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農業科技培訓總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農業科技培訓總結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農業科技培訓總結

農業科技培訓總結范文1

關鍵詞 農業科技;科技創新;對策;陜西鳳縣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0-0271-02

Study on Some Issu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Fengxian County

HUANG Fei 1 WANG Bao-juan 1 PENG Qiang 2

(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of Fengxian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Fengxian Shaanxi 721700; 2 Agriculture Bureau of Fengxian County)

Abstract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were summarized.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work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 direction and path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ere introduced,which included the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system,the cultiv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and the introduction,the d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vestment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Fengxian Shaanxi

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源泉和動力[1],它是一項系統性的變革[2]。鳳縣也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著力點,積極引進和探索總結現代農業科技生產經營管理模式。截至目前,共引進、總結、實施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節水灌溉、沼肥綜合利用等現代農業技術50余項,其中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項、市科技進步獎15項、縣政府科技成果獎20項,有5個單位獲省、市農技推廣先進單位,22人獲省、市農技推廣先進個人,其中有1項科技成果在全省獲得推廣應用,農業科技創新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1 農業科技創新成效

1.1 推廣先進適用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

1.1.1 開展玉米高產創建工作。從2010年開始,鳳縣以推廣玉米新優品種為依托,配套一整套技術含量高的實用技術,重點突出測土配方施肥和適度密植,對地膜玉米高產創建進行綜合研究。通過實施玉米高產創建,全縣糧食平均比上年增加0.2萬t,增產率6.8%,在糧食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的情況下保持了主要糧食的持續增產。同時,引進了榆單9號、鄭單958號良種,真正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

1.1.2 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按照“科學規劃、積極引導、點面結合、農民受益”的方針,在全縣5個鎮7個行政村新建溫室大棚20 hm2,此溫室是從楊凌引進的最新陰陽雙面溫室結構生產技術,陽面可以種植蔬菜、花卉等作物,陰面主要發展食用菌產業。陽面作物產生的氧氣可以供給陰面使用,而陰面作物產生的二氧化碳正好是陽面作物生長發育所需,實現了氣體的互動交流;另外,在大棚墻體內灌注了一定量的十水硫酸鈉,在溫室溫度較高時由液體變成固體吸收熱量,溫室溫度下降,而溫室內溫度較低時又變成液體釋放熱量,提升溫室溫度,此項技術既節能又環保,并且與常規溫室相比,土地利用率提高了95%。

1.1.3 建設現代智能連棟溫室。通過招商引資,我們與臺灣今日景藝集團就鳳州現代農業觀光園簽訂了園區建設合同。在園區內建設了占地8 000 m2的現代智能溫室和農產品展銷中心,溫室內水、氣、溫度等環境要素通過電腦設備進行自動監測,一旦低于設定值,相應的循環系統、加濕加熱系統自行啟動,當達到設定值時自動關閉,全面實現智能化全自動管理,成為鳳縣現代設施農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目前,繁育有名貴蝴蝶蘭38個品種8萬多盆,通過自動控制,可實現周年有花。

1.1.4 研究探索“百平米生豬養殖模式”。近年來,鳳縣按照“龍頭引領、大戶帶動、整村推進”的思路,強力推動百萬生豬大縣建設。通過在實踐中不斷的研究和摸索,我們結合生豬養殖特點和地域實際,總結出了“百平方米生豬養殖模式”:單個豬舍面積需達到200 m2以上,分為母豬舍及育肥舍各100 m2,全部采用封閉雙列式。母豬舍設計為8個圈,一面為產仔舍3個,保育舍1個;另一面為妊娠母豬舍3個,后備母豬舍1個。同時,配備自動飲水、自動投料設施,生豬年累計出欄可達到200頭以上。該模式有效地將良種、良法、良料、良舍組裝配套,在豬品種引進、圈舍的科學規劃建造、標準化飼養管理、疫病防治及沼氣使用等方面均有本質的改變,徹底扭轉了傳統養豬效益低下的局面,實現了養豬效益的最大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1.2 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引領現代農業產業跨越發展

農業園區是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承載平臺,也是拓展農業功能、顯著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有效途徑。為此,鳳縣在立足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優化結構的基礎上,將農業產業與鄉村旅游業有機結合,高起點、高標準地規劃建設了黃牛鋪現代循環農業園區、三岔河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平木高山蔬菜標準化示范園區、鳳州現代休閑觀光園區等十大農業科技園區。園區建設類型多樣、主導產業明確,比較典型的如集生豬示范養殖、繁育、銷售為一體的標準化、現代化、規模化、生態化的黃牛鋪現代循環農業園區,該園區依托楊凌本香現代生態養豬模式,建設大跨度豬舍、實現全自動飼喂、采用負壓式通風、完全漏糞式地板、科學專家式管理,存欄PIC配套系種豬5 000頭,仔豬年繁育能力達到28.7頭,年可出欄仔豬10萬頭以上,創造了單產存欄量、單產仔豬成活率、人均飼養量、現代飼養水平4個“全國第一”和單胎母豬年產子率世界第一(單胎母豬成活率達到28.73頭)的一流水平。園區內均采用高效標準化生產技術,引進優良作物品種,建立科學的經營管理模式,截至目前,創建省級農業園區3個、市級農業園區6個、縣級農業園區10個、鎮級農業園區9個,初步形成了省級園區是核心、市級園區是重點、縣級園區是基礎、鎮級園區是補充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

1.3 制定農業生產標準化規程,提高農業產業科技水平

1.3.1 制定頒布“鳳縣農業生產十大主推模式”。為了充分發揮鳳縣特色農業產業優勢,大力發展農業園區標準化、有機農業標準化、循環立體農業標準化、椒果園養雞標準化、畜―沼―果(菜)標準化、架豆生產標準化、設施農業標準化、玉米―菠菜套種標準化、特種玉米―小麥套種標準化、小麥―菜花套種標準化等10項標準化生產模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鳳縣標準化生產模式,有力地促進了鳳縣農業科技工作上水平。

1.3.2 編制印發《陜西省鳳縣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規程》。目前,鳳縣蔬菜種植面積以達到6 667 hm2,建成黃牛鋪和平鎮2個蔬菜大鎮,成為繼花椒和蘋果之后的第三大產業,為了提高蔬菜的標準化栽培,我們在實地調研、示范的基礎上總結編印了《陜西省鳳縣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規程》,該規程開篇即詳細地說明了無公害蔬菜的概念、沼氣在蔬菜上的應用、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等內容,緊接著重點闡述了無公害辣椒、白菜、架豆等蔬菜的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標志著鳳縣蔬菜生產從實踐摸索到理論總結再到指導實踐的辯證路線,使廣大菜農有“法”可循、有“標”可依。

1.4 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一村一品”建設取得輝煌成績

1.4.1 強壯農業龍頭企業,積極發揮其帶動引領作用。農業龍頭企業努力實現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目前,鳳縣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共12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家。秦海鹿業帶動周邊農戶發展梅花鹿及與梅花鹿養殖產業相關的生產戶1 200余戶;雨潤椒業與全縣12個鄉鎮的1 940戶農戶簽訂了花椒芽菜的種植供貨協議書,花椒芽菜種植面積達到了341.6 hm2,并在留鳳關鎮建立起花椒芽菜生產示范園4.67 hm2。龍頭企業實力進一步壯大,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帶動就業人數達3 200余人。

1.4.2 緊抓品牌建設,提高產品附加值。目前,鳳縣已注冊了“鳳椒大紅袍”“鳳唐蘋果”“紅鳳”土雞蛋、“鳳果紅”等商標,平木的白菜、架豆等蔬菜和唐藏鎮龐家河的蘋果均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使鳳縣農產品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得到提升。

1.5 構建新型農業職業培訓體系,不斷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鳳縣新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已現雛形,以縣為中心的縣、鄉、村3級聯動培訓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初步形成。目前,鳳縣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單位主要涉農部門各技術培訓單位、鎮農民學校9所、信息示范村100個、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遠端站點100個、3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開通了“農信通”“農技120” 服務熱線和“電子農務”手機短信服務以及建立了農技“12396”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鳳縣的農民教育從實用技術培訓到綠色證書培訓、青年農民科技培訓、村組干部培訓,農民學歷教育、新型農民職業技術培訓等,僅2011年鳳縣共開展各類培訓100多期,培訓農民、種養大戶、龍頭企業相關人員、農技干部共3.6萬人。隨著培訓內容的不斷更新、受訓人員的不斷擴大、培訓手段的不斷多樣化,為鳳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和新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存在的問題

2.1 群眾思想觀念問題

部分群眾思想觀念滯后,對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應用存在疑慮,害怕承擔相關風險。

2.2 人才隊伍建設問題

對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重視不夠,高精尖專業人才欠缺,大部分專業技術人員都忙于處理行政事務,真正從事農業科技創新的不多。

2.3 科技獎懲機制問題

人才政策不到位,激勵機制不靈活[3],沒有充分調動專業技術人員從事農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4 科技創新裝備問題

農業科技創新設施設備落后,關鍵性技術無力攻克。

2.5 科技知識更新問題

農業科技人員知識老化,更新速度慢,跟不上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形勢。

3 對策

3.1 完善農業科技創新組織體系

一是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鞏固和加強公共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健全縣、鎮農技推廣網絡,充實農技推廣人員,并確保在其崗、謀其職、做其事。二是要支持鼓勵農業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引導企業把發展的內在動力切實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上來,增加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加快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和標準。

3.2 加速農業科技創新人員的培養和引進

一是大力提高農民素質。要通過舉辦“農民夜校”“農業廣播學校”、電視專題講座、科普講座和“三問三解”活動等多種形式,直接把農業科技送到農民手中。二是大力引進農技人才。對到農業企業、大型農業基地的大學畢業生,給予大力鼓勵支持,在事業單位和村干部公開招考中,享受優先錄取的待遇。三是加大農業科技獎勵的力度。擴大獎勵范圍,提高獎勵額度,對引進農業技術有貢獻的引進人、引進農業項目的介紹人,要給予相應獎勵[4]。

3.3 加大農業科技創新的多元化投入

一是要采取政府加大投入、企業增加科研投入、招商引進境外和民間資本投入、向上爭取科技項目投入、農技機構與市場對接自籌資本投入等多元化方式,努力使農業科技創新經費得到有力保障,改善辦公條件。二是農業、科技、科協、農發等部門要積極向上聯系,努力爭取部、省、市農業項目扶持。要設立縣農業成果轉化基金,出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管理辦法,從科技資金和農業資金中提取一部分作為成果轉化基金。

3.4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一是逐步實現推廣機制轉變。農業新技術推廣、新品種應用、新知識普及要由單純依靠行政手段轉變為依靠行政手段和市場機制有機結合,并逐步推行市場機制。二是實行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格局。切實加強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科技主管部門、企業合作共建,促進農業科技產業升級,要舉辦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項目招商、農業科技引進活動,對農業科技項目在土地使用上、資金擔保上實行傾斜。三是擴大農業保險范圍。農業是個受自然資源影響最大的產業,開展農業保險是穩定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辦法。

4 參考文獻

[1] 彭宇文,吳林海.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問題的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6(11):55-60.

[2] 謝元.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面臨問題與對策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10-13.

農業科技培訓總結范文2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以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一是成立領導小組。為了加強農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領導,我局成立了以局長董勁峰為組長、副局長譚復旗為副組長,局直單位和股室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按照縣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的工作要求,把實施《科學素質綱要》工作分解為6大任務,明確每項任務的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并要求各項任務的牽頭單位會同責任單位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進一步分解任務,明確部門工作職責,一年一計劃,一年一總結,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二是成立技術指導專家組。為了科學素質工作切實落到實處,我局在柑桔、茶葉、生豬、水產、農機、能源沼氣等農業產業和行業成立了以總農藝師王耀群、宋育林、鄒維周等資歷深厚、經驗豐富的農業技術專家組,聘任了以鄉鎮農技中心主任為主技術人員駐扎鄉鎮,作為“農技特派員”,為每年的農業技術推廣和培訓做堅強人才儲備力量。其次我們還從華中農業大學、三峽大學等大專院校或科研院所廣泛吸納農業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為到我縣做現場技術指導,不斷充實農民教育培訓的師資庫。另外我局還注重加強對農業科技人員的思想道德培養,調動他們獻身農業科技服務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業務素質,使之具有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知識和綜合服務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滿足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需要,全面提高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的效果和質量。

(二)以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為“切入點”,廣泛搭建科學平臺

為農民的科技意識不斷得到提高,我局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廣泛搭建科學平臺,強化宣傳報道。一是創辦電視欄目。今年初,我局與縣電視臺配合,將《農家顧問》改為“壟上行”電視欄目,并進行了改版。通過《壟上行》欄目中“鄉村風景線”、“貞貞熱線”、“農事話你知”等版塊,為廣大農民朋友咨詢農業政策;把脈農業生產;牽線農產品銷售;知農情,說農事兒,暖農心。更好地為農民提供農業信息咨詢,以滿足廣大農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要。二是開辟網站和短信服務。為給好的提供農業服務和信息咨詢,我局自*便開創了農業信息網,在秭歸政府門戶網開辟了“秭歸農業專欄”,另外我局還聯合縣科技局開辦了“農業110”信息平臺,與縣移動公司創辦“農信通”,將農業技術推廣知識和信息融入到千家萬戶,融入到廣大農民的日常生活中,讓農民隨時隨地可以了解農業技術知識和信息。三是創辦農業技術期刊。我局組織各只能二級單位,編發了《秭歸特產簡報》、《畜牧簡報》、《秭歸農資》、《秭歸植保》等技術刊物,每年以文件形式下發《農業主推技術指南》,制定了茶葉、柑桔、蔬菜、生豬生產體系和生產技術標準,為全縣農民提供最先進、最前言、最全面的農業信息動態和農業技術知識。全縣科技興農氛圍濃厚,農民的科學意識不斷提高。

(三)以增強農民的科技能力為“支撐點”,切實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和推廣

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現代農業需要科技支撐,現代科技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力推廣應用新型實用和節本增效技術,不斷增加農業物質技術裝備,不斷提高科技興農水平。一是廣泛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近年來,我局將每年的3-5月定位“科普活動月”,通過開展“組織百名專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鄉萬戶行”系列送科技下鄉活動,在全縣各個鄉鎮分地區、分產業召開現場會、培訓會等知識講座,為農民現場講解技術,現場解決難題,現場推廣新技術,推銷新產品,增強農民應用農業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今年,我局以糧油、果樹、蔬菜、牲豬、水產、農機等為重點,共培訓農業科技中心示范戶2180戶。嚴格按照“五有”要求,進一步建立完善了專家組制度、科技指導員制度、農家書屋圖書借閱制度等六項制度。完成了12個科技農家書屋建設任務,配送書柜15臺套、各類書籍3000余冊,努力把農家書屋建成廣大農民朋友獲得新技術、新信息的前沿陣地和平臺。三是大力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為進一步拓寬農民致富、農業增收途徑,我局在開展送科技下鄉、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的基礎上,在全縣大力開展“陽光工程”、“溫暖工程”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并聯合共青團秭歸縣委開辦青年創業就業培訓,為農村青年和剩余勞動力提供創業就業技術支撐和資金扶持,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實用性人才。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的技術推廣活動,大幅度、大手筆的培訓活動,現代農業中的配方施肥、臍橙果園四掛、茶葉無性系栽培、農作物輕型簡化栽培、優質三元豬等大批先進農業技術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全縣科技興農水平和農民科技素質得到廣泛提升。

(四)以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為“著力點”,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和創辦示范樣板

我局通過“三園”建設為契機,以辦示范樣板為抓手,以開展農業新課題研究為突破口,大力開展試驗示范研究,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和品種,全縣農業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目前我縣已形成“低山柑桔、半山茶業、高山蔬菜煙葉、全縣生豬”三帶經濟格局。臍橙產業以低海拔(300米以下)發展晚熟臍橙、中海拔(300-500米)發展中熟臍橙、高海拔(500-600米)(非河谷地區控制在550米以下)早熟臍橙的三帶格局;茶葉產業以“茅坪早茶、九畹特茶、全縣優茶”的生產格局;畜牧龍頭帶動,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為主導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各大農業產業穩步發展,“特色農業大縣”目標逐步推進。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農業科普活動有聲有色

今年我局全力推進送科技下鄉系列活動,“百名專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鄉萬戶行”、“春季壟上行”等大型送科技下鄉活動。全縣共計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2180戶,共開展各類農業科技培訓895場8.5萬人次,印發技術資料14.7萬份,與縣電視辦《農家顧問》專題欄目13期,推廣了“20個優良品種、十項輕簡栽培技術、十項種植模式、十項高產高效養殖技術”等新型技術,成立了農業安全生產事故堅定專家組;組建了農業專家技術咨詢110平臺;設立了24家農家書屋,并配置了電腦、圖書等硬件設施,構建了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網絡,真正做到了田間里有聲、電視里有影、刊物上有文,全縣科技興農水平得到整體提高。

(二)農業科技示范樣板彰顯成效

今年,我局緊扣“特色農業大縣”目標,圍繞高山蔬菜、中山茶葉、低山柑桔、全縣生豬的產業格局,先后實施了蔬菜、茶葉、柑桔為重點的“三園”和“生態養殖小區”建設工程,實施了“一圈二帶”(農業示范圈、生態柑桔產業帶、生態茶葉產業帶)示范工程,著力推廣五種種植模式(設施栽培模式、生態養殖模式、立體種養模式、種養一體化模式和生態觀光模式),實現社區人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局先后累計舉辦柑桔綜合品改、精品果園、高效茶園、農機推廣示范村等各類示范樣板建設,其中建精品柑桔示范樣板2個1500畝;茶葉標準化種植示范樣板1個畝;無公害安全蔬菜示范樣板1個2200畝;建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10個,標準化養豬場1個;推廣新型農機具3500臺。農業示范樣板的建立和有效的輻射,使得我縣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柑桔)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國家柑桔標準化生產示范區”、“湖北省高產玉米創建示范縣”、“湖北省馬鈴薯種繁生產基地”。秭歸臍橙先后被評為“湖北省十大名牌農產品”、“中國名牌農產品”等榮譽,我局參與的“柑桔優異種資源發掘創新與新品種選育推廣項目”也雙雙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九畹溪絲綿茶、欲品思茶、峽州碧澗等茶葉品牌先后被“宜昌市地方特色名茶”、“宜昌市十大名茶”、“宜昌市優質茶”。特別是由我局和茅坪政府共同在茅坪鎮中壩子村建設的“7+1”項目集成了多項現代農業技術成果,吸引了全國性現代農業現場會議在此召開,總結并推介了建設經驗,農業產業的科技含量進一步提升,使我縣農民更好的學習運用現代農業科技知識。

(三)農民專業技術培訓效果明顯

今年,我局大力開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著力抓好“陽光”工程,全縣累計完成“陽光工程”培訓1666人,其中地方特色職業農民1300人,沼氣工及后續服務150人,農產品加工200人,知識更新培訓16人。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力的推動了秭歸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的深入開展,真正為社會輸送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用的上、留的住、扎的穩的多層次人才,著力提升了全民科技素質水平。

(四)農民培訓基地得到大力擴展

我局在縣委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構建了以送科技下鄉活動為流動培訓陣地,以縣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清華職校、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為固定培訓陣地,網絡了以農業中心示范戶為輻射點的農民科學素質培訓體系。我局充分利用九畹溪鎮芝蘭農業實用人才培訓基地,設施先進,裝備齊全,配備的多媒體教室、實驗室等有利條件,同時,還網絡了雙興種豬場、九畹溪絲綿茶場、柑桔良種繁育中心等實驗觀察基地和學員活動中心,加大農技推廣力度,讓學員既能學理論,又能學實踐;既能學知識,又能交流經驗。這些培訓基地的建立與擴展,為更好的實現全面素質剛要行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存在的問題

我局在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工作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有以下困難和不足:

農業科技培訓總結范文3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區“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總體目標和中心任務,以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科技需求為重點,利用各類農業科技教育培訓資源,在冬春農閑季節,深入基層,深入農村,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農業科技大培訓,形成大聯合、大協作、大培訓的工作格局,為我區現代農業發展和備春耕生產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持。

二、工作原則

(一)明確培訓內容。各地要根據不同人員、不同特色、不同產業、不同時間、不同的農業科技需求,制定詳細的農技培訓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內容的農技培訓。

(二)整合培訓資源。以各街道(鎮鄉)成人學校為農民培訓教學點,并與農網、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農民信箱等培訓工作有機結合。同時聘請農業科研院所專家教授,傳授農業科技先進知識,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在我區的應用。邀請區農業系統的技術骨干和農村實用人才進行現場指導。

(三)注重培訓實效。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采用集中辦班、進村授課、基地輔導、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農業種養殖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機操作與維修、農業法律法規等有關知識的培訓,使農民學到實在、實用的科技知識,以增強培訓效果。

(四)創新培訓模式。在我區以往的引導式培訓、產業推動式培訓、示范幅射式培訓、基地現場式培訓、走出去培訓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培訓模式,推進農業專家、農技人員、青年創業大學生、廣大農戶的有效對接,形成廣泛參與、上下聯動、層層落實的大培訓格局。

三、具體安排

(一)時間安排。

“十二五”期間,從每年的12月到次年4月冬閑季節,持續開展大培訓行動,每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12月中旬-2月初)。進行全面動員部署,組織制定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行動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2月中旬-4月中旬)。按照方案,在全區范圍大規模組織實施農業科技大培訓行動。

第三階段(4月下旬-5月中旬)。各地、各單位對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行動進行全面總結。

(二)培訓對象和方式。

1、農技人員培訓。緊緊圍繞農業部《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大綱》和“653”農業人才培訓工程要求,分級培訓,分層實施,我局對全區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局屬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和鄉鎮農技人員開展繼續教育培訓,基本做到二年輪訓一遍,逐步使農技人員的繼續教育步入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2、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培訓。采取集中辦班、現場實訓、工學交替等方式,對村級動物防疫員、植保機防手、農資監管員、“三品一標”內檢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開展培訓。

3、農業科技示范戶、種養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培訓。運用農廣校學歷教育、農技人員分戶指導、組織實地觀摩交流等方式對農業科技示范戶、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等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

4、普通農民培訓。利用科技下鄉、入戶指導、發放技術資料等易懂的培訓方式,對普通農民開展“一業一訓”的實用技術培訓,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和咨詢服務。

(三)主要活動。

1、開展農業科技下鄉服務活動。圍繞以點為主、點面結合、區鄉聯動、注重實效的原則,以3月份區鄉聯合組織科技下鄉為標志,根據全區產業布局、區域特點和專業分類情況開展支農惠農政策宣傳、新技術新品種推介、專家巡回講解示范等形式多樣的農業科技下鄉服務活動。(責任單位:局科教法規科、局屬有關單位)

2、開展農技人員素質提升培訓。開展生產栽培技術、畜牧養殖技術、現代農業信息化服務知識等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技術培訓。(責任單位:局科教法規科、局屬有關單位)

3、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培訓。利用科技下鄉和專題講座等方法,為城鄉農民和廣大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講解宣傳農產品安全生產知識。(責任單位:局科教法規科、執法大隊)

4、開展農業增產增效技術培訓。有重點地針對糧油穩產高產中技術難點問題,在種糧大戶和糧食生產功能區開展冬春田間管理、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防災減災等技術培訓。大力推廣“萬元高效種植模式”,積極探索農作物制度創新,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技術服務。(責任單位:區植物檢疫站)

5、開展畜禽養殖技術培訓。針對不同規模、不同條件,幫助養殖場、養殖戶把好品種引進關,及時有效地開展春季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免疫、接種技術培訓。(責任單位:區畜牧獸醫站)

6、開展農機化技術培訓。重點培訓農機化新技術、安全生產技術、新型農機具使用與維修保養技術等。(責任單位:區農業機械化管理站)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領導,明確責任。各地、各單位要把大培訓行動作為當前的一項重點工作,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力度和經費投入,落實培訓工作任務和責任,確保區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行動順利實施。

(二)強化整合,保障師資。要統籌整合各方師資,將農業科研院所專家教授、農業系統的技術骨干和農業一線專家、帶頭致富人等農村實用人才吸納到專家庫中,著力打造一支熟悉農民教育培訓特點、了解農民實際需求、掌握現代知識技術的師資隊伍,為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行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農業科技培訓總結范文4

一、認真抓好項目的申報和實施管理

今年以來,通過各項努力,我科申報和實施了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業人才知識更新培訓痰認钅浚爭取項目資金?0萬元。

1、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在13個街鎮鄉實施,落實示范戶1000戶,示范面積5000畝,以Q優6號、合優3號為主推品種,以水稻旱育秧技術、水稻半旱式規范化栽培技術、雜中稻間栽糯稻技術、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水稻平衡施肥,推廣專用肥技術、雜交中稻穗粒肥技術、水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稻田保護性耕作技術、水稻強化栽培技術為主推技術,確保示范戶的水稻產量比前三年平均水平增長10%以上。目前,該項目正在順利實施當中。

2、組織實施農業人才知識更新培訓項目。已組織二批街鎮鄉農技人員參加市級片區農業人才知識更新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了農技隊伍的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下半年,將組織100名街鎮鄉農技人員參加糧油、水產專業人才知識更新培訓。

3、已做好新型農民培訓的準備工作,確保全年培訓XX名技術骨干農民的目標任務的實現。

二、科技教育與宣傳

結合科技宣傳月活動、科技活動周和《農業科技下鄉百鎮千村示范活動》,組織相關農業科技人員開展了技術培訓、指導和咨詢活動,印發各種農業技術資料2萬余份,及時把農業實用技術送到農民手中。

三、認真搞好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評聘工作

1、及時組織了專業技術人員填寫專業技術考核登記表。

2、組織需要晉升專業技術職稱人員參加各種資格考試。

3、完成了2名高級農藝師的評聘工作和4名中級職稱的評審工作。因中級職務崗位缺名額,目前正積極申請增設中級職務崗位,盡早做好4名中級職稱人員的聘用工作。

4、認真準確統計了我局專業技術人員設置情況和人員花名冊,并及時上報我局專業技術職務設置申報表。

5、及時上報了我局新一屆中級職稱評審委員的推薦材料。

四、完成了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XX年下半年打算

一、繼續抓好項目的實施、監督、協助工作,及時總結經驗、查找問題加以完善,堅決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二、搞好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評聘工作,完善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的續聘工作。

農業科技培訓總結范文5

市農業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當前。科技進步已成為提高農村經濟整體素質的決定性因素。積極適應新形勢,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大力推廣普及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新時期農業科技工作的一項重點。農民科技示范戶,作為農民中的先進科技典型,一方面,掌握了大量的農業新技術、新產品,同時他對周圍農戶又具有很強的示范帶頭作用。實施農民研修計劃,就是由政府出面有組織、有計劃、有方法地引導農民到科技示范戶(科技研修基地)進行勞動學習和技能培訓,以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傳幫互帶的作用,為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二、目標任務

建立涵蓋我市各類主導產業的農民研修基地50個,實施農民科技研修計劃。使1000名農民通過研修掌握一門切實可行的致富身手,并初步形成市、縣兩級農民科技研修組織管理體系,為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三、主要內容

一建立一批農民科技研修基地或單位

確定外地區的農民科技研修基地。凡在市轄區內的農業科技型企業、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民科技示范戶、農民科技協會等均可成為民科技研修基地或單位。各縣區可根據外地區實際。

申報農民科技研修基地應具備的條件:

1.是外地區農業科技發展方向的典型;

2.所從事的產業(專業)具有明顯的技術特征和經濟效益;

3.所開發的項目具有一定的生產場地和培訓服務網絡;

4.基地負責人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具有良好的信譽,協助農民致富上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礎。

二分期分批培訓農民科技研修人員

每年提出全市可供研修的專業內容,根據農民科技研修基地的實際條件和能力。確定一定數量的農民科技研修人員,由縣區組織申報、分配和落實。

申請參與農民科技研修計劃的人員應具備以下條件:

1.具有強烈的致富愿望;

2.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質;

3.具有自力更生。

4.遵紀守法。

三定期開展農民科技研修交流活動

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市、縣兩級科技部門負責總結選拔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農民科技致富典型。每年對選拔的農民科技研修基地由市、縣(市)區科技部門組織參觀、學習。

四建立農民科技研修計劃服務網絡。

為農民科技研修基地(單位)和研修人員提供相應配套服務。凡命名的市農民研修基地和參與研修計劃的農民經審核后均可成為市農業科技信息網會員,以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為基礎。享受會員各項服務。

四、實施原則

一自愿的原則:確立農民科技研修基地及研修人員均本著自愿的原則。

二引導的原則:政府科技部門將采取一定的具體措施鼓勵建立農民科技研修基地。

三分步實施的原則:農民科技研修計劃是一項久遠性工作。逐步總結完善。

四統一的原則:制定統一的農民科技研修計劃。

五共同發展的原則:通過實施研修計劃。同時又要使承擔研修任務的基地得以發展,實現共同致富。

五、實施措施

一成立農民科技研修計劃領導小組:

二農民科技研修計劃納入全市科技計劃管理。對農民科技研修活動中取得突出成果的研修基地或農民科技研修人員。

三市科技局每年依據研修需求和基地狀況。并公開選拔研修人員。基地、研修農民雙方本著自愿原則,協商簽訂研修合同后,研修項目方可正式實施。農民科技研修計劃實施的具體管理方法另行發文。

農業科技培訓總結范文6

(一)以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一是成立領導小組。為了加強農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領導,我局成立了以局長董勁峰為組長、副局長譚復旗為副組長,局直單位和股室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按照縣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的工作要求,把實施《科學素質綱要》工作分解為6大任務,明確每項任務的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并要求各項任務的牽頭單位會同責任單位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進一步分解任務,明確部門工作職責,一年一計劃,一年一總結,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二是成立技術指導專家組。為了科學素質工作切實落到實處,我局在柑桔、茶葉、生豬、水產、農機、能源沼氣等農業產業和行業成立了以總農藝師等資歷深厚、經驗豐富的農業技術專家組,聘任了以鄉鎮農技中心主任為主技術人員駐扎鄉鎮,作為“農技特派員”,為每年的農業技術推廣和培訓做堅強人才儲備力量。其次我們還從華中農業大學、三峽大學等大專院校或科研院所廣泛吸納農業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為到我縣做現場技術指導,不斷充實農民教育培訓的師資庫。另外我局還注重加強對農業科技人員的思想道德培養,調動他們獻身農業科技服務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業務素質,使之具有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知識和綜合服務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滿足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需要,全面提高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的效果和質量。

(二)以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為“切入點”,廣泛搭建科學平臺

為農民的科技意識不斷得到提高,我局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廣泛搭建科學平臺,強化宣傳報道。一是創辦電視欄目。今年初,我局與縣電視臺配合,將《農家顧問》改為“壟上行”電視欄目,并進行了改版。通過《壟上行》欄目中“鄉村風景線”、“貞貞熱線”、“農事話你知”等版塊,為廣大農民朋友咨詢農業政策;把脈農業生產;牽線農產品銷售;知農情,說農事兒,暖農心。更好地為農民提供農業信息咨詢,以滿足廣大農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要。二是開辟網站和短信服務。為給好的提供農業服務和信息咨詢,我局自06便開創了農業信息網,在秭歸政府門戶網開辟了“秭歸農業專欄”,另外我局還聯合縣科技局開辦了“農業110”信息平臺,與縣移動公司創辦“農信通”,將農業技術推廣知識和信息融入到千家萬戶,融入到廣大農民的日常生活中,讓農民隨時隨地可以了解農業技術知識和信息。三是創辦農業技術期刊。我局組織各只能二級單位,編發了《秭歸特產簡報》、《畜牧簡報》、《秭歸農資》、《秭歸植保》等技術刊物,每年以文件形式下發《農業主推技術指南》,制定了茶葉、柑桔、蔬菜、生豬生產體系和生產技術標準,為全縣農民提供最先進、最前言、最全面的農業信息動態和農業技術知識。全縣科技興農氛圍濃厚,農民的科學意識不斷提高。

(三)以增強農民的科技能力為“支撐點”,切實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和推廣

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現代農業需要科技支撐,現代科技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力推廣應用新型實用和節本增效技術,不斷增加農業物質技術裝備,不斷提高科技興農水平。一是廣泛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近年來,我局將每年的月定位“科普活動月”,通過開展“組織百名專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鄉萬戶行”系列送科技下鄉活動,在全縣各個鄉鎮分地區、分產業召開現場會、培訓會等知識講座,為農民現場講解技術,現場解決難題,現場推廣新技術,推銷新產品,增強農民應用農業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今年,我局以糧油、果樹、蔬菜、牲豬、水產、農機等為重點,共培訓農業科技中心示范戶2180戶。嚴格按照“五有”要求,進一步建立完善了專家組制度、科技指導員制度、農家書屋圖書借閱制度等六項制度。完成了12個科技農家書屋建設任務,配送書柜15臺套、各類書籍3000余冊,努力把農家書屋建成廣大農民朋友獲得新技術、新信息的前沿陣地和平臺。三是大力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為進一步拓寬農民致富、農業增收途徑,我局在開展送科技下鄉、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的基礎上,在全縣大力開展“陽光工程”、“溫暖工程”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并聯合共青團秭歸縣委開辦青年創業就業培訓,為農村青年和剩余勞動力提供創業就業技術支撐和資金扶持,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實用性人才。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的技術推廣活動,大幅度、大手筆的培訓活動,現代農業中的配方施肥、臍橙果園四掛、茶葉無性系栽培、農作物輕型簡化栽培、優質三元豬等大批先進農業技術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全縣科技興農水平和農民科技素質得到廣泛提升。

(四)以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為“著力點”,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和創辦示范樣板

我局通過“三園”建設為契機,以辦示范樣板為抓手,以開展農業新課題研究為突破口,大力開展試驗示范研究,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和品種,全縣農業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目前我縣已形成“低山柑桔、半山茶業、高山蔬菜煙葉、全縣生豬”三帶經濟格局。臍橙產業以低海拔(300米以下)發展晚熟臍橙、中海拔(300-500米)發展中熟臍橙、高海拔(500-600米)(非河谷地區控制在550米以下)早熟臍橙的三帶格局;茶葉產業以“茅坪早茶、九畹特茶、全縣優茶”的生產格局;畜牧龍頭帶動,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為主導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各大農業產業穩步發展,“特色農業大縣”目標逐步推進。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農業科普活動有聲有色

今年我局全力推進送科技下鄉系列活動,“百名專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鄉萬戶行”、“春季壟上行”等大型送科技下鄉活動。全縣共計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2180戶,共開展各類農業科技培訓895場8.5萬人次,印發技術資料14.7萬份,與縣電視辦《農家顧問》專題欄目13期,推廣了“20個優良品種、十項輕簡栽培技術、十項種植模式、十項高產高效養殖技術”等新型技術,成立了農業安全生產事故堅定專家組;組建了農業專家技術咨詢110平臺;設立了24家農家書屋,并配置了電腦、圖書等硬件設施,構建了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網絡,真正做到了田間里有聲、電視里有影、刊物上有文,全縣科技興農水平得到整體提高。

(二)農業科技示范樣板彰顯成效

今年,我局緊扣“特色農業大縣”目標,圍繞高山蔬菜、中山茶葉、低山柑桔、全縣生豬的產業格局,先后實施了蔬菜、茶葉、柑桔為重點的“三園”和“生態養殖小區”建設工程,實施了“一圈二帶”(農業示范圈、生態柑桔產業帶、生態茶葉產業帶)示范工程,著力推廣五種種植模式(設施栽培模式、生態養殖模式、立體種養模式、種養一體化模式和生態觀光模式),實現社區人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局先后累計舉辦柑桔綜合品改、精品果園、高效茶園、農機推廣示范村等各類示范樣板建設,其中建精品柑桔示范樣板2個1500畝;茶葉標準化種植示范樣板1個畝;無公害安全蔬菜示范樣板1個2200畝;建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10個,標準化養豬場1個;推廣新型農機具3500臺。農業示范樣板的建立和有效的輻射,使得我縣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柑桔)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國家柑桔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省高產玉米創建示范縣”、“省馬鈴薯種繁生產基地”。秭歸臍橙先后被評為“省十大名牌農產品”、“中國名牌農產品”等榮譽,我局參與的“柑桔優異種資源發掘創新與新品種選育推廣項目”也雙雙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九畹溪絲綿茶、欲品思茶、碧澗等茶葉品牌先后被“宜昌市地方特色名茶”、“宜昌市十大名茶”、“宜昌市優質茶”。特別是由我局和茅坪政府共同在茅坪鎮中壩子村建設的“7+1”項目集成了多項現代農業技術成果,吸引了全國性現代農業現場會議在此召開,總結并推介了建設經驗,農業產業的科技含量進一步提升,使我縣農民更好的學習運用現代農業科技知識。

(三)農民專業技術培訓效果明顯

今年,我局大力開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著力抓好“陽光”工程,全縣累計完成“陽光工程”培訓1666人,其中地方特色職業農民1300人,沼氣工及后續服務150人,農產品加工200人,知識更新培訓16人。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力的推動了秭歸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的深入開展,真正為社會輸送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用的上、留的住、扎的穩的多層次人才,著力提升了全民科技素質水平。

(四)農民培訓基地得到大力擴展

我局在縣委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構建了以送科技下鄉活動為流動培訓陣地,以縣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清華職校、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為固定培訓陣地,網絡了以農業中心示范戶為輻射點的農民科學素質培訓體系。我局充分利用農業實用人才培訓基地,設施先進,裝備齊全,配備的多媒體教室、實驗室等有利條件,同時,還網絡了雙興種豬場、九畹溪絲綿茶場、柑桔良種繁育中心等實驗觀察基地和學員活動中心,加大農技推廣力度,讓學員既能學理論,又能學實踐;既能學知識,又能交流經驗。這些培訓基地的建立與擴展,為更好的實現全面素質剛要行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存在的問題

我局在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工作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有以下困難和不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亚欧乱色视频在线观看 | 一级高清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日韩在线不卡 | 亚洲国内自拍 | zozozo性欧美禽交3 | 欧美性xxxxxx爱| 久久99网站 |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最新视频 | 日韩欧美国产高清 |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午夜欧美性视频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第一页亚洲 | 欧美日韩亚洲另类 | 欧美第一夜 | 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夜夜操 | 国产不卡的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免费不卡 | 欧美日韩三级在线 | 亚洲最新视频在线观看 | 91免费高清无砖码区 | 一区精品麻豆经典 | 亚洲高清色 | 亚洲女人在线 | 91免费高清视频 | 亚洲欧美二区三区久本道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香蕉久久ac一区二区三区 | 青青操国产视频 | 黄色一级视频免费 |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男人影院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 91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 日韩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