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舞臺藝術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舞臺藝術論文范文1
領夾式無線話筒由拾音頭、腰包式發射機以及接收機但部分組成。一般拾音頭分為電容式以及動圈式兩種,其相較于普通有線話筒的拾音結構,體積更為精密小巧;發射機配套的拾音頭能夠決定無線話筒的擴聲音色問題。此外,發射機與接收機能夠對無線信號的發射和接收加以穩定完善,確保無線信號不間斷和不擾。
(一)電容式拾音頭
一般電容式拾音頭在拾音表現、拾音原理以及制造結構方面基本與常規有效電容話筒相同,相較于動圈式拾音頭而言,其高頻部分的表現、瞬時響應以及拾音靈敏度更優,并且體積更小。因此在舞臺表演中應用最為廣泛。
(二)動圈式拾音頭
目前動圈式拾音頭主要用于頭戴耳麥式拾音,其具有較強的抗環境噪聲能力,但是靈敏度較低。此外動圈式拾音頭受其制造結構的限制,高頻部分的表現以及瞬時響應不如電容式拾音頭,因此在高環境噪聲場合應用較為廣泛,如解說與通信等。一般綜藝演唱會的舞臺伴奏現場具有較大的監聽聲壓,因此動圈式拾音頭是最佳選擇。
二、領夾式無線話筒的選用
(一)領夾式無線話筒的選擇
為了選擇出適當的領夾式無線話筒的拾音頭,在開始演出的擴聲工作之前,要采用頻響測試的方法來對每一拾音頭的音色特點進行了解。一般在錄音棚使用SmaartLive以及TrueRTA等音頻測試軟件對粉紅噪聲進行播放,并利用測試話筒調平直其噪聲曲線;然后用無線話筒的音頭代替測試話筒,并在原插入測試話筒的插口插入無線話筒接收機的音頻輸出端。這樣能對拾音頭的頻譜特性進行直觀觀察,并對其銀色特點進行分析。此外,為了確保話筒接收機音頻輸出端的輸出相位的準確,也可以采用測試軟件進行檢測,如果音頻輸出相位與主要接收機的輸出相位相反,可以調換平衡輸出端接點位置,確保其輸出相位的一致性,從而有效保障演出擴聲的順利進行。在對無線話筒進行選擇時,必須要結合演員的實際狀況,以拾音頭固定位置及指向模式為依據,可選用超心形拾音頭,并將其固定設置在演員的頭部。一般如果演員臺詞較少,可以在其胸前佩戴心形拾音頭。如在話劇以及戲曲的演出中,演員經常會在胸前中央位置佩帶無線話筒的拾音頭。其主要原因就是演員在表演過程中,其頭部會擺動,因此對拾音頭進行全方位選用,在胸前中央佩帶拾音頭,能減少其頭部擺動時產生的聲音大小的差別。
(二)領夾式無線話筒的使用
舞臺藝術論文范文2
太赫茲波所處的“承前啟后”的獨特頻段使其具有很多獨特的性質,包括高透性、低能性、指紋譜性以及相干性。高透性是指太赫茲對許多介電材料和非極性物質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可對不透明物體進行透視成像,是X射線成像和超聲波成像技術的有效互補;低能性,顧名思義是指太赫茲光子能量很低,只有4.1meV(毫電子伏特),對人體級生物體十分安全;指紋譜性則是源于不同的分子對太赫茲的吸收及色散特性不同,形成特有的“指紋譜”,每一種物體都有其獨特的區別于其他物體的“指紋譜”;太赫茲是由相干電流驅動的偶極子振蕩或由相干的激光脈沖通過非線性光學差頻效應產生的,因此具有相干性,用于太赫茲成像技術,可獲得更高的空間分辨率及更深的景深等,目前太赫茲顯微成像的分辨率已達到幾十微米。
2太赫茲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應用
太赫茲的上述特性使其在生物醫學工程的各個方面有著誘人的應用前景。其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太赫茲生化檢測、太赫茲醫學成像診斷、太赫茲組織檢測、太赫茲治療以及太赫茲醫學通信。
2.1太赫茲生化檢測
利用太赫茲波對生物分子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將太赫茲技術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的結構和功能信息,可在分子層面上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太赫茲生化檢測主要是對化學及生物大分子的檢測,太赫茲波能夠用來研究如范德華力或者分子間氫鍵作用力等生物分子間相鄰分子的弱作用力。太赫茲波對脫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DNA)構形和構象的變化非常敏感,也可以通過太赫茲光譜進行基因分析或無標記探測。許多學者都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Grant等于1978年研究了太赫茲與氨基酸溶液的相互作用,通過分析證實了這種作用是介于分子振動和轉動模式之間的一種作用。Kutteruf等用太赫茲光譜技術對固態短鏈肽序列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1~15THz光譜范圍內包含了體系的很多光譜和結構信息,如分子固相結構和與序列相關的分子信息等。Arora等采用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在水相中對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得到的DNA樣品進行了無標記定量檢測。Brucherseifer等通過時間分辨太赫茲技術證明了復數折射率取決于DNA的結合狀態。太赫茲生化檢測方面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待加強,尤其是對不同生物大分子的太赫茲光譜特性建立相應的特征譜庫是一項龐大而艱辛的工作,需要生化領域的學者加強相關的研究工作。
2.2太赫茲醫學成像診斷
太赫茲成像技術是太赫茲科學與技術中最具發展前景的方向之一。太赫茲成像作為一種新穎的成像方式在醫學上的應用近年來備受青睞。太赫茲波在醫學研究中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對細胞間質水有很高的敏感性;對人體無害;空間分辨率高,可達幾十微米,能夠很清晰的看到一些病變組織的病灶,結合一些微結構器件可以得到高品質的圖像。太赫茲成像的原理是將太赫茲波透過成像樣本后,其包含了樣品的復介電常數的空間分布信息強度和相位信息,將這些信息保存下來并進行分析處理就可以得到樣品的圖像。從1995年Hu和Nuss首次提出逐點掃描式太赫茲時域光譜成像技術以來,一系列新的太赫茲成像技術相繼被提出,如太赫茲實時成像、太赫茲層析成像和太赫茲分子成像等。2002年Woodward等首先使用了太赫茲脈沖成像技術對基底細胞癌開展了體內與體外的研究,利用不同組織對太赫茲波的吸收特性不同來區分健康組織和癌變組織。2007年Enatsu等利用THz-TDS系統對石蠟封裝的肝癌樣品開展了研究,在1.5THz頻率處選擇折射率和吸收系數進行成像,得出癌變組織的密度小于健康組織,對太赫茲的折射率和吸收系數較小的結論。2008年Taylor等在直接檢測的基礎上使用反射脈沖太赫茲波成像系統對豬皮膚燒傷樣本成像,得到了高分辨率的圖像。2011年MiuraY等利用透射式成像技術,證明了在3.6THz頻率處對肝癌組織成像對比度較為顯著。目前太赫茲射線圖像分析的關鍵在于提高分析速度,提高太赫茲射線系統的性能(如低成本和便攜性),加強相關圖像及信號處理技術如小波變換技術的研究。此外,隨著THz3-D(三維)立體成像技術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在醫療中利用TCT(THz層析成像)替代現在的XCT(X射線層析成像)將成為可能。
2.3太赫茲組織檢測
太赫茲波的光子能量較低,是X射線光子能量的1%,此能量值低于各種化學鍵的鍵能。在太赫茲輻射下,被檢物質不會因電離而破壞,因此非常適用于針對人體或其他生物樣品的活體檢查。另外,水對太赫茲輻射有極強的吸收,所以該輻射不會穿透人體的皮膚,對人體是非常安全的。Bennett等將反射式太赫茲成像和光譜技術應用到眼科研究中,研究發現太赫茲反射率與角膜含水量近似成正比,反射率隨頻率的增大而單調遞減。Png等使用太赫茲光譜鑒別正常和患病的腦組織樣本。Sim等采用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對人牙齒的琺瑯質和牙本質的特性進行了研究,發現濕潤樣本對太赫茲的吸收率高于干燥樣本,研究為硬組織臨床應用提供了重要信息。Wallace等對基底細胞癌18例體外樣本和5例活體樣本進行了太赫茲脈沖成像,研究表明,癌變組織與正常組織的太赫茲譜圖性質間存在差異。對于太赫茲組織檢測,首先要加強對于病理組織和正常生理組織的太赫茲光譜和太赫茲圖像的特征識別的研究;其次要深入研究不同組織不同水分含量對太赫茲波的吸收作用;此外,還要探索太赫茲活體組織檢測技術。
2.4太赫茲治療
太赫茲雖然光子能量很低,但作為一種電磁輻射,仍具有輻射效應,可以為疾病治療提供理論依據。2002年Hadjiloucas等研究了酵母細胞在太赫茲輻射下的生長率問題,輻射參數為0.2~0.35THz和5.8mW/cm2,輻射時間30~150min不等,實驗表明太赫茲輻射能夠促進細胞生長,并且呈現出了一定的統計規律。2005年,Ostrovskiy等預測太赫茲輻射可能會加快燒傷修復,為證實假設,他們分別對表面燒傷和深度燒傷的病人進行太赫茲輻射,輻射參數為0.15THz和0.03mW/cm2,每天進行7~10次治療,每次15min,結果表明太赫茲輻射能夠加速外皮形成,縮短了皮膚的修復時間。2008年Kirichuck等首次對活體大鼠展開太赫茲生物效應的研究,他們認為太赫茲輻射能夠引起血小板的功能活動,并且與性別有關。Androvov和Kirichuk等采集了健康人和患有心絞痛的病人的全血,一組進行太赫茲輻射,另一組作為參照組,輻射參數為0.24THz和1mW/cm2,輻射持續時間為15min,實驗結果為太赫茲輻射組血黏度下降,紅細胞變形能力增加。2010年,Gerald等對人類皮膚的成纖維細胞展開了研究,他們將樣品置于溫度可控的箱體中,用2.52THz的氣體激光器進行時間不等的照射,并用傳統的MTT法檢測照射后細胞活性,研究表明2.52THz的輻射對哺乳動物的細胞熱效應顯著,因此可以用太赫茲熱效應預測傳統的熱損傷模型。目前,用于涉及太赫茲治療的研究實驗多為動物實驗,相關的臨床試驗還很有限,距離現實可用的臨床治療設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5太赫茲醫學通信
隨著醫院信息系統的不斷完善,醫學診斷數據的豐富,病歷信息數據庫的不斷增大,醫生在診斷病人病情的時候不但要根據現有的檢測診斷數據,還要參考病人的以往病歷,而現有的信息交互方式已經逐漸無法滿足這龐大的醫學信息數據的傳輸。太赫茲技術的出現,恰好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困境。太赫茲通訊技術與微波通信相比太赫茲通訊的優勢在于具有傳輸的容量大,頻段比微波通信高出l至4個數量級,可提供高達10GB/s的無線傳輸速率;波束更窄,方向性更好;具有更好的保密性及抗干擾能力;由于太赫茲波波長相對更短,在完成同樣功能的情況下,天線的尺寸可以做得更小,其他的系統結構也可以做得更加簡單、經濟。太赫茲通訊技術與光通信相比其優勢在于光子能量低,大概是光子能量的1/40,能量效率更高;具有很好的穿透沙塵、煙霧的能力,可以在更加惡略的環境下保證通信的可靠性。這對于極端環境下的醫療通信如戰地醫院、邊遠山區醫療救助等條件下的通信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發展太赫茲通訊技術對于醫院信息化建設乃至遠程醫療的發展都將是一個極大的助力。目前,太赫茲通信在醫學中的應用尚無相關報道,主要是因為太赫茲通信技術本身尚處于初級階段,但是相關的試驗系統已經有所發展。2004年,KleineOT等首次采用室溫半導體太赫茲調制器通過太赫茲通信信道發送聲音信號,用經改進的常規太赫茲時域光譜裝置,在75MHz寬帶的太赫茲脈沖序列上傳送25kHz的信號。同年,LiuTA等利用光導開關,實現了模擬音頻信號通信實驗。2004年,日本NTT公司的T.Nagatsuma等搭建了120GHz的亞太赫茲無線通信系統,實現了10Gb/s的數據率。2005年,Mueller等描述了采用太赫茲波源和Schottky肖特基二極管調制器和探測器的寬帶寬通信數據鏈路。2008年,Braun-schweig太赫茲通信實驗室在0.3THz頻率上成功實現6MHz帶寬模擬彩基帶信號的傳輸,實驗距離超過22m。太赫茲通信技術發展的研究趨勢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繼續研究高功率的太赫茲源;二是加強太赫茲波傳輸性能的研究;三是要研究合適太赫茲信道傳輸的調制技術和調制器件;最后還要進一步優化高靈敏的太赫茲探測技術。此外,還要開展太赫茲通信技術在醫院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的前瞻性研究,為將來能夠成熟應用打下基礎。
3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