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醫學生物安全教育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生物安全涉及醫學、生物學、農學、軍事科學等多學科的教學和科研領域。醫學生物安全涉及醫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的多個環節,本文通過總結這些環節中的危險生物因子防范問題,分析和探討了醫學生物安全的范疇、特征、內容和提升防范的方法,為進一步提升我國醫學生物安全防范教育水平提供思路。
關鍵詞:醫學生物安全;醫學教育;防范;分析
生物安全(biosafety)指防范和處理危險生物因子對人體和環境危害的綜合性措施[1],涉及醫學、生物學、農學、軍事科學等多學科。目前,關于醫學領域危險生物因子防范的報道和規范較多,主要集中于實驗室生物安全[2-5]和醫院感染的防控[6]。本文通過總結醫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中的危險生物因子防范問題,對醫學生物安全(medicalbiosafety)的范疇、特征、內容、提升防范的舉措等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1醫學生物安全的概念和范疇
醫學生物安全指在醫學教育、科學研究和實踐中,防范可能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危險生物因子,進而造成工作人員感染和病原播散的綜合性措施。除了廣泛報道的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范外[2-5],在醫學各學科實踐中均可能面臨生物安全問題。如醫護和疾控人員在感染性疾病診療和防控中,接觸來自患者帶病原體的氣溶膠、血液及其他體液、分泌物和排出物均有被感染的風險。相比實驗室生物安全,醫學實踐中的生物安全涉及的病原種類多且存在不確定性,致病性強弱差異大,傳播途徑多樣,尤其是面對新現病原流行時,由于對其生物學特性和致病機制缺乏認識,也缺乏特異性診斷技術和防治措施,醫務人員面臨的醫學生物安全風險高且復雜,防范不當極易造成感染,如SARS流行初期造成了多名醫務人員感染[7]。醫學生物安全范疇、特征和內容的提出和分析以及防范措施的制定和實施,將有效提升醫學生、科研工作者和醫務人員的生物安全防范能力,降低接觸危險生物因子時被感染的風險。醫學生物安全涉及的領域廣泛,從時間段上看,涉及每一位醫學工作者從初學到醫學實踐生涯的全過程;從學科領域看,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藥學、獸醫學等多學科;從工作性質看,涉及教學、科研和醫學實踐各領域;從工作場地看,涉及實驗室、醫院門診、病房、疾病現場等;從防范環節看,涉及樣本采集、運送和處理、接觸患者、帶菌者或患病動物、院內交叉感染等。
2醫學生物安全的特征
醫學生物安全具有復雜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時相性、隨時代和學科發展變遷的特征。
2.1復雜性
醫學生物安全內涵豐富,針對不同的學科和病原、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和不同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地域等,防范的內容和形式不同,顯示出復雜性。如基礎醫學教學、科研以及臨床和疾控檢驗中以實驗室生物安全為主[8-10],而臨床及疾控現場以接觸患者或患病動物時的安全防范為主[7,11];接觸的病原不同以及病原的生物安全分類不同,防范的措施不同[3-5];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員掌握生物安全防范知識和技術的能力存在差異;不同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生物安全防范條件不同。
2.2普遍性和特殊性
醫學生物安全在防范危險生物因子時顯示出許多共性即普遍性。如無論是何種病原體,生物氣溶膠的防范采用生物安全柜、N95或N98口罩及輔助呼吸設備等;接觸患者后的洗手和消毒是防范經接觸傳播病原的重要環節。但是,不同病原體因其生物學特性、實驗室生物安全分類、抵抗力、傳播方式、易感人群等的不同,在防范時又顯示出各自的特殊性。對于特殊病原體的消毒和隔離需要特殊措施[12]。另外,不同國家或國際組織制定的生物安全政策也顯示出一定的特殊性,如我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中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后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1、2、3和4類,其中1類和2類致病性強,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4]。WHO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危險度等級分為1、2、3和4級,其中4級對個體和群體的危害程度最高[13]。
2.3時相性
在醫學生培養階段、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研究階段、臨床和疾控實踐的實習期、入職初期和漫長工作期,醫學生物安全的風險、教育形式和內容有異同,顯示出時相性。醫學生培養低年級階段的生物安全風險主要來自于基礎醫學實驗室,尤其是醫學微生物學實驗室,可遇到生物安全分類3類的病原體,因此主要的培訓內容包括針對生物安全防護水平(Biosafetylevel,BSL)2級實驗室的操作和防護;在研究階段,如果遇到的研究對象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就需要進行針對BSL-3級實驗室風險的操作和防護培訓;在臨床和疾控實踐的實習期、入職初期和漫長工作期,主要進行針對面對患者及其標本時生物安全風險防護的培訓。
2.4隨時代和醫學學科發展而變遷
時代的進步帶來了全球一體化發展,許多在國外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可通過旅游、工作、交通工具等傳入國內[14],因此,醫療機構、海關從事有關檢驗檢疫的人員需要隨時學習在全球范圍內流行病原體的特征,并就相關生物安全防護進行培訓,以應對可能面臨的生物安全風險。同時,艾滋病的出現、免疫抑制劑的應用等因素使得許多機會致病病原體的感染增多;醫學科學的發展帶來了診療技術的發展,如器官移植、人工導管的植入、血液透析、重癥監護、呼吸機的使用等的增多,使得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譜發生了改變,醫護人員面對的醫學生物安全防范的內容需要不斷革新和變遷。
3醫學生物安全的主要內容
醫學生物安全主要涉及實驗室生物安全和醫學實踐中的生物安全,獸醫工作實踐中也存在生物安全風險。
3.1實驗室生物安全
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尤其是在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和免疫學等實驗教學中存在實驗室生物安全風險[8,15]。要培養學生了解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分類、生物安全防護水平及個人防護要求、安全工作行為、應急狀況的處理、實驗室的管理等??茖W研究中的生物安全因為研究對象的不同,包含的風險內容和防范措施存在差異,尤其是研究對象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者,必須在BSL-3或4級實驗室開展研究,研究者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進行必要的計劃免疫后才可開展研究工作。另外,《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中尚未列入寄生蟲[16],但是,如果檢測或研究對象為寄生蟲,且其正處于可以感染人的階段,在樣本采集、運送、檢測等環節均有感染人的風險[17],需要做好生物安全防護。在疫苗和新藥研發的藥效學試驗中,也可能面臨與科學研究中類似的醫學生物安全問題。
3.2醫學實踐中的生物安全
醫學臨床和疾控實踐中的生物安全防范內容復雜,需要根據常見病原的傳播和致病特征,包括針對呼吸道、消化道、血途徑、密切接觸、蟲媒傳播、人畜共患等病原,制定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同一途徑傳播的病原在不同科室的生物安全風險不同,如在外科、口腔科、急診科、手術室、采血室、醫院和疾控中心檢驗科等科室的醫務人員面臨的經血途徑傳播病原的生物安全風險高于其他科室。因此,應該針對不同科室、不同診療技術、不同的病原體制定相應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和消毒與滅菌處理對策[5,12]。對新現和再現病原引發的突發傳染病、以及災后防疫中的生物安全也應該有相應的預案,并需要進行演練;應針對實習期、入職前和在崗人員進行側重點不同的醫學生物安全培訓。
4提升醫學生物安全防范的方法探討
醫學生物安全涉及面廣泛,防范復雜。為提升醫學生物安全防范,首先要建立醫學生物安全培養體系;其次,要重視醫學生物安全的宣傳、培訓、考核和監督檢查,同時,要加強防護設施和器材建設。
4.1建立醫學生物安全管理和培養體系
當前,國內外已經制定了一系列針對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的管理政策、法規和措施[3-5,13],也制定了一系列醫學實踐中面臨危險生物因子時的保護措施[18]。但是尚未建立完整的醫學生物安全管理和培養體系,缺乏專業的培訓隊伍;現有的許多措施往往過于針對專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難以應對醫院或疾控現場復雜的生物安全風險。因此,有必要在現有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范的基礎上,聯合多學科,制定醫學生物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建立專業培訓隊伍,形成系統完整的培養體系。必要時將現有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醫院感染防控、醫院消毒與滅菌、烈性傳染病相關臨床診療指南、臨床樣本的采集和運送、以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口腔醫學等學科的相關內容進行科學歸并,逐步建立起醫學生物安全學學科,為進一步提升醫學生、醫務人員和疾控工作人員的醫學生物安全風險防范能力發揮重要作用。
4.2重視醫學生物安全的宣傳、培訓、考核和監督檢查
(1)重視醫學生物安全宣傳加強醫學生物安全相關知識的宣傳和事故的警示教育,從醫學生、醫務人員和疾控工作人員到管理層甚至普通人群均要深刻認識到醫學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學習和遵守相關管理措施的意識和自覺性。(2)重視醫學生培養階段的醫學生物安全教育醫學生培養階段是進行醫學生物安全教育的最佳時期,一方面是在校學習中安全的需要,同時將在源頭上提升今后醫務工作者的醫學生物安全風險防范能力。在基礎醫學學習階段以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為主;進入臨床或疾控中心實習前以接觸患者及標本等的生物安全培訓為主;在實習結束后進行醫學生物安全總結。經過上述分階段、系統、嚴格的教育,使學生樹立醫學生物安全意識,掌握相關技能,極大地降低面對危險生物因子時發生感染的風險。(3)強調醫務和疾控人員上崗前的系統培訓、考核和繼續醫學教育醫院或疾控中心應對各類新入職人員及進修生進行系統的醫學生物安全知識和防范技能培訓,并進行必要的考核,督促他們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將醫學生物安全教育納入繼續醫學教育范疇,進一步強化在職醫務和疾控人員對醫學生物安全知識和防范技能的掌握,并不斷進行更新。(4)開展醫學生物安全監督檢查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該組織由從事病原生物學、臨床感染病學、院內感染控制、臨床和疾控各科室的相關人員及衛生管理人員組成的生物安全監督檢查組織定期開展醫學生物安全檢查,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并監督整改效果。
4.3加強醫學生物安全風險防范設施和器材建設
各相關高校、醫院和疾控中心及有關實驗室必須根據國家和行業有關生物安全風險防范及院內感染控制的要求,并結合自身工作的性質和特點,加大必要的經費投入,進一步完善醫學生物安全防范的實驗室設施、器材和個人防護用具建設。對于醫學生物安全事故的防范,必須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畢竟在醫學生培養、科學研究和醫學實踐中,隨時會面對危險生物因子的威脅。醫學生物安全的內容復雜,要形成一定的理論和管理體系甚至新學科,必需要在現有各學科內容的基礎上開展大量的整合和創新工作,困難重重。但這畢竟意義重大,值得我們去嘗試和推廣,以提高我國醫學生物安全防范教育的水平。
作者:韓儉 陳曉 郭璐 景濤 單位: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