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邏輯結構分析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fā)你的文章創(chuàng)作靈感,歡迎閱讀。
邏輯結構分析論文范文1
關鍵詞 銜接理論 高中英語 完形填空 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319.6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傳統的完形填空教學方式,注重于對詞匯意思、用法,分析語法結構以及句子結構的講解,很少關注語篇教學。高中英語完形填空要求學生根據上下文內容和文章意思準確選出最能反映文章意思、最符合要求的詞語,也就是說學生只有在理解全文和把握上下文語義的基礎上,才能順利完成完形填空,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強調銜接理論的作用,并展開銜接理論教學訓練。
1 銜接理論
20世紀60年代開始銜接理論研究,Halliday和Hasan在《英語的銜接》中,深入闡述了銜接的概念。他們將銜接方式分為語法手段和詞匯手段兩種,其中語法手段包括指代、省略、連接和替代,詞匯手段分為復現和同現,在這些連接方式中,指代和詞匯銜接在語篇中往往構成銜接鏈,這對于理解整篇文章具有積極作用。
在《語篇中的詞匯模式》一書中,Hoey對銜接做了細致的研究,他除了指出重復的方式外,還將詞匯的重復分為曲折轉述、同義轉述、簡單重復以及曲折重復,且將詞匯重復作為論述的重點,認為詞匯重復是可以計算和測量的。他認為在語篇閱讀中,若將三個或是具有更多詞匯銜接點的句子留下,將小于三個詞匯銜接點的句子舍掉,則會得到語篇的摘要,這符合文章的主旨通過文意重復或者詞句重復的特征,由此看來,這種方式有助于我們理解語篇主旨。
2 銜接理論在高中完形填空中的應用
傳統的高中英語完形填空教學中,忽視銜接理論教學。下面我們結合銜接理論在完形填空教學中的運用方式和實效,對銜接理論教學的作用性進行分析。
2.1 研究對象和方法
筆者將所執(zhí)教的高三年級(17)班、以及(18)班同學納入本次實驗研究過程當中。具體的實驗研究步驟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步,針對(17)班、(18)班同學設計內容、形式完全一致的完型填空題目,要求學生應用自身所掌握知識進行作答,筆者進行評分,并做好相應的記錄與統計工作;第二步:在執(zhí)教過程當中,針對(17)班、(18)班學生進行基于銜接理論的完形填空訓練。引導學生掌握將銜接理論應用于完形填空中的基本方法與技巧;第三步:在經過為期一個月的實驗之后,筆者另選內容不一致,但難度評估基本一致的完形填空,同時對(17)班、(18)班學生進行測驗,對兩個班級學生的完形填空測試結果進行記錄;第四步:對兩班學生兩次完形填空的測試結果進行綜合對比與分析。
2.2 銜接理論在完形填空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2.2.1 文意的理解
完形填空要求在對文章正確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作答,一般來說,文章段落有主旨句、銜接句組成,而且重復出現的句子,一般是文章的主旨。在完形填空文章中往往含有一些情感因素,要選擇適當的情感詞語,必須深入理解文章情感和意思。如the next morning the stranger, actually a sorcerer (巫師),thanked her by granting (允準) her(26 )that anyone who climbed up her tree should not be able to come back down until she……26.A. suggestion B.demand C.permission D.wish。在下文中出現that引導的同位語從句的相關內容來看,此處應當表示她很難實現的愿望,故選D項。
2.2.2 結構的分析
從文章題材來看,完形填空文章主要涉及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三種,從結構上來看,分別用“What”、“How”和“Why”表示,在做完形填空時,首先要分清文章性質,并根據文章的提示語進行步步深入,把握住文章的大體結構,如在高中說明文文章“English as a universal language ”中,文章這樣描述“English prevails in transportation and the media; The language of the information age is English……English is the language of international youth culture”,這就從媒體交通、信息時代、青年文化等各方面,點出文章主旨在于強調英語是世界通用的語言,而每次都重復“English language”,正突出了文章的結構。
至于隱性的一些文章結構,具有上下連接的形式,這就要求對文章內部結構進行分析,根據實施主體、動作順序以及邏輯關系等判斷選詞。如看動作的執(zhí)行者,And video cameras can be used to ( ) people,s actions at home. “video cameras”是實施主體,因此,在選擇中,必須符合實施主體的特征,所以在A .make B. watch C .keep D. record 選項中,只有D符合要求。如根據行文關系判斷代詞,如2008年高考中,When the children came back to steal her 29 ,she had them stuck on the tree. They had to beg her long 30 she gave the tree permission to let 31 go.選項有A. it B.them C.him D.Her 根據文章意思是“她放走偷梨的孩子”,在31題中,指代孩子,因此選B
2.2.3 邏輯的把握
語篇中涉及轉折、遞進、因果、主次、并列等邏輯關系,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通過關鍵詞、上下內容,讓學生確定應當填寫的詞或是短語。如轉折關系,在In some places water is very shallow, but in some places water is().根據“but”轉折關系的詞語分析,要求所填詞語要與“shallow”詞義相反,因此要填“deep”;如并列關系中,表示并列的詞有“and”、“either”等,在詞語選擇時,要結合上下文詞句,明確上下句的邏輯關系,在Mrs. O, Neill asked ()questions and did not scold us either.中有選項A. more B. many C. no D. certain,根據and是一個并列連詞,either是副詞,且either僅僅起到加強語勢的作用,因此在選詞時要選擇具有否定意義的,所以選擇答案C;如上下順接關系,如在“After the test paper to hand in, the teacher found that there are 13 students appear when ( )errors.” A. completing B. answering C. examined D. marking,根據文章意思是教師閱卷中發(fā)現學生做題時出現的錯誤,因此,選項集中在C.D兩項,再從動詞形式上來看,C表示過去完成式,D表示那時正在進行的動作,而錯誤出現在學生做題過程中,是那時正在進行的行為,因此確定D選項。
3 效果分析
筆者通過為期一個月的實驗,通過百分制的評估方式,以(1)銜接詞使用量;(2)整體分值;(3)平均分值;(4)優(yōu)生率為指標,對學生完形填空的掌握程度進行綜合對比與分析。詳細數據如下表所示(見表1)。結合表1中的相關數據發(fā)現:在完形填空中引入銜接理論,使得學生在銜接詞選擇正確性方面的平均分值提高了2~3.2分,效果顯著。同時,優(yōu)生率也實現了10%~12%比例的提升。換句話來說:在高中英語完形填空教學中引入銜接理論,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完形填空的答題正確性,幫助學生對語篇進行有效的理解。
4 結束語
通過采用銜接詞、邏輯、結構,以及文意訓練后,學生做完形填空時對連接詞的選擇率、文章的邏輯把握、結構分析能力以及文章意思的理解力大大提升,這說明了將銜接理論引入完形填空教學中,有積極的作用。因此,高中英語完形填空教學,必須轉變單一的詞語意思、詞句結構教學的教學方式,積極運用銜接理論,以提升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雁冰.銜接與連貫理論的回顧[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邏輯結構分析論文范文2
關鍵詞:長句翻譯;句式特征;倒譯法;分譯法;合譯法
一、翻譯對象介紹
本論文主要選用來自韓國各位著名學者聯合編寫的《韓國文化與韓國人》為翻譯對象,該文本主要講述了韓國社會的各種生活面貌與性格,具體從韓國的游戲文化、酒文化、宗教文化、家庭文化等方面進行具體形象地介紹。此書中存在大量句子篇幅較長、繁雜冗長的句子,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如果按照原文順序進行翻譯的話,句子冗長嗦,不通順,語意混亂,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從而無法準確地傳達出原文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論文將重點介紹有關長句的翻譯技巧與策略,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原文思想。
二、長句概念及特點
韓語屬于黏著語,修飾語過長導致句子結構復雜,所以長句就成為韓語表達的一大特點。所謂長句,是指字數較多、結構復雜、容量較大的句子。字數多是長句的外部特征,結構復雜是長句的組合特征,容量大是長句的表意特征。原文中存在大量長句子,一段五六行的文字中有四五行是定語或狀語,句式過于冗長,而在漢語中,過長的定狀語會導致文章邏輯混亂、表述不清,并且漢語大多是以“短小精悍”為特點。所以在翻譯中,如何將過長的定狀語等修飾成分轉換成符合漢語語法習慣的句子成分成為本論文的研究重點。
三、翻譯技巧的使用
(一)倒譯法
定義:又稱為“逆譯法”,是指當句子敘述順序與漢語表達習慣不同時,要逆著原文的順序進行翻譯。因為韓國語屬于黏著語,它同漢語的語序不同,韓國語是主-賓-謂的結構順序,而中文是主-謂-賓的語序。韓國語的謂語常常放置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在翻譯成中文時,要從后面部分開始翻譯,逆著順序進行翻譯。
例如原文《韓國的游戲文化與社會性格》中的一句話:“并且每當回想起其中所包含的每一位家人時所感受到的溫暖、感謝、思念、不舍、愧疚,以及無法表達出所有心情的遺憾與由于經常在身邊而無視的冷淡之情,不知是有多少感情一次性涌現出來。”本句子較為冗長,突顯不出譯文所要表達的意思,所以采用倒譯法,先將句尾部分的謂語從句放在句首進行翻譯,改為:“并且當回想起家庭中的每位成員時,不禁一下子就涌現出許多復雜的感情,如平靜地感受到的溫暖、感謝、思念、不舍、愧疚,以及無法表達出所有心情的遺憾與由于經常在身邊而無視的冷淡之情。”這樣一來譯文的意思表達準確簡明,通俗易懂,讓讀者明白這些復雜的感情是一次性涌現出來的,使句子結構一目了然。
(二)分譯法
定義:所謂分譯法是指把原文的一個較長或結構較復雜的句子譯成漢語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子。可以用幾個逗號將大長句分為幾個簡短的并列分句,或者可以將長句用句號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句子。這樣可以使譯文層次分明、語言精辟,結構明了,更符合漢語的句子特點和表達習慣。
例如:《韓國的游戲文化與社會性格》中的一句話按照原文順序翻譯為:“按照此種觀點,從朝鮮時代開始直到今天為止,作為通過競爭方式盛行的具有代表性的游戲,分析朝鮮時代的擲尤茨和升卿圖游戲,以及開化期之后的打花牌和撲克牌游戲的規(guī)則,一起來觀察因時代變遷而產生的社會性格的變化。”這樣看來,譯文較為繁雜冗長,抓不清主次關系,結構較為混亂,需要采用分譯法,將這個大長句分解為兩個獨立句子,使結構清晰,簡潔明了,因改為:
“按照這種觀點,通過分析游戲的規(guī)則來觀察隨著時代的變遷引起的社會性格的變化。此種游戲是從朝鮮時代開始到今天的以競爭方式實行的代表性游戲,包括朝鮮時代的擲尤茨和升卿圖游戲,以及開化期之后的打花牌和撲克牌游戲。”用句號將原文的一句話分解為兩個獨立的句子成分,從而明確指出此句重點講述了這種游戲主要包括哪些內容,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原文所要轉達的意思,并且使譯文結構緊湊,條理清晰。
(三)合譯法
定義:當長句前后分句之間聯系緊密時,可以根據邏輯關系整合在一起進行翻譯,把原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子合為一個簡單句子。目的是為了使譯文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使譯文簡單明了,明白易懂且語氣連貫,一氣呵成。通常將反復出現的詞語或短語縮合為一個進行指稱,這樣做避免了重復嗦,能使譯文更加簡潔流暢。
四、結論
在查找相關韓譯中的長句或定語從句翻譯方法時,發(fā)現有關的資料少之甚少,但英語的長句漢譯方面有不少資料,所以借鑒了較為成為的英漢翻譯理論,對長句韓譯漢的翻譯有指導性的意義。對于長句的翻譯技巧,總結為:首先分清句子結構,先找出主干,然后運用翻譯方法調整句子結構順序進行重新組合,使之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參考文獻:
[1]何其梓.筆譯理論與技巧,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李善華.英語長句的翻譯技巧淺,社科縱橫,2006.
邏輯結構分析論文范文3
關鍵詞:編碼規(guī)范;規(guī)則檢查;類型轉換
1.背景
軟件編碼規(guī)范是程序在編寫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標準,實施什么樣的編碼規(guī)程取決于很多因素,航天型號項目所采用的編碼規(guī)程最重要的就是軟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編碼規(guī)程使得開發(fā)人員在編程時和測試人員在測試時有章可循,減少因編程語言的因素而導致的錯誤,降低存在隱患的語言特征可能導致的風險,提高軟件質量。
2.代碼規(guī)則檢查方法
軟件靜態(tài)測試包括代碼審查、靜態(tài)結構分析、代碼質量度量和代碼規(guī)則檢查等,是指不運行被測程序本身,僅通過分析或檢查源程序的語法、結構、過程、控制流、數據流、接口和表達式等來測試程序代碼的正確性。其中代碼規(guī)則檢查根據各項標準,從代碼的安全性、可移植性、可維護性、可測試性等方面,分析查找出程序的欠缺和不足以及錯誤之處,發(fā)現違背程序編寫標準的問題,找出程序中不安全、不明確和有歧義的模塊,例如語言使用規(guī)則變量命名檢查、類型檢查、函數的聲明和定義中使用的標識符不匹配,在函數體內使用外部變量聲明,不允許的遞歸、未使用過變量的變量、數組的初始化不完整等。
代碼規(guī)則一般分為強制項規(guī)則和建議項規(guī)則,可以由人工進行,充分發(fā)揮人的邏輯思維優(yōu)勢,也可以借助軟件工具自動進行。根據測試方面的經驗可以得出,在測試過程中,靜態(tài)測試比動態(tài)測試更有效率,以最小的代價更多更快速地找到問題,通常能夠發(fā)現不少于70%的編碼設計缺陷和程序邏輯問題。代碼檢查非常的耗費時間,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測試人員的知識儲備、經驗積累以及細心程度,而代碼規(guī)則檢查則依據相關標準和規(guī)范,一般由測試工具執(zhí)行生成檢查報告,常用工具包括QAC/QA C+、Testbed、logiscope等,這些工具可以很好地和軟件開發(fā)工具以及測試工具集成在一起,程序員在編程過程可以同時完成編程規(guī)則的檢查,測試人員在測試過程中能更全面檢查出違反編程規(guī)則的代碼。航天型號軟件通常采用的標準有GJB2725A、航天型號軟件c語言安全子集、探月工程探測器系統C語言編程規(guī)范等,可以極大的提高測試效率,減少錯誤的出現概率,確保軟件研制質量和可靠性,提高軟件研制工程化水平。
3.類型轉換規(guī)則
邏輯結構分析論文范文4
畢業(yè)論文是商務英語專業(yè)教學計劃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對學生2年半學期各門課程學習效果的檢查.其主要目的是:
1、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閱讀、寫作能力及運用商務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檢查學生對所學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將論文成績作為學生能否畢業(yè)的主要依據之一。
3、訓練學生搜集運用資料的技能,同時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增強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論文寫作要求:
1、以英文/漢語完成論文寫作。
2、字數要求不低于3000個單詞或字, 統一采用A4(210x297mm)頁面復印紙單面打印.其中上邊距2.8cm,下面距2.5cm,左邊距2.5cm,右邊距2.5cm,頁眉1.6cm頁腳1.5cm裝訂線0.5cm.字間距為標準,行間距為1.25倍行距.頁眉內統一為:用5號宋體
3、論文的內容要與本專業(yè)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相結合,要求論述者閱讀一定量的英文和中文資料,能夠對所有的資料進行合理刪減、組織和編輯,掌握論文撰寫的結構與布局。要求語言流暢,層次清晰,論點明確,論據充分。具有以下特性:
1) 科學性:觀點正確,論據充分可靠,結構合理,能反映出學生對本學科知識系統掌握的程度及其某一問題有較深理解很認識
2) 實用性:選題應該具有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應該體現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
3) 邏輯性:論證應該有力,層次應該分明,邏輯應該嚴密,結構應該完整合理
4) 技術性:應該具有收集整理運用材料的能力,語言表達應該清晰準確,格式應該規(guī)范
4、寫作時間安排:
1月14日:學生與導師見面選題和開題
1月15日-3月25日學生寫作,提交提綱,初稿,導師修改并將完成情況向系里匯報
3月31號前根據導師的修改意見完成第二稿交導師修改
4月7號前完成定稿并按照要求打印裝訂成冊.打印3份,交系里2份
4月8號-4月13號準備答辯,原則上采用英語答辯
2007年4月14號論文答辯,原則上采用英語答辯
5:論文成績評定:采用5級記分制,及優(yōu)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其中優(yōu)秀沒,良好等次的人數分別按不高于15%,20%的比例評定.終結成績必須經指導老師學院畢業(yè)論文指導小組認定.
6:特別說明:
畢業(yè)論文寫作是嚴肅的事情.嚴禁抄襲剽竊他人論文.一經發(fā)現此次論文成績判為0分.
三、 論文選題方向:
1、商務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途徑,課程設置等
2、商務英語教學在新形勢下的影響和意義;
3、我國貿易的現狀及其發(fā)展方向
4、商務英文翻譯技巧;
5、江西招商引資探討及其對策
6.WTO保護期過后對我國的影響;
四、 論文設計與擬定的程序:1、指導教師的幫助下,根據本指導書提供的選題范圍,從中選擇論文方向,確定題目。(注:選擇其他的題目,需與指導教師商議確定)
2、 搜尋與本人論文題目相關的資料,文獻,形成論文大綱,注意論文結構安排的合理性。
3、 論文結構:包括題目,中英文摘要和關鍵詞,目錄和正文. 詳見后面附件
附件1:
外語系英語專業(yè)(高職)畢業(yè)論文選題(商英專業(yè))
1. 《商務英語課程設置的探討》
2. 《跨文化因素對英漢翻譯的影響》
3. 《商務英語的特點及翻譯技巧》
4. 《商務英語函電在對外貿易中的作用》
5. 《單證員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6. 《商務英語函電翻譯技巧》
7. 《商務談判中英語的重要性》
8. 《淺談出口結匯風險的防范》
9. 《中國退稅制度的改革及其影響》
10. 《商標名稱的翻譯與策略》
11. 《外貿企業(yè)信用風險管理與控制》
12. 《2007年外資銀行在我國本土注冊探討》
13. 《我國利用國際貸款/國際援助現狀分析》
14. 《WTO與我國反傾銷探討》
15.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之現狀》
16. 《內陸地區(qū)對外貿易發(fā)展策略研究》
17. 《中印兩國兩國對外貿易戰(zhàn)略分析》
18.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19. 《淺談商務英語寫作時避免修飾語錯位的方法》
20. 《商務函電翻譯的用詞技巧》
21. 《外商直接在華投資探討》
22. 《社會文化遷移對中國式英語的影響》
23. 《我國外貿出口品牌戰(zhàn)略的實施與研究》
24. 《商務英語專業(yè)口語課程教學探討》
25. 《入世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26. 《應對經濟全球化,加快我國企業(yè)跨國經營》
27. 《英語寫作中常見中式英語分析》
28. 《入世商務英語寫作的研究》
29. 《制單工作在國際結算中的地位》
30. 《關稅壁壘與非關稅壁壘探討》
31. 《淺談實質利益談判法》
32. 《國際電子商務發(fā)展面臨的新問題》
33. 《商務英語寫作中的錯誤與商務英語寫作教學之間的關系》
34. 《清算所在期貨市場上的地位》
35. 《跨國公司在華擴張模式透析》
36. 《漢譯英中遇到新詞語的譯法問題》
37. 英漢互譯中詞義的不對應(文化意義、風格意義、修辭意義等)
38. 我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與反傾銷
39. 如何防范信用證詐騙
40. 我國中小企業(yè)開拓國際市場之探討
41. "10+1"自由貿易區(qū)未來前景展望
42. 漢語中新詞匯的翻譯技巧
43. 商務英語的特征與翻譯
44. 珠江三角洲外貿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45. 南昌現利用外資縱談
46. 廣州/深圳等地區(qū)三資企業(yè)結構分析
47. 淺談廣州等地區(qū)外貿企業(yè)的困境與出路
48. 淺談廣州等地區(qū)出口產品結構的市場分布
49. 商務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崗位之探討
50. 單證員跟單員等資格證書現狀思考
51. 禮儀在商務談判中的作用
52. 跨國公司的本土化經營戰(zhàn)略及其實施
53. 中國在亞洲區(qū)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54. 延長我國加工貿易國內價值鏈問題探析
55. 中國貿易的現狀和前景
56. 我國西部地區(qū)引進外資問題研究
57. 人民幣業(yè)務對外開放之探討
58. 淺談涉外合同英語特色
59. 海外投資與出口貿易的相互關系
60. 文化和地理因素對外商在中國直接投資的影響
61. 綠色壁壘對關稅壁壘的替代效應研究
62. 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調整與我國貿易發(fā)展
63. 貿易磨檫及其解決機制研究
64. UCP600-信用證領域的新規(guī)則探討
65. 論<<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適用范圍及總則
66. 淺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下賣方的知識產權擔保義務
67. 我國紡織業(yè)出口競爭秩序現狀分析與對策探討
68. 淺談來料加工與進料加工的利弊
69. 經紀傭金商或場內經紀人在期貨交易中的地位
70. 淺談商檢證書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
附件2 開題報告格式
商務學院
高職畢業(yè)設計(論文)開題報告
題目名稱: 中國家庭企業(yè)管理創(chuàng)新研究
題目性質: 研究論文
學生姓名: XXX
專 業(yè): 工商管理
學 院: XXXX
年 級: 04級
指導教師: XXX
一、 選題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以家族企業(yè)為主的民營企業(yè)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和壯大,在國民經濟中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與此同時,我國的家族企業(yè)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如家長式的管理方法、企業(yè)基礎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后續(xù)發(fā)展無力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制約著我國家族企業(yè)的發(fā)展壯大,而且嚴重影響到我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的發(fā)展,因此,研究我國現階段家族企業(yè)如何進行管理創(chuàng)新,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家族企業(yè)員工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家族企業(yè)生產要素優(yōu)化配置,促進家族企業(yè)持續(xù)發(fā)展已顯得尤為緊迫。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研究步驟、方法
本文從我國家族企業(yè)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以管理創(chuàng)新的理論為指導,對我國家族企業(yè)如何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創(chuàng)新進行深入地研究。首先評述了國內外學者對家族企業(yè)管管理創(chuàng)新含義的不同看法,提出了家族企業(yè)管理創(chuàng)新的含義、構成要素及內在機理,認為我國家族企業(yè)進行管理創(chuàng)新的有效性在于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家族企業(yè)的經營目標,有利于充公調動企業(yè)員工尤其非家族成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其次,分析了我國現階段家族企業(yè)管理創(chuàng)新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指出了我國家族企業(yè)管理模式存在諸多不足,如在管理創(chuàng)新過程中仍然存在家長式決策、缺乏戰(zhàn)略管理和基礎薄弱等諸多問題,所有這些在客觀上要求創(chuàng)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以促進家族企業(yè)健康快速發(fā)展。
再次,要創(chuàng)建一種適合我國家族企業(yè)實情的管理模式,就必須全面準確地把握好我國家族企業(yè)所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因此,本文指出了我國家族企業(yè)開展管理創(chuàng)新面臨著外部環(huán)境的特殊性和復雜性。
三、研究工作進度
1、教師報題(2006.11.1----11.15)
2、網上公布畢業(yè)設計題目和指導教師(2006.11.20)
3、學生選題(2006.11.20---12. 15)
4、落實任務(學生與導師見面,交電子郵箱地址)(2006.12. 1---12. 25)
5、學生上交開題報告(紙字稿)(2006.12.25----2007.1.15)
6、中期論文檢查(交電子稿) (2007.4月1日前)
7、論文上交(紙字稿附電子稿)(2007.4.15----2007.5.1)
8、07屆畢業(yè)設計答辯(評定學生成績)(2007.6月初)
9、07屆優(yōu)秀論文評定(2007.6.15)
10、07屆優(yōu)秀論文匯報會(2007.6下旬)
四、主要參考文獻
[1]顧文靜,溫州民營企業(yè)實行委托---制的障礙分析,經濟管理。2002.2
[2]甘德安,中國家族企業(y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3]苒明杰,管理創(chuàng)新,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
邏輯結構分析論文范文5
論文摘 要: 英語長句是翻譯領域里比較難以處理的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可以采用順譯、逆譯及拆分等方法進行翻譯。本文旨在對這些方法作以歸納,為譯者處理長句問題提供借鑒。
在英語翻譯的學習過程中,英語長句的翻譯屬于英漢翻譯中難度較大的一個方面,它往往讓許多初學者不知所措。英語長句的特點主要有:結構錯綜復雜,邏輯性較強,層次及附加成分頗多。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顯得非常有難度。盡管英語長句的翻譯有很大難度,還是有一些解決的方法。總的來說,主要有順譯法、逆譯法及拆分法。
一、順譯法
順譯法就是直接按照原文的順序進行翻譯。當英語長句所敘述的內容在邏輯關系、順序及結構層次上與漢語思維一致時,一般采用順譯法。
例如:Sometimes an innocent person who is involved in an accident is crippled for life and the person who caused the accident might not have the money to pay him for years——but the insurance company does.
譯文:有時事故中的無辜受害者終身殘廢,而肇事者就是拖上幾年也拿不出錢來賠償,可是保險公司卻賠得起。
這個句子中出現了由and連接的兩個并列的定語從句。前一個定語從句表達的意思是:事故中的無辜受害者終身殘廢。后一個定語從句表達的意思是:肇事者就是拖上幾年也拿不出錢來賠償。最后,以but為首的轉折部分的意思是:可是保險公司賠得起。這三部分內容在邏輯上與漢語的思維表達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順譯。
例如:And I will lay you ten to one that after you have answered the questions,and explained how to find the information,and why you want it,the clerk will go off and get one of the other clerks to help him try to find Garcia——and then come back and tell you there is no such man.
譯文:我敢跟你打個十賠一的賭,當你回答完這些問題,當你說明了怎樣查以及你為什么要查之后,這個職員會離去并找其他職員協助他找加西亞——然后回來時他會說,這個人根本不存在。
這個句子如果不把它順譯,就會出現誤譯的情況。有的人會將“after you...want it”這部分先翻譯,然后再翻譯“I will lay you ten to one”,這樣一來,原句內容的邏輯關系就會改變,就不能準確地向讀者傳達原文的意思。所以,當原文順序與漢語表達邏輯相符時,最好采用順譯法。
二、逆譯法
逆譯法就是將原句的順序顛倒過來翻譯。有些英語長句的表達習慣與漢語的表達習慣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之處,甚至完全相反。所以,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就要進行一番調整以使其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如:Time goes fast for one who has a sense of beauty,when there are pretty children in a pool and a young Diana on the edge,to receive with wonder anything you can catch!
譯文:當你跟可愛的孩子們站在池子里,又有個年輕的戴安娜在池邊好奇地接受你捉上來的任何東西的時候,如果你懂得什么叫美的話,時間是過得很快的!
這個復合句如果按照原句的順序翻譯的話,就會顯得很不自然,給人一種混亂甚至晦澀難懂的感覺。這就要求我們在翻譯時要照顧到漢語讀者的語言習慣,先翻譯從句再翻譯主句,使譯文自然流暢,意思明了。
例如:Such is human nature in the West that a great many people are often willing to sacrifice higher pay for the privilege of becoming white collar workers.
譯文:許多人常常寧愿犧牲比較高的工資以換取成為白領工人的社會地位,這在西方倒是人之常情。
這是由一個主句、一個同位語從句組成的長句。翻譯時,可根據漢語敘事在前、表態(tài)在后的構句邏輯,將主句“Such is human nature in the West”倒置到句末,這樣更符合漢語語言的表達習慣。
三、拆分法
拆分法就是將英語長句拆分成一個個分句進行翻譯。有時候,英語長句中的主句與從句或主句與修飾語之間的關系并不十分密切,翻譯時可以按漢語多用短句的習慣,把長句中的從句或短語化為句子,分開來敘述;為了使語義連貫,有時還可適當增加詞語(張培基,1983)。
例如: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 the child who is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 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 for appropriate responses will experience greate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譯文:行為主義者的看法是,如果一個兒童在許多刺激物的環(huán)境里成長,而這些刺激物能夠發(fā)展其作出適當反應的能力,這個兒童將會有更高的智力發(fā)展。
這個句子看起來有些復雜,包含了多層從句,很難用一句話翻譯出來。其實只要理清各成分之間的關系,將它化成多個短句即可。主句是“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that引導一個賓語從句,the child是從句的主語,who引導的定語從句修飾the child,where引導的定語從句修飾an environment,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修飾many stimuli。句子結構分析清楚以后,再適當增加詞語,以短句的形式翻譯出來,譯文就會顯得清晰、明了。
四、結語
英語和漢語無論在思維還是表達習慣上都存在很大的的差異,因此給英語長句的翻譯增加了很大難度。本文重點解析了三種較為常用的英語長句譯法。通過這三種譯法的運用,使得譯文更加自然流暢,更加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更加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但是,在翻譯時要懂得靈活運用,找到最合適的譯法。
參考文獻:
[1]馮慶華,穆雷.英漢翻譯基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邏輯結構分析論文范文6
關鍵詞:音樂學碩士;創(chuàng)新能力;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研究能力;表達能力;培養(yǎng)機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五條明確規(guī)定授予碩士學位的兩個條件之一是“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這使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成為衡量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尺度。音樂與舞蹈學作為藝術學的一級學科,研究生普遍缺乏對學科研究方法的學習,缺乏對創(chuàng)新能力的理解,缺乏創(chuàng)新思維的訓練,這使體現學科特色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成為影響各藝術院校學術水準和學科建設的一個亟待探討的新課題。
一、音樂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特征
就音樂學碩士而言,創(chuàng)新能力是在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廣闊的學術視野、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上,產生有社會價值和實踐意義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的能力,開拓新領域或交叉學科研究的能力,創(chuàng)造音樂表現新技法的能力,藝術創(chuàng)作和再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性表現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成果的綜合表達能力。
音樂創(chuàng)新能力的界定一直存在誤區(qū)。人們往往重視可以用文字表述或傳遞的顯性成果形式,忽略非文字化的隱性成果形式;重視理論創(chuàng)新能力,忽視隱藏在表演藝術中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重視科研項目中的創(chuàng)新能力,忽略知識傳承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探討音樂學碩士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機制,必須以厘清音樂創(chuàng)新能力的界定和屬性為基礎,這樣才能避免大文科的雷同化。
音樂創(chuàng)新能力有顯性和隱性兩種形態(tài),分別由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音樂研究能力和隱性音樂研究能力所制約,是培養(yǎng)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隱性知識的特征是存于個體頭腦中,難以文本化表述和傳承,但在音樂藝術活動中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獨特的音樂表演風格、對音樂獨到的理解和技巧的運用,到演奏中的動作形態(tài)、力度把握、用力方式、手感變化等等,無一不打上個性化的烙印。它們大多以示范的形式傳承,而無法用準確、系統的描述來表達和交流。即便是音樂創(chuàng)作,也難以用統一、規(guī)范的理論概括全部成功之作,經典的作品無處不展示著個人風格的魅力和融于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靈感。對隱性知識的研究能力,比顯性知識的研究更為復雜,更能體現音樂學科的特點,更需要在研究生學習階段的各個方面進行培養(yǎng)。
二、考試模式的選拔意義
創(chuàng)新能力是在長期音樂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出來的,僅僅靠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顯然不夠。對研究生基礎知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檢驗的第一步是入口質量關,這個環(huán)節(jié)決定了選拔的研究生是否具備創(chuàng)新性研究的基礎能力。培養(yǎng)目標決定考試模式,作為選拔人才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可以看做是為創(chuàng)新能力搭建的平臺,其測試重點主要集中于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以理論類試題為例,面對同樣的復習內容和參考書目,基礎知識掌握的深度與廣度不同,知識結構和視野不同,思想表達能力不同,對同一個問題的結論必然千差萬別。史論類試題,本科生往往注重知識的全面,常采用標準化試題的考試模式,答案具有唯一性,需要死記硬背。這種模式的試題若用于研究生入學測試,則可能無法區(qū)別考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反之,非標準化試題則給考生展示理解力、分析力以更大的空間。技術理論類試題,若簡單的以對錯為判斷標準,簡單化的寫作與分析顯然沒有差異化辨析利于選才。譬如,四部和聲寫作題僅用簡單的三和弦可以不出錯誤,但與不同形態(tài)七和弦的運用和流暢的聲部連接相比較,兩者知識結構的要求相去甚遠。
這些差別,對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試題內容、題型設計、評分標準等均提出更高的要求。把握得當,自然為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搭建起較高的平臺。
三、課程設置的重疊與拓展
只有合理的課程設置,才能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對所有音樂學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而言,課程設置的焦點主要是如何與前置課程銜接的系統化與拓展性問題,也是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問題。近十年來,研究生招生人數擴大一倍,從2003年的26萬多人擴大到2012年的58萬多人,已經從精英型教育向普及型教育轉變。入學新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導致研究型學習所必須的創(chuàng)新能力——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廣闊的學術視野缺位。如果直接引入新的內容,進入新的知識層次以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和研究方法,很多學生則不具備深入學習的基礎知識;若滿足大部分學生的水平,則只能在原有基礎上對必要的相關課程進行完善,由此導致研究生課程與本科階段課程本質上的重疊,在人力資源和時間資源上造成不應有的浪費。
以專業(yè)基礎必修課“音樂作品分析”為例,除全國幾所重點音樂院校之外,在課程名稱上將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與本科階段的學習加以區(qū)別,如本科階段的專業(yè)基礎必修課“曲式學”或“曲式與作品分析”,在研究生階段稱為“音樂作品分析”。但研究生教學內容與本科階段基本相同,甚至考核方式、考核內容都與本科階段非常相似。事實上,兩者在教學模式上的區(qū)別應該是涇渭分明的。
本科階段的學習,應能根據“曲式學”分析規(guī)則,側重于典型的音樂作品分析,側重于曲式結構分析,側重于西方古典主義音樂與浪漫主義音樂的分析,側重于規(guī)范化的標記和闡述。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則應靈活運用“曲式學”的基本規(guī)則和學理,分析異彩紛呈的音樂作品;分析的范圍從曲式結構擴大到各音樂結構元素的靈活運用,包括主題分析、動機分析、復調分析、配器法分析等等,以從個性化塑造和多元化結構樣式等角度窺視音樂作品從構成規(guī)律到無窮變數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析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外音樂作品,介紹、了解近現代音樂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分析結果的描述常采用小論文的形式,更接近研究性成果的表達模式,為碩士研究生的論文寫作做文本分析方法的鋪墊。
同樣,在音樂史論、音樂美學等課程中,仍然存在著差異化設置、差異化教學的問題。對于研究生階段課程設置,既要鞏固相對統一的基礎知識平臺,又要突出音樂專業(yè)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必須在學科交叉、領域融合上進行針對性地改革。
四、注重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
本科生課程模式主要以書本知識為主,基礎課程設置量大,學生疲于完成基本學習任務,缺乏獨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間。這主要源自于本科側重基礎教育的教學目的。研究生階段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總量減少,選修課程、學術講座等比例增加,多學科交叉滲透、知識相融貫通,由此對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學方法上,應該基于問題推廣提問式、引導式、啟發(fā)式、討論式等多樣化教學方法,引入學術辯論,將章節(jié)性學習變?yōu)閷n}性討論,通過質疑、討論、觀摩等教學活動,培養(yǎng)理論層面反思與探討的習慣,在思辨中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材選擇上,將以教材為主的學習變?yōu)閲@專題、廣泛查閱資料、融匯各家學說,將學習的主線與不同觀點的輔線相結合,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在作業(yè)方式上,將布置-完成-檢查的被動程序變?yōu)檎n堂小論文寫作,或由導師在每次課后布置一些寫作題目,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文獻,獨辟蹊徑思考問題,再以論文的形式提交,并在下次課堂上介紹或闡述自己的觀點。通過導師和同學各抒己見地講評,在實際學習和感悟中提高音樂研究和論文寫作的能力。
在教師職能上,應實現課堂主宰者到組織者和協調者的轉變,在師生的交流與互動中啟發(fā)學生思路,調動學生參與學術討論的主動性、積極性。導師可以為學生開列參考書目,提高學生學習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讓學生參與自己的研究課題和藝術活動,增加學術接觸。
如音樂史論的專題研究,教師可以設定每節(jié)課討論的主要議題和范圍,由理論、演奏、演唱等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從不同的思維和視角討論共同的問題,在討論中發(fā)揮各自專業(yè)優(yōu)勢,互相取長補短,既有利于專業(yè)知識的融合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表達能力。
五、技能與藝術的創(chuàng)新
音樂是抽象的藝術,涉及到精湛的專業(yè)技能和復雜的綜合知識,對表演者思維能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有很高的要求。盡管技能的提升常常會越過邏輯推理的思維定勢,通過突然閃現的聯想、靈感實現質的飛躍和境界的升華,但成功的藝術表現離不開扎實的基本功和厚積薄發(fā)的創(chuàng)新意識,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二次創(chuàng)作;而情景的再現和傳承,又離不開技能傳授中的科學方法。
蘊含在表演藝術中技能提升和傳承的能力,取決于藝術表現中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技能與藝術的有機結合。其培養(yǎng)模式主要有4個特點:
1.專業(yè)知識和跨學科知識并舉,打破單一學科知識視野的局限性,從多學科、綜合視角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和音樂感覺,培養(yǎng)學生多思考、多讀書的習慣。
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舉,避免兩者脫節(jié),避免單純模仿性教學。在技能示范和學習方法教學中,一定的理論支撐是準確、科學解讀的基礎,對培養(yǎng)分析、聯想、總結、概括問題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小課教學與交流合作并舉,從不同角度突破常規(guī)的思路,以提升創(chuàng)新欲望,活躍創(chuàng)作思想。
4.實踐與考核并舉,表演實踐是提升藝術表現力的根本途徑。如果表演類研究生把考查或考試的音樂會作為學習的唯一動力,則會因實踐量不足而無法掌握藝術表現和技能傳授的真諦。解決的方法是從備考曲目難度、備考曲目類型和備考曲目數量等方面進行設置,以隨機的方式抽取考試曲目,增加音樂文獻積累、藝術實踐積累。
六、創(chuàng)新研究與表達能力
創(chuàng)新研究能力是將實踐成果轉變?yōu)槔碚摮晒闹匾緩健:芏嘁魳吩合祵⒁魳氛撐膶懽髯鳛楸匦拚n或選修課開設,卻忽略了論文寫作僅僅是研究結果的文本物化形式。如社會科學研究中常用的觀測方法、文獻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系統方法、邏輯方法、思辨方法、比較研究法、田野方法、調查方法、統計方法、歷史研究法等等,它們是創(chuàng)新研究的工具和手段,是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是人們在長期科研活動中總結、提煉出來的。只有掌握并能夠合理運用適當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對新穎的靈感、觀點、聯想等進行科學的研究。譬如學位論文寫作,首先就應掌握文獻研究法,具備信息處理能力。包括:運用現代科學工具(如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等)檢索信息的能力,快速、準確、全面地處理信息的能力;自我更新和拓展知識,避免重復前人的研究成果的能力;總結、歸納前人研究成果,提高研究起點的能力等等。
音樂研究需要邏輯方法,也需要非邏輯方法。如在藝術表演活動中,從已知到未知之間、形象思維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之間,往往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很可能通過直覺、感悟或想象來構建實踐創(chuàng)新。這些創(chuàng)新屬于隱性研究能力范疇,可能難于用語言表達,不具備復制性,但同樣可以成為音樂創(chuàng)新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不熟悉科學研究方法,寫出的論文則會淪為“經驗體會”、“學習記錄”,與學位論文的創(chuàng)新性要求相去甚遠。
對于學位論文寫作而言,從文獻收集、梳理、歸納研究,確定一定視角下的研究選題,到論證自己的觀點或假設,都是對思維能力、研究能力的考驗。這個過程,既檢驗創(chuàng)新的研究能力,又檢驗規(guī)范的表達能力;既要有正面闡述的能力,又要有反問的能力;既要借鑒前人的研究思想和成果,又要對引用或吸收的內容標明來源。
音樂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而培養(yǎng)機制的建設和健全,則是其中最關鍵的步驟。任何機制在建立過程中都會因專業(yè)和研究方向的差異化、培養(yǎng)性質的差異化、培養(yǎng)對象的差異化而有所側重,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探究、不斷完善,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較強研究能力、表現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高素質藝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