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現代文學館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現代文學館范文1
摘要:中國現當代文學是高師中文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應當明確為中學語文教育服務的思路。要想達到這個目標,首先要更新教學觀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加強作品分析的能力。其次要關注學術前沿,把握最新學術成果,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最后要借助多媒體手段,如課件、網絡、影視等,著力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教學實踐
高等師范院校中文系通常會開設“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兩門課。主要講述中國現當代文學發生、發展的歷程、性質、成就、特點及其經驗教訓,探討并要求學生掌握各時期的文藝運動和文學思潮,研究并要求學生掌握各時期不同流派與不同藝術風格較有影響的代表作家作品,總結其發展規律。通過教學,一是要讓學生牢固掌握現當代文學的基本知識,二是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文藝作品進行鑒賞、分析等能力。長期以來,這兩門課程因教學內容多、教學課時少,教師要爭分奪秒趕進度等原因,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形成“滿堂灌”、“填鴨式”的基本教學模式。此種模式在倡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的新形勢下已不能適應師范生教育的需要,亟須改變。本文結合筆者所在單位的教學情況,談談我們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過程中的思考與實踐,以期對同類高校有所助益。
一、更新教學觀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就高等師范院校中文專業的培養目標而言,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改革應當明確為中學語文教育服務的目的。為了培養出具有相當文學感悟力與表達能力的新一代中學語文教師,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改革必須貼近當前的中學語文教育狀況。要想達到這個目標,關鍵在于更新現有的教學觀念。
首先,要重新確立“教”與“學”的關系。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較少互動,學生主要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忙于記筆記,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而且容易覺得枯燥,從而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我們倡導“問題式教學模式”。具體做法是:教師在該課程正式講授之前,先結合自己的教學計劃,列出20個左右的選題(如魯迅的當下意義,茅盾與社會剖析小說,巴金與家族文學,老舍與京味小說,沈從文的鄉下人文體等)要求學生去思考,同時開列一些與作家、作品、文藝運動等相關的書籍和參考資料要求學生去閱讀,在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加深他們對作家作品認識的同時,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每一次的授課過程中,要有計劃地留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指定1-2位同學闡釋對某一話題的理解與認知。在實施課堂教學時,將基本知識點(如作家的生平與創作概況等)交由學生自主整理,教師著重講述重點與難點(如各個歷史時期的文藝運動、文藝思想論爭的過程和特點、作家的創作風格、作品的主題意蘊等),而對于某些文藝思想論爭的問題,或對某些作品的評價問題,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并指導學生課后查閱相關資料,寫成書面作業。此舉一方面能讓學生獲得獨立分析作品、評論作家的鍛煉機會,另一方面也在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寫作能力。在這一模式中,教師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知識點的講授和問題的引導、歸納與總結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身份得以凸顯,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程度加深,成為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次,要改變傳統教學中重視文學史而輕視作品選的現象。由于課程設置的原因,許多高師中文專業沒有開設專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讀或精讀課程,而文學史的精華正是那些具有經典性的優秀作家作品,即那些既產生重要影響又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作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意簡化對文學現象等的講授,而加強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在授課過程中我們堅持既不“因言廢人”,也不“因人廢言”的原則,對作家作品刪繁就簡嚴格篩選,將一批具有經典意義的作家作品重新定位,絕不盲從于所謂權威批評家的判斷。最后,要重視文本解讀。在多年的理論探討與教學實踐中,我們充分地感受到,閱讀與寫作能力是師范生必須狠抓實練的基本功。因此,在積極加強寫作訓練的同時,我們也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我們認為,文學作品的分析解讀能力應當是語文教師的核心能力,師范生是明天的教師,他們的語文素養直接關系到今后中學生的語文水平。對現代文閱讀而言,文本細讀是值得強調的文學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只有循此路徑進入作品,才能真正領略文學之美與窺探作家幽深的心靈。轉貼于
二、關注學術前沿,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一個既豐富又活躍的學科,復雜的文學現象與多義的文學作品為后來的研究者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在穩固專業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應當努力追蹤學科前沿動態,不斷吸收學科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新經驗,搞好教學內容的調整與更新,使教學內容始終保持與時展同步的特點。具體做法主要有三。
首先,將課堂教學與個人的科研相結合。一堂課的好壞關鍵在于學術含金量的高低,學問家不見得是好教師,但優秀的高校教師大多是學問家。中國現當代文學并非是講解高深理論的課程,它更需要的是教師對作品的理解與闡釋能力。因此,我們有意識地重讀了一些經典文學作品如《故鄉》、《生死場》、《傾城之戀》、《茶館》等,并對之進行了新解。需要注意的是,作品新解并非是一味求新,而是從新的角度進入作品的一種嘗試,試圖發現作品長期被遮蔽的意義。比如《故鄉》,長期以來多被人注意的是其“歸鄉——離鄉”模式、知識分子視角以及對鄉土文學的開創意義,但是敘述者本身的心靈世界卻多半被忽略。“我”多年在外努力奔走的精神追求面臨著蕓蕓大眾的世俗評判,物質層面上的局促無法滿足普通大眾的期待,也有違自己的拳拳愛母之心。此外,回鄉自然帶有尋找兒時夢幻的潛意識,但是夢幻被無情地擊碎,從此故鄉再無可戀之事。然而,魯迅的卓絕就在于破滅之后的再出發心理,即便無路可走依然要去一試的韌性堅持。對于“我”心靈世界的探尋使得分析更上一層。從教學效果來看,新穎的教學內容令學生耳目一新,大大激發了他們對探究文學作品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寫作小論文進行爭鳴的意識。其次,關注學術研究的熱點。在進行作品解讀之外,我們也很注意投入到新熱點的研究中去。對于中國現代文學期刊雜志的研究是新近幾年的研究熱點,借此可以發現影響文學創作的非文學因素。在我們看來,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期刊出版等現代傳媒參與文學生產,這幾年我們開展的研究主要圍繞文學期刊、出版機構等現代傳媒而進行,并奉獻出了一批較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在授課過程中將這些新成果及時地傳遞給學生,讓他們雖身處小城卻也能跟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最新步伐,不至于有井底之蛙之感。最后,開設“新世紀文學批評”新課程。中國現當代文學是個沒有時間下限的課程,一直在生長發展中。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其“生長性”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盡管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文學經典很多,但學生們往往更喜歡當下的一些新人新作。為提高學生們的閱讀品味,我們特地開設“新世紀文學批評”新課程,為學生介紹、評述新世紀以來的文學現象以及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為此,我們對一些新作如《秦腔》、《啟蒙時代》、《兄弟》等進行了追蹤評論,為學生提供生動的批評樣本。在授之以“魚”的同時也授之以“漁”。
三、借助多媒體手段,提升教學效果
一項教學改革的成功,教學手段的革新是必經之途。隨著讀圖時代的來臨,多媒體課件與對網絡資源的利用成為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
首先是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與使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文學史上的諸多人和事都還非常鮮活,留下了大量的珍貴資料,這些為課件的制作提供了重要素材。網絡的普及又讓搜尋有關作家作品的圖片與音像資料變得便利而快捷。精美的課件在展示文學的生動圖景時也豐富、深化了教學內容。在收集相關圖片資料時,要注意特別的資料,并提供豐富的解說。如在為魯迅配圖時,特地收集到他坐在廈門的墳中間的圖片,以此突出他的性格。而魯迅抱著海嬰“一歲和五十”的照片則豐富了魯迅為人父的溫情,提供了理解魯迅的人情層面。
其次是要充分利用網站資源,如中國文學網、中國作家網、中國現代文學館網站、魯迅紀念館網站等。作為專業性網站,它們提供了準確、翔實而又充足的相關信息,為讀者多角度呈現作家的文學世界與重大的文學事件。一個又一個的鏈接不僅豐富了學生對作家作品的認知,也使他們在此基礎上做出獨立思考與判斷。此外,引導學生參與到討論性的論壇如當代文化研究網上去,一是去圍觀,及時了解當前的文學以及文化熱點問題,把握當下的文化神經。二是去參與討論,不僅要亮出個人觀點,而且要言之成理,鍛煉科研以及論辯能力。
現代文學館范文2
6月29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中國作家》雜志社和中國現代文學館承辦的《大師情――紀念十周年當代百名文化大師墨寶展》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開幕。這場為期7天的展覽將首次公開展出100多位當代文化界的大師名家專門為迎接所作的詩書畫作品。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金炳華以及首都200多位文化界人士出席了開幕式。
金炳華在展覽開幕式上致辭說,祖國,是中華民族雪百年國恥的一件大喜事,是令所有中國人驕傲的大喜事。十年前,我們見證了這一偉大時刻。1997年7月1日零時,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香港土地上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每一個中華兒女都無比激動,無比喜悅。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香港人民對祖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充分證明中央方針政策的正確,充分顯示了我們偉大祖國的強大威力。
金炳華指出,牽動了每一顆中國人的心。許多文化界的大師名家,為祖國傾注了巨大熱情,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的滿腔熱情和赤子情懷。本次展出的100多位當代文化大師名家的數百幅詩書畫作品,是他們在十多年前留下的珍貴墨寶。這些墨寶既是我們文化界今天慶祝十周年的最好紀念禮物,同時又讓我們受到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此次展覽的所有展品,都是作家、藝術家胡孟祥先生十幾年前在《香港基本法》頒布的鼓舞下,歷時十余年艱辛努力而獲得的,其中很多大師名家現已謝世,展出的不少作品是他們留給我們的最后墨寶,也是首次公開展出。而且這些詩書畫作品,是他們中的許多大師名家在當時年高體弱的情況下,專門為迎接完成的激情之作,顯得十分珍貴。通過這些展品,人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巴金、、冰心、趙樸初、蘇步青、臧克家、艾青、吳作人、關山月、劉開渠等一批已故文化大師們對所表達的愛國情懷,同時也可以看到雷潔瓊、季羨林等眾多今天仍然健在的著名人士的珍貴墨寶。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建功主持了開幕式。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賀敬之、張鍥,中國作協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張健,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王巨才,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勝友、陳崎嶸,以及高占祥、王定國、陳昌本、劉大為、白庚勝等首都文化界人士和老同志出席開幕式并參觀了展覽。胡孟祥在開幕式上向中國現代文學館捐獻了藏品。
現代文學館范文3
12月13日上午,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金炳華會見了到訪的韓國作家代表團團長、著名詩人高銀,韓中文學論壇組織委員會委員長、著名評論家金禹昌等代表團成員。
金炳華向韓國作家代表團表示熱烈歡迎,對互辦“中韓文學論壇――從長江到漢江,從漢江到長江”和在中韓著名大學舉行演講會表示祝賀。金炳華向韓國作家介紹了中國作家協會的工作和在繁榮中國文學創作、促進中外文學交流方面的情況。鐵凝愉快地回憶了自己多次訪問韓國的經歷,希望中韓作家加強交流、增進友誼。
代表團團長高銀先生對中國作家協會熱情周到的接待表示感謝。他希望韓中作家之間進一步加強合作,推動中韓兩國文學的交流和共同繁榮。
12月14日下午,中韓兩國作家聚首中國現代文學館,出席“中韓文學論壇――從長江到漢江,從漢江到長江”活動,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出席并致辭。活動由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李榮勝主持。
鐵凝在致辭中首先對韓國作家代表團的來訪表示歡迎,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她說,今年10月,中國作家協會組織以張炯為團長,莫言、舒婷為副團長的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韓國,出席了在首爾、全州召開的“中韓文學論壇――從漢江到長江,從長江到漢江”,并在韓國多所大學演講,與韓國作家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文學交流。韓國主要媒體跟蹤采訪,并做了大量報道,引起韓國文學界和讀者的關注。
鐵凝表示,中韓兩國作家代表團的互訪和“中韓文學論壇”是中韓兩國文學交流和兩國文學界的盛舉,是很有意義的。希望通過此次論壇,兩國作家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從而達到增進了解,共同提高,促進中韓兩國文學共同發展和繁榮的目的。希望中韓兩國作家以“中韓交流年”和“中韓文學論壇”為契機,加強聯系、擴大交流、增進友誼、促進合作。兩國的作家、翻譯家和出版家攜起手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擴大雙方優秀文學作品的相互翻譯和出版,推動中韓文學交流不斷深入發展。
張炯、莫言、張同吾,黃皙映、鄭浩承、申京淑、金津經等中韓著名小說家、詩人和評論家在論壇上做了講演;中韓著名作家莫言和黃皙映進行了對談;中國作家協會召開記者見面會,向中韓記者介紹了韓國作家代表團和中韓文學論壇的有關情況。
現代文學館范文4
關鍵詞: 現代文學;學術熱點;多媒體教學
目前高校的現代文學教學模式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說教學內容繁多,而安排的課時較少,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在很短的時間講很多內容。于是高校的現代文學課堂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形成了“滿堂灌”、“填鴨式”等不良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與當前國家提出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的新形勢已經不相適應,也不能滿足廣大師范生的需要。筆者結合自己在工作崗位中教學過程的思考和實踐工作,提出一點意見和建議,希望對同類高校教職人員有所幫助。
一、 更新教學觀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首先,要重新定義教”與“學”的關系。多數高校的教學模式都是比較傳統的以教師教授為主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在課堂這一范圍內,師生互動很少,學生主要忙于記筆記,沒有時間和機會用來思考。這種情況下學生容易覺得課堂枯燥無味,內容繁瑣,從而對于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沒有自發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帶來的弊端,教師應該結合自己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做出具體選題,要求學生提前做好預習工作。這些預習工作包括列舉一些與之相關的作家、作品、文藝活動等參考資料,讓同學們提前了解課堂要講授的相關內容。這樣不僅能開拓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和認知。同時讓學生擁有一個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對于自主學習能力和興趣的培養也有很好的作用。其次,在傳統教學模式中還存在著另外一個問題―重視文學史而輕視文學作品。由于我國高校課程的設置問題,許多高師中文專業沒有專門設置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讀或精讀課程,而文學史的精華正是來源于這些經典而優秀的文學作品。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們有意簡化對文學作品的講授,反而加強對作品的分析。要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就要求在講授的過程中做到堅持既不“因言廢人”,也不“因人廢言”的原則,對作家作品刪繁就簡嚴格篩選。對于有價值的文學作品重新定義,重新理解和定位,不能盲從于一些權威文學批評家的判斷。最后,要重視對文學作品的文本理解,文本是文學作品的主要表達形式,對文本的仔細理解是對文學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對于現代文學而言,只有仔細精讀文學作品的文本,才能真正領略現代文學之美,從而真正理解作家的寫作意圖和作家所要表達的內心世界。
二、關注學術前沿,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首先,將課堂教學與個人的科研相結合。課堂含金量的高低取決于課堂學術含量的高低。優秀的學問家不應是優秀的教師,但優秀的教師通常都是優秀的學問家。中國當代文學并非是高深難懂的理論課程,他需要的僅僅是教師對于作品的理解和闡述。因此,當我們重新閱讀一些經典的作品比如《故鄉》、《生死場》、《傾城之戀》、《茶館》等時,我們有了新的理解,對于作品的新的理解,并不是一味的求新。而是從新的角度和思維模式來對作品進行的一種嘗試。從而發現作品本身隱藏了很久的其他意義。在教學效果上,新穎的教學內容令學生耳目一新,極大的激發了他們對作品的興趣,也培養了他們寫小論文進行爭鳴的意識。其次,關注學術研究的熱點。在進行作品解讀時,我們也要多關注近期熱門的學術熱點。對此可以發現影響文學創作的其他非文學因素。最近幾年我們開展的研究主要是圍繞現代傳媒而進行的,并且也出產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將這些成果及時的傳遞給學生,讓他們了解學術前沿的變化情況,避免變成井底之蛙。最后,要開設“新世紀文學批評”新課程。中國現代文學是一個沒有時間下限的課程,它是一直在生長和發展的。在教學課堂上如何體現這種“生長和發展”性,是值得廣大教師思考的。相比于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學生們可能更喜歡當下一些新人的作品。為了滿足學生這一愿望,我們特地開設“新世紀文學批評”課程,為學生介紹和解析當代具有代表性的新作品
三、借助多媒體手段,提升教學效果
首先是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與使用。中國現代文學史離我們并不遙遠,文學史上的大量人物和資料都是鮮活的,這些鮮活的資料為我們制作多媒體課件創作了大量的素材。網絡的普及使得搜尋這些資料變得簡單而快捷。精致而優美的多媒體課件,在充分展示文學作品的內容時,也極大的豐富了教學的內容。在收集教學圖片和內容時,要求制作人員提供豐富而詳實的解說。其次是要充分利用網站資源,如中國文學網、中國作家網、中國現代文學館網站、魯迅紀念館網站等。這些專業性的網站提供的資料往往準確、詳實。使得讀者能從多角度了解作品的創作情況和重大的文學事件。此外,要積極引導學生到討論性論壇去,如當代文化研究網上去,一是去圍觀,了解當前文學和熱點,把握當下文化脈絡,二是參與討論,鍛煉自己的科研及表達能力。最后是合理利用影視資料輔助教學,倡導對“姐妹藝術”進行比照性鑒賞與分析。文學與影視被視為姐妹藝術,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很多,雖然兩者在表現形式上差異較大,但交集之處也很多。因此,觀摩相關影視作品也是我們探索文學文本的基本之路。注意分析評述影視與文學在傳達思想情感上的差異性,逐步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的審美賞析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建軍《走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新形勢下高校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的出路與思路》《宜春學院學報》2009/05
[2]陳穎《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教育探索》2006/10
現代文學館范文5
這些重新詮釋的故事都給我們帶來了另一番樂趣。首先,從在紐約的白雪公主到戴小紅帽的小老鼠等故事中,我們可感到迎面而來的熟悉感,幡然醒悟后辨識出早已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的模型。而在我們認出后,又可感受到在故事的模型基礎之上,又生發出很大的不同,茂密的森林已為現代街市所更換,公主與王子已落入凡間,做起了普通市民;而機智多謀的露比已不是等待狼來吃掉的小紅帽。
在當代兒童文學的視野里,對童話故事的重寫改編這一流行趨勢,洋溢著顛覆傳統、開放式創作與閱讀等新特征,建立起色彩繽紛的后現代景觀。這是伴隨著家庭結構的轉變和科技、媒體力量的強勢介入,兒童文學在新時期面臨著新的發展問題。
一、《真正的丑小鴨》:對傳統認知的顛覆
《真正的丑小鴨》是席斯卡與史密斯參照安徒生童話故事《丑小鴨》創造出的戲仿之作,將原本接近四千字的作品改寫為一百來字的作品,外加兩幅全頁的插畫。
《丑小鴨》中有一只相貌丑陋的小鴨子,因為長相丑陋受盡了折磨。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成為了一只美麗的天鵝。而《真正的丑小鴨》放棄了丑小鴨的浪漫幻想,回到了現實人間的故事本身。主人公還是那只丑陋的小鴨子,但是它已是由自卑變成了自信的鴨子,敘述的風格由平實的講述故事,到對高雅天鵝理想的破滅,語言風格的夸張、滑稽都為作品注入了現代人的思想情緒特色,乃至故事結局的落差——從理想的高空墜落至殘酷的現實,都是對原有文本的顛覆與戲仿。
后現代版本的《真正的丑小鴨》潛在的悲劇主題、結局,經由兩幅怪誕滑稽和搞笑的插畫,給讀者以不同閱讀體驗與感受。長著鋸齒的丑小鴨相貌奇怪,而圍繞在頁面四周的,則是以現實主義畫風來描繪的其他野鴨,他們盯著中間這只丑陋奇怪的小鴨子。而丑小鴨還以不以為然的自豪眼光給他們以反擊——我也看著你們。
二、《白雪公主》:經典故事的現代敘述
美國作家巴塞爾姆的長篇小說《白雪公主》是對家喻戶曉的德國格林童話《白雪公主》的戲仿。他用后現代主義手法,即用松散的片斷拼貼的手法再現了這個童話。
小說中現代的白雪公主是個高個的黑發美人,與7個侏儒男人生活在一起。白雪公主為他們做飯、洗衣,當起了家庭主婦。但他們的頭兒比爾卻開始厭倦白雪公主。而白雪公主也厭倦“當家庭主婦”了,盼望有一個王子來救她。于是王子保羅粉墨登場了。雖然保羅身上還流淌著王族的血液,但他已是一個十足的俗人。而簡是一個年輕的巫婆,因嫉妒白雪公主的美麗,編織了她的惡毒之網。最后,保羅自己吃了“毒蘋果”—簡準備給白雪公主喝的一杯有毒的伏特加吉布森酒。故事以白雪公主在保羅墓前為愛而死結束。
盡管故事也試圖沿用經典童話故事中的“王子—公主”模式,但這已是來到現實社會中的人們。作品的情景放置到了現代背景之中。通過王子—記者,公主—家庭主婦的形象轉變,以及他們的行為及活動領域的畫面,來界定這些角色所處的現代生活情境,從而將故事的意旨轉向現代社會中現實的道德判斷,挑戰和質疑了經典童話故事所建立的傳統認知范疇。
三、Wait! No Paint!:文本運作的呈現與開放
經典童話故事《三只小豬》,近些年來已成為歐美兒童文學作家時常選用的創作藍本。其中,David Wiesner于2001年創作的《三只小豬》是最新最有特色的后現代文本。故事架設在我們熟悉的那個英國民間故事的結構之中,但是作者又別具匠心地通過畫面的跳躍和變幻,使三只小豬的既有文本穿梭于其他的童話故事如《鵝媽媽童謠》和《喬治和龍》之間,并把各自的童話角色拉提琴的小貓和保護金玫瑰的龍帶回到《三只小豬》的現場,從而構建一個全新的童話故事。
這一改寫的圖畫故事體現了童話文類的后現代反思,它對傳統的敘事方式進行了質疑,故事中奇怪的聲音不斷呈現、緊張的故事結局卻指向了另外的故事。最后的畫面盡管充溢著溫暖的黃色主調,但那平靜背后是否仍然隱藏著緊張和不安?故事等待讀者的繼續想象與編織。
在紛繁的后現代社會中,兒童文學作家并未受后現代的種種特征所支配、局限,而且還利用了這些后現代條件,打破讀者對傳統故事模式的期待,承認兒童是天生的解構者,邀請他們和文本建立起強有力的關聯。Wait! NoPaint!正是借助兒童文學新形式的創建,引領讀者以充滿趣味的方式理解兒童文本創作的方式。
四、結語:后現代之于兒童文學的意義
關于后現代主義存在著許多爭論,有些人也認為兒童文學不必如此復雜。然而跟隨時代的步伐,社會已進入后現代的趨勢不容逆轉。于是將兒童文學與文化變遷至后現代之間建立聯系,這種強有力的關系在寫作中延續,這不正是為兒童寫作的本質。將兒童文學納入到文學史版圖,才有可能在藝術和文學上看見后現代趨勢以回歸,確認兒童文學在文學體系中的獨特地位。
后現代主義是以一種反叛現代社會文明的面貌出現,反對一元論、二元論,并對基礎主義、理想主義等進行了解構與反叛,造成了一個紛繁的景觀。于是人們不免產生這樣的質疑,后現代主義之于兒童文學又能意味著什么呢?《真正的丑小鴨》中丑小鴨不會再變成美麗的天鵝,告訴我們理想不一定都會實現;《白雪公主》中主人公們離開了神秘的大森林,來到了現代都市社會,告訴我們英雄時代已悄然遠去;《三只小豬》改編的高級之作Wait! No Paint!,我們甚至看不到結局,沒有結局的故事,也許就是故事的最高境界,留給讀者以無限想象的空間。
兒童文學這一為兒童寫作的文學,歷來以美和真,感化教育兒童,陪伴兒童一起走向成長的文學,看似與這紛繁復雜的后現代景觀顯示出不和諧的步調。因為后現代敘述似乎將推翻浪漫主義所建構的童年本質論,童心主義所建立的美好童年,使他們一直努力保護、不斷尋找的純真童年受到威脅。確實有些作品的一些反英雄主義情節的出現,對于培養兒童的高尚情操有一定阻滯,但是從相反的方面說,退去虛幻的現實外衣迎回真實的現實,也可能會給他們帶來現實體驗的真切之感,反而會引起他們的共鳴也說不定。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當代兒童文學并未受制于科技發展以及文學意義、敘述結構的瓦解與重建。相反,在某些方面來說,它積極地擁抱了后現代藝術的活力,并不斷的創造挖掘新的表現可能。兒童文學故事結局的顛覆造就了閱讀的多重可能性;內容對崇高偉大的消解更走向了寫實文學,真正走進了生活;敘述的開放性……這些現象都是在力求尊重多元化的思維方式,追尋社會進步之下的創造性成果與現實主義關懷。
另外,后現代的兒童文學從讀者那里形成了新的詮釋能力,使經典的作品擁有了一種適合讀者閱讀的開放,同時可以讓它們在各時代不斷煥發自身的新活力。這種開放式、多元化的后現代解讀方式,更為我們重新審視并重建兒童文學的經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對于兒童文學來說,多元并置、適時常新,是適合兒童文學時代性品格的。這會促進兒童文學的發展,適合兒童的需要,這是時展下兒童文學的新趨勢。
參考書目:
[1]培利·諾德曼.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M].臺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2002. 285-286.
[2]席斯卡,史密斯.真正的丑小鴨,[M].臺北:三之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9.
[3]BruceWhatley. Wait! No Paint! New York: HarperCollinsPublishers, 2 001.
[4]DavidW iesner. The Three
Pigs. New York: HoughtonMifflin C
ompany,2001.
現代文學館范文6
我國各民族文化和文學的獨特性是千百年來逐步形成的,他們各自獨特的內涵是需要挖掘和探索的。雖然我國的五十六個民族各有不同,但他們卻都有著類似的發展道路,有很多方面也是共同的,特別是在文化底蘊和文學素養方面也是大體相同的。在中國多民族文學史進程中,各個民族的人們用他們那堅韌不拔的性格和粗獷豪邁的氣質書寫了不朽的詩篇,打開許多的文學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我們會發現各民族的文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雖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但是所贊頌的真善美和批判的假惡丑是一致的,所以我們不能以民族的大小來劃分文學作品的貢獻,而是應當正確認識到各民族文化和文學的獨特性。
1.當代文學發展不能缺少少數民族文學
當我們進入到當代文學史,可以發現在不同時期的文學工作者對少數民族文學的認識經歷了少數民族文學被弱化直到少數民族被弱化的過程,在中國現代文學到當代文學發展的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學已經從弱化的文學發展到具有獨特文學特性的軌道中來。從大中國文學的角度出發,我們發現中國文學史的書寫存在嚴重的不足,其敘述和構建上都存在著多民族文學和文化領域缺失這樣的問題,很少有文學史對少數民族文學做出比較詳盡的論述。中國文學歷來都是把朝代或時代作為分界來書寫中國文學史,在中國文人的文學和文學史觀念上,都把文學國家化、民族正統觀念表現的淋漓盡致,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愛國情懷的一種表現,但對于國家實現和平統一以及建立強大的現代多民族國家卻缺少依托,需要把少數民族文化和文學納入到大中國文學史的構建中來。正是由于把少數民族文學和我們認為的正統文學加以區分,才把少數民族文學排擠在中國文學的大門之外,多民族文學發展領域就被人為地加以干預,造成了多民族文學的缺少,把少數民族文學邊緣化,這顯然是不公平的,也是對當代文學發展的極不和諧的聲音。中國文學呈現給我們的精彩畫面,缺少不了少數民族文學的參與和影響,少數民族的許多優秀作品改變了人們對少數民族文學的錯誤認識,少數民族無數精美的詩篇為中國文學增添了榮譽。少數民族的優秀作家創作的膾炙人口的作品更是具有突出的歷史地位,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雖然多民族文學的概念難以確定,但多民族文學在現實社會中是確實存在的,我們暫且不把民族身份、民族語言、民族文學形態等作為文學的評判尺度,單就文學本身對社會的影響和貢獻局可以把少數民族文學列入到中國文學之林。多民族文學是存在的,是各個民族文學精華的薈萃,是組成中國文學的多個有機體,具本身鮮明的特點和獨有的民族特性,也正是如此,中國文學才擁有了博大的胸懷,包容了多個民族的文化和文學,才使得中國文學史獨具魅力,贏得了全世界的稱贊和喝彩。
2.發揮各民族文學特色,促進當代中國文學大繁榮大發展
多年來,人們對中國多民族文學的討論和研究日趨成熟,把研究重點放在了各民族文學之間的相輔相成和交融互動,不再孤立地研究某一個民族,而是把不同民族的文化、傳承和發展匯集到一起加以研究,從中發現各民族之間的聯系、文化滲透和相互影響。在多數人看來,中國多民族文學與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差別不大,并且很多文學作家在描述中國文學史時把他們敘述的那么接近,但是中國多民族文學史是和過去所提的少數民族文學史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無論是漢族文學家還是少數民族文學家,都要站到新的高度來完成自我觀念的改變,把多民族文學史觀的構建放在全新的視角,不能把各民族的文學特長和之間的相互關聯視而不見,重新體現和定位各民族文學在中國文學的地位。只有不斷發揮出各個民族的文學優勢和特色之處,中國的當代文學才能更好地實現大繁榮、大發展。
二、把握中國當代文學及其與多民族文學史觀的關系
1.多民族文學史觀是當代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當代文學是具有時代特征以及現代文學意識的文學形態,這種文學形態已經逐步認識到了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一體與多元的辯證關系,是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各民族之間相互補充、相互依存,是中國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有著共同利益的民族共同體,各民族之間已經形成了榮辱與共、唇亡齒寒的連帶關系,是一個社會的整體。
2.確立多民族文學史觀,促進當代當代文學發展
中國當代文學具有其嚴肅的民族性,這也成為了當代中國文學的重要品格。雖然當代文學工作者非常重視編譯外國文學作品,但是當代文學并沒有因此忽視本民族的文學和審美需求,當代文學在追求現代性和先鋒性的同時,應當把民族文學的構建和藝術傳承發揚光大。為此,應答確立多民族文學史觀,不斷學習和借鑒外國文學一些好的做法,進而促進中國當代文學的實現更好地發展。
3.加強各民族文學工作者溝通交流,共同傳播優秀文化
中國當代文學已經逐步屏棄民族之間的差別,把真正好的文學作品都吸收到中國文學的寶庫中來,這其中包含有很多知名的少數民族作家,他們的作品更是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所以,我們要認識到,文學工作者沒有民族之分,更沒有因為民族的不同而相互抵觸。對于各民族的文學工作者,應當積極地進行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把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廣泛傳播開來,實現各民族間友好互助,文化共享,共同將中國的優秀文化傳遞給世界。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