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高一學習計劃書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高一學習計劃書范文1
學習前先預習。在認真投入學習之前,先把要學習的內容快速瀏覽一遍,了解學習的大致內容及結構,以便能及時理解和消化學習內容。在重要的地方,稍微放慢學習進程。
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課堂上要及時配合老師,做好筆記來幫助自己記住老師講授的內容,尤其重要的是要積極地獨立思考,跟得上老師的思維與節奏。
課堂上做的筆記要在課后及時復習,不僅要復習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重要內容,還要復習那些仍感模糊的認識。堅持定期復習筆記和課本,并做一些相關的題目。
找一個安靜的、舒適的地方學習。圖書館,安靜而沒有干擾。開始學習時,應該全神貫注于功課,千萬不能“身在曹營心在漢”。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改掉以往學習的粗心、邊看電視邊寫作業、邊寫邊問、不獨立思考等學習惡習。制定可行的學習計劃并嚴格遵守。嚴格按照學校的作息時間和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除了上課時間外,晚自習時間做完各科作業,記5個英語單詞,預習下一章的數學課本,復習本章內容,做適量習題,加以鞏固。背誦所有科目必背的課文。利用課外時間多閱讀中外名著,加強寫作,開闊視野。
上課前預習,找不懂的地方,上課時學習,解決不懂的地方,上課后復習,溫故而知新。
認真上每一節課。集中注意力,思考老師講的每一個問題,沒有聽懂的地方課后向老師提問,做到當天的知識當天融會貫通。
學習態度端正,認真改正自身的不良學習習慣,對待大小考試的成績要有正確的認識,深刻的自省,不驕不躁。
高一學習計劃書范文2
關鍵詞: 新課程 信息技術 數學教學
當今社會處于信息時代,計算機早已深入人們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全新的學科,必須有新的教學方法,體現出新的學科特色。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滿足他們求知欲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信息技術教師一方面要善于引導學生學習,另一方面要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雙管齊下,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
一、把信息技術應用于數學課堂,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的靈感。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把數學知識放在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學習,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引入《四種命題》時,通過flas設計一個故事情節:有一個主人很熱情地約了四個朋友一起過生日,結果只有三個朋友赴約,主人見人沒來齊,便說:“該來的沒來。”過一會兒,有一個朋友走了。主人又說:“不該走的走了”。這時另一位朋友也走了。主人見情形不對,對剩下的一位朋友說:“我又沒說他。”結果三個朋友全走了。提問:主人的朋友為什么會走?
教學模式應從教師講授為主轉變為以學生動腦、動手自主研究、小組學習討論交流為主。把數學課堂轉為“數學實驗室”,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得出結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大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大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把信息技術和數學學科特點結合起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數學教學過程,事實上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研究、探索的過程。《新課程標準》規定教學是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一種知識的再發現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處于主體地位。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正可以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增設疑問,巧設懸念,再現知識發現過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學習,積極配合課堂教學,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利用《幾何畫板》數學軟件探究對數函數圖像及其性質,通過親自動手繪制對數函數的圖像改變a的大小,認識指數函數的變化規律,總結出了對數函數的性質;還有的學生通過探究出了指數函數圖像與對數函數之間的關系。在此過程中,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高,求知欲望非常強,都主動地學習。
三、把信息技術應用于數學課堂,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數學是集嚴密性、邏輯性、精確性、創造性與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學,數學教學則要求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或提供的環境中通過積極思維不斷了解、理解和掌握這門科學的學習重點和難點,于是揭示思維過程、促進學生思考就成為數學教育的特殊要求。因而要求在數學課的重點、難點講解階段,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這就需要運用多媒體的動態畫面展示事物發展或推理全過程,利用它的圖畫特性將抽象的、理論的東西形象表現出來。
高一學習計劃書范文3
列計劃的目的無非是通過白紙黑字,使得自己對自己的學習情況能夠進行監督和檢查。高一,高二學年,應把重點放在課本上、課堂內。因為高考雖強調淡化課本的考查,其實處處有課本的影子。“課內知識課外考”的測試方式,就要求我們把課內知識學扎實,否則無法完滿地解答課外考題。當然,重點放在課本上,并不是將視野局限于課本,仍應有大量課外閱讀,在課外閱讀中鞏固,貫通課本知識,培養能力。高三學年,既是中學時代的最后一年,也是復習迎考的關鍵一年。高三學年的計劃是完善知識系統樹,“牽一發而動全身”,做到由一個知識點可以拎起一串,提起一面。系統地掌握知識后,技巧也就“水到渠成”。
二、知己
作戰講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學習也是一樣。所以要制定出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學習計劃,必須要“知己”。“知己”包括三層含義:明確學習奮斗的目標,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明確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做到“知己”后,我們就可以制定計劃了。
三、要求
列計劃本身并沒有太多的要求,你只要抓住兩個字——“詳、實”就足夠了。
首先,要讓自己知道,每天你具體干些什么,知道每周、每月的安排等。我們應該去計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做到自己對自己心中有譜。一份計劃上只出現時間和科目是不夠的,最起碼還要有具體的章節的安排,包括做哪些習題,看哪些筆記都應當有,這樣才能真正地發揮計劃的優勢。所謂“實”,就是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適當地高一些也可以,但絕不可過高或過低。太低了,計劃的內容松松垮垮,反而不如沒有計劃;但大多數人可能更容易把計劃列得偏高,開始還能拼一拼堅持一下,但很快地就敗下陣來。如果總是列這種過高過緊的計劃,常常完不成,那么時間一久也就會對列計劃失去信心了。一份好的計劃絕不在于它的起點有多高,而在于它是不是能幫你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讓你的能力得到最好的發揮。
其次,計劃的安排應合理、科學,盡量不要讓你的時間浪費。應該說明的是,不浪費時間并不是把所有時間都用來學習,也不是說打球、洗衣服等時間都是浪費。如六、日的時間,如果你的學習黃金時間在上午,而你卻在整個上午做一些洗衣服、打掃房間等雜事,而中午、下午才來做作業的話,這就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了。很多事不能不做,但要放在合適的時候做,黃金時間都應用來學習。
四、注意
①必須強調的是,制訂計劃必須按自己的特點自己制訂,不能仿制別人的計劃,別人告訴你的方法最多只能充當一個指路標的作用,是很難完全套用的。只有自己去試著做,摸索出自己的完整方法,才是最有用的。
②列計劃只是一種手段,絕不要為了列計劃才去列計劃,只要是能達到目的的計劃都是好計劃。不管什么時候,列計劃都只是為了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
高一學習計劃書范文4
[關鍵詞]高一新生;數學教學;成績下滑;原因分析;解決對策
數學作為衡量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從小學、初中直到高中都受到很多學生的青睞,一些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然而許多小學、初中數學學科的佼佼者,進入高中階段栽的第一個跟頭就在數學學科上。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們應認真分析造成學生成績滑坡的主要原因并積極探索解決策略。
一、高一新生數學成績下滑的原因
1.有較強的學習依賴心理
初中生在學習上的依賴心理很強。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將各種題型都給學生一一羅列出來,學生依賴于教師為其提供的“模子”,認為只要把這些“模子”學好就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另外,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情急切,當子女放學回家后經常幫助其輔導作業、做練習、預習、購買輔導材料、制定學習計劃等。升入高中后,教師的教學方法變了,學生習慣套用的“模子”沒有了,家長輔導的能力也跟不上了,漸漸由參與學習轉入督促學習,但是許多同學還像初中那樣,有很強的學習依賴心理,沒有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不制定學習計劃,只是坐等上課;課前不預習,對老師上課要講授的內容不了解;課堂上忙于記筆記,沒認真思考學習重點和難點;思維不夠積極,沒有真正理解所學內容。
2.不適應高中教師的教學方法
高中教師在授課時強調數學思想和方法,注重舉一反三,在嚴格的論證和推理上下了很多功夫,而且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有較高的要求。而初中教師重視直觀形象的教學,每講完一道例題后,都要布置相應的練習,有些重點題目還要反復練習很多次,個別教師還把題型分類,讓學生死記解題方法和步驟。初中數學教學進度較慢,有時間進行反復訓練,教師甚至可以手把手地教學生。這些因素都導致學生升入高中后普遍無法適應高中教師的教學方法。
3.學不得法
高一新生在初中階段已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他們上課注意聽講,盡力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但課堂上僅滿足于聽,思維不夠積極,遇到難題不愛動腦思考,寄希望于老師講解整個解題過程,而且不會科學地安排時間,缺乏自學的能力。而高中數學教學中老師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后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也是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有的學生晚上學到很晚,做大量課外練習題,上課時根本不聽講。這種輕視課堂練習和老師講解的做法,導致數學學習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不重視基礎訓練
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滿足于知道怎么做就可以了,而不去認真書寫和演算;他們對難題很感興趣,好高鶩遠,重“量”輕“質”,學習效率很低。考試時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這些學生考試后看到的不是自己成績的下降,而是給自己找一個沒發揮好的借口,或者認為有些題太偏,不符合自己的“口味”。他們沒能真正反思和認清自己,對老師掛在嘴邊的“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勸誡也往往不以為然。
二、高一新生數學成績提高的策略
1.引導學生“會學”,提高學習效率
針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上述問題,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⑴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和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鑒于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智力水平以及學習態度都存在差異,制定的學習計劃一定不要采用同一個模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使之切實可行,既有長遠打算,又有短期安排。計劃執行前要講明計劃的重要性、激勵措施以及完成計劃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計劃執行過程中老師要及時監督,促使學生嚴格要求自己,磨煉學習意志。當學生完成短期計劃和長遠計劃時教師要有相應的激勵舉措,慢慢地培養學生自主完成計劃的能力。對于沒能按時完成計劃的學生,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查找原因。如果計劃不合理,超出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可以適當地調整。
⑵課前做好預習和自學。課前自學是學生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前提。通過課前自學學生能夠了解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以及學習難點,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提高記課堂筆記的水平和學習效率,還有利于加強新舊知識的銜接和對所學知識的記憶。但自學不能走過場,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這樣上課時就可以著重聽老師講課的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
⑶課上提高學習效率。課堂學習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關鍵環節。“學然后知不足”,課前自學過的同學上課更能專心聽課,他們知道什么地方該詳寫筆記,什么地方該略寫,而不是全抄全錄,顧此失彼。
⑷及時進行復習。復習是高效學習的重要一環。通過反復閱讀教材、多方查閱有關資料,能夠強化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與記憶,有助于將所學的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比較,一邊復習一邊將復習成果整理在筆記上,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由“懂”到“會”。
⑸循序漸進,防止急躁。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急躁情緒。有的學生貪多求快,囫圇吞棗;有的學生想靠幾天“沖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點成績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鞏固舊知識、發現新知識的積累過程,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許多優秀的學生能取得好成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基本功扎實,他們的閱讀、書寫、運算技能達到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熟練程度。
2.研究學科特點,尋找最佳學法
數學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和廣泛的適用性,擔負著培養學生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重任。學習數學一定要講究“活”,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埋頭做題不總結積累也不行,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鉆進去,又要能跳出來,還要注重結合自身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華羅庚先生倡導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學習過程就是這個道理。
3.加強思維訓練,提高思維品質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教師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巧妙安排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去解決新問題。這樣的思維訓練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學中應打破“老師講,學生聽”的常規教學模式,變“傳授”為“探究”。其中組織課堂討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討論可以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敢于批判、敢于質疑的精神,為發散思維的培養創設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同時,適當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法多用”等教學活動,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現代教育強調知識結構與學習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相適應,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知識可能會遺忘,但思維品質的培養卻會讓學生受用一生。
4.精選學習資料,提高教學效率
當前,教輔市場上的資料形形、浩如煙海,學生面對這些學習資料往往不知所措。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能力和水平選購適合自己的教輔資料,對于配發的某些資料也要對其中“偏、難、怪”習題大膽刪除或壓后處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大量收集學習資料,汲取其中的精華,提煉一些與課本內容緊密相關、能較好地檢驗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的習題,將其適度適量地補充給學生,以減少學生選題的盲目性,減輕學生數學學習的壓力。
總之,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做到以上幾點,采取科學的學習模式,相信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會逐漸增強,數學成績也會得到很大提高。
參考文獻:
高一學習計劃書范文5
關鍵詞 類比 高中化學教科書 圖像類比 呈現方式 化學概念
“類比”一詞來自古希臘詞匯“analogia”,原意是“比例”,古希臘數學家用它來表示2組數間的相似關系,后來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被使用。一般說來,類比是在2個不同事物之間進行對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點之后,推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處的一種邏輯思維方法,邏輯學上又叫類比推理[1]。化學史上,從宏觀軌道類推到微觀軌道,從原子軌道類推到分子軌道,從原子的外層軌道類推到分子的前線軌道,從原子軌道的對稱性類推到分子軌道的對稱性,這一分子軌道理論的建立,正是采用了一系列的相似和類推的類比方法。我們學習新知識時,若選取熟悉的知識或經驗作為類比對象,這稱為類比的源域,簡稱類比物,欲學習的新知識稱為類比的目標域,簡稱目標物。類比物和目標物通過共同或相似的屬性連接在一起,Duit(1991)把這種類比描述為共同屬性的映射過程[2]。類比具有相似性、猜測性、或然性和創造性等基本特點。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在教科書編寫建議中提出“教科書的編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他們理解和體會知識的產生過程,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增強進一步學習化學的興趣。”[3]我們認為,教科書中類比的編寫是實現上述建議的科學方法之一,因為類比是以相似性為基礎,建立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相關聯的一座橋梁。本文對高中化學教科書中類比的編寫特征進行初步分析,并提出若干編寫建議。
1 高中化學教科書中類比特征的分析
研讀新課程高中化學3套教科書(人教版,蘇教版,魯科版,2009年版)24冊,發現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和實驗化學3個課程模塊的教科書中幾乎沒有出現類比的編寫,其他課程模塊的教科書15冊,確認清晰的類比為73個,平均每冊4.9個。參考國外教科書類比的分析框架[4],結合分析類目的可操作性和化學學科特點,對高中化學教科書中類比編寫的主要特征進行統計與分析,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1.1 類比的內容
類比的內容指目標物和類比物內容。目標物內容、出現的次數及占總數的百分比為(參見表1):物質結構(包括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晶體結構及相關概念和理論等方面的內容,33,45.2%);物質性質(主要為無機、有機元素化合物性質,16,21.9%);化學反應原理(包括溶液平衡理論、化學鍵、化學反應能量、化學反應速率等內容,20,27.3%);化學計量(4,5.4%)。目標物主要集中于與原子結構相關的電子層、能級、核外電子排布、以及化學鍵和能量、晶體結構、手性分子、平衡常數等概念,即主要是較為抽象和難度較大的化學微觀概念,采用了類比的編寫方式。類比物內容、出現的次數及占總數的百分比為(參見表1):社會生活經驗及自然現象(44,60.3%);化學知識(21,28.8%);物理知識(8,10.9%)。類比物內容,主要為學生所熟悉的社會生活經驗、自然現象,多數是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能直接感知、具體的,所對應的目標物以物質結構內容為主;已學過的化學和其他學科知識的類比物較少,所對應的目標物以物質性質為主。
1.2 類比的呈現方式
類比的呈現方式主要有文字、圖像的方式。分析結果顯示(參見表1),教科書中僅用文字描述的類比有47個(64.4%),圖像類比(包括圖文)有26個(35.6%),多數集中于“物質結構”的內容中,主要功能是促進概念的理解。這可能因為該內容過于抽象和較難理解,是學生產生迷思概念的重要來源。文字類比的呈現數目高于圖像類比。圖像類比多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有的圖像類比內部結構簡單而良好。例如,教科書中將“登山與蓋斯定律”進行了類比,麥裕華等分析了“山的高度與上山的路徑無關”圖像類比(《化學反應原理》,人教版,圖1-9),認為設計恰當,效果良好[5]。Shapiro(1985)指出視覺化過程對概念的學習非常重要,而類比的一個優勢是提供學習者對抽象、復雜概念的具體視覺想象,圖像的應用有助于視覺想象的形成[6]。按照Paivio(1986)的雙重編碼理論分析[7],圖像類比充分利用人的非語言信息處理系統,以表象形式促使學習者進行類比推理,增加了理解科學概念的可能性。
但是,從整體上看,教科書中圖像類比的使用率較低和使用范圍較狹窄,尤其是體現化學學科特征的宏觀、微觀和符號三重表征的圖像類比較少。
1.3 類比的相似關系
類比的相似關系是指類比物與目標物之間相似屬性的關系,主要分3種:(1)結構的相似性。即類比物外觀上或內部的形狀、大小、結構等與目標物相似,如“我們把不同的區域簡化為不連續的殼層,也稱作電子層,有人把這種電子層模型比擬為洋蔥式結構”(《化學2》,人教版,圖1-7)。這個類比以結構的相似性呈現,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形象化的電子層模型。(2)性質的相似性。即類比物與目標物具有相似的性質(包括功能屬性),如“第一個稀有氣體化合物的發現”(《物質結構與性質》,蘇教版,第21頁)中描述了巴特列在合成O2PtF6時,聯想到氧分子的第一電離能(O2O+2+e-)為1 175.5 kJ/mol,與氙(Xe)的第一電離能1 170 kJ/mol非常接近,通過元素性質類比,首次合成第一個稀有氣體的化合物,體現了類比的創造性特點。(3)結構和性質的相似性兼有。如“水能與化學能變化的對比示意圖”(《化學2》,人教版,圖2-1),水能和化學能的變化都以圖示形式(結構)描述,而其共同屬性是能量的變化。將2者進行類比,能夠有效的達到“化無形為有形”的作用。
統計顯示,教科書中類比的相似關系為(參見表1):結構的相似性有36個(49.3%),性質的相似性有24個(32.9%),結構和性質相似性兼有的為13個(17.8%)。教科書中多數類比關系是結構的相似性,其次為性質的相似性,兼有結構和性質相似的類比較少。
1.4 類比的映射程度
類比是一個映射過程。當我們機敏地發現類比物與目標物之間具有關聯的相似時,就傾向于把類比物的相似屬性特征映射到目標物上,并由此完成推斷或論證[8]。教科書中類比的相似屬性表現為結構、性質或2者兼有,其映射程度指類比物投射到目標物的相似屬性的清晰度,Curtis&Reigeluth(1984)將其程度分為簡單、豐富和延伸3級水平[9]。簡單的類比只陳述目標物像類比物,而沒有進一步的解釋;豐富的類比是指描述了相似屬性的某種屬性,并進行了對應說明或解釋;延伸的類比是指多重類比或陳述一個類比的幾種屬性。我們將豐富和延伸合并成一級,稱之為復雜的類比。例如,教科書中“元素周期系的周期發展像螺殼的螺旋”(《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人教版,圖1-15),未對其相似屬性加以比較和說明,屬于簡單的類比。一般是類比的目標物不是特別抽象,教科書作者認為沒必要作相似屬性的比較和說明,學生應知道類比的屬性。而下例類比:“如果把溶質(不限于固體)在溶液中形成飽和溶液時的狀態,稱為溶解平衡狀態,對于化學反應體系來說,就應當稱作化學平衡狀態。溶解平衡所具有的許多特點,在化學平衡體系中都可以找到。例如,在反應體系中同時存在著正、逆反應2個過程,當這2個過程的速率不相等時,常常只能觀察到某個方向的變化。”(《化學反應原理》,人教版,第26頁)有對應屬性的映射說明,稱為復雜類比。統計顯示,教科書中類比的映射程度較高(參見表1):復雜類比有45個(61.6%),有28個(38.4%)類比為簡單類比。
此外,類比物和目標物之間具有相似屬性,必然存在不同的屬性,即相異屬性。教科書中提示了相異屬性的有(參見表1)3個(4.1%),例如,“氯氣是一種黃綠色氣體,其化學性質與氧氣有相似之處。它是一種非常活潑的非金屬單質,能與鐵、銅和鈉等金屬以及氫氣、紅磷、硫等非金屬發生反應。除了上述與氧氣類似的性質外,氯氣還具有什么特征呢?”(《化學1》,魯科版,第13頁)表明了類比的相似之處,同時也暗示了類比存在不同屬性。然而,95.9%的類比編寫沒有指出類比的相異屬性,更沒有提醒類比的局限性。
2 高中化學教科書中類比編寫的建議
2.1 類比物與目標物的選擇
2.1.1 適當增加類比的數目
我國高中化學教科書中類比數約為每冊4.9個,大大低于國外教科書類比數目。例如,Thiele和Treagust(1994)分析了10冊澳大利亞化學教科書中的93個類比,平均每冊9.3個[4]。也就是說,教科書中目標物的數目較少,究竟選擇多少目標物合適,目前沒有這方面的實證研究。我們認為,教科書新增加的與大學化學有關的化學選修內容,諸如原子軌道、4個量子數、泡利原理、洪特規則、雜化軌道、熵變、焓變等內容特別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建議教科書作者適當增加類比的數目,用通俗易懂的事實類比說明這類新增的抽象概念。例如,量子和量子化的描述可用:flash影片是由許多時間幀構成的,每隔百分之幾秒,就換一張圖片,而不是連續不斷的(從百分之幾秒前的情景直接跳躍到百分之幾秒后的情景)。每張圖片,就是構成一段錄像的“量子”,是不可分割的。物理量的上升、下降或者轉換,就像一段flash影片,以一張張圖片、斷斷續續地進行著,這其實就是一種量子化。這樣的編寫可以降低概念學習的難度,促進概念的理解。
2.1.2 擴展類比物的范圍
高中化學教科書中類比物若選取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經驗,例如,氣球類比原子雜化軌道的類型;學校舞蹈類比為化學平衡;太陽系類比為原子結構;隧道類比為催化作用;稻谷類比為阿佛伽德羅常數;角色扮演類比為化學反應;風扇轉動類比為電子云等,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化抽象為具體,促進知識的理解,實現“知識與經驗”的整合。我們認為設計這樣的類比,應盡可能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擇典型、清晰的具有豐富內涵、生動有趣的“生活原型”作為類比物。當然,其不足之處是,未必能形成學科知識的結構化。
我們注意到,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強調:不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與其說單純的掌握事實和技巧,不如說是教授和學習結構[10]。因此,以學生已有的學科知識(包括化學、物理、生物等)作為類比物,進行學科知識的縱向和橫向類比組織,那么,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就不再只是片段、分散的,而是有系統有組織的結構化知識。
例如,金剛石的空間結構可以看成是:甲烷分子中的4個氫原子分別被4個碳原子取代,得到一個中心碳原子與相連4個碳原子相結合的正四面體結構。在此基礎上,周圍相連的每個碳原子又與其他碳原子形成4個共價鍵,無限下去。在此過程中會形成金剛石結構中的最小碳環六元碳環。這樣類比推理得到了金剛石的空間結構。同樣地,以金剛石為類比物,晶體硅、碳化硅晶體、二氧化硅晶體可以依次采用一連串的類比進行描述。又如不同學科知識的類比,勒沙特列原理可用楞次定律進行類比。像這樣通過對新舊知識相似的類比,根據認知心理學同化理論的綜合貫通原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觀念可以重新組成彼此關聯的觀念,這樣不但獲得了新知識,而且認知結構中原有的因素經過新的組合又獲得了新的意義。同樣,選擇學科知識為類比物也有其劣勢,即較難促進學生學習心向。
如前所述,現行高中化學教科書中類比物主要是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經驗,學科知識比重較少。根據這一事實,我們建議:教科書作者可考慮擴展類比物范圍,選擇學習者先前熟悉和理解的化學知識、技能、思維方法或相關學科中合適的類比物,映射到目標物上,將后繼學習建立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使知識的逐層建構得以實現,促進知識的意義理解。
2.2 類比物與目標物的相似性
國外研究表明[9],教科書中僅僅是結構相似的類比關系,其效果較差,因其只具備表面的相似性,而其他相異的屬性可能較多,類比的使用自然受到較多限制;結構和性質的相似性兼有的類比,因其所具有的相似性較多,類比的限制自然較少。顯然,兼有結構和性質相似的類比較難編寫,這也是本研究所得此類比較少的主要原因。Iding(1997)指出從兼有結構和性質相似屬性的類比物到目標物的映射,采用圖像表征的類比較好[11]。鑒于高中化學教科書中圖像類比使用率較低和使用范圍較狹窄的事實,我們認為教科書中采用宏觀、微觀和符合三重表征的圖像類比設計,可以體現化學學科特征的思維方式,能增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12]。宏觀表征是指對物質所進行的外在可觀察的現象在學習者頭腦中的反映。微觀表征是指不能通過直接觀察得到的,物質的結構、組成、反應機理等微觀領域的屬性在學習者頭腦中的反映。符號表征是指由拉丁文和英文字母組成的符號和圖形符號在學習者頭腦中的反映,主要指化學式、方程式等。
高中化學教科書中的許多圖像類比內容,往往直截了當地展示出微觀結構模型類比物,和物質化學性質結合不夠緊密。我們認為,物質結構與性質的表述,尤其是采用通過揭示各類元素化合物之間或有機化合物官能團,從結構到性質的相似性進行三重表征的類比,可使整個知識內容在不斷地前后聯系對比中向前推進,有利于增強學習效果。例如,氯氣與水是否發生了化學反應?教材編寫時,可以用氯氣通入到水中,氯分子、水分子的球棍模型及對應產物的模型圖,相應的化學方程式,組合成三重表征,從化學鍵的不同斷裂處與不同鍵的生成的角度考慮,設計多種假設,再用實驗進行探究,能對學生產生認知促進作用。
2.3 類比物與目標物的相異性
縱觀教科書中類比設計,很少對類比的相異屬性給予說明,類比的局限性被忽略。由于類比所得出的結論都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從2個對象在某些特征相似,并不一定得出它們在其他屬性方面也必然相似的結論。正如內格爾說:“當不加分析地把熟悉的概念擴展到新的題材時,很容易犯嚴重的錯誤。”[13]例如,前文所述的“登山”圖像類比,并未說明2者有何相異之處,化學反應熱可以是正值或負值,而山的高度是正值,這可能會讓人得出“反應熱只能是正值”的結論。Glynn(1988)形容類比是“雙刃劍”[14],其用意在于提醒教科書的編寫應慎用類比。
然而,類比本身就是重視相似屬性的類推,相異屬性的解釋會增加教科書編寫的篇幅和難度。由于缺乏有關高中生運用類比學習化學產生“迷思概念”的實證研究,那么,教科書中哪些類比的局限性應該指出,目前難以確定。所以,我們建議在教科書類比編寫的時候,不要選入容易產生歧義或有爭議的類比。像電子“自旋”像地球那樣繞軸“自轉”,這一類比有很大爭議,電子自旋運動的實質仍在探索之中,故不宜選入教科書中,但可以適時增加一些類比方法指導的欄目,讓學生明確使用類比的策略。
參考文獻
[1] 國家教委社會科學研究與藝術教育司.自然辯證法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56
[2] Duit R.Science Education,1991,(6):649-67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
[4] Rodney B Thiele,David F Treagust.Instructional Science,1994,(1):61-74
[5] 麥裕華,陳徽,錢揚義.化學教育,2009,30(8):20-24
[6] Shapiro M A Analogies, visualization and mental processing of science story. Paper presented to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Di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1985
[7] Paivio A.Mental representations:A dualcoding approach.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8] 董洪亮.教育研究,2007,(12):37-41
[9] Curtis R V,Reigeluth C M. Instructional Science,1984,(13):99-117
[10] 布魯納. 教育過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8
[11] Iding M K. Instructional Science,1997,(5):233-253
[12] 畢華林,黃婕,亓英麗.化學教育,2005,26(5):51-54
高一學習計劃書范文6
【關鍵詞】大豆異黃酮;更年期大鼠;抗氧化;學習記憶
文章編號:1009-5519(2008)07-0954-03 中圖分類號:R33 文獻標識碼:A
Study of soybean isoflavones on antioxidative effect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tudy and memory in climacteric rats
WANG Ai-mei1,ZHOU Jian-hui2,OUYANG Jing-ping1
(1.Medical College of Wuhan University,Hubei 430000,China;2.Nanyang Medical College of Henan,Henan 473058,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oybean isoflavones on the antioxidative effect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tudy and memory in climacteric rats.Methods:Forty-eight female SD climacteric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with on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ther low,medium and high dose groups,which were given soybean isoflavones 0 mg/kg.bw,42 mg/kg.bw,83 mg/kg.bw and 249 mg/kg.bw by superalimentation daily for 60 days respectively.The levels of SOD,GSH-Px and MDA in serum were measured,and the ability of study and memory in each group was deterimined by adopting the law of diving platform.Results:The content of serum MDA in medium and high dose group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The activity of serum GSH-Px im medium and high dose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so was the activity of serum SOD in low,medium and high dose groups.Conclusion:Soybean isoflavones do have the obvious effect of antioxidation,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y and memory effectively in female SD climacteric rats.
【Key words】Soybean isoflavon;Climacteric rat;Antioxidation;Study and memory
近年來國內外對大豆成分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發現大豆皂甙具有抗氧化、降血脂等作用[1,2];大豆異黃酮能有效預防癌癥、骨質疏松等多種疾病的發生[3]。大豆異黃酮對更年期雌性大鼠抗氧化作用及學習記憶的影響少見報道,本研究采用更年期雌性大鼠,觀察大豆異黃酮的抗氧化作用及對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為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樣品:大豆異黃酮由西施蘭聯合企業有限公司生產、送檢,樣品為淡黃色粉末,膠囊,鋁塑板裝0.5 g/粒,每日1粒,按60kg體重計人體推薦量為8. 3 mg/(d?kg),取膠囊內容物為樣品受試物。
1.2 試驗動物及飼料:清潔級雌性SD大鼠48只,12月齡,體重300~500 g由河南省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4104035);清潔級飼料由河南省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4104042)。
1.3 主要試劑及儀器:SOD、MDA、GSH-PX試劑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美國產SPACE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大鼠跳臺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制。
1.4 動物分組及劑量設計
1.4.1 劑量:根據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的多少隨機將更年期雌性SD大鼠分為分成4組,分別為空白對照組,低、中、高劑量3個實驗組。低、中、高3個劑量組,分別為人體推薦量的5倍、10倍、30倍,即42 mg/kg、83 mg/kg、249 mg/kg,受試物采用灌胃法給予,分別取樣品42 mg、83 mg、249 mg加蒸餾水至100 ml作為低劑量組、中劑量組和高劑量組的灌胃液。另設1個對照組僅給予蒸餾水,連續給予受試物2個月,灌胃量為l0ml/kg。
1.5 實驗方法和觀察指標:連續給予大鼠受試物2個月后,采血并分離血清,測定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
1.6 大鼠學習記憶能力測定(跳臺法):跳臺裝置為80 cm×16 cm×40 cm的被動回避反應箱,箱底鋪有銅柵作為刺激電極,內設高4.5 cm,直徑6.5 cm的橡皮墊作為大鼠回避電擊的安全平臺。先放入大鼠適應5 min,隨后通以36 V交流電,大鼠遭到電擊后跳上安全平臺,如從臺上跳下,雙足接觸銅柵為錯誤反應,記錄3 min內出現的錯誤反應數,作為學習測試成績,24 h后重復上述試驗,記錄每只大鼠第一次跳下安全區的時間(潛伏期) 和錯誤次數,作為記憶測試成績。
1.7 數據處理:實驗數據用x±s表示,采用t檢驗判定組間差別。
2 結果
2.1 大豆異黃酮對大鼠體重的影響,見表1。
由表1可見,各劑量組大鼠在實驗初期、中期和最后的體重分別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說明大豆異黃酮在本試驗條件下對動物的體重無明顯影響。
2.2 大豆異黃酮對大鼠抗氧化作用的影響,見表2。
由表2可見,3個劑量組血清中的MDA含量均低于對照組,低、中、高劑量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
2.3 大豆異黃酮對大鼠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見表3。
由表3可見,在跳臺實驗學習記憶測試中,低、中、高劑量組與對照組比較均能使更年期雌性大鼠的潛伏期延長,錯誤次數減少(P
3 討論
自由基是指含有未配對電子的原子、分子或基團,由于自由基中含有未成對電子、具有強烈的配對傾向、高度活躍、很不穩定,具有極強的攻擊性和破壞性。在正常情況下,體內不斷產生自由基,但并未對身體造成嚴重后果,原因是機體的氧化和抗氧化系統存在著一種動態平衡。當機體受到損傷時,體內活性氧自由基增多,脂質過氧化反應加劇;當體內抗氧化能力增強,抗氧化酶活性增高時,可阻止脂質過氧化或降低脂質過氧化產物的含量。正常機體抗氧化系統的抗氧化酶類有SOD、GSH-Px等,SOD能將組織細胞中的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歧化生成過氧化氫,從而減少氧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傷; GSH-Px是機體存在的一種含硒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自由基反應的酶系統,可將過氧化氫分解,并可清除 MDA和其它過氧化產物,阻止體內自由基引起的膜脂質過氧化。體內大量活性氧自由基若不能及時清除,使活性氧水平發生改變,可促發脂質過氧化反應。脂質過氧化產物(如MDA)可損傷組織細胞的膜性結構,影響膜的功能,從而導致組織細胞功能的損傷,作為脂質過氧化反應的產物,MDA能直接反映體內自由基損傷情況[4]。現已明確許多疾病或癥狀,如腫瘤、炎癥、心腦缺血、動脈粥樣硬化等,都與自由基有關[5]。
本實驗結果顯示: 大豆異黃酮明顯降低更年期雌性大鼠血清MDA含量,提高血清SOD和GSH-PX活性, 并有效提高更年期雌性大鼠的學習記憶能力。提示大豆異黃酮能促進機體內源性抗氧化物質的產生,抑制MDA生成,具有明顯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機制主要通過清除活性氧自由基,阻止脂質過氧化物的產生,提高抗氧化酶活性而發揮抗氧化作用。
更年期婦女隨著卵巢功能的衰退、促性腺水平紊亂以及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脂質過氧化作用增強,自由基清除酶活性下降從而引起心血管疾病、老年癡呆等一系列的疾病[6]。更年期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低下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過去用傳統的雌激素替代療法(ERT)來治療,但ERT會增加患雌激素相關疾病、特別是乳腺癌的風險[7]。大豆異黃酮是從大豆中提取一種天然植物雌激素,具有天然性和安全性,既可替代合成雌激素,又能避免因長期服用合成雌激素而導致的多種不良作用,因此大豆異黃酮一定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Aoki H,Otake Y,Igaraquat K,et al.Soy protein reducesparaquat 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rats[J].J Nutr,2002,132(8): 2258.
[2] Yamakoshi J,Izumi T.Isoflavone aglycone-rich extract withoutsoy protein attenuates atherosclerosis development in cholesterol-fed rab-bits[J].J Nutr,2000,130(8):1887.
[3] 劉 麗,金 宏.大豆異黃酮抗氧化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03,23(2):132.
[4] 李國莉.大豆異黃酮抗氧化效能的研究[J].食品科學,2005,26(10):211.
[5] 鄭靈芝,李素霞,袁勤生.大豆異黃酮抗氧化性質的研究[J].食品與藥品,2006,8(2):48.
[6] 肖 煒.益婦寧軟膠囊對去勢大鼠血清性激素、自由基及NO水平的影響[J].中藥材,2003,26(1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