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歐姆定律教案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歐姆定律教案范文1
1 知識目標
1.1 知道電動勢的定義.
1.2 理解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義,并能熟練地用來解決有關的電路問題。
1.3 知道電源的電動勢等于電源沒有接入電路時兩極間的電壓,電源的電動勢等于內、外電路上電勢降落之和。
1.4 理解路端電壓與電流(或外電阻)的關系,知道這種關系的公式表達和圖線表達,并能用來分析、計算有關問題。
1.5 理解閉合電路的功率表達式。
1.6 理解閉合電路中能量轉化的情況。
2 能力目標
2.1 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會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分析外電壓隨外電阻變化的規律。
2.2 理解路端電壓與電流(或外電阻)的關系,知道這種關系的公式表達和圖線表達,并能用來分析、計算有關問題。
2.3 通過用公式、圖像分析外電壓隨外電阻改變規律,培養學生用多種方式分析問題能力。
3 情感目標
3.1 通過外電阻改變引起電流、電壓的變化,樹立學生普遍聯系觀點。
3.2 通過分析外電壓變化原因,了解內因與外因關系。
3.3 通過對閉合電路的分析計算,培養學生能量守恒思想。
3.4 知道用能量的觀點說明電動勢的意義。
教學建議
1 電源電動勢的概念在高中是個難點,是掌握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關鍵和基礎,在處理電動勢的概念時,可以根據教材,采用不同的講法.從理論上分析電源中非靜電力做功從電源的負極將正電荷運送到正極,克服電場力做功,非靜電力搬運電荷在兩極之間產生電勢差的大小,反映了電源做功的本領,由此引出電動勢的概念;也可以按本書采取討論閉合電路中電勢升降的方法,給出電動勢等于內、外電路上電勢降落之和的結論.教學中不要求論證這個結論.教材中給出一個比喻(兒童滑梯),幫助學生接受這個結論。
需要強調的是電源的電動勢反映的電源做功的能力,它與外電路無關,是由電源本生的特性決定的。 電動勢是標量,沒有方向,這要給學生說明,如果學生程度較好,可以向學生說明,做為電源,由正負極之分,在電源內部,電流從負極流向正極,為了說明問題方便,也給電動勢一個方向,人們規定電源電動勢的方向為內電路的電流方向,即從負極指向正極。
2 路端電壓與電流(或外電阻)的關系,是一個難點.希望作好演示實驗,使學生有明確的感性認識,然后用公式加以解釋.路端電壓與電流的關系圖線,可以直觀地表示出路端電壓與電流的關系,務必使學生熟悉這個圖線。
學生應該知道,斷路時的路端電壓等于電源的電動勢.因此,用電壓表測出斷路時的路端電壓就可以得到電源的電動勢.在考慮電壓表的內阻時,希望通過第五節的“思考與討論”,讓學生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3 最后講述閉合電路中的功率,得出公式 , .要從能量轉化的觀點說明,公式左方的 表示單位時間內電源提供的電能.理解了這一點,就容易理解上式的意義:電源提供的電能,一部分消耗在內阻上,其余部分輸出到外電路中。
教學設計方案
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1 教育目標
1.1 知識教學點
1.1.1 初步了解電動勢的物理意義。
1.1.2 了解電動勢與內外電壓的關系。
1.1.3 理解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及其公式,并能熟練地用來解決有關的電路問題。
1.1.4 理解路端電壓與電流(或外電阻)的關系,知道這種關系的公式表達和圖線表達,并能用來分析、計算有關問題。
1.1.5 理解閉合電路的功率表達式,理解閉合電路中能量的轉化。
1.2 能力訓練點
通過用公式、圖像分析外電壓隨外電阻變化而變化的規律,培養學生用多種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1.3 德育滲透點[來源:高考資源網]
1.3.1 通過外電阻的改變而引起I、U變化的深入分析,樹立事物之間存在普遍的相互聯系的觀點。
1.3.2 通過對閉合電路的分析計算,培養學生能量守恒的思想。
2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2.1 重點
①正確理解電動勢的物理意義。[來源:高考資源網]
②對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2.2 難點
路端電壓、電流隨外電阻變化規律。
2.3 疑點
路端電壓變化的原因(內因、外因)。
2.4 解決辦法
制作多媒體課件,采用類比分析、動態畫面、圖像等幫助同學增強感性認識,逐步了解電動勢的含義,推導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公式,分析各項的意義,使學生有初步整體感知,精選運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分析路端電壓隨外電阻改變而改變的規律的典型例題,結合圖像分析突破難點。
3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都知道,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那么,導體中形成電流的條件是什么呢?(學生答:導體兩端有電勢差)
演示:將小燈泡接在充滿電的電容器兩端,會看到什么現象?(小燈泡閃亮一下就熄滅.)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分析:當電容器充完電后,其上下兩極板分別帶上正負電荷,如圖1所示,兩板間形成電勢差.當用導線把小燈泡和電容器兩極板連通后,電子就在電場力的作用下通過導線產生定向移動而形成電流,但這是一瞬間的電流.因為兩極板上正負電荷逐漸中和而減少,兩極板間電勢差也逐漸減少為零,所以電流減小為零,因此只有電場力的作用是不能形成持續電流的。
教師:為了形成持續的電源,必須有一種本質上完全不同于靜電性的力,能夠不斷地分離正負電荷來補充兩極板上減少的電荷.這才能使兩極板保持恒定的電勢差,從而在導線中維持恒定的電流,能夠提供這種非靜電力的裝置叫電源.電源在維持恒定電流時,電源中的非靜電力將不斷做功,從而把已經流到低電勢處的正電荷不斷地送回到高電勢處.使它的電勢能增加。
4 課時安排[來源:高考資源網][來源:高考資源網]
1課時
5 教具學具準備
不同型號的干電池若干、小燈泡(3.8V)、電容器一個、紐扣電池若干、手搖發電機一臺、可調高內阻蓄電池一個、電路示教板一塊、示教電壓表(0~2.5V)兩臺、10Ω定值電阻一個、滑線變阻器(0~50Ω)一只、開關、導線若干。
6 學生活動設計
學生觀察、動手測電源電動勢,并邊觀察邊思考,逐步推導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在教師的啟發下逐漸理解公式含義,引導學生用公式法和圖像法去分析同一問題。
7 教學過程
教師:同學們都知道,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那么,導體中形成電流的條件是什么呢?(學生答:導體兩端有電勢差。)
演示:將小燈泡接在充電后的電容器兩端,會看到什么現象?(小燈泡閃亮一下就熄滅。)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分析:當電容器充完電后,其上下兩極板分別帶上正負電荷,如圖1所示,兩板間形成電勢差。當用導線把小燈泡和電容器兩極板連通后,電子就在電場力作用下沿導線定向移動形成電流,但這是一瞬間的電流。因為兩極板上正負電荷逐漸中和而減少,兩極板間電勢差也逐漸減小為零,所以電流減小為零,因此要得到持續的電流,就必須有持續的電勢差。
教師:能夠產生持續電勢差的裝置就是電源。那么,如何描述電源的特性?電源接入電路,組成閉合電路,閉合電路中的電流有什么規律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閉合電路歐姆定律。
8 板書設計
8.1 電源電動勢:等于電源沒有接入電路時兩極間的電壓。
8.2 閉合電路歐姆定律。
閉合電路中的電流跟電源的電動勢成正比,跟內、外電路的電阻之和成反比。
8.3 路端電壓跟負載的關系。
路端電壓隨外電阻增大而增大。
歐姆定律教案范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鞏固串聯電路的電流和電壓特點.
2.理解串聯電路的等效電阻和計算公式.
3.會用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2.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興趣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加強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從解決兩只5Ω的定值電阻如何得到一個10Ω的電阻入手引入課題,從實驗得出結論.串聯電路總電阻的計算公式是本節的重點,用等效的觀點分析串聯電路是本書的難點,協調好實驗法和理論推導法的關系是本書教學的關鍵.
教法建議
本節擬采用猜想、實驗和理論證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
實驗法和理論推導法并舉,不僅可以使學生對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的認識更充分一些,而且能使學生對歐姆定律和伏安法測電阻的理解深刻一些.
由于實驗法放在理論推導法之前,因此該實驗就屬于探索性實驗,是伏安法測電阻的繼續.對于理論推導法,應先明確兩點:一是串聯電路電流和電壓的特點.二是對歐姆定律的應用范圍要從一個導體擴展到幾個導體(或某段電路)計算串聯電路的電流、電壓和電阻時,常出現一個“總”字,對“總”字不能單純理解總和,而是“總代替”,即“等效”性,用等效觀點處理問題常使電路變成簡單電路.
教學設計方案
1.引入課題
復習鞏固,要求學生思考,計算回答
如圖所示,已知,電流表的示數為1A,那么
電流表的示數是多少?
電壓表的示數是多少?
電壓表的示數是多少?
電壓表V的示數是多少?
通過這道題目,使學生回憶并答出串聯電路中電流、電壓的關系
(1)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相等.
(2)串聯電路兩端的總電壓等于各支路兩端的電壓之和.
在實際電路中通常有幾個或多個導體組成電路,幾個導體串聯以后總電阻是多少?與分電阻有什么關系?例如在修理某電子儀器時,需要一個10的電阻,但不巧手邊沒有這種規格的電阻,而只有一些5的電阻,那么可不可以把幾個5的電阻合起來代替10的電阻呢?
電阻的串聯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2.串聯電阻實驗
讓學生確認待測串聯的三個電阻的阻值,然后通過實驗加以驗證.指導學生實驗.按圖所示,連接電路,首先將電阻串聯入電路,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壓表的讀數為一整數(如3V),電流表的讀數為0.6A,根據伏安法測出.
然后分別用代替,分別測出.
將與串聯起來接在電路的a、b兩點之間,提示學生,把已串聯的電阻與當作一個整體(一個電阻)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壓示數為一整數(如3V)電流表此時讀數為0.2A,根據伏安法測出總電阻.
引導學生比較測量結果得出總電阻與、的關系.
再串入電阻,把已串聯的電阻當作一個整體,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壓表的示數為一整數(如3V)電流表此時示數為0.1A,根據伏安法測出總電阻.
引導學生比較測量結果,得出總電阻與的關系:.
3.應用歐姆定律推導串聯電路的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系:
作圖并從歐姆定律分別求得
在串聯電路中
所以
這表明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等于各串聯導體的電阻之和.
4.運用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例一把的電阻與的電阻串聯起來接在6V的電源上,求這串聯
電路中的電流
讓學生仔細讀題,根據題意畫出電路圖并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未知量的符號.
引導學生找出求電路中電流的三種方法
(1)(2)(3)
經比較得出第(3)種方法簡便,找學生回答出串聯電路的電阻計算
解題過程
已知V,求I
解
根據得
答這個串聯電路中的電流為0.3A.
強調歐姆定律中的I、U、R必須對應同一段電路.
例二有一小燈泡,它正常發光時燈絲電阻為8.3,兩端電壓為2.5V.如果我們只有電壓為6V的電源,要使燈泡正常工作,需要串聯一個多大的電阻?
讓學生根據題意畫出電路圖,并標明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未知量的符號.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
(1)這盞燈正常工作時兩端電壓只許是2.5V,而電源電壓是6V,那么串聯的電阻要分擔的電壓為
(2)的大小根據歐姆定律求出
(3)因為與串聯,通過的電流與通過的電流相等.
(4)通過的電流根據求出.
解題過程
已知,求
解電阻兩端電壓為
電路中的電流為
歐姆定律教案范文3
1、必須帶著明確的教學目的和具體的教學要求去上課
這不光是在紙上寫著目的要求就算數的,而是在頭腦中清楚確切地知道我上這一節課是干什么的?這就要求在備課時很好地鉆研教學大綱和教材,要從整體出發搞清楚每章每節在中學教材中的地位,搞清楚它和教材前后的內在聯系,要從全局觀點來確定一章教材的具體要求,包括應該使學生建立哪些定理法則,掌握哪些定律、公式、技能,應理解和熟練到什么程度。這些任務要恰當地,盡可能均勻地分配到每個課時。
2、熟悉教材
要逐字逐句反復仔細閱讀鉆研,一個符號一個數字都不能放過。有時就是由于疏忽了小地方,往往給學生閱讀課文,理解教材和課外作業帶來不必要的絆腳石。熟悉到什么程度呢?最起碼的要求是教師要能離開教材完整地系統地復述通章通節的教材內容。。其次要解剖教材。深刻掌握前后章節的因果層次,如萬有引力和航天這一章,“開普勒三個定律”是基礎,是學習萬有引力的準備知識,“太陽與行星間的引力”就是這些基礎知識的深化和具體應用,同時又為以后了解萬有引力定律鋪平了道路。對萬有引力定律確切掌握后,關于萬有引力的一些應用也就自然容易接受了。
3、對重點難點要做到心中有數
一堂課一般的說有一個重點就夠了,多了就不成其為重點。例如在“直流電路”的教學中,歐姆定律穿串聯電路,并聯電路都是重點。既是重點,就要下大工夫,花大力氣,各個擊破,多安排幾個課時,務必做到使每個學生都能確實掌握和運用這些基礎知識。因為這是牽涉整個電學教學的關鍵,煮夾生飯那就后患無窮,遇到稍微復雜的問題就會東拉西扯,錯誤百出。在講到“全電路歐姆定律”時,“路端電壓和內外電阻的關系”是難點。既是難點就要由淺入深,由簡入繁,分散處理,反復深化。先研究較簡單的電路,再研究較復雜的電路,先研究電路中某一可變電阻改變做一般變化時的問題,再研究多擲開關改變觸點時的相關問題;先研究外阻阻值作一般變化時的問題,再研究阻值變到兩個極端值―斷路和短路時的問題;先研究外電路結構發生變化的問題再研究內電路結構發生變化的問題;最后再研究某一部分電路改變后,其它各部分電壓、電流相應變化的因果關系問題。每次都搭配一定的例題和練習,教師及時發現學生暴露的缺陷,指出為什么那樣處理是錯誤的,幫助學生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要充分做好實驗的準備工作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做好演示實驗,能使學生對物理現象獲得深刻印象,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概念具有極大的作用。學生實驗對訓練學生的實驗技能,養成科學的工作方法和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因此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必須對實驗這個環節給予高度的重視。
對實驗應根據教材需要賦予明確的目的性,不能為演示而演示,不要搞得五光十色,這樣把實驗變成了魔術表演,反而損害了科學實驗的嚴肅性,結果適得其反,至于演示前對實驗裝置原理應作哪些必要的解說,演示操作如何才能做到干凈利落,應該指導學習觀察什么現象,如何觀察,都要在課前考慮好。
以上都是有關備課的問題。雖然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但上好課是教好課的關鍵,備好課是為了上好課。如果上課時教師沒精打彩,精神委靡;或是喃喃自語,照本宣科;或是只顧內容,不講方法;甚至羅里羅嗦,語無倫次,都會使一堂課失敗,達不到教學效果。我上課時一般對自己提出這樣一些要求:
1、上好一堂課首先要求教師精神飽滿,注意力集中,做到能使學生產生一種信賴感。這就要求教師本人具有充分的自信心,這一條對上好課很重要。我所說的自信不是盲目的妄自尊大,這一信心是建立在對教材的透徹理解和融會貫通上;是建立在對學生的充分了解上;是建立在對課堂活動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上;是建立在對45分鐘的部署安排做到了胸有成竹上。
2、上課時要面對學生,而不是面對黑板或面對教案。要使每個學生都覺得你是針對著他或針對著全班在講課,感覺到你是在以他為對象在講話。如果你老是盯著黑板、盯著教案,或老是盯著鼻子尖下的幾個學生,就會使多數學生感到你忽視了他的存在。事情永遠是相互關聯的,你忽視了他,他做學生的也就忽視你,不聽你那套,思想開小差了,做其它小動作了。
歐姆定律教案范文4
一、農村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現狀反思
我從業20多年來,對農村高級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的實際情況比較了解。我根據經歷和相關同事的介紹,對農村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的現狀作如下概括。
1.教師緊缺,使得物理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身心疲憊,無力準備實驗教學。在我所接觸到的農村中學物理教師中,大多每周都帶5個多班的物理課,平均每班以3節課計算,平均周課時在15節,加上許多物理教師都要跨課頭教學,這樣計算每周課時在17節以上。5個班的物理作業批閱、晚課等又要占有物理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沒有時間和精力準備物理實驗教學。
2.設備不足,使得有許多實驗無法實行。在我所見到的農村中學中,大多都有物理實驗室,但大都屬于堆放物理教具的倉庫,所謂實驗教師大都有物理教師兼任,許多時候只能提供演示實驗所需的道具,大規模的物理實驗根本無法做。
3.多媒體演示代替學生親手實驗。近年來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許多農村高級中學大多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也有相當一部分學校在畢業年級臨近高考時段把高中物理實驗用多媒體演示一遍,以此來代替物理實驗教學,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底下,本來應該在親自試驗中掌握的知識演變成為死記硬背的知識點。這樣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與新課標的要求格格不入。
4.農村中學物理教師自身不重視實驗教學。許多教師在交流中在涉及物理實驗教學時,要么避而不談,要么認為物理實驗教學屬于輔助教學手段,可有可無。這種認識上不足,也成為制約農村高級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農村中學物理實驗教學處于一種被動局面,也成為物理學科適應新的課標要求桎梏,嚴重影響到物理學科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農村中學物理實驗教學出路探索
1.教師應積極開發周邊資源,利用廉價的廢舊物品、家常用品來彌補實驗配備不足的制約,促進農村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發展。例如:我指導學生利用廢舊電阻器,墨水瓶、溫度計等器具制成了焦耳定律演示器,從廢舊電阻器上剪下兩段不同的電阻絲,固定在兩只相同的墨水瓶中,塞上橡皮塞,瓶塞插上接線柱和兩端開口的廢舊溫度計,里面裝滿染色的煤油。這樣,瓶內煤油微小體積變化可較大的顯示出來,通過比較兩瓶內煤油吸熱膨脹時在溫度計的玻璃管上升的高度來比較兩電阻絲產熱的多少;裝上電源、開關、電流表、滑動變阻器、接線柱等并組成電路。這樣既降低了實驗的成本,又鍛煉了學生動手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又如:在教學《浮力》時,我引導學生探究物體沉浮的條件時,將一只雞蛋放入濃鹽水中,然后緩緩倒入清水稀釋、攪拌。隨著鹽水的不斷稀釋,雞蛋排開液體的體積隨著增大,由漂浮狀態慢慢變成懸浮狀態,最終沉入杯底。這說明浸在液體中物體的上浮和下沉,決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雞蛋在學生家里很容易找到,引導學生利用雞蛋做實驗,既可說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重視演示實驗的作用。除了安排適量的學生實驗外,我們可以用大量的演示實驗來闡明物理現象,引導學生探究物理規律。首先,要注意精選實驗,對于每一章節的內容教材所列舉的演示實驗少則三五個,多則十余個。對此我們沒有必要一一演示,只要選取典型實驗延時即可。例如,為使學生建立大氣壓的概念,教師可選擇用“厚紙片頂住一杯水”的演示實驗,不必將馬德堡半球、針筒抽水等演示實驗都端到學生面前。避免學生只看熱鬧忘記本節課主題的現象發生。同時,要再做演示實驗的時候適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作答,深化實驗效果。例如,進行電功率的教學時,教師可先做演示,將“220v,25w”“220v,60w”的兩只燈泡分別串聯和并聯后接入220v的電源上,觀察它們能否正常發光?在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分析,往往能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3.注重學生科學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我們可以通過物理實驗教學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例如,在總電阻教學中,就可進行應用實驗歸納法探索電阻串聯的訓練。首先,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歐姆定律設計一個電路,測定各個電阻的阻值,然后由學生進行實驗,并從實驗中歸納出R串=R1+R2的結論。接著,教師根據串聯電路中電流電壓的特點和歐姆定律,從理論上加以推導,也得出同樣的結果。這樣,在獲得關于串聯總電阻與分電阻關系的知識的同時,學生學習到自己設計電路、總結規律、從理論上論證的初步方法,即實驗歸納法。同時,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例如“判定感生電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學。課前可先留給學生一個思考題:如何判定感生電流方向?怎樣通過實驗加以歸納得出?強化學生的創造意識。在此基礎上,將學生帶到實驗室,根據電磁感應現象的知識,共同設計一個用線圈、電流表、條形磁鐵組成的實驗線路。讓學生自己動手連接線路,觀察實驗現象,并做好記錄。實現了學生的知行統一。
歐姆定律教案范文5
一、多詢問調查,堅持認真備課
我一直堅持多作調查研究,備課做到“四吃透”,即吃透教材大綱、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吃透實驗。在備課中,我重視教學目的和任務,認真按大綱的要求開展調查,領會大綱的精神,弄清每篇、每章、每節和每課時的具體任務和要求,認真、全面掌握教材,參考教學有關資料,力求掌握每個現象、概念、原理、定律、公式和實驗過程,明確各個現象、原理和定律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內在聯系,以及對本專業的作用,為處理好教材和組織好課堂教學奠定基礎。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和對專業技能的了解是提高職業學校物理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把學生在初中的學習情況、對專業的興趣、作業、答卷、走訪相關科學和專業教師等作為調查學生情況的重要渠道,把了解的情況作為選擇教法和編寫教案的重要依據。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又能使學生學到一定的實驗技能,更好地為專業課服務。所以,我在備課別注重備實驗演示。比如左手定則的演示實驗,通過演示達到三個目的:第一,讓學生看清楚通電導體在磁場中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在什么條件下導體會運動;第二,了解左手定規,即明確電流方向、磁場方向和通電導體運動方向三者之間的關系問題;第三,熟悉左手定則。由于在備課中實行了多作調查研究,堅持“四吃透”的方法,我逐步取得了教學的主動權。
二、多抓基礎知識,堅持概念從實際中得出
根深葉茂,本固枝榮?!盎A”對學生來說,不論在任何時刻,都是最重要的。在日常教學中,我總是把概念教學放在領先地位,并注意概念從實際中引出,而不是直接教給學生定義、定律的條文和公式。如講摩擦力時,先舉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建立摩擦和摩擦力的概念。在引出定義后,再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方向規律,對物體運動作用,滑動摩擦與靜摩擦在意義和計算上的區別,等等,從而提高學生對公式的運用和靜、動力學的綜合計算能力。
三、多啟發誘導,堅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決定教學效果的兩個因素,缺一不可。因此,我比較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法是:1.用溫故導新的方法把學生引進新課;2.用誘導推理的方法促進學生置身于知識的探討活動之中;3.用練中求準、求精的方法啟發學生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邁進。如講電磁感應定律時,我首先讓學生回答電動勢的概念問題,為新課打下基礎。然后用演示讓學生找回路中的電源,從而引入感生電動勢的概念,誘導學生用右手定則來判定發生電磁感應的導體兩端電勢高低,建立電磁感應中內電路的概念。再讓學生根據觀察到的演示現象定性分析感生電動勢的產生條件和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后通過對電磁力的計算和楞次定律的復習,提出磁場對感應電流的作用,能量轉換和守恒問題,等等,通過啟發和誘導學生的思維歸納活動,明確電磁感應與電流兩種現象的內在聯系,為分析和解決綜合性問題創造必要條件。
四、多做演示實驗,堅持直觀教學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演示和學生實驗既能使學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又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動手能力。多年來,我始終堅持從感性出發,講授抽象的概念、定理等,力求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如講楞次定律時,我做了幾個不同的演示,讓學生逐個畫圖,記錄所看到的現象,并通過記錄的分析,歸納出判斷感生電流方向的規律――楞次定律。為了使學生認識楞次定律與其他知識的縱向內在聯系,增強運用知識的能力,在講完交流電路之后我又為學生演示了套在變壓器鐵芯上的鋁環在原線圈通以交流電時懸空而不掉下來的實驗,使學生真正理解鋁環懸空而不掉的原理,使電磁感應定律和楞次定律的應用得到擴展,更好地為實踐服務。
五、多用形象比喻,堅持教學語言通俗化、趣味化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對物理概念作適當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有助于學生對定律、公式和概念的理解與記憶,能起到彌補儀器不足或無法充分表達等缺陷的作用,能化枯燥為趣味,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如學生在語文學習和生活經驗中,對“冷酷”與“多情”二詞的含義頗有體會,為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楞次定律所反應的感生電流方向的規律,在實驗得出楞次定律之后,我把線圈比喻為具有“冷酷”與“多情”雙重性格的特殊人物。當磁極來時,線圈的近端產生同性磁極,對原磁極發生排斥,以抗拒侵入者――磁極的接近,表現十分“冷酷無情”、“孤僻異常”;但一旦磁極走時,近端又立即產生異性磁極,對原磁極發生吸引,以挽留遠方來客――磁極的遠離,表現極為“多情柔和”、“依依不舍”。最后,我把它歸納成“來之抗之,走之拉之”八個字。通過這樣形象的比喻,學生很容易就理解和掌握了知識,為指導實踐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歐姆定律教案范文6
1明確復習目標,要完善學生、老師、復習內容的關系
總復習,大家都能回歸教材,注意《課標》,重視《考試大綱》.課堂總體情況內容具體、思路清晰,但在落實教學目標時,有老師采用單一化的方法對待內容、學生、教者三方關系,做法是奪取統治權――以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出題,學生做題的單向方式實施教學.思想上過分注重文本目標,輕視主體的達成能力;策略上重視課標、考綱的指向功能,輕視學生的能動作用;教學行為的問題是備課沒有充分備好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總復習中其主體地位理應比平時還要穩固,因為教學的雙重評價是學生中考中表現出來的.復習目標的制定,方法的使用,時間的規劃,理應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復習中得到發展.
蘇科版教材理論性、系統性不算強,看書式的自主復習,學生的能動作用可能不易發揮.以《歐姆定律》為例,談談其教學設計.課前部分:(1)完成自主復習.根據考點面向全體學生,組織復習材料,選題目標如下:認識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會正確使用滑動變阻器;會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會用伏安法測量電阻大??;能根據串、并聯電路特點進行簡單計算.每個目標選1~2題.學生看書并獨立完成所選習題;(2)明確復習目標. 根據練習情況,確定課堂目標如下:保持電壓不變,控制電阻改變電流;收集和分析實驗數據;R=U/I與電阻是導體屬性的統一認識;電阻測量時,多次測的方法和目的.針對目標每項選1~2題作為課堂教學素材.所選之題要有一定梯度,但切不可只為少數優等生,大幅提高整體要求,給多數學生造成復習障礙.課堂部分:(1)有序解決復習疑問.本環節是重點,課堂以疑問的逐一解決為經;以師生交流合作、解決問題、形成能力為緯.把測量小燈泡電阻作為復習重點,提二個層面的目標要求.一般性要求:知道原理、會畫電路圖、會連接電路、會根據測量數據計算電阻、能做多次測算減少實驗誤差.提高性要求:只有一只電表如何創造條件進行測量;電路出現簡單故障如何排查.(2)建立知識體系.師生在解決疑難過程中,會接觸到本單元的重要知識和重要技能,交流合作時,應及時做好重點內容的板書工作.借助板書內容,師生可一起理清復習內容的相互關系,形成知識網絡.
2細化復習內容,要重視建立單元、主題、課程的知識網絡
復習時,把教學內容細化、深化,就成為復習重點.但有些老師在目標面前,疑心重,擔心多.課堂表現是面面俱到,逐一板書.概念一個不漏,公式一個不少,原理一個不缺,教學過程看上去老道、嚴謹,但學生不能進行積極有效的思維,大部分學生課堂表現不耐煩,甚至有學生感到無所事事.零碎無新意的再認知不是真正意義的復習,羅列概念和公式的課堂學生不會感興趣.
有些原理、定律體現物理學科的特征,有些操作技能是學好物理的基本條件,因而計劃中都能成為復習重點;可在原理、定律復習時,也易出現一些疏漏.有一節課,課題是《固體密度的測量》.教學流程是由密度公式得密度測量的基本原理;由基本原理設計基本測量方案;從基本測量方法出發,通過不斷改變條件,進行特殊測量方案拓展.課堂思路清晰,師生合作頻繁,思維訓練積極,一、二年前確實是好課.可對照新《考綱》就有點不足:目標過高.浮力的教學要求已大大降低,借助浮力推算密度,多數學生參與學習時感覺困難,輕視過程和方法.這是密度復習的第二課時,有理由、有時間將過程與方法定為復習重點,不應上成由公式得結論的推理課缺乏實用價值.由推理得到的特殊測量,缺少生活基礎,是課標不提倡,甚至反對的.
研讀新《考綱》會看到一個明顯的變化,在注重實驗探究這段內容里有這樣一句話:關注基本操作環節和簡單實驗技術,要有助于引導教學走上“真實驗、真探究”的正確道路,它蘊藏著這樣的思想:批評過去的做法――學生不做實驗,通過習題訓練,實驗題能得高分;同時表明今后的評價思想――會在真實驗考查上有具體表現.筆者認為考真實驗能力,可能會有這樣的情況,如果不進行操作,不經歷過程,學生就不會有體驗,可能就寫不出答案.這里所說的答案,也許不是測量結果,而是過程中的某一行為,某一方法,某一現象,甚至某一體驗.所以,必須加強實驗操作復習,顯示其在復習計劃中的地位,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有真正的收獲.當然對過程與方法的重視,不能僅僅局限于科學探究,但從它出發,我們能做許多具體工作.
3開發復習資源,要追求可靠信息的整合及有價值的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