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范文1
關鍵詞:體育活動,心理健康
0.前沿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心理不穩定時期,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并且,學習負擔的日益加重,父母對孩子們的過高期望,都讓青少年學生身心疲憊,諸多的壓力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很多內外部因素都決定了心理健康應從青少年開始抓起。國內外眾多專家已論證了體育活動有助于心理健康。但具體從各個體育活動情況等多角度進行研究的,可謂鳳毛麟角。本文正是從這些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的。
1. 研究對象
浙江省杭州、麗水、嘉興、舟山、溫州、金華、紹興、臺州8個地區的青少年。
2. 研究方法
自制參與體育活動情況問卷。根據國內外通用的心理衛生調查問卷SCL-90量表,自制心理健康調查問卷。自制調查問卷根據這10個因子共設35小題,評分均采用5級評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對上述地區15所中學共發放問卷1000份(采用無記名問卷式調查),回收問卷942份,回收率為94.2%,其中有效問卷912份,有效率為97%。男445份,女467份。最后將數據用SPSS軟件處理完成,P<0.05(*)為顯著水平,P<0.01(**)為非常顯著水平。論文參考網。論文參考網。
3.結果與分析
3.1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SCL-90因子分與國內常模比較(見表1)。浙江省城市青少年SCL-90因子分均略高于國內常模。
3.2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統計與分析(見表2、3)。 根據表2、3顯示,非常愿意和愿意參加體育活動的青少年占到了總樣本的一半以上,并且意愿強烈的相對因子分偏低。
3.3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項目統計與分析(見表4)。表4顯示,參與球類運動的人數達到了60%以上,同時因子分也相對偏低。論文參考網。
4.結論與建議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分略高于國內常模,說明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與心理健康顯著相關,非常愿意參加的青少年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其他學生,差異顯著。選擇球類運動的青少年在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6項因子上與其他選項有差異性,并且得分在全量表中最低,即選擇球類運動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最高。浙江省8個地區間,臺州地區各因子得分最高,并且與嘉興、金華、紹興地區有顯著差異。
基于以上結果,在體育教育過程中,要端正中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加強體育活動的意愿,對于不喜歡運動的學生來說,不能強制性地要他參與活動,而是要慢慢引導,那樣體育活動不但不能增進心理健康,可能還會有反作用。激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自覺、主動、非常愿意地去參加活動,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多組織學生參與球類項目等需要相互配合的體育活動,現代社會中,特別是城市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非常強烈,在處理很多事情上,都會強調自我,而會忽視與他人的合作。球類運動項目大多是兩隊間的對抗運動,需要同隊人員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勝利。因此進行這類運動,有助于中學生的互相交流,增進人際關系。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范文2
關鍵詞 體育運動 青少年 情緒智力 情緒效能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7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emotional quotient and emotional performance of adolescents. Methods a psychological test was adopted to select 500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an positively predict emotional efficacy, and explained 21.8% of the variance. The total sco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efficacy of long-term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an that in sedentary group. Conclusion: individuals with hig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ir emotional self regulation efficacy is high; long-term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of young people, thei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self regulation performance is better than the sedentary young.
Key words sports; adolescents; emotional quotient; emotional performance
1 研究背景
青少年作為社會的后備力量,肩負著建設祖國和造福社會的重任,而這些重任要基于青少年具有健康的心理狀態。青少年的情商水平和其情緒效能的高低,是心理健康狀態的特征之一。高情商的青少年其情緒效能高,她們對情緒的管理和調控能力更好。青少年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也會更及時和有效。情商的水平和情緒的管理能力已成為評價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重要指標(黃雙權,2011)。因此,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情商,提高其管理情緒的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研究者關注的課題。
2 問題提出
有研究發現,體育運動的過程可以鍛煉青少年堅持、忍耐等品質,體育運動項目的魅力可以讓青少年體驗到享受、喜愛、興趣等積極情感;體育項目比賽中的合作或交流可以提高青少年情緒的表達能力、思維的條理性、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和品質的提高會進而促進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緒管理能力。因此,長期堅持進行體育活動和體育鍛煉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促進作用。
但是,就目前的研究來說,體育運動對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緒效能的影響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探討體育運動對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緒效能的影響。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情商與應對情緒效能的關系,并進一步探討體育運動對兩者的影響。本研究具有的理論意義是,豐富了有關情商和情緒效能的理論研究,其實踐意義在于,為青少年學生提高自身情商和提高情緒效能的調節能力提供理論依據。
情商又稱情緒智力,對情商和情緒效能的研究,國內外并不鮮見。多項研究發現,情緒智力(即情商)不足會導致個體焦慮,處理人際關系緊張,缺乏自信,易退縮。體育運動對情商和情緒效能的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但是卻有多項研究發現,體育活動可以產生良好的情緒體驗、幸福感,塑造積極的自我觀念,可以改善并治療消極的心理狀態,如降低并緩解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
由上述,本研究假設:情緒智力與情緒調節效能兩者密切相關,情緒智力越高的個體,其情緒調節效能越高。長期參與體育運動的個體與久坐少動的個體相比較,其情緒智力和情緒調節效能均會更好。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參與者
選取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和濟南大學的大學生500人參與本項橫斷研究,其中200名為久坐少動者,300名為長期參與體育運動者。所有研究參與者均為自愿參與。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33份(久坐少動者188份,MageSD=20.53?.268;體育運動者245份,MageSD=19.83?.376),回收率為86.6%。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實證研究,主要采取心理測驗法。橫斷研究設計,選取兩組青少年,一組為久坐少動組,一組為經常鍛煉組,發放心理測驗量表。
3.3 研究材料
《體育活動等級量表》(PARS-3),該量表已經經過多項研究的檢驗,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為做進一步檢驗。
《情緒智力量表》,該量表選用王才康修訂的梅耶和沙洛維的EIS自陳問卷,該自陳問卷的內容包括4個維度共33道題目,問卷內容包括:(A)情緒的知覺、評估和表達能力,(B)情緒對思維的促進能力,(C)個體對情緒理解、分析的能力,(D)對情緒的掌控能力。問卷采取李克特量表5點計分法,如“我知道何時向別人說出自己的問題,數字1表示非常不同意,數字5表示非常同意”,整個量表可以計總分,也可以獨立維度計分,得分越高表示。為分析問題方便,后續文中均用維度A、B、C、D代表4個維度,本研究情緒智力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數 為0.889。
《情緒調節自我效能量表》,該量表選用田學英(2012)修訂的適用于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中文量表,其結構包括感受正性情緒效能感、調節正性情緒效能感、調節沮喪/痛苦情緒效能感和調節生氣/憤怒情緒效能感4個維度。4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771、0.783、0.762、0.785,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44。
3.4 統計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使用回歸和獨立樣本t檢驗的統計方法進行結果計算。
3.5 實施方案
(1)選取研究參與者自愿填寫量表。(2)解釋研究目的,要求研究參與者據實填寫(3)發放并回收量表。(4)發放小禮品。
4 研究結果
4.1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中,情緒智力量表和情緒調節自我效能量表的各維度及總分的描述性統計見表1。
表1的結果顯示,就情緒智力各分量表的得分和總分以及情緒自我調節效能各分量表的得分和總分來說,長期運動組均要高于久坐少動組。情緒智力與情緒自我調節效能的關系以及久坐少動組和長期運動組的差異,尚需繼續檢驗。
4.2 情緒智力與情緒自我效能的關系
以情緒智力為自變量,以情緒自我調節效能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回歸系數顯著(P
4.3 久坐少動組與長期運動組的差異
對久坐少動組和長期運動組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結果顯示,情緒智力分量表B、情緒自我效能1、情緒自我效能調節效能2的得分,在久坐少動組和長期運動之間未顯示顯著的組間差異(P>0.05)。
情緒智力總分和情緒自我調節效能總分及其他分量表之間顯示出了顯著的組間差異(P
上述結果說明,長期的體育運動有助于個體提高自身的情緒智力水平,并有助于提高情緒自我調節效能感。
本研究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證研究,以《情緒智力量表》和《情緒效能量表》為研究材料,探討了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緒效能的關系,并進一步考察了體育運動對青少年情商和情緒效能的影響。研究為體育運動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預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5 結論與建議
(1)情緒智力高的個體,其情緒自我調節效能也高。(2)長期參與體育運動的青少年,其情緒智力和情緒自我調節效能要優于久坐少動青少年。
建議在青少年群體中大力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以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完善。由于本研究是橫斷研究,對因果關系的解釋缺乏力度,后續研究應關注長期縱向的追蹤研究,可能在對因果關系的解釋更為有利;后續研究應探討體育運動對更多心理變量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毛志雄,倫藻妮.有氧健身舞改善鍛煉者心境狀態效能的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2009.32(6):112-117.
[2] 王才康.情緒智力與大學生焦慮、抑郁和心境的關系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4):228-229.
[3] 許遠理.情緒智力組合理論的建構及實證研究.博士學位論文.首都師范大學,2004.
[4] 徐小燕,張進輔.情緒智力理論的發展綜述.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8(6):80.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范文3
關鍵詞:心理健康標準;心理素質標準;內涵;結構;關系
中圖分類號:B844,G4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841(2012)03-0069-06
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須弄清楚心理健康的標準。心理健康標準是心理健康含義的具體化,它是心理健康量表制定、心理健康診斷、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和內容體系構建及促進臨床心理治療的基礎,不僅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論問題,也是一個亟待回答的實踐問題。關于心理健康標準,國內外心理學界數十年來發生了曠日持久的爭論,可以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來形容。有研究者對1987—2006年間我國心理健康標準研究的論文進行計量學分析后發現,討論心理健康標準的論文數量逐年增長。但迄今為止,學者們仍沒有形成一個共識。本文通過對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內涵結構的深入探討,系統分析兩者的關系,澄清兩者的混淆,為心理健康標準及心理素質標準的制定及相關測量工具編制提供科學依據,促進該領域研究的深化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有效開展。
一、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系探討的現實價值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2年9月)要求“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2002年4月)強調:“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林崇德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而不要過多地強調學生心理如何不健康;我們一直強調“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徑是培養其健全的心理素質”。科學探討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關系對于從根本上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弄清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本質區別及其關系對于科學創建中國本土健康心理學和有效指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都至關重要。從心理健康教育實際需要角度看,可為心理健康指標的確定及量表的編制提供理論基礎,有助于化解心理健康標準和心理素質標準的眾說紛紜,從而改善目前研究者們將心理健康標準的心理狀態與心理素質標準的心理品質混為一體的現狀,建立在正確把握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本質內涵結構的基礎之上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測量指標和評價標準。從學科建設需要角度看,可以進一步從實證的角度開展相關問卷調查、追蹤和實驗研究,從而闡明兩者的關系機制,“從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質發展的動態過程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歸因分析”,為維護心理健康,預防和緩解心理健康問題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促進學科發展。
心理健康的標準各異,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其確定的依據不同、對“標準”把握的寬嚴尺度不同,而實際上這種方法論層面的差異可能隱含著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對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內涵結構及其關系缺乏科學的分析和明確的認識。“長期以來,學者們就心理健康標準本身的研究較多,對心理健康內涵與實質的探討較少。心理素質研究領域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雖然編制了不少心理素質問卷、對心理素質進行了許多探索性的研究,但是其問卷、其研究往往沒對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梳理,內涵結構混淆不清,兩者相互混淆使用的情況時有發生。如有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用心理健康的一些指標來測量心理素質,或用心理素質的一些指標來測量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則直接用心理健康的問卷來測試心理素質,只是將心理健康的概念換成了心理素質。這些均嚴重制約了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相關研究的深入及教育實踐的效益。為此,有學者就明確指出:“心理健康標準問題爭論不休的一個根源就是沒有區分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可見,對心理健康、心理素質的內涵結構及其兩種關系的正確認識,是解決和真正回答心理健康標準問題的重要理論前提,對于該領域及其相關研究也至關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內涵結構
(一)健康的內涵結構分析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和“健康”結合而成的復合概念,因此要從根本上分析心理健康的內涵結構,有必要分析其屬概念健康及其本質。
關于健康這一概念,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中認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且是一種在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全狀態”,這是至今為止應用最普遍的、認可度最高的健康概念。該定義認為:健康不僅包括個體健康,還包含群體健康(社會健康),并從生物、心理和社會三個基本側面形成了三維立體的健康觀,SRHMS等國內外知名健康量表也是從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三個方面對健康概念進行操作化處理的。此外,我國學者在國外四維健康新概念的基礎上也認為:“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身體不虛弱的狀態,而是包含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的全面的狀態”,即除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外還包括道德健康。實際上道德健康也是社會健康的重要方面。
從上述關于健康的概念中我們不難看出,健康的本質是一種狀態,它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等基本方面。作為健康的子概念和人的整體健康狀態的必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本質上也應是一種狀態,即一種完全的心理狀態。
(二)心理健康的內涵結構分析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范文4
【論文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方面,幼兒心理健康尤應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學者關于幼兒心理健康概念標準、種類、影響因素以及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與矯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綜述,力圖把握當今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趨勢。
幼兒心理健康對人的一生發展影響很大,一個人健全的心理要從小培養。精神分析學派十分強調早期經驗對個體一生發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對這一問題作過深入研究。幼兒期是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主要表現為幼兒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個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種社會性需要及行為迅速發展。幼兒期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的正常發展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和保證。同時,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也能促進兒童健康個性的形成及社會交往的正常發展。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目前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mentalhealth)的描述缺乏統一的標準。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義:“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在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1〕概念的套用與“最佳狀態”的難以把握使得該定義含糊不清。許多學者不滿于此,嘗試從其他方面來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
ArthurS.Reber在其編著的心理學詞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或稱心理保健),一般用來指明一個人的行為和情緒是在良好的調節和適應中起作用的,而不只是精神上沒有疾病就行。”〔2〕ArthurS.Reber主要強調了行為和情緒的調節和適應性在心理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鄭日昌、陳永勝等總結了心理健康的兩種含義,一種是指沒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學派大多持這種觀點。我們可以把這種對心理健康的消極理解稱為“生物醫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另一種是指心理狀態穩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戰、適應環境的良好人格素質,使人的潛能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展,更好地實現人的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大多持這種觀點。這是對心理健康的一種積極理解,也可簡要地概括為“發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3〕
關于心理健康還有其他幾種理解。〔4〕心理學家卡茲那切夫等人主張從身心功能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他們提出,心理健康既是個體保持和發展生理和心理功能的過程,也是個體持久地保持勞動和社會積極性的條件。
社會學家波姆(W.W.Boehm)主張從社會行為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他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本身帶來快樂。
日本學者松田巖男主張從環境適應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適應這樣一種心理狀態。
從臨床心理學上講,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是心理正常范疇內的一對概念,而心理正常又與心理不正常相對,所謂不正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礙(俗稱“精神病”)癥狀的心理。有鑒于此,并根據以上幾種對心理健康的描述,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是指沒有臨床精神病癥狀,身心都符合正常發展標準,具有良好的自我認知與適應性并能為社會所接受的一種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
雖然目前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沒有提出統一的標準,但國內外有關資料把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5〕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從事一切活動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智力低下的人不能產生正常的情感反應和認知活動。
2.情緒健康。情緒穩定、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志。與成人相比,幼兒的情緒不太穩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常常時而哭、時而笑,這并非情緒不健康。但如果幼兒每天的消極情緒太多,如過多地發脾氣,經常哭鬧或精神萎靡,不愛說笑,行為被動,則應被視為情緒不健康。
3.意志健康。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現為行為有明確的目的性、持久的堅持性、明智的果斷性、較強的自制力等。對于幼兒來講,如果本應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務,卻總讓父母代做或幫助;遇到一點點困難,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帶,就哭鼻子;當產生某種需要時,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種食物時,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發脾氣;做事完全憑興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無目的,等等,則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4.思想和行為協調一致。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為是協調一致的,做事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幼兒具有注意不穩定、做事的堅持性差等年齡特點,這是正常表現。但如果與同齡兒童相比,某名幼兒過分地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頭無尾等問題行為,則應及時予以矯正。
5.人際關系的適應。就幼兒的年齡特點而言,他們是活潑好動的,喜歡與同伴嬉戲,不愿獨處,即使是性格內向的幼兒亦然。如果發現幼兒不喜歡與同伴交往,講話甚少,膽小羞怯,或過分膽大妄為,攻擊性強,這是人際關系適應不良的表現,應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視。
6.反應適度。人對刺激的反應存在個體差異,有的人反應敏捷,有的人反應遲緩,這種差異在一定限度內是正常的。如果幼兒表現為對刺激反應的異常興奮或異常冷漠,則是心理失常的表現。
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進行量化的評定標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根據發展標準、臨床標準以及社會標準等對幼兒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斷。
筆者試圖通過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相比較來歸納出幼兒心理健康標準的特點。北京友誼醫院宣教科提出目前公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為:(1)智力發育正常(IQ大于70)。(2)情緒穩定而愉快。(3)意志力強。(4)行動協調,反應適度。(5)有良好的人際關系。(6)心理特點與年齡相符合。〔6〕從幼兒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標準來看,兩者的衡量標準基本一致,但幼兒心理健康標準又具有其獨特性,主要表現為:
1.適度性。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強調與心理特點和年齡相符合不同,幼兒心理健康標準的最大特點便是強調反應的適度性。顯然幼兒在情緒、意志、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發展不足,但如果與同齡兒童相比,幼兒在行為上反應過度或有過分表現,則應引起父母和教師的足夠重視。根據反應適度標準,心理不健康主要與反應不適度有關。幼兒的不適度反應總體上看更多的是反應過度的問題。
2.發展性。幼兒期是兒童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幼兒心理健康標準也表現出這一特點。分析幼兒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可以看出,不管是從智力、情緒、意志、思想和行為的協調性還是人際關系的適應性來看,青少年都要求達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兒則只要求情緒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際關系適應,更注重發展本身。另外,發展性的特點也表現為幼兒的部分心理和行為問題(如幼兒的不良習慣和社會行為問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三、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種類及其原因
幼兒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指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由于其生理機能失調、環境適應不良或心理沖突等導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礙及不適應行為,是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有的問題和障礙。〔7〕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有些問題會自行消失,有些問題卻會日益嚴重,最終造成嚴重后果。
杜代章(1995)總結出目前我國幼兒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1)兒童多動癥。(2)社會行為問題,包括愛發脾氣、好打架、爭吵、說謊、嫉妒、以強欺弱、惡作劇、不能和別的兒童友好相處、破壞行為、偷竊等。(3)性格和情緒問題,包括任性、自私、固執、嬌氣、膽怯、退縮、易哭泣、懶惰、自卑、過分敏感、過度幻想等。(4)神經功能障礙,包括排泄機能障礙、言語障礙、睡眠障礙、強迫行為、神經緊張等。(5)不良習慣,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皺額、挖鼻孔、聳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學習上的問題,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厭學等。這些問題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它們嚴重地阻礙著幼兒潛能的發揮,阻礙著幼兒健康個性品質的形成以及社會交往的正常發展,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DavidGilliland等人認為心理問題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遺傳影響(包括氣質)、家庭因素(父母的心理健康問題、父母婚姻不和、教養態度不一致)和環境因素(住房和經濟不利)等。〔8〕通過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1.生理因素,主要有遺傳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腦損傷、母親懷孕時抽煙酗酒等。如兒童多動癥、神經功能障礙等受生理因素影響較大。
2.心理因素,包括氣質和性格、情緒、自我意識等。如自卑和過分敏感等性格和情緒問題通常主要受心理因素影響。
3.社會環境因素,主要指社會生活環境、家庭和幼兒園環境等。大多數社會行為問題、不良習慣以及學習上的問題都是由社會環境因素引起的。
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通常會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同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也各不相同。但家庭是幼兒生活和成長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環境,家長的教養方式、教養態度、心理品質以及家庭的氣氛、父母之間的關系等都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對幼兒心理問題的干預更多的是對父母家庭教育的指導,是一種家庭干預。可見,家庭因素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四、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與矯治
研究(Garmezy,1985;Rutter,1989,1990)顯示,有三個關鍵因素可以預防幼兒心理健康問題:首先,要培養幼兒的自尊心、社會性和自主性;其次,家庭成員要溫和,教養態度要一致;最后,要有鼓勵幼兒個人競爭技巧發展的社會支持系統。〔9〕幼兒的社會依賴性強,獨立自主能力差,因此要預防幼兒心理健康問題,一方面要培養幼兒的自尊心以及社會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幼兒個人競爭技巧的發展,進一步增強其自信心。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發展影響很大,教養態度粗暴或不一致都不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因此,預防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家庭成員的教養態度不僅要溫和,更要一致。父母和幼兒園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創設和諧的教育環境(包括物質和心理環境),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成長。此外,父母和幼兒園教師還應加強自我心理衛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幼兒園要建設良好的幼兒園班集體,促進幼兒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重視對幼兒問題行為的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質與能力;開展心理輔導(主要包括人格輔導、學習輔導和生存輔導幾個方面),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矯治有行為矯正、游戲矯治、家庭治療、動物輔助治療等幾種比較常見的方法。
1.行為矯正法。這種方法是根據學習原理,運用獎罰方法去改變或消除幼兒的不良行為或癥狀,并教給幼兒順應社會的良好行為。這一方法在幼兒的補償性教育中已被廣泛使用,特別是對兒童自閉癥的治療,相關研究均表明行為矯正法有良好的效果。〔10〕
2.游戲矯治法。游戲矯治法是指為幼兒創設一個特別的游戲室(角),通過游戲,讓幼兒自發地、自然地將自己的心理感受與問題充分表現出來,獲得情緒上的放松,最終認識自我,并在幼兒園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控制自我。其中,個體性的游戲矯治對解決由幼兒本身的情緒而導致的問題比較有效,而集體性的游戲矯治則對解決由社會適應困難而引起的問題較為有效。高峻嶺總結出游戲治療對幼兒的各種環境適應不良、攻擊和反抗行為、焦慮或恐懼、情感調整障礙、自我意識異常、智力低下、殘疾或學習困難以及精神障礙療效顯著。〔11〕
3.家庭治療法。家庭心理治療是一類以家庭為單位,通過治療性會談、行為作業及其他非言語性技術來消除心理、病理現象,促進個體和家庭成員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療方法。家庭心理治療首先對幼兒進行心理障礙的評估與診斷,再對問題幼兒進行家庭干預,對幼兒心理—行為障礙的治療有良好效果。〔12〕
4.動物輔助治療。動物輔助治療是以動物為媒介,通過人與動物的接觸,使病弱或殘疾個體身體狀況得到改善或維持;或者使個體通過有動物參與的活動,加強與外界環境的互動,進而能適應社會的一種以目標為導向的干預方法。動物輔助治療有助于緩解幼兒的焦慮,促進幼兒社會化進程,尤其是可減少智力落后、注意缺陷、腦癱等兒童的問題行為并促進他們的發展。〔13〕
五、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
雖然目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起步較晚,有關這方面的理論比較薄弱,能夠參考借鑒的文獻比較少,相關的理論積淀不夠深厚,因此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另外,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少應用于實踐。有資料顯示,美國有11%的兒童存在心理健康損傷,然而他們卻只能依靠并不有效的健康護理系統進行治療。〔14〕不僅美國有這種情況,其他國家幼兒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基本上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缺乏實踐的研究與應用。與此同時,受弗洛伊德學派“生物醫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的影響,國內外有關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長期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上,還沒有實現向生物—心理—社會—教育協調整合模式轉變,形成了只重“治病”不重“發展”的消極研究思路。
綜合國內外相關資料,筆者發現當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大致有以下發展趨勢。這些發展趨勢可以有效推動幼兒心理健康研究的發展。
1.研究對象全面化
心理健康研究最初關注的只是問題兒童,后來才對普通兒童進行研究,現在又加強了對天才兒童的研究。美國在1978年通過了《天才兒童法案》,各州開始關注天才兒童的需要,并為他們提供特殊的教育和有針對性的指導,但那時指導的范圍較為狹窄和集中,僅僅涉及優生的學業跳級或者學習內容的豐富性、特定的社會心理問題、學業成績不良等方面。現在學者開始從認識—學業需要、個人—社會需要和經驗需要三方面來關注天才兒童的心理健康,為天才兒童提供心理指導和咨詢。〔15〕
2.理論研究與實踐服務相結合
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不僅體現在理論研究上,最重要的是應用于實踐,真正為恢復或維護幼兒心理健康提供服務。隨著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認識的深入,研究者逐漸意識到心理障礙會對幼兒的未來發展造成重大影響,于是,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幼兒提供服務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英國的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機構(CAMHS)在這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實施建議,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幼兒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服務。〔16〕
3.研究本土化
目前學術界普遍注重本土化的研究,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也不例外。美國和英國在這方面研究成果比較顯著,我國以及俄羅斯、巴西等國家也都通過修訂量表等方式,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對本國幼兒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本土化研究。
綜上所述,關于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為幼兒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相關研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在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實踐與應用研究以及相關研究的本土化方面,需要研究人員作進一步的嘗試與拓展。
參考文獻:
〔1〕郭念鋒.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ARTHURSREBER.心理學詞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493.
〔3〕〔4〕鄭日昌,陳永勝.兒童心理輔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7-38.
〔5〕張麗莎.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J〕.中國健康教育,2001,(3):154-155.
〔6〕蔣月容,孟慶玲.目前公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J〕.小讀者,2005,(2):57.
〔7〕鄧萍.淺談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體會〔EB/OL〕.〔2007-01-20〕..
〔8〕〔9〕DAVIDGILLILAND,PETERGALLAGHER,JOHNGROWCOTT.Developmentsinchildandadolescentmentalhealthservices〔J〕.ChildCareinPractice,2005,(1):51-61.
〔10〕黃偉合.關于兒童自閉癥行為矯治法的幾個理論問題〔J〕.心理科學,2003,(3):475-478.
〔11〕高峻嶺.游戲治療兒童心理障礙〔J〕.中華兒科雜志,2002,(5):271-273.
〔12〕JOELLENPATTERSON,LEEWILLIAMS,CLAUDIAGRAUF-GROUNDS,等.家庭治療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9.
〔13〕宋玲,王雁.動物輔助治療與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2):89-93.
〔14〕GLIED,SHERRY,CUELLAR,etal.Trendsandissuesinchildandadolescentmentalhealth〔J〕.HealthAffairs,2003,(9-10):39-50.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范文5
論文摘 要:體育已逐漸成為學生個體全面成長的教育途徑的必不可缺的途徑之一,尤其在學生心理成長中發揮著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通過研究體育與校園文化、體育與心理素質之間的關系,闡述了如何發揮體育在推進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中的優勢,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 引 言
體育運動與日常自然的身體運動相比,無論內容和形式都有不同之處。體育本身所蘊含的獨特魅力與教育功能,決定了體育運動通過多種組織形式實施于人際交往的環境下,使學生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受到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它能夠通過多種多樣的身體活動方式滿足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提高他們的體質、調節他們的情緒、磨煉他們的意志、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使他們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與個性品質,也增強了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幾乎任何體育運動項目,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持、自制、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愉快、同情等多樣的情感。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展,增進自我意識的形成,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培養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培養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2 提高體育心理素質的意義及必要性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所面臨的學業、升學、各類等級考試、就業壓力越來越嚴重。再加上現實生活中學生獨生子女的比重越來越高,學生個性越來越強,心理問題漸趨嚴峻。這種心理危機現象蔓延下去,不僅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也影響社會的發展和穩定。
2.1國內高校學生體育心理素質的發展現狀
據對我國大學生相關調查發現,80年代中期23.25%的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20世紀初上升至約30%,其中有較嚴重心理問題的約占10%。從總體水平看有超過60%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并呈現出繼續上升的趨勢。2004年,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陳志霞等人運用“自殺態度調查問卷”,對101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過輕生念頭的學生占10.7%。由此可見,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校園體育心理素質的提高越來越被重視重視,強化素質教育的同時,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體育心理素質的而提高對于促進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意義,搞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反而普遍存在在縮減體育課程的學時數的現象。
2.2體育心理素質的內涵與特征及現實意義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體現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有:(1)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2)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3)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與自我認知度;(4)良好的人際關系協調能力;(5)完善的情感與情緒控制;(6)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平衡能力等方面。
體育心理素質簡言之,就是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形成的較高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個性和意志品質、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較強的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等。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活動,而體育則是人腦的思維通過作用于身體,來實現完成各種運動動作的過程。在運動的過程中心理健康發展,必須以正常健康的身體,尤其是以正常健康發展的神經系統和大腦為物質基礎。體育鍛煉能促使學生身體正常、健康地發展,為心理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對于體育促進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在我國遠古時代就有了初步的認識,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提高,對體育的重視程度愈加明顯。尤其是體育心理素質的提高對促進學生個體的過渡、成長、社會與環境的適應能力的作用。
2.3利用校園體育促進良好體育心理素質養成的可行性及意義
學校體育對學生個體心理和生理的發展的積極影響是其他教育內容不可代替的。這點在我國教育改革的歷程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認識和肯定。廣東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的邱遠教授基于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先后于1999-2000年、2001-2003年、2002-2004年,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普查。其主要采用了SCL-90測試量表、實驗組對照法、文獻資料法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整體呈明顯下滑的趨勢,已經嚴重的影響到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正常的校園學習生活。該研究對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作了全面的研究與分析,并對學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進行了有利的探討,為我國體育心理素質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參考。國內還有其他一些專家學者在該領域的調查和研究,也在體育對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方面提出了許多值得借鑒的建議與對策。(1)利用體育教學的直觀、實踐性促進學生智力水平的發展與提高;(2)利用體育競賽的公正性、公平性,推進學生個性品質與心理水平的完善與提高;(3)能夠有效緩解學生各種壓力、愉悅心情、調節情緒,促進學生情感發展;(4)利用體育活動的緊張性、競爭性、靈活性提高學生的應激性和適應性,完善與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5)利用體育運動參與中體驗勝利與挫折,有利于培養和樹立學生的自性心與成就感,尤其是性格比價內向型的學生;(6)利用體育活動的集體性、協作性、感染性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7)利用體育的參與性、娛樂性、積極進取性,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養成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2.4校園體育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健康的優勢
(1)適用群體廣泛;(2)能夠有效彌補常規心理咨詢室咨詢工作的不足;(3)實施便捷,成本低;(4)效果明顯,實用性高;(5)尤其適用于高校弱勢群體。
參考文獻: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范文6
【關鍵詞】青少年運動員;社會適應;人格五因素
前 言
運動員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并不是獨立發展的。在運動員成長過程中,除家庭影響之外,更重要的影響人物就是教練員。由于單獨考察每個因素并不能揭示因素水平之間的復雜關系,因此將教練領導行為、社會適應、人格等三因素進行綜合性的考察有重要意義。
一、青少年\動員社會適應相關研究
對社會適應行為最先展開研究的是美國心理學家Leland(1973)。社會適應,簡而言之,就是指個體對社會生活環境的適應。對于什么是社會適應,目前還存在爭議。不同學者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對社會適應行為的概念進行了界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代表性的觀點:
在特殊教育與臨床領域,研究者通常從適應行為的角度來研究社會適應。在發展心理學領域,研究者更習慣用“Social Adjustment”來表社會適應。然而,這個領域的研究者似乎并不重視對社會適應的內涵進行界定,而只是對社會適應良好或不良的特征進行描述。
陳建文(2003)從人格心理學的角度,從個體對特定情境的適應過程分析入手,對社會適應的心理機制、結構和功能進行系統分析。聶彥剛(2005)以AAMR為理論依據,認為社會適應行為是個體如何運用內部心理資源,適應自我發展與不斷變化的外部社會環境的活動過程,是個體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在自我的監控下,充分發揮智力(認知)、人格(非智力因素)、知識經驗等多種因素的功能,以實現個體與社會環境協調的心理機制系統,包括良好適應行為和適應不良行為兩個方面。楊彥平(2007)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從個體對社會環境變化的應對過程出發,認為社會適應首先是一種心理適應或人格適應,是個體內在的心理系統對外在環境變化的應對過程,它是一個動態的變化與調節過程,需要一定的心理資源和應對的機制。
青少年運動員有別于普通中學生,他們在兼顧學業學習的過程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競技領域。綜合以上觀點,本研究側重關注青少年運動員社會適應的狀況及影響因素,采用余益兵(2009)對社會適應的解釋,認為正確理解社會適應的內涵需要考慮:1)社會適應的文化期待性,2)社會適應的年齡特性,3)社會適應的內容領域,4)社會適應的自我同一與社會和諧的統一,5)社會適應是適應過程和適應結果的統一,即將社會適應界定為:個體在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中,通過順應環境、調控或改變環境或自我,最終達到與社會保持和諧、平衡關系的狀態,它包括自我系統的和諧和個體與環境的和諧兩方面。
二、人格五因素與青少年的研究
人格是一種穩定的個體變量,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在社會適應的過程中會有所不同。研究表明,五因素結構能較好解釋兒童青少年的人格特點。李彩娜等(2005)在研究中探討了人格五因素對師生關于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發現,人格五因素中的情緒性、外向性、開放性、謹慎性和師生關系中的沖突性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均有顯著預測效應。除了外向性,人格的其他4個因素對青少年的問題行為都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其中宜人性和謹慎性有負向的預測作用,而情緒性和開放性有正向的預測作用(張秋凌,鄒泓,王英春,2006)。
三、青少年運動員社會適應狀況的總體特征
青少年運動員的社會適應不容樂觀。表現為積極適應得分較低,而消極適應得分較高,說明在兩方面的適應問題上,青少年運動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社會適應水平有待提高。
余益兵(2009)在關于中學生社會適應的研究中發現,其發展有三個顯著特點:非均衡性、非同步性和性別差異。但本研究中,青少年運動員社會適應的年級、性別差異不顯著,而運動等級差異顯著。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青少年運動員生活環境的獨特性。與普通中學生在教室學習不同,本研究選取的青少年運動員均以訓練為主。他們每天多數時間活躍在訓練場上,而平時的訓練上,教練員更多關注運動員競技水平的提高,而對于男女生之間的差異關注較少。也就是說,對于青少年運動員,以訓練為主的生活環境對其社會適應的影響較大(王英春,褚躍德,郭璐,2009)。進一步探討有待理論與實證研究的支持。
因此,在自我肯定、自我煩擾和積極應對維度上,有運動等級的青少年運動員得分顯著高于無運動等級的青少年運動員。也就是說,優秀的運動員在積極適應方面表現良好,但也在消極適應方面存在問題。這可能是因為青少年運動員在取得優異的成績的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提示我們,為了讓青少年運動員更好的成長、取得成績,積極適應與消極適應的問題都要需要重視。
作者簡介:周開祥(1989-),男,漢族,重慶人,助教,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體育教育。
參考文獻:
[1]陳建文,王滔(2003).關于社會適應的心理機制、結構與功能.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4),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