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核心思想論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核心思想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核心思想論文

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

摘要:作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是學生寫作能力的突出體現,作文教學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可小視,對于初中生來說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幫助,但是作文本身卻具有一定的難度。本文就初中生對于作文學習非常困難的情況加以探究,進而改變現有的作文教學狀況,對于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進行探討,以便于對初中語文教師的相關工作有所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方法;教學創新

知之者不如好學者,好學者不如樂學者,作文學習是喚醒學生認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過程,如果能夠為學生營造樂學愛學的氛圍,那么在寫作教學中就會發現很多學生的閃光點。其實給予這些寫作技能和寫作領域給予鼓勵和積極的肯定,教師就能夠與學生之間達成良好的互動。初中生的自尊心比較強,而且積累了一定的寫作素材,教師只要通過教學方法給予其正常的指導,就能鼓勵學生運用詞匯和語句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使得學生逐漸進入到樂學和愛學的氛圍之中,對于寫作本身的期盼化作源源不斷的寫作動力。

一、創新寫作體裁,提升寫作效果

中國擁有著豐富燦爛的傳統文明,而且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大力提倡對于各方面的創新,對于學生的寫作題材拓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也可以通過積極鼓勵創新,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避免出現千篇一律的現象,把寫作的內容作為個人魅力的展示。創新寫作題材使寫作的內容更加具有新穎的效果,使得學生日常積累的生活經驗能夠被串聯在寫作過程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通過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積極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其回憶在生活中的一些場景,在寫作中加強對于寫作題材的創新能夠寫出具有思想性的作文,也可以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快速地提升。創新寫作題材,提升寫作效果使得學生的創新熱情不斷高漲,初中生已經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很多初中生跟隨父母出外旅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在寫作過程中,如果能將這些寫作內容加入寫作的環節之內,就能創設出具有思想性的新作文,能夠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升,如虎添翼。比如,在學習《不忘初心,紅心向黨》寫作學習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構建三思而后行、立意深透的寫作過程,要求學生能夠努力發掘事物內在的思想內容,使得學習黨史和借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為作文如虎添翼。整個文章的脈絡應用心設計,提煉文章的中心,并展現出較高的思想境界,利用特殊的構詞技巧表達深邃的情感,反映學生愛國、愛黨的情懷。創新寫作題材,在向黨學習的文章核心中加入平時學生生活實踐中的具體內容,從而能夠使文章頗具新意,并能夠更貼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創新思維的要求。

二、提升學生的作文審題能力,使作文更切題

由于以往的初中生在寫作時思維時間較少,只要一看到題目就想到怎么寫,學生在寫作時就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不能立即解決,而寫作又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寫作在考試中占很大比例。因此,提高學生的作文審題能力,使其能夠不犯錯誤,圍繞正確的中心思想寫出更具立體性的文章。在審題過程中,教師指導初中生實際操作,先不要出錯,不要跑題,了解審題的基本方法。教師在教授寫作技巧的時候,也應該考慮到初中生的實際水平,能夠做到心中有數,既能審題,同時也能在審題時有一定的技巧。在學生寫作文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一些具體的問題,教師在指導時應該戒驕戒躁,讓學生明白審題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只有真正明白作文寫作環節需要考查的具體內容,才能夠注重對于文體的審查,加深對于作文題目的思考,圍繞正確的中心思想進行寫作,在審題的過程中也不會出現錯誤深化對于作文題目的理解,并且能夠明確題目規定的范疇。初中生階段的作文題目并不是很難,只要教師和學生相互配合,就能讓學生學會審題時的基本技巧和要求,避免審題過程中的錯誤,使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行動能力都能夠得到提升,也能夠明白在寫作時具體環節的重要意義。作文寫作切題,領會題目的要求和思想,避免出現審題過程中的致命錯誤,避免跑題,使學生的寫作能夠更加具有優勢。比如,在學習《處處留心皆學問》這一寫作內容時,專門按照提煉主旨的要求,將其作為具體的文章內容,教師要求學生對于文章進行深度思考,學會一點一滴地學習,主動積極地思考,將這一思考和立意的要義直接作為作文題目,提出要求學生們能夠在平實之中出奇制勝,提煉作文的新意。因此學生在平時要注重審題,三思而下筆,切記不能隨意偏題或不遵循文章本意。

閱讀全文

科技期刊出版走向媒介融合思考

21世紀初,全媒體化的概念被引入中國。近十多年來,國內一些科技期刊開始逐步脫離單一的紙質出版,轉向探索全媒體化的出版和傳播途徑。比如《同濟大學學報》通過微信主動推送本刊資訊、論文寫作方法、行業動態等信息;一些科技期刊如《農學學報》《自然與科學》《電腦報》等自主開發APP,不僅為讀者提供全文閱讀,還通過高清圖片、內嵌視頻、交互功能等設計拓展閱讀體驗,吸引讀者[1-2]。值得關注的是,人們多使用“全媒體化”而不是“媒介融合”來描述期刊、報紙、圖書等傳統傳媒領域正在發生的變革。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Pool在《自由的技術》中首次提到“媒介融合”一詞,并指出“一個形態融合的過程正在使各種媒介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任何一種過去只能通過單一媒介提供的服務,比如廣播、報紙、電話等,現在都可以由多種媒介來提供”。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認為,全媒體化只是走向媒介融合的一個過渡性階段,并不等同于媒介融合[3]。但已有的報道并沒有闡明全媒體化與媒介融合之間的差異以及過渡方式。本文嘗試探討科技期刊出版走向媒介融合的關鍵性問題,并分析其進行媒介融合的深層含義和可行路徑。

一、科技期刊出版如何實現媒介融合

業界有一種觀點認為,不同的出版形式之間有天然的壁壘,數字出版永遠無法消滅傳統的紙質出版。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不同的出版渠道本身都有其特定的受眾群,出版的形式決定了它只能對它所能影響和覆蓋的區域投放內容,也就是說,某種人只能被某種媒介影響?;谝陨嫌^點,有研究者提出,科技期刊應朝媒介融合的方向發展,而科技期刊走向媒介融合的出路就是全媒體化,即通過出版手段的拓展來實現業務的擴張。然而,將媒介融合與全媒體化等同會催生一些問題,首先,信息的同質化不可避免;其次,全媒體化雖然促使期刊內容傳播的速度加快,但簡單地把相同的內容通過不同的媒介推送給讀者,不僅大大浪費了媒介資源,而且使得科技工作者所需面對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削弱了他們深度閱讀以及追蹤熱點的能力。因此,科技期刊出版的媒介融合,應該是媒介作用、傳播方式、組織結構及其他相關要素的融合,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通過同一機構,借助多種媒介手段展示特定科研領域或同一主題的論文,通過全媒體化和內容融合的方式提高論文的傳播效率,擴大論文的影響力。如此一來,期刊的編輯不再是簡單地對稿件進行加工,而是對論文作者、研究對象和內容、研究方法和結論進行全面的數據采集、挖掘、過濾、整理與再加工。然后,通過不同的媒體渠道,以不同的表達方式,選擇性地發表與論文及作者相關的內容,讓讀者與編輯部形成良好的互動,并將最具參考價值的科技成果及時推送到讀者的個人終端。這種方式的核心思想是,運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各種表現形式來全方位地展示論文,并通過期刊、微信、郵件等多種媒介手段來傳播信息,吸引讀者和作者參與。媒介融合并不排斥傳統的紙媒,而是把它當作“全媒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讓傳統紙媒和新媒體相互補充。出版形態的多元化,以及不同媒體的交叉互補是這個層面的媒介融合的主要特征。媒介融合絕不能是同一內容在不同媒體的簡單堆積或重復,而是綜合運用不同的媒體,以最合適的傳播方式、最精彩的內容呈現提高論文的可發現性和可閱讀性。第二,媒介融合意味著多個機構和平臺借助媒介實現融合,各個機構和平臺之間不是分散的、彼此獨立的,而是形成一個有序的整體。其核心思想是,多個機構和平臺通過媒介臨時組成一個組織,這個組織圍繞一個主題或主題詞的論文素材,利用不同形態的媒體,形成一種合理、快捷的傳播模式。在這樣一種機制里,多個期刊社收集到的知識對參與其中的期刊社是開放的,作者或讀者可以通過這個傳播圈的任何一個節點分享同一個科技成果,期刊社和作者、讀者之間不再是點對點或點對多的關系;作者或讀者將能通過虛擬的鏈條節點查看所有的數據。開放性、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是這個層面的媒介融合的主要特征。近幾年,互聯網從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次序互聯網轉型,目前,互聯網已進入生態時代??梢灶A見,以共享與共識鏈接為主要特征的分布模式,將促使大量機構和平臺開展跨機構和跨平臺的創新性合作,這對科技期刊的出版將產生顛覆式的影響。

二、媒介融合與科技期刊出版的出路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社會里,強大的數字信息和網絡媒體為碎片化閱讀提供了發展平臺。在碎片化閱讀的大背景下,讀者漸漸養成了花盡量少的時間,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的閱讀習慣。篇幅較長,風格嚴謹的科技論文,不可避免地與新媒體時代信息碎片化、快速化的需求相悖。目前,媒介融合是否是科技期刊出版的唯一出路是業界關注的熱點。數字出版因其成本低廉、海量存儲、互動性強、傳播便捷等特點,已經成為科技期刊轉型的必然趨勢。20世紀90年代中期,高校和各級協會的科技期刊就陸續推出了自己的網站,實現了作者在線投稿、編輯在線辦公和專家在線審稿等功能。經過多年的實踐,以紙質版、網絡與電子版多元形式全媒體出版產品的模式日漸成熟。2017年11月,我國正式宣布《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為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的官方平臺,《科學通報》《中國電機工程學報》等數百家中國學術期刊成為論文網絡首發的首批試點期刊。網絡首發論文,一經審定,無須確定紙質出版時間就能通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使用中英文兩種語言第一時間刊發。這種方式不僅能將論文發稿時間縮短至三個月內,還能配合視頻,直觀展示實驗過程和相關數據,是科技期刊第一個層面的媒介融合。目前,大部分的科技期刊已經實現了“刊—網”的單向融合。網絡的興起加快了科技期刊媒介融合的步伐,但同一內容的兩種版本由不同供應鏈各自出版發行的方式,造成了邊際成本上漲、出版模式混亂的局面。期刊產品全媒體供應鏈被割裂,牽制了期刊和圖書館等信息服務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目前,業界研究者提出了實施“刊—網—館”融合運營模式來破解這一難題的觀點。“刊—網—館”分別指學術期刊、平臺和圖書館,我國將在兩年內有計劃地完成三者的融合運營,逐漸實現科技期刊第二個層面的媒介融合。期刊出版的媒介融合,使得作者、讀者和期刊社之間存在多元角色互換的可能。不僅作為信息接受者的讀者可以成為作者,作者也可以變為讀者。對科技文化的傳播者期刊社而言也是如此,讀者可以向期刊社推送新的問題;期刊社可以向作者就新的問題組稿、約稿,并反饋新的問題給讀者;作者可以與期刊編輯溝通修改論文,期刊編輯也可以收集相應的信息,參與作者的選題。這種傳播方式和受眾角色的多元化發展,無疑會改變科技期刊出版的模式。雖然目前我國的科技期刊仍面臨出版數量與國際話語權不平衡的現狀,但只要與時俱進,迎接媒介融合的挑戰,我國科技期刊就會掙脫這種不平衡的狀態,實現快速發展。

三、科技期刊的融合發展與全媒體化

Pool教授在提出媒介融合的可能性時說,“分化與融合是同一現象的兩面”??萍嘉幕a品的進一步分化,使得豐富、多元和個性化的文化產品成為媒介融合追求的目標[4]。目前,很多科技期刊已經在媒介融合上有所突破,比如《浙江大學學報(社科版)》微博可以展示論文的短摘要,推薦優先出版的論文;《中國國家地理》的APP設置了“文章閱讀”“每日一圖”兩個閱讀板塊并提供文章位置服務功能,其中“每日一圖”板塊突破了紙質圖片尺寸的局限性,讓用戶可以下載高分辨率的圖片。由此可見,科技期刊的媒介融合突破了紙媒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局限性,通過簡短的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設計豐富和延伸了閱讀體驗,迎合了當今讀者的閱讀習慣。筆者認為,科技期刊在融合發展的同時,不能忽略全媒體化,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第一,科技期刊媒介融合的直接表現形式是科技文化產品形態的多元化。以現在比較流行的APP為例,如果期刊編輯沒有掌握相關技術,熟練處理碎片化文章,提供迎合用戶需求的內容,那么可能導致用戶逐漸流失;如果要求期刊編輯具備熟練的多媒體技能,能輕松完成所有的信息采集、數據加工和圖片整理工作,或許會犧牲期刊編輯提升專業技能的時間,削弱科技傳播的創新性和影響力,結果是得不償失。針對這樣的現存問題,全媒體平臺提供了解決之道,其通過多平臺合作豐富了科技文化產品的形態,減輕了期刊編輯的壓力,為讀者提供了多元化的科技文化產品。第二,媒介融合并不等同于全媒體化。新媒體時代,科技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是可以分離的??萍计诳恼撐目梢酝ㄟ^自己建立的平臺,也可以與其他平臺合作,共同實現科技成果的豐富、傳播和“販賣”。比如有些精讀外刊采用付費閱讀、學習社群、分享打卡的模式來運營;學員付費后,公眾號定時推送一定數量的閱讀內容,如學員能堅持閱讀80天,并在朋友圈分享,即可獲得英文原著實體書。這種做法的本質,是把知識變成產品和服務,僅通過微信就可以實現知識增值的效果。朋友圈是這一模式發揮作用的社交平臺,它的影響猶如漣漪,一圈一圈地擴散。在這個過程中,科技文化產品的形態重組,以及突破媒體界限的流程再造是媒介融合更深層次的含義,這也是全媒體化和媒介融合的區別所在。

閱讀全文

文章學譯學范式建構

 

1.引言   佛典漢譯始于東漢,終于宋朝,歷時一千多年,期間佛教高僧研習佛典,講經布道,翻譯佛典近六千卷,闡述的翻譯思想如同天空的星星熠熠生輝。這些是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脈相承的明清實學翻譯和近代西學翻譯具有直接的影響,是嚴復“信達雅”翻譯思想誕生的土壤,是我國翻譯學的根基和傳統。所謂“典籍”,“主要指經過歷史的淘汰選擇,被人們所公認的、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水平所達到的高度、深度和廣度的著作。”(魏曉紅、李清源2010:109)佛典就是指佛教的根本典籍,涵蓋經、律、論“三藏”。翻譯學成為獨立學科伊始,我們一方面要吸納西方譯學精華,做到洋為中用;另一方面更要繼承我國傳統譯論“勘稱典范的學術成就”,做到古為今用。只有古今打通,中外融通之后,我國翻譯學才能健康發展,我國才能從翻譯大國質變為翻譯強國。本論文就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從學術范式視角研究佛典漢譯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什么?   2.范式   范式(paradigm),有時譯作“規范”和“典范”,是1962年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概念,通常指一個學術共同體所共有的精神信念和研究傳統,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理論模式和規則體系(ThomasKuhn1962)。1989年科爾勒把學術范式引入到語言學研究中,縮小了范式的內涵和外延,用來指語言學史上堪稱典范的成就,即那些促使一代人重新思考傳統語言觀念的理論體系(KoernerKonrad1989)。1984年余英時的著作《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借用庫恩的范式理論,解釋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在中國近代史學革命上的中心意義(余英時1984:19-21,77-91)。自此,學術范式在我國學術界逐漸得到推廣。1999年傅勇林先生把學術范式引入到翻譯研究中,采用庫恩關于范式的經典定義,認為“在范式的上述四個要素中,精神信念關乎譯學思想與學術品位,研究傳統關乎譯學知識的探索過程及其‘層累疊加’,理論模式和規則體系則直接涉及譯學研究的學術層面,四者藕合,才可構成譯學研究的學術范式并借以形成譯學研究的學術面貌,因此絕對不可偏廢。”(傅勇林、朱志瑜1999:30)本論文沿襲庫恩關于范式的經典定義,擬構建佛典漢譯的文章學譯學范式。   3.文章學   “文章”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頗具考究的詞匯,錦繡文章是中華文化智慧的結晶,是我國文人墨客才華的精髓,《千家詩》首章就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之說。“文章”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文獻中,其本義是色彩之間的錯雜搭配。后來在《論語•公治長》中“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文章”開始表現為文字作品之義,兩漢時期這一概念已經比較成熟,如:“漢之得人,以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倪寬……文章則司馬遷、相如……孝宣承統,纂修洪業,亦講論六義招選茂才。而肖望之、梁丘賀、夏侯勝、韋玄成、嚴彭祖、尹更始以儒術進,劉向、王褒以文章顯。”(班固1962:58)“漢世文章之徒,陸賈、司馬遷、劉子政、揚子云,其才能若奇,其稱不由人。”(王充1954:275)我國古代文章的范圍很廣,清人章學誠感嘆“六經皆史”,后人對曰“四庫皆文”,因為《四庫》經、史、子、集無一不是文章。“中國的文章,歷三千年之久,存在于中國的經、史、子、集四部典籍之中,舉凡哲學、政治、歷史、宗教、藝術、民事、風俗,以及個人抒懷述志,無不借文章以傳布和存留。”(毛慶耆2002:113)這句話說明文章在我國走過的歲月之長,涵蓋的范圍之廣。文章學是指研究文章的學問,通俗地說,文章學就是文章研究。佛典漢譯深深植根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深受我國古代文章學、史學、佛學和中華文化的浸染熏陶,我國古代把翻譯納入文章學范疇,衡量譯文與評價文章都采用文質標準。嚴復說:“(信、達、雅)三者乃文章正軌,亦即為譯事楷模。”(嚴復1981:11)這是文章學譯學范式的經典話語,文章正軌就是譯事楷模,“信、達、雅”三者既是文章要求,也是翻譯標準,佛典漢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章學譯學范式。究其根源,合作翻譯傳統使然。   4.佛典漢譯的文章學譯學范式構建   4.1合作翻譯是佛典漢譯的傳統,是文章學譯學范式的成因   佛典漢譯歷時千年,一直采取合作翻譯方式進行,無論是初期的私人合作,還是后來的譯場合作,合作翻譯是根本,佛典漢譯形成了合作翻譯傳統。一是因為佛典漢譯初期沒有原本,外國僧人根據記憶口誦佛典,即使在印度本國,當時也無佛典寫本?!斗謩e功德論》云:“外國法師徒相傳,以口授相付,不聽載文。”梁啟超分析其原因:“大抵(一)因古代竹帛不便,傳寫困難,故如我國漢代傳經,皆憑口說。(二)含有宗教神秘的觀念,認書寫為瀆經;如羅馬舊教之禁寫《新舊約》也。”(梁啟超1984:53-54)竹帛攜帶不便和宗教禁寫是造成印度佛典沒有寫本,佛典漢譯沒有原本的原因。印度佛典何時才有寫本?這個問題學界尚未解決,據梁氏研究,“法顯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諸國,皆師師口傳,無本可寫。”(梁啟超1984:54)說明至少在5世紀初法顯西游之時,印度等國尚無佛典寫本。二是因為佛典漢譯初期譯者多為單語者,梵漢兩種語言不能兼通,外國僧人負責口誦佛典,本土漢人負責潤飾加工,形成譯文,佛典漢譯由外國僧人和本土僧人合作翻譯完成。釋贊寧對佛典漢譯做過概述:“初則梵客華僧,聽言揣意,方圓共鑿,金石難和,椀配世間,擺名三昧,咫尺千里,覿面難通。次則彼曉漢談,我知梵說,十得八九,時有差違,至若‘怒目看世尊’、‘彼岸度無極’矣。后則猛、顯親往,奘、空兩通,器請師子之膏,鵝得水中之乳,內豎對文王之問,揚雄的絕代之文,印印皆同,聲聲不別,斯謂之大備矣。”(釋贊寧1987:52-53)是說佛典漢譯初期梵僧未諳漢語,漢僧不通梵文,加上沒有原本,只能進行合作翻譯。先由梵僧口誦佛經,進行傳言,初步譯成漢語;再由華僧筆受潤飾,加工成文,這是簡單的私人合作形式。佛典漢譯中后期,梵僧習得漢語,漢人學習梵文,玄奘、不空更是梵漢皆通,“今所翻傳,都由奘旨,意思獨斷,出語成章。詞人隨寫,即可披玩。”(釋道宣1984:48)但是即使個人翻譯水平達到很高境界,很多佛典原本也從印度帶回,佛典漢譯還是沿襲了合作翻譯傳統,依然采取梵文理解和漢語表達分步進行,梵僧和漢僧合作完成的方式,只不過由初期的私人合作發展為頗具規模的譯場合作。以唐朝玄奘組織的譯場為例,翻譯程序就有十一道,包括:“一、譯主:執筆人,胸懷全局,貫徹始終;二、證文:朗誦原文佛經,斟酌原文是否有錯;三、筆受:根據梵音錄本譯出毛稿;四、度語:音譯暫無對等信息的事物,據母本正音;五、綴文:按漢語字法、句法進行整理;六、證義:譯出初稿與原文對照,看本旨是否偏移歪曲或有遺漏;七、參詳:再回證原文是否有紕漏、錯誤;八、利洗:去蕪冗、重復,梳整譯文;九、潤文:修辭、潤飾;十、梵唄:由于佛經是要供人誦讀的,所以再據母語(梵文)的誦經方式誦讀漢譯經文,看是否有不適合誦讀之句;十一、監閱:最后有欽命大臣監閱(終審)。”(李全安1993:806-807)整套程序非常嚴謹,第二、六、七條強調原文理解,第五、八、九、十條重視譯文表達,譯場翻譯的重心仍是加工譯文,形成文章。事實上,無論是初期的私人合作,還是中后期的譯場合作,合作翻譯一直是佛典漢譯的傳統,梵僧負責原文理解,漢人負責譯文表達,原文理解和譯文表達的分步進行使佛典漢譯選擇了合作翻譯方式,而合作翻譯傳統的形成又進一步細化了原文理解和譯文表達的分工。對于漢人來說,如何根據佛典原文意思用漢語表達成文才是關注的重心和焦點,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佛典漢譯的文章學譯學范式。#p#分頁標題#e#   4.2“文以載道”是佛典漢譯的信念,是文章學譯學范式的內核   我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文章,視其為治國、傳世之大業,正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言:“蓋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郭紹虞2001:159)我國文章學的核心思想是“文以載道”,道是文章的精神所在,是衡量文章的內在準則,因道設器、道因器顯,道決定了文章的體式,道具有形而上的特質,造成了文章學上的“言不盡意”和“得意忘言”。文與道的關系和“文以載道”的實施都以人為紐帶,通過作者實現,文與道的關系隱含了人與道、人與文的關系。“在中國文化中,‘道———人———文’是三個緊密相連的三環,其中,人是核心與根本,以人立極是中國人文精神的最顯著特色,中國文化的重文意識的根本是重人意識,因此中國文章的功能實施,是靠對人影響完成的,以文觀人是中國文章品鑒論的核心,并由此推衍出鑒文知人、文如其人等相關命題。”(楊廣敏2001:39)關系到人,就會牽涉到人品因素,孔子曰“修辭立其城”,是說寫文章要講心里話,言為心聲,文如其人,這是我國古代對作者人品提出的要求。同樣,佛典漢譯對譯者人品也有要求,釋彥琮在《辯證論》中提出了著名的“八備”:“誠心愛法,志愿益人,不憚久時,其備一也。將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其備二也。筌曉三藏,義貫兩乘,不苦暗滯,其備三也。旁涉墳史,工綴典詞,不過魯拙,其備四也。襟抱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執,其備五也。耽于道術,淡于名利,不欲高玄,其備六也。要識梵言,乃閑正譯,不墜彼學,其備七也。薄閱蒼《雅》,粗諳篆隸,不昧此文,其備八也。”(釋彥琮1991:118)“八備”是彥琮對譯者提出的八項條件,其中“四備”針對譯者人品。具體是:一備要求譯者誠心愛護佛法,志愿救世幫人,即使歷時長久,也絕不懈怠;二備要求譯者牢守佛教戒條,具備良好的操行;五備要求譯者寬容平和,謙虛待人,不可固執己見;六備要求譯者鉆研佛學,淡泊名利,不事炫耀。這四項對譯者人品的要求與另外四項對譯者學業上的要求結合起來,就是完整的“八備”,彥琮認為譯者的人品與學業同等重要,一個譯者必須同時具備這八項條件,才有可能是個翻譯人才,所謂“八者備矣,方是得人”。釋彥琮首次把譯者人品與翻譯好壞聯系起來,這是我國,也是世界翻譯史上最早談論譯者人品的文章。“文以載道”既是文章學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國傳統譯學的精神信念,是佛典漢譯文章學譯學范式的內核。   4.3“文質之爭”涉及佛典漢譯的理論模式和規則體系,是文章學譯學范式的表征   我國古代把翻譯納入文章學范疇,文、質原是我國古代評判文章好壞的一對概念,移用到佛典漢譯中,指譯文語言風格的文麗和質樸。“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始終存在‘質樸’和‘文麗’兩派。”(任繼愈1981:174)“文質之爭”是貫穿我國佛典漢譯思想的一條主線(趙巍、馬艷姿2010:93),始于公元224年支謙的《法句經序》,終于7世紀玄奘的“新譯”,歷時四百多年。“文質之爭”之前,我國最早的佛典漢譯家安世高和支讖屬于“質”派人物,其譯本給人總體印象是“辭質多胡音”,音譯較多,譯文樸拙,不加潤飾,不合漢語習慣。質派有所不足的局面為文派的產生提供了契機,支謙和康僧會是三國時期的文派代表人物,二人精通梵文和漢語,主張對譯文加工潤飾,所譯佛典簡略文麗。支謙《法句經序》拉開了佛典漢譯“文質之爭”的帷幕,文質自此成為譯者爭論的焦點。文派譯風在三國和西晉時期占據重要地位,對佛教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文派過于追求譯文的文采美巧,有時不免脫離佛典原意,造成“理滯于文”,遭至后人詬病。之后佛典漢譯又偏向質派,竺法護、趙政等都是質派代表。竺法護譯經力求詳盡,存真偏質,“凡所譯經,雖不辯妙婉顯,而宏達欣暢,特善無生,依慧不文,樸則近本。”(釋慧皎1994:24)對比竺法護的譯本和安世高、支讖的譯本,很容易發現:雖然同屬質派,但是安、支二人的“質”胡音較多,不合漢語語法習慣,只能算是“樸拙”;而竺法護的譯文質量明顯提高,“質”的內涵有所提升,譯文流暢,符合漢語習慣,質派翻譯由樸拙走向質樸,克服了譯文結構僵硬、義理晦澀等不足之處。趙政也認為:“昔來出經者,多嫌胡言方質,而改適今俗,此政所不取也。何者?傳胡為秦,以不閑方言,求知辭趣耳,何嫌文質?文質是時,幸勿易之,經之巧質,有自來矣。唯傳事不盡,乃譯人之咎耳。”(釋道安1995:382)趙政批評譯者嫌棄梵文語言質樸,趨于時尚追求譯文文麗的思想,主張譯文應像原文一樣保持質樸的語言,因為質樸是經文本身的特點,何必改之?佛學大師釋道安則主張文質兼備,提倡“合本”,融合文、質兩派的優點進行翻譯。道安認為梵文佛典語言質樸,而當時的讀者喜好文麗,佛典漢譯“文質之爭”變成是照顧原文,保持質樸;還是照顧讀者,使之文麗的爭論。質派認為“經之巧質,有自來矣”,認為譯文應該保持質樸的語言風格。但文派鳩摩羅什卻認為:“天竺國俗甚重文藻,其宮商體韻,以入絃為善……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穢也。”(釋僧祐1995:534)原來梵文也非常重視文采,佛典原本也有文麗和質樸之分,那些繁瑣的偈頌是梵文體裁的一種形式。鳩摩羅什認為“改梵為秦”不應“失其藻蔚”,主張譯文應向原文一樣注重文飾,翻譯不僅要準確傳達原文意思,而且要再現原文的文采和風韻。此時的文派與三國時期相比有了明顯的進步,在強調譯文流暢、具有文采的基礎上,文派開始重視準確傳達原文意思。鳩摩羅什的譯文不僅語言精美,而且內容準確,其翻譯的《法華經》被譽為具有“天然西域之語趣”。但是如同支謙一樣,羅什譯本依然存在“刪削原文”的缺點,后人對其也有“理滯于文”的評價。關于譯文是否需要文飾,語言風格是文麗還是質樸的爭論持續了很長時間,文、質兩派在爭論中前行,在磨合中發展,文質矛盾得到調和,翻譯質量有所提高。那么如何融合文、質兩派的優勢,克服不足之處?“文質之爭”的出路在哪?東晉高僧慧遠主張文質“厥中”,提倡文質兼備的思想,認為“文質殊體,若以文應質,則疑者眾。以質應文,則悅者寡。”(釋慧遠1995:391)是說文麗和質樸屬于不同文體,質樸的原文若用文麗去譯,懷疑的人就很多;文麗的原文若用質樸去譯,感興趣的人則很少,因此譯者應該遵循原文文體,做到以文應文,以質應質,文質厥中。釋僧祐也說:“文過則傷艷,質甚則患野,野艷為弊,同失經體。”(釋僧祐1995:14-15)認為文過和質甚都是翻譯的弊端,同樣有損經文文體,主張譯文“質文允正”。這一說法其實是孔子“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在翻譯領域的延伸和拓展。此時,人們開始從翻譯思想上解決文質矛盾,尋求“文質之爭”的出路。不過,具體到翻譯實踐,直到玄奘“新譯”才從根本上解決文質問題。“這是因為玄奘譯文融合了文質兩派的優點,真正做到了‘案本而傳’,‘以質應質,以文應文’,不但傳達了原文意義,而且能夠再現原文風格,譯文語言流暢,適合誦讀,遠遠超出前人所譯,其翻譯被世人尊稱為‘新譯’”。(汪東萍、傅勇林2010:99)玄奘“新譯”是“文質之爭”的圓滿結果,從此“文質彬彬”、“文質相半”成為衡量佛典漢譯譯文好壞的重要標準。#p#分頁標題#e#   5.結語   佛典漢譯植根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深受我國古代文章學的浸染熏陶,合作翻譯是佛典漢譯的傳統,是文章學譯學范式的成因;“文以載道”是佛典漢譯的信念,是文章學譯學范式的內核;“文質之爭”涉及佛典漢譯的理論模式和規則體系,是文章學譯學范式的表征。幾方面藕合,共同構建了佛典漢譯的文章學譯學范式。這一飽含中華智慧的譯學范式必將為世界翻譯學提供新類型,補充新動力,我國翻譯研究者應該抓住契機,深入研究我國翻譯傳統,吸取養分精華,借中國翻譯之“道”走世界翻譯之“路”,為世界翻譯學的發展做出中國這一文化古國和翻譯大國應有的貢獻。

閱讀全文

道德與論文寫作課程啟發式教學實踐

本文基于學術道德與論文寫作課程特點,提出對于物理海洋學專業學生的課程教學方法的初探。通過對課程要素的凝練、對諸多創新教學思路的應用和重視學生實際科技論文寫作中對課程知識的應用等方式,顯著改善了物理海洋專業學生對學術道德與論文寫作課程學習的效率,學生反饋收獲良多,專業英語書平和科技論文寫作能力顯著提高。研究生與本科生最大的區別是:本科生以學習吸取人類積累的知識為主,兼顧科學研究和技能訓練;而研究生的本質是通過科學研究來發掘創造新知識,當前和以往學習的知識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科學研究[1-2]。在以學習知識為主的本科生階段,提出問題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經存在,所以問題是否具有批判性沒有那么關鍵[3-4]。研究生階段則完全不同,必須具備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則不可能成為優秀的科學家??萍颊撐膶懽魇且粋€研究生在讀期間的一項必備課題,衡量一個學生研究生學業進行的程度往往通過其在讀期間發表的科技論文水平以及數量來評價[5-6]。在與諸多前輩科研學者的交流過程中,作者深切體會到英文科技論文寫作目前是國內研究學者的一個重要難題,英文科技寫作有它自己的規律,在一定的英文基礎上,是可以達到專業水平的[7-8]。學術道德與論文寫作是為物理海洋學專業研究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學位課,旨在幫助研究生加強學術道德修養和提高學術論文寫作能力。研究生從事學術活動須嚴守學術規范和道德準則,并具備學術論文的寫作技能,這是研究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內容。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研究生將樹立起嚴謹認真、求實創新的學術精神,掌握學術論文寫作的基本步驟與策略,為以后撰寫畢業學位論文、發表學術論文打下基礎,進而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科研素養。學術道德與論文寫作課程是海洋科學專業研究生的一門專業學位課,遵守學術道德和撰寫學術論文是高等學校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本課程將向研究生普及學術道德規范,引導研究生堅守學術誠信,教授撰寫學術論文的步驟和策略,鍛煉研究生的寫作技能,提高研究生寫作論文被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接收和發表的機會。該課程的目的主要是引導研究生在學術活動中錘煉品行和情操,使研究生掌握學術論文寫作的基本步驟與策略,提升研究生的綜合科研素養。要求研究生掌握學術研究的基本道德規范,增強自律意識,了解國內外主要的海洋科學類專業的學術期刊以及學術論文的投稿和發表過程,熟悉期刊論文和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撰寫規范,掌握論文各部分的寫作技能和提升策略,為研究生在以后科學研究中進行學術論文的撰寫投稿與畢業學位論文的撰寫打下基礎。本文提出了對學術道德與論文寫作課程的啟發式教學初探,主要包括:在講課過程中直接闡明課程的核心骨架、精煉每一章節的中心思想,滿足由簡單到復雜、由掌握方法到上手實踐操作的過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儲備,采用靈活多變、符合當代學生興趣點的方式進行授課指引;使得學生在掌握課授內容的同時直接把自身的畢業論文開題工作融入到課堂中,在物理海洋專業老師指導下,合理運用文獻檢索課堂知識完成論文的選題及開題工作,可謂一舉兩得。作者基于對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的掌握跟歷屆學生完成畢業論文情況的反饋,對今后工作中課程的教學啟發應用式教學方法,拋磚引玉給出自己的見解。

1凝縮課程精華,去其糟粕

學術道德與論文寫作是一門非常細節的課程,是對科技論文寫作思路、竅門、方法等多方面內容的講授,所以對課程的核心進行歸納整理,讓學生把有限的時間集中到提升最快的領域,對于課程的效率以及學生的真實收獲有著莫大幫助。作者基于自身博士研究生經驗以及指導畢業生論文的多年經驗,提出針對物理海洋專業的研究生如何進行科技論文寫作的提升教育,下面給出部分課程授課內容的凝練結果:

1.1研究生學術道德規范

了解科學研究中的道德越軌行為與案例分析,理解研究生學術道德基本準則,掌握學術不端行為的危害與預防;

1.2學術論文寫作規范

掌握學術論文的基本結構,了解論文標題如何畫龍點睛,摘要的重要性與摘要的提取,關鍵詞的選取,理解如何完成一個引人入勝的前言,研究數據和方法的組織編排,選擇合適的圖、表和文字展示研究結果,研究成果的總結與討論;

閱讀全文

素質教育中模塊教學理論的實踐

一、高校素質教育的現狀與模塊教學理論的提出

1.本科啟發式教學手段與方式尚待完善。面對“注入式”教學方式帶來的種種弊端,我國許多高校教師也針對自己的學科性質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與方式進行教學改革。如理科教學在講授學科理論知識的同時,大量采用實驗室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文科教學中也采用了隨機提問、課堂討論、師生互動、撰寫論文和實地調研等方式豐富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推動了我國本科教學改革的發展,但教學方式的設計與應用仍然缺乏專門的教學理論進行指導。

2.高校素質教育改革仍然處于探索階段。目前,我國高校對“啟發式”教學理論與方式進行了大量研究,也從國外引進了許多教學思想,如熊梅1998年出版《啟發式教學研究》,周興國的《“啟發式”教學的“中外”與“古今”》,辛儒的《蘇格拉底啟發式教學法及其啟示》等。這對我國本科教學改革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總體而言,我國高校啟發式教學與素質教育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尚需形成更多成熟實用的教育理論進行指導,以更好地在本科教學中實施啟發式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模塊教學理論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與理論總結而提出的。模塊教學理論的核心是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將本科課程的教學內容按素質培養目標的不同而劃分為不同的教學模塊,每個教學模塊采用系統的教學手段進行針對性教學,達到在高等院校本科課程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目的。模塊教學理論的提出基于兩個方面的思考:一是素質教育是現今高校本科教學改革的重點,素質教育應落實在具體課程的教學之中,也就是在各門本科課程的具體教學活動中實施素質教育;二是學生素質的構成是多方面的,因此,本科素質教育也應該由多個教學模塊構成。

二、模塊教學理論構建的創新性

模塊教學理論的核心是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將本科課程的教學內容按素質培養目標的不同而劃分為不同的教學模塊,每個教學模塊采用系統的教學手段進行針對性教學。其創新性表現如下。

1.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與方法寓于本科課程教學之中。模塊教學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落實到本科課程的教學之中,可取到事半功倍的顯著效果。大學本科學生綜合素質的構成十分豐富,有專業理論素質、實踐技能素質、科學研究素質、口頭表述素質、禮儀素質和文體素質等諸多方面,培養方法也多種多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的主體是教師,教師面對學生最多的時間是教學。本科學生在四年的學習中必須完成62學分的學習,以1學分18課時計,本科學生在四年中面對教師的學習就有1116節課(或課時)。如此可見,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落實到本科課程的教學之中,結合各個學科專業本科課程教學的特點,劃分教學模塊,采用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可取到事半功倍的顯著效果。

2.模塊教學理論的運用徹底改變了傳統“注入式”的教學模式。在科技檔案管理學的教學中,我們將課程教學內容劃分為科技檔案管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科研教學和表述教學等教學模塊之后,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方法,采取一種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如針對科技檔案科研素質教學內容,采用了“培養學生問題式選題思維”“;專業論文撰寫范式學習”和“指導學生進行科研項目的設計、申報與研究”等方式進行教學。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科研團隊,各個團隊先合作提出論文選題、構建論文大綱、完成論文初稿。在3個主要環節中,各個團隊相互討論、點評和修改不同團隊的論文題目、大綱結構和論文內容,教師最后進行總體點評。這樣,學生完全參與到教學之中,極大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果顯著提高,從而徹底改變傳統“注入式”的教學模式。

閱讀全文

期刊被引時間因子研究

學術期刊作為知識媒介推動知識的傳播與交流[1],高質量的期刊通??d對應研究領域具有權威影響力的論文[2]。對學術期刊的影響力進行科學評價,有利于提升期刊質量,促進期刊長遠發展[3]。因此,科研人員不斷探尋期刊評價的新方法,其中,借用網頁之間的引用關系以確定網頁重要性的PageR鄄ank[4]是科學評價期刊較受歡迎的方法。PageRank算法最早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生Page和Brin所提出[4],其核心思想是根據網頁鏈接到其他網頁和其他網頁鏈接到本網頁的引用關系來計算網頁的得分,并且根據分值進行排序[5]。網頁鏈接與期刊引用之間具有極高的相似性,科研人員將傳統的PageRank算法引入期刊評價能夠解決影響因子只考慮被引數量而不考慮被引質量的缺點[6],如蘇成等人利用傳統的PageR鄄ank算法從排除自引和不排除自引兩個角度計算Pag鄄eRank值來評價期刊影響力[7]。后來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斷改進,產生了一系列改進的PageRank期刊評價方法,如Cheang等人通過區分引文類型的方法對PageR鄄ank算法進行改進,實現相同學科期刊的橫向評估[8];Yu等人提出一種基于PageRank多鏈接互相強化的期刊排名模型,該方法不僅考慮引文的數量和質量,而且同時考慮了論文、作者、期刊之間的相互強化關系[9];Yan和Ding將引文、作者等因素融入PageRank算法,提出P-Rank算法用于異構網絡中的期刊評價[10]。國內也有不少學者改進PageRank算法來評價期刊,如喻依等人利用PageRank算法和HITS算法分別計算期刊的PageRank值、權威值和中心值,探討三種值在期刊評價中的優缺點[11];蘇成等人構建能消除創刊時長和期刊載文量差異的優化PageRank算法,并探討了該算法的特性、優缺點和適用范圍[12];劉珍提出基于隨機約化算法改進的PageRank算法,將期刊之間的互引關系和引用次數結合,同時兼顧期刊之間不同的引用權重,來評價期刊影響力[13]。多數PageRank改進算法在期刊評價中已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本文擬在PageRank算法的基礎上,用期刊被引網絡中的相對h指數對期刊被引次數加權,結合時間異質性因子,構建評價期刊影響力的新指標———CTIF-PR因子。該因子能綜合期刊的引文數量、引文質量、載文時間異質性等期刊影響力因素,使期刊影響力評價更加科學、合理。

1基于PageRank算法的期刊影響力評價模型

1.1期刊影響力

PageRank算法簡介將期刊之中的相互引用關系替換網頁之間相互引用關系[11],建立期刊之間的互引網絡矩陣,以此方法計算各期刊的PageRank值(下文用PR值代替)。

1.2修正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一般為兩年IF)已成為國際和國內評價期刊的重要指標[14]。傳統的影響因子計算方法如公式(2)。針對以上不足,本文在影響因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修正影響因子,即在公式(2)中載文量P不變而將被引次數C的引文年限擴展為包含統計年度在內的前兩年及后兩年,其目的是更科學地統計期刊載文年論文的被引數量。

1.3引入加權計算的時間影響因子

閱讀全文

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設計多樣化改革研究

摘要: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論文多樣化的改革與實踐,主要是對論文的選題及具體的寫作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使寫作的畢業設計學術理論,符合實踐教學的需求,把學術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教學中,對幼兒園的實踐教育活動進行科學的設計,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理論性的依據。同時,實踐課程的合理的設計,使整體的過程都具有完整性,能夠在教學方面提供基礎支持,具有創造性、廣泛性等特點,能夠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專業能力進行全面的培養與提升,有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設計;多樣化;改革

畢業設計,是學生在校期期間學習的最后一個重要的環節,讓學生能夠對在學校期間所學習到的知識進行綜合性的總結。而畢業設計的總體質量是對學生評價與考核的重要標志,學生畢業設計的質量可以直接反映出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是重要的評價指標。[1]目前,學生的畢業設計存在抄襲、內容不夠真實、理論知識的闡述與現實的教學出現了脫節現象等。學校對學生的畢業設計要高度重視,以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與教學目標為要求,對畢業設計進行多樣化的改革。

一、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設計多樣化改革

1.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

高校需要明確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為主。在對人員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能夠綜合分析學生的個人特點及學習情況,創新培養的模式,幫助學生形成自身的優勢。以此為標準,在教育教學中明確了目標,為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設計改革奠定了基礎,也進行了實踐性的研究,體現出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

2.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

閱讀全文

加強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的必要性策略

摘要:科研誠信是學術研究的首要和基本問題,是學術創新的基石。研究生是學術研究的后備軍,是學術研究創新發展的希望。因此,科研誠信是研究生成為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必備的品質之一,也是建設良好學風的必然要求。要加強研究生的科研誠信教育,將科研誠信教育納入到研究生的必修課之中,同時完善研究生科研誠信考核與處罰制度,改變功利性的管理模式和評價體系,才能培養良好的科研誠信學風,我們的學術研究才有希望,才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學術精品。

關鍵詞: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必要性;應對措施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科研工作越來越重視,科研誠信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措施進一步完善,科研不端行為不斷被曝光和處理,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被曝光和處理者,有業已成名成家者,有冉冉升起的學術新星,亦有準備進入科研領域研究生們??蒲胁欢诵袨楸仨毷艿綉械奶幜P,才能凈化學術環境,促進學術發展。但面對一樁樁科研不端事件,我們不僅僅嘆息誤入歧途者的可惜,更應該思考如何避免新的科研失信事件的發生。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涉及到科研的各個層面,但總的來說,一靠制度,二靠教育。隨著科研誠信制度的逐步完善,加強科研誠信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尤其是作為準學者的研究生們,更應該接受嚴格的科研誠信教育,知道哪些行為不可為,才能在以后的學術生涯中遵守學術規范,嚴守學術道德底線,杜絕學術不端行為。

一、科研誠信的內涵

科研誠信是指“在開展科學研究或學術研究過程中的真實性和可信性”〔1〕,是學術研究的首要和基本問題,是學術創新的基石??蒲姓\信不但體現在科學研究的成果中,也體現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違背科研誠信的行為被認為是科研不端行為??蒲胁欢诵袨榘?ldquo;在建議或申請、實施研究和交流、報告和呈現成果的整個研究過程中,以及在評議、評價和報道研究及其成果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偽造、篡改或剽竊及其他嚴重背離廣泛認同的研究行為的情況”〔2〕。在科研過程中,研究人員或因承受較大的科研壓力,或受到巨大利益的誘惑,或因知識、方法、能力的缺陷,背離學術研究的基本倫理原則,從而做出科研不端行為。近年來,隨著科研誠信制度的不斷完善和互聯網科學技術的進步,科研不端行為屢屢被曝光,產生廣泛而惡劣的社會影響,給科研誠信和倫理帶來極大的挑戰。

二、加強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的必要性

從事科學研究要遵守學術規范,要做到科研誠信,這是毋庸置疑的。但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每一個科研人員都能自覺地做到科研誠信,因為有些學術道德規范、科研行為準則需要通過學習來了解,并且在日后漫長的科研生涯中時刻告誡自己要遵守最基本的學術道德規范,避免懈怠,拒絕誘惑,和學術不端行為說不。因此,科研人員要自覺地了解、理解和遵守相應的學術規范,并以此指導自己的學術研究實踐。對于準備進入學術研究領域的研究生們,加強科研誠信教育更具必要性。

閱讀全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毛片va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卡2卡 | 欧美福利网| 黄色免费一级视频 | 欧美日韩免费电影 | 五月激情综合 | 日本免费大黄 | h片在线看| 亚洲欧美专区 | 午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午夜小视频 |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久久久小说 | 永久毛片| 一本大道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日韩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第一 | xxx欧美888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鸳鸯浴 | 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三区 | 欧美 日韩 中文字幕 | 91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亚洲综合久久久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a∨ | 国产精品www |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 97伊人 | 手机在线国产视频 | 婷婷色在线 |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精品天天看大片特色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 日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91aaa在线观看 | 国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