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職職業道德法律案例教學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中職教育中《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教育的改革進程中,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開始引用案例教學并初見成效,提高了中職院校的教學質量。職業道德和法律基礎是中職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知識,雖然案例教學有所收獲,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本文將結合案例教學的實質對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教學進行思考。
關鍵詞:
《職業道德與法律》;中職教學;案例教學
《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是教育改革后成為中職院校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人才招聘市場也越來越重視職業道德素質,這就需要中職院校在教學時注重《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尋求更加高效地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案例教學指使用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實例對學生進行教學的一種方式,同《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的有效結合能大幅度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一案例教學
(一)案例教學的實質
案例教學通過對具體實際的案例進行分析達到教學目的,使用范圍廣泛,尤其適用于《職業道德與法律》這類意識性的教學。案例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形成一個積極的教學氛圍,誘導學生自主學習。案例教學確實能提高教學質量,但案例教學的運用也需注意很多問題,同時,只有教師與學生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發揮出案例教學的作用。在《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合理地進行案例教學有助于學生結合實際案例對《職業道德與法律》進行思考,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進行《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案例教學的優勢
1.啟發互動、寓教于樂
《職業道德與法律》作為一門需要貼近實際的德育課程,大量的理論知識、專有名詞及龐大的信息庫很難讓學生從心底接受并理解這門課程。案例教學則能通過其較強的故事性案例全方位地展示教學知識,實際案例很容易使學生構想情境并帶入其中,老師啟發學生進行發散思考,引導學生以主人公的姿態分析案例,師生互動、寓教于樂,能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相關知識,因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拓寬視野,增強社會經驗
中職院校的學生以未成年居多,生活活動范圍小,社會經驗少,因此學生很難理解《職業道德與法律》的書面理論知識,傳統教學枯燥無味,課堂上睡倒一片。案例教學結合實際案例,不僅使學生在具體的事例中掌握教學知識,豐富知識面,還能加深學生對社會的了解,拓寬學生的生活視野,增添社會經驗。
3.合作討論,提高綜合素質
案例教學通過要求學生主動對案例進行分析使得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合作討論的能力,學生能夠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案例進行分析,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不僅學習了《職業道德與法律》的教學知識,還能在與同學的討論中學會合作、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說服別人,達到提高自身綜合水平的目的。
二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的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慢慢地大家都會認為有一技之長會比較好找工作,很多教師由于深受這種思維的影響,導致教學觀念有所偏差,在教學活動中變得重技術教育輕基礎教育,這種傾向同樣表現在《職業道德與法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雖然教育改革中正在扭轉這種局面,但學生的學習意識卻很難被喚回,導致教學質量無法有顯著提高。如果重視技術輕視素質教育的教學局面不被改變,中職學生的發展則會堪憂,素質上的短板會讓學生在畢業后無法很好地適應社會,不利于學生今后的長期發展。所以,為了保證學生素質教育的質量,需要提高《職業道德與法律》的教學質量,由此可見案例教學的存在具有重大意義。
三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案例教學的運用
(一)選擇案例
選擇案例是案例教學的開端,也是案例教學的重要基礎,選擇的案例不僅要貼合教學內容,還要從實際情況出發,要求有事實依據,選擇的案例最好符合當地的發展狀況以及學生主修的專業,這樣能更好地引起共鳴。案例的選擇需要有真實性、針對性、開放性及時效性這四個特點,真實性就是指案例要有事實依據,具備可靠的來源如客觀真實的新聞報道等,真實的案例才能更具有說服力;針對性是指有針對于某一方面的特性,這里著重指能幫助學生理清是非的案例;開放性則是指學生在案例分析時能從各個角度進行研究,選擇的案例就不能有非黑即白的局限性;時效性即為緊貼社會發展的實事消息,在這里主要指的是所選擇的案例不能帶有過時的想法。
(二)討論案例
討論案例是案例教學的第二環節,同時也是核心環節,這一環節的實施需要教師提前布置預習案例的任務,學生在正式討論前有理清思路組織語言,或者是當堂給出案例,然后讓學生自主討論與案例相關的問題。討論案例能讓學生在分析案例時以主人公的姿態對案例進行思考,每個學生的理解不可能是一樣的,不同的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在討論案例時,學生就能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同學進行討論,教師就只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在學生的思想偏離案例的本質時教師也不要直接批評,而是及時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反省,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這樣才能達到討論的效果。例如在學習《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教師給出這樣的案例:甲在網上買了一袋食品,甲在貨物送到并親自簽收后開封品嘗,發現與之前購買的食品味道不同,便向賣家投訴要求退貨并賠償,但賣家堅持食品質量沒有問題并以食品已拆封為由拒絕賠償。在此案例的基礎上,可以討論以下問題,“賣家是否有立場拒絕甲的要求”,“甲是否能對賣家進行投訴”,“甲作為消費者應享有哪些權利”。教師先引導學生進行初步思考,提示幾個關鍵點,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再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想法進行交流后,再派出代表面向全班進行交流。這樣不同學生的見解都能有提出來并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的機會,在討論的過程中,不僅深化了對教學知識的理解,能對理論知識加以運用,還能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分析案例
案例最后的分析就是對案例進行的總結,這一環節的主體部分是教師。教師通過了解學生對案例的認識及討論,提出有關討論的總結性意見,指出看待案例的各個角度的優勢及不足,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在分析時不能忘記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還需點明案例的關鍵之處,并為學生解答疑問,引導學生在不偏離案例及教學原意的情況下對案例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四案例選擇技巧
(一)身邊選擇、貼近學生生活
案例教學要求案例具有針對性,還需要與教學內容有直接聯系,所以案例必須有事實依據而不能是憑空捏造或者是小道消息。案例的真實細節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代入角色,才能引導學生更加認真地思考案例的相關問題。而身邊的案例也不能胡亂選擇,要嚴格選擇符合真實性、針對性、開放性及時效性這四個特性的案例,不貼合學生生活的案例也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二)網上選擇、較強傳播性
網絡媒體的發展給案例選擇帶來極大的便利,學生向來對網絡上的事比較感興趣,從網上選取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是網絡上的案例有著最大的缺點——良莠不齊,這就需要教師在選擇時嚴格挑選適合學生討論分析的案例,這些案例往往需要具備正能量或者批判性,而且要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及時更新,避免出現引用過時的不適用于現在的案例的情況。
五案例教學要注意的問題
案例教學肩負著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使命,對教師和學生都有著較高要求,而案例教學中也需要注意一些問題。案例教學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方式,不能取代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在案例選擇時也要貼合實際生活以及教學內容。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案例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教師也需要具備能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正確思考的能力,選擇的案例需有目的性,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要有不同的案例選擇方向,與專業相關的案例選擇時最好使用成功人士的案例,用以提高學生的自信。
六結論
《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是中職學生德育的重要部分,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教學在不斷地改革中要更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案例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方式,應該被充分利用起來,提高《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教學質量。
作者:金張泳 單位:福建經濟學校
參考文獻
[1]王雁.淺議案例教學法在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市場,2015,(37):172-173.
[2]林小青.談案例教學法在《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3,(22):428-429.
[3]朱麗莉.職業學校《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案例教學模式探討[J].新課程研究(中旬-單),2014,(5):13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