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改革創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引言
安全教育工作的進行是高校開展安全防范工作的必然趨勢,通過安全教育教學的推進,強調學生在安全教育中主要地位,幫助學生減少安全隱患,提高學生安全防范技能和自我保護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一、新時代高校學生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的意義
社會經濟和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很多安全隱患。而高校安全教育是提高學生安全防范意識和加強自我保護能力的一種舉措。旨在維護高校正常學校秩序,保證學生人身財產安全和身心健康成長的一種教育行為。通過開展安全教育活動和日常授課等教學形式完善高校學生自身法制觀念、安全意識及安全知識的相關內容。近年來,高校安全事故激增,讓各大高校認識到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強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勢在必行。
二、新時代高校學生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的現狀
(一)尚未開設安全教育選修課程,缺乏專業系統安全教育
根據當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進行狀況發現一部分高校并未開設安全教育選修課程。讓學生失去對安全教育的重要獲取途徑。高校學生只有通過系統的學習安全教育課程,才能有效提高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對降低學校安全事故的發生和維護校園和諧環境起到關鍵作用。而一些高校在開展安全教育工作時,未能及時更新安全教育知識,并且存在高校教師自身安全意識不高,缺少完善的安全教育內容等現象。除正常傳授專業學科內容外,極少關心學生課下生活和安全問題。而高校自身對安全教育的工作也存在不夠重視情況,僅僅依靠開學或發生重大事故后,由輔導員或學生會臨時開展安全教育工作,對安全教育內容進行簡單講解注意事項,缺乏全面,系統的教育工作。
(二)安全教育活動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
高校對開展系統性安全教育活動尚未提到日程,對學生基礎安全教育停留在發小冊子自行學習階段,缺乏對新發事故的補充和安全內容的更新改進。學生日常生活中缺乏對國家安全、生命安全、人身財產安全等等問題的思考和領悟,影響了學生對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的提高。而當前部分高校在開展安全教育工作時,內容形式單一,多以講座為主,或通過班會、廣播等形式傳播,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高校設立保衛處,旨在維護學校校園和諧穩定、保護學生人身財產安全。然而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往往忽視保衛處作用,造成保衛處與學生缺乏溝通,未能擔負起對學生進行及時安全教育的職責。
三、新時代高校學生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的改革措施
(一)開設安全教育選修課程,加強高校學生安全教育工作
注重學生安全教育,維護校園環境和諧,是所有學校開展教學工作的前提。加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開設安全教育選修課程是必經之路。通過安全教育選修課程的開設,提高學生法律法規方面的普及,進行安全消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提升自身安全防護觀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合,與學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高校安全教育課程學習中,從而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和處理突發狀況的能力。
(二)開展安全教育活動,提高高校學生安全防范意識
開展安全教育初衷是為了保護學校和學生安全。在進行安全教育過程中,也要注意提升安全教育內容質量。積極開展安全教育活動,邀請安全教育方面專家舉行安全教育學習講座、AR情境案例教學還有網上慕課案例等方式,通過真實案例反饋,引起學生重視。利用安全教育活動讓學生了解生活防騙技巧、網絡犯罪、電話詐騙常識、和高發性安全事故隱患處理等內容。在結合實際生活案例同時,分析社會不和諧不安定因素,總結當下社會安全隱患,引起高校學生注意力,促進安全教育工作的有序進行。
(三)全校參與安全教育計劃,創建和諧學習生活環境
將高校保衛處的安保工作,加入到學生安全教育工作中來。通過安全制度的建立,保證保衛處工作人員的安全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學生存在安全隱患問題時,及時指正并進行相關安全教育。注重對工作人員的素質培養,參加提升素質相關培訓,切實負起安保責任,做好各項校園安保工作。同時培養全校師生安全防護意識,通過多媒體等教學用具的使用,幫助師生共同學習安全教育知識,提高安全意識,養成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處理危機情況的能力。
四、結語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推進,關系著高校校園環境的和諧穩定,也關系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受到政府、社會和學校高層的日漸重視。在安全教育上下功夫,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校安全教育重視程度,完善安全教育課程,從而達到學生安全防范能力的提高和學校安保工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詹偉峰.系統理論視角下高校安全教育體系探析——以紐卡斯爾大學為例[J].教育評論,2017(11):66-70.
[2]沈海濤,李旭,王寅申.“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高校國家安全教育教學體系探析[J].化工高等教育,2018,35(04):95-98+104.
作者:劉小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