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英美文化差異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英美文化差異論文范文1
關鍵字:英美文化歷史文化日常文化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精神特征,而每一種精神特征都必然蘊藏著特定的文化內涵及其形成這種精神特征的歷史根源。要想更好的認識和了解國家間文化差異就應該從該國的歷史入手,下面我們來簡要談談英國和美國歷史與文化間的差異。作為當今社會上的兩大強國,英國和美國具有許多十分相似的方面,它們語言相同,都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上的重大事件起著導向的作用。但是,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再相似的兩個國家也會存在著差異之處,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英美生活習俗差異
英國人和美國人在日常生活習俗上面有很大的區別。英國人非常講究紳士風度,這與他們悠久的皇室貴族傳統息息相關,無論是他們的服飾還是餐飲禮儀,處處散發著英國上流社會應有的高貴氣質。在服飾方面,英國人對于穿著十分講究,經常是西裝革履,頭戴禮帽,一舉一動都散發著“紳士”的派頭;而美國人對于服飾的要求卻沒有那么復雜,他們的穿著講究隨性舒適就好,不會特意注重衣服的款式,只要自己喜歡就好,個人主義比較嚴重。在飲食方面,英國人的飲食也是相當講究的,他們把下午茶當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還十分注重餐桌上的禮儀,也經常舉辦酒會和宴會等;而美國的餐飲文化也非常出名,由于他們的生活節奏較快,使得麥當勞和肯德基等快餐文化風靡全世界,在美國快餐十分受歡迎,美國式飲食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華,比較大眾化。
二、英美經濟生產差異
民族文化也在時刻影響著該國生產的商品。如上所說,英國的商品更加突出的是高端的、奢華的、以及紳士的氣質,而美國的商品則以標準化、大眾化、可復制化為代表。英國的勞斯萊斯與美國的福特,一個專注于高端精致奢華的享受,一個卻面向大眾消費者,讓大家都能開上轎車。體育文化上,英國的足球運動完美地表現出了他們優雅的享受,而美國的NBA則是一個成熟的商業體系。
三、英美教育理念的差異
英美文化差異論文范文2
英美文學評論是運用文學理論研究英美文學著作,對其特點和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對文章展現的主題思想、表現形式、寫作風格進行評析,從而為以后的英美文學創作提供藍本和依據并且提高文學愛好者的文學欣賞水平。英美兩國的文學評論家在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差異中會對文學評論產生不同的表現,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
一、英美文學發展史與特點
英國文學的發展歷史悠久,經歷了文藝復興、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寫實主義、實驗主義等階段,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特點和藝術價值。不同時期涌現了創作風格不同的著名的大作家,如莎士比亞、蕭伯納、拜倫等。英國文學做早的時候多以詩歌形式展現,以后逐漸發展成小說、散文等多樣化的形式,慢慢的英國文學逐漸發展出一種浪漫理性的風格。英國文學作品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漸成為世界文化藝術這座大山中屹立不倒的一座傲人的山峰。
美國文學史主要經歷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這三個時期,各個時期分別產生了大量的優秀作家,主要有馬克吐溫、狄金森、愛默生、惠特曼、海明威、龐德等人。美國文學因早期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原因,曾深受英國文學的影響并一直致力于模仿英國文學,但是隨著美國文學的不斷發展何美國獨自自主意識的增強,美國文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并開始脫離于英國文學。美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獨立意識被激發,再加上大批優秀文學家和作品的出現,讓美國文學逐漸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文學分支并開始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獨立革命是美國民族文學誕生的背景。
二、英式與美式英語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的影響
語言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語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思想是文學作品的心臟,語言是文學作品的軀干。語言這一載體能夠把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展現的淋漓盡致。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都是英語,英語能夠在英美文學作品中以藝術性和象征性表達出作品中的主題思想,是一種極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但是由于歷史、地域等原因,英美兩國的英語在某些方面略有不同,這些不同所具有的內在意義是除其自身外的其他國家都無法真正理解的。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其創作所用的語言是作者精心的提煉、匯聚而成的,英式與美式語言的差異無疑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巨大影響。通過分析文學評論家在進行文學作品評論時所使用語言特點、風格的差異,可以看出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式英語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可以說它擊沉了傳統英國文化的遺產,是英語正宗。一直以來英式英語在文學評論中呈現出一種中規中矩的狀態,很多評論家在進行文學評論時顯得小心翼翼。究其原因,可能是顧忌其英語正宗的地位和對傳統語言神圣性的膜拜,害怕過于鋒利和大膽會褻瀆了英式英語的傳統地位。
眾所周知美式英語是從英國語言中衍生而來的,但是由于美國這個新生國家本身文化、制度、思想等的全新性,雖然語言的核心沒有改變但是美式英語充滿了創新和不同。與英國語言不同,美國在歷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也處處充滿了創新精神。1930年以后,美國文壇呈現出一片百家爭鳴的景象,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有人才。相比英國文學評論的保守而言,美國的文學評論則更為自由、大膽、創新。美國文學評論的這種特點無形中激發了作家的激情,促進了整個文壇思想的開化與前進,為美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中后來后來居上打下了基礎。
三、文化內涵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國的文學評論可以說是掙扎在接受傳統文化影響和掙脫傳統文化影響之間。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評論從具有宗教主義到逐漸荒誕的創作手法,都體現了該階段英國文學評論家們在傳統與掙脫傳統之間的掙扎和徘徊。莎士比亞的經典代表作《哈姆雷特》似乎就無形中展現了這一時期英國文學評論的性格特點,文中的主角哈姆雷特苦苦的掙扎在復仇的道路上,對于生存還是死亡這個問題很好的展現出哈姆雷特那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的性格。到了二十世紀以后,英國的文學評論家對于自身及其文學評論歷史進行了深刻的思考,這種走出現狀的全新的審視與反思使英國文學評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國文學評論的發展是朝著后現代主義、女權主義、后殖民主義的方向前進的。
文學評論是建立在文學基礎上的,對于美國文學評論的研究也要建立在對美國文學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美國受其殖民地歷史因素影響,其文學受到歐洲大陸文學的極大的影響。但是美國文學仍有其特性,不然也不會逐漸發展成獨特的一支。美國文學評論也是特立獨行的完整個體,其雖攜帶英國文學的基因,卻結出了全新的果實。
四、文化歷史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國文學的歷史文化傳統特色是相對于禁欲主義和神權主義而言的人本主義。英國文學評論中的人本主義比較保守,究其原因與英國資產階級自身在文化歷史中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是分不開的。大文豪莎士比亞在說到自己的文學作品時認為其更多的是在多人本主義進行一種宣傳,人本主義是要實現人類的和諧、自由、與愛,消除了人和人之間的階級束縛。莎士比亞的人本主義觀點的作品的評論可以說是英國文學評論中的典型,對英國后續文學評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觀點逐漸受到不少人的質疑。人們認為社會要快速發展是離不開革命的催化作用的,創新是完善社會的必要條件,人本主義觀隨著社會發展已經顯得太過于保守,而保守的人本主義觀只有在某些特殊時刻才會發揮其作用。
同樣是對于人本主義觀點,美國文學評論就顯得比較激進。前文提到過,美國的文化歷史不像英國那樣有太多的顧慮和沉重的包袱。美國歷史上的獨立戰爭所形成的的自由民主的社會氛圍同時也渲染了文化氛圍,美國文學評論的發展可以呈現出一種輕輕松松的狀態。
英美文化差異論文范文3
關鍵詞:工藝美術;日本;茶道文化
茶道是日本的一種傳統文化,并且有著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以及相當多的鮮明特點。在日本的茶道當中,生活與哲學以及相當多的內容是分不開的,而茶道又是完整地體現了這些內容,能夠把人們從最為平凡的世界當中,形成一種全新的美學境界,并且對于大多數的日本人而言,茶道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美,它不僅僅是生活當中的一種文化,還是文化中生活的一種體現,能夠對人們的精神境界發揮出最為直接的功能。在實際的文化藝術方面,茶道本身所涉及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不僅包括了基礎的詩詞、繪畫、建筑、書法,還包括了深層次的工藝美術,這是一種意境上的動態美感,其賦予了茶道相當多的獨特韻味,使得茶道能夠被人們廣泛地接受和認可。并且茶道在實際的文化藝術形式當中,所形成的表現形式是十分直接的,包含著多種文化的綜合和創新,尤其在工藝美術的彰顯上,有著自身獨特的風采。在日本的茶道當中,對于茶道的境界美有著相當高的要求,不僅要求人們要有較高的欣賞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品茶愛好,否則,很難感悟其中的美感,因而日本的茶道又是一種莊嚴的形式風格。但是不得不說,日本的茶道文化也有一定的可取之處,比如在喝茶時候的環境必然是靜美的,而環境是清美的,風景則是幽美的。
1日本茶道文化當中的工藝美術總談
工藝美術本身是以工藝為原型的,而且是在工藝當中體現出一定的美術特色,給予人們獨特的美感,但是在實際的日本茶道文化當中,卻過多的包含了這種藝術特色。日本茶道文化當中的工藝美術,具有相當多的鮮明色彩,首先其體現在風景的幽美上。由于對茶道的美感體現需求,日本民眾很多會選擇將品茶的地方放置在一個幽美的環境下,以此來襯托茶的味道之美,而它本身也是工藝美術當中的一個主要特點。其次是清美的居室。在日本,進行品茶的時候,通常都比較靜,并且室內的環境也比較優越,給人一種品茶的神圣感覺,不由得一切外物來打擾,擔心可能破壞了茶道的整體美感。接著是純美精致的品茶器具,由于實際的日本茶道具有最為切實的需要,因而在實際的工藝美術彰顯當中,必然要選擇一些精美的品茶道具,而這些道具的存在,無形之中加大了茶的整體美感。最后是品茶的寓意,與工藝美術進行了很好的結合,所體現出來的韻味相當多,而且異常的唯美。
2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基礎工藝美術彰顯
2.1景幽在日本茶道文化當中的工藝美術表現,首先體現在景色的幽美上。但是在實際的理解當中,人們卻將幽美誤當成了優美,雖然兩者都可以形容環境的美麗,但是,放在這里去形容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藝美術,卻應當是幽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的茶道文化所包含的工藝美術是一種工藝的美,而工藝所形成的環境,如果用優美來形容,僅僅來說明環境的一般美麗,但是幽美卻可以實實在在的體現工藝的過人之處,將工藝與美術完全地結合,形成了不一樣的景色美感。在日本的茶道文化中,人們習慣于處于較為幽美的環境下進行品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傳統的日本文化思想中,品茶屬于十分莊重的生活藝術,需要用心去對待,因而選擇品茶的環境便成為他們的頭等大事,并且在很多我們熟知的日本品茶環境當中,都處于十分靜然的一個環境,不會有其他人進行打擾,并且在場的所有人都會表露出崇高的敬意。2.2室清在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藝美術彰顯,室清應當屬于人們最容易理解的內容之一,即保持品茶室的整潔和安靜。通常而言,在開展品茶的時候,日本人會選擇與來訪的客人進行單獨的品茶,而將其他的下人支開,以保持居室的清凈。并且每一次來到品茶室,都可以發現環境相當的整潔,并且幾乎沒有人來過的痕跡存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每次品茶結束或者品茶前,都會對品茶室進行一定的打掃。而這里的工藝美術主要體現在品茶室的裝潢都進行了一定的工藝改善,使它的外觀和內在保持同步,進而實現唯美的品茶環境。
3日本茶道文化中的深層次工藝美術
3.1器美如果經常涉及一些日本的電視節目,可以發現其中進行品茶的時候,所選擇的品茶器具都十分的優美,并且對這些器具進行細致的觀察,可以發現每一處的品茶器具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所有的品茶場景都涉及一定的優美器具,而這本身也屬于對茶文化的一種尊重。在日本人的基礎修養當中,品茶的器具一定要保持較高的藝術感,并且能夠給人一種品茶的優越感,否則會使得整個品茶過程嚴重的失去意義。在品茶的時候,日本人所選擇的器具都是一些十分精美的器具,而這些器具也僅僅被當做飲茶的器具,并沒有其他的作用。同時,由于品茶的時候,有了這些美麗的茶具,會給品茶的整個過程賦予一種特殊的色彩,甚至會帶來很大一部分和諧。3.2意深不得不說,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藝美術,彰顯最多的就是品茶的意味,工藝在于純良唯美,而品茶的過程也是一個精純的過程,需要經過逐步的淬煉,進而形成最終的藝術。品茶在日本的文化當中,本身就是一個藝術的存在,它對于人們的諸多藝術宣傳,最主要的體現在于其具有相當唯美的煮茶、泡茶、飲茶過程,而每一個過程當中都有著需要注意的點兒,而這與工藝的形成不謀而合,都由于工序上存在著相當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因而在實際的品茶過程當中需要尤其注意,給予品茶實質的美感。而且品茶品的除了茶以外,更多的是一種意境,一種唯美的意境,需要人在品茶的過程中進行細致的體會。日本民眾在品完茶之后,都會進行沉思,將茶的味道進行深層次的融化以后,才會對茶進行一定的贊美,并且這種贊美往往都是由心而發,能夠帶領品茶的雙方進入較高的品茶意境,而不會單純地停留在品茶的表面形式當中。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藝美術,可以總結為景幽、室清、器美、意深,并且其中的每個工藝美術特征都在茶道文化中有著獨特的彰顯,也會在以后的發展當中衍生出更多的音樂美感,使人產生相當多的藝術氣息,進而深層次地融匯在品茶的過程中。對于品茶的認知,工藝美術應當與其有著相當多一致的特點,尤其是品茶的過程需要從第一個工序到最后一個工序,期間相隔了比較長的等待時間,而茶道的寓意在于心靜和唯美,因而,在品茶的時候,需要認真欣賞周邊的環境以及居室內的溫馨,進而使得茶道文化能夠得到深層次的寓意渲染,同時品茶也是一門藝術,需要與工藝美術的各個審美特征進行一定的融合,實現不一樣的品茶意境,并給人以獨特的茶道美感。
參考文獻
[1]袁宙飛.日本茶道視野下的日本平面設計之美[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3,(04):52-56.
[2]宋珊.中國古代茶文化及其審美意蘊[D].山東大學,2011.
[3]高紅.“自然”與日本茶道美學[J].農業考古,2008,(06):171-173.
[4]佟君.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內涵[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05):46-52.
英美文化差異論文范文4
【論文摘要】教育部要求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尤其是交際能力。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基礎普遮薄弱,尤其是其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將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做初步探討。
1.背景和現狀
隨著經濟的高度全球化,互聯網絡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人民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廣泛,文化沖突不可避免的日益彰顯。因此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問題也更加突出。2000年5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首次提出了“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容,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寬容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2004年1月,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在教學性質和目標以及教學要求中也提出了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內容。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似乎沒有明文規定這方面的內容,但是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頒布了《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提出了“以實用為主,以應用為目的”的教學思想和“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基本原則,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兑蟆分?強調“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尤其是交際能力,就是培養跨文化意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因為,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跨文化交際??缥幕浑H能力的強弱對交際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墒菍嶋H上,高職高專的學生基礎較差,跨文化意識不足,跨文化交際能力尤其薄弱。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每次在第一節課和學生打招呼時,絕大多數學生總是用Good morning,teacher來回應。而英語文化中,teacher基本上是不能作稱呼用語的。那么怎樣才能比較切實的增強高職高專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呢?本文將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2.高職高專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2.1詞匯教學
詞匯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第一基礎。一般來說,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主要是通過母語(主要是漢語)來學習英語。但是英漢兩種語言的對等翻譯很少,由于文化的差異一個詞的翻譯,概念上可能有很大的出入。因此在詞匯教學方面尤其要注重這些差異。使學生在第一次認識單詞的時候就形成較為客觀的認識。比如說,dragon,學生認識這個詞往往從“龍”這個翻譯開始。但是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對龍的概念理解差距很大。在中國文化中,“龍”往往是權勢、高貴和尊嚴的象征,與皇室緊密相連,而在英美文化中,龍往往象征著兇殘,其形象往往是有翅膀,能噴火,常是珍寶或王子的守衛者。像這樣的文化負載詞,在教學中一定要多花精力,解釋清楚,盡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才有利于這些詞在交際中的正確理解和使用。
2.2聽說教學
聽說是高職高專學生更為薄弱的一個環節,其中,跨文化意識和知識的不足更常常構成聽說能力培養的障礙。比如英語文化中,對于建議往往以間接方式提出,避免強加于人,以表示禮貌。比如,提建議的常見表達有:Why not do…?What about……? Shall wew? Would youlike to do}二?而中國文化中人們,尤其是朋友之間更傾向于直接表達:千萬不要做·……這事應該這么做等等。如果學生知道這一現象.在對話中可能就會避免出現使用‘`You should eat more.”這樣的句子,而用更加禮貌的說法“Would you like to eat more?"??傊?這些跨文化的知識,會促進學生進行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際,避免出現尷尬和交際失敗的情況。在聽說教學中,能更為直觀的讓學生感受跨文化差異的形式就是英美電影。但是在放映電影過程中,需要教師及時提醒和評注來讓學生注意英美文化差異在語言上的表現形式,才會收到更佳效果。
2.3閱讀與寫作教學
閱讀是教學中最大的模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保證學生詞匯和語法能力基礎上,文化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補充必要的英美文化知識,比如典故,宗教知識等。此外,篇章結構的文化差異也會對閱讀和寫作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一些與文化相關閱讀技巧會提高學生的理解及寫作能力。比如:英美文章往往有主題句,放于段首,而漢語文章卻往往是歸納式的,最后總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中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尋找主題句快速和準確地了解文章主旨,同時寫作當中也可以效仿,使學生寫作更符合英美文體風格。
2.4開發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是教學的延伸。光靠課上教師補充英美文化知識,是難以達到培養學生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目的的。最好的是以課堂補充為誘因,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豐富多彩的異域文化,讓他們自己去領悟其中的真諦。這樣才能產生更好的移情效果,讓學生主動高效地了解消化英美文化,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給學生提供參考書籍,電影等文化大餐等來實現這一目的。使學生真正能夠提高實際應用能力,做合格的跨文化交際者。
英美文化差異論文范文5
論文關鍵詞:語言學習;跨文化意識導入;跨文化交際
1為何要將“跨文化意識”導入英語教學
1.1詞匯與文化詞語、詞組、習語、諺語等是每個民族語言、社會、文化發展的結果,體現了該語言群體的文化環境、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生活在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整天與雪為伍,在他們的語言中竟有二十多個詞語描述不同的“雪”。同樣美語中有大量的詞指代“汽車”,反映了“生活在輪子上的”國家的民族特點。漢語中“梅松、荷、竹”等詞語除了簡單的字面以外,都含有豐富的文化涵義,沒有相應的漢民族文化知識,很難理解它們的聯想意義是用于稱頌人高尚的品格。因此在學習詞語時不僅要掌握字面意義,更要了解內涵意義,包括詞義的褒貶。如:asmallman并不等于“小人”,因為前者沒有色彩,只是從形體上說個頭矮,而后者有色彩,它的意義完全不在形體上,而是在品格上,相當于abaseormanperson,在古代還有apersonoflowposition之意。
1-2文化與言語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對特定人說出特定的話,這就是語用中的“得體”,如何做到得體,是語用學的研究目標人們在日常交際中,常出現語用語言失誤(pragma—liguistiefailure和社交語用失誤(socio—pragmaticfailure),前者指將本族語對某一詞語或結構的語用意義套用在外語上造成的語用失誤,而后者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語用錯誤,涉及到哪些話該講,哪些不該講。英國人見面打招呼常用“lovelyweather,isntit?”或“hello/goodmorning”等等,中國人見面寒喧語是“吃飯了嗎?”“你要到哪去?“最近在忙什么?”等等,問者并非真的要探究這些問題,如果將它們直譯為: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yourmeal?Whatareyoubusywith?不僅不符合英美人的習慣,反而會傷害對方的感情。西方文化除了允許人們隨便談天氣,還可以談論工作,業余愛好,新聞事件等,但有些話題則受限較多,如談論個人年齡、收入、政治態度、宗教信仰、婚姻等。不同文化確實存在差異,如英語國家的人較自由、公開地談論女性的身孕,懷孕的女性本人也可以向異性直言,而在中國就不太適合,尤其是向異性談論。所以學習語言時要注重文化知識的積累,進行交際時,要知道什么是符合語言形式規則的,更要知道什么是符合文化約定的,是文化所認可和接受的。
2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導入跨文化意識
2.1轉變教育觀念從傳統的英語教學來看,教師和學生注重的是語言形式的學習,即聽、說、讀、寫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對文化背景適應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導致學生跨文化意識薄弱,經常以本族文化習慣和行為方式來衡量西方人的文化內涵,因而不能正確理解和得體運用英語語言。有人說過:“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嚴重,因為前者容易造成外國人與中國人之間感情上的不愉快?!憋@然,加強文化意識的學習對我們英語教學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不教文化差異,就難以教好語言。
2-2教材選擇在教材選擇上應使用一些國外出版的外語教材,特別應采用一些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的教材,著重解釋文化上的差異,這些真實材料有助于讓學生了解西方人在交際中的場合、身份、相互關系等社會因素。
2.3鼓勵學生閱讀英美文化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讀文學作品、報刊時留心和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材料。我們的學生能到英美留學,在當地人們中生活較長時間的,畢竟是少數。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了解英美社會主要靠間接地閱讀有關材料。文學作品,是了解一個民族的性格、心理狀態、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最生動最豐富的材料。問題在于如何閱讀。如果讀文學作品只是為了了解故事情節,那就所得甚少了。閱讀報刊是了解當前社會各階層、各集團的動態、各種社會問題的最直接的途徑,其重要性是人人皆知的。
2.4比較法在教學中,教師可經常將中西兩種文化進行對比,找出文化之間的差異,對典型和容易出錯的表達習慣、思維方式等著重講解,喚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從而漸漸獲得一種獲文化交際的敏感性。例如,教師可讓學生說出中西方對待別人稱贊、恭維的常用應答方式,找出其中的文化差異。通過比較,然后教師再進行總結:中國人用英語交際時,當聽到對方稱贊自己時,應立即表示感謝,不應謙虛,否則對方會感到困惑,還以為是自己出了差錯。目前所使用的教材都很注重介紹英美文化、風土人情等,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少背景知識。學生必須了解,在跨文化交際中,首先要尊重對方的文化習俗。
2_5利用課堂教學,創造語言環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能夠盡可能多地開展交際活動,為學生提供~個在一定的環境中創造性地運用所學語言知識的機會以提高他們的語用能力。教師可以采用對話練習、口頭作文、英語辯論、角色扮演練習、小組討論等形式,以實際生活情境和學生所熟悉的話題為練習的題材,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在現代教育技術不斷興起的今天,可充分利用圖片、幻燈片、電影、電視等直觀教具,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課堂上把背景知識形象化,向學生展示真實的國外生活環境,以加強知識的立體感。
3跨文化意識的導入對英語學習的促進
英美文化差異論文范文6
論文摘要:非語言交際與文化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除了要懂得語音、語法、詞匯等基礎語言知識外,還必須掌握文字字面以外的蘊含了許多文化因素的非語言交際手段。從而就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環境語等幾方面的文化差異及其引起的交際障礙來闡述文化在非語言交際中的重要意義。
一、非語言交際的定義與種類
人類交際是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的結合,非語言交際是整個交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學者對于非語言交際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Samovar認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他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有關非語言交際的定義有很多。根據Samovar的觀點,非語言交際指的是“在一定交際環境中語言因素以外的,對輸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價值的那些因素。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為生成,也可由環境造就”。非語言交際涉及文化、民俗、社會學、人類學等許多領域,運用范圍廣泛,其語義也很復雜。非語言行為只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表達明確含義,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語言行為的含義常常是難以奏效的。
關于非語言交際的涵蓋范圍,其分類方法有很多。胡文仲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將非語言行為大致分為四大類: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境語。體態語包括基本姿勢、基本禮節動作以及人體部分動作所提供的交際信息;副語言包括沉默、話輪轉接和各種非語義聲音;客體語包括皮膚的修飾、身體氣味的掩飾、衣著和化妝等所提供的交際信息;而環境語則包括空間信息、時間信息等。前兩類可稱為非語言行為,而后兩類則指非語言手段。
二、非語言交際與文化
文化與非語言交際是密不可分的。許多非語言行為都是文化習得的結果,人們的非語言交際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環境所決定。文化和絕大多數非語言交際行為都是代代相傳和后天習得的,都是長期歷史和文化積淀而形成的某一社會共同的習慣。在非語言交際中,有關文化的表達方式異常豐富,以至于文化學習的障礙主要來自于非語言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語言方面的因素。Birdwistell認為,沒有一種表現行為是適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為都是文化的產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遺傳或天生的。因此,通過非語言方式表達的一些情感都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Samovar認為,通過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語言表現的基本模式,我們可以探尋人們的舉止態度;通過非語言行為模式可以了解一種文化的價值體系;通過對非語言行為的研究可以排除狹隘的文化優越感。非語言行為的差異比語言行為差異所引起的文化沖突更為嚴重,因為非語言行為一般是情感或情緒的表露。由此可見,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和錯誤破譯信息是顯而易見的。
1.體態語中的文化差異
體態語指的是傳遞交際信息的表情與動作,它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體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動作。它包括身體語言、手勢語、態勢語和體語等。體態語和有聲語言一樣,它也是文化的載體。在體觸行為方面,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得尤為突出。不少美國學者將英美文化列為非體觸文化。在西方國家,人們對近體交際的親密距離非常敏感,人們不才慣相互擁擠,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在捍衛屬于自己的領地。尤其是同性之間如拉手、勾肩搭背等行為都被視為禁忌。而在東方的傳統文化中,近距離體觸并不屬于異?,F象,人們甚至認為這是一種親密、溫暖的表現,如父母與子女之間,同性朋友之間的體觸都被認為是非常正常、完全可以接受的非語言交際行為。 2.副語言中的文化差異
副語言又稱伴隨語言,它一般指伴隨話語而發出的無固定語義的聲音。副語言中同樣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最顯著的方面之一是對沉默的不同態度。Hall曾把“沉默”作為他劃分“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的一條重要標準。在他看來,東亞文化如中國、日本、朝鮮等屬于高語境文化。在這些文化中,信息往往是通過手勢、對空間的利用甚至沉默來傳遞的,因此對信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語言行為以外的語境。在中英交往中,英語國家的人對中國人經常采取的沉默態度很不習慣。西方有的學者將東方人的“沉默”視為在人際交往中缺乏信心,甚至認為東方人的沉默態度是對交際對方的蔑視或侮辱。而中國人卻很重視交談中沉默的作用,認為停頓和沉默具有豐富的含義。恰到如處的停頓能產生驚人的效果,甚至具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魅力。
3.客體語中的文化差異
客體語言指人工用品,包括化妝品、修飾物、服裝、衣飾、家具等。這些物品具備雙重功能:實用性與交際性。以交際角度來看,這些用品都可以傳遞非語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個人特征。東西方文化對嗅覺信息的感受也不一樣。中國人適應人身體的自然氣味,中國人很少習慣使用香水;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對這種人體的自然氣味是很難接受的。因而無論男女都注重對身體氣味的掩飾,都習慣每天使用香水。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需要注意正確對待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身體氣味,即身體氣味的文化差異,不能從本民族的喜好出發去厭惡、反感外族文化的生活習慣。
4.環境語中的文化差異
環境語也是非語言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從非語言交際的角度來看,環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環境。環境語包括時間、空間、顏色、信號等。這些環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際信息,所以環境語也能展示文化特性。
Hall在其《無聲的語言》中對不同文化對于空間、領地、近體距離等的不同認識作了詳盡研究。他認為,人的空間觀念是后天習得的,因此人們的領地要求和空間關系在每種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規則與程序。文化不同,人們對空間的需求和與空間有關的交際規則也不同。在中國,人們比較能夠容忍擁擠;而在英美國家,一旦公共場合出現擁擠,人們會馬上盡量回避,因為他無法適應過近的近體距離與體觸。西方人的領地觀念明顯強于東方人,如果他們認為自己無形的領域被侵犯,就會馬上采取各種反應進行維護。領地觀念最突出的心理反應是對待隱私的不同態度。英美文化中的人十分重視保護自己的隱私,這也是他們與中國人交往時感受到的最大的文化沖突之一。東西方文化對待時間的觀念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講,西方人具有更強的時間觀念性,他們非常注重守時,并十分珍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