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心理學理念在老年人善終教育的運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老年群體一直屬于疫情易感人群。在疫情的影響下,激發了老年人對死亡的思考。在我國,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大家對“死亡”這個詞避諱莫深。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對老年人進行善終教育,在積極的層面對老年人的死亡態度進行介入,有利于降低老年群體對疫情的擔憂,緩解其對死亡的焦慮,從而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死亡觀,從容度過人生的最后一個階段。
[關鍵詞]善終教育;積極心理學;老年人
隨著積極老齡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們更關注老年人生活質量、幸福感等領域。2019年12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了《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第一次將黨中央、國務院的養老工作部署通過法規形式形成強制性國家標準。2019年12月病毒性肺炎(簡稱“肺炎”)暴發以來,全國各地都受到了影響。雖然肺炎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齡層均有發病。但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數據來看[1],肺炎全國粗病死率為2.3%,而在死亡的病例中,60歲以上老年人高達81%,老年人群屬于本次疫情的高風險人群[2]。由于年齡的增長,身體免疫功能下降,老年人患病風險更高。隨著疫情的加重,大多數老年人在心理上由起初的不在乎轉變為過度焦慮,不能正確、客觀地看待疫情。在心理上會出現一些緊張、恐慌、擔憂、無助等情緒[3],擔心自己患病,甚至會對死亡充滿恐懼。作為老年教育中的一種,對老年群體進行善終教育,不但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日常行為能力與心理健康[4],也會幫助老年人正確看待疫情。本文結合現階段老年群體的死亡態度以及我國開展善終教育的現狀,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對促進我國老年群體善終教育的發展,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
1相關概念
1.1善終教育善終教育,也稱生命教育或死亡教育。杜政治等[5]把死亡教育看作一項特殊的教育,他們認為開展死亡教育,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理性對待死亡,緩解對死亡的焦慮,從而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死亡觀。善終教育是伴隨每個人一生的系統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加劇,老年人已經成為善終教育關注的主體,善終教育是臨終關懷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1.2積極心理學謝爾頓(KennonM.Sheldon)和勞拉•金(LauraKing)[6]在《為何積極心理學如此重要》一書中指出,積極心理學是研究人類的美德和力量等積極方面的心理學思潮。周?等[7]學者認為目前積極心理學研究可以劃分為3個層面:主觀層面上的積極情緒和體驗研究,個體層面上的積極人格特質研究以及群體層面上的積極組織系統研究。本文從3大層面論述積極心理學在我國老年人善終教育中的運用。
2我國老年人善終教育現狀及問題
2.1我國老年人的死亡態度現狀死亡態度是個體對死亡的態度,即個體對死亡的認知、情感及行為反應[8]。死亡態度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內容。臺灣學者高淑芬等[9]認為,通過死亡態度研究可以協助老年人尋求生命的意義,使其能夠坦然面對死亡。Maxfield等]學者的研究表明,老年群體在面對死亡時,相對于年輕人會表現出更開放和積極的態度。有學者對影響老年人死亡態度的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在主觀層面,死亡態度在年齡、性別上、社會經濟地位有顯著差異;在家庭層面,家庭的氛圍、晚年居住場所以及父母的婚姻狀況都會影響老年人的死亡態度;在社會層面,社會支持、社會文化、生命教育及宗教信仰是影響老年人死亡態度的主要因素[10]。從主觀、家庭、社會3個層面對老年人積極的死亡態度進行深入研究,成果對于我國臨終關懷和善終教育的實踐發展有重要意義[11]。
2.2我國老年人善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首先,我國缺乏系統的善終教育,導致老年人缺乏對死亡問題的積極應對。在我國,受傳統儒家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大部分老年人對死亡充滿恐懼,缺乏對死亡的正確認識。在“追問生命尊嚴:醫學的使命與關懷”的專題會議上,白巖松曾指出,我國國民在討論死亡相關問題時如同小學生一般,因為中國幾乎沒有系統的死亡教育。其次,我國在面向大眾進行善終教育的發展過程中,仍存在知曉度與認可度低、課程少、教學內容簡單、教育方式單一等不足之處[12]。目前國內的老年人接受教育的場所主要集中在老年大學,完善的老年教育課程體系應該包括退休準備教育、生活適應教育、善終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內容,而我國老年大學一般都開設醫學保健、棋類、烘焙類等課程,并沒有開設善終教育相關課程,且目前我國教育體系也缺少系統的善終教育,這就使老年人在處理一些突發公共危機事件中存在非理性行為。最后,善終教育的缺失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由于目前我國沒有一套完整的善終教育體系,很多老年人在人生的最后一個階段對死亡的到來沒有充分的準備,往往容易遺留遺憾。對老年群體進行善終教育,不僅可以幫助老年人處理好自己在面對死亡時的消極情緒,也可以減少其對身邊親朋好友離世的悲傷情緒。如果老年人在面對生死問題的時候,通過一些具體有效的方法,降低負面情緒的影響,鼓勵他們形成積極理性的態度,并將這種積極理性的態度轉變為生活動力,這樣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不僅會活得幸福、有尊嚴,在面對一些突發公共危機事件時也會更加從容。
3積極心理學在老年人善終教育中的運用
3.1積極情緒體驗積極情緒體驗主張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體驗,積極情緒能幫助老年人更好地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老年人善終教育中,善于運用老年人以往成功的人生經歷和某個時段的積極情緒體驗,注重啟發其外顯和內在的積極力量并聯合起來,激發老年人對現在以及未來生活的積極態度,引導其調整心態,以正確地態度應對疫情,有利于老年人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具體措施:可通過生命回顧療法,幫助老年人回憶起自己人生的輝煌時刻,激發自豪、喜悅等積極情緒體驗,鼓勵老年人正確看待自己的社會價值,促進社會參與,為積極老齡化進程的推進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也可邀請經歷過親友死亡、經過心理調適后有良好心態的老年人,分享自己的經歷,從而引導他人調整對死亡的不良認知。也可以鼓勵老年人通過感恩拜訪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感恩意識和幸福感,先在腦子里想到幾個自己想感謝的人,通過微信、電話、信件等方式,明確表達出自己的感謝,并具體寫出自己因為他們的幫助收獲了什么,最后把感謝對象的反饋也寫下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老年人轉移焦點,拓寬注意范圍,不只局限于負面情緒,利用感恩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幫助其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減輕對疫情的焦慮。
3.2積極人格特質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認為,人格中的樂觀、熱情、幽默等心理品質是可以通過后天學習得到的,且所有人都有自我成長的可能性,我們可以通過自主挖掘和發展自己的潛力,誘發并增強某幾項積極心理品質。積極人格特質的形成與個體的心理健康息息相關,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有助于個體構建持續的人際資源,提升其主觀幸福感[,減少對死亡的焦慮。具體措施:在老年人的善終教育中,對個體進行感恩、樂觀等積極人格的激發,幫助其挖掘本身特有的人格特質,提高老年人對善終教育的接受程度,緩解對死亡等事件的焦慮。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對老年人表現出的積極心理品質進行鼓勵,充分肯定,幫助其樹立信心;另外,在每天早晨醒來時,可以在心里默默鼓勵自己,這樣有助于個體肯定自我,發掘自我價值。這些舉措不僅有利于老年人在疫情中保持良好心態,也有利于提高他們對善終教育的接受程度。
3.3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積極的組織系統可從以下3個層次來說,第一層是微觀層次,主要指的是個體的核心生活圈,一般來說是家庭組織系統,包括家庭中的各種關系等;第二層是中觀層次,也就是個體的單位或所在社區,它主要涉及個體的生活圈和交際圈等;最高一層是宏觀層次,主要指的是社會組織系統,包括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重要的方針政策等。老年人的善終教育,也離不開這3個層次的共同努力。具體措施如下。①從宏觀層面來看,積極社會組織系統的研究主要強調文化及環境對個體潛移默化的影響。善終教育貫穿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順應積極老齡化的時代背景,在全社會營造一種輕松、舒適的臨終氛圍,逐步引導老年人給人生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②從中觀層面來看,個體所在的工作單位和生活的社區,無形中會影響他們的社會參與程度以及對生死的態度;同時,社區或工作單位對老年善終教育的關注以及重視程度,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老年群體對接受善終教育的接受程度。在善終教育中,可以鼓勵老年人投身社會公益活動(慈善籌款、社區服務等形式),發揮余熱,豐富精神世界,提高其成就感和個人滿意度,從而激發生活的內在動機與興趣感,從社會參與中獲得被需要感,并汲取積極力量。③從微觀層面來看,家庭的支持與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緊密相關。對老年人而言,任何物質上的富有都比不過家庭幸福,兒孫滿堂。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家人支持都能有效提升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從而引導老年人積極主動地接受善終教育,平和幸福地度過晚年生活。
4結語
積極心理學強調關注個體積極的方面,它的貢獻在于支持對“幸福”這樣的主題進行的科學研究,這也順應了我國發展積極老齡化的主題。在當前疫情形勢下,挖掘、培養老年人的積極情緒與人格,構建積極的社會養老氛圍,對其正確看待死亡和疫情、緩解焦慮等負性情緒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性肺炎應急響應機制流行病學組.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20,41(2):145-151.
[2]安徽省老年醫學質量控制中心專家組,嚴光,殷實.老年醫學科肺炎防控管理策略[J/OL].安徽醫學:1-3.
[3]蒲城城,王華麗.肺炎流行期老年人的常見心理反應及應對策略[J/OL].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0,34(3):257-258.
[4]李翔,趙昕東.教育如何影響我國老年人健康水平?[J].財經研究,2020,46(3):139-153.
[5]杜政治,許志偉.醫學倫理學詞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414.
[6]K.M.Sheldon,LauraKing.“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M].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
[7]周?,石國興.積極心理學介紹[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2):129-132.
[8]周雪梅,徐晟,陳杉,等.老年人生命態度及其與抑郁和社會支持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3,11(2):164-169.
[9]高淑芬,酒小蕙,趙明玲,等.老人死亡態度之先驅性研究[J].長庚護理,1997,27(3):19-22.
[10]馮雪.農村老年人死亡態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8,14-17.
[11]周雪梅,韋慶旺.超越恐懼:基于老年死亡態度的視角[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9(2):109-115.
[12]羅羽,張慧蘭.國內外死亡教育發展現狀分析與展望[J].護理管理雜志,2018,18(3):175-179+184.
作者:李夢雨 薛朝霞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