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互動媒體藝術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多媒體藝術互動認知與形式
人類藝術的載體或者說形式,總是在不斷的延續與革新中向前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方式與觀念的變化,慢慢地出現了一些以新的科技或者產品為載體的藝術形式,比如:計算機圖形圖像包含的二維數字繪畫、3D建模與角色動畫、影視后期特效制作以及一些多媒體裝置藝術,互動媒體藝術,次世代游戲藝術等等。那么下文主要嘗試對其中的“互動媒體藝術”之核心“互動”的理念及其形式意義做出一些簡單的溯源與探討。 1.“藝術”的認知 在一本解剖書上看見過作者引用的一段話,大致意思是,“開始我們畫我們看得見的東西,到后來我們畫我們看不見的東西”。我想這個很好地總結了一個藝術家所經歷的前兩個階段:最開始,在小的時候,我們臨摹,看見好看的東西就照著描下來。然后我們接觸到了專業的理論與指導,有了更客觀的審美標準,了解了結構以及學會了分析一些事物的規律與本質,由此開始表達自己的思想,不再按部就班地描摹現實。然而到了最后,第三個階段,其上升為一種生命的存在,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信仰,一種精神,一種“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狀態。突然想起禪語有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這是悟道者必然經歷的一個認知的過程,與藝術認知的三個階段都不盡相似。 2.“形式”的意義 任何藝術作品它最終所要表達的都是一種思想內涵,而形式只是讓觀者更容易理解其內涵,或者說讓這種內涵表達得更加完整與恰當的一種途徑。當然任何形式都可以用來表達一種思想內涵,但是每個人都會想找到一條表達自己思想的形式,如何在眾多的途徑中找到自己的那條捷徑,這是一個很漫長與艱難的過程,很容易就會陷入前人的腳印或者被卷入時代的漩渦。禪語又有云:“旗未動,風也未吹,是人的心自己在動。”這里何不把“旗”理解為藝術創作的本質,它是存在于人類社會活動中永恒不變的思考。“風”,可以理解為文化差異,時代潮流,輿論,世俗,審美,科學技術,以及諸多因素影響下呈現出的一種事物的表象,也可以說是形式上的一種體現。從它的本質上來說,它永遠是服務于我們的主觀思維,形式始終是要發自內在的體現,所以它也可以看做是“未吹”。而“人的心”簡單地來說就是一個人對藝術的認知,只有它才在不斷地變化。 先前的表現形式基本上就是以文學,繪畫,音樂,戲劇,建筑,雕塑等幾種主要的表現形式為主。雖然大師們在這些領域作出的作品與貢獻是感人與偉大的,但是單單就藝術表現形式而言,客觀地講,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在各種能夠表現藝術思想的媒介大量涌現并將一些不同的傳統藝術形式綜合起來呈現的時候,這些單一的表現形式就體現出了自身的一種局限性。也許有人要說了,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內在的思想。在《導演功課》這本書里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刻,大意是:“藝術家的本職工作是把最簡單的工具應用到完美,而不是去學習應用更多的工具。”其實我很贊同這句話。但是什么是“簡單的工具”,這里“簡單”是針對你所能應用的能夠合適地自我表達的一種藝術形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具”,他可以是多種形式的綜合,并不是單指某種特定的藝術形式。如果某種“簡單的工具”已經不能再表達我們的思想的時候,那么還是要去學習與應用新的工具,熟練使用之后其自然會成為新的“簡單的工具”。我們將抽象的,理想狀態下的一種意識形態轉換為另外一種相對具體的形式呈現的過程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已經破壞了它的唯一性,原始性與完整性,最終我們需要找到一種相對完美的,適當的方式展現出來,達到一種知覺上的傳達。比如視覺,聽覺,觸覺等等,讓別人去感覺這件作品所要表達的東西。 3.“互動”的游戲 影視動畫與電子游戲的出現,說明著現代藝術出現了一個新的發展趨勢,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互動性。而這種互動性的最佳體現就是——電子游戲。沒有什么比讓一個人在相對真實的空間里去探索并從各個方面了解這個虛擬的世界而更好的表達形式。它包含了幾乎所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如繪畫,服裝,建筑,平面,文學,音樂,影視動畫等等,用所有的這些形式去表達一個世界觀,去表達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當然市面上的游戲大多都以娛樂為主,本來游戲就是用來娛樂的,這點我肯定。就娛樂作品來說在美工,音樂,劇本,動畫方面做得優秀的作品還是比較多。但是總會有人意識到這種藝術形式僅僅用來娛樂有點大材小用了,于是有些團隊制作了具有一定思想內涵的作品可以稱得上體現了游戲的綜合藝術性存在,比如,《異域鎮魂曲》,《輻射》系列,《寂靜嶺》系列,《半條命2》系列,等等。 其實“互動”存在于任何藝術作品與其觀者之間,我覺得這是人類之間相互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僅有方式。就像物理學中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當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時,另一個物體也會對這個物體施加力的作用。當你看到一個藝術家的作品的時候,感官受到刺激,這種刺激可能是圖像,比如單幅的繪畫;可能是動作,比如手勢;可能是聲音,比如音樂;甚至是氣味,比如香水,熏香;也可能是前者的綜合,比如電影,大型游戲機,那么這里我姑且把文字當做是連續的圖畫,就像連環畫一樣,只不過沒有連續的圖像那么直接。然后你的大腦展開了基于記憶中的知識庫的,關于這件作品上各種看似熟悉的元素帶給你的刺激的聯想,并在自己的大腦中形成一系列你對這件作品的各種刺激的結論,那么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互動的過程。 在以往的一些藝術形式中,這種互動中的“觀眾”往往處于一個比較被動的狀態。那么這可能造成的情況就好像是看一部電影,直接看到了結局,而不清楚原因。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劇情解析來幫助他們理解,但是這樣始終會跟“觀眾”產生一種距離感,雖然說距離產生美,但是這里的“距離”可能會導致一些誤導,或者是迷惑,從而使“觀眾”不能更好地去理解作者的意圖。那么“互動媒體藝術”就很好地強調了這一點,它強調“觀眾”的參與,讓“觀眾”從故事的開始就置身其中,跟隨作者的思路,去感受,去理解,最后得出自己的觀點,形成自己對這件作品的認識,然后與作者的觀念進行對比,既傳達了完善的信息量,又達到了一種互動交流的目的。#p#分頁標題#e# 4.“科技”的藝術“互動媒體藝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科技的發展。 裝置,游戲,影視,等等這些藝術形式都必須有相應的技術支持來呈現藝術家日益活躍的想象力與創新的觀念。往往一個新技術的出現,都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效應,包括我們的藝術行業。從蒸汽機到電子產品,這些科技的發展都不斷地刺激著我們對藝術表現形式的探索與革新,比如動作捕捉裝置,虛擬實境技術,光電涂鴉,等等。大部分的科技互動媒體藝術成果,都不是個人可以獨立創造的,必須結合許多跨領域的專業人士才能完成。就像比爾•維奧拉的著名作品《知識之樹》,隨著人的進退,同步反映樹的生與死。藝術家的創意,也必須仰賴程序設計師才能實現。又比如藝術家JohannesDeutsch的互動裝置《Cave》就是典型的成果,肢體動作會自動改變虛擬空間,觀眾可以邊玩邊欣賞自己創作出的各類型立體抽象空間。當你被拍成影像,你可以帶著自己進入《HiddenWorlds》這個立體虛擬舞臺來游玩。具備人工智能的卡通角色會隨著你的動作和你一同玩耍、表演。林茲未來實驗室認為跨領域合作能激發科技應用的潛能,這就是與歐洲優秀的動畫家以及人工智能科學家一同努力的成就。 盡管科技互動媒體藝術具備科學、藝術、工業的作用,但是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大多還是執著于如何開發新的藝術形式,創造社會無形的文化價值,而非資訊工業中具體的產值。 在科技互動媒體藝術中,觀眾的角色變得很重要,大部分作品都必須仰賴觀眾的參與互動,作品才能呈現出意義。傳統藝術只能讓觀眾看,站在作品外面欣賞;科技互動媒體藝術則希望觀眾能進入作品里面體會藝術的樂趣與觀念。 5.“革新”的結語 互動媒體藝術歸根到底也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而產生的一種具有時代特征的藝術表現形式。它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新的交流方式,以及不同于以往觀賞作品中“互動性”的感受。在不斷重構與翻新的表現形式之衍變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特征,拓寬了人們的審美視野,帶來了形式上的革新。 如果說一個人的知識和經歷決定了他的意識形態,那么一件藝術作品的主題與所處的時代就決定了它的表現形式與其發展的趨勢。世間的萬物都在不斷地變幻,不斷地會出現一些相對“新”的表現形式,它們帶著一種未知與神秘的感覺來刺激大眾已經麻木或者疲憊的審美需求。但是在變幻的表象背后,那些藝術創作的本質,始終是我們的生活。上帝創造了世界(這里是一個比喻),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互動媒體裝置,每個人都是參與者,每個人都是觀賞者,每個人都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互動的持續像流水一樣生生不息,從而產生了各種不斷變化的思想。就如同之前所言禪語有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答曰:“旗未動,風也未吹,是人的心自己在動。”
新媒體藝術設計的互動性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藝術設計走進人們的視野。尤其是近幾年網絡技術等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藝術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藝術和科學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通過彼此的滲透,最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并以新媒體藝術形式展現出來,服務于更多的領域。所以,新媒體藝術設計要執行更加嚴格的標準,在藝術方面要具有個性化、獨創性和求異性;在科技方面要具有統一性、定型化、標準化,也只有這樣才能同時滿足工業化大量生產和人們的審美需求。對于新媒體藝術設計而言,科學技術能很好地服務藝術創作,成為藝術創作的手段之一,而藝術又能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使得科學技術和藝術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設計;互動性
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新媒體藝術是科技和藝術的結合體,并朝著人性和人文精神的方向發展,這無論對于藝術還是科技都將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新媒體藝術設計只有充分利用科學和技術才能不斷向前發展,科技的發展是新媒體藝術發展的前提條件。在科學技術的引領下,新媒體藝術將會擁有更強大的發展力量。對藝術的應用可以提高新媒體藝術的內涵,使新媒體藝術成為主要的藝術之一。
一、新媒體藝術設計互動性的表現
(一)新媒體藝術設計中的參與性
新媒體藝術的設計需要通過觀眾的參與來完成,這從本質上決定了新媒體藝術具有互動性。互動的關鍵在于參與,參與是新媒體藝術互動性的表征之一,也是價值是否能實現的關鍵。離開觀眾的參與,新媒體將毫無價值可言。受眾看到藝術家的作品時,作品吸引受眾,受眾產生參與的傾向,并真正參與到任何作品的互動中,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新媒體藝術價值實現的過程。
(二)新媒體藝術設計中的游戲性
數字媒體藝術教育互動發展
摘要:
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發展可以推動該產業的繁榮,而產業的繁榮又可以為數字媒體藝術教育提供實踐的平臺。高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思路要不斷更新,借助工作室制、導師制、項目制的方式與企業合作,以人才培養為紐帶,實現雙方互動發展。
關鍵詞:
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產業;互動發展
數字媒體藝術包含面很廣,有數字化的攝影、攝像及其數字化的后期處理與制作、數字繪畫等,其主體領域是以動畫制作為核心的影視動畫片、特效、電視欄目包裝、交互設計、游戲設計等。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出現以前,很多院校里的動畫設計專業實際上就是開展以影視動畫制作教育為主的數字媒體藝術教學。數字媒體藝術產業就是社會上的動畫制作公司、網絡公司、影視傳媒公司、游戲公司、廣告設計公司等行業機構從事的與數字化技術、數字化藝術及其周邊產品相關的產業,很多企業的經營范圍以動畫技術為主要支撐,如動畫片、動畫特效制作、游戲制作等。行業的發展離不開相關人才的儲備,如果高校一味閉門造車,培養的學生只懂理論而缺乏實踐技能,那么時效性強、科技含量大的數字媒體藝術行業就會出現企業難求一才而高校畢業生難謀一職的現象。高校教育要及時了解產業動態和人才需求情況,適時調整培養方案,為產業培養實用型人才,這樣就能有效地推動產業的發展,而得到發展的企業勢必需要更多的人才,這樣又會帶動該專業的發展。所以,數字媒體藝術教育與產業必須以人才培養為紐帶互動發展。
一、高校人才培養思路要不斷更新
1.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模式
科學傳播中新媒體藝術的文化訴求
作者:張楠 詹琰 單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
隨著媒體傳播形態的轉變,受眾的文化訴求需要科學傳播不斷提升其藝術性和思想性,深入挖掘科學信息與內容中的思想理念與文化內涵。現代科學傳播并不是一種單純知識性的傳播活動,而是一個通過科學傳播主體對科學內容的解讀與延伸,復合思想理念、藝術價值、娛樂效果等文化屬性的傳播過程。舊金山探索宮的創建者弗蘭克•奧本海默在20世紀60年代已經提出,一個博物館型的科學中心,其中的展品和演示,除了教育目的以外,還應具有藝術魅力〔1〕。多種藝術形式如建筑藝術、環境空間設計、造型藝術等在科技館建設中的運用,使得科技館以及科學展示設計成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創作過程。隨著展示材料與工具的不斷創新,用來進行科學傳播的藝術形式也更為新穎并更加多元。藝術性的創作特征,可以營造出良好的科學傳播氛圍,使科學傳播成為一個能夠增長科學知識,激發科學興趣并可以享受科學、賞心悅目的美感體驗過程。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引發了展示方式的顛覆性變革,而新媒體藝術作為一種展示手段逐漸成為各類公共空間與場館展示中的必要組成部分〔2〕。在科學傳播中,新型展示技術的引入與運用并不是簡單的技術層面問題,而是一種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創作。隨著新媒體藝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非藝術領域尤其是公共展示領域之中,新媒體藝術與科技館這兩個各具科學與藝術雙重屬性的領域碰撞在一起,形成一種類似于“全媒體、全藝術〔3〕展示”的科學傳播整體環境。然而在科學傳播的特殊范疇內,新媒體藝術的引入與運用固然具有一定優勢,也并不能因此忽略其相應劣勢。另一方面,無論新媒體藝術的展示效果如何,它也只是進行科學傳播一個媒介、一種手段,其設計創作需要與整體科學傳播環境相互協調,以科學啟蒙與科學內容傳播為最終要求與目的。
1從新媒體藝術到新媒體藝術展示
對于新媒體藝術,至今沒有一個明確且統一的定義。新媒體藝術理論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Ascott)認為:“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了解新媒體藝術創作需要經過五個階段:連結、融入、互動、轉化、出現。你首先必須連結,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僅僅在遠距離觀看),與系統和他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作品以及你的意識產生轉化,最后會出現全新的影像、關系、思維與經驗〔4〕。”如果將這個過程放到公共展示領域中加以推演,可以將其描述為一種多重感官體驗所帶來的展示內容個人再加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播主體利用多種手段,從視覺、聽覺、觸覺、想象、心理等各種渠道影響觀者的感官,不僅僅是冷硬的知識性接受,而是通過深度的感知與體驗,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綜合看來,新媒體藝術主要可以分為網絡藝術、虛擬現實、機器人、裝置藝術、人工生命藝術(基因與生物藝術)、數字藝術和多媒體藝術這幾種形式〔5〕,但更多時候它們是以一種交叉的、復合的狀態而存在的。科學傳播中的新媒體藝術,不再是藝術創作的主體,而是展示內容的載體與媒介,有時甚至是部分的媒介。相對于在純藝術創作中對藝術家情感、觀念、態度的主觀性表達,科學傳播中的新媒體藝術實質上是一種展示、傳播的藝術手段。雖然有了相對受限的表達內容(科學內容),但作為展示的新媒體藝術與藝術品一樣,依然是創作者使用多種藝術手法對其精神內涵與理念的一種傳達。
新媒體藝術作為一種展示、傳播載體,以計算機多媒體、傳感、顯示等新媒體技術為基礎,以科學展品、環境空間構建、科學表演、特效影院等不同形式存在于多種科學傳播活動中。科學傳播特別是科學展示的傳統方式包括實物展示、圖文版展示、視頻展示、模型展示等,新媒體藝術作為一種新型展示方式,既具有與傳統方式無差別的展示特征,也具有相對于傳統方式的展示優勢及局限性。以科技館展示為例,互動性和娛樂性是新媒體藝術展示與科學傳播可以融合的無差別特征,只能說不同展示手段的互動方式不同,而不能單純對比哪一種展示的互動和娛樂功能更強。新媒體藝術展示與傳統展示有各自適合的傳播內容,只是傳播途徑不同,效果可謂殊途同歸。從新媒體藝術所帶來的數字化展示來說,從傳播的內容建構上具有一定的展示優勢。一是可以擴大科學內容的信息量,減少實體空間及成本;二是虛擬效果及情景可以展示更多抽象的或者無法用模型、實物完整展示的內容,包括數字模型的創作和歷史場景的再現。同時,新媒體藝術在科學傳播中的引入與運用,能夠帶給受眾一種全方位多感官的“沉浸式”體驗。
相較于繪畫、造型等傳統藝術形式的單一式感官體驗,“沉浸式”體驗使參觀者由原來的一種知覺感受變為多種感官全方位的同時互動。多元的知覺體驗根據參觀者自身變量的不同互相作用產生綜合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又與展示環境交互,創造出屬于參觀者的唯一“展示內容”,于是一種“傳播內容和結果的不確定性”就產生了。在這個過程中,傳播主體與受眾間的單向傳遞過程轉化為一種交互型接受過程,傳播者和觀者間的情感交流和傳遞過程變得清晰起來。與展示優勢相對,新媒體藝術用于科學傳播也存在著一些“不耐受”的局限性。首先,是科學傳播內容上的不耐受,新媒體藝術方式并不適用于所有科學內容的展示,雖然有利于信息量大、抽象、情景再現類內容的傳播,但在某些基礎研究領域,傳統展示方式更能進行直觀展示與有效傳播。其次是展示形式上的不耐受,新媒體藝術作為展示方式,具有較高的互動參與性及計算機設計基礎,相對于傳統方式更容易出現工作障礙。同時,新媒體藝術展示裝置大多操作界面較為復雜,對于第一次參觀的觀眾,特別是兒童及老年觀眾來說,容易產生無法正確參觀展品甚至中途放棄的現象。最后,是傳播效果上的不耐受,“沉浸式”體驗固然有強大的傳播效果,但也正因為新媒體藝術展示所帶來的視覺效果及互動操作感較為突出,有時會使觀眾產生一種形式上體驗等于內容體驗的錯覺,從而忽視了傳播主體所傳達的科學內容及理念。
2科學傳播中的新媒體藝術
媒體藝術中商業空間設計的運用
一、新媒體藝術的類型及特征
對新媒體藝術進行分類,就其使用和展示的主要領域及相關范疇,大概可以分為數字藝術、移動藝術、網絡藝術、互動藝術、裝置藝術等。新媒體藝術的主要特征體現在:
1.互動性
新媒體藝術本質上是信息的雙向傳播和交流,新媒體藝術借助科技手段,改變了傳統媒體藝術中受眾被動接收傳播信息的單向傳播方式,讓人與物化的傳播媒介相互影響和交流。受眾可以通過對媒介的觸摸、身體移動、發聲改變作品的進程、造型甚至意義。這種互動特征使藝術作品與受眾之間也產生了一種全新的關系,受眾在面對新媒體藝術作品時,主動參與到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才能真正完成對作品的欣賞。
2.非線性
非線性的編輯方法是新媒體藝術在信息編輯形式和創作理念上的一種靈活多變、動態的信息編輯形式。新媒體藝術的敘事打破了傳統敘事線性的局限,引入了開放、能動、可變的時空語言。新媒體藝術的敘事特征主要表現為即時性、游戲性的開放結構。在這種敘事結構中,藝術設計者、參與者被允許在一個平等共享的語境下充分發揮想象力,理解甚至是建構藝術作品的敘事關系。
3.虛擬性
傳播學下新媒體藝術設計發展淺談
摘要:藝術的發展貫穿于整個人類歷史,各個時代都有著對藝術的不同表述,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后,由于生產力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在保障基礎的生活之后對藝術的探索更是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伴隨當前技術的急速發展,藝術領域開始與科學技術進行融合,藝術家們也在不斷拓寬未來藝術的發展思路,為了促使科技和藝術領域建立更加深入的融合,新媒體藝術形式應運而生,在傳播過程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傳播學;表意;藝術符號
以藝術傳播的方向針對當前新媒體藝術的發展進行全面性解析會發現,當前新媒體在傳播中對于藝術的發展以及文化傳播的推進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以科學視角分析藝術傳播的發展方向,就無法避免當前新媒體對于藝術符號的展示。新媒體藝術本身的發展就是未來藝術領域優化的方向之一,也給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一、新媒體藝術中的符號化藝術類型
(一)新媒體藝術存在的符號化特征
藝術發展過程中,藝術符號屬于一種特殊的語言表述體系,是藝術作品能夠在更廣泛的媒介中流行的主要助推力,同時藝術符號本身也是藝術品上的基本單位之一,藝術符號本身就是比較直觀化的內容,在展示過程中,要與數字化的技術相互聯系,在保障推廣意義的前提下,實現更強大的藝術可塑性。科技正在逐步改變當前藝術展示的模式,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也是新媒體藝術誕生的基石,能夠采用數字化的編碼裝置以及解碼裝置進行藝術的拓展,以獨有的介質展示出藝術符號本身的核心內容。新媒體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有較為明確的數字性以及傳播能力,因此,新媒體藝術也具備了更強的可塑性,在傳播當中文化形式可以更加簡單輕便的進行,同時能夠較為輕易地完成后續的復制、修改以及最終成型的工作,這也就促使新媒體藝術具備更強的延展性以及可塑性。數字技術的應用為新媒體藝術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對于整體藝術修改成本的降低促使人們更加專注于獨特的藝術創造,實現更加多元化的創新可能[1]。由于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是直接改變了整體的藝術符號性質,因此,反饋機制也提升了速度,伴隨著符號交互性的增加,也就提升了藝術本身的多樣性以及藝術性,對于藝術的進一步優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反饋速度的提升使得交互更加及時有效,從側面實現了藝術的升級優化。
(二)影響新媒體藝術的表意性要素
數字媒體藝術在現代展示設計中運用
摘要:面對日益發展的科學技術和人們不斷變化的審美層次,應用數字媒體藝術開展更加多層次,多元化的審美設計,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數字媒體藝術在其中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基于此探討數字媒體藝術在現代展示設計當中的應用,綜述相關研究成果,探討未來數字媒體藝術的應用方向,可以使不同的傳播形式融入更廣闊的藝術空間領域當中,提高現代展示設計的應用水平。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展示設計;虛擬現實
在移動互聯網發展的背景之下,展示設計的目的已經超出了對信息進行快速有效的傳播,更需要直達內心,喚起人們情感上面的認同,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豐富和多彩,通過數字媒體藝術結合互動體驗和虛擬現實,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把握現代展示設計的發展脈絡和特點,通過網絡與藝術展示設計的融合,形成一個科學的研究領域與課題,提高整體發展的科學性。
一、數字媒體藝術發展概述
(一)數字媒體藝術與現代展示設計
現代展示設計與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合是一個漸進且不斷演變的過程,最初期的展示設計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它伴隨著多種藝術的萌芽,例如祭壇,圖騰洞穴,神廟,都是早期展示藝術的一種體現,人類進入到工業時代之后,藝術設計的領域不斷的拓展,人們對于展示其設計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的提升,商家為了能夠招攬更多的顧客,拓展了展示設計的面積,而展示方式與技術的融合也逐漸的發展起來,在1919年,德國包豪斯學院的成立,為現代展示設計藝術道路的拓展奠定了基礎,進入到21世紀,尤其是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數字化,集成化,網絡化已經成為現代展示設計的主要發展趨勢,人們在展示設計的過程當中,追求美好的生活,享受美好的事物,而技術正推動著這種進步,也實現了人們的需求。
(二)現代展示設計的特征
新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
摘要:信息化社會帶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藝術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其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更加符合市場和觀眾求新求異的需求,是展示設計領域新的嘗試。文章在參考和吸收了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多學科多角度探究新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特點與應用原則,既為展示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實現的可能性,更促進了展示設計觀念的演進與更迭。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展示設計;藝術與科技;感官視覺
一、引言
20世紀后期,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就預測,人類社會在經歷農業和工業社會浪潮后必將邁入信息化社會的浪潮,這也是我們正在親歷的社會。近年來,隨著會展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新媒體技術和先進設備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到展示設計領域,成為展示設計的重點。藝術與技術的結合為展示設計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展示的手段日趨多樣化,突破了過去單一的展墻、展柜、展臺、展具、燈光、圖文等靜態形式,更多形態多樣、動靜結合的展示裝置和新媒體技術被置入展示空間中,相對傳統展示來說,凸顯出更多的優勢,更加符合信息化社會受眾對藝術的理解和閱讀方式,21世紀的展示設計已進入一個鮮活的新媒體展示時代。信息化社會帶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藝術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其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更加符合市場和觀眾求新求異的需求,是展示設計領域新的嘗試。文章在參考和吸收了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多學科多角度探究新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特點與應用原則,既為展示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實現的可能性,更促進了展示設計觀念的演進與更迭。
二、新媒體藝術與展示設計的概念
展示設計從古代的祭祀、宗教活動、集市交易再到近現代展覽館、博物館的發展與普及,經歷了漫長的時期,它是在一定的空間、時間范圍內,運用技術與藝術手段,對空間及平面進行創造,使其達到展示目的、服務于觀眾的一項綜合性藝術設計。新媒體藝術的出現,可以說是一種技術層面的革新,為展示設計插上了翅膀,讓展示設計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展示空間及內容更加豐富,視聽體驗和傳播范圍也更具新奇和廣泛性。那么什么是“新媒體藝術”呢?對其定義前,首先需要了解何謂“新媒體”,對于新媒體的內涵有很多種界定說法,從不同的角度與領域對其的解讀都不同。在展示設計中,新媒體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是當下萬物皆媒的一種環境,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是對前一媒體的更新,如當下的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數字電影、觸摸媒體、手機網絡等。“新媒體藝術”除了兼備新媒體的基本特性外,還包含多層面的概念與范疇,廣義的新媒體藝術是指結合新媒體所創作的藝術作品,狹義的新媒體藝術即為數字化媒體環境下創作的作品或用非數字方式的新技術、新材質創作的作品,主要是以數字多媒體及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藝術創作與傳播。在展示設計中它是一種展陳手法和表達語言,是設計者通過恰當的新媒體技術作為媒介將展覽信息或理念傳遞給受眾的一種傳播載體,進而達到藝術的創新、審美的滿足以及理念的深刻傳達。2015年米蘭世博會在數字化展示、虛擬展示、互動展示等方面都使用了新媒體藝術。其中獲得最佳展館獎的英國館,其展館以“蜂巢”作為核心,以一個14平方米的雕塑元素呈現,主要由鋁部件和玻璃組成,管體末端設置LED燈,內部置入數字技術,蜂音和燈光渾然一體,模擬一個真正的蜂巢活動,讓參觀者也變成“蜜蜂”參與到整個蜂巢的活動中。此館通過藝術與技術的手段展示蜜蜂的困境,傳播與世博會主題“滋養生命,生命的能源”相契合的理念,即人類與蜜蜂的相似性和關聯性,強調人與蜜蜂的和諧相處。設計者通過對概念的提煉和概括,利用材質和建筑結構形成視聽媒體進行直觀表達,融入新技術、新材料,這正是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有力呈現。(圖1)新媒體藝術與展示設計的結合形成了新媒體展示設計作品,這是技術與藝術的碰撞,將帶來不一樣的風格與感官體驗。
三、新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