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職業暴露培訓總結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職業暴露培訓總結范文1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232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2)01-0256-01
護理人員常因職業關系受到各種暴露因素的危害,作為手術室護士,因其在執行診療護理操作時易受各種化學、生物及物理等因素的影響,暴露在多種危害因素中的幾率更大,屬于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因此作為一名手術室護士,應對職業暴露的危害有所了解,并熟練掌握各種防護措施[1]。本次研究針對手術室護士的職業暴露危險進行了總結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防護措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自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將我院50名手術室護士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例,女48例,年齡為18到49歲,平均年齡為28歲,其中大學本科4名,大專42例,中專4例。
1.2 方法。回顧性的對這50例護士總結并分析各種職業暴露的危害因素,根據分析結果提出相應的有針對性地解決方法并實施干預措施,進行為期一年的觀察。
2 結果
通過加強手術室護士自身的職業防護意識,提高醫院對暴露因素的重視程度,建立起健全合理的規章制度及保護措施,加強對銳器傷的管理及防護工作,完成好各項消毒隔離工作,醫院內因職業暴露所引發的職業損傷顯著減少,護理人員的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3 討論
3.1 經總結分析可知手術室護士常見的職業危害因素包括:①職業防護制度不夠健全,職業防護管理不合格,對護理人員培訓不到位,監管力度不夠或是防護措施不完善。②化學因素造成的危害。由于護士常接觸化學消毒劑如:過氧乙酸、甲醛等,護理人員易出現記憶力下降、頭痛、哮喘、接觸性皮炎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中毒或癌變。③物理因素造成的危害。護士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淡薄,防范意識缺乏,不能認識到針刺等物理傷害的重要性。④血源性傳染病傷害。護理人員在操作時可能被剪刀、刀片、注射器、被污染的縫針傷害,并且常接觸到多種污染源,如組織器官、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
3.2 針對以上危險因素采取的防護措施。①護理人員意外暴露后的處理。若患者的血液或是體液濺灑于黏膜、皮膚表面時,立即用流動的水以及肥皂水進行清洗,若手被針刺傷,要將手套脫去,自近心端逐步向遠心端處擠壓傷處,并沖洗傷口,將損傷處的血液擠出,再用1%的活力碘為傷口消毒。在傷后48h向有關部門報告,72小時內作HBV、HIV等的檢查,可疑感染者進行相應的處理,之后要進行周期性的復查。②對手術室護士進行專科知識的培訓,使其做到認真遵守消毒隔離制度和各項操作規范,熟練掌握防護技能。③完成消毒隔離工作。a.要認真按照7步洗手法洗手,接觸污物或是患者前后應立即用流動水和肥皂水進行清洗[2]。b.治療血流性傳染病的患者時,應在固定的手術室內,使用一次性物品作為敷料,避免人員的進出,禁止術中參觀,術后,要0.2%的含氯消毒劑處理器械,浸泡30min以后用清水進行清洗,進行2次高壓滅菌。若手術有體液噴濺的危險時,工作人員要好穿防水的隔離衣,如有必要應戴好防護鏡。④加強防護銳器傷。對傷性的醫療廢物要嚴格管理,妥善并及時的處理銳器。可以對銳器的傳用,傳遞、放置及用后的收回制定一套規范程序。養成用持針器或是鑷子取放污染的針頭、縫針、剪刀等的習慣,針頭不可對著別人或是自己,一次性銳器或是用過的針頭要單獨處置,放入專用的回收盒中,禁止將針帽用手回套到污染的針頭上[3]。⑤增強對化學物品的防護意識。使用易揮發、刺激性的消毒劑時要在密閉箱內進行,避免直接去接觸消毒劑,配置時應戴好手套、口罩。物品滅菌后的要在徹底被解析后才可以被使用,物品經甲醛熏蒸后,要放置半小時后在使用,消毒室內的空氣時,若使用了臭氧消毒機,工作人員要暫時離開現場,停機一小時后,當濃度降到正常范圍,工作人員可進入[4]。
經以上研究可知,采取科學的防護措施和對策是保障護理人員人身安全的重要步驟,臨床各醫院應加以重視并及時采取措施。
參考文獻
[1] 楊秀芳,劉佳銳.器專用盆使用前后醫護人員針刺傷的調查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09(11):32―33
[2] 易惠芳.手術室護士職業暴露的原因分析及應對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20):34-35
職業暴露培訓總結范文2
【關鍵詞】急救護理,職業,防護
職業暴露指醫務人員在從事臨床診療護理及科學實驗等職業活動中被物理化學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的情況。傳染病是最有可能成為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因素之一[1],院前護理人員在急救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觸到患者具有傳染性的血液、體液,1981年Mclormick等人首次報道了衛生人員因職業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以來口J,國際上開展了大量研究并證實,因此減少職業暴露,提高職業暴露的認識并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在院前急救護理工作中日顯突出重要。
1 造成院前急救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的因素
1.1 院前急救是易發生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的崗位院前急救的傳染源可以是患者或病原攜帶者,院前急救可能以接觸和空氣傳播為主,在院前護理工作中傳染病意外暴露的方式有多種,如被感染患者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皮膚、黏膜,被污染的針頭及銳器刺破皮膚,接觸患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等,空氣傳播最難預計和防護,在SARS流行期,急救中心負責院前轉運患者,使我們開始重視個人職業防護,在日常急救工作中血液傳播可能是最重要的防范內容。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泉州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患者外傷6586人,占總體急救患者的60%。
1.2 易發生院前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的操作院前急救常見的有在救護車上為注射或輸液的病人拔針時被針尖刺傷,在為開放性外傷病人清理或包扎過程中被血液污染,這與接觸到的血量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血液和皮膚的完整程度有關。有研究證明,暴露危險性取決于暴露的頻率與性質,有無可見血和量,是否含有病毒及病毒的滴度以及宿主的免疫反應等因素?。接觸到的血量大,受損傷口深,病人正處于感染早期或晚期都是院前護理人員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在移動的救護車上吸取藥液,配藥加藥時被針尖刺傷,因掰安瓶所致的玻璃傷或收集廢棄一次性醫療用品時被針尖刺傷。有報道證實護士銳器傷的發生率國外為52%,國內為63.4%~64.5%。有調查顯示針頭和玻璃碎片是主要的致傷因子,經常接觸者其發生銳器傷的危險性是不經常接觸者的2.23倍。
1.3 院前急救護理人員對職業暴露的認識不足我國是乙肝高發區,近年來,梅毒,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患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尤其艾滋病,作為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慢性致死性傳染病,其傳播趨勢已從高危人群轉向一般人群轉變,因其傳染方式和后果的特殊性,普通人群和醫務人員對其有一定的恐懼心理,因而很難從患家口中得到相關信息。人們對其防護知識了解不多,造成防范措施不到位,更易發生艾滋病等傳染疾病的職業暴露。現院前急救多沒有制定職業暴露安全防護管理制度,或是有制度而沒有遵守安全操作規程造成,這與護理人員缺乏自我防護的意識和自我防護的知識,院前護理人力不足,操作過程不嚴格或不熟練操作規程等有關。總之,對院前急救護理人員職業暴露和防護的教育問題不容樂觀,應盡快進行相關培訓教育,促使院前急救護理人員逐步提高職業暴露的防護意識。
2 院前急救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的防護措施
2.1 加強急救護理人員職業安全防護知識教育,推廣普遍性防護原則對院前急救不同工作人員應采取針對性的培訓,提高職業暴露防護意識是預防職業暴露的重中之重,要掌握具體的職業安全防護知識,樹立正確的防護態度,既不能過于恐懼,也不能防衛過度而影響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院前急救護理操作過程中戴手套是減少職業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戴手套可以起到屏障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個被血液污染的鋼針刺破一層乳膠手套或聚乙烯手套,醫務人員接觸血量比未戴手套時可能減少50%以上。這一數據有力證明,在操作及處理針頭時戴手套的重要性。堅持制度流程的學習和貫徹,合理的休息,勞逸結合也是重要的方面。
2.2 落實安全操作規章制度,推廣應用安全產品和技術隨著對院前急救護理職業安全的逐步重視,院前護理管理也在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加強對護理安全操作的管理,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落實規范操作,杜絕一些不良的凈慣,如為了搶救患者生命在移動的救護車上進行處置操作,爭取搶救時間,雖本意是無私的奉獻,但在整個操作中存在著太多的風險,我們稱其危險操作,必須時刻小心,例如為患者肌注時,移動的救護車遇到緊急情況急剎車,就容易傷到患者或正在處置的護士本人,造成不可估計的后果。因而,院前急救
護理要合理使用安全防護用品,推廣利于防護的護理技術和廢棄物消毒處理的技術,如為院前護理人員購置和更新防滲隔離衣,手套,眼鏡,自毀式注射器和安全靜脈留置針,利器收集盒等。
2.3 主動防護,善于溝通,建立嚴格的登記報告制度針對傳染源的防護措施,目的在于防止傳染源的擴散。日常院前急救時要戴口罩出診,在遇到呼吸道病患者或懷疑為目前流行的甲型HlNl流感時,應給予患者也戴口罩,防止飛沫傳染。院前急救時來不及對患者作檢測,仔細地詢問病史,善于與患家交流,也是及時發現和避免職業暴露的良好方式。院前急救出診人員。一旦發生職業暴露要做詳細記錄,及時匯報情況,以便及時評估。一方面要追蹤患者的發病源,和病情發展情況以及實驗室報告等情況,另一方面可不斷總結職業暴露防護經驗。
目前,院前急救護理人員由于防范意識淡薄及預防措施不力,院前護理職業暴露是護理工作中極易發生也不可完全避免的。對院前急救護理人員進行職業暴露及其防護知識的培訓,嚴格按照預防規章制度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是當務之急。從護理部和科室層面制定相關的制度流程,設立職業防護教育和培訓。護理人員自身樹立職業防護意識,嚴格遵循有關指導原則和規定,一旦職業暴露,應采取正確的處理措施和預防用藥。事實證明,嚴格的規章制度,完善的職業培訓和正確的防護措施是減少院前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的極其有效的基本措施。
參考文獻
[1] 唐俊,劉保池.急診科傳染病職業暴露及其防護[J].中國急救醫學2009,29(9):856-857.
職業暴露培訓總結范文3
【摘要】目的: 探討針對護理人員職業暴露風險、加強職業安全,提供最新和最實用的職業安全防護知識、技術和信息,以達到正確地預防和職業傷害的目的, 旨在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方法: :調查分析醫院各個科室護士面臨的職業危害,總結常見的職業危害,并針對性地提出防護對策。結果: 護士因職業暴露而引發血原性疾病感染的潛在危險也日趨加重,為此提出暴露風險與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緩。結論: 加強職業安全教育,提提高自我防護意識,是減少職業性損傷的關鍵。
【關鍵詞】職業暴露;致病因子;防范措施
在醫學領域里因職業暴露而感染血原性疾病的情況,多是由于醫務人員在從事診療、護理等工作過程中意外地被含有病原體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破損的皮膚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體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及其他銳器刺破皮膚,從而感染了某種可以經血液傳播疾病的病原體。針對護理人員進行職業暴露風險、加強職業安全,提供最新和最實用的職業安全防護知識、技術和信息,以達到正確地預防和職業傷害的目的。
1 護理職業暴露
自有醫療護理事業后,就有職業暴露。護理人員工作在特定的環境中,周圍存在著生物、物理、化學及心理因素,在為病人進行護理操作時,其經常暴露(置于、顯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體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環境中,存在著諸多的暴露危險,應引起高度注意,并加以防范,進行全面和標準的預防。
標準預防是將全面預防和體物隔離主要特點的綜合。專家指出,醫務人員職業感染的危險程度取決于人群中血液性傳播疾病的流行率。我國是乙型肝炎高發國之一,乙肝病毒攜帶者約有1.2億[2],丙肝的感染率也達到1.7%,艾滋病在我國也已進入快速增長期[3],我國的醫務人員正面臨著嚴重的職業暴露危險。
2 職業暴露感染經血液傳播的疾病的特點
2.1 需要的血量非常少
如感染乙肝只需0.4μml[4]。
2.2 感染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途徑
皮膚刺傷(80%),皮膚接觸(27%~43%),黏膜接觸(
發生暴露后感染HBV的幾率:6%~30%;感染HCV的幾率:感染3%~10%;HIV的幾率:0.2%~0.5%。
3 血原性傳播疾病對護理人員的職業危害
3.1 傳播途徑
病人血液中會有致病因子,是造成醫務人員感染血原性傳播疾病的先決條件,醫務人員經常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等,職業暴露后感染的幾率較常人高。血原性致病因子對醫務人員傳染常發生于銳器和針刺損傷皮膚黏膜或破損皮膚接觸等方式傳播,多發生于護士,其次是檢驗科人員及醫生。
3.2 高危人群
長時間從事采血、急救以及婦、產科、血液疾患的操作,接觸血量越大,時間越長,機體獲得致病因子的量越大。
3.3 血原性傳染疾病
3.3.1 乙型肝炎(HBV)我國為乙肝的高發區之一,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為9.75%,實驗證明,HBsAg陽性的血漿稀釋1000萬倍,給易感者注射后仍可引起HBV感染。醫務人員,尤其是外科、口腔科、婦科、產科、內鏡檢查的醫生、護士,感染HBV者甚多。
3.3.2 丙型肝炎(HCV)人類對丙肝普遍易感,我國丙肝的感染率為3%~10%,接觸血液的護理人員感染率高達50%~60%。國內外學者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認為,HCV的傳播途徑50%可通過血液,10%通過性傳播,40%傳播途徑不明確。
3.3.3 艾滋病(AIDS)AIDS近年來發病率逐年上升,據報道,自1988年以來,國外HIV感染的醫務人員已超過60人,我國同樣面臨著AIDS的職業感染危險。與AIDS的傳播關系最密切的是靜脈抽血。無癥狀艾滋病毒感染者,對醫務人員有較大威脅,此類人無癥狀、無陽性體征,但每個感染者都是傳染原,護理人員要提高警惕。
4 護士職業暴露感染血原性疾病的防護對策
4.1 加強護理人員職業安全教育與培訓
加強在校護生關于職業暴露及防護的職業安全教育是近幾年來醫務人員日益關注的重要,由于我國以往護士學校未設置這方面的課程,護士在學校未受過系統教育,因此有必要對護理人員進行職業安全知識與培訓。
4.2 對在職護士應開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
研究表明,培訓教育是一項有效的措施。對于培訓人員定期組織及現場考核,通過不斷重復、反復強化,促使護士對職業感染及防護的態度發生根本性轉變,最終達到其行為的改變,從而減少職業暴露感染的發生。
4.3 管理者要加強督查與考核
護士長要將護理人員的職業防護工作作為管理職責的一部分,經常對護理人員進行職業損傷防護知識的宣傳、教育,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護措施,以促使大家在工作中主動采取保護措施,減少感染機會。
4.4 遵循普遍性防護原則
我國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規范》中對醫護人員經血液傳播疾病的職業防護推行“標準預防”措施,主張患者的血液、體液無論是否具有傳染性,都應充分利用各種屏障防護用具和設備,以減少職業暴露感染的危害性,最大限度地雙向保護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安全。
4.5 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快制定相關政策
近年來,我國衛生部相繼出臺了《感染管理規范》、《醫療垃圾分類與處理辦法》、《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試行)》等文件,完善了職業防護措施,對于進一步保障護士的職業安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4.5.1 樹立全面預防的觀念:對每一例病人的血液、體液、排泄物等均按傳染性物品對待,預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醫務人員。
職業暴露培訓總結范文4
【關鍵詞】 護理人員; 銳器傷; 危險因素; 防范措施
Status Analysis on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mong Nursing Staff/CHEN Li, MENG Chang-xiu, XUE Jun,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0):086-088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risk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among nursing staff,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effective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them and reduce the risk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Method: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which contrapose to the 37 occupational exposure registration of nurses in our hospital. Result: Among total 364 nurses (including student nurses), 37 nurses suffered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37/364,10.16%). The exposure categories include sharp injuries, skin injuries and the others. 89.19% was sharp injuries (needle stick injuries account for 94.12% in sharp injuries) and skin injuries account for 10.81%, 5.58% for the others. 15 cases (14 person-time) were exposed to hepatitis B cases blood (39.47%) ,3 cases were exposed to hepatitis C patient blood (7.89%), 2 cases were exposed to the HIV-positive cases blood (5.26%), 2 cases were exposed to the treponemapallidum (5.26%), 3 cases were not exposed to the pathogens of hematogenous infection (10.53%) and the rest were not sure(31.58%). 27 in the 37 nurses who suffered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haven’t been infected by occupational exposure during more than six months’follow-up. The others haven’t been infected by occupational exposure during more than three months’ follow-up. Conclusion: Nurses are the high-risk group of sharp injuries, especially needle stick injuries. So we must take a further effective measure to prevent occupational exposure.
【Key words】 Nurse; Sharp injuries; Risk factors; Preventive meas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Rongchang, Chongqing 40246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0.029
在臨床的醫療護理工作中,針刺傷是最常見的職業性傷害。針刺傷是由注射針頭、縫合針、各種穿刺針、手術刀片等醫療利器造成的意外傷害,導致皮膚深層破損和出血[1]。近年來國內外醫務人員的職業暴露及防護日益受到廣泛關注[2],在臨床工作中,護士由于缺乏經驗、護理技術不熟練、職業防護意識薄弱、欠缺自我防護知識等[3]。許多研究表明,臨床護理人員是職業暴露特別是針刺傷暴露發生的高風險人群 ,也是引起血源性疾病職業感染最主要的原因[4],每年全球約10萬名護士被針頭刺傷[5]。本文通過對本院護理人員職業暴露情況進行分析,探討其發生的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以降低護士職業暴露的發生,盡力保障其職業安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本院2013年1-12月感染管理科收集到的37例護士職業暴露報告登記表中記錄的信息,年齡17~45歲,病區分別有急診科、婦產科、手術室、ICU、外科、內科、檢驗科、五官科、血透室、供應室。
1.2 方法 對2013年1-l2月本院醫生、檢驗師、護士、工人共609人進行調查,對發生的職業暴露報告表中的55例數據采用統計描述。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Excel工作表進行數據錄入,并進行邏輯檢錯和嚴密核查,應用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算構成比和百分比。
2 結果
2013年本院在職護士364人(含實習護士),發生職業暴露37人,職業暴露發生率為10.16%。暴露種類為銳器傷和血液體液噴濺皮膚黏膜暴露,其中銳器傷發生率最高33例占89.19%,銳器傷中針刺傷31例占83.78%,清洗手術器械2例占5.41%;皮膚黏膜暴露4例占10.8%。
護士職業暴露的年齡分布以5年以下最多共28人占75.68%,5年以上9人占24.32%。職業暴露科室分布情況:護士職業暴露以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急診科、ICU和呼吸內科居前。針刺傷環節及構成比最高為給患者輸液、注射或者采血過程中及拔針后到分類處置前被的針頭刺傷13例占39.40%,其次為對醫療廢物進行二次分揀被針頭、玻璃等銳器刺傷9例占27.27%,分離或者更換針頭時被針刺傷5例占15.15%,回套針帽時被刺傷4例占12.12%,清洗手術器械被傷2例占6.06%。銳器傷環節及構成比見表2。
主要暴露源為HBV、HCV、HIV、梅毒,居暴露源首位的是HBV共15例次占39.47%。HCV 3例次占7.89%,HIV 2例次占5.26%,梅毒2例次占5.26%,不詳12例次占31.58%,未發現4例次占10.53%。
3 討論
結果顯示護士發生職業暴露的種類主要是銳器傷占職業暴露的89.19%,其中針刺傷占83.78%,說明護士職業暴露中銳器傷特別是針刺傷是臨床護理工作中最嚴重的職業性危險因素,也是引起血源性疾病職業感染傳播的主要原因。因此預防銳器傷特別是針刺傷是今后職業防護管理的重點內容。
統計結果顯示護士的年資與暴露發生率相關,5年以下的年輕護士是職業暴露的主要人群占到了75.68%,說明年輕護士安全意識相對薄弱,操作不規范,沒有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國內外調查顯示,醫院感染中有30%~50%與不恰當操作及護理管理有關[6];同時由于近年由于患者增加,新增年輕護士多,年輕護士是臨床的主力所以接觸暴露源的機會多,因此對低年資護士職業防護知識培訓與宣傳顯得尤為重要。
職業暴露環節中,注射或者采血過程中及拔針后被的針頭刺傷是本次調查中最主要的暴露環節之一占39.39%,可能的原因是人力不足加上非必須治療加劇了操作的慌忙、加床多環境過于擁擠容易導致碰撞、患者不配合、操作粗心、沒有使用安全型輸液器具、銳器盒放置的位置不合理可視性差不方便操作、銳器盒不規范例如用小鑷罐代替銳器盒容量小、入口小等,加大了針刺傷發生的可能性。有調查顯示,利器盒開口不夠大是針刺傷危險因素之一[7];其次為護士在操作結束后對醫療廢物進行二次分揀被銳器刺傷占27.27%,導致二次分揀的原因是由于護士完成操作后沒有及時對醫療垃圾進行準確分類,其原因是由于成本因素沒有使用銳器盒或者銳器盒不規范,有時由于過于繁忙沒有及時分類,有的是沒有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治療結束后需要對垃圾進行再次分類,增加了職業暴露的危險;徒手分離或者更換針頭、回套針帽等不規范操作的行為在本次報告中占有一定比例,這跟護士特別是年輕護士未執行規范的操作及未戴手套有關。有研究表明,如果一個被血液污染的鋼針刺破一層乳膠手套或聚乙烯手套,醫務人員接觸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時減少50%以上[8]。
研究結果顯示,HBV感染源最高,其中HBV、HCV、HIV、梅毒螺旋體所占比例分別為39.47%、7.89%、5.26%、5.26%,所以職業性感染乙型肝炎概率最大,與其他研究結果相似[9]。本院發生的37例職業暴露護理人員均及時采取了正確的局部處理方法和相應血源病原體的預防措施,目前尚未發現血源性病原體感染,說明發生職業暴露后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是降低職業危害的有效方法。護士對針刺傷后的處置,包括正確處理傷口、執行報告程序、抽血作相應檢查、建檔追蹤等[10]。
本研究結果顯示,本院護士2013年職業暴露上報率10.16%,明顯低于2010年上海市69所醫院銳器傷基線調查數據的每100床年銳器59.60次,高于其3.6%平均上報率[11-12],說明本院由于近幾年對職業暴露培訓及監管比較重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時也說明本院職業暴露漏報現象仍然十分嚴重,上報監測到的數據只是冰山一角,多項研究及通過對本院臨床護士的走訪也發現在配藥過程銳器傷發生率較高,而2013年本院在該環節無一例報告,說明該環節存在漏報現象[13-14]。據了解主要是配藥過程中或者受到其他未接觸患者及其污染物而發生銳器傷時,他們認為不存在感染風險,工作忙忘記了,覺得填寫報告太麻煩等原因導致未報告。而真實報告不僅關系到暴露后的管理追蹤工作,而且對工作場所危險性的鑒定和防護措施的評估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說明加強護士職業安全教育,轉變護士觀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進一步加強對不同年資護士有針對性的職業安全和防護培訓,提高防護意識;認識到暴露后上報的重要性,完善職業暴露監測報告處置流程,簡化報告流程提高報告率;嚴格遵守規范操作流程,禁止雙手回套針帽,禁止分離采血、注射后污染針頭,其他情況必須分離時使用輔助工具不得徒手分離,治療盤內隨時放備用針頭,穿刺失敗時,禁止將污染的針頭懸掛于輸液器墨菲氏滴管上,拔針后應立即更換針頭,防止由于針頭而發生刺傷。嚴格遵循標準預防操作原則,進行注射、輸液及采血等有可能接觸血液、體液等操作時,必須戴手套;嚴格正確處理醫療廢物,減少銳器使用后環節處理;改善住院條件、減輕環境擁擠;合理配置護士人力、臨床護士工作壓力;充分評估患者情況,對于不配合的患者請他人協助;使用規范的銳器盒、銳器盒位置合理放置;提倡、推廣使用安全性好的醫療器具;對一些疫苗可預防疾病建議進行暴露前預防接種,如預防性接種乙肝疫苗[15]。及時處理銳器傷,一旦發生銳器傷后要及時進行現場緊急處理,并對受傷者進行血液性傳播疾病的檢查和隨訪。
參考文獻
[1]謝世發,鄭艷楠.實習護生工作中針刺傷的危害與防護[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2,24(1):91-93.
[2]鄭步勇,朱國英.醫務人員銳器傷調查及管理措施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394-396.
[3]周麗梅,陳蒙,王軍青,等.實習護生面臨的護理風險現況調查與分析[J].中國詢證醫學雜志,2011,1(12):1373-1376.
[4]張鳳玲,梁麗敏,張玲.護理人員職業暴露原因分析及防范對策[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19(14):2242-2243.
[5]譚慧茹,吳瓊宜.血液性針刺傷處理情況分析及職業防護[J].中國醫藥導報,2007,28(26):114.
[6]梁曉芬,楊貴勇,陳向坤,等.在臨床實習帶教中加強職業暴露防護教育[J].中國傷殘醫學,2010,1(6):183.
[7]宋平,周建芬,王艷娜.臨床護士針刺傷事件檢測及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4):3005-3007.
[8]張善麗,劉萍花.臨床護士銳器傷的原因調查與防護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33.
[9]李寶香.門診手術室護士血源性感染危險因素與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7):2370.
[10]趙麗波.護士針刺傷危險因素分析及防治[J].中外健康文摘-臨床護理,2014,2(7):224.
[11]高曉東.職業暴露,不容忽視-上海EPINet數據報告[R].中華預防醫學會第20次全國醫院感染學術年會暨第7屆SIFIC-2011年聯合會議報告.
[12]劉曉彬.醫務人員血源性職業暴露的線裝調查[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2,28(8):615-617.
[13]武迎宏,郭沈,劉坤,等.北京地區醫護人員銳器傷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0):273-274,475.
[14]張光慧.護理人員血源性職業暴露的調查研究[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07:501.
職業暴露培訓總結范文5
【關鍵詞】銳器傷 現狀 分析
中圖分類號:R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3-346-02
針刺傷和銳器傷在臨床發生率極高,是直接導致醫務人員發生血源性傳播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也是經血液傳播病原體的主要途徑。為了維護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配合陜西省職業暴露監測試點銳器傷基線調查基本情況,掌握我院醫務人員銳器傷害的職業暴露狀況,將我院醫務人員銳器傷基本現狀調查情況,進行分析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次調查時間從2011年5月1 日――5月31 日,調查人員為全院臨床、醫技及工勤人員,發出調查表304份,收回294份,其中醫生81人,護士136人,工勤人員36人,實習生3人,其他人員20人。
1.2 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在5月31 日對各科室主任、護士長、兼控醫師及護士共30人進行集中培訓,由參加培訓人員對本科室其他工作人員所填表格進行指導,全院統一在6月1日――6月5日開展調查工作,對發生銳器傷的人員由院感辦專職人員進行一對一的調查,按統一表格記錄,并進行整理,統計和分析。銳器傷基線調查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銳器傷基線調查基本情況表
2 結果
2.1 發生銳器傷不同工種前三位 (見表2)
護士(6人次) 工勤人員(4人次) 醫生(2人次)
2.2 發生銳器傷不同場所前三位(見表3)
病房(4人次) 手術室(4人次) 醫療廢物(4人次)
2.3 發生銳器傷不同操作排列前三位(見表4)
醫療廢物處置(4人次) 拔除動靜脈針(3人次) 手術縫合(2人次)
2.4 發生銳器傷不同器具排列前三位(見表5)
頭皮鋼針(6人次) 一次性注射器(2人次) 手術縫針(2人次)
表5 不同工種不同器具銳器傷的發生次數
3 討論
3.1 職業危害
3.1.1 從這次銳器傷調查的結果看,針頭是對工作人員傷害最多,最深的銳器,且在拔除針頭及醫療廢物處置過程中最易受到傷害,醫生在手術縫合過程中易被手術縫合針所扎傷。
3.1.2 在收回、處置醫療廢物或進行侵入性操作時,個人防護不到位,病原微生物可通過破損皮膚、粘膜進入人體造成職業暴露[1]。
3.1.3 在這次銳器傷調查過程中發現,銳器傷基本無報告,且傷后處置不規范。經過本次調查,提高了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意識,發現銳器傷害能及時報告院感辦,并采取正確的處置措施。
3.2 防護
3.2.1 加強學習,提高意識,根據我院實際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相關操作規程(SOP),并組織培訓,嚴格執行操作規范。
3.2.2 提高工作人員自我防護意識,樹立標準預防的觀念,將所有被血液、體液污染的器具和物品視為有傳染性,需進行隔離防護[2]。
3.2.3 每次接觸污染物品后,按“六步洗手法”進行手的清洗或消毒,若被銳器意外刺傷,立即按規范進行“擠壓出血 ――清洗――消毒”的局部處理。
3.2.4 發生銳器傷后及時報告院感辦,填寫“醫務人員銳器傷上報表”,按規范進行免疫程序接種,并跟蹤監測 。
參考文獻
職業暴露培訓總結范文6
1 感染性職業暴露的因素
1.1缺乏職業暴露的自我保護意識:由于我們無法事先預知哪些患者的體內物質中有這種或那種傳染病的病原體。因此,突發的新出現的傳染病迅速暴發傳播,危害人類生命,醫務人員為了救治這類患者而深受感染性職業暴露之害,甚至付出自己寶貴的生命。2002―2003年在全球報告的“非典”病例中,醫務人員為了救治“非典”病人,受到感染性職業暴露而發病的就占發病比例的22.3%,并以青壯年醫務人員(25―49歲)為主,約占80%,無論是發病人數或死亡人數,都是醫務人員感染性職業暴露史上前所未有的,這一血的教訓足以引起醫務人員對感染性職業暴露的高度重視。
1.2皮膚粘膜接觸暴露:由于醫務人員在工作中面對各種不同的患者,接觸各種病原體的概率遠比普通人群高;醫務人員的皮膚粘膜暴露于患者的血液或體液后,存在著患者傳給醫務人員,或醫務人員又傳給患者,致使雙向傳播的危險。
1.3縫針、刀片及銳利器械刺傷暴露:文獻報道,因職業感染途徑中被針刺傷占80%,現已證實,有20多種病原體可經針刺傷傳播,其中一旦經針刺傷即可發生感染的有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出血熱病毒等。
1.4手污染:醫務人員在醫療、護理工作中,許多工作都是由手完成的,手的微生物污染相當嚴重。監測資料統計,在不洗手的情況下采樣監測,醫院工作人員手上革蘭氏陰性桿菌攜帶率高達80%或更多。手是院感中重要傳播媒介。
1.5空氣污染:在醫院空氣中的病原體來源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傷口膿液、排泄物等,干燥后形成菌塵。通過講話、咳嗽、噴嚏、清掃整理病房、人員走動、物品傳遞、空氣流動等揚起而污染空氣。醫務人員長期處于這種污染的空氣中,也有被感染的危險。
1.6相關因素:醫院感染制度不健全,人們對感染的危害性認識不足、防護意識淡漠、有菌觀念不強、無菌操作技術不規范等均是感染性職業暴露因素。
2 感染性職業暴露的評估
感染性職業暴露的評估對其確定處理措施十分重要,因此,醫務人員一旦發生感染性職業暴露后,應當對其暴露的嚴重程度和暴露源的載量水平進行準確的評估,以利制定處理方案。
2.1感染性職業暴露的程度分級:①一級暴露:暴露源為體液、血液或者含有體液、血液污染的醫療器械或物品;暴露源沾染了有損傷的皮膚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時間較短。②二級暴露:為暴露源沾染了有損傷的皮膚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時間較長;或暴露源刺傷或者割傷皮膚,損傷程度較輕,為表皮擦傷或者針刺傷。③三級暴露:為暴露源刺傷或者割傷皮膚,損傷程度較重,為深部傷口或者割傷物有明顯可見的血液。
2.2感染性職業暴露按病源體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以艾滋病為例)分為輕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種類型。①經檢驗,暴露源為艾滋病病毒陽性,但滴度低、艾滋病毒感染者無臨床癥狀,為輕度暴露。②經檢驗,暴露源為艾滋病病毒陽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臨床癥狀,為重度暴露。③不能確定暴露源者,為暴露源不明型暴露。
3 感染性職業暴露的處理
3.1感染性職業暴露后的緊急處理:①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對粘膜進行反復沖洗;②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處止血按壓;③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
3.2感染性職業暴露的登記和報告:感染性職業暴露后要將暴露情況進行登記,登記的內容包括:職業暴露發生經過、暴露方式、部位及損傷程度、暴露種類和患者的詳細情況。追蹤隨訪當時的暴露源患者現在健康狀況,一方面可對醫護人員受傷害的情況行預防或治療性用藥,另一方面可以不斷總結避免銳器傷害的經驗。
3.3感染性職業暴露的預防性用藥:免疫預防,根據某種感染的危險程度和發生感染的頻率進行預防接種。如受甲型肝炎病毒暴露者應立即注射免疫球蛋白,其后的28天注射甲肝疫苗;受乙肝病毒者,應于24小時內注射乙肝高價免疫球蛋白;受丙型肝炎暴露后,在必要時有干擾素治療;三月內每月查肝功能和“兩對半”;受艾滋病毒暴露者,根據暴露級別和暴露源病毒載量水平實施預防性用藥方案。預防性用藥方案分為基本用藥程序和強化用藥程序。基本用藥程序為兩種逆轉錄酶制劑,使用常規治療劑量,連續使用28天。強化用藥程序是在基本用藥程序的基礎上,同時增加一種蛋白酶抑制劑。預防性用藥應盡早開始,最好在暴露后4小時內實施。
4 感染性職業暴露的預防
4.1定期組織開展職業衛生防護知識與技能的相關培訓。醫務人員在進行各項醫療操作、清潔及環境表面,消毒時嚴格遵守各項消毒隔離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
4.2感染性職業暴露應該嚴格執行標準預防。在抗擊“非典”期間,北京小湯山醫院正因為嚴格實施了標準預防措施,才無醫務人員感染,取得了抗擊“非典”的勝利。
標準預防:認定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須進行隔離。既強調防止疾病從醫務人員傳至病人,也強調疾病從病人傳至醫務人員。因此,標準預防既保護病人又保護醫務人員,故又稱雙向防護。根據各種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制定隔離措施,如接觸隔離、空氣隔離、微粒隔離、常規工具隔離和蟲媒隔離等。對醫護人員而言,不管是已知或未知血液或體液有否傳染的病人,都應采用屏障隔離措施。洗手是阻斷傳播疾病的關鍵環節,遇有下述情況必須立即洗手:①摘除手套后;②接觸兩病人之間;③可能污染環境或傳染其他人時。在進行操作時不留長指甲、戒指等首飾。做每一項操作都應嚴格執行洗手與手消毒指征。接觸病人的粘膜或非完整皮膚、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前必須戴手套,可能發生噴濺時應戴限罩、口罩、穿防護衣。重復使用的醫療儀器設備在用于下一病人前應進行清潔和消毒。接觸化學消毒劑,如含氯制劑、戊二醛等對皮膚粘膜、呼吸道刺激大時,應戴手套、口罩、帽子,必要時戴眼罩,避免與眼睛、皮膚接觸。
4.3接觸抗腫瘤藥物的護理人員應穿戴好手套、防護衣和口罩。操作中不慎將藥液濺到皮膚或限睛上,應立即用生理鹽水沖洗。
4.4在進行晨間護理時,要正規著裝,對病床進行濕式清掃,一床一巾一用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定期對相關科室做環境衛生學監測,減少院內感染發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