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飲食文化差異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飲食文化差異論文范文1
摘要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極大差別,導致有一些唐詩編譯起來十分麻煩,困難也比較大,逐漸就會被人們所遺失,這就注定了英譯唐詩時必然會出現文化信息的缺失與遺漏。本文通過實例分析了由于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譯者在“數字、刪譯、地理名詞、典故”等各個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缺失遺漏現象,力求更進一步提高唐詩在英譯過程中,在更高的層面上實現文化的溝通。
關鍵詞:唐詩 西方文化 英譯唐詩 文化信息的缺失與遺漏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一 引言
從古至今,文化與翻譯互相依賴、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唐詩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走出國門是理所應當的。但是由于語言上的差異,唐詩必須需要借用翻譯活動推向世界,而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阻礙了這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極大差異,注定了英譯唐詩時必然會出現文化信息的遺漏與缺失,因此,我們在文化領域必須進行交流,并且了解它們之間的不同地方,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唐代詩歌的影響力,讓詩歌走出中國,讓全世界人民知道唐詩的精華和魅力,讓各國朋友理解和欣賞唐詩文化。這也就需要譯者在編譯的時候必須要結合我國的文化環境和底蘊,在認真讀懂原稿的基礎上懂得變通。
對于文化內涵我們必須抓住其核心所在,由表及里,從感性到理性表現出詩歌的生動魅力和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夠達到英譯的真正效果和目的。但是由于中西方在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有著極大的差異,所以這就要求譯者一定要注意文化的內涵和韻味,理解詩歌真正的意思,千萬不能翻譯表面上的字詞。眾所周知,翻譯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產物,即將一種語言轉化成為其他語言的一種手段。翻譯活動離不開文化,其目的就是將一種優秀的文化推向其他環境,實現文化之間的互相深入交流。下面筆者將就唐詩英譯中出現的這類現象通過實例進行探討分析,并通過詳盡的分析,了解導致唐詩在英譯中缺失和遺漏的原因,了解唐詩英譯中經常遇到的一些文化障礙,力求在古詩詞的英譯過程中在更高的層面上實現文化的溝通。
二 唐詩對數字翻譯的遺漏
在中國的語言中,比如說模糊數字的“一”、“十”、“萬”、“千”、“百”,還有“三思而后行”、“一不做二不休”等等,這些說法是漢語中尤為常見的說法,也是人們最為平常的使用文字,因此這種語言習慣不可避免地會體現在唐詩中。這些數字既有精確的一面,亦有模糊的意境。比如《秋浦歌》中寫到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李白運用極其夸張的表現手法,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苦衷,讓人們讀詩的同時就能夠體會出詩人當時的心情。作者寫的“白發三千丈”是運用了奇特的表現手法――夸張,我們想想,難道人真正有三千丈的頭發嗎,顯然是不可能的。作者采用模糊數字,既大膽又新奇,既模糊又有韻味,借用有形的頭發來突出無形的愁苦,這樣運用夸張的表現手法,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詩人的心情和敘說。而從下一句“緣愁似個長”,讀者才明白原來這是為突出愁,既然白發能長到“三千”,作者心中愁之多、愁之重就不難想象了,這一切悲憤與愁苦便是首句白發“三千”的根源。因此,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征,也將詩人的愁苦心態完全反映了出來??梢姺细星榈囊蟆⒛:恼Z言為詩歌增添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通過這種表現手法很自然地就轉化到了人們的心態中去。熟諳漢語習慣的人都很容易理解,然而在別的國家,其文化背景不同,自然就不會理解和感悟出夸張的表現手法和表達的心境。如果從表面上把“白發三千丈”翻譯成:“My whitening hair would be a long,long rope?!边@樣就失去了唐詩固有的詩境和韻味、平淡無力,缺乏藝術的沖擊力和感染力,其中美妙的比喻意境就沒有被體現出來。而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將這一句譯為:“long,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long,long is laden with care.”這個翻譯把李白事前的、表面布滿的一種愁緒較好地表達了出來。所以說在翻譯唐詩時,也要對其歷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英譯出詩人當時的心態和用意,也才能夠體現出漢語真正的美妙。郭沫若曾說過:“好的翻譯等于創作,所以我一貫認為:翻譯就是譯者對作品的再創作?!币虼?,要翻譯好唐詩就要求譯者不但要精通中國文學,而且精通外國文學,要懂得兩國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歷史特點。
三 刪譯造成的信息遺漏失蹤
所謂刪譯造成的信息遺漏失蹤即指譯者為了語篇連貫,特意刪除一些文化信息,這樣無形中便失去了漢語所要表達的韻味。漢詩多具有文化內在的詞語,其中每一個字都包羅著漢語的意境和當時的環境,有些譯者因為不能識破和把握其中的奧秘,就根據自己個人的想象去編譯,貿然刪除相關的文化信息,以致造成文化遺漏缺失。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有一句“露從今夜白,月是家鄉明”。Herbert Allen Giles把它翻譯成:“The crystal dew is glittering at my feet.The moon sheds,as of ol,her silvery lights.”在這里,Giles譯文略去了“今夜”、“故鄉”,這兩詞丟掉似乎不影響主要內容傳達,但卻損失了巨大的文化意象,讓人讀起來索然無味、淡如開水一般,詩中體現的思鄉之情蕩然無存。王佐良曾指出:翻譯者在這里只是簡單地將個別的詞進行了處理,沒有真正理解其深刻含義,沒有將文化底蘊表現出來,顯然達不到唐詩的意境和魅力。漢語中“明月”與“故鄉”常連在一起用,用來表達詩人當時的那種思鄉之愁苦,長年的文化積淀賦予了“明月”不平常的聯想意義。明月可以寄托美好祝愿,表達濃烈的懷舊之感、思家之情,因而進一步陪襯出了作者的思鄉之情。所以這兩個詞理當譯出。盡管有些詞的概念意義一致,但因所處的國度和環境不同,其文化基礎和底蘊就不一樣,這樣文化給予它們的附加意義(如感情、評價、理想意義)也就不同,假如編譯者在編譯的時候站在自己的文化環境中,根據個人的看法、依靠本土文化提供的信息去理解,難免導致詞匯鏈錯位,往往就會失去特有的語境和意境。
在詩人李商隱《錦瑟》中,譯者對“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進行了刪譯,這樣勢必讓事物缺少了主角,即使不了解典故,譯文讀者也可以理解,減少了譯文讀者在文化上的限制因素?!癉im”一詞的核心意是“朦朧的”,在這樣的語境下即使有文化差異,也可以感受到“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的朦朧虛幻的美感;下半句“pour out”圍繞其核心意所形成的語境也表現出傾心托付的意思,但是許淵沖刪去的是中國光鮮文化特征的文化主角。讀完譯詩后讀者可能會感到迷惑,是“誰”曉夢迷蝴蝶,是“誰”春心托杜鵑。原詩因為用了典故,表現出詩人對人生的長嘆;經由莊生(哲學家的迷惑)望帝(封建帝王的悲哀)這兩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闡明了人生無常、夢幻飄渺的事理。但若是譯者只是浮泛地向譯文讀者呈訴兩個沒有主角的事物,讀者不僅不會明白兩者之間的聯系,也不能真正理解幾百年前我國唐詩的真正韻味和語境。
四 文化差異造成的地理名詞的遺漏缺失
地名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它本來只是某一地區的代碼,但其實用意義卻大于文學意義。每個地方其實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因此一個地名往往會讓人浮想聯翩,并且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映,同樣,文化也讓一些中國的地名具有其獨特的色彩。例如杜牧的《贈別》:“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Bynner將其譯為:“On the YangZhou Road for three miles in the breeze, Every pearl-screen is open.But thers’s no one like her.”揚州在古代是文人墨客向往的消魂之所。Bynner用的是直譯法,可是對于一個外國譯者來說,對揚州這個地方的文化含義應該很難理解,因此也很難體會到詩句的精妙。許淵沖先生將其譯為:“When the spring wind uprolls the pearly window screen,Her face outshines those on the splendid three miles way.”這種意譯似乎更妥當。在翻譯的過程中省略了地名揚州,但將其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
中國擁有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其詩歌傳統中的一些地名被反復吟詠,遂以之為中心形成了具有豐富民族心理蘊含的文化意象,同時地名的來源都有一段動聽的故事。一些地名如陽關、姑蘇、幽州等等,由于許多詩人將這些地名用來做詩,遂成為了詩中的一個代名詞,一見則詩味油然而生。唐詩中地名頻現,指代尤其豐富,詩人們常借某一地域的山水抒發詩情,并通過這些地名表達自己內心的語言,這些地名就被“詩化”了,并形成文化意蘊。此時地名絕不僅僅是一個地域的名稱,其含蓄的意蘊包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獨特的色彩。
五 典故在文化差異中的缺失
在辭海中,典故的定義為“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它主要由神話、寓言、傳說、歷史故事或人名構成,每一個都具有一些特定的故事或者文化環境。典故大致來源于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作為漢語中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典故的形成具有其深厚的歷史價值,具有中國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典故在結構上簡練、蘊意豐富、特色鮮明,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典故的運用,在我國唐詩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如果還是按照字面意思進行英譯的話,在唐詩的翻譯過程中對于典故的處理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譯文的質量,根本不能夠體現出當時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譬如《錦瑟》中莊生化蝶和望帝化鵑都是運用典故,這兩個典故對于稍有文學常識的原文讀者來說很容易理解,但對于譯文讀者來說,由于缺少必要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如果僅僅將這兩句直譯為:Zhuang Zhou’s puzzled“Is it the butterfly or I was dreaming?” King Wang’s bleeding heart’s restored in the cuckoo appealing。目的語讀者肯定很難領悟作者的深層次含義,而且這樣的編譯讓人讀不出詩中的那種美景,因此對于所缺少的文化歷史背景的補述是必要的。
六 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思想的工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是語言中最活躍的部分,是語言賴以存在的基礎,因此文化差異在詞匯方面表現得最為突出。由于文化的普遍性和差異性,不少英漢詞匯的內涵意義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如“rose”和“玫瑰”在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中都象征著愛情,但“under the rose”卻指秘密和沉默。中國人常用“帶刺的玫瑰”指“貌美而不易接近的姑娘”。“驢”和“ass”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是“呆傻,愚蠢”之意,如“蠢驢、silly ass”,但“驢”在漢語中也喻指性格暴躁,而“ass”在英語中還是“倔強”的象征。由此可以看出,同一概念的詞在各自獨特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內涵意義,文化對詞匯意義的制約往往構成詞匯理解和翻譯的障礙。作為一位優秀的翻譯者,把原文詞匯中帶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氣息融進譯文而又使譯文的意義準確明了,在譯文中可能多地再現原來詞匯的文化色彩,使讀者充分領略詞匯的文化內涵,更好地理解異域文化。
參考文獻:
[1] 董務剛:《評許淵沖譯詩〈江雪〉》,《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科版),1996年第4期。
[2] 龔景浩:《英譯中國古詞精選》,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3] 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4] 呂叔湘:《中詩英譯比錄》,中華書局,2002年版。
[5] 林語堂:《詩詞翻譯的藝術》,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7年版。
[6] 蕭滌非、程千帆等主編:《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
[7] 許淵沖:《詩詞翻譯的藝術》,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7年版。
飲食文化差異論文范文2
論文摘要:本文探討了涉外酒店中餐菜單的英譯方法,對涉外酒店中中餐菜單的英譯方法和策略進行了研究,將有助于中國餐飲文化的傳播,促進中國旅游業的發展。
一、東西方餐飲業中飲食文化差異及中餐菜名特點
由于東西方不同的飲食文化,導致了不同的菜名命名方法,體現了各自不同的需求目的。在西餐菜單里,只簡單列出菜名,再標出所用主、輔料及烹調方法和食用時附帶的佐料,給人樸素和實用的感覺。而在中國,中餐菜肴品種繁多,菜名也極其豐富,菜名的命名方式十分講究,特點鮮明。既有用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命名的菜名,菜名常由原料名稱,刀法與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如辣子炒雞丁、香爆芹菜魷魚絲、干鍋雞等)、菜肴的創始人、發源地或歷史典故等構成,反映菜肴內容和特色;又有用浪漫主義的寫意筆調進行命名的菜名,采用典故、比喻、夸張、象征等各種方式使得中餐的菜名既美妙動聽,又形象逼真,這些菜名追求“形美、音美、意美”,講求吉利、喜慶,既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又充滿著民俗情趣和地方風情。這些菜肴的特點是選料極其龐雜,利用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點,烹調方法的特點及造型上的特點,為迎合食客的心理而起了美麗動聽(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這類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調方法,卻反映了菜肴的深刻含義,反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飲食文化。
二、涉外酒店中中餐菜單翻譯
針對中餐菜單的命名特點,可以用以下方式對中餐菜單進行翻譯。
(一)以寫實性命名的菜譜的翻譯
根據功能派翻譯理論,在翻譯以寫實性命名的中餐菜單的過程中,以菜肴內容和特色為主,譯出菜名的原料名稱,刀法與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等,以達到傳遞原料、配料、烹調方法、造型等信息的預期功能,讓游客通過英文菜單了解菜肴的組成材料,烹制方式,口感味道等,指導食客有目的的品嘗菜肴。
1、菜名以主料開頭的菜單:
①可以以主料(形狀)+(with)輔料的方式,介紹菜肴的主料和輔料,例如:杏仁雞丁chicken cubes with almond,西紅柿炒雞蛋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
②可以用主料(形狀)+(with,in)味汁的方式,介紹菜肴的主料和味汁,例如:芥末鴨掌duck webs with mustard sauce,蔥油雞chicken in scallion oil。
2、菜名以烹制方法開頭的菜單:
①可以用烹法+主料(形狀)的翻譯方式來介紹菜肴的烹法和主料,例如:軟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炒鱔片stir-fried eel slices;
②可以用烹法+主料(形狀)+(with)輔料的翻譯方式來介紹菜肴的烹法和主料、輔料,例如:仔姜燒雞條braised chicken fillet with tender ginger;
3、對于以形狀或口感開頭的菜單:
①可以采取形狀(口感)+主料+(with)輔料的方式,來介紹菜肴的形狀(口感)和主料、輔料,例如:芝麻酥雞crisp chicken with sesame,陳皮兔丁diced rabbit with orange peel,時蔬雞片Sliced chicken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
②也可以采取口感+烹法+主料的方式來介紹菜肴的口感、烹法和主料,例如:香酥排骨crisp fried spareribs,水煮嫩魚tender stewed fish,香煎雞塊fragrant fried chicken;
4、在翻譯以人名或地名開頭的菜名時:
①可以采取人名(地名)+主料的方式,介紹菜肴的創始人(發源地)和主料,例:麻婆豆腐Ma Po bean curd,四川水餃Sichuan boiled dumpling(Sichuan jiaozi);
②以人名(地名)+烹法+主料的方式進行翻譯,以介紹菜肴的創始人(發源地)、烹法和主料,例:東坡煨肘DongPo stewed pork joint,北京烤鴨Beijing Roast Duck。
5、在中國菜譜中,有些菜為了突出其色道,用了賞心悅耳的名字,比如把雞蛋(egg)稱為木須;含蔬菜(vegetable)的菜肴為突出其色道稱其為翡翠,用芙蓉指雞蛋清(egg white);含多種谷物的菜名稱為八寶或八珍等。翻譯這些菜名時,應把這些用料的名稱統一起來,例如:木須肉;翡翠蝦仁,翡翠培根炒飯fried rice with bacon and mixed vegetables 翡翠燒麥steamed vegetable shaomai;芙蓉雞片,蟹肉芙蓉蛋crab meat with egg white.
(二)以寫意性命名的菜名的翻譯
中國菜肴名稱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寫意”型命名的菜名。這類名稱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點,烹調方法的特點及造型上的特點,為迎合食客的心理,賦予菜肴美麗動聽(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這類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調方法。在此情況下,就不能用直譯的辦法,需要考慮采用意譯法進行翻譯,譯出其所指內容,使譯文實現向外國游客傳遞食物的相關信息的預期功能。例如:全家福 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銀絲掌中寶 silver-thread treasure on palm,鳳爪—chicken feet,青云直上rapid promotion—bitter gourd。
(三)有些菜名對中國食客而言非常有意義,若直譯其名,可能會引起東西文化方面的沖突。
為消除文化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就要考慮其真正的原料構成,以達到其應有的功能。例如,紅燒獅子頭 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童子雞 baby/tender/young chicken,紅蓮白雪藏龍 shrimp with shelled olive seed and egg white,龍虎鳳大燴 thick soup of snake, wild cat and chicken,龍鳳呈祥 stewed snake meat and chicken。 以上菜名的“獅子頭”,“龍”“鳳”若照直譯成英語,勢必會產生文化上的沖突,功能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飲食文化差異論文范文3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小學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教育的背景
一般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在自己的社會歷史發展中形成獨特的風格與傳統。世界上每一種語言都充滿了文化色彩,語言中的文化現象除了指狹義的社會意識形態外,還泛指社會歷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類所獨有的特征。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Caford指出“Meaningisapropertyoa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意義(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任何語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們各自代表了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的表達方式。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一定的語言以一定的文化為靈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語言結構為依托。而各民族的文化又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交際中,語言的使用和意義的表達就會有很大的差異。聽到別人贊揚時,說英語的人和說漢語的人在回答時所用的語言就不同。說英語的人一般說“Thankyou”以示接受對方誠心誠意的贊揚,而說漢語的人則往往要使用一些語句來表示“受之有愧”、“哪里哪里”之類的意義。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語言至少有兩套規則:一是結構規則,即語言的組織形式;二是使用規則,即決定使用語言是否得體的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語法規則的話,用于不同場合,如若不符合說話人的身份,或者違反當時當地人的社會風俗習慣,既使結構規則正確無誤,不注意使用規則,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有時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從一定意義上講,語言是形式,文化是內容,學習英語不能脫離英語文化,英語文化是準確、得體地使用英語的基礎。因此在語言學習中,一定要從文化的角度組織它,了解它的使用背景,掌握它的使用規則,從而用獲得的文化去感染語言。否則,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這種語言。
文化因素對語言學習究竟到底有多大的意義?對這個問題,許多學者都曾有過精辟的闡述。著名的語言教育家拉多(1_ado)認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著名英語專家鄧昌民曾經指出,學習外語就必須了解與這種外語有密切關系的文化,熟悉有關的文化知識有助于保證使用外語的整體性。從中不難看出,學習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該語言的文化的過程,兩者之間有一種互動關系。為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文化意識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英語課程標》(以下簡稱“標準”),這標志著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教育不僅作為一個教學目標得以確認,而且有關文化意識教育的內容與教學要求都非常明確地列在《標準》中。在《標準》中,“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目標總體描述”和內容“標準”中,“文化意識”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都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在目的描述別強調了“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觀”。這樣做的原因是基于這樣一些考慮: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跨文化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對目標語(英語)文化的了解與理解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傳授文化知識,所以,培養文化意識是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教育實施的方法和途徑
語言的特質就是它本身帶有思想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學習語言需要了解和體會一種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只有這樣才不致于使語言的學習淪為簡單機械的死記硬背,下面介紹幾種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滲透的方法:
1.在學生交流情境中了解文化
由于外語教學的特點,課堂教學往往使學生接觸目標語言素材,觀察與參與目標語交際活動,學習有關目標語及其文化知識的最重要的場所。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學材料的安排、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把語言材料和活動的交際性、跨文化體驗及語言認知作為重要的原則。教學材料除了教材所提供的以外,教師還可以補充大量的其他現實生活中的語言材料。在課堂活動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到語言形式與意義的關系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
英語教學包含著西方英語語系的文化烙印,涉及問候、購物、祝愿、飲食等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民族的差異的背后包含豐富的生活內容、風俗習慣和價值觀。但是直白地對學生進行文化的輸入,對于小學生來說,與聽天書無異。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有關于跨文化差異的幻燈片或視頻,根據看到的內容組織表演,如:場景一:一位中國人與一位外國朋友初次見面,中國人通常會問“你吃了嗎?”用英語就是“Haveyoueaten?”而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所以他們見面打招呼總是說:“Hi/HelM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ight!Howareyou?It’Salovelyday,isn’tit?”
場景二:一位美國老太太,穿著得體。舉止優雅,令人感覺很有品位。一位中國朋友很想表示美國太太顯得年輕,讓他實在看不出實際年齡,于是問到“Howoldaleyou?IevenCall’tguessyourage”,中國人遇到這樣的問題經常很開心地回答:“過獎了,我都七十五啦!”那當外國老太太聽到這個問題感到很詫異,只能故作鎮定的回答:“It’Sasecret!’’
在學生的表演交流后,我告訴他們在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有“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了,不問“吃了嗎?”。讓文化的意識緩緩滲透孩子的心理是一種有效的輸入方式。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交際中注重這些文化,體現出較好的文化素養。
英語教材是教師輸人文化最好的載體,在現行的教材中,編者已經較好地關注到了文化的編寫。以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為例,從3A到6B的八冊教材中,在每冊中都輸入了一定的文化,學生通過學習,已經打開了通曉文化的窗口。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文化教學要和語言教學有機結合。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素,特別是那些會影響語用和語義的文化因素,與本國文化加以比較,因勢利導,積少成多,增進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
如,在3A教材中,Unit7It’Snice.時,學生通過學習知道,當自己受到別人夸獎的時候,要禮貌地說“Thankyou”。.
在四年級教材中,當談論到用餐時,學習到西方的用餐工具knife、fork、plate時,讓學生通過中西方餐具的不同來介紹中、西方飲食文化,使學生產生積極交流和嘗試的欲望,于是,他們就懂得了:fork、lefthand、knife、irghthand。TheyCanbeusedforsteak。
5A教材中出現了“thefastlfoor~,在英式英語中它指的是二樓,而美語中則是指一樓;再如,5A教材中提到的“Halloween”是西方的鬼節,節日期間人們會舉辦化妝晚會,小孩會提著南瓜燈籠游玩或拿著提簍去挨家挨戶討糖吃。在此我們可以介紹如果哪戶人家不給小孩糖果吃,當地的小孩怎么想辦法呢?讓學生發揮想象,給我們一些他們的想法后,我再告訴他們當地的小孩玩的Tirckortreat。并介紹萬圣節的來歷和南瓜燈的故事。了解這些節日知識后,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課文了。當學生了解了這些西方文化后,一旦有機會實踐,就會產生參與語言交際的強烈欲望。
2.在開展主題活動中感受文化
(1)發揮想象巧編故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創造一種用外語進行的有意義感受多元文化的交流環境。可以選取西方小孩的一個小故事,但是只告訴學生故事的開頭,請幾位小朋友為故事續寫情節,每位小朋友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并依據他的生活經驗來續寫,往往小朋友要根據上一個小朋友的情節往下發展,這對小朋友的邏輯思維有很好的鍛煉。
在欣賞完小朋友們編的故事后,接著再向學生展示這篇小故事的原文,讓我們觀察西方的小學生是怎樣看待問題的,他們的生活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從中可以體驗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2)英文經典動畫影片賞析
多媒體在小學英語課堂的應用,效果不同凡響。現代技術的發展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運用電教媒體的優越性。多媒體集形、聲、光、色于一體,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多通道輸入??梢赃x取時下很流行的幾部英文動畫片,在觀看影片的時候,對英語國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達進行指導。
(3)結合關注的熱點、聯系生活和熱點話題開展主題活動
其實我們常常能遇上國際上的重要節日,如國際愛眼日(6月6日)、國際愛牙日(9月20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國際兒童圖書日(4月2日)等等。以此為契機,舉辦—些主題活動,如,假設我們用簡單的英文寫一封E-一mall給美國的小朋友,介紹我們這邊國際兒童圖書日的活動,并告訴他(她)我最喜歡的圖書的名字叫什么,我為什么喜歡它,并請美國小朋友和我一起分享它。也可以以此為契機讓孩子們自己制作宣傳海報和貼圖。
3.在教室環境布置中滲透文化
(1)設立文化墻
建立班級文化墻,通過這個小小的一面墻認識和傳遞世界文化知識,讓學生直面文化,體驗文化,積淀深厚的文化素養,感受文化的滲透給學習帶來的愉悅。在班級的一面墻上,建立西方文化集錦,及時張貼結合教材關于文化知識的圖片,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在學習文本知識之余,通過閱讀拓展文本知識與文化。在學習6AUnit7AtChristmas的教學中,我們通過文化墻,開設一系列與圣誕文化有關的集錦,①不同意味的圣誕節;②圣誕禮物放在襪子里——關于圣誕襪的傳說;③世界上真的有圣誕老人嗎?;④圣誕美食——教你做香濃美味提子蛋糕;⑤圣誕祝福英語等等。
(2)建設文化角
這是個在黑板的某個角落形成的“角落文化”。盡管他是個小小的角落,卻也是輸入文化的有效途徑。它以“及時、直觀、有趣”而讓學生喜歡?!凹皶r”是指教師和學生能根據需要隨時更新內容,學生面對的文化知識可以做到每天都是新的?!爸泵妗敝傅氖撬軙r刻面向學生,隨時都能引起學生的關注。每天一句英語諺語、勵志語言或者英語繞口令等,那迎面而來的文化氣息,自然而然就被學生捕捉到了。一種文化的氛圍也就在課堂中漸漸彌漫。
如: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事實勝于雄辯),Acatmaylookataking(人人平等)Wellbeginishalfdone.(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Nopains,nogians.(不勞而獲),Wherethereisawill,theerisa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befoeryouleap.Firsthtink,htenact.(三思而后行)。繞口令(Tonguetwisters):①Blil''''sbigbrohterisbuildingaebautifulbuildingbetweentwobigbrickblocks.(~PeterPiperpickedapeckofpickledpepperperparedbyhisparentsandputhteminabigpaperplate.③Abigblackebrasatonabigblackbug.這樣的文化角就像是一個個朋友在同學生進行文化的交流。這個小小的角落讓人感覺到角落雖小,而意義極大。
4.比較文化差異中加深對中國文化理解
小學英語教材涉及的幾乎都是西方文化,對本民族文化考慮并不多,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人似乎只是針對西方文化在中國開展文化意識教育還應考慮中國的國情和特點: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隨著中國近年來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密切,我們在和國際接軌時,不要忘了增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對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與其他國家人們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識和民族團結合作的精神。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化意識教育。
(1)節日文化差異眾所周知,西方節日中最重要的是圣誕節,還有我們所了解的萬圣節和復活節。其實西方還有許多節日如降靈節、耶穌受難日、耶穌升天節、懺悔節等我們不是很熟悉種景象。中國的“四時八節”與氣候的變換聯系在一起的,如春節、清明節、重陽節、中秋節等。
(2)姓名差異中國人的名字和西方人有所差異,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0hnWilson約翰·維爾遜,維爾遜是姓,約翰是名。我們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如李軍,李是姓,軍是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中國人注重祖輩血統,喜歡把自己放在一個整體中去,作為一個群體的一部分,所以以代表整個家族的姓放在前面。而西方強調個性,更為注重自己是個個體,所以以代表自己個體的名放在前面。
飲食文化差異論文范文4
關鍵詞: 中國菜譜 文化 翻譯策略 歸化 異化
引言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外交流日愈頻繁,中國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中國菜名作為傳遞飲食文化的負載詞,生動、優美,蘊含著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因此,使用正確策略并準確翻譯中國菜名,對促進和繁榮中外文化和交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文化、語言和翻譯
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特征之一,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物質和精神價值的總和。文化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現象,每個國家都有特定文化,不同社會群體具有不同的文化,同一社會群體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文化也有變化。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文化研究成為翻譯領域新的方向。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它存在于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方方面面。形成和發展文化的因素有許多,比如語言、宗教、價值、教育、政治、法律,科學技術等。其中,語言對文化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英國學者Susan Bassnett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給出了生動的描述:語言是文化的心臟,語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使得生命能量源源不斷[1]。要了解一門語言,必須了解與之相關的文化,反之亦然。語言根植于文化,反映著文化,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語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決定了文化和翻譯的緊密聯系。翻譯不僅是純語言活動,而且是文化交流的橋梁。翻譯涉及兩種語言的轉換和兩種文化的移植。在今天國際交流步伐加速的情況下,從文化視角研究翻譯成為新的趨勢。好的翻譯應該是同時把源語文字和文化意義傳達到目的語當中,使得目的語讀者能擁有和源語讀者相同的體驗。翻譯的意義在于促進文化交流和社會發展。通過對其他文明的文化發展的了解,豐富自己的文化[2],這使得人們更能了解我們生存的世界[3]。
二、中國飲食文化和菜名分析
食物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物質。飲食文化不僅僅指食物本身,更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文化的一部分。飲食反映文化,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文化表達形式[4]。正如文化的特點,不同國家或地區有著不同的飲食特點。在全球各種各樣的菜肴中,中菜以獨特風格在世界享有美譽。中國菜肴同時是一種藝術――色、香、味、型、意,傳達著中國悠久的飲食文化。
菜名作為菜肴一部分,在傳遞信息和文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中國文化有著鮮明特色,這種獨特性也存在于菜名中。難怪有些美國人說,吃中國菜肴確實是一種享受,不僅可以犒勞自己一頓美餐,而且可以有機會欣賞菜肴的名字[5]。悠久的中國文化及多種多樣的菜肴意味著菜名的文化性和多樣性。中國的菜肴命名方式多樣,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以“自述”方式命名。
在中國菜名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菜肴是根據材料、配料、烹調方法、容器、顏色、形狀、香味、口感和地名來命名的。這類菜名屬于“自述”方式,即食客可以沒有障礙地直接從名稱中了解菜肴。比如:“松仁香菇”、“蜜汁鴨胸”、“白灼時蔬”、“汽鍋雞”、“北京烤鴨”等。
(二)以修辭方式命名。
修辭常常制造出生動的效果,引發想象。因此,在中國菜名中,修辭的使用可以進一步美化菜肴,激起食客的食欲。比喻、類比、諧音、縮寫等修辭方法經常用在菜肴命名中,傳達出文化背景。材料、烹飪方法、顏色、味道、形狀等常常是被描述的對象。如:“松鼠黃魚”、“太極芋泥”、“金玉滿堂”、“螞蟻上樹”、“天長(腸)地久(韭)”、“炒三冬”等。
(三)以人名、典故和傳說等命名。
這類菜名借鑒了典故、歷史或傳說來傳達其文化內涵。比如:“大救駕”、“霸王別姬”、“佛跳墻”、“過橋米線”等。此外,有些菜名以人名來命名,以此紀念和歌頌發明菜肴的人,或歷史上相關的人物,這也是中國菜名的特點之一。例如:“毛氏紅燒肉”、“麻婆豆腐”、“東坡肉”和“宮保雞丁”等。
三、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
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有兩個基本策略:歸化和異化,孰優孰劣一直是翻譯界爭論的焦點。早在1813年,德國神學家兼翻譯家F.施萊爾馬赫提出,在翻譯中,譯者要么盡可能地不打擾原文作者,讓讀者向原文作者靠攏,要么盡可能地不打擾讀者,讓原文作者向譯文讀者靠攏[6]。在施萊爾馬赫的基礎上,1995年美國著名翻譯家韋努蒂在《譯者的隱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歸化和異化。歸化翻譯指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翻譯策略。它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運用易于接受的目的語文化表達法,使譯文通俗易懂。異化指以源語文化為歸宿,以源語作者為中心,盡力再現原文的異國情調,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語文化。奈達是歸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 “最切近的自然對等”,提倡動態對等,把譯文讀者置于首位,使源語文化在目的語讀者中產生相同的反應。韋努蒂作為異化的代表人卻認為翻譯應該強調源語文化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性,以抵御目的語文化占指導地位的趨勢[7]。譯者需力求再現的正是原文本中那些“詆毀”或抵制目的文化中盛行的形式和價值觀念的特征,因而允許譯者忠于原文本的某些方面但仍參與影響目的語文化的變革[8]。
翻譯策略的選擇受到翻譯目的、文本類型、作者意圖及讀者需求的影響與制約??紤]到不同的翻譯目的、文本類型、作者意圖及讀者對象,歸化和異化都在目的語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都有存在價值[9]。從表面上看,歸化的譯法是把兩種文化和語言的距離拉近了,異化的譯法造成了兩種文化和語言之間的扦格,但通過對語言翻譯和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的考察,我們發現,歸化的譯法恰恰是把一種文化和語言與另一種文化和語言隔開了,即使后者多少能獲得前者的某些信息,也是殘缺模糊的,兩種文化和語言之間基本上還是互不相干。異化的譯法則有利于兩種異質文化和語言的相互交流和滲透,促進它們之間的融合[10]。
在中國近半個世紀中,歸化翻譯一直處于主導地位。最近二十年,由于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影響,中西文化交流頻繁,中國在國際地位的提高,異化翻譯的重要性日愈凸顯。孫致禮在《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一文中明確提出,翻譯的根本任務是準確而完整地傳達原作的“思想”和“風味”,主張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爭取異化;在難以異化的情況下則應退而求其次,進行必要的歸化。簡而言之,可能時盡量異化,必要時盡量歸化[11]。
中國菜名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語言文化特色的體現方式之一。在選擇翻譯策略的時候,歸化讓西方食客在享受美食的時候沒有任何理解障礙,因此常常成為譯者的首選。但從中國菜名的特點看,菜名翻譯不但是告訴食客吃什么,而且是一項傳播中國文化的活動。并且,由于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今天的西方食客已經不再滿足于知道食物本身,而且好奇并樂于了解菜肴的美學和文化意義。因此,用異化翻譯中國菜名不僅有利于保護和發展中國語言文化,而且能夠豐富英語語言文化,促成全球文化多樣化。
四、 歸化和異化在中國菜名翻譯中的運用
(一)異化在中國菜名翻譯中的應用
用于異化策略翻譯中國菜名的具體翻譯方法有:直譯、直譯加注解、零翻譯及零翻譯加注解。
1.直譯
直譯可以最大限度以保持源語言的文化特色和美學價值。直譯并非死譯。雖然西餐和中餐大不相同,但在某些方面仍然有相似之處。比如說,中餐以其精細的烹飪方法和種類繁多的烹飪材料著稱,但烹飪方法諸如燉,煮,煎,炸和許多烹飪材料等也為西方人所熟知。而且,在中國菜譜中,很大一部分菜名是屬于“自述”性的――以烹飪方法、材料、顏色、香味、地名等命名。在這些情況下,只需使用直譯。比如:
松仁香菇 Black Mushrooms with Pine Nuts
姜汁鮮魷 Fresh Squid in Ginger Sauce
軟炸里脊 Soft-Fried Pork Tenderloin
砂鍋滑雞 Stewed Chicken and Vegetables in Casserole
北京烤鴨 Beijing Roast Duck; Roast Duck,Beijing Style
2.直譯+注解
正如上文談及,有些中國菜名包含了非常鮮明的中國語言和文化特色。因此,有些時候要找到相應的英語語言來描述是不大可能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完全用直譯的方法,就會讓那些并不熟悉中國語言和文化的西方人產生誤解或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翻譯文化元素多的菜名時,直譯加注解的方法比較可行。例如:
糟溜三白 Sautéed Three White Slices
(Chicken,Fish and Bamboo Shoots) with Rice Wine Sauce
螞蟻上樹 Ants Climbing the Tree
(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東坡肉 Dongpo Pork
(Stewed Pork Invented by the Famous Poet Su Dongpo in Song Dynasty)
夫妻肺片 Couple’s Beef Lung Slices
(Sliced Ox-Tripe and Tongue with Hot Sauce,Created by an Industrious and Innovative Couple)
全家福 Happy Family
(Mixed Meat & Vegetables)
天麻燉雞Stewed Chicken with Gastraodia Turber
(Gastraodia Turber is a kind of herbs,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invigorating the circulation of blood)
3.零翻譯和零翻譯+注釋
零翻譯是異化策略的一種特殊的翻譯方法。它將源語和源語文化直接移入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中。中國菜名中,有一部分為中國語言和文化所獨有。要將這些獨有的元素精確地譯入英語語言中幾乎是不可能的。在現在這樣快速發展的世界中,我們可以通過零翻譯加強跨文化交際。從交流的角度看,它易于理解,不失為一種節約時間和空間的好方法。例如:豆腐―― Tofu,油條 ――Youtiao,餛飩――Won Ton,粽子――Zongzi,燒賣――Shaomai。
上述例子屬于中國傳統食品,已經被絕大多數的西方人接受,不需要注釋說明。但如果說菜肴名稱相對陌生的話,相關的注釋就是有必要的。例如:
佛跳墻 Fotiaoqing
(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
木須肉 Moo Shu Pork
(Fried Pork with Scrambled Eggs and Fungus)
(二)歸化在中國菜名翻譯中的應用
歸化翻譯使得譯文順暢易懂,但這樣的順暢卻是以丟失源語文化元素為前提的。這并不意味著異化翻譯在中國菜名英譯中是完全可行的。當異化有可能產生歧義或者無法恰當傳達出中國文化時,可選擇歸化。
一般用于歸化的方法是意譯。意譯放棄了源語中難理解的文化障礙,采取“意對意”,而非“字對字”。在翻譯中國菜名時,意譯放棄了某些漢語的語言特色和文化意象,在英語中尋求對等。因此,意譯是在直譯不能使用的時候的第二選擇。例如:
紅燒獅子頭 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
琥珀核桃 Honeyed Walnuts
九轉大腸 Braised Intestines in Brown Sauce
水晶鴨舌 Duck Tongue Aspic
結語
全球化及因特網的廣泛使用,加快了不同文化背景人們之間的交流。中國在國際地位上的提高,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今天的人們不僅僅滿足于自己熟知的文化,更好奇于其他異質文化,作為一個譯者,應該相信讀者的能力并提供他們欣賞源語文化的機會。 “我們的譯論家應該很清醒,不要盲目跟隨某些英美譯論家的論調。我們有自己的文化自我,每個人有責任捍衛民族文化的自” [12]。因此,在中國菜單翻譯中,應該采取以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保護并發展中國語言文化,促進世界文化多元化。
參考文獻:
[1]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2.
[2][4]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85,97.
[3]Bassnett,Susan,and Lefevere,A.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 [M].London: Cassell,1990,48.
[5]徐熊.美國飲食文化趣談[Z].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2.
[6][7][8]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5:12-13.
[9]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歸化與異化[J].外國語,1998,第2,12.
[10]譚惠娟.從文化的差異與滲透看翻譯的歸化和異化[J].中國翻譯,1999,第1期,46.
飲食文化差異論文范文5
論文摘 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靈活運用教材、滲透文化,不僅能夠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而且通過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祖國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同時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本文闡述了小學英語滲透跨文化意識的途徑和方法。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必須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注意到各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只有了解了英語國家的風俗習俗、生活方式、道德標準等方面的內容,了解了英語運用的文化背景,學生才能更好地學以致用。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意識呢?
一、善于布置前置性作業,讓學生初步感知新的文化
即通過布置學生收集資料,然后互相交流分享(在交流的時候能夠結合所學的外語進行,這樣就關注了語言和文化共同發展),最后匯總。
比如在教授三年級下冊國家、國籍這一模塊知識內容時,由于不是直接地與學生實際相聯系,直白地教授相關國家的文化所取得的成效不是很明顯,我就布置了以下的前置性練習。
完成下列表格: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收集資料完成了以上的表格,對相關的一些國家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熟悉,為下一步的學習做了鋪墊。把這些國家的中文名用英語來表示,同時結合一些代表性的建筑物或者自然風景,了解了異國的自然文化以及人文文化并且鞏固了相關動物的語言知識,同時預知了有關花朵的語言知識等等。
二、善于引導學生比較,發現異國文化并與本國文化對比
在教學中直接利用本國文化進行對比,可以發現中外文化之間的異同。中西文化的差異應是教學中的重點,教師不但要對詞語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必要的解釋,而且還應同母語進行適當的比較,以便使學生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從而掌握正確運用英語的方法。
如在教授三年級下冊unit 6“Let’s eat”時要掌握的單詞有cake(蛋糕)、hamburger(漢堡包)、hot dog(熱狗)、French fries(薯條)、bread(面包)、chicken(雞肉);常見的飲料有water(水)、juice(果汁)、milk(牛奶)、Coke(可樂)、coffee(咖啡)、tea(茶)。中國傳統的食物(Chinese traditiongal food for good wishes)有湯圓、粽子、月餅和餃子。這樣有了強烈的比較,讓學生在了解英語國家食物的同時,學會了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食品,真正實現了跨文化交際。
三、通過各種形式體驗文化,并運用在語言實踐中
1、通過寫作
在學會了如何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圖文并茂的寫作(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或者英雄人物),復習了相關的知識,如國家、國籍、服飾、外貌特征等。
2、通過觀察、討論
在學時間表達用語時,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發現各國的時差,并了解到時差是怎么來的。時差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的,北京下午兩點的時候,倫敦是上午六點,紐約是凌晨一點,悉尼為下午四點。
3、通過實踐、總結
學習食物和飲料等相關知識時,引導學生收集相關國家的飲食文化,并做成手抄報的形式。又或者讓學生親自到麥當勞、肯德基餐廳吃東西,感受異國的飲食差異;同時制造機會,綜合服飾、購物用語的知識,讓學生表演shopping。通過小學生的語言實踐學習,了解了異國文化。這些實踐活動包括聽、說、玩、演、做等,尤其是情景對話,往往能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
四、鼓勵學生通過網絡等資源途徑學習外國文化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了解外國文化。如提供一些網址,讓學生查閱復活節的來歷,了解各國人們是如何度過這些節日的。這樣,既能減輕教師備課的負擔,也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應盡量使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如實物、圖片、照片等;還可以利用電視、電影等,利用聲、光技術,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身臨其境,彌補書本文字的不足。教師平時應注意收集有關文化方面的音像資料,利用多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自己設計多媒體課件,向學生立體地、形象生動地展示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文化,并注意利用圖像資料做好跨文化方面的對比教學。
總而言之,實現跨文化交際是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提高學生的外語語用能力,是跨世紀的中國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正確認識跨文化交際教育在外語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對跨文化交際教學在當前教學中的地位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并在課堂教學及課外輔導中全面反映出來,為培養出具有跨文化交際素質的人才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Jean Brewster,Gail Ellis 等 著 王曉陽 等 譯 小學英語教師教學指南,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2、洪子銳 惠幼蓮 李升平 著 小學英語教學法.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飲食文化差異論文范文6
摘要:本論文選取了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這個問題進行論述,探討了對外漢語中文化因素的性質,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關于做好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具體方法的建議。
關鍵詞: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文化背景;語言教學
作者簡介:夏麗珍,女(1985-),江西吉安,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
[中圖分類號]:H19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7-0099-01
由于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逐步提升,學習我們的漢語已經成了外國友人們從事所有活動的重要條件。我們發現,不少人雖然耗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學習,卻依然不能夠達到順暢自如地交流的效果,甚至常常還會出現彼此交流雙方都不知所云的狀況。在他們學習漢語的過程中,除了語言結構上語音,詞匯和語法上的問題外,對中國這樣一個特殊的東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的缺失,已經成為阻礙他們交流的突出因素,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不容忽視。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的性質特點
“文化”為何物?簡單點來說文化實質上就是生活,其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從社會的生產關系說產生出來的物質生活方式。因而發現,文化包括的范圍非常廣,大到人生價值觀,小到生活起居各種飲食習慣,道德觀念,語言思維習慣等。
因為“文化”所覆蓋的范圍十分廣,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明顯不能詳實地介紹中華幾千年的文化,所以有必要區別“文化”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兩個問題?!皩ν鉂h語教學中的文化”明顯為“文化”范疇中的一小部分,其包括的內容是外國人掌握和運用漢語與中國人溝通交流的時候需要熟悉的那種文化。關鍵點在對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價值觀念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同的行為方式的比較教學上,應該揭示外國人母語文化和漢文化在這個范內反映出來的文化差異,因而“對外漢語中的文化因素”就是要讓學習者明白是怎樣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征、怎樣的生活方式以及風俗習慣讓中國人有了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表達習性,這正是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所要傳授給學生的“文化”。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的重要性
曾經有人提出,“對外漢語教學”既然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學現狀,建議改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該說法好像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割裂開來了,其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文化因素在現今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流工具,從它產生起,社會就給語言打上了印記,有社會作用,都帶有了文化色彩,薩丕爾說過:“語言是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的?!币虼耍Z言的教學離不開文化教學,對外漢語的教學同樣也離不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教學。
三、怎樣做好對外漢語中的文化教學工作
1、將文化背景知識教學貫穿運用于語言課教學和實踐課教學之中
語言教學包括語言要素和文化要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物質文化教學比較簡單,精神文化教學則困難,因為精神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很難理解,所以了解和掌握不同形式的文化,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法。同樣,針對處于不同階段的學習者,也應有不同的教學側重點。
在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中,物質文化應貫穿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應隨時教授。在語言課教學和實踐課教學之中補充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留學生才能更準確地理解漢語。
在中高級階段學習中,進一步介紹如思維模式、鑒賞審美等精神文化精神內容的教學,比初級階段的教學難度大很多,不但要講授詞匯和成語的基本意義,還要講解相關的引申意義。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講授精神文化內容時,需要注意適度和適量的原則,講清問題、點到為止。
總之,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是在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中國文化背景知識介紹,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應以物質文化教學為主,精神文化教學為輔。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運用做比較的方法,預防“負遷移” 影響
社會文化因素會干擾留學生學習漢語。他們經常會將本國的民族文化內容生搬到漢語中,理解和表達的準確性大大受到影響。要講清楚兩種文化背景的差異部分。尤其是涉及詞匯時不僅講授基本意義部分外還要講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在這種文化背景知識的對比教學中,如果它是“ 背景意義的詞”,除了講清字面意義,還要有效地防止理解和運用上的混淆,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恰當得體地使用漢語。
3、在教學中注意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
在文化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等,積累有關文化背景知識。教學中,教師不妨選擇與學生本族語言在詞匯、結構、文化背景能形成鮮明對比的文學作品。最直接途徑學生收看電視節目了解當前社會動態和社會問題。此外,我們還可以組織一些旅游觀光、繪畫、書法展覽、作文比賽、傳統飲食文化節等活動讓外國學生能更直觀地,切身地去體會中國的文化,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讓對外漢語中的文化教學多姿多彩。
4、對外漢語中的文化教學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在對外教學中,漢語教師要發揮其所長。他們不僅中國文化知識傳授者,而且中國文化最直接的體現者。無形中我們的教師必須對中國文化有一個全面準確地把握,具備深厚的中國文化知識修養。中外文化上的差異教師需要重視,并深入研究這種差異,不僅能幫助學生學會語言、了解中國社會文化因素,真正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和真正學好漢語。
面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我們要運用文化的概念貫穿在語言教學中,從而提升語言教學。學習者在語言的學習中不僅要學習這種語言文化,更重要的是這種文化有助于他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熟練地進行交流、準確無誤的表情達意。只有理解了蘊含在漢語之中的文化背景,他們才能真正地學會漢語,運用漢語進行交際。因此,做好文化的教學工作是對外漢語教學真正取得成功的關鍵步驟。
參考文獻:
[1]、凌娟《關于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幾點思考》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6月
[2]、謝稚《探索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有效途徑》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3月
[3]、趙鵬《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導入淺談》天津大學碩士論文 2007年1月
[4]、王雅楠《如何突破對外漢語教學的瓶頸》社會科學家 2005年5月
[5]、王蘋 《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 貴州大學學報 199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