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初一中數學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初一中數學論文范文1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恰到好處的提問,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檢查學生獲得知識的情況,還可以調節課堂氣氛,溝通師生感情。而學生恰到好處的提問,則能使自己不斷地發現問題,認識自己學習上的優點和缺憾,達到發揚優點、修正缺憾的效果,從而使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基本素質再上一個新的臺價。然而,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著一些或大或小的問題,對此,筆者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1 科學課堂中提問的目的
1.1 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是指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各種成員的共同情緒狀態,它是由班級社會體系中各個成員之間的互動而產生的,它反映了課堂教學情境與學生集體間的關系,也是學生答問的關鍵。從課堂教學提問的實際情況來看,課堂教學氛圍可分為三類,即積極型、消極型和一般型。積極的課堂提問氛圍,它的基本特征是課堂情境符合學生答問特點,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關系正常和諧,學生產生滿意、愉快、互助等積極的態度和體驗。而消極的課堂答問氛圍的基本特征是主課堂情境不能滿足學生的答問需要,脫離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師生關系不融洽,學生之間不友好,學生產生了不滿意、煩悶、緊張、焦慮等消極的態度和體驗。而教學中大量的課堂氣氛屬于一般型,它介于積極和消極型之間,即課堂教學能正常進行,教學答問效果一般。然而,課堂答問氛圍、情境將直接影響到師生的關系、雙方信息的交流,以致影響整個教學效果。
1.2 突破難點,降低難度。
為降低難度,使學生跳一跳就夠著,同時也促使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到科學學習活動中來。設計問題串,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知識難點處進行提問,啟發學生思考,解決他們學習上的疑難困惑,使學生更加準確、透徹地理解知識,應該成為提問教學中最值得推廣的手段。
比如在講解《體溫的控制》一課時,為了突破難點―――體溫調節的過程。筆者出示正常溫度下皮膚血管口徑大小的幻燈片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當外界為低溫時,血管口徑是通過如何變化來調節體溫的呢?當外界為高溫時,血管口徑是通過如何變化來調節體溫的呢?當外界溫度等于或超過體表溫度時,人體是通過什么方法散熱的呢?
1.3 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主導成分,又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它著眼于探索未知的事物,發現事物間的新關系。尋找多方面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將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設問,也可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具體而言,思考問題時,根據同一來源材料,以比較豐富的知識為依托,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說的“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通過多角度的變化,促使學生的思考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直至真正理解概念并訓練學生的思維。
2 科學課堂提問的原則
2.1 提出的問題要有方向性。
這是指提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要使學生的思維趨向于教學目標,否則,反倒會對學生產生誤導。例如在進行“力”學中,教師先讓學生討論一個問題:甲乙兩隊拔河,甲獲勝,是因為甲的力氣大于乙的力氣嗎?學生往往給予肯定的答案。教師可利用兩彈簧秤演示給以否定,使其引起學生認知心理上的矛盾沖突,從而產生探究動機,把握探究方向。
2.2 提出的問題要有深刻性。
這是指問題不宜太難或太易,難易之間要有一定的梯度。教師提出的問題太難,學生不容易理解,失去對問題進行分析的興趣,更談不上解決問題。相反,如果問題太簡單,學生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出答案,則學習興趣將會降低,就會分散注意力。在課堂中盡量避免向學生提問沒有深度的、低效的、無用的問題。比如“對不對”、“好不好”、“會不會”等等。學生對這種問題往往會不假思索性喊叫,這樣不僅對他們的思維鍛煉沒有幫助,而且表面上熱鬧,造成教師反饋失真,影響學習效果。
3 科學課堂提問要注意的細節
3.1 問隨脈動,有的放矢。
作為教師要教好學生的關鍵就是了解學生,而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注意學生的課堂反饋,包括學生上課時的表情變化等。課堂教學反饋,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方的各種信息的相互傳遞和相互作用;它的輸出和回收、增強和減弱、順應和調節都始終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教與學主體雙方信息傳遞和回收都是有選擇的,有差異的,有能動作用的。而這里所說的課堂教學反饋主要是指課堂提問時,教師對學回答問題后的評價與反饋及學生對教師所教內容給予反饋。
3.2 反主為客,答疑解惑。
初一中數學論文范文2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藝術
“學貴有疑”。提問是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果的有效途徑,提問教學已經成為廣大教師普遍使用的教學形式。下面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就提問教學談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提問要新穎,激發學生的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他們不明白的事情總愛“打破砂鍋問到底”,教師要充分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特征,從提問入手,激發學生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但平淡無味、重復的提問只會讓學生厭煩,所以教師要設計新穎、有趣的提問。
二、提問要抓住矛盾,激活學生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讓學生保持學習的熱情、積極的態度是非常有難度的。巧妙的提問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即抓住文章的突破口,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使他們在心理上形成對問題的探究欲望,從而帶著疑問自主地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思維得到訓練的過程,對課文的理解自然也進一步加深。要注意的是,“障礙”的設置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能故弄玄虛,應付學生。
三、采取迂回式提問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葉圣陶先生說:“就算是再好看、再好聽的戲,讓你天天看、天天聽也有膩煩之日,何況是教師喋喋不休的講解呢?”試想一下,如果教師在課堂中只是一味地講解文章大意、中心思想、情節發展、寫作方法等,久而久之,學生必會產生厭倦心理。此時,教師采取迂回式的提問方法,則可以收到不一樣的教學效果。這種曲線式的提問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輕松自如中感到生動有趣,從而激發自身的探究興趣。
當然,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提問藝術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嘗試探索,只有這樣才能更加靈活地運用提問技巧,真正發揮出提問的藝術性,更好地服務于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王俊玲,王君朋.課堂提問的技巧[J].河北教育,2005(15).
[2]芳,夏玉蘭.教師提問的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2(19).
初一中數學論文范文3
由大整數因數分解的困難,人們研制成功一種“不可破譯”的密碼:RSA體制密碼(見本刊2000年第6期《大整數的因數分解問題》一文).RSA密碼是一種公開密鑰密碼,說它“不可破譯”是形容破譯之難,不過的確至今尚沒找到破譯的理論工具.
一般密碼編制理論中,稱要傳遞的原文為“明文”,經加密后實際傳遞的是密碼構成的“密文”,收信方則將其解密,恢復為明文使其可理解,就完成了通信任務.這其中加密和解密要用通信雙方約定的方法,這一方法就稱為密鑰.更一般地,人們首先給定一個加密算法,不太嚴格地說,可把這一算法視為函數,函數的值就是密鑰,而解密算法可以說是加密算法的一個反函數,使用同一個密鑰(原函數的值)可將密文惟一地譯成明文.
密碼的關鍵就在于通信雙方約定密鑰而不被外界所知,外界對密碼的破譯也就指向密鑰了.而且為了防止外界可能的破譯,就應盡力使外人不可能積累在同一密鑰下的許多密文,否則可用統計分析法等確定出密鑰,世界戰爭史、外交史上有許多破譯成功的例子.這樣就經常變換密鑰,重要的通信要每天一換甚至通一次信換一次.
這么頻繁換的密鑰怎樣送給對方?如果隨其他信息(用無線電或網絡)易于失密,每次派專人送又不可能,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這就是RSA密碼的長處了,它把密鑰分成加密鑰和解密鑰.如A和B通信,A把加密鑰公開送達B(可用明碼電報或與上次通信同時),不怕外人知道,所以叫公開密鑰,而解密鑰留在自己處不送達B,B收到公開密鑰后,用它加密要給A的信息,然后送回A(這也無須特別秘密),則A可用手中的解密密鑰解密.
外人沒有解密密鑰,就無從破譯密碼了,那么加密鑰和解密鑰就沒有關系了嗎?當然不是,否則就無法解密了.不過這種關系正是建立在大整數因數分解困難的基礎上.換句話說,由公開密鑰得出解密鑰要進行一個充分大的整數的因數分解,你無法分解也就無法破譯.
具體的編碼過程是,先找出兩個不同的大素數p和q,再給定一個數r(一般是用計算機產生一個隨機數或至少一個偽隨機數,也可每次一換),使r與數(p-1)(p-1)互素,這三個數p、q、r就是解密密鑰.
再求一個數m,使(rm-1)能被(p-1)(q-1)整除.嚴格表述為:求m,使
rm1(mod(p-1)(q-1)).
由于r與(p-1)(q-1)互素,所以m是一定可求出來的(有數論定理保證).再求出數n=pq.m、n為加密密鑰,即公開密鑰.
具體的加密方法為,設明文為x,可把x視為(或變為)一個大整數,設x<n,若x≥n,則將x表示為s進位的形式(s≤n,常用s=2t形式)的數,使其每一個數位上的數都小于n,再分數位進行編碼.求一個數y(0≤y<n)使
yxm(modn)(可理解為,使(y-xm)能被n整除),y就是用m、n密鑰加密后的密文.
解密過程為,求
z=yr(modn)(0≤z<n),
在限定的條件(0≤y<n,0≤z<n)下有(可嚴格證明)
δ=x,
即得出明文.
外人要想破譯密碼,就必須由m、n求出數r來.
由此可見,要找到r必須由n得出p和q,即對n進行因數分解,如p、q取得相當大,即n相當大,由于分解困難,無法破譯這一密碼.
初一中數學論文范文4
在初中美術欣賞課中有不少關于人體藝術的內容,如何在教學中處理好它們,使學生對人體藝術的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既是美術教學的任務之一,也是學生成長的需要。
初中生由于其年齡特點,對人體雖有一定認識,但尚處于朦朧狀態。加之受當前電視、電影、書刊、雜志等各種媒介的影響,他們對人體內容的接觸較以前的學生要多。但由于缺乏抵抗力而易受不良影響。一些學生就是受黃色書刊的影響而走上犯罪歧途的。現代社會中雖然人們思想解放,但作為成年人的家長也極少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他們在性別、人體知識方面的神秘和空白,這就更需要在教學中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填充。
在教學生學習人體結構時,除了講解骨骼、肌肉的名稱、位置、作用及男女形體的差異外,還要告訴他們,這個世界由男女兩性組成,學習人體結構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了解內在結構及外部形體。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寬、肌肉發達,因此男人體形給人以強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較孝肩窄、皮下脂肪較多,給人以豐腴的曲線美之感。我在教學時準備了許多體育動態圖片和服裝動態效果圖,引導他們回憶看過的體育比賽,思考體育健兒強健的體魄所體現出的美感;再引導他們回憶看過的服裝表演,或看一些體操表演的圖片,使他們對女性的豐腴秀美有一定的認識。
在中國古代美術欣賞中,我掛出了不同朝代的人物作品,有學生就問:“為什么唐代的仕女都比較胖?”由這個問題引出了不同歷史時代不同的審美觀問題,而這種審美觀也受統治者喜好的影響,如“楚王好細腰”,唐代由于貴妃楊玉環受寵的因素,在唐代的仕女畫中出現了豐滿柔美的審美特點,《簪花仕女圖》、《搗陳圖》就是這一審美特點的具體體現。在男性審美的問題上文學作品及繪畫多以表現王公貴族與才子佳人為主,如大家熟悉的《紅樓夢》就給了賈寶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的姣好外貌,而宋玉、潘安、唐伯虎及現代的很多美男子都是眉清目秀、齒白唇紅的儒雅才子、文弱書生,就在今天,也有不少人用“斯文”“秀氣”作為對男性美的肯定評價。當然,這種觀念有著深刻的社會學、倫理學根源。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社會里,“錦衣秀士、白面書生”這類弱化的男性形像往往意味著優越的社會地位和充裕的物質生活,這也是男性弱化的因素。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婦女掙脫了封建桎梏,在人格上取得了與男性真正平等的地位。弱化的男性形像已不再受到普遍的青睞,也不再成為男性自我崇拜的偶像,代之而起的是有個性的健壯的男子漢,這正是引導學生認識人體美最好的契機。
初一中數學論文范文5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教學方法;教學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1-0025
在眾多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的誘導啟發藝術顯得尤為重要。名者曰: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而創新始于問題,沒有問題就不會有創新,可謂“發明千千萬,起點是問題”。因此,問題教學法的研究,對于學生發現問題,感悟規律,不斷開拓學生創新空間,催生創新胚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一節語文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將制約學生思維訓練的發展。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由于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出現了不少提問的誤區。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應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的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另外,還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提問,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的心“竅”上。下面,筆者談談語文課堂提問的幾個教學環節和幾種有效做法:
一、教學情境的創設
創設教學情境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呈現教學內容時,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規律之前,教師要千方百計設計一些正待解決的問題,根據語文學科和語文知識的特點,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渲染,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使其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在感人的環境和氛圍中,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地感知知識,進而達到理解和認識的升華。可見,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值得一提的是,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不能故弄玄虛,把學生弄糊涂。
二、巧思妙設引入問題
認知沖突是激發學生認知活動最主要的動力。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知識的內在聯系、關節點或易錯的地方設疑,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穎、富有啟發性且難度相當的問題,吸引學生走進以其現有知識不能順利解決的問題中。當然,問題的情景創設要孕育新問題,問題要生動有趣,要與新知識密切相關,要設疑布陣,造成懸念,要扣人心弦,使學生身臨其境,觸景生情。此時,教師因勢利導,巧妙導入新課,就會把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向,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新知識的積極探索狀態,同時也顯得新課導入新穎自然。
三、啟發誘導,解決問題
啟發誘導,解決問題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要把精力重點放在啟發誘導上,不能滔滔不絕地講,特別是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更不能包辦代替學生解決問題,死記死背問題的答案,只能通過啟發誘導,讓學生感知新知,嘗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其體驗成功的喜悅,為后繼學習積蓄更多更大的經驗和力量。那么,如何去啟發誘導呢?
1. 要善于運用科學的、適應素質教育的啟發誘導方法和形式 概括地講,啟發誘導的方法一般是:指導學生自學、觀察與實驗、比較分類與系統化、歸納、演繹、分析與綜合、模型化與具體化、聯想與猜想等。具體形式表現為語言啟發、直觀啟發、實驗、操作啟發、對比、類比啟發、設問啟發、比喻啟發等。
2. 要善于圍繞教學目標將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個臺階式的小問題。課堂上常常會出現學生答非所問的現象。尋其根源,往往是所提出問題太籠統,指向不明確,問題難度太大等,要克服類似現象發生,教師就要善于把較為籠統、難度較大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臺階式的子問題,使問題相關,層層遞進,這樣學生就有能力沿著這些問題臺階而上,最后攻克總問題。
3. 要善于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好的課堂氣氛,有助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和探索精神。為此,就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教學觀、學生觀、質量觀,能關愛學生,寬容學生,給學生提供自由的思考時空,允許課堂上有笑聲,鼓勵學生議論、爭論、討論,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彰揚學生的懷疑和批判精神。而質疑是好的課堂氣氛最重要的標志,因為質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問是創新的開始,也是創新的動力。這充分說明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感到無拘無束,可以暢所欲言,思維就會激活,創造的火花就會不斷閃現。
四、運用新知,拓展創新
學生開始接受新知識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需要經過識記、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知識的內化過程。因此,要讓學生在學中練習、練中提高,這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方法,并且以練習、發現、拓展、再練習、再拓展來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和思路,由原來的知之不多,轉化為知之較多。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能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五、反饋矯正,激勵評價
1. 反饋矯正要始終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抓住各種反饋信息,獲取各種反饋,對自己的教學做必要的修改、補充。同時,根據信息,對學生給予幫助,使問題得到及時矯正。
2. 圍繞教學目標,集中反饋矯正,每節課教師可針對教學目標,精心設計適量有代表性的題目,由學生獨立完成。對有困難的學生,可用合作的方法,力爭當堂達標。
3. 用激勵評價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評價是反饋的催化劑,對在反饋過程中表現出色的學生給予適度表揚。對學生表現出的求異思維倍加呵護、鼓勵。對學生出現學習上的暫時困難,給予真誠安慰,不傷其自尊和自信,要善于捕捉微小進步和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