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模糊語言學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模糊語言學范文1
關鍵詞:模糊性;英語教學;教學大綱
自從最早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電機工程系控制論專家查德(L.A. Zadeh)在《信息與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雜志上“模糊集”(Fuzzy Sets)開始,就標志著模糊學或模糊理論的誕生,隨著模糊理論研究的發展,模糊語言學(Fuzzy linguistics)也應運而生。雖然,模糊語言學是最近二三十年才興起的一門學科,并且是介于語言學與模糊學之間的邊緣學科,然而,由于它是研究語言和言語中的模糊現象的學科,其模糊語言的理論和方法可以用來指導外語教學。因此,從它的誕生開始就引起了語言教學領域,尤其是英語教學領域的高度重視。
一、模糊語言學與英語教師
盡管模糊語言學是語言理論學科系列中正在形成的一門新學科,但由于在我們賴以生存的現實中模糊事物和人類思維中模糊概念、模糊邏輯的普遍性,更由于模糊的特征是英語語言的一種重要的自然特征,作為英語教師要搞好英語教學,就非常有必要在語言理論基礎方面增加模糊語言學的理論知識。完全可以想象,如果英語教師具備了一些模糊語言學的基本知識,就能較好地把握語言的模糊性,在英語教學實踐過程中與紛繁復雜的語言現象打交道時,處理和解決語言問題就能更加靈活得體。例如,在英語翻譯教學中,模糊語言學理論尤為重要。我們知道,由于自然語言中絕大多數詞都是模糊詞,因此,在翻譯時處處都會遇到模糊言語現象,也迫使譯者在處理這些現象時使用模糊翻譯方法。下面引用一段歐亨利小說(While the Auto Waits)中的描寫來說明這個問題:
To repeat:Her dress was gray,and plain enough to mask its impeccancy of style and fit. A large meshed veil imprisoned her turban hat and a face that shone through it with a calm and unconscious beauty. She had come there at the same hour on the day previous, and on the day before that;and there was one who knew it.
再敘述一下那位姑娘吧:她身著灰色衣服,十分樸素,但很時髦,又非常合身,一條大網面紗遮住了她的頭巾式無檐帽和面孔,但透過面紗,仍能瞥見她那文靜而又美麗的臉龐。她昨天、前天在同樣的時候來過這兒,坐上片刻。幾天來,有一個人注意到了這種情形。
對比以上譯文,可以發現在對英文的翻譯中使用了許多語義模糊的詞語,就連動詞Shone的原意也不得已而忽略了,代替以模糊表達意思“瞥見”。而在上面這段文字中(尤其是在文藝作品的翻譯中),如果不采用模糊表達的翻譯方法,既無法將原文的基本意思展現出來,更談不上翻譯文學作品要達到的“信、達、雅”的標準,自然也談不上文學翻譯的再創造了。由此我們也體會到,作為英語教師掌握一定模糊語言學理論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運用模糊語言學理論正確認識教學大綱的模糊性
統一的英語教學大綱是英語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可以說是英語教學的指揮棒。然而,由于教學大綱內容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彈性和不精確性,也就是在此談到的模糊性,當在看待英語教學大綱時也不能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硬性準則。例如,在針對全國普通高專頒布的《普通高等專科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關于教學目的的內容是:“培養學生掌握必需的、實用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具有閱讀和翻譯與本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的初步能力,并為進一步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礎。”以上短短的一段話就包含了幾個模糊限制語,譬如“必要的、初步的、一定的”。這些不精確的用語本身就說明了高專英語教學目的具有模糊性,而這些模糊性的限制語又恰恰說明了高專英語教學目的適時得體,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這對于評價教師的業績以及學生的成績都大有好處。比如,在評價一位英語教師的教學效果時,我們能不能因為某些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強而另一些學生較弱就判定這位教師的業務能力不行,或教學態度不好呢?如果這樣認為,恐怕這種評價就有失公允,也不切合實際,因為,在高專英語的教學基本要求中的教學目的本身具有模糊性,不精確性。并且,事實上,一些學生的應用能力強而部分學生弱都是教學中必然存在的現象,也是教學大綱允許的,也正是由于教學大綱中教學目的的模糊性而必然造成的結果。
除了以上談到的教學目的具有模糊性外,其中“應用能力”這個術語也具有模糊性。雖然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掌握必需的、實用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具有閱讀和翻譯與本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的初步能力,并為進一步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打下一定基礎”。在這里雖然明確提出了“應用能力”,然而且不說模糊性極強的“一定的基礎”的表述,僅就“應用能力”這個術語在大綱中并沒有做任何說明,因而表現出較強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事實上,根據現今外語教學領域里大多數專家的共識,英語“應用能力”主要指的是由美國著名的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D.Hymes)提出的“交際能力”。這種“交際能力”的概念還包含了由轉換生成語法的創始人喬姆新基(N.Chomsky)提出的“語言能力”(competence).根據海姆斯的觀點,“交際能力”包含了:(1)語言能力——即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的知識;(2)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即使用功能變體和言語功能的能力;(3)話語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即學會怎樣用語言來做事、交流;(4)對應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交際是一種彼此之間的協調,在協調中有各種對應手段,如怎樣能開始一段談話,怎樣轉換話題,怎樣結束談話等。因此,就“應用能力”這個術語運用于英語教學中時,英語教師究竟該怎樣認識和理解,究竟該怎樣去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以及怎樣理解“交際能力”中包含的四種能力,或許對于許多教師來說仍舊是模糊的。然而,只有當我們了解了“應用能力”的模糊性之后的這樣一個大前提,才可能對“教學大綱”和“教學目的”有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這樣,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才不會簡單地、絕對地看待“應用能力”的問題,也才能符合實際地、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運用模糊語言學正確認識英語教學法的模糊性
英語教學法流派多種多樣,理論各異,新觀點、新方法、新學派層出不窮。到目前為止,已有十幾種教學法流派存在。如,傳統的語法翻譯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聽說法(Audio lingual Method)、閱讀法(Reading Method)、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暗示法(Suggest Method)、視聽法(Audio Visual Method),以及近幾年產生的程序教學(Programmed Instruction)和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omputer aided Language Instruction)等等。從這些英語教學學派的產生和發展歷史來看,它們都不是隨心所欲的,都有其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其哲學、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等理論基礎之間既存在著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各具特色的個性,同時也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相互繼承發展的共性關系。而恰好就是這種共性關系使各學派之間的界限彼此模糊,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比如,聽說法和視聽法,這兩種教學法既在基本特點上存在差異,又存在著共性,表現出二者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聽說法的基本特點強調:(1)以句型結構操練為主;(2)在口語基礎上培養書面語;(3)不用母語;(4)反復模仿,強化操練。而視聽法的基本特點強調:(1)幻燈圖像和錄音視聽相結合;(2)感知整體結構的對話;(3)充分利用幻燈、錄音視聽教具;(4)在口語基礎上進行書面語教學;(5)集中強化教育。概括地講,二者界限的模糊性表現在:(1)它們都強調在口語基礎上培養書面語能力和用外語講解外語以培養外語語感;(2)它們所產生的心理學基礎都是行為主義心理學(Behavioristic Psychology)和描寫語言學(descriptive linguistics),而這就不可避免會使它們彼此之間存在著共性。
可見,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了解并掌握英語教學法的不同流派的個性、共性以及彼此間的模糊性,從而揚長避短,博采眾長,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法體系大有益處。
綜上所述,探討以英語為主的外語教學同模糊理論以及模糊語言學的關系,提倡用模糊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指導英語教學,將有利于提高我國英語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曉明.模糊性:人類認識之謎.人民出版社,1985.
[2]苗東升.模糊學導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3]陳治安.模糊語言學概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Chomsky,N.Language and Mind. New York: Harcourt,Brace & World,1972.
[5]Zadeh,L. A.“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3,8:338-2353.
模糊語言學范文2
關鍵詞:模糊性;模糊語言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7-0242-01
0 引言
語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模糊語言已引起各國學者的關注, 并逐漸成為語言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1965 年, 美國控制論專家查德教授提出了模糊集合論, 模糊理論的提出衍生和發展了一系列與模糊概念相關的學科: 模糊詩學、模糊語言、模糊邏輯、模糊控制技術與模糊家用電器等。20 世紀60 年代, 美國語言學家拉科夫將其理論運用于語言學, 模糊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得以明確和專一。在我國, 率先對模糊語言學進行研究是伍鐵平教授, 他于1979 年發表了《模糊語言初探》一文, 學者們開始紛紛從不同角度對模糊語言進行研究。對模糊語言的研究是語言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模糊語言理論對語言中許多模糊現象有著很強的解釋力, 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描述、研究語言的新途徑, 其研究成果大大豐富了我們對語言的本質以及語言使用的認識, 也為我們正確認識當前英語教學中的模糊概念、指導英語教學實踐以及培養教師和學生的交際能力等方面帶來了有益的影響與啟發。1 模糊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和我國模糊語言學研究特點
1.1 模糊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模糊語言學的基礎是模糊集合論。沒有模糊集合論,也就不會有模糊語言學。所以國內外學者在模糊語言學研究上的基本方法都是以札德的模糊集合論為基礎對語言的模糊性展開定量和定性的研究。一般說來,我國學者的模糊語言學研究傾向于定性的研究,西方學者則傾向于定量研究(數理邏輯運算和實驗統計測定)。德在發表于《信息與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 )雜志1965年第8 期的論文《模糊集合》中明確指出:“模糊集合是其成員隸屬度構成一個連續集的所有成員組成的一個類”。在傳統的集合論中,每一個集合的成員要么屬于它(隸屬度為1), 要么不屬于它(隸屬度為0)。可是, 在德看來,對現實的自然界中碰到的對象進行分類,經常會找不到精確判定其資格的根據。他指出:“‘美人’或‘高個子’這些概念并不能構成一般數學意義上的類或集合。但事實上,這種不能精確劃分的類在人類的思維中卻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札德提出用模糊集合的方法來處理模糊現象,來研究模糊概念。可見,札德是受模糊語言的啟發而提出模糊集合論的。札德在為《計算機科學和技術百科全書》撰寫“模糊集”詞條時寫道:“‘意義’、‘智能’、‘愛情’都是模糊概念。模糊集合論這個分支學科的起源是從‘語言學’方法的引入開始的,它轉而又推動了模糊邏輯的發展。”(注:轉引自伍鐵平《模糊理論的誕生及其意義》(上),《百科知識》1987年第1 期,第14頁。)由于這個原因,從模糊集合論的誕生之日起,它就對語言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模糊集合論適用于語言模糊性研究的一個根本原因在于語言范疇實際上就是某一個論域中的模糊集合。范疇的核心部分是范疇中所有成員共有的典型屬性是明確的;但是范疇的邊卻是模糊的,不能明確地加以確定的。傳統集合論的基礎是二值邏輯。在二值邏輯中,一個命題,即一個表達明確意義的陳述句,其真值要么是真(記作“1”), 要么是假(記作“0”)。根據這種二值邏輯的集合論, 一個概念范疇的內涵和外延都必須是明確的。例如“吉爾是個教授”這個命題,只允許取值“1”或“0”,即吉爾或者是個教授或者不是個教授,二者必居其一。可是,要是我們將這個句子中的“教授”改成“好人”的話,問題就出現了。因為“好人”是個模糊概念,其內涵十分清楚,每一個人都很容易判定什么樣的人是好人。但這個概念的外延卻是不明確的,因為我們不知道一個人要好到什么程度才算得上是一個好人。對這樣的命題,就不能簡單地用“1”或“0”去描述其真值。德看出了二值邏輯的缺陷,提出以“隸屬度”(注: 關于“隸屬度”( degree of membership)的概念及其在語言分析中的應用,詳見M.Smithson, 1987. Fuzzy Set Analysis for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New York:Springer-Verlag.Chapter 1,pp.9―12.)的概念來解決這個問題。即對于像“好人”、“壞人”這樣的模糊概念的集合,規定其成員對該集合的隸屬程度,可以取閉區間[0,1]內的任何實數值,即可以在[0,1]的區間內連續取值,這樣,模糊集合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一個隸屬度與之相對應。這個隸屬度就構成了這個模糊集合關于它的元素的隸屬函數(membership function)。隸屬函數可用以描述各種模糊集合,這使得模糊集合論在研究各種模糊事物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
1.2 我國模糊語言學研究的特點
我國學者在定性研究上比較成熟,成果較多,特別是基于漢語的對比分析方法更受到西方學者的贊譽。西方學者在模糊語言學研究上多采用數學分析和哲學分析的方法,他們對漢語語料不夠熟悉,對漢語的語言模糊性缺乏深刻的認識,因此對我國的模糊語言學研究比較感興趣。概括說來,我國學者在模糊語言學研究上的特點可概括為:
(1 )以漢語為基礎的跨語系對比及詞源對比研究。這類研究又分為共時對比和歷時對比兩種。其中,伍鐵平將模糊語言的歷時對比同修辭學、詞匯學和詞源學等方面的研究結合起來,不斷豐富模糊語言學的研究內容,把模糊語言學研究的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受到國際語言學界的好評。
( 2)我國的模糊語言學研究不僅涉及了幾乎所有的語言學分支學科,而且還與文藝理論、心理學、人工智能、邏輯學、美學、語言教學、控制論等眾多學科相聯系,并在所有的這些學科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研究領域之廣、應用效果之顯著、產生影響之深遠,在我國語言學史上實不多見。
(3)我國的模糊語言學研究既有宏觀的理論探討、 理論建構,又有微觀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另外還有大量的應用研究。所有的這三類研究初步構成了我國模糊語言學研究的比較完整的體系。
2 模糊語言學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2.1 模糊語言理論可以幫助正確看待英語教學中的各種模糊概念
大量模糊信息的存在是模糊教學的客觀基礎。教學大綱的內容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彈性即模糊性,“較強的”、“一定的”、“良好的”等詞語雖模糊, 卻是比較恰當的表述。認識到教學目的的模糊性, 有利于客觀評價教師的業績和學生的成績。學生的能力水平在本質上也是模糊的現象, 但我們卻習慣于用精確的分數來體現。這種以人為的方式把本質上是模糊的事物精確化的做法雖然便于統計和比較, 卻未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質, 反而容易使學生過分注重分數而不重視對知識的全面掌握和運用。因此用四分制的優、良、中、差, 即模糊集合概念來評定學生的成績更準確恰當。英語教師必須認識到現代英語教學法流派之間的模糊性。現有的語法翻譯法、口語和情景教學法、聽說法、交際法、全身反應法等十幾種教學法的哲學、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理論基礎之間既存在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個性, 同時也存在相互聯系、相互繼承發展的共性關系。這種共性關系使得各流派之間的界限彼此模糊。我們可以用模糊集合論來分析英語教學法不同流派的個性、共性以及彼此之間的模糊度, 以便能更好地了解這些教學方法, 揚長避短、整合優化, 摸索出適合教師個人和所教學生的教學方法。
2.2 模糊語言理論可以指導英語教學實踐
在英語教學中, 教師往往習慣于給學生灌輸各種“準確”的語法規則和詞語的“準確”解釋, 但學生在實際運用時卻發現, 幾乎所有的語法規則和詞語解釋都有例外, 這種“例外”正說明了語言中模糊現象的普遍存在。要更好地解決這種“例外”難題, 就有必要以模糊語言觀點來指導英語教學。英語教師, 要搞好英語教學, 就有必要在語言理論基礎方面增加模糊語言學的理論知的語言環境, 靈活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 這樣才能使譯文更準確和得體。
2.3 模糊語言理論可以指導師生更好地培養交際能力
模糊交際能力是充分認識語言的模糊性, 并理解和懂得在何種情況下如何恰當地運用模糊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既要識別他人使用模糊語言的策略意圖, 又要策略地運用模糊語言來實現自己的交際目的。模糊語言形象生動, 且富有含蓄性、委婉性、暗示性及靈活性, 適當地、恰到好處地運用模糊語言, 能增強教師職業口語的藝術性, 從而提高教學和教育的效果。正如英國語言學家厄爾曼所說,“語言詞匯中的模糊性在某些情況下是一種障礙, 在另一些情況下卻是一種優點。”語言越來越考慮到人們的感情需要避免太直接唐突的表達, 語言的模糊性也更微妙, 往往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表現: 第一, 添加附加詞, 將某些意義模糊的詞語附加在概念和意義明確的表達式之前, 使整個表達具有模糊性, 如I will give you about 5 minutes to discuss the topic. 在課堂任務的布置上留有時間余地; 第二, 在表達中運用意義本來就很模糊的詞語, 委婉地批評, 效果更好, 例Most of the students behaved w ell in this dictation, only some of yours leave a lo t to be desired; 第三, 利用模糊限制語, 緩和語氣, 更易于接受, 如I would suggest that you practice more after class; 第四, 利用模糊結構, 運用特殊的句式結構, 如虛擬語氣句式, 委婉否定結構等傳達模糊意義。如If I were you, I would say it in this way。
作為學生, 應該了解和適應這種模糊的教學用語的策略, 進而學會恰當地運用模糊語言回應或主動與教師交流, 使師生交際更加輕松活潑、禮貌、得體和周全, 這樣教與學就在默契中同時促進。
3 結論
模糊語言學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語言本質以及語言運用的認識, 對如何有效解決當前的英語教學中的一些難點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啟示。將模糊語言學理論運用于英語教學, 啟發學生經過推理、想象、分析、對比、鑒別和判斷去捕捉模糊語言的深層信息, 是英語教學中值得嘗試的一項內容, 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又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培養學生準確理解他人的禮貌策略的能力、學會利用語言的模糊性達到交際意圖, 這在當前英語教學過分強調準確的情況下, 對指導外語教學實踐、培養師生交際技巧等, 都具有很好的指導和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Zadeh, L.A. Fuzzy Sets [J].Information and Control, 1965.
[4]張明,朱小美.當代國外有關模糊語言學的主要研究簡評[J ].當代語言學, 2005,(3).
模糊語言學范文3
關鍵詞:模糊語言;語境;順應;認知;認知經濟性
中圖分類號:H0-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3)02-0097-04
一、模糊語言
語言使人類面對一種悖論: 一方面, 人類能夠用語言表達;另一方面, 語言的表達并非無限準確。[1](P137) “語言的本質特征之一是其模糊性”,[2](P3)這是自然語言才具有的特性。在言語交際中,除了很少部分言談是刻意要求人們按原意去理解之外,日常會話中大多數言談都是比較隨意的或松散的,都不同程度地帶有約略、模糊、籠統、含混等語用含糊現象。[3](P194)
語法歧義、語用模糊和語義含糊是語言模糊的主要表現。國內外學者一般認為“歧義”是作為一種脫離語境和上下文的“型”(type)來研究的;一種歧義的型在具體語言環境里的表現是“例”(token) ,“例”不一定有歧義,即使有,也往往可以借助于語境而去除。[4](P104) “說話人在特定語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確定的、模糊的或間接的話語向聽話人同時表達數種言外行為或言外之力這類現象”,[5](P29)也是模糊語言的一種現象。但我們通常提起的語言模糊是指自然語言中天然具有的語義模糊現象。何自然提出四種類型語用模糊,即:(1) 連續體(continuum)型含糊。連續體型含糊指命題真假之間存在一種界限不明的延伸。例如色彩的概念。(2) 類屬范疇型含糊。類屬范疇型含糊指某個類屬范疇內產生的含糊概念。這是由于事物具有上位類屬和下位類屬的原因。(3)命名評價型含糊。命名評價型含糊指說話人對命題進行主觀評價時出現的含糊(名物判斷價值含糊、抽象概念含糊、相對概念含糊、相近概念含糊、元語言含糊、引述詞語含糊)。(4) 模糊限制型。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屬于這一類型。[3](P191~193)筆者認為何自然比較全面地總結了模糊語言的模型。正是模糊語言的四種類型。
在命題邏輯中,一個命題只有真假二值;取真值為“真”,是為真命題,取真值為“假”,是為假命題。這是邏輯語言的表達,但自然語言表達的意義往往不是完全“真”或完全“假”,而有可能是介于兩者之間的概念。按照邏輯學的“非真即假”的邏輯,模糊語言并非科學、嚴密、可靠,而模糊語言作為處于真假之間或真假難定的語言現象既然普遍存在,一定具有其存在的道理。筆者認為模糊語言符合人類的認知模式、是語境選擇的結果,是精確的、科學的語言。
二、人類的模糊認知
大千世界,事物紛繁復雜,人類憑借自己有限的視覺、聽覺、嗅覺以及感覺來認識周遭的事物。人類擁有現代的“精確”科學儀器來對地球及宇宙進行認知僅僅有百年的歷史,然而語言的產生卻遠遠早于現代儀器。語言形成于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而人類早期對世界的認知只能通過人類固有的身體器官自然地、有限地(應該說是極其有限地)進行,因而語言注定由于人類認知的局限而生而有限。
(一) 客觀事物本體決定論
傳統的排中律是不切合實際的,凡事不能非白即黑,二者之間會有不分明的地帶[6](P18)。客觀本體概念界線不明,二值分析的邏輯方法對此無從界定。何為溪,何為河;何為海,何為洋。額頭到底是臉還是頭?女性到底有沒有喉結?這些客觀本體本身就是不明確的概念,人類又如何對其進行明確的界定呢?客觀事物本體存在在二值之間的過渡過程中,使其非此非彼,亦此亦彼。世界是一個整體,客觀事物本體之間具有普遍聯系性,事物之間具有連續性。各種顏色之間的不斷過渡性最能說明這個問題。從理論上講,所謂藍色和紫色只是相對顏色,介于藍色和紫色之間還有許多種藍紫色或者紫藍色,只是紫色或藍色的色譜程度高低不同。世界中的顏色本身就構成一個連續,各種顏色之間并非涇渭分明。但是人類用于描述客觀顏色的語言卻不能伴隨顏色的逐級過渡而有千百變化,只能以有限表現無限。例如,可以將藍紫色模糊地稱為藍色,也可以模糊地稱為紫色,都為人們的認知所容。
(二)認知的主觀性
Langacker認為語言與視覺、感知一樣具有主觀性。[7]人類用各自主觀的語言描述客觀世界。語言中一些詞類和語法結構中普遍編入“自我”主觀性特征的語義成分。這一普遍存在的現象,不援用“主觀性”概念是無法解釋清楚的。[8](P341)比如“人權”、“民主”、“自由”等抽象概念,“大”和“小”這樣的相對概念,“東”“南”“西”“北”這樣的固定概念都是人類對世界進行主觀分解的結果,而這些概念都無法精確地二值化。
(三)思維的模糊性――認知角度
扎[9]認為人類智力同機器智能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差別,這種差別表現在人的大腦能夠用不精確的、非定量的、模糊的方法進行思維和推理。這與二值論的邏輯語言以及機器語言不同,是人類特有的思維方式。人們認識到人類的認知和與外界的相互交涉多是以模糊子集的方式進行的。[10]
典型集論以集合中典型與非典型直接的關系的形式來說明模糊性。 Smithson指出“典型”有兩個特點:一是典型本身是其代表的范疇的一分子;二是范疇中某一個體與典型的相似度低,其隸屬度就低。[11](P58)比如“狗”的典型如詞典定義一般,則越是符合其典型特征的狗就是典型的狗,符合一部分的、少部分特征的狗的隸屬度降低,但仍然是狗。總之典型論從認知的角度出發,從典型與非典型直接的關系來處理模糊性。一個非典型離典型越近,他的隸屬度程度就越高。[6](P95)
三、模糊語言的順應性
語境對話語的構建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其主要體現在語境對交際者言語編碼的限定與調節。[12]這表明說話人應“順勢而言”,即應根據具體語境而選擇恰當的言辭以及策略來完成交際。模糊語言,作為自然語言的特殊語言現象, 其產生、存在以及無處不在地使用是說話人在表達自己觀點、交際過程中不斷選擇順應語境的“自然選擇”的結果。
(一)順應的原因
自然界發展至今無疑不是各種類的生物“適者生存”的結果,這說明環境對生物的生存有著重要過濾性的選擇作用。人類的語言(各種語言)也是長期以來人類為應對各態的語境不斷改變、調整、順應的結果,語境對語言同樣有助選作用。語境的動態性和交際目的的不確定性決定了模糊語言的合理順應本能。
1.語境的動態性
Verschueren提出了動態語境論, 認為語境是在交流的過程中生成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13]Sperber & Wilson(2001)進一步指出諸如交際行為人的角色、交際對象、交際場合、時間、空間、交際者的心理活動等語境因素都會隨交際推進而不斷改變, 從而生成新的語境。 語境的變化要求相應的語言與之相符合,由此,語言的模糊性是在適應語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14]例如:
A: Would you like to do me a favor?
B: Sure. What is it? A: My mother’s sick. I need to go home to have a look at her, but my car doesn’t run well recently. I’m afraid my car is not in a good condition as well.
A: Oh,perhaps I can take a taxi…
B的態度由積極響應到含糊拒絕導致了語境的變換。語境的轉化要求說話人以語言與之順應, 因此B用了“I’m afraid”這個致使語言模糊的“直接緩和性模糊限制語”[3](P181)以順應語境的動態模式,隨之A的“perhaps”(直接緩和性模糊限制語)用以動態地應對動態的語境。
可以看出,語境和話語相互作用,話語構建語境,語境又決定語言選擇,語言再順應語境,周而復始,循環交際過程。正如胡庚申[12]所說,語境與話語的構建關系表現為說話人為了實現預期的交流目的而不斷地選擇合適的語言形式和策略順應或者利用即刻語境來構建即將語境的動態語用過程。
2.語言的意向性
Grice將表達者的意義作為其發出話語從而對受話人產生某種效果的意圖, 該意圖的傳遞是通過使受話人意識到該意圖來實現的。[15]說話人的意圖就是言語發出的動機。交際中的話語構建始于意向, 又終于意向 [16]。語言的意向驅動說話人尋找構建話語的合適語言,沒有語言的意向,語言將是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符號。模糊語言是一種充滿動能的語言,它可以調節、協調說話人的意向,可以使說話人的言語意向根據語境的走勢順應受話人的理解或者悖逆受話人的理解。
(二)語境順應
Verschueren認為交際語境包括交際行為人的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 以及與交際活動相關的物理世界。這是語境的三個維度。[13]模糊詞語的隸屬函數值可能隨不同語境而變化,但這種變化局限于一定的范圍,遵循一定的規律。[6](P17)
1.心理順應
Carroll認為在語義網絡中,分級網絡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詞有高低之分,例如表示“動物”的接點比“鳥”的接點高。他認為人類不可能將所有信息儲存起來,否則是“浪費記憶空間”,反而可以把信息儲存在網絡中,有需要時取之。[17]如法炮制,Collins & Quillian認為語義信息的儲存空間有限,最好是將其儲存在網絡中的某處。[18]這被稱為“認知經濟原則”。
人類提取語言,為達到“經濟”的目的,喜用上義詞,并喜用模棱兩可的模糊表達。人們表達中的模棱兩可是人們言語“經濟”的心理選擇。模棱兩可,意味著意義在一定范圍游移,適合多種情況描述、具有不確定性,給說話人自我“屏障”,并非“非此即彼”,留有余地。
2.社交情感順應
由于語言是在社會環境中演變和發展的, 它的使用無疑會受到社會因素的制約。[19]這就是說語言的使用應順應社交世界的語境因素。語言的模糊表達更加顧及社交語境,有利于說話人與受話人的情感共鳴。假設說話人以受話人的不算優點作為優點進行恭維,例如,一位母親為鼓勵孩子畫畫而對孩子畫得不盡如人意的畫進行夸贊,此時如果含糊其辭地說“我覺得寶寶的畫畫得還是不錯的”,其中“我覺得”以及“還是”是兩個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對句子進行了模糊處理。如果去除這兩處模糊限制語,該句就變成“寶寶的畫畫得不錯”,就孩子的真實畫功以及畫質而言,媽媽的話是“說謊”。因而,進行了模糊處理的言語符合社交目的,維系了情感。
3.物理順應
任何交際行為都不可能脫離現實的物理世界,也就是說交際總是在某一具體的時間和空間內進行。Verschueren指出時間指示詞和空間指示詞是語言為物理世界坐標的兩種最明顯的方式。[13]因此語境不可能獨立于時間和地點,從而語言的使用選擇須思及交際發生的時間和地點。語境縱橫變遷,具有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桿,而且每個坐標桿皆以共時和歷時進行坐標標識,人們不可能在所有坐標的任一處設置并使用語言,因此人類的坐標標識點是模糊的,這符合Carroll以及Collins and Quillian的“認知經濟原則”。
因此人們在時間上的大致坐標,例如“前段時間”、“一會兒”等等,以及對空間的坐標點的描述用“上”、“下”、“左”、“右”等, 就是基于“認知經濟原則”而對物理世界指稱的順應。當然,除了對“認知經濟原則”的適應,也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有限性的結果。聰明的人類雖無法使用無限的語言表達時空坐標上的標識點,但他們卻發現了時間和空間內部存在的相對關系,利用例如“前后”“上下”這樣的關系標識詞進行非精確但明了的表達便解決了人類語言的有限性問題。這就是模糊語的強大功能。模糊語表述模糊,但是可清晰地表明時空關系,對于四維的物理世界而言,能夠利用有限的語言表達相對的關系是人類的創舉,是人類化繁為簡的睿智所在。
在語言這種成像方式中,現實不再是一道濁流,而是一個由各種因素構成的世界。[19](P356)人們對由各種因素構成的世界的認知過程和結果建構成為語言這個“像”,因而對世界認知的不確定性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語言的模糊性。“語言是為客觀世界的需求而存在和改變的,要想符合千變萬化的客觀世界的要求,語言必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模糊性是靈活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6](P47)
人類對語言創造的經濟性也是語言模糊性的重要根結。絕對精確的話語在自然語言中是難以立足的, 因為根據以上論述,語言天生具有模糊性,它符合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規律,符合人們的認知心理,符合社會情感需求,符合物理世界與語言相互映像的可能,因而,模糊的即是精確的、科學的。因為正是由于模糊語言的存在提高了說話人在話語中提供的信息的信度、詳度以及關聯性。
[參考文獻][1]馬壯寰.精確與模糊[J].外語學刊,2009,(6).
[2]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何自然. 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俞東明.語用學定義與研究范疇新探[J].浙江大學學報,1993,(4).
[5]俞東明.語法歧義和語用模糊對比研究[J].外國語,1997,(6).
[6]張喬. 模糊語義學[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7]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8]Lyons,J. 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9]札德. 模糊集合、語言變量及模糊邏輯[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4.
[10]Zadeh, L. A. The Concept of a linguistic variabl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pproximate reasoning(III) [J]. Information Science, 1975,(9).
[11]Smithson, M. Fuzzy Set Analysis for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7.
[12]胡庚申. 國際交流語用學――從實踐到理論[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
[13]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4]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Seco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5]Grice,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P. & 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16]冉永平, 張新紅. 語用學縱橫[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7]Carroll, D.W. Psychology of Language(5t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
[18]Collins, A.M.,& Quillian, M. R. Experiments on Semantic Memory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M]. In L.W. Gregg(Ed),Cognition in Learning and Memory. New York: Wiley,1972.
模糊語言學范文4
關鍵詞: 跨文化語境 文學語言 模糊性
一、語言模糊性(fuzziness)的理解
什么是模糊性,不同學者有不同的釋義。馬爾提(Anton Marty)在其《對普通語法和語言哲學的基礎的研究》中說:“我們所說的模糊性,就是指某些名稱的應用范圍不是嚴格地劃出的這種現象。”麥克斯?布萊克(Max Black)在《語言和哲學》中也寫道:“……一個語詞的模糊性,就表現在它有一個應用的有限區域,但這個區域的界限是不明確的。”耶格爾(Yager)曾給模糊性下了一個更為可觀的定義,他說:“模糊性就是指一個命題與其否定命題之間缺乏明確的區別,具體地說,一個概念離它的否定面愈遠,它就愈不模糊,相反,如果一個概念離它的否定面愈近,這個概念就愈模糊[1](P27)。”皮爾斯則指出:“當事物出現幾種可能狀態時,盡管說話者對這些狀態進行了仔細的思考,實際上仍不能確定,是把這些狀態排除出某個命題(proposition),還是歸屬于這個命題。這時候這個命題就是模糊的(轉引自伍鐵平,1999:136)。”謝弗勒將模糊性劃分成兩種:一種表現人腦的局限性,一種來自自然界本身根深蒂固的界限不清的特點。
在漢語中,親屬稱謂非常復雜,標準較亂。而在英語中親屬稱謂則簡單多了,如,brother既可表示“哥哥”,也可表示“弟弟”;sister既可表示“姐姐”,也可表示“妹妹”;uncle的概括性更強,可同時表示漢語中的“叔父、伯父、舅父、姨夫、姑父”等。
導致語言模糊性的另一原因正如伍鐵平老先生所說:“客觀世界的事物是無窮盡的,語言必須盡量用最少的單位來表達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否則語言就會非常累贅,語言打破客觀事物或概念的界限,用同一個詞表達各種不同的感覺,就可以大大節省語言單位。這是語言模糊性質存在的內在因素。”(1999:24)所以在實際語言中,我們常能發現一詞多義、多詞一義的現象。由此可見,模糊性是主體(語言的使用者)、客體(語言所指的對象)及語言互動的結果,是由這三方面的特點同時決定的,語言是模糊性的表現形式之一。
根據傳統的二值邏輯(two-valued logic),一個概念范疇的內涵和外延都必須是明確的,命題非真即假,如互補反義詞“生―死”,二者不可兼顧。然而在人類社會中,許多概念二值邏輯無法解釋,它們除屬于或不屬于某個范疇外,還具有另外一種可能性的事物,它們屬于多值邏輯(many-valued logic),這些集合的核心區域的屬性是明確的,是所有成員共有的典型屬性,模糊屬性都出現在兩個集合的邊緣區域,是集合的非典型屬性,為少數成員擁有。如,“漂亮”的內涵很清楚,我們能很容易判斷長相什么樣的女孩是漂亮的,但“漂亮”這一概念的外延卻是不明確的,因為我們很難給出一個標準,究竟長得什么樣才算“漂亮”。
但是,語言的模糊性(fuzziness)決不等于含糊不清(vagueness)。在科技論文、法律文書及政府聲明等的處理時,必須使用清晰精確的語言,以避免歧義。但模糊語言也有它施展本領的地方。它不但能較好地解決日常交往中可能出現的交際困難,在文學作品中,更能給人以一種特殊的美學欣賞價值。如,“Well...mm...It’s really something.”來回答他人的提問,既在一定程度上顧全了提問者的面子,又保持了自己的立場。
二、語言模糊性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
因為追求某種特殊的效果,而刻意為之。這種情況又以文學創作中較為常見。Ullmann曾經提出,模糊性尤對詩歌作者和其他文學創作者是一種優點。的確,適當的模糊處理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的距離感和朦朧感,它那含而不露、曲折委婉的意蘊反而是“精確語言”所無法企及的。這方面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音韻的調節,詞語的活用、妙用,比喻、夸張、雙關、似非而是的雋語等的運用,都可以為作者的行文增色不少。Robert Burns的“O,my love is like a red,red,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現在已經是后人傳誦的愛情名篇了。它之所以牽動了無數少男少女的情思,其中的玄奧之處正在于那一朵忽近忽遠在“六月里迎風初開的紅玫瑰”。在莎士比亞的Hamlet中,當主人公抒發對Ophelia的熾烈情感時,曾這樣表白道:“I love Ophelia:Forty thousand brothers could not,/with all their quantity of love,/Make up my sum.”“四萬個兄弟”加起來的愛到底是多少?這個問題恐怕誰也無從回答。但關鍵在于,讀到這里又有誰會不被那忠貞不渝的美好感情所深深打動呢?
語言的模糊性是各民族語言的共性,在中西方文化文學中,含蓄而謙虛地使用模糊語言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有意識地使用模糊語言能使話語顯得非常委婉、禮貌、幽默等,同時又能達到交際目的,是語言使用者常用的一種表達策略,如:
禮貌用法:
A:How about my new dress?
B:I like the colour very much.
B的回答很模糊,她既沒有說A的裙子好看,也沒說她的裙子不好看,而是說“I like the colour very much.”,顯然,B不喜歡A的裙子,但又不便直說,因此她故意模糊回答A的問題。從B的回答,A不難發現B對她的裙子的實際看法,同時也覺得這種回答更容易讓人接受。
幽默用法:
“I want to ask you for a favor,but can you keep it as a secret for me?”Asked John.
“Certainly I can.”Answered David.
“I’m short of money these days,will you lend me some?”
“Oh,don’t worry,said David,“I’ll take it as if I didn’t hear you.”
得知John想借錢后,David既不說借也不說不借,而是急智地給了一個模糊的回答,David立即就能明白他婉言拒絕。
委婉用法:
在中西方文化中“上了年紀”和“老了”是一對相鄰的模糊集,人們常用“上了年紀”婉指“老了(old)”。“沒了(to be no more)”、“謝世(to end one’s day)”、“睡了(go to sleep)”、“圓寂”,“作古”,“駕崩”、“歸西(go to heaven)”等都是“死”的模糊表達。而“床第”、“那事兒”、“”、“云雨”等詞語是對夫妻性生活(to make love,to sleep together,to make it etc.)的模糊表達。
三、語言的模糊性的語用功能
模糊意識是關于人們認識中對于對象類屬和性態的不確定的基本形式和本質特征。它有著兩種形式,一種是由于主體在把握對象類屬和性態時缺乏明晰的劃分而產生的,而另一種是主體意識把事物之間區分和界限加以模糊的處理,然后再通過壓縮、抽象出若干相對明晰的界限,以達到對事物比較精確的認識。語言的特殊魅力,常常存在于它的模糊性之中。
所謂語言的模糊性,就是指語言沒有確定的外延,但有一定的內涵,它表達某些事物時是朦朦朧朧的,既指定一些事物,又不十分明確,例如“美”這個詞,給人一種肯定是比一般好的概念,但是多好,就沒有一定的度量標準也即沒有明確的概念。唯一能度量模糊語言的是事物的一般規律,所以語言的模糊性有它的一般基礎,并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也正是由這一點,人們才可以理解和感受到語言的模糊性的意義和作用的。模糊語言既然是人類語言發展的高級階段的產物,它就有別于精確語言的作用和特點,它給人們帶來感受和認識上的多樣性、靈活性和隨機性,它是精確語言無法替代的。它主要用來表達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和感受而不是表達事物本身,又為人們的審美活動所必需的,更是修辭的重要手段。
語言的模糊性能豐富語言的表現力,這一點在文學作品中能得到充分的展現。信息發出者、作者在作品中常常使用模糊語言,以創造一種意境,表達某種感情,讓信息接受者、讀者展開想象的翅膀。同時,模糊語言也能給文學作品帶來一種美的享受,增強藝術感染力。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是這樣描寫“鄰家之子”的:“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施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那么“鄰家之子”究竟是多長多短,本來有多白多赤,究竟有多美,肯定還是模糊的?難以回答。所以美感就在于“似與不似”之間,不可用明晰確切的語言來界定。
情感是文學作品的本質特征之一。格式塔心理學告訴我們:不完全的形式呈現于眼前,會引起人們一種追求完整、追求和諧的強烈沖動;殘缺之情、言外之情更能撩起人再延伸、再創造的欲望。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其愁情可載可量嗎?所以,保持一個形象(包括其語言的完整性)的模糊性,比清晰、準確地選擇要好得多。
四、結語
表達有時需要語詞的模糊性;假如通過約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語詞的模糊性,那么就會使我們的語言變得如此貧乏,就會使它交際和表達的作用受到極大限制,而其結果就是摧毀了語言的目的,人的交際就很難進行。可以這樣說,模糊性正是語言自身魅力的最好體現。認識和掌握語言的模糊性特征對于語言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弗洛依德.心理學與西方文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
[2]胡和平.論文學語言的模糊性[J].濟南大學學報,2002.5:32-39.
[3]胡經之,王岳川.文藝學美學方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4]伊格爾頓.當代西方文學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5]許國璋.論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6]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模糊語言學范文5
關鍵詞:模糊語言 語用功能 大學英語教學 啟示
模糊性是語言的一種自然屬性。因為語言是人類認知事物、進行思維、交流信息和溝通情感的手段,是在實踐中自然形成的。語言的模糊性主要是由語言單位之間所具有的界限的不確定性和語言單位自身意義具有的伸縮性引起的。語言的模糊性不僅表現在語音、語法、詞匯等方面,而且還具有獨特的語義特征、豐富的語義內容和微妙的語義功能。模糊語言歷來不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但模糊語言的正確使用能夠使交際時語言的運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是大學英語教學中值得探討的問題,也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幫助學生抓住關鍵信息,正確理解模糊語言的等值信息對提高大學生在英語的應用能力方面大有裨益。
一、大學英語教學的部分現狀:在教學過程忽略英語語言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自然語言的一個固有特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也存在著大量模糊現象。但是由于許多年來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一直受傳統結構主義和二值邏輯(非此即彼的邏輯)的影響而忽視這個特征,我們總是將語言的固有特性歸結為精確性,因而在教學中我們片面地強調語言的精確性,而無視語言的模糊性,這種語言知識掌握的不完整性或多或少地導致了教學理念的偏差,而這種偏差或許造成了我們單調乏味的教學方法,也造成了學生英語學習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從而導致了教和學均事倍功半的局面。
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對課文的處理上,往往只限于做一些靜態性分析(根據語法規則和字典中條文規定來做的分析)。很多教師脫離課文實例,一味地強調精確性,將某些詞語或者短語在詞典中的精確釋義羅列出來,這樣便會造成學生無法靈活而恰當地使用這些詞語,甚至對英語本身喪失了學習興趣。這種英語教學帶來的直接后果使學生對英語的掌握僅限于對一些單詞的某些字典釋義的掌握,無法實現掌握英語這一語言的交際功能的學習目的。學生要么無法向英語本族人有效地表達自己,要么所表達的英語聽起來很呆板,很書本子氣。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對語言的模糊性的特性以及語言的精確性和模糊性在某種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這一事實知之甚少的緣故,也就是說,一個詞或一個短語在某種情況下其概念可能是精確的,而其意義在某些具體情形中有可能是模糊的。這便是語言使用中所體現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得體性。
例如,數詞是英語學習者接觸英語最早習得的一個基礎部分,多數英語學習者認為數詞表達的是一種很精確的概念,在英語學習中是最簡單、嚴謹的部分,而在英語實際的使用過程中數詞的很多用法表達的卻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如:The parson officially pronounced that they became one.句中one原本表達的是精確概念“一,一個”的意思,但是在此情境中,此句只能理解為“牧師正式宣告他們成婚”。又如,“a couple”是一個具有精確意義的短語,是“一對,一雙”(尤指男女),但在英語口語中,短語“in a couple of days”是個模糊概念,意思是“兩三天”或“幾天”。再如,We’d decided to sell our house,but then we began to have second thoughts.句中second在此表達的是“再三考慮,再次考慮”的模糊概念。大學英語課本中曾出現過這樣的翻譯練習:He was in the seventh heaven last night.部分同學直譯為“他昨晚在第七重天。”而另一部分學生將“heaven:天堂”和“死”聯想到一起,就翻譯成“他昨天晚上死了。”事實上英語中“the seventh heaven”喻指“高興”,數詞seventh在此表達的是一種模糊語義,無需直譯。
因此,根據實情對詞語或短語的用法進行動態的分析不僅可以調動課堂的氣氛,也能幫助學生對英語的理解更加生動、實用、得體。
二、注重模糊性的語用功能,靈活地運用語法和約定俗成短語結構。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們往往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在所學的課文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太符合他們在中學所學習的語法規則的語句?為什么一些句子的真實含義和他們的理解大相徑庭?
在模糊理論的啟發下,我們也認識到作為自然語言的英語除了其精確性和模糊性是其固有的特征外,還有另外一個特征,那就是約定俗成。英語作為一門國際性的語言發展到今天,必定要有其嚴格的語法規則,否則它就無法成其為交際手段。如果英語沒有語法規則來限制和指導,英語學習者就無章可循,無法去學。然而,英語像其他語言一樣,在某種意義上除了由語法規則作框架之外,也離不開約定俗成。從人類行為和人類文化的角度來看,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約定的交際手段。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象征性系統。
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既要強調語言的精確性,又必須重視語言的模糊性。注重教學中英語精確性和模糊性的辨證關系,讓學生們知道二者都是語言所固有的特性。缺乏精確性和規則性就丟掉了語言的科學框架,會使語言結構松散、詞序混亂。而讓學生們了解英語的模糊性和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技巧有助于他們提高英語水平,更重要的是了解語言的模糊性有助于他們用正確的英語來應對他們所遇到的復雜情形。
鑒于英語語言是精確性與模糊性的結合體,綜合學生的學習規律這一因素,筆者認為在大學低年級教學中要特別強調語言的精確性,注重語法規則。因為從認知學的角度來看,低年級學生仍處在認知的感性階段,他們對語言的特征知之甚少,若一味地強調英語的模糊性,突出語言中出現的,可能會導致學生無法系統地掌握語言,語言知識結構混亂,基礎薄弱。因此,在此階段,應將英語的詞匯知識、語法知識、句法結構等規則性的知識作為重點,將基礎打牢。例如,我們可以在此階段強調英語詞匯構成知識、語法知識,比較英語句法和漢語句法之間的不同等等。
而當他們已經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嚴格的語法規則訓練,具備了一定的語法基礎和英語知識,并對英語特性有了一定認識后,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更加自信了。此時,我們可以開始講解一些英語復雜的特性,譬如語言的模糊性以及模糊性的語用功能。如:大學英語中有這樣一段情景,一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后,與一美國學生進行初次交流后,美國學生問了一句“How do you find it here?”至此,這位學生開始猜測這句話的意思:“你是怎么發現這兒的?”“你是怎么發現這里的這個學校的?”等等,最后,根據上下文以及教師對文化差異和語言約定俗成的特征的啟發,學生最終猜到這句話的意思是“Do you like this country?”此外,模糊修辭在英語語言中也非常常見,如委婉、借代、比喻、比擬、雙關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補充此類知識,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提高了學生英語的實際理解和語用能力。例如,“She is carrying a baby.”的意思不是“抱著孩子”而是“她懷孕了”;再如,與漢語相同,英語中同樣用“to be old”,“to go to sleep”,“to be no more”,“to lay down one’s life”,“to pass away”,“to breathe one’s last”,“to go west”,“to depart from his life”,“to go to heaven”,“to be called to God”,“become an immortal” 等來表示“死亡”這一字眼。尤為這些與文化背景相關的知識的導入,增加了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
三、與專業英語相比,大學英語教學更需要加強模糊語言語言功能的介紹。
與英語專業學生相比,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差,目標不明確,加之沒有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一些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厭學情緒,因此,如何調動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一直是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師探討的問題。而對模糊語言語用功能的介紹使得學生能夠參與課堂討論,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對大學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也在客觀上提高了他們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教學效果明顯。
四、結束語
總之,一方面,我們應當更加注意更新教學觀念,注重教學中英語精確性和模糊性的辨證關系,讓學生們知道二者都是語言所固有的特性。學生只有對這些語言特性有了明確的概念時,才能理解這些現象是符合語言實質的,規則當中有例外也是不足為奇的。隨著學生們語用意識的不斷提高,當他們畢業之后走向社會時,他們就可以應對各種復雜的語言現象了。另一方面,英語模糊性的語用功能的教學在英語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Brown.J.Vocabulary:Learning to Be Imprecise Modern English Teacher,1979,(7):25-27.
[2]Channell,Vague Languag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模糊語言學范文6
論文關鍵詞:隱喻文學作品,模糊性語言
當代西方分析哲學的最主要任務之一是進行語言分析,而語言分析就是要找到描述世界的基本依據和形式——語義的分析。德國著名哲學家卡西勒認為,日常言語的詞不能用科學的概念所體現的那些尺度去衡量。同科學的概念相比,日常言語中的詞的特點是其不明確性和模糊性,因此經受不起邏輯分析的考驗。但我們日常言語用詞與生俱來的缺陷并不影響這些詞成為引向科學概念的里程碑,因為我們是從這些詞中獲得對世界的原初的理論認識的。(魯苓,2004:155)亞里士多德也曾說過,美是一種不可言傳的東西,不可言傳的東西模糊性語言,我們可以感覺到它的存在,但卻無法用精確的概念描述和把握它,因為它是模糊的。
在紛繁復雜的語言使用交際過程中,人們往往必須借用模糊或非精確的表達方式來滿足各種場合的需要,這是語言模糊性的功用。語言的模糊性和人們日常生活美學的最大范疇接觸點就是人們言語中的隱喻——人們選擇某種事物來表達另外一些本來無法表達的事物。——這些言語中的隱喻,不但勾起人們通常的聯想,還同時誘發了聽話者對新的語言異常搭配所構成的意象的想象中國。這種想象就是一種動態的模糊。同時涉及兩個不同領域的隱喻話語具有雙重影像的特點,隱喻話語的形象,生動和意猶未盡的聯想之美就在于此。(束定芳,2008:175)
“The only clues to her intractable nature lay in the twodeep fissures which ran one on either side of her Roman nose, to end pullingdown the corners of her mouth, and in the stony look of the pale-blueeyes.”(Colleen McCullough, 1977:69)
澳大利亞女作家考琳·麥卡洛的著名家世小說《荊棘鳥》通過恰如其分的外貌勾勒、出神入化的動作描摹、細膩深刻的心理描繪、精彩真實的人物對話等藝術形式為讀者塑造了四位形象各異,生動真實的女性人物形象:惡毒陰險的瑪麗卡森、冷漠高貴的菲奧娜克利里、善良無助的梅吉克利里和叛逆活躍的朱絲婷奧尼爾。節選的文字是對這四位女性中的一位初次登場時的外貌描寫,通過生動的隱喻為讀者刻畫了一個年事高齡卻依舊個性固執逼人的老婦形象:“the stony look”這一模糊喻擴大了其語言表達的信息量,模糊性的特征給讀者以無限的想象空間。一位普通的上了年紀的老婦為何有著一張堅毅如石化的臉龐?石頭這一喻體本身就被人們賦予了頑固的語義,作者此處帶著情感喻義的外貌描繪給讀者一個強烈的語言暗示:這個人物在小說此后的發展中必然有著異乎常理的行為表現。果不其然,外貌刻板頑固的老婦人正是小說中最為惡毒陰險的瑪麗卡森,就是她的嫉妒直接導致了善良女主人公一生的不幸。
“‘Inside that envelope lies the fate of your life and yoursoul. I must lose you to Meggie, but I’ve made sure she doesn’t get you,either.’” (Colleen McCullough, 1977:164) “在那個信封里放著你的命運和靈魂。我肯定把你輸給梅吉了,但是我堅信她也得不到你。”(曾胡,1998:174)
生命與靈魂的命運安靜地躺于這個信封中,震撼的隱喻喻體賦予了瑪麗卡森的遺書——這個毫無生命的東西以惡魔的能量模糊性語言,詛咒操控著無助善良的女主人公的命運,隱喻的語義寫作方式帶來巨大的思維沖擊和模糊性想象延伸,一封平常無奇的遺書又如何能掌控一個人一生的命運?語言上的隱喻帶來的強烈語義上的對比沖突勢必讓讀者心理充滿了繼續探知小說下文的欲求,這是讀者閱讀的樂趣,同時也是小說作者高超寫作技巧的體現。
法國作家蒙太因有過一段評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優美的短語和隱喻。它們的美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枯萎了,其色彩也由于過分一般的使用而失去了光彩;但即便如此,它也無法阻止一個具有智慧的人對這些優美詞語的欣賞,也不會貶損那些第一次賦予這些詞語如此美妙用法的古代作者的光輝。”隱喻無疑是人類模糊性語言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簡愛》,一部毫無疑問的文學巨著,一幅展現十九世紀英國民眾普通生活的自然畫卷。在這幅瑰麗的畫卷中,簡愛這一女主人公形象就是那閃閃發光的奇珍異寶。這位不屈于世俗壓力,獨立自主,積極進取的女性在其得知自己的愛人是一個已經結過婚的男人的時候,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怎樣的?一樣的堅強勇敢,無所畏懼嗎?不!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用一段出色的模糊隱喻式景物描寫充分表現出簡愛內心作為一名女性的渴望與夢想破滅后自然的痛苦情感反應,她是一個女性啊,又怎會不痛?在面對轉瞬即逝的幸福時!
“A Christmasfrost had come at midsummer; a white December storm had whirled over June; iceglazed ripe apples, drifts crushed blowing roses; on hayfield and cornfield afrozen shroud; lane which last night blushed full flowers, today were pathless with untrodden snow; and woods,which twelve hours since waved leafy and fragrant as groves between tropics,now spread, waste, wild, and white as pine-frosts wintry Norway. My hopes wereall dead---struck with a subtle doom, such as, one night, fell on all firstborn land of Egypt. I looked on my cherished wishes, yesterday so blooming andglowing; they stark, chill, livid corpses that could never revive.” “圣誕節的嚴寒在仲夏來臨;十二月的白色暴風雪在六月里飛旋;冰給成熟的蘋果上了光,積雪壓壞了怒放的玫瑰,干草地和小麥田上蒙上了一張冰凍的尸布,昨夜還開滿紅花的小徑,今天已蓋上未經踩踏的白雪,看不出哪兒是路了;十二個小時以前,樹林還像熱帶叢林般綠葉婆娑,芳香撲鼻,現在卻像冬天挪威的松林般地荒蕪,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我的希望全都破滅了——一夜之間降落在埃及地所有頭生子身上的那種不可思議的命運襲擊了我.我看看自己所抱的希望,昨天它們還在那樣地開著花,發著光,現在卻躺在那兒,成了直挺挺,冷冰冰,鉛灰色的尸體,再也不會復活過來.”(賈衛國,2000:32)
如此出色的筆繪模糊性語言,讀完全段,相信沒有讀者覺得這只是景物描寫,因為描摹的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女主人公的悲涼心境。在某一特定的語境中,說話者并不是在描述一種自然現象,而是另有所指中國。說話者描述的是與這種情況相似的另一種事態。(束定芳,2008:160) “afrozen shroud”一張冰凍的尸布;“now spread, waste, wild, and white as pine-frosts wintry Norway” 現在卻像冬天挪威的松林般地荒蕪,成了白茫茫的一片……一個接連一個的隱喻迎面排呈而來,本體和喻體之間相互作用,不管是形象生動的形狀相似,還是心理感受上的沖突對比,在最恰當地保持了本喻體之間的聯系即模糊性的同時,給了讀者探究和共同感受﹑體味女主人公悲哀心境的最好的文字背景,產生共鳴便不可避免。
德國的洪堡特在關于語義模糊性分析的語義場理論中表明:一種語言中的某些詞可以在一個共同的概念的支持下組成一個語義場……屬于同一個語義場的詞,它們在語義上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魯苓,2004:167)“未經踩踏的白雪”可被看作是冬日萬物保暖的被子,也可在作者的筆下,主人公的心中成為“冰凍的尸布;白茫茫的荒蕪”,本喻體之間的關系因為感受者心境的不同而出現了感覺上的沖突對比,但形式上的相似性又保證了本喻體屬于同一個語義場模糊性語言,本體和喻體之間相互作用,互動成趣,是一個絕妙的隱喻。本段中的另一個隱喻“埃及頭生子的命運”,這一喻體所表征的背景文化知識需要讀者對西方的圣經文學有所了解才能充分明白其中的奧妙。總之,文學作品中隱喻的模糊性特征需要讀者心靈的領會和想象,同時也需要讀者對所涉及的事物的最基本了解,因為語言的美學功能就在于尋找至今尚未發現的聯系。
語義學概念中的隱喻被認為是人類認知的一種重要方式,而文學作品則是人類對周圍一切事物感知后通過書面表達出來的最完整的反應方式。這兩種方式的結合因為人類感知能力,文化環境,理解方式的不同出現了模糊性的語言特征,而這種模糊性的語言特征正是文學作品所追求的意境美。只有充分領悟其中蘊含的語義學原理才能真切感受體驗這種語言上的美。
參考文獻
[1]魯苓.2004.語言言語交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束定芳.2008.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科林·麥卡洛著.1977.The Thorn Birds [M]. 侯勇注.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4]科林·麥卡洛著.1998.荊棘鳥[M]. 曾胡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5]賈衛國.2000.英漢對照描寫辭典[Z].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