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栽培新技術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栽培新技術范文1
關鍵詞 大蒜;選種;適時播種;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S633.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3-0113-01
大蒜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用途廣泛。鮮食蔬菜佐餐周年供應,加工產品種類繁多,可作為調味品、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以及美容化妝品的原料。有殺菌、抑菌、抗毒、健脾胃等醫療保健功效。對高血脂、高膽固醇、糖尿病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并對胃、腸、肝、肺、乳腺等癌癥具有一定的減輕和治療功效,從而深受消費者的青睞。近年來,隨著大蒜的功效越來越廣為人知,大蒜種植面積逐漸擴大,但是由于氣候原因或管理措施缺位,嚴重影響了大蒜的品質和商品性能。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實踐,并結合眾多文獻報道的新種植技術,對菏澤大蒜栽培新技術作一概述,以期為大蒜種植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1 選種與整地
大蒜的產量高低與蒜種關系甚為密切,因此播種前必須選好蒜種。良好蒜種應具備的條件是:蒜瓣肥大均勻,肉質潔白堅實,無傷痕、無糖化、無光皮、蒜皮薄,呈紫紅色,底部平、發芽快而齊,發芽率可達95%以上。以收獲青蒜為目的的用種量為1 500~1 950kg/hm2,以收獲蒜頭為目的的用種量為1 050~1 125kg/hm2。耕翻深度一般在20cm左右,要細耕、耙平、耙實,沒有明顯坷垃,達到“齊、松、碎、凈”。根據水源確定畦的長短,可做長80~100m、寬4.2~4.4m的畦,也可做長40~50m、寬4.2~4.4m的畦。
2 適時播種與合理密植
由于栽培目的不同,播種時間也有差異。收獲青蒜的,露地栽培通常在9月上中旬播種,播種50~60d后即可采收。收獲蒜頭的,通常在10月上中旬播種。播種過早,氣溫過高,蒜種發芽出土困難,缺苗嚴重;播種過遲,易形成獨蒜頭,影響產量。播種前如能把蒜種放在0~4℃的低溫條件下存放25~30d,則可大大提早其發芽和出土時間,且出土整齊。播種前要曬蒜瓣1~2d。合理密植是提高大蒜產量的關鍵措施,過密或過稀其產量均不高。種植大蒜的密度規格一般是:收青蒜的行株距為(13~17)cm×(7~8)cm,收蒜頭的行株距為17cm×(10~12)cm。一般畦寬1.7~2.0m,畦高23~27cm。按順序在畦面上劃行開溝擺種,溝深7~10cm為宜,蒜種入土要求正直。蒜種在溝內擺好后,再施腐熟人糞尿于播種溝內,覆土。覆土不可過深,以不見蒜種為度。為了保濕、降溫和防雜草生長,大蒜播種后可在畦面上蓋1層稻草或草皮。當天晚上可以進行1次溝灌,水位應低于畦面3cm以下,讓其自然滲透。若無溝灌條件,要先把畦床澆濕,以利發芽和生長。
3 肥水管理
追肥一般進行2次。第1次追肥在葉期,用過磷酸鈣187.5kg/hm2加氯化鉀112.5kg/hm2與稀薄的腐熟人糞尿7.50~11.25t/hm2混合施用,以促進蒜葉生長。第2次追肥在冬至前后進行,用過磷酸鈣150kg/hm2加氯化鉀75kg/hm2與碳銨225~300kg/hm2混合堆漚數天后,對水施用,或用過磷酸鈣150kg/hm2加氯化鉀75kg/hm2與稀薄腐熟人糞尿7.50~11.25t/hm2混合施用,以促進鱗莖的生長增大。據調查,若在第2次追肥時,能再加上熟石膏15kg/hm2與肥料一起混合施用,將對蒜頭的生長和增大更有良好作用。大蒜需水量比較大,整個生長期一般需要澆4次水。一是覆膜水。大蒜播種后需及時澆水,澆足澆透,一株不漏,澆水1 500 m3/hm2。此次水既滿足大蒜種植的需要,又為覆蓋地膜提供方便。二是壯苗水。一般在4月上旬左右或地溫在15℃以上時澆水。三是出薹水。蒜薹剛一出尖即澆此水。四是膨大水。拔完蒜薹即澆此水。
栽培新技術范文2
一、選擇適宜品種
種藕要選擇藕粗而圓、表皮白色、肉質脆嫩、味甜、品質好、產量高的早熟品種,如“鄂蓮4號”、“鄂蓮5號”、“濟南白蓮藕”等。
二、建藕池
1.選址備料。藕池要選在陽光充足、沒有樹木蔭蔽的村頭荒地、荒宅、廢舊坑塘、低洼廢棄地等處。建667平方米藕池需石灰5噸、水泥5噸、沙子30噸、8絲聚乙烯塑料薄膜800平方米、長×寬×厚為70厘米×50厘米×5厘米的水泥預制塊230塊。667平方米總造價約5000元。
2.建池。池深60厘米,池壁斜度60度。將石灰撒入池底,用旋耕犁旋耕2~3遍,耕深20厘米,土灰混合均勻后,用夯土機將池底整平壓實,用3∶7的石灰土將池壁夯實,用薄膜將池底、池壁鋪平鋪好,再抹2~3厘米厚的混凝土,將準備好的斜板立在池壁上,用水泥抹縫抹好。所建藕池可使用15年。
三、整地施肥
將稻草、麥秸、玉米秸稈或雜草鋪入池內,厚30~40厘米,每667平方米需用秸稈1.5萬公斤。將土雜肥5000公斤、磷酸二銨50公斤、硫酸鉀50公斤,與蓋土混合均勻后蓋在秸稈上,厚12~15厘米。
四、種藕選擇與排藕
種藕于臨栽前挖出,選符合本品種特性并帶有子藕的整藕作藕種,子藕必須向同一方向生長。種藕在第二節后1.5厘米處切斷,向種藕噴50%多菌靈500倍液或百菌清600倍液,悶1天后備用,也可用500倍的50%多菌靈溶液浸種30分鐘消毒。
排藕在清明至谷雨進行,667平方米用藕種300公斤,行距1.5~2米,株距0.6~1米,排藕時藕頭埋入秸稈中12~15厘米深,后把節稍翹在水面上,以利用陽光促進萌芽。各株間以三角形對空排列,以使蓮鞭分布均勻。四周邊行藕頭朝向池內,以免蓮鞭伸到埂外。排藕后灌水4~5厘米深。
五、田間管理
1.除草、摘葉、折花。栽后半月出現浮葉時進行除草。定植一個月后浮葉逐漸枯萎時,摘去浮葉使陽光透入水中提高水溫。立葉布滿水面時不宜再下田除草,以免碰傷藕身。現蕾后將花梗曲折插入泥中。
2.追肥。生長期間需進行2次追肥。第一次追肥在蓮藕生出5~7片立葉進入旺盛生長期時,667平方米施糞肥1000~1500公斤或磷酸二銨10公斤、硫酸鉀10公斤。第二次追肥在結藕時,667平方米施三元復合肥50公斤。追肥應在無風的晴天進行,施肥前放淺水,肥料充分吸入土中后再灌至原來的水位。追肥后可潑澆清水沖洗荷葉。
3.水位調節。栽植初期,保持4~7厘米的淺水;生長旺盛期,隨著立葉及分枝的旺盛生長,逐漸加深水層至12~15厘米;結藕期,以保持4~7厘米的淺水為宜。
4.轉藕梢。當卷葉離池邊1米時,隨時將近池邊的藕梢向池內撥轉,以使結藕分布均勻。生長盛期2~3天轉1次,生長緩慢期7~8天轉1次,共轉5~6次。轉梢宜在中午莖葉柔軟時進行,將梢頭托起按撥轉方向埋入土中即可。
5.病蟲防治。蓮藕主要病害為腐敗病,它主要侵害蓮藕地下莖部,造成變褐腐爛,并導致地上部分枯萎。防治方法:①排藕前用石灰消毒,每667平方米藕池放生石灰塊50~70公斤;②生長期發病,及時拔除病株,全田噴灑50%多菌靈600倍液加75%百菌清600倍混合液,或將上述兩種殺菌劑等量混合好,每667平方米用500克拌細土25公斤,堆悶4小時后撒入池中,5~7天1次,連防2~3次。主要害蟲為蚜蟲和斜紋夜蛾,蚜蟲可用吡蟲啉、蚜虱凈等防治,斜紋夜蛾可用菊酯類農藥、抑太保、卡死克等防治。
栽培新技術范文3
[關鍵詞] 玉米病蟲害防治 玉米栽培新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065-01
引言
玉米作為我國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農作物,是食品、飼料、化工等行業的重要原料。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歷史種植經驗的總結,我國玉米種植經驗日趨成熟,但是由于經濟占用耕地開發、城市建筑及退耕還林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耕地面積大量減少,因此在提升一定面積上的糧食產量是很有必要的,這就要求及時進行玉米栽培技術革新。近年來,玉米病蟲害的發生于危害已成為制約玉米生產穩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及時進行玉米病蟲害防治尤為重要。本文就針對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進行論述。
1 玉米栽培新技術要點
1.1 注意種植力度的合理分配
在玉米生長的過程中,對于環境條件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同時必須嚴格注意玉米種植力度。玉米根系的生產發育規律與玉米成長環境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 ,所以種植玉米一定要根據土壤的肥力及當地氣候狀況進行種植。通過前人試驗探索,我們得知,生產水平越高,最適宜的玉米種植密度就越大。因此要注意玉米種植力度的合理分配。
1.2 植株長相與管理技術
玉米在每一時期的生長狀況都有所不同,對待不同時期植株的不同長相,要予以重視,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前人的探索中可知:玉米出苗―拔節期需大概22天,地下部分生長快速,而莖、葉部分生長較慢,豐產長相是苗齊、苗均、苗壯,莖基部扁而敦實,葉厚而深綠,且根系發達。五葉期時應該及時定苗。拔節時一抽雄期約為25~28天,莖葉生長充分,雌雄穗分化迅速,此時豐產植株的長相為生長整齊、肥壯,莖部節間短而粗實,中部葉片寬厚濃綠有光澤。這時應施較少的拔節肥,多施攻穗肥,并及時澆水,使的穗大粒多,并注意玉米螟的l生,及時進行隔行去雄工作。抽雄成熟期約為40天,此時根莖葉已停止生長,豐產植株長相為稈青葉綠,穗大出懷,籽粒飽滿且無禿尖。如需必要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授粉工作結束后要剪掉雄穗,提高光能利用率以增加抗倒能力。要注重植株長相不同時期所表達的信息,給予玉米適當有效的管理。
1.3 適時收獲期管理
生長期間要仔細關注,收獲期間也不可馬虎。針對農民在生產上普遍早收玉米,玉米收獲難以到達期望,降低品質和產量這一現象,曾進行過對玉米產量影響的實驗。結果表明,早收7天產量減少7%~10%,適宜的收獲時期在灌漿結束即籽粒乳線消失后(或苞葉發黃后7~10天),一般在每年9月20日之后;比往年生產上晚近7天收獲,這樣一般可增產10%,實驗結果表明,玉米要獲得高產,適時晚收也是有效且實用的技術。故此,想要豐收,最關鍵的便是在收獲期把好最后一關,進行良好管理。
2 玉米栽培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2.1 農業管理技術
玉米病蟲害是長期制約玉米產量與質量的重要因素,而作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一種,廣大農民應以農業措施為基礎,在其他作物收割好后選取適當時間播種玉米;相關農業部門應加強對玉米病蟲害發生動態的檢測力度,及時病蟲消息;并進行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農業管理技術。
2.2 化學防治技術
玉米栽培所遭遇的病蟲害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日益發達的科學技術所使用的各種化學物質引起的,因此,要想徹底的解決病蟲害問題,一些方面也要依靠化學技術予以解決。可在播種期或其他時期應對玉米生長情況和面臨問題給予相應化學技術防治,如:播種期采用藥劑防治,對比玉米詳實情況,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結合田地進行一次封壟作業等。
2.3 生物防治技術
鑒于目前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各種影響,采取生物防治是很有必要的。農民在選取種子時,要選取優質玉米種,在田間管理時,做好玉米排水工作,并重視病癥植株對病癥植株及時拔出進行深埋或焚燒,以免影響其他健康植株。在玉米幼苗時期及時噴灑農藥,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2.4 物理防治技術
對玉米進行管理期間,要重視輪作和休耕,進行倒茬、輪作以及深翻處理;在進行田間管理過程中,將出現病癥的玉米植株拔出;及時做好肥水管理。
結語
我國玉米栽培技術在日趨成熟,經過相關農業部門的努力,一些合理的玉米增產技術正在檢驗與使用中,玉米栽培技術的革新將會為玉米產量質量的增加帶來福音。目前我國在傳統的病蟲害防治手段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為實現玉米的高產豐收不懈努力。先進的種植技術加上重大病蟲災害最低化,將會為玉米生產高效、穩定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玉米偏壟通透栽培密度對比試驗研究[J]. 王冠. 中國農學通報. 2009(19)
[2]一次性施肥對春玉米產量和環境效應的影響[J]. 楊俊剛,高強,曹兵,陳新平. 中國農學通報. 2009(19)
栽培新技術范文4
關鍵詞:玉米栽培;新技術;病蟲害;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S51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86
在黑龍江省,玉米是種植面積最廣的糧食產物之一,可以說,玉米的種植已經直接影響到了整個黑龍江省糧食的生產質量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在進行玉米種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無論是對于玉米的栽培還是病蟲害的防治都要格外重視,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黑龍江省玉米的生產質量,從而促進黑龍江的經濟發展。
1 玉米栽培新技術
1.1 精細耕地
玉米是一種高桿作物,它的根系是十分發達的,因此相比起其他農作物而言,玉米對于環境的適應力十分強大,對于土壤并沒有過于嚴格的要求。而精細耕地主要就是采用機械化的手段對土地進行整治,做到深耕碎垡,從而促進玉米在后期的生L。在整地的過程中還要注意,需要將田地中的殘留物運出去,這樣才能幫助種子更好吸收土壤中的營養。除此之外,在進行翻曬土壤的時候,深度一定要達到20cm左右,這樣才可以將土壤中的病菌徹底殺死,從而為玉米的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健康的環境。
1.2 良種處理
在播種玉米之前,除了要對耕地進行整治以外,還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精選良種。種子的挑選需要根據當地的土壤環境、氣候等來進行挑選,只有這樣才能挑選出適合在當地生長的良種,從而確保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的穩定性,以此還可以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并且對黑龍江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幫助。而在挑選出合適的良種后,為了讓種子的出芽率有所提升,因此也可以對種子進行適當的處理,包括浸種、曬種等方式,提高種子的抗病蟲害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一些化學藥劑來進行拌種,這樣對病蟲害的防治也會起到一定的效果,同時還有助于玉米產量的提高。
1.3 科學播種
當土地與種子都處理完畢后,就可以進行播種工作。當然,在進行播種工作時,一定要注意播種的時間,并不是任何時間都可以進行播種,要確保玉米的播種處于最佳時期,也就是在谷雨時節,按照公歷時間計算就是在4月底―5月初之間。除了要注意播種的時間以外,在播種時也需要注意玉米播種的密度,不能夠過于密集也不能太過疏散。這是因為,玉米在播種時的密度會對玉米的產量造成直接的影響。當然,不同品種的玉米其播種時的密度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在進行播種之前一定要充分的了解玉米的特性,才能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播種。
1.4 施肥處理
在播種好玉米之后,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施肥。在玉米的生長過程當中,每一個階段都需要使用到不同的肥料。因此,農民在進行玉米種植時,最好能提前將所需要的肥料統一準備好。而在施肥過程中一定保證充分的底肥,同時,主要使用氮磷鉀肥。
2 玉米的病蟲害防治
2.1 蟲害防治
在玉米的種植過程當中,遇到最典型的蟲害有兩種,玉米蚜蟲;玉米螟。這2種蟲害對于玉米都會產生較大的危害,特別是玉米蚜蟲。玉米蚜蟲的繁殖率十分高,在玉米種植過程當中,經常會聚集在一起,對玉米植株造成較大的危害。當產生玉米蚜蟲蟲害時,在玉米植株上會形成黑色的片狀物。在進行玉米蚜蟲的防治過程當中,主要是利用天敵來防治。比如說瓢蟲和小黑蛛等這些都是玉米蚜蟲的天敵,對玉米蚜蟲的防治有著巨大幫助。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化學藥劑來消滅玉米蚜蟲。比如說敵敵畏,對于玉米蚜蟲的防治就能起到重要作用。
2.2 病害防治
在玉米的種植當中,主要需要注意2種病害的出現,這2種病害分別就是黑粉病和小斑病。
2.2.1 黑粉病
黑粉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玉米植株感染了黑粉。要想對黑粉病進行防治,可以在玉米播種之前,將玉米種子與粉銹寧混合在一起,這樣可以有效的降低玉米感染黑粉的幾率;如果耕地沒有進行有效的整治,在耕地上堆積了許多病原物,那么也有可能會使玉米植株感染黑粉病。針對這樣的情況,就是要在玉米收割的時候,對玉米植株進行及時的清理,確保之后的玉米植株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2.2.2 小斑病
在夏季的時候,由于氣候的問題,很容易引發小斑病和枯萎病的發生。由于這一類的病害主要是發生在7、8月份,因此農民可以提前進行防治。防治的手段包括選用對小斑病抗性較強的玉米品種以及播種后注意增施有機肥,同時注意做好玉米田地的通風、排水工作,預防小斑病。
參考文獻
栽培新技術范文5
關鍵詞 茶薪菇;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6.1+9.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7-0119-01
茶薪菇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蓋肥柄脆,具有獨特的風味,可烹制成各種美味佳肴。由于子實體中富含多種氨基酸、礦物質與多糖,常食茶薪菇具有降低膽固醇、延緩衰老的作用[1],有多種保健和藥用價值,具有很好的市場開發前景。經過多年的菌種選育與高效栽培技術研究,探索了一套高產高效栽培茶薪菇的新技術,現總結如下。
1 選擇優良菌種
茶薪菇屬中溫偏高品種,菌絲生長范圍在8~35 ℃,最適溫度為24~28 ℃,出菇溫度范圍在10~33 ℃,最適溫度為16~26 ℃[2-3]。高效栽培應選擇適應栽培地氣候的優良菌種,選育的新品種贛茶AS-1系中溫偏高,母種培養基采用PDA加富培養基,接種萌發快,活力強。菌絲生長勢強,生長速度快,抗雜性強。具有出菇溫度廣等特性。
2 選擇合適的栽培時期
茶薪菇通常在春、秋季栽培出菇,但當季時間出不完菇,需越夏、越冬到氣溫適宜時,菌袋才能出完菇[4]。這不僅使菌袋營養損耗大,而且降低了栽培設施、資源的利用率。反季節栽培制菌包時間應選在2月中旬至3月底為菌絲培養階段,菌絲生長期加溫培養,菌袋菌絲培養40~50 d,4月初進入出菇管理階段,這樣出菇期長,基本上當季可完成出菇。
3 保持菌種菌齡一致性
在菌絲生長期,菌絲有時出現參差不齊現象,因此會影響子實體發生的一致性,經過多年的試驗表明:菌種經過逾30 d的培養,菌種表面培養基會失水,菌種瓶(菌種袋)表面菌齡相對比菌瓶下面菌齡長,在接種菌袋前將菌種瓶表面的老菌種挖去,菌種萌發迅速吃料,菌包菌絲生長基本一致。
4 菌袋制作與滅菌
母種培養基:采用PDA加富培養基,接入母種萌發快,活力強。
栽培培養基:棉籽殼45%、木屑(闊葉樹)30%、玉米粉5%、豆粕3%、麥麩20%、石膏粉1%、鈣鎂磷1%。
根據生產所需的數量按配方分別按比例稱取棉籽殼、木屑、麥麩,玉米粉、豆粕、石膏粉、磷肥(木屑在拌料前1 d下午加水預濕使其充分吸水),其余的培養料充分干拌均勻,加水(料∶水=1.0∶1.2)到料中充分混拌均勻。調整含水量至60%~65%(用手握料,手之間有水滲出而不下滴,培養料含水量不能高)。拌料要求做到料勻、水勻、pH值勻。選用規格15.00 cm×30.00 cm×0.05 cm高壓聚丙烯塑料袋,培養料中木屑刺破料袋外面加套袋,每袋料干重300~350 g,裝料松緊適度,高度13~15 cm,用手壓平培養料表面(有條件的可用裝袋機裝料),及時套上套環并塞好棉塞(套環棉塞透氣菌絲生長快于用繩子扎口),防止水分蒸發散失。然后立即進行常壓(4 h內將溫度加到100 ℃,保持12~14 h)或高壓滅菌,溫度高拌料裝袋時間在6 h內完成,及時滅菌避免培養料發酵酸化,滅菌要徹底,制作過程要嚴防菌袋刺、磨穿孔,以防雜菌污染。滅菌結束,溫度降到60~70 ℃時將茶薪菇料袋移到接種室冷卻。
5 栽培袋接種
料袋溫度冷卻至30 ℃時接種,利用余溫接種后菌絲萌發快,接種量為每瓶菌種接30~40個料袋,菌種瓶表面菌種失水應挖除。接種必須嚴格按接種操作,接種箱或接種室應徹底消毒。
6 培養室消毒
菌包培養的培養室要求清潔、干燥和通風換氣,培養室在菌袋進入前用消毒藥品進行消毒。如高錳酸鉀與甲醛或氣霧消毒劑等藥品。培養溫度設置在22~26 ℃。接種后避光培養,培養室期間注意定期消毒殺菌,減少菌包培養期因環境污染影響菌包菌絲生長。并經常檢查,如有發現雜菌污染的菌袋,要及時搬出處理,防止擴散蔓延。一般接種后40~50 d菌絲即可長滿菌袋。
7 搔菌出菇
茶薪菇接種后50~60 d即可出菇。為出菇整齊,菌絲長滿菌袋后即進行搔菌出菇管理。
8 出菇方式
墻式堆疊或直立排放,然后將棉花塞拔掉打開袋口,將料袋表面老菌種耙去,墻式堆疊排放,每堆疊排放1層后在菌袋上面放毛竹片(菌包不易倒塌)。也可將菌包直立排放在床架出菇管理,茶薪菇向光性較強,出菇后不要隨意移動菌袋。
9 水分管理
菌絲由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料面有黃水株,繼而變褐色出現小菇蕾。此期間,要加大空氣相對濕度并保持在85%~95%,早晚應噴水保濕。溫度保持在20~28 ℃,開袋后10~15 d就會生長出大量子實體。
出菇后適當并減少通風次數和時間,以防氧氣過多導致早開傘,菌柄短、肉薄。當茶薪菇子實體菌蓋由褐色變暗
紅色或土黃色,菌膜未破時采收。因茶薪菇菌柄較脆,容易折斷,采收時應抓基部拔下,同時防止傷及幼菇。采收后菌袋料面需清理菇腳殘留,菌絲恢復生長5~6 d,補充水分與養分,在水中加入菇得力、白糖、磷酸二氫鉀營養液等噴灑在菌袋料內,也可每袋內灌水浸泡,24 h后倒去菌包多余的水。出完一批菇后,茶薪菇菌袋已消耗一定量水分,此時關鍵是補充水分,在補充水分的同時補充養分,是產量與質量的保證,7~10 d后又可長一潮菇,這樣管理出菇整齊,子實體商品菇比例高。每采完一批菇,并重復上述管理,共可采收4~6潮菇。
10 設施配套
進入冬季,由于氣溫低,影響出菇,可通過通入蒸汽加溫,保證出菇生長的溫度,由于溫度低、鮮菇少,填充了市場淡季,且價格較好,經濟效益高[4]。
11 參考文獻
[1] 陳小保,譚育林,褚武英.茶樹菇-Ws子實體應用成分分析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29):11851.
[2] 楊建民.茶樹菇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2(2):23.
栽培新技術范文6
關鍵詞設施;桃樹;栽培管理;技術
設施栽培桃樹不僅能使桃果提早上市,而且連年高產優質。果實的形狀、風味和色澤等性狀都明顯優于當地傳統方法生產的果品,因此受到廣大果農的歡迎。
1休眠期的管理
桃樹要經過自然休眠才能開花結果。在設施栽培條件下,為了將其生長發育期提前,加速桃樹的自然休眠進程,應在夜間自然氣溫低于7℃的情況下,采取白天放簾遮蔭、夜間拉簾通風降溫的措施,為樹體創造一個良好的低溫環境,使其提早完成休眠過程,進入生長發育階段。
2萌芽期的管理
桃樹通過1個月左右的低溫休眠后,給予適宜的光照、溫濕度,才能使其萌芽、開花。
2.1光照
桃是極喜光樹種,在設施栽培的條件下,光照強度減少為自然條件下的60%~70%。因此,要經常清掃薄膜上的塵土;如遇連續陰雨天,可在溫室內后墻粘掛反光膜;在冬春光照不足的季節增加光照。
2.2溫度、濕度
根系開始活動的地溫為4~12℃,最適宜生長的地溫為18℃。萌芽期白天最高溫度不超過28℃,夜晚最低為0℃。設施內主要靠日光來增溫,靠開關通風口和揭蓋棉被等覆蓋物來調控溫度。從萌芽至開花期,日平均溫度保持在10~18℃,白天最高溫度可達25~28℃,夜間保持在5℃以上。土壤濕度可通過控制灌水來調節,空氣濕度可采取通風換氣來調節。萌芽期適宜的相對濕度為70%~80%。
3花期管理
3.1花期溫度、濕度調控
花期最適宜的溫度白天控制在18~20℃,夜間5~7℃。棚室內氣溫的調控通過調整放風時間和通風口的大小來實現。花期空氣濕度要控制在50%~60%,落花期以后控制在60%以下。控制濕度的方法是減少灌水次數和通風排濕。
3.2花期授粉
設施栽培桃樹,在栽植時一定要配置授粉樹,主要采取放蜜蜂或人工輔助授粉來提高結實率,爭取高產、穩產。
4果實發育期的管理
4.1溫度
果實發育期溫室內溫度白天應在22~25℃,夜間應為8~15℃,并保證不超過10℃以上的溫差。為在夜間減弱葉片呼吸強度,增加營養積累,必須維持一定的溫差。3~4月夜間仍需蓋部分棉被或草簾,以防止冷空氣侵襲或溫度過低,特別是在果實膨大期,灌水后溫度過低,容易引起裂果。
4.2濕度
可結合追肥澆1~2次水。果實發育期空氣相對濕度應控制在50%~60%。
4.3光照
提高光照強度,首先控制棚高不超過3.2m,其次通過選擇優質大棚膜、地上鋪反光膜、控制枝量和延長揭簾時間等措施補光,尤其是在陰雨天也應盡量揭開棉被,利用散射光。此外,應每隔10~15d清掃1次大棚膜,這對于提高透光率效果明顯。
4.4施肥
在接近硬核期和果實膨大期,每株可施磷酸二銨20g、硫酸鉀25g,或尿素30g、磷酸二氫鉀30g。當桃樹新梢長至5~7片葉時,每隔5~10d進行1次葉片噴肥,前期噴尿素或磷酸二銨,后期噴磷酸二氫鉀,采前2周噴1次0.2%氯化鈣以增加果實硬度,提高耐貯性。
4.5樹體綜合管理
①抓好疏果。重點疏除晚茬果、小果、密果、朝天果、畸形果和簇生果等。②搞好修剪。注意適當早摘心,可有效地防止生理落果。果臺副梢長至3~5片葉時摘心,或用15%多效唑50~100倍液蘸尖。及時疏除無果枝。二次梢只留1個果,其余的果均疏除。同時及時疏除直立枝、過密枝和部分競爭枝。③搞好病蟲害防治。在果實發育期,每隔15d噴1次甲基托布津、代森錳鋅等殺菌劑。后期主要防治蚜蟲,可噴1次撲虱蚜或吡蟲啉等殺蟲劑。④使果實見光。
5采果后的更新修剪與促花
5.1更新修剪
對于一些與樹干粗度和枝量相近的大型枝組要疏除或回縮,樹干上的一些背上枝和與地面所呈現角度高于枝干的枝組,可以疏除或拉平。對于新梢應按照相鄰枝條的距離不小于20cm,并且互不交叉或重疊的要求,去弱留壯,每個樹體留枝量保持在50個左右,多余的枝芽都要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