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班主任德育工作淺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為適應當代教育觀和教育模式的轉變,為使師生之間能有更好的互動溝通,使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得以落實,班主任要從當代教育觀、人才觀入手,做好自我調試,正確面對“屢教不改”的學生,從“心”與“心”開始,了解學生過往,關注學生情緒,做到“對癥下藥”。
關鍵詞:班主任;德育;班級管理;溝通交流;愛與責任
21世紀以來,人才觀的轉變迫使教育觀不得不創新。要全民推進素質教育,僅僅關注學科教學的改革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創新教育管理模式與之相輔相成。影響班級成績,教學情況和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在于班級的管理本身。而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及相應的原則,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班級凝聚力的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和學生整體的成長。當你面對一群不夠成熟又頑固到偏執的孩子,你會如果對待他們?是循循善誘,還是簡單粗暴?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都會回答前者。然而,理想的珍貴往往就是因為與現實太過遙遠。來自工作、生活的壓力以及學生們的“屢教不改”讓我們常常不自覺的選擇了看似立竿見影的后者。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主人公面對的是一群調皮到邪惡的孩子,單純的他其實根本不適合在那里生存,但是正是單純的他改變了那群孩子的人生,讓他們從“池塘之底”走到了陽光大道。當電影最后,主人公不得不離開時,那一個個不斷從窗口飛下的紙飛機,那一雙雙努力揮動的小手,讓所有的觀影人都不自己地流下了感動又感傷的熱淚。我們在感傷這樣一個單純的好人不得不離去,我們更在感動這一群孩子終于真正成為了“孩子”。或許,從教育的立場出發,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追求,也是最高榮譽。從教7年,當班主任5載,我經歷了許多學生,也“教育”了不少學生。很多時候我在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方向在哪里?高中班主任,不得不面對高考,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高考,就是成績,當然,我們也談其他,但是都不可避免地圍繞“高考”二字,以成績為前提。新課程提出“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我想這應該才是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最終方向。“發展”不可避免包含成績的發展,對高中生而言,我認為它更應該是性格的發展。我們經常說教育大業,德育為先,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高考改變命運,但是性格決定命運。成績固然重要,但沒有良好的品格作為支撐,這個成績的意義,其實寥寥。反過來,學習的過程本身是辛苦的,尤其是高中,而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性格基礎,成績的提升也是舉步維艱。“發展”它應該是發展能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方面,而品格的發展理應是其中最為重要的重點。故而,高中班主任的日常教育應該是德育為先,更應以德育為重,而要做好德育工作,尤其要做好提前的準備。那么,我們要做好哪些準備呢?下面,談談我在過往的教學管理中的一些體會和感想。
一、做好自我調試,正確面對“屢教不改”
高中生都是大孩子,他們比中學生更成熟,更有自己的主見,同時,他們身上的問題也比中學生更頑固。記得剛做班主任時,心里經常很委屈:我每天都盡心盡力你們怎么就不明白呢?我每次找你們談話都苦口婆心你們怎么就不理解呢?如果哪一天班上一直很穩定,沒有發生什么事情,沒有學生犯錯誤,就覺得很慶幸,終于踏踏實實過完了一天。久而久之,就陷入了一個怪圈——班上沒什么事情,學生看起來規規矩矩,就會懷疑是不是有什么自己沒有發現;班上有學生犯了一點錯誤,學生會檢查說班里又哪里沒有做好,就暴跳如雷。后來經過不斷的反思,我發現自己是陷入了“強迫癥”的陷阱。所謂“強迫”是理想主義地認為,學生是被教育的對象,當自己進行了教育之后學生就理所應當地該改正過來,不能再重復地犯錯,否則就不可原諒,面對學生的“屢教不改”就歇斯底里了。其實,換位思考,作為老師的我們經常教育學生“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自己又是否能做到知錯立即就徹底改正了呢?非也,我們也常常“知錯再錯”,不是不知,而是不注意、不自覺、不自制。老師尚且如此,何況學生。所以,“知錯能改”需要時間,在這個時間里,學生可能會“一錯再錯”。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過程,改正也就需要相應的時間。面對學生的“屢教不改”,我們首先要有一份理解,其次還需一點耐心,當然也要有些方法。
二、了解學生過往,不做“一概而論”
當班主任當久了,經驗豐富了,就會“老道”地將學生分類,比如“懂事的”、“乖巧的”、“調皮的”、“頑劣的”等等。學生犯了錯,自然就會根據對他的分類作出針對性的教育或者懲罰,尤其是那些被我們打上了“不聽話”標簽的學生。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讓他們能夠認識錯誤并且改正錯誤,可如果我們對他們“錯誤”的認識本身就是一個錯誤,那我們的教育會有個什么影響,輕點的或許是讓他們感到委屈,重點的可能就會讓他們否定老師,否定學校,甚至否定社會。我大四實習時,遇到了這樣一個學生,他上課不怎么聽講,下課不怎么做作業,經常遲到,吃穿用度都不錯,老是和一群學習不怎么好的學生玩在一起,而且還總是拖平均分的后腿。在我特級指導老師的眼中,他就是典型的不聽話的學生。平時總是少不了對他的小批小評,偶爾還會對他大加打壓。有一段時間,我們總是能從他身上聞到一股若有若無的煙味。某一天,當他從廁所回來時,他身上濃烈的煙味引起了他們班主任我的注意,自認為證據確鑿后,我告知了他們老師特級教師對他大訓特訓,一番訓斥之后,還讓他請家長。當然,這遭到了他激烈的反對,他堅稱自己沒有抽煙,甚至態度惡劣的說他做了就是做了,沒做就是沒做,如果大家實在不相信他,他可以退學,但他一定不會請家長。老師當然不相信他,他本來就是“不聽話”的學生,便堅持讓他請家長。結果出人意料,他真的退學了,不讀了,不管家長怎么勸說,都不讀書了。這是讓我未曾想到的結局。一段時間里,我很糾結,心理上我并不認為老師的管理有多大問題,而且我相信老師并非真的想讓他退學,只是想對他進行管教。就這樣糾結著,也就不了了之了。在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后,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了解到這個學生的情況:他的父母關系一直不好,讀初二時,他的父親在外面有了一個家,母親非常生氣但又不愿撒手,所以就一直這樣鬧著。這個學生之前是很內向的,后來突然就變了樣子,父母本身都不怎么管他,從此就更不管了。知道了這個消息,我很難過,很自責,如果我當時能想想他為什么要這么頂撞自己的老師,為什么怎么都不愿意請家長。如果搞清楚這些問題之后,我再勸勸指導老師,不用逼他請家長,或許今天會不一樣。或許不是我將他變成了那個樣子,但是因為工作沒有做到位,我沒有成為他生活的一盞燭光反而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前人的不幸成就了后人的幸運,這件事后,在面對我自己的學生時,我都盡量了解他們的經歷,以期有更準確的判斷,更人性的教育。希望自己不要打著愛與教育的名義,在不經意間給孩子們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三、關注學生情緒,做到“對癥下藥”
和學生交往越多,斗智斗勇越久,我們越會形成自我的一套處理問題的辦法,德育工作也是如此。只是,久而久之,我們可能會走入經驗的誤區。任何一個問題的產生都有它的歷史的影響也自有它當下的原因,不管我們過去的經驗如何,那都是針對過去的,對于解決現在的問題,那些只能作為參考,不能是立馬可以拿來用的方法。所以我們在做學生的教育之前,必須要全面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同時還要注意在了解的過程中務必要冷靜、客觀,不能帶著主觀的情感傾向去判定是非對錯。做好這些后,我們還要注意最關鍵的一點:當前學生的情緒。無論我們說得多好,做得多全面,如果和學生當前的情緒相沖,一切都是枉然。土話說的“小動物的毛要順著捋,它才聽你的”。做德育工作也是如此,你只有讓學生聽得進去,他才真的“聽得進去”。我們學校的管理里一直有一條,每周末晚上學生歸校時收手機,等該周結束休息時才發回給學生。最近我們班負責收手機的同學給我反映說這兩周A同學一直都以不同的理由沒有交手機,據了解他是在晚上回宿舍后悄悄玩。我找來這個同學,該同學的第一反應是說他交了手機的,肯定是收手機的同學記錯了,我不相信的話他可以去把手機找給我看。我相信收手機的同學不會亂說,所以叫A去把手機找來。他迅速找了來,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我讓他打開手機,這時他的手有一點輕微的顫抖,接下來每讓他操作一下,他的手指都會有小小地顫抖。這時我已經確定了這不是他的手機,或者他還有另外一個,只是苦于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方式來說,因為這個同學本身是一個在學習上比較努力的同學,成績也很不錯,性格也很好,與同學相處很融洽。找不到辦法,我就開始和他閑聊起來其他的話題,其間他一直很淡定,似乎有一種松了口氣的感覺,只是聊到我覺得他這人還不錯,挺喜歡他的時候,我發現他的頭低下了,很明顯羞愧了。乘熱打鐵,說回到手機的話題,我告訴他:“A,我很高興這是你的手機,其實之前我很害怕,我害怕你是在騙我,那樣的話我會不知道該怎樣來看待你,看待我對你的喜歡。我會覺得自己很可憐……”還說了一些,記不住了,但我清楚地記得在說了以上這些時他抬起了頭,愣愣地看著我,然后等我說完后對我說了一句”老師,你等我一下“然后就跑了出去。然后的然后,是他重新拿了一個手機來,給我交代了他之前的欺騙以及此時的如釋重負和坦然。最后,我接這個由頭對他做了更多的引導。其實,學生的本性都是好的,孟子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只是成長的過程中會走一些彎路,會養成一些壞的毛病,不好的習慣,而作為老師,我們不能因為他們這些問題就否定他們本質的善良。美國心理學家斯托奇說過:‘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我們眼中溫順的羔羊,很難想象一條大河中只有中規中矩的平緩,沒有湍急和咆哮會是什么樣”。遺憾和過失本是人身的一大組成部分,所以,德育工作的根本其實是讓他們能夠找回本真的美好,能夠對自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才會建立起遠大的理想,才會有隨之而來的堅定的努力。以上所述的幾個觀點只是我在做這些工作時的一些體會和感想。教育的別名叫“愛”,處在轉型期,我們必須要關注學生的個性,了解學生的心理,積極客觀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只有用心了解自己的學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塑造他們美麗的心靈,他們也才會因此而樂于被塑造。未來的道路,我還會繼續背著愛的行囊,一步一步接著走下去。
參考文獻:
[1]豐嫻靜.淺談班主任德育工作現狀與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09,(12):36-37.
[2]羅祥勇,謝玉碧.淺談班主任德育工作[J].教育教學論壇,2010,(21):230-231.
[3]胡穎焰.淺談班主任德育工作新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3,(17):140-141.
作者:劉莉 單位:昭通第一中學 明達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