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地震減災小學安全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社會現狀。
在某校五、六年級個別的隨機訪談中,僅有1%的家長曾經告訴過孩子地震來了怎么辦?基于以上調查證明該校學生中,目前家庭教育在地震防災減災教育方面是一片空白,學生普遍反映父母重視的基本上是和升學有關系的知識上的教育;而且社會上從事此教育的社會公益機構又很少,如果學校不進行此項教育,學生基本上是一張白紙。
(2)學校現狀。
某小學學生人數眾多,人均相對面積很小,不利于災難來臨時的疏散。但學校目前只有一兩節安全教育課,遠遠不夠。學校把研究性學習納入其中,通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探究、發現,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研究地震的過程中,學生對災難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過PPT的成果匯報,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疏散演習中的鎮靜、對一個問題持續的研究是對學生性格及專注的培養;面對災難臨危不亂,不僅能自我安慰,還能幫助周圍的人,這就是最好的健康人格訓練……最終我們希望的學生是有著完善人格和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人,而不是會各種技能的考試機器。
2地震防災教育總目標
讓社會由熱心的關注轉變為學生切實的行動;讓專家將專業的知識轉變為學生喜歡的有趣的科普;讓學生由簡單的了解地震知識轉變為系統的學習;讓教師將枯燥的地震知識講解轉變為生動的活動;學校由零散的教學轉變為廣泛的參與。
3教育基本內容
教育內容分為三部分,地震來了我不怕;地震來了我能逃生;地震中我能做什么。
4地震減災教育的作用
(1)提升學生自我教育功能。
地震、及減災領域知識的學習要使學生認識一些知識及方法,增強自救自護能力,這對他們的現實生活,以及萬一災害來臨時能自救,避免更大的傷害。
(2)強調綜合性、探究性,注意各知識領域的有機整合。
在教育框架結構上避免了知識領域相互分離的“拼盤式”設計。把地震知識(時間)、地震中學生的心理變化(空間)作為培訓學生能力發展的兩個坐標,使各有關知識領域的內容有機整合起來,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能力成長。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勾畫地震影響我們生活的世界的基本框架;從社會生活的不同側面,勾畫地震的危害,進而使學生了解地震是什么樣子的,并努力把地震造成的災害減少到最輕。
(3)強化災難來臨時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震后人們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反應,相當比例的人會出現心理應激障礙,針對這些問題應進行適當的早期心理輔導。在平時訓練時,以危機干預為思路,以緩解應激障礙相關癥狀、預防創傷后危機障礙的發生為主要目標,采取心理故事、嚴重事件應激訪談、心理劇、心理游戲、電影等多種形式,運用認知行為療法等方法進行干預。
(4)重視學生“非正式學習”,對學生的學習環境進行整合性的研究和實踐探索。
不同的學習環境提供了獨特的教育給養,知識具有情境性,有意義的學習是發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的。在這種知識觀和學習觀下,選擇以地震為主題,以消防、安全的博物館為載體,完成兩項任務:一是在課堂中設置任務,模擬情境,從而達到真實性學習的目的;二是提供課堂以外的情境,將不同情境中的學習體驗融合到課堂教學中。讓家庭、社區、學校、校外教育機構等在不同的層面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對學生的學習環境進行整合性的研究和實踐探索。
作者:姚峰 單位:北京東城區府學胡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