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范文1

奢侈品主要來自西方國家,由于中西方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中西方的人們對同一語言信息的理解也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同樣,深為某一群體喜愛和欣賞的信息未必另一文化群體會青睞。因此,好的譯者在奢侈品商標翻譯過程中必須將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奢侈品商標翻譯的影響考慮在內。

1.1思維方式差異的影響

羅素曾說過若把中國文明和歐洲文明進行比較后不難看出,中國文化的大部分內容在希臘文化中也是可以找到的,但人類文明中的另外兩個元素:猶太教和科學,在中國文明中是找不到的。事實上,中國是一個缺乏宗教的國家,不僅上層社會中沒有宗教,對于全體人民而言,也同樣沒有。羅素的話不無道理,在一定程度上說,古代中國人沒有宗教,也沒有科學,原因在于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是陰陽意象思維,只關心現象世界是具體“怎么樣”,關心事物的功用,是經驗感性的思維,造成了中國無宗教,無科學的文化性格。這種思維方式是經驗總結式的思維方式,停留在現象表面的思維方式,即意象的思維方式。西方是因果邏輯思維,更關心現象世界的背后究竟“是什么”,關心事物的抽象本質,是超驗理性的思維,造成了西方有宗教,有科學的文化性格。這種思維方式是注重因果邏輯的思維方式。因此,在進行奢侈品品牌翻譯時就要考慮這一差異。比如,法國的服裝品牌Chanel有著眾多西方奢侈品品牌的一些共同特點,一個是以其品牌的創始人的姓氏命名的,另一個是以其產品的高質量和獨特性而聞名的。這反映了西方人的邏輯分析思維方式,也就是他們在創造品牌和接受品牌時,更多的是考慮產品本身的質量和特點。而中國人的直覺感性思維方式導致中國人在接受和認可品牌時,不僅考慮產品本身的質量和特點,同時也會考慮品牌名稱給人帶來的感覺。Chanel品牌的常見中文翻譯有兩種:“夏奈爾”和“香奈兒”。筆者認為后者更受中國消費者的歡迎,因為“香奈兒”既保留了洋品牌的神秘色彩,同時又給人以遐想的空間。

1.2審美意趣差異的影響

美,其實是人的一種心理感覺。美感是審美主體在對審美客體的觀察中,通過以直覺為起點的知、情、意心理因素的綜合性心理活動,而產生的情理交融的精神性愉悅。“美”是對應事物的“真”、“善”和諧統一所產生的情感理想狀態,這對于中西方民族來說是統一的。但中西民族的美感心理結構是不同的,中國人更多表現為美善統一,西方人更多表現出美真統一。也就是說,中國人的審美在情,美善統一,心物和諧;西方人的審美在形,美真統一,形式和諧。中國人都喜歡吉祥、如意,不管做什么事,都希望圖個吉利。因此,奢侈品要想打進中國人的生活圈子,對商標的翻譯就一定要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盡量使用具有美好內涵而又高雅別致的詞匯。比如,法國化妝品牌LANCOME的中文譯名為“蘭寇”就順應了中國消費者的審美情趣。LANCOME這一名稱來自于法國中部的一座城堡LANCOSME。由于這座城堡周圍種植了很多玫瑰,充滿了浪漫的意境,于是玫瑰花就成了蘭寇品牌的象征。中文譯名“蘭寇”二字均是對植物的命名“,蘭”可以給人蘭草一般高貴的芳香感,香氣清幽而淡雅,讓人情不自禁地迷戀和沉醉在其香氣里。“寇”則讓人聯想到含苞待放的豆寇花,繼而聯想到體態優美、嫵媚多姿的少女,會讓中國消費者產生絕美的聯想。這么高端又上檔次的譯名,怎會不讓廣大女性消費者心動呢?不難看出,在中國,譯者在對奢侈品牌進行翻譯時,只有使用有那些有內涵又符合中國消費者群體審美心理的譯名才能使這些商品備受青睞。只有當譯名點成功地燃了消費者內心對美的追求欲望,并與消費者的審美意趣近乎一致時,才能徹底激起他們內心的購買欲,并將欲望付諸為行動去購買,從而為從事奢侈品經營的商家們帶來一筆筆豐厚的利潤,同時為企業塑造品牌形象。

1.3價值觀念差異的影響

價值觀念是文化中最深層的一部分,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關于事物的判斷標準和價值取向。由于中西方的歷史發展過程不同,因此而造成了他們價值觀念上的不同。比如,歐美國家更重視個人主義。而由于儒家思想長期對中國的影響,在中國,中庸之道、謙虛、不重競爭和團結等則更受重視。并且,中國人很重視“面子”。“面子”文化是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念之一。事實上,面子文化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消費行為有著極深的影響。很多中國消費者把奢侈品當作他們身份及品位的象征,并因此而產生購買行為。因此,譯者在把奢侈品品牌翻譯成中文時,要盡量使用能代表一定身份地位并具有積極語義的詞語。比如,瑞士的手表品牌Piaget一直遵循著“精湛技術,時尚創作”的品牌風格,每一件作品中都將精湛的工藝與無限的創意融入其中,將腕表與珠寶的精湛工藝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其中文譯名為“伯爵”(歐洲國家對貴族的稱乎),這既突出了該品牌高端的技術和時尚的創意,又會讓消費者感覺到其濃濃的貴族韻味。這一譯名牢牢地抓住了中國消費者在購買奢侈品時的心理,滿足了他們的虛榮心,也將“伯爵”其成功地打入了中國人的“面子”市場,成為一張象征身份的“黃金名片”。

1.4詞語文化內涵差異的影響

語言既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又是人類思維的工具和文化載體。因此,有些詞語在中西方文化中蘊藏著迥異的文化內涵,能讓人們聯想到特殊的信息。例如,西方人對狗情有獨鐘,他們不但將狗視為寵物,還認為狗是人的忠實朋友,對狗倍加愛護。從英語的下列詞匯中可以看出:“Heisaluckydog”(他是個幸運的人),“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它們都含有褒義。而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人們對狗是貶多褒少。在漢語詞匯中也多含貶義,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等,多表示“齷齪”、“厭惡”、“鄙視”等含義。在西方文化中有愛狗的傳統,而中華民族則崇敬龍。比如,在中國就有“生龍活虎”、“龍騰虎躍”等這樣的詞匯,其中“龍”的含義都是褒義的。“龍”在我國歷史上還曾被作為帝王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里“龍”的含義恰恰相反,根據《圣經》里面的描述“,龍”是惡魔,是象征邪惡和恐怖的動物。法國的珠寶奢侈品牌Boucheron的中文譯名寶詩龍就很好的詮釋了其品牌風格“古典優雅、精細考究”,也是很好地利用了“龍”這一漢語詞匯的文化內涵的一個典范,從而使中國消費者對該品牌一見鐘情。德國汽車品牌BMW的中文譯名“寶馬”同樣利用了詞語的文化內涵。在中國文化中,寶馬有日行千里之意,象征著該品牌車經久耐用。中國消費者很容易將汽車性能與寶馬的特性聯系在一起,從而愛上該品牌。再有,汽車品牌“Hummer”(“悍馬”)也將中華文化的特點考慮在其品牌漢譯中。“Hummer”的英語意思是“蜂鳥”。在西方文化中,蜂鳥的翅膀被視為需要一直不停的拍動才能飛行的物體,一旦停止煽動就會很快的死亡。因此被人們視為一種永不停歇、頑強不屈的崇高精神。但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蜂鳥卻沒有西方的那種文化蘊含,自古以來就賦予“千里馬”一種吃苦耐勞的高貴品格。根據漢英語言文化的差異,譯者并沒有把“Hummer”譯為“蜂鳥”,而是巧妙地將其譯成為“悍馬”。“悍”字容括了其持久耐用的特點,而“馬”字又會讓中國消費者聯想到馳騁千里的駿馬。這樣的譯名既體現了該品牌濃厚的中國文化信息,也讓其備受消費者的青睞。

二、奢侈品商標翻譯原則

根據“功能對等”原則,為了消除文化差異從而準確地再現源語文化,譯者在進行奢侈品商標翻譯時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努力創造出既能體現原文語義又展現原文文化特色的譯作。由于不同的語言象征著不同的文化特點,譯者要最大限度地將源語文化進行還原。第二,當意義和文化不能同時兼顧時,譯者應優先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方法對原文的語意和原文化特色的還原。第三,當形式的改變還是無法還原原文的意思或反映出其文化特質時,可以采用“重創”(實際就是將源語文章的文化內涵用譯語的詞匯來闡述和說明的一種翻譯方法)的方式來解決文化上的差異,使源語和目的語達到意義層面上對等的效果。

三、結束語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范文2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衣食住行

從一名高三學生的角度來看,文化差異是影響其英語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所以,在面對這一問題的前提下,應引導高三學生更多的關注中西方文化中關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差異,讓學生不再禁錮于用自己民族的思維方式思考西方民族的交際行為,避免偏見的產生。同時,加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也可讓高中生在英語學習時,不再出現中式英語問題,并可輕松的記憶英語課文,翻譯英語。

一、衣

從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飾文化角度來看,兩者差異較大。即中國服飾講究的是“天人合一”。服飾發展初期,它追求的是御寒、蔽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服飾的功能開始由最初的御寒、蔽體轉換為民族文化標志的彰顯。包括政治文化、習俗文化、經濟文化等等。同時,中國服飾更強調的是“天人合一”,以服飾文化來體現人的“氣質”、“神韻”等等。此外,在中國服飾設計過程中,注重遵從色彩和諧,款式呼應的原則,增強服裝的社會功能。同時,中國服飾中的色彩也是有所講究的,其中,青藍、赤紅、黃、白、黑主要是用來彰顯人的尊貴氣質[1]。西方服飾與中國的“天人合一”理念有所不同,講求的是個性解放和人文主義思想。即西方服飾作為西方文化中的一種,它寫實性較強,主要為了彰顯人的個性,并注重通過服飾色彩、造型等的設計,突出人體胸、腰、臀等形體。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飾文化差異性較大,所以,作為一名高中生,在國際交往中必須意識到這一問題。

二、食

飲食文化也是中西文化差異的一種體現。其中,中國飲食文化講究是“全”。同時,從請客吃飯方式角度來看,中國注重的是飲食共享,并把聚餐作為了一種交際行為,旨在利用聚餐尋找人際交往中的歸屬感。而西方則不同,西方的餐桌多數是長方形形狀的,這便可以看出,西方聚餐不注重尋找歸屬感和集體溫暖。同時,西方的聚餐不會按照長幼順序對座位進行安排,更強調的是“人人平等”聚餐氛圍。此外,從菜名角度來看,中國飲食的菜名也講究集體主義。例如,“燒全魚”、“四喜丸子”、“桃園三結義”等等,均是飲食中“全”的一種彰顯。而在座位安排時,注重選擇一個圓形桌子,并按照長幼順序,安排座位。這樣一來,可以給人們帶來一種凝聚力,而西方聚餐就顯得十分冷清,如同每人一盤“自掃門前雪”一樣。除此之外,從付賬習慣來看,中國習慣于爭前恐后的付賬,而西方則是倡導AA制消費,各付其賬,體現個體獨立性。

三、住

中西方居住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中國建筑設計過程中,融入了集體理念,并注重把“儒、釋、道”滲透到建筑中,采取花園式、庭院式的建筑結構設計方法,這種建筑設計方式,會讓人們產生集體意識,共同努力營造和諧的居住氛圍。同時,在中國建筑設計時,傾向于采取全封閉的設計形式。而西方,與中國不同,建筑的個性更加明顯,傾向于把建筑設計成嚴密的幾何形態,呈現“院包房”建筑設計形式[2];第二,中國建筑更多地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整個建筑較為沉穩、含蓄。如,紫禁城、四合院等建筑的設計,均采取了較為含蓄的設計方法。西方則不同,它的建筑會給人一種與自然相對立的感覺,個性過于明顯。

四、行

中西方的出行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國,人們外出旅行時通常會考慮“家庭”、“集體”對這一種出行方式是否感到舒適。同時,中國有句俗語:“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3]。所以,在外出時,人們更在意與他人之間的交往,想要通過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共同完成出行計劃。即對于中國人而言,外出旅行中的團體構成比游玩更加重要。只有是和好友在一起,才能體會到旅行的樂趣。而西方則與中國完全不同,它倡導追求個體的生活享受,以出行經歷為主,不太在意身邊是什么人。認為,只有個體生活品質提高了,才能算是一次相對滿意的出行經歷,個體主義較為明顯。

五、結論

綜上可知,對于一名高中生而言,了解中西方文化中衣、食、住、行的差異,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績,讓學生不再受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阻礙,產生文化沖突等交際問題,學會包容、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為此,應提高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問題的重視,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差異之處,而后,運用自身已掌握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內容,學習西方語言和文化,善于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溝通、交流。

參考文獻

[1]孫萍.中西方文化差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2):85-86.

[2]李智.文學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分析[J].名作欣賞,2014,13(08):111-112+125.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范文3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交際;教學

【Abstract】Culture is a social as well as a historical phenomenon.It is the product of creation in the long history.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For example:the differences in wholeness and oneness,the differences in value concept and moral criteria, the differences in social courtesy and custom,etc.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differences to everyday communication.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void cultural shock.

【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Difference;Communication;Teaching.

1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不同的文化傳統,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著相當的文化差異。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根深蒂固的統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人向來以自我貶仰的思想作為處世經典,接人待物,舉止言談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

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展自己表現自我。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強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征,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

文化的不同帶來價值觀念的不同。如old一詞,中國人歷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老”在中文里表達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爺爺,老先生,老張,老王等等。中國人往往以年齡大為榮。和別人談話時,年齡越大,資格越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姜還是老的辣”。在我們看來,長者不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國家極少有人愿意倚老賣老而自稱”old”。在他們看來,“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詞,是和“不合潮流”“老而無用”的含義連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更不會倚老賣老。在西方文化中,他們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諱別人問自己的年齡。即使愿意談論自己的年齡,也要別人猜測其年齡,而此時,他們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別人恭維他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是多么年輕。又如,中西方兩種文化在某些單詞所帶有褒貶色彩上有差異。如:ambition一詞,本身具有褒貶兩種含義。中國人用其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則取其褒義,表示“雄心壯志”。Aggressive一詞,中國人常用來形容某人“挑釁”“好斗”,而美國人則用來形容某人“進取上進,有開拓精神”。

2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

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了中西方有如此多的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又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社會的發展將各個不同的國家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一個企業如果想讓自己的產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優質的產品質量,而且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使該產品在包裝設計和實用性方面符合對象國民眾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國,“龍(dragon)”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征,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對“龍”就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業家對此不甚了解,將印有“龍”圖案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試想這種產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購買欲?能否給企業創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面臨的問題。在英語教學中在重視語言能力的教學的同時,特別要注意在日常教學中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將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對待。

3日常交際中應注意的問題.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在日常交際中體現在很多方面,在英語學習中應充分地了解這些差異。

3.1日常問候.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會產生誤解,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又如,中國人見到熟人習慣問:“去哪里?”,如果對西方人也這樣問候,他們可能會很不高興地回答:“不關你的事。”西方人問候時常說:”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doing?”,熟人間也可以說:“Hello”或“Hi”.

3.2日常稱呼.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Tom”,對方聽了會覺得非常奇怪。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又如中國學生經常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而中國人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重,西方人聽起來卻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Miss,Mrs.Ms等。

3.3感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

3.4請客.

在請客吃飯時,主人會問是否要再吃點或喝點什么時,我們通常習慣于先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如果與西方人交往時也這樣說,對方就不會堅持再勸你,很可能你都吃不飽。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交往中的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

3.5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經常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年輕,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時,經常問“你在干什么?”,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使人很不高興。

3.6節日及接受禮物.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春節﹑元宵節和端午節等,英語國家有情人節﹑復活節﹑愚人節﹑感恩節﹑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

相同。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4結語.

在英語教學中,文化知識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例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滲透到教學中。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能說出正確的英語句子,而且知道面對西方人的時候應該說什么,避免出現交際中的尷尬。

參考文獻

[1]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覽.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5月.

[2]Paul Norbury,culture smart!Britain.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3月.

[3]葉朗,朱良志.中國文化讀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4月.

[4]段連城.美國人與中國人———中美文化的融合與撞擊.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范文4

關鍵詞: 中西方文化差異 英漢語言 文化意識 影響

早在1904年Jespersen曾說:“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is the highest purpose of language learning.”英語教學,幾乎是從第一天起就開始接觸中西方兩種交際文化差異這個難題。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

人類文化中有著許許多多共性的東西,但也不可否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尤其是在交際文化方面,中西方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給我們學習與正確使用英語帶來一定的困難。由于交際文化涉及面非常廣,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在培養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讓其更多地了解中西方語言中的文化差異,否則,我們的英語教學只能是對毫無意義的語言符號的教學。本文通過闡述外語教學中文化差異對語言的主要影響,分析了加強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1.文化背景的差異產生語言意義的差別

維果茨基(1978)曾提出過“文化工具盒”。他認為,孩子所獲得的母語的概念和意義來源于他所屬的文化。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語言意義的差別。比如說,我們把亞洲最發達的四個國家和地區稱為“亞洲四小龍”,在英語中很多人會譯成“four dragons of Asia”,這是由于不了解文化背景差異所造成的。在英美文化中,“龍”是一種帶有迷信、宗教色彩的動物,甚至是帶有消極意義的動物。雖然最近十幾年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逐漸樹立起自己的形象,西方社會逐漸了解了中國的“龍”文化,但是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仍然不能接受“dragon”的這種“positive”(正面的)形象。在英語里,“亞洲四小龍”的正確說法是“four tigers of Asia”。

2.中西方文化差異影響其風俗習慣并由此產生了不同的習語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還影響到了風俗習慣,尤其是在節日和宗教方面,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習語。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Easter,April Fools’ Day,Mother’s Day,Thanksgiving Day和Christmas Day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后一般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就可能招致“貪財”之嫌。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自古以來,中西方就存在著的不同,與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地出現在英漢語言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國家,人們信奉基督教,由此產生了很多相關習語: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God is always on the side of the strongest battalions.(上帝總是站在實力雄厚的軍隊一邊);Whom the gods love die young.(好人不長壽)。也有God damn you!(該死的!),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

3.中西文化的差異導致內在感情上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事物會在我們的心里喚起相同或不同的表象,不論它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往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受同一事物時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事物在具有不同文化意識的人的腦中所映射的表象也許是一致的,但對于其內涵意義,內在感情卻是不同的。如“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會使英美人理解成“他是個色狼。”,而中國人會想到“他豺狼成性。”,因為英美人所理解的“wolf”有“下流”等內涵意義,而中國人則偏重于“兇殘”、“野蠻”這一類的內涵意義。英語國家的人在贊美一個事物美好時,如用“nice”則帶有“女性”的特殊內涵的感彩,而用“good”則在內涵意義上是“中性”的,也就是不帶文體和感彩,由于文化的不同,中國人對這兩個詞在內涵意義上的細微差別也許就不甚明了。

4.文化的差異產生了不同的禁忌語言

禁忌語和體態語言也屬于交際文化范疇。我國電影的“金雞獎”,先譯成Golden Cock Prize,但“cock”一詞除“公雞”外,還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語里屬于禁忌語,后改譯為Golden Rooster Prize。再比如,歐美人十分喜愛養狗,有狗戶口、狗居室、狗罐頭、狗潔身劑等。他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不會離棄,更不會背叛,在這樣一個文化背景之下,英語中的dog常用來指忠實的伙伴,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屬于褒義詞:jolly dog(快活的人),You dirty dog.(你這個壞小子,常帶疼愛色彩,屬褒義),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難,仗義勇為),top dog(當權者),a big dog(大亨)等。形容人“累極了”用dog-tired。而中國人對狗的態度卻截然相反,盡管近些年來養寵物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常常帶有厭惡的色彩,在漢語中屬于貶義或禁忌語,如,“狗仗人勢”、“狗血噴頭”、“狗膽包天”、“狗急跳墻”、“狗茍蠅營”、“狗尾續貂”、“雞鳴狗盜”等。

總之,人們常常借助于語言來表現某種文化,文化是一種“載體”,文化上的錯誤比語法上的錯誤后果更為嚴重,語法上的錯誤只要不影響表達,是可以忍受的,但是文化上的錯誤會給對方造成傷害,而對說話者來說也是一種損失。

參考文獻: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范文5

從東西方的哲學思想上看,西方注重理性,而東方偏重感悟。西方藝術形式的更新取自于它理性批判精神,以及思想的不斷變革;東方藝術形式卻能保持相對穩定,正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西方藝術家著重于表現人的理念;東方藝術家著重于表現人與自然的關系,一般以“天人合一”來表現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

在中國,每個時代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風格和特點,盡管在本質上有著內在的一貫性和延續性,但是在形式上卻是以一種不斷變化的方式研修的,這也就是中國特色的一脈相承。因此,了解中國傳統的最好辦法就是從整個的發展過程中去體會。而西方則不一樣,西方的傳統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臘羅馬的樣式上并以其作為典范,西方的傳統就形成這樣一種可視的物化形態,然而,傳統與反傳統使得西方的文化中心不斷的轉移, 使得整個設計一路顛簸,在反復與動蕩之間一直延續。

一、傳統思想文化的再認識

‘傳’即傳布和流傳,‘統’即一脈相承的系統。總的說就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由歷史沿革傳來的思想、道德、人倫、風格、藝術、制度等,概括起來主要是表現在文化方面。”文化實際上是物化的形態,是一個民族在歷史上所創造并滲透于一切行為系統里的觀念體系。 “文化”的“文”就是在某個物體上做記號,標記;“化”則是生衍、造化的意思,是指事物的形態或性質發生改變。因而可以認為,文化是基于物的內涵的表現,其載體為人類歷史長河中不朽的創造,這種創造不見得一定是宏偉的建筑,或光輝的歷史遺跡,可能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小景或者是不起眼的小器物,都要我們去深刻地理解和分析。

首先,對中西史前設計藝術進行比較發現,這一時期的裝飾設計上有著極大的相似性,也就是在這個最一開始造物的年代,人類的認識是相似或者相同的,然而,此后至今形成紛繁浩瀚的局面說明,影響設計藝術的因素是非常豐富和復雜的,從社會體制、生活習俗到、審美觀念等方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從設計方面來看,中國與西方的傳統概念并不是相同的,中國的所謂傳統更多的是指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本民族所特有的審美心理定勢,有著很強的意向性,有著可視的形象,同時這種可視的形象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而發展的,我們可以從整個脈絡中感受到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審美定勢和文化精神,不斷地尋求變化和豐富藝術,不斷地拓展新的工藝手法,創造新的樣式來啟發和發展豐富自己。

西方的情況則不同。自中世紀始,西方人就把古希臘羅馬的樣式是為正統的古典傳統,在設計藝術以及繪畫雕刻等欣賞性藝術門類里皆為這般,西方所謂的傳統往往是可視化的,具體化的。也正因為西方人把傳統凝固在一個具體化的形態上,人們求新存異變化的心理高漲的時候,就會出現一次次的反傳統的思潮。這也是造成西方歷史上設計風格不斷地由一個極端到另外一個極端的重要原因。

二、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相互影響和滲透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無論哪一個國家和地區,要使得科技文化獲得發展都離不開與外界的交流和借鑒,任何封閉的國家,即使擁有古老的文明史也是很難以長足發展的,甚至會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和淹沒。

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有著自己在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特有的審美和生活習慣,如果要說科技與知識是沒有國界的話,但是審美習慣卻是有明顯的民族差異的。他融匯于民族的脈搏中,構成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因此,民族的傳統和外來的風格就形成了一對相輔相成的互動體,也是中西方藝術設計的發展變化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兩個方面。其中民族文化的傳統決定了這個民族在接受外來風格影響的方式,而且從如何對待外來風格影響的問題中,也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傳統中的某些特質。

中西方文化交流溝通是一種大勢所趨,在全面對外開放的政策推動下,當代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新面貌和內容。中國文化建設面臨著西方文化的強勁挑戰,在雙向的交流中,中西文化的吸納、融合、挑戰與回應構成了中西交流的主要內容。中國現在對于西方的文化有所吸納,也有所拒斥。部分西方文化已經逐漸本土化,但是價值觀潛移默化,還存在著很多的深層矛盾。總體說來,在當代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文化吸納是全方位和表層的,而文化拒斥是局部的核心的,文化的融合是很有前景的。

三、中西方現代設計的現狀分析

西方現代設計在現代的觀念支配下,裝飾成為多余的虛飾,以至于工業產品都成為了毫無表情的集合體,忽略了人情味和藝術趣味性的發展,到后現代主義時期逐漸開始突出科學精神,強調創造性與個性特征,注重邏輯分析,善于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注重對于外部世界因自身個體化的需求不斷擴大而產生的創造力和成就感。他們像海綿一般地吸收任何東西的設計觀念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設計起步較晚,設計理論相對比較薄弱,設計的作品也大多處于模仿的階段。在一些經濟水平落后的地方,設計師做設計時總會遇到困難,做好一項設計與大眾接觸得不到認可,最終結果設計被改得面目全非,使設計師在做設計時索然無味,緊跟著是庸俗不堪的設計,嚴重的污染文化視野。大眾群體認為在接受設計師作品的時候,往往感到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殊不知自身的文化素質低下也是其中一方面。經濟發達的地方,由于外來文化沖擊,設計師耳濡目染帶有崇洋思想;再加之,大眾群體也有類似思想,一拍即合。事實上,現代的文化浪潮夾擊著我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口在向城市集中,城鄉差別加大,傳統工藝賴以生存的小農經濟基礎的群體與工業商品經濟對市場的打擊,傳統的生活方式以及傳統的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耗薄利導致民間工藝的萎縮,民間藝人的嚴重流失,這一切都在繼續著。

四、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與中西方現代設計的互惠和共生

孟子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指明了人道來自于教化而非天性。同樣,設計中的人性也是源于教化而非天性。與此不同,西方人則認為天道更近于人道。以東西方對自然之道的不同理解和分析為出發點的文化理念,左右著其各自的文化選擇與發展。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對我國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設計影響深遠,也為我們的現代設計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資源。中國的傳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精神財富,我們應當尊重我們的傳統,繼承和發揚傳統,一方面我們可以從設計文化的資源中獲得突破性想法,也可以借助于歷史上已經出現的一些具有文化氣質的器物、用具、圖案等。當然,我們反對將歷史的符號直接帶入某一項設計中,這樣非常容易使人感到嘩眾取寵和缺乏靈氣。

然而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以人倫道德的教化與社會秩序的自然進化為前提,而教化的方向與人的本性又有著相悖的方向,它不是發掘人的本性而使其順其自然,而是使人順應自然,其本質就是將人的本性人為地改變。因此,現代設計應該對此有更清醒的認識。因為設計的本質是為了服務于消費者,是為了人這個核心,我們在引導消費者審美情趣的同時,也要更多的去適應和挖掘他們的審美價值取向。

在現代設計中,西方現代設計中采用許多中國傳統元素運用到建筑、服裝、家具、裝飾等行業中,中國文化之深邃,西方這種臨摹式的設計,僅僅只能拘泥于形式。由于現代科技與經濟力量的差距,中國的現代設計很大程度上都在受西方一些經濟發展國家的影響,因為西方從傳統意義上重視可視化的具體化的東西,具有強烈的理性,他視設計為民族生存的手段,利用與世界同步的先進技術來提升設計的價值,所以其設計具有高度的競爭性。這也是中國在繼唐代之后又一次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大的時代,借鑒并且繼承和創造出中國風格的現代設計是我們現在要面對的最現實也是最重要的問題。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現代的藝術設計落后于西方而妄自菲薄,更不能重新走入封閉自守的老路。我們在了解西方的過程中, 不僅僅要了解他們的現代,也要了解西方的古代,要借鑒西方的設計,以及他們像海綿一般的吸收任何東西的設計觀念,為創造中國現代設計的多樣化和多元化未來提供基礎。

五、創新乃是一種迫切的動力

創新,簡而言之就是對于各種常態、固定形式的突破和改變,文化意義上的創新包含進步性和積極性,是一種必須的設計理念。西方文化主張的創新比較注重形式,而中國的創新注重社會的價值。今天,在中國,設計已經呈現于過分恭順的態度,面對消費主義的壓力,設計漸漸失去了立場,我們應該知道如果我們失去了批判思維和自主精神,而設計就不再具備改善社會的遠見和力量。在這樣一個現實下,設計師已經沒有機會用自己的視角和思想去做出判斷和探索,因為不被需要,設計領域中的獨立思考也會不斷的退化,”設計”也被情形定義為”設計服務”,而且對象只有一個――委托人以及他的利益。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范文6

【關鍵詞】李安;中西文化差異;融合

一、李安電影對“家”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李安從第一部電影《推手》開始,就喜歡用“家”這一主線來表述故事。看似固定在某一地點上的“家”,其實滲透著中西方關于“家”這一文化載體的不同內涵。其“家庭三部曲”的主要場景,大多體現在中國式的家庭中。中國家庭注重的是“同堂”的傳統,這是一種“家國天下”的體現。然而在西方國家中,“家”主要以夫妻為主體,其子女成人后大都各自組建自己的家庭,強調個體的獨立性。《喜宴》中,兒子偉同并未跟父母住在一起,當二老飛到美國參加兒子按照西方習俗舉辦的婚禮,母親為沒有舉辦中式婚禮而落淚。“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飲食男女》,更是表現了中國傳統的家庭文化。在中國家庭文化中,飲食占據重要位置,餐桌上的所有事物都滲透著中國人的傳統和文化淵源,一雙筷子、家人圍坐著一張桌子吃飯、先老再幼等諸多“規矩”,都有可追根溯源的文化內涵。而在《冰風暴》里,美國家庭中“子女自由”得到了充分體現,一個想要嚴厲卻力不從心的父親正好詮釋了西方崇尚自由的家庭觀念。子女并不因家庭的存在而有較強的集體思想,他們有獨立的選擇,不是家庭必然的附屬,這種觀念使本該有的家庭溫暖被忽略了。西方家庭中,父親對于子女的管教顯得束手無策,人們遇到困難時首先是懷疑和不信任,對自我的滿足和對自身的認同使家庭關系顯得脆弱。直到生命消逝,人們才從自私中醒悟,決定相互溫暖和依賴,最終得以自救。影片最后“回歸家庭”的團圓結局,正是李安在影片中反襯西方家庭文化中缺少親情和愛的表現,呼吁“家”的重要性。

二、李安電影對“父”與“子”關系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父親作為家庭的主要成員,他與下一代人之間的關系,成為家庭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中西方文化中,“父”與“子”的關系顯然大為不同,李安對于這種差異有自己的理解。中國的家庭文化中,家主為“父”,即“父權”,這是中國的傳統。在李安的電影中,大多有父親這一角色。最早的“家庭三部曲”其實也叫“父親三部曲”,這三部電影中都有父親這一典型的家庭角色,雖境遇不同,但他們均為傳統的中國父親。三部電影中的父親分別是太極大師、大廚等,在各自的領域受人敬仰。不管是從《喜宴》中偉同為迎接父母到來而改變家中擺設,特別換上了父親的書法作品,還是從《飲食男女》中父親每周為家人相聚所準備的飯菜,都可以看出在中國文化中,父權是家中唯一而帶有專治性質的,就好比“君權”,父親在家中的地位最高,具有兒女和家族命運的決定權。《臥虎藏龍》中玉嬌龍的父親從未露面,但李慕白卻充當著這種近似父親的角色,堅持想要引導玉嬌龍走向正途。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家庭是以夫妻為單位組成,中國文化中的“父權”就不存在了。《冰風暴》中的父親一直想要嚴厲管教子女,卻總在管教之后心生不忍,就這樣反反復復,再加上追求自由平等的社會文化,導致父親無法建立權威的現象,更沒有“家中父為大”的局面。《喜宴》中,艾倫在提到自己父親的時候,隨意的口氣和長久未曾見面的事實,也證明了其父在兒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李安電影里中國傳統文化中父親是威嚴的,且受到子女的仰望,而在西方文化中父親似乎是一種挑戰、反叛,甚至帶有“弒父”的情節。比如說《綠巨人》中,當兒子得知自己是父親的實驗品之后所做出的行動,能看出李安所表達的中西方文化中父子關系的差異。

三、李安電影對愛情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臥虎藏龍》《理智與情感》這兩部影片從“理性”和“感性”的角度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待愛情是保守的,而西方文化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態度是自由的。《臥虎藏龍》中,俞秀蓮對李慕白的情感來自外界的壓力,直到最后他們的愛戀才被彼此放到明面上來承認。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父命為大”,直接掌管著兒女的婚姻大事,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這種情況被普遍延續。再看《理智與情感》,同樣是階級化嚴重的“封建社會”,面對父母安排的婚姻,兩位女主角的愛情完全取決于自己的主觀思想。大姐較為理智和克制,妹妹較為熱情和直率,兩人選擇的戀愛對象和情路的坎坷,大多也是來自于社會的等級劃分和現實的阻礙。但從本質上來講,這些阻礙與《臥虎藏龍》中玉嬌龍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四、李安電影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凸顯與融合

(一)李安電影將中國古典美學融入好萊塢

李安在臺灣的生長經歷和在美國的求學過程,注定他是屬于世界的。李安進軍好萊塢,他的影片運用了好萊塢典型的敘事結構和單一的線性情節,在受眾的觀影體驗上符合西方人的審美。中國傳統文化對他兒時的熏陶,使李安站在國際的舞臺上,把中國的古典美學融入到西方的敘事方法中,向全世界觀眾灌輸著中國的文化和古典的美感。李安電影鏡頭的運用如同中國國畫的渲染手法,講究中國古典美學寓情于景的含蓄,也講究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他總是通過細節向觀眾述說著鏡頭表面下的深意,與此同時,李安也喜歡長鏡頭的環境描寫,把人物所處的大環境用一種大景別的長鏡頭慢慢表現出來,觀眾不知不覺地走入他所描繪的世界。如《斷背山》中用大景別的長鏡頭表現兩個牛仔的放牧環境,藍藍的天空、延綿的綠色山脈、滿眼的星辰、流淌的河水,兩個牛仔無聊的生活,在這樣一種自然柔和的氛圍中滋生出的愛戀,是可以被大多數人理解的。異曲同工的安排還出現在《冰風暴》中,冰風暴在短時間內打破了人們的生活,它所帶來的沖擊和破壞,似乎是在這種冷漠的社會背景下醞釀已久的。而在《綠巨人》中,綠色基調奠定了影片的悲劇性和壓抑感。李安喜歡沒有聲音的畫面,并且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電影,在沒有臺詞的畫面中,憑借演員扎實的表演功底,加上環境所表現的情感基調,兩者合二為一所表現出的張力和內在的情愫,正是李安所喜愛的。

(二)李安電影匯集了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反思、交融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早已顯現,李安作為一個導演,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并在電影中體現出來。從第一部影片《推手》開始,李安就以客觀、理性的態度來表現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既傳承中國的傳統美學,也對中國封建思想進行批判;既表現西方的開放和自由,也在用一種審視的眼光公正看待問題。“家庭三部曲”的故事均發生在具有典型中國傳統文化“父權”的家庭中,卻也在有形和無形之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推手》中,父親與兒媳之間的摩擦,起因便是中西方文化的沖突,雙方無法相互理解,直至最后矛盾升級,父親離家出走。《喜宴》中,父母來美國參加兒子的婚禮,卻不知道新娘是“假”的。西方開放的戀愛環境,同性戀已被社會逐漸接受,相比中國傳統的戀愛觀來說是無法理解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沖突顯而易見,但反思和交融在李安電影中得到了很好體現。比如《喜宴》中,李安對人們在鬧洞房中的表現是堅決批判的。《冰風暴》中,李安對于西方的性自由觀念,以及“派對”等也是持批判態度的。《推手》中,兒媳開始學習太極,以及父親偶爾去兒子家小住,表現了西方人在接受中國的文化,同時“退一步海闊天空”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化解了家庭中的尷尬。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喜宴》《飲食男女》以及李安的其他影片中。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中國視角的“家庭三部曲”,還是西方電影的《理智與情感》《冰風暴》等,傳統觀念都在某種程度上被瓦解,再被重塑,中西方文化在李安的電影中沖擊碰撞之后,大多重組,最終走向平衡。

(三)李安電影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對中國電影發展的意義

不管是贊賞的眼光還是批評的聲音,李安電影在國際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作為華人導演,能站在奧斯卡領獎臺上的并不多,且受到觀眾如此推崇的更是屈指可數。李安的經歷造就了他對于人性的思考和對文化融合的探索。李安的電影在西方引發了“中國熱”,或者說是世界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這是一個被接受的過程,是一個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畢竟并不是所有華裔導演在影片中表現出的中國元素,都會被西方乃至全球的觀眾接受和吸收。李安在好萊塢的大環境中,秉承著中國傳統的文化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對于文化的公正和客觀的詮釋,是他被世界接受的主要原因。有部分中國觀眾對李安持完全批評的態度,這一部分人認為,在很多中國題材的電影中,李安運用了好萊塢的敘事手法,并且對傳統中國的再現有失水準。比如《臥虎藏龍》中,李慕白最后對俞秀蓮“莎士比亞式”的告白。但是,這種方式使得絕大多數西方觀眾深刻體會到兩人之間的情感,并且感悟到中國武俠世界兒女情長的無奈和神圣。李安于中國電影的發展來說,最大的意義是他在思考和探索之后找到的平衡,一種影片外化的中西方文化的平衡,更是內在的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所要達到的平衡和融合。

參考文獻:

[1]張靚蓓.十年一覺電影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莫娃,付慧敏.閱讀李安[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金洪申.家庭倫理與愛情倫理協奏曲——李安電影綜論[J].電影文學,2007(02).

[4]黃文杰.李安華語作品解讀[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 97伊人网 | 99精品在免费线视频 | a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 | 五十路息子 | 欧美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一区精品在线 |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 九九九国产 | 免费国产va在线观看视频 | 免费黄色网址在线观看 | 亚洲va国产va欧美va综合 | 欧美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 欧美激情在线 | 免费不卡视频 | 91综合| 国产在线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三级不卡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鸭 | 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在线 | 日韩一页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 亚洲看片|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 国产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五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 国产在线观看第一页 |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片 |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 日本久操| 国产成人a∨麻豆精品 | 美女视频黄全免费的 | 欧美区国产区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手机版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啪 | 国产精品第一 | 亚洲综合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