭收入、蓋章,導致部分虛假貧困生有機可趁,或是部分貧困生夸大貧困程度,在后期的班級評議中,這部分虛假貧困生隱瞞家庭人口和收入,欺瞞同學和老師,加入高校貧困生庫,取得參評獎助學金的資格。
1.2考試舞弊
一般貧困學生為了獲得更多的資助,會刻苦學習,積極參與相關活動,以獲得更高的綜合測評排名,這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部分貧困生陷入了追求考試高分的怪圈,在考試過程中,采用作弊的不光彩手段,他們一般信奉“考試不作弊明年當學弟,寧愿沒人格不能不及格”的錯誤理念,甚至將自己的作弊動機歸結為“別人作弊,我不作弊吃虧”。
1.3拖欠學雜費、助學貸款
國家對高校貧困生提供助學貸款,是為了緩解高校貧困生在教育資金問題上的壓力,從而讓莘莘學子都能擁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但是,在當前情況下依然存在部分貧困生在助學貸款的使用和還貸方面的失信現象。這小部分貧困生為了表現家庭貧困,故意拖欠學費,以獲得老師的關注和同學的關心;甚至有學生用學費來購買高檔日用品、消費品,以及用獎助學金來繳納學雜費。助學貸款到期不還,貸款不能清零、違約率降不來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其中,個別同學因家庭或個人原因,確無償還能力,但有能力償還的畢業生拒接電話、推脫,是嚴重缺乏誠信和責任感的表現。提高貧困大學生道德素質,加強自律意識有利于貧困生的誠信教育,做到誠信貸款,誠信還款。
班級管理與誠信教育論文
一、講述美德事例進行感化教育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傳統美德的偉大民族,古往今來,沉積了數不勝數講誠信的人和事跡。這對于人生觀、價值觀還在形成中的學生培養誠信品質也是大有裨益的。例如,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立木為信”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變法改革得以推廣,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六國,人們把商鞅奉為信守承諾的典范。又如秦朝的季布,非常講究誠信,信守諾言,他的美德贏得了許多朋友。當時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諺語。當他被漢高祖劉邦懸賞捉拿時,他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他,季布得以免遭災禍,“一諾千金”被傳為千古佳話。前些天看了一篇報道:四川女孩黃冬梅的父親為償還賭債卷走公司4萬多元票款,下落不明。母親一氣之下離開了家。當時只有15歲的黃冬梅,來到公司向領導承諾:爸爸欠的錢,我長大后一定替他還。為了信守承諾,她放棄了學業,去廣東打工,做過鐘點工、清潔工、飯店服務員,甚至撿垃圾掙錢。辛苦打工四年,她終于兌現了自己的承諾。通過這些信守承諾的美德故事讓學生明白,無論在為人處事還是創立事業中,都應該時刻把握住做人的底線。必須信守諾言,要一諾千金,惟有誠信才有發展。
二、列舉社會失信的人和事進行教育
學生之所以在校園里出現失信的現象,源于這些學生受到了社會上種種不良信息的感染,學生偶爾會對自己在不講誠信中得到的小利益沾沾自喜。這種暫時利益的滿足和誘惑往往促使他們拋棄誠信的品質。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明白,誠信缺失只能獲得暫時的小利益,比如,人民的功臣淪為蛀蟲,本應彪炳史冊卻走向斷頭臺,這些例子有許多,他們付出的代價是非常沉重的,甚至是生命的終結。企業由于失信而倒閉關門也有許多,讓人痛心,如溫州的制鞋業有段時間無人敢問,假貨泛濫成災;奶粉行業的巨頭三鹿被媒體披露“毒奶粉事件”,導致企業倒閉。20多家奶制品企業牽涉其中,造成了國產奶粉行業的信任危機。這一鐵的事實再次告訴我們,失去信譽,縱然一時得利,日后必吞苦果,要生存和發展就要珍愛信譽。
三、創造班級環境進行凈化教育
環境育人一直作為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十分形象地表達了環境對人潛移默化地影響。凈化學生的信譽心靈,營造誠信氛圍,我想應從三方面入手:1.利用板報、學生園地等開展誠信文化建設,張貼誠信主題的名言、宣傳畫等。2.開展誠信主題班團會、辯論賽、演講比賽。探討自我信用狀況,討論誠信危機、誠信價值等問題。提高信用水準。培養學生從作業不抄襲、考試不作弊、不對老師和家長撒謊等小事做起,將誠信精神貫穿到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3.教師樹立良好信用形象。做到言傳身教,教師愛信用如眼珠,學生才會視信用如生命。
四、嚴明制度強化誠信道德教育
學校自強不息誠信教育論文
一、誠信
為何首倡誠信二字?當今市場經濟進程中,人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往往見利忘義,虛假、失信時有發生,大則擾亂社會秩序,小則破壞團體、親朋好友關系,信任危機阻礙和影響社會組織關系的健康、穩定、和諧發展。倡導誠信,就是要從我做起,在集體中營造一種言語真實、真心誠意、互相值得信賴的良好的人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共同發展,讓傳統的道德力量在經濟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團結
圓形為團,解不開為結,故用力量將繩索打結成圓形即為團結。此為名詞,但在實際使用中,團結則為名詞動用,引申為使之聚合。依《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了集中力量實現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務而聯合或結合,即目標、力量、結合三者具,方為團結。學校為了培養“有專業技能的勞動者”,需要用一種力量將培養者與被培養者結合起來。在學校這一團體中,有老師無學生,有學生無老師,都不成其為學校;更進一步,有領導無群眾,有群眾無領導,亦不成其為學校。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依存,故只有團結起來,將這種力量凝聚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共同完成和實現我們教學任務和培養目標。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我們必須審時度勢,與社會協調發展,發揚團隊精神,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出和諧、團結向上的人文環境。廣大師生員工需要通力合作,集思廣益,緊緊圍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高質量人才的根本任務,牢固樹立全局觀念,同心同德,攜手并進,共同進步。在現代社會中,由于職業分工的明細化,個人也越來越走向專業而缺乏綜合性,因此,必須加強協作。只有依靠團隊,團結起來,才能更好發揮個人在集體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實現集體的理想。
三、自強不息
《周易•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為陽為天為剛,故曰:天行健。自強不息即為自己努力向上,不懈怠。人生于世,必努力,必向上,方為君子。君子者,德行高尚之人之稱謂也。荀子以為,人有智,能仁義法智,可以為善,可以為君子。故其《勸學》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又曰:“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亦為自強不息之另一解。國學大師張岱年認為,中華民族之所以幾千年來生生不息,就在于有自強不息之精神,是故,自強不息,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無論古人、今人,皆倡導“自強不息”,強調人生于社會,不論環境如何,必須時時努力,不可松懈,即強調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發揮個人潛能。我校每年舉行“誠信板報宣傳”,使我校師生以“自強不息”作為精神支柱,奮發圖強。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