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上市公司審計報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上市公司審計報告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上市公司審計報告范文1

關鍵詞:內部控制審計 運營能力 市場反應

一、引言

證監會《關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類分批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通知》中要求中央和地方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非國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并且于2011年12月31日公司總市值(證監會算法)在50億元以上,同時2009年至2011年平均凈利潤在3 000萬元以上的,應在披露2013年公司年報的同時,披露董事會對公司內部控制的自我評價報告以及注冊會計師出具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其他主板上市公司,應在披露2014年公司年報的同時,披露董事會對公司內部控制的自我評價報告以及注冊會計師出具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報告。

截至2013年4月15日,滬深兩市A股主板已有1 053家出具已審計的財務報告,其中有662家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從證監會對于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強制披露要求可以看出內部控制建設對一個企業的重要程度。一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公司的運行效率,降低經營風險,減少公司出現違規操作的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被出具無保留意見的標準審計報告能夠說明公司運行情況良好,提高投資者的信任。由此可見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對于上市公司本身和投資者、監管者都是十分有必要的規定。

二、文獻綜述與提出假設

(一)內部控制審計對上市公司的市場影響

池國華等(2012)在研究內控缺陷信息對個人投資者風險認知的影響中發現,內控缺陷嚴重程度對個人投資者風險認知有顯著影響。內控審計報告對投資者的風險認知程度影響較大,對內控審計報告利用程度越高,投資者風險認知水平與內控審計報告存在缺陷的關聯程度越大。張然等(2012)在研究中國A股上市公司2007-2010年年度報告中發現,上市公司公布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后,公司籌資資本成本會降低,若進一步提供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其資本成本會更加降低。這是由于企業管理者通過對內部控制的制度完善和自我評價會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信息,有助于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方紅星、劉丹(2013)以2010年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與其內部控制質量的研究中發現,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越差,越傾向于變更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審計師的上市公司對高質量審計需求概率與內部控制質量的變化顯示出倒U型關系:先上升后下降。并得出當內部控制足夠有效時,高質量審計與內部控制存在替代關系。胡娜(2010)論述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對審計質量的影響中強調,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上市公司會增大審計風險,審計師易與上市公司發生意見不一致,進而導致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同時,接任的會計師事務所由于不了解內控環境,會導致審計成本上升和審計質量下降。為此,政府應加強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的要求,同時充分披露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原因。沈菊琴(2013)通過分析2010年中小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內控自評報告的市場反應中發現,上市公司披露內控自評報告信息量越大,投資者獲得的超額收益越多;并且公司財務狀況越好、經營能力越強、內部審計越完善的公司越傾向于選擇披露內控自評報告。

綜上所述,內部控制在公司運營和審計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重大,內控較好的公司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和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真實性,投資者對于內控完善的公司更加青睞。但是,加強內控建設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在具體指標上體現的研究較少,公司出具內控審計報告后對公司的整體效果有提高,但是具體環節上的有效驗證研究較少。為此,筆者將針對2012年出具內控審計報告對上市公司的影響進行數據量化分析。

(二)提出假設

由于上市公司要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為達到審計師的要求會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完善的內部控制建設會提高公司的運營效果,會導致公司的經營效果大幅提高。為此提出假設1。

H1: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2012年的經營效果比2011年顯著提高。

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內控審計報告后會使上市公司的透明度增強,并且顯示出公司的管理運行機制良好,根據信號傳遞理論,投資者會對上市公司的信任度增強,公司的財務報告真實性會顯著增強,投資者會傾向于選擇出具內控審計報告的公司,進而為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故出具內控審計報告會產生一定的市場反應。

H2:上市公司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日后市場反應會出現顯著變化。

三、實證研究

(一)樣本選擇來源及處理

本文選擇了滬深A股主板出具2012年內控審計報告的50家公司的經營業績和市場反應分別作為研究對象來驗證H1和H2。在選取樣本時,對年報公布后有重大事項發生的公司、發生合并或新設立公司、ST公司、金融保險行業公司進行剔除,最后符合標準的滬深兩市各選25家上市公司。數據來源有國泰安數據庫、巨潮資訊網、中注協以及證監會網站。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軟件進行處理。

(二)Logistic 多元回歸分析

1.模型設定。H1的因變量選取為“是否出具內控審計報告”作為虛擬因變量。H1的自變量共有7個:營運能力指標中選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和應付賬款周轉率作為自變量,盈利能力選擇市盈率和資產收益率作為自變量,財務能力選擇現金比率作為償債指標保證,發展能力選擇資本積累率作為自變量。見表1。

H1假設通過構建Logistic多元回歸模型分析是否出具內控審計報告對各因素的擬合分析,建立如下模型:

Internal control=β0+β1 ×inventory+β2 ×AR+β3×AP+β4×PE+β5×ROE+β6×cashratio+β7 ×capaccumu+ε

其中,β0為常數項,β1、β2、β3、β4、β5、β6、β7為自變量系數,ε為誤差項。

2.樣本處理。由于50家公司所處行業和規模有差異,在對H1進行logistic回歸時,將樣本處理為相對規模,其中2012年指標為2012年期末規模/2011年年末規模,2011年指標為2011年期末規模/2010年年末規模。鑒于文章的篇幅,本文未列出所有樣本處理后原始數據。

3.logistic回歸結果。見表2。

4.結果分析。根據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

(1)出具內控審計報告對上市公司的運營能力影響顯著,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完善后會提高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這是由于內控完善會減少庫存并及時催收客戶欠款,使公司的運營能力大幅提高。但是內控完善后對公司的應付賬款周轉率有反向作用且影響不顯著,這是由于內控制度建設會使公司最大程度利用商業信用,最大限度利用公司自有現金流。

(2)出具內控審計報告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正向影響。上市公司內控制度越完善,上市公司市盈率會越高,且影響顯著,這是由于內控完善后會使成本降低,投資者會傾向于選擇內控制度完善的公司,引起公司股價上升,市盈率上升。但是對凈資產收益率會產生一定抑制作用且作用不顯著。原因在于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需要一定的成本,為此會帶來一定的凈利潤降低。

(3)內控制度完善后對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影響為正向促進作用,但影響效果不顯著。這表明內控制度完善后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狀況,并對公司的發展帶來一定的積極作用。

(三)事件分析法

1.研究過程。

(1)定義事件。本文針對H2假設定義上市公司出具內控審計報告為研究事件,定義內控審計報告披露日為t=0。

(2)定義窗口期。2012年內控審計報告基本于2013年4月披露,本文選取截至4月15日之前出具內控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將窗口長度確定為10天,事件窗定義為(-10,10),清潔期定義為(-60,-11)。

(3)確定超額收益率ARit。超額收益率是實際收益率與正常收益率的差額。本文事件窗的實際收益率由樣本公司的實際股價確定Rir;正常收益率由CAPM確定――通過線性回歸模型以滬深兩股指數為基準確立的正常收益率Rim。ARit=Rir-Rim。

(4)計算所有樣本在t時刻平均資本收益率 AARit=(1/N)ARit,計算單個樣本在某時間區間的累計超額收益率CARi(t1,t2)=ARit和整個樣本的累計平均超額收益率CAR=AARt。

2.檢驗思路。H2 因變量為累計資產回報率CAR,檢驗累計超額收益率CAR(t1,t2)是否顯著異于0:利用單樣本t檢驗進行檢驗,如果顯著異于零,則表明出具內控審計報告會在披露日產生一定的市場影響,引起股票價格的顯著變化。

3.實證數據檢驗結果。見表3。

(1)檢驗結果。根據表3樣本公司CAR的t值檢驗結果來看,出具內控審計報告對市場會產生影響,除出具當日的一組數據影響為相反,出具內控審計報告的市場反應總體上呈促進作用。圖1為樣本公司在披露內控審計報告后的平均超額收益率AAR的變化趨勢;圖2為累計平均超額收益變化圖。從CAR整體變化趨勢上來看,出具內控審計報告這一事件在一定期間內會產生正向的導向作用,會為投資者帶來短期內的超額收益。由于t=10時CAR趨于0,說明該事件的影響期間較短。

(2) 結果分析。根據圖中所示具體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在出具內控審計報告之前會出現超額收益趨勢,在內控報告出具前階段t=-6開始,在t=-2時會達到峰值,這說明投資者對于內控審計報告的預期較高,投資者此時會存在一定的套利行為。出具內控審計報告之后,t=-2到t=1階段,CAR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落,并于t=1時停止下降,次階段的下降可能原因是由于不同的投資者對于內控審計報告的期望值過高,認為公司的價值被高估,進而轉手。但在出具內控審計報告之后超額收益會出現波動,但在t=10時CAR趨于0,說明出具內控審計報告的超額收益于10天后基本消失。

四、小結

本文針對2012年上市公司出具內控審計報告這一披露規范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論證。通過對樣本上市公司進行研究,得到以下結論:一是上市公司應證監會要求披露內控審計報告,為了取得無保留的標準審計報告,在加大了對內部控制的建設的同時自身獲益,表現為運營能力的顯著提高。完善內控建設對盈利能力、發展能力和財務狀況上雖然沒有顯著改善,但會帶來正面的積極影響;二是上市公司出具內控審計報告后,投資者對內控報告和內控建設存在利好預期,由于不同投資者對于內控預期值不同,故公司在披露內控審計報告會產生一定市場反應,并在較短時期內為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出具報告一定時期后,超額收益消失,投資者只能獲取正常收益。

總體來說,證監會的相關要求對于上市公司披露內控審計報告的影響比較積極,并且收效良好。盡管會使上市公司加大披露成本,但上市公司會因自身制度建設的完善獲得顯化和未顯化的制度紅利;對于投資者來說,上市公司披露制度的完善,增加了公司的透明度,有效降低了成本,故披露內控審計報告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市場反應。J

參考文獻:

1.池國華,張傳財,韓洪靈.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對個人投資者風險認知的影響:一項實驗研究[J].審計研究,2012,(2).

2.張然,王會娟,許超.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與鑒證報告會降低資本成本嗎?[J].審計研究,2012,(1).

3.方紅星,劉丹.內部控制質量與審計師變更―――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2).

上市公司審計報告范文2

各B股上市公司:

按照我會新近修訂公布的《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準則第三號  中期報告的內容與格式》的要求,凡屬股票交易實行特別處理、擬在下半年辦理配股申報事宜、在中期擬定分紅預案或公積金轉增股本預案并將在下半年實施以及我會和交易所確認的其他情形的上市公司,其中期財務報告均需經過審計。境內上市外資股公司(含同時發行了A股的公司)原則上執行該準則,但在中期財務報告審計問題上可按下述規定執行:

一、股票交易實行特別處理的公司,可以只進行中期境內審計(指中國注冊會計師依據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對公司按照中國會計制度編制的財務報告進行的審計,下同),不要求進行境外審計(指會計師依據國際審計準則或境外主要募集行為發生地審計準則,對公司按照國際會計準則或境外主要募集行為發生地會計準則調整的財務報告進行的審計,下同)、審閱;

二、擬在下半年辦理配股申報事宜的公司,可以不進行中期境內、境外審計、審閱。但在上報配股申報材料時,須按我會要求提供有效期內的境內審計報告;如境外主要募集行為發生地證券監管機構有要求的,還須同時提供有效期內的境外審計報告。

三、在中期擬定分紅預案或公積金轉增股本預案,并將在下半年實施的公司,不要求進行境外審計、審閱。

上市公司審計報告范文3

關鍵詞:內部控制 自我評價報告 審計報告

企業內部控制缺陷是導致財務舞弊的主要原因之一,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以為財務報表使用者提供可靠性的財務報告附加信息,同時也可以促進企業改善內部控制。從上市公司實踐看,由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情況各異,且對內部控制的理解不同,在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本文總結和分析了2012 年年報中以單獨報告形式披露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審計報告情況,并就缺陷認定、報告內容、審計問題等進行了討論,最后提出了改進建議。

一、文獻回顧

美國最早建立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其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向:自愿性內部控制披露的影響因素、內部控制缺陷的決定因素以及內部控制缺陷產生的經濟后果。Ashbaugh-Skaife等(2006)發現影響公司自愿性內部控制披露的因素包括四個方面:審計師獨立性排名、SEC監管彈性、機構投資者的監督力度以及訴訟存在的潛在風險;Yan(2007)發現審計委員會成員的數量、審計委員會中會計專業性強的成員的數量越多,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下一年內部控制改進的可能就越大。而就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經濟后果方面,主要研究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經濟后果:盈余管理、審計定價以及股權融資成本(Ashbaugh-Skaife 等,2008;Doyle等,2007;Hogan 和Wilkins,2006;Hoitash 等,2008;Ashbaugh-Skaife 等,2009)。

國內學者關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規則研究、內部控制評價及審核研究、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研究。田高良等對2008 年深市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情況進行了實證研究,分析影響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經濟因素及管理者發現和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動機。隨著2006 年《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的出臺,國內學者大多以此為分析框架,在研究相關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年報基礎上,反思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建設性意見。秦冬梅(2007)分析了2006年上市公司年報中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狀況有了較大改觀,同時也指出出具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公司較少,注冊會計師對內部控制評價較少并且披露質量也有待改進。陳麗琴等(2009)以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為研究對象,實證研究發現,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關規定執行效力不高,企業對內部控制規范認識不足,企業管理層隱瞞相關信息的動機很大。

上述研究為我們了解進入強制性披露時期后,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供了基礎。本文以2012年滬深兩市披露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審計報告的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現狀進行分析。

二、上市公司內控信息披露概述

(一)總體披露情況

截至2012年12月31日,滬、深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有2 472家,本文在選取樣本時剔除了在2013年退市的三家公司,總樣本為2 469家。

如表1所示,2 223家上市公司在2013年4月30日前披露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246家未披露內部控制評價報告;1 504家上市公司在2013年4月30日前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占比60.92%;965家上市公司未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主板1 413家上市公司中,1 168家披露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933家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小板701家上市公司中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比例分別為99.86%和 51.21%;創業板355家上市公司中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比例分別為100%和59.72%。根據監管部門的要求,被納入強制實施范圍的A股上市公司共839家。其中,833家上市公司在2013年4月30日之前披露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比例分別為99.28%和98.33%,而非強制實施的披露比例分別為85.28%和41.66%,強制實施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披露比例比非強制實施的披露比例高出14個百分點。

(二)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情況分析

1.內部控制缺陷。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中僅僅提出了評價控制缺陷的總體要求:企業對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應當以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為基礎,結合年度內部控制評價,由內部控制評價部門進行綜合分析后提出認定意見,按照規定的權限和程序進行審核后予以最終認定。內部控制缺陷具體標準由公司自行確定,因此實務中內部控制缺陷標準的制定直接影響到最終的評價結論。在2013年4月30日前披露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2 223家上市公司中,1 489家未披露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占比66.98%;734家披露了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占比33.02%。納入強制實施范圍的833家披露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上市公司中,559家披露了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占比67.11%;未納入強制實施范圍的1 390家披露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上市公司中,175家披露了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占比12.59%。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要求內部控制評價工作組應當根據現場測試獲取的證據,對內部控制缺陷進行初步認定,并按其影響程度分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在2 223家披露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上市公司中,1 720家未披露自身存在內部控制缺陷,占比77.37%;503家披露自身存在內部控制缺陷,占比22.63%。其中,4家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重大缺陷,1家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3家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重大缺陷和一般缺陷;8家公司僅披露內部控制重要缺陷,27家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460家公司僅披露內部控制一般缺陷。這些上市公司披露的內部控制缺陷數量總計為4 281個,其中,重大缺陷20個,占比0.47%;重要缺陷340個,占比7.94%;一般缺陷3 921個,占比91.59%。

以上數據表明,隨著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實施深度的推進,上市公司開始逐漸正視自身內部控制體系中的缺陷,將監管部門的要求與自身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不斷完善其內部控制制度。

2.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內容。在實務中,上市公司的自我評價報告的格式主要有簡式和詳式兩大類。其中簡式披露僅通過一至兩頁的披露來簡要介紹,內容通常包括董事會和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的責任、內部控制的目標、固有局限段、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時主要考慮的基本要素、評估的結論等;而詳式披露則充分反映了我國內部控制的特色,通常以最多近30 頁的篇幅來描述公司概況、內部控制的目標、原則及依據、內部控制情況說明、重點控制活動、內部控制執行情況、內部控制缺陷及整改情況、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估結論、審計機構的評價意見等。

(三)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情況分析

從審計報告的內容看,會計師事務所一般依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而對于中小板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會計師事務所依據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指引》,審計依據為《中國注冊會計師其他鑒證業務準則第3101號――歷史財務信息審計或審閱以外的鑒證業務》。1 504家上市公司在2013年4月30日前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其內部控制審計結論為標準無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1 479家,占比98.34%;非標意見共25家,其中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為21家,占比1.40%,否定意見為4家,占比0.27%。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要素完整,發表審計意見的對象明確為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或與財務報表相關的內部控制,在意見表述上則大多采用積極的方式。此外,也有部分公司的審計報告后同時列出了管理分析與建議方面的內容。通過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建議,注冊會計師與管理層進行了良好的互動,并通過問題的發現及改進為企業提供價值增值服務。

三、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問題

根據監管部門的要求,2012年被納入強制披露范圍的839家A股上市公司中,4家上市公司在2013年4月30日之后才披露內部控制評價報告,13家上市公司在2013年4月30日之后才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3家上市公司未披露內部控制評價報告,1家公司未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同時,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兩個相互矛盾的地方:一是22家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有效性結論與內部控制審計意見存在不一致;二是44家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審計意見與財務報表審計意見存在不一致。

(二)未明確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

由于《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對缺陷類別只是進行了原則性的規定,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具體標準由企業根據相關要求自行確定。在2013年4月30日前披露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上市公司中,僅33.02%的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內控缺陷的嚴重程度和披露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制定的認定標準,而各上市公司的認定標準不一,使得內部控制評價結論缺乏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因此有必要根據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特征制定出明確、可具操作性的缺陷認定標準,以增強評價結論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三)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依據存在不一致

由于內部控制審計業務目前尚屬于開始階段,內部控制審計指引還沒有得到普遍運用,不同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審計業務的實務操作上存在認識偏差,因此,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格式以及內容方面顯示出許多的細節問題。在審計依據方面,有的以《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為準,有的則依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其他鑒證業務準則第3101號――歷史財務信息審計或審閱以外的鑒證業務》,還有的未提及內部控制審計依據。

四、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隨著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的基本規范及配套指引的頒布實施,尤其是證監會、證券交易所在年報工作通知中的強制要求,我國上市公司在年報中披露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日益增多。但在對滬深兩市2012年披露的自我評價報告和審計報告的分析中可以發現,我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本文擬提出下列改進建議:

(一)加強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配套指引的培訓和指導

由于各上市公司、事務所自身情況不同,對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配套指引的認識和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從而導致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在實務操作中呈現出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顯然不利于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審計報告閱讀者的理解與決策,因此上市公司及會計師事務所有必要加強培訓,在內部控制、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自我評價、審計鑒證等方面應遵循的原則、標準等形成共識,從而增強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格式化、標準化和可比性。另外,相關部門應該為上市公司更好實施內部控制規范體系提供較為明晰的指導。

(二)梳理內部控制的相關規范,統一內部控制的信息披露格式

目前各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格式存在重大的不一致,上市公司在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和評價過程中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時,遵循的標準較多。這些多樣化的標準導致上市公司實施內部控制體系時存在困惑,也是導致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格式混亂的原因。因此,筆者建議監管機構梳理現有的內部控制規范,將部分已經過時不再適用的規范等及時廢止,為上市公司全面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奠定標準一致的制度基礎。

(三)完善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機制,提高內部控制缺陷披露質量

內部控制缺陷是衡量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負向指標,內部控制缺陷的模糊披露不利于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使用人判定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在我國上市公司2012年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中,內部控制缺陷披露過程中仍存在著缺陷認定標準不明確、內部控制缺陷未劃分等級、未披露內部控制缺陷整改措施等諸多問題。因此,建議監管機構完善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機制,制定詳細且明確的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從而提高內部控制缺陷披露質量。

參考文獻:

1.Doyle,J.W.Ge,and S.McVay,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b,85(5):1141-1170.

2.Ashbaugh-Skaife,H.,D. W. Collins, and W. R. Kinney; R. Lafond.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217-50.

上市公司審計報告范文4

【關鍵詞】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盈余質量

一、引言

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指管理當局將公司與內部控制相關的信息,包括內部控制的設計、實施、運行、監督、評價等相關信息以一定的報告形式向外部信息使用者公開,從而有助于使用者做出正確的決策。2000年,證監會頒布了《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6號》,該規定要求金融企業在招股說明書中專設一部分對其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進行說明,且會計師事務所應以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形式對上述情況作出報告,并呈報證監會。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別于2006年和2006年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標志著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進入了強制披露階段。2008年,五部委聯合制定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鼓勵有條件的公司聘請審計機構出具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鑒證報告。2010年,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制定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強制要求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以單獨報告的形式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本文基于滬市A股公司披露的內部控制信息,探討隨著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改善是否伴隨著高質量的盈余質量。

二、研究設計

1.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本文所選樣本均來自滬市A股上市公司,樣本篩選中剔除金融保險類上市公司;根據證監會2013年行業分類,剔除每年上市公司不足20家的行業。經過篩選,共選取2979個樣本。本文所用的財務報告和財務數據來自巨潮資訊網和國泰安數據庫,對樣本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查閱和統計由作者手工翻閱上市公司年報完成。

2.研究假設。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限制對外報告信息的故意操縱,降低會計處理和財務報告中無意的程序和估計差錯風險,減輕可能影響財務報告信息質量的企業經營和戰略的內在風險。由此提出假設1:

H1:公司內部控制披露質量與盈余質量正相關。

內部控制內嵌于企業管理,是一個需要持續調整的過程,隨著企業自身的發展與外界環境的變化,原本有效的內部控制可能變得不合理。因此,當企業對內部控制持續關注、持續評估時,這類企業的盈余質量可能更高。由此提出假設2:

H2:持續進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公司盈余質量更高。

3.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本文將盈余質量作為被解釋變量。采用可操控性應計作為盈余質量的替代變量。用基于年度、行業的修正瓊斯模型,來預計上市公司的可操縱利潤額DA,即下述模型中的殘差項ξi,t,

TAi,t,第t年第i家公司的應計利潤總額;TA,經營利潤減經營現金凈流量;Ai,t-1,第i家公司第t-1年總資產;ΔREVi,t,第t期銷售收入和t-1期銷售收入的差額;ΔRECi,t,第t期應收賬款和第t-1期應收賬款的差額;PPEi,t,第t期末的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TA、(ΔREV-ΔREC)、PPE都除以上期期末總資產為公分母,以減輕異方差的影響。通過計算上述模型的殘差,取絕對值即得到盈余質量的度量指標EQ(DA)。其中,EQ值越大,盈余質量越低。

2)解釋變量。為支持研究假設,本文共設立個兩解釋變量,“是否同時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是則賦值為1,否則為0,用ICID表示;“是否連續三年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是則為1,否則為0,用CD表示。

3)控制變量。公司某些經營特征對盈余質量也產生影響,主要包括業務經營發展、財務狀況、會計謹慎性、審計質量和公司治理等。本文將公司規模、總資產凈利潤率、資產負債率、營業收入增長率、ABC(總應計利潤的絕對值占總資產的比重)、實質控制人性質是否為國有、董事長與總經理是否“二職合一”等作為控制變量。其中總資產凈利潤率為凈利潤與資產總額之,用ROA表示;資產負債率為總負債與資產總額之比,用LEVERAGE表示;公司規模取公司資產總額自然對數,用SIZE表示;實質控制人若為國有則賦值為1,否則為0,用OWNER表示;董事長與總經理是否“二職合一”,是則為1,否則為0用TOGETHER表示。

三、模型設定

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對盈余質量影響的回歸模型

為檢驗假設1,本文構建模型:

為檢驗假設2,本文構建模型:

四、實證分析

1.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盈余質量影響的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分析,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4.1。

從表4.1可以看出,被解釋變量盈余質量的均值為0.07560056,極小值為0.00004036,極大值為2.03064113,盈余質量的變化區間較大,說明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非正常應計利潤,即有調高利潤的動機,同時也說明現階段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分布不均,存在較大差異。同時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與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均值為0.21,說明現階段我國上市公司同時披露兩份報告的比例較低,連續三年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均值為0.11,說明現階段我國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連續性披露較差。

限于篇幅限制,相關性檢驗表格不予列示。同時披露自評報告與內部控制審計報告、連續三年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與盈余質量在0.01的水平(雙側)上顯著負相關,相關分析結果支持假設1、假設2。在多元回歸分析中,計算了各個自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所有的VIF都小于2,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2.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盈余質量影響的回歸分析。本文對模型(1)、模型(2)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回歸結果見表4.2。

由表4.2可以看出,ICID系數為負,與假設相符,說明公司同時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與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能夠有效降低應計盈余項目,使公司的盈余質量得到改善。CD的系數顯著為負,說明連續三年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能夠改善公司的盈余質量,與假設一致。控制變量中,公司規模與假設不一致??赡苡捎诠疽幠4螅涔局卫碓酵晟?,其可操縱盈余的空間越小。

五、研究結論

本文以我國2008 年至2011年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披露的信息為研究對象,從盈余質量的角度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效果進行了驗證。檢驗發現:公司當年度同時披露內控自評報告與內控審計報告,可以有效降低應計盈余操縱,使盈余質量得到提升;連續三年披露內控審計報告的公司其盈余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董望,陳漢文.內部控制、應計質量與盈余反應——基于中國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11(4):68-77.

[2]張國清,趙景文.資產負債項目可靠性、盈余持續性及其市場反應[J].會計研究,2008(03):

51-57.

[3]孫文娟.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盈余質量的關系研究[J].財會月刊,2011(15):3-7.

[4]張龍平,王軍只等.內部控制鑒證對會計盈余質量的影響研究——基于滬市A股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10(2):83-89.

作者簡介:

上市公司審計報告范文5

選取了2012和2013年報財務報表審計意見數據,從理論和部分樣本數據角度,研究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對財務報表年報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影響因素,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作用關系,尤其是探討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弱有效性導致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因素研究,并據此提出規范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的措施,進而降低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可能性的對策。

關鍵詞:

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獨立董事;非標準審計意見

中圖分類號:

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23001901

1 引言

為了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為股東等相關利益者以及社會公眾謀求最大的利益,公司必須實現其最佳的經營業績,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公司治理結構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公司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委托關系占據主導地位,公司所有者要基于信托責任關系,建立健全一套相互制衡的結構性制度安排或體系。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效性與財務報表及內部控制年報審計意見有一定的相互作用關系,公司治理情況越好,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小。

2 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相關性分析

2.1 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根據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上市公司的組織機構主要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組成。狹義公司治理其主要是指“內部治理”,即建立由股東大會、董事會(尤其是獨立董事)、監事會及高管層面所構成的公司治理結構。廣義的公司治理,包括的范圍不僅僅是企業內部自身的監控和制衡機制,而是涉及到更寬泛的外部相關者。諸如第一大股東的性質、資本市場、經理市場、產品市場、社會公眾、輿論和國家法律法規等外部力量對企業管理行為的規范與監督。

審計報告是注冊會計師向委托人提交的最終產品,具有一定的鑒證、保護、證明作用。而審計意見又是審計報告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是審計工作結果最為集中、凝練的表達。本文所指的非標準審計意見是指除了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之外的其余所有意見類型。即包括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帶強調事項段的保留意見、帶其他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

截止2014年4月,2534家上市公司出具了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其中,標準審計報告2450份,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57份,保留意見審計報告22份,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5份。在2450份財務報表審計報告中,非標準財務報表審計報告84份,占3.31%。非標報告的數量和比例都較2012年(89份,比例為3.60%)有所下降。

截止2013年4月,2471家上市公司出具了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其中,標準審計報告2382份,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71份,保留意見審計報告15份,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3份。在2471份財務報表審計報告中,非標準財務報表審計報告89份,占3.60%,非標報告的數量和比例都較2011年(115份,比例為4.87%)有所下降。從近幾年我國上市公司公布的審計報告情況來看,滬深兩市的上市公司被出具為非標準審計意見數量上和比例上都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影響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從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探討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的相關性。

2.2 股權的性質和結構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的相關性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呈現出明顯的股權集征,股東權利不均衡排在前五位的大股東之間持股比例懸殊。除控股股東以外“一股獨大”幾乎是所有上市公司的詬病,也是我國公司治理的一大頑疾。雖然經歷了股權分置改革,但因為股改企業的前身大多是國有制,所以股改后國有股仍在上市公司股本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較大,這也是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突出特點。這種過于集中的股權結構,必然會導致監督機制的有效性削弱,少數股東的權益可能遭到損害,顯然不利于公司治理,通過對相關樣本的實證研究發現,股權結構的合理性與非標準審計意見呈現負相關關系。即股權結構越合理性,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小。

2.3 董事會特征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的相關性

我國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具有絕對的控制權,進而導致董事會的獨立性較弱。雖然《公司法》近幾年來修訂時弱化了法定代表人模式,允許公司通過章程約定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經理擔任,但對于法定代表人的職權范圍并沒有弱化,實際控制人還可以通過直接擔任董事長的方式控制上市公司。通過對滬深兩市研究樣本的測算,約有35%的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直接擔任董事長,55%的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擔任董事長并兼任總經理,只有不到10%的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完全不擔任董事長和總經理。通過對滬深兩市相關樣本的研究發現,董事會的獨立性與非標準審計意見呈現負相關關系。董事會的獨立

性越強,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小。

2.4 監事會特征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的相關性

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與董事會并立。是為了保證股東大會的決議能夠在董事會與管理層正確決策和執行,防止其,損害股東與相關者的利益,必須建立一套約束機制。為了保證監事會的獨立性,監事不得兼任董事和經理。其性質構成比較合理。但同時規定了監事可以列席董事會會議,并對董事會會議事項提出質詢或建議,監事會發現公司經營情況異常,可以進行調查;必要時,可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等協助其工作。從法律規定不難看出監事會對董事會只有建議、質詢的權利,并無一定的決定權,也就意味著其獨立性很弱。監事會的監督職能主要集中在業務層面和財務層面,及時糾正董事會和高管的不合理行為,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然而,要提供有效的監督保障就必須具有較高的獨立性,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監事會或監事的獨立性代表著監督的力量和能力,有效的監督可以減少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

3 對策與建議

3.1 改善股權結構,構建對實際控制人的監控制衡機制

積極改革國有股一股獨大的不合理股權結構,均衡股東權利,上市公司雖然制定了董事會制定,但是董事會由控股股東一手操縱,制度就成了紙上談兵。可借鑒科華生物的股權結構,其控股股東為三位自然人,分別持上市公司股份的7.47%、7.30%、8.12%,沒有一個股東可以取得優勢控股地位。塔牌集團公司實際控制人為三位自然人,合計持有上市公司廣東塔牌集團股份有限公59.25%的股權,但三人股權差異微弱,分別為18.375%、22.50%、18.375%。加強股票市場的流通,對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進行分類監管,讓市場成為遏制實際控制人的重要工具。

同時,完善《公司法》和相關行業配套監管規范,建構對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監管制度,另外,賦予監事會獨立的法律地位,使其以超然的立場履行監督權。

3.2 建立健全審計委員會制度

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在上市公司設置審計委員會這一組織機構十分必要,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制度的發展歷程較短,但是獨立性和專業性是其能夠發揮其重要作用的關鍵性指標。審計委員會的獨立地位和其財務專家的數量會對內部控制產生積極而有效的影響,進而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就大大地降低了。

3.3 健全董事會機制,加強獨立董事制度

董事會作為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解決上市公司出現的違規問題,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等重要責任。改革董事會結構,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分設,提高董事會中獨立董事的比例,并加強其對公司決策的參與度,完善董事會的激勵制度,抑制管理層的機會主義,保護外部投資者利益。健全的董事會機制必然會提高公司的治理能力和信息披露的質量,從而減少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

3.4 推進管理層持股,協調激勵機制

股東與管理層的高度一致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內部人控制問題,解決股東與管理層利益不一致的有效方法就是提高薪酬和股權激勵,后者最為典型。股權激勵的類型有很多,包括管理層持股,股票期權、業績股票等,管理層持股是指讓管理層持有一定比例的本公司股票。其形式可以是公司無償贈與,也可以是補貼購買。通過加強對管理層的控制與激勵,使其利益與所有者利益捆綁在一起,致力于提高企業的真實績效,改善企業經營狀況和治理結構,對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周榮,褚冰茜,夏昱等.內部控制質量與公司治理結構研宄[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1,(2):130163.

上市公司審計報告范文6

[關鍵詞]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分析

一、引言

企業持續經營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難度,導致了審計風險。因此,企業持續經營審計問題也就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1].我國自1997年出現首份對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發表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以來①,這類審計報告大量出現。從1998年12月《獨立審計準則第17號——持續經營》(以下簡稱《準則》)征求意見稿到2003年7月正式頒布實施《準則》修訂稿[2],幾年來對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發表的審計意見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本文的研究根據《準則》修訂前(1997~2001年)和修訂后(2002—2004年)兩個時間段,對我國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展開研究。

二、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總體情況

(一)對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發表意見的審計報告數量

根據筆者統計,我國從1997年第一份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意見審計報告出現以后,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發表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的數量呈上升趨勢,從1997年的3份,到2004年的68份,占各年非標準審計報告的比重由3.19%上升到50%左右②[3].其中兩次較大幅度的增長出現在1998年和2003年。由1997年的3份增加到1998年的20份,明顯地折射出1998年《準則》的對注冊會計師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審計意見的影響。盡管《準則》對1998年的審計報告沒有法定約束,但已產生實質性的影響。2003年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報告較2002有較大增長,而2002年相對于2001年則變化不大,這也部分地折射出2003年《準則》修訂稿的頒布實施對注冊會計師出具審計意見的影響。2003年獨立審計準則修訂稿頒布實施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審計報告占當年非標準審計報告的比重高達52.34%。

(二)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的類型

1997~2004年期間我國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中有298份出現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其中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共107份,保留意見18份,帶解釋說明段的保留意見74份,否定意見4份,無法表示意見的95份。

通過對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類型的進一步分析,有兩個問題值得引起注意和思考。

一是出現了否定意見。重慶會計師事務所對渝鈦白1997年度的財務報告出具了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這成為我國第一份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發表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而這份頗具“勇氣”的否定意見恰恰是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事項的。隨后1998年、1999年、2000年各出現一份。其中代碼600833的上市公司商業網點連續兩年(1999、2000)被出具了否定意見,且均與持續經營不確定性事項有關。

筆者發現,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在1997~2004年的8年問僅僅出具了4份,且均發生在2003年《準則》修訂之前。值得思考的是,修訂后的準則是否使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逃離”了否定意見的條件范圍,還是修訂后的《準則》進一步明確了判定審計意見類型的條件,使注冊會計師發表該種意見類型的比率大大降低了。

二是無法表示意見(拒絕表示意見)出現率居高不下。在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帶解釋說明段的保留意見、否定意見與無法表示意見五種審計意見類型中,帶解釋性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占總數最多,其次就是無法表示意見類型?!稖蕜t》修訂前上市公司因持續經營不確定性而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所占當年持續經營不確定審計報告的比例較高,在1/3以上。

無法表示意見對注冊會計師而言是比較樂意選擇的,但這種意見在西方國家受到一定程度的批評和限制。

無法表示意見,無疑是承認注冊會計師在經過一番勞動后并無收獲,這是報告使用者所不愿看到的,但可以把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無法表示意見看成審計委托雙方的一種計謀:對注冊會計師而言,規避了一定的審計風險;對委托人而言,完成了委托、對報告使用者有了交代。

值得關注的是,審計中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無法表示意見,2002年較2000年和2001年有較大幅度的降低,且2002—2004年的出具情況穩定在23.21-27.94%之間,由此也可以推論,《準則》修訂稿關于對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的修改對注冊會計師的行為有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三)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表述出現的位置

從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意見中明確提及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情況來看,一方面注冊會計師能夠運用專業判斷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困境和經營困境等發表意見,但另一方面也看出注冊會計師所發表的此類意見在意見類型上存在差異,在表述形式上也各有不同。有相當比重的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屬于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或帶解釋說明段的保留意見。

《準則》修訂前,有55份審計報告在意見段之后提及了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占這一期間130份此類意見的42.31%?!稖蕜t》修訂后,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表述在意見段之后的要遠遠多于在意見段之前的,有107份審計意見在意見段之后提及了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占這一期間168份意見的63.69%。

在注冊會計師明確提及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問題上,由于通常把注冊會計師以拒絕表示意見或保留意見類型出具的報告視為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而如果僅僅出具了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或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說明段列于帶解釋說明段保留意見的意見段之后,那么很可能給信息使用者造成一些誤解甚至誤導。這種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表述差異可能由于被審計的上市公司在財務狀況、經營狀況上確實存在著差異,但也有可能是由于注冊會計師以嚴重程度較低的意見表述方式向被審計上市公司妥協造成的。

以往文獻對上述問題已經作出了一定的關注和研究。陳朝暉認為,在持續經營不確定性較大、財務報告又沒有進行充分披露的情況下,發表保留意見或帶說明段的無保留審計意見是不正確的[4].孫錚、王躍堂通過描述性分析提出,近年來我國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出具的審計報告中確實存在著運用說明段改變審計意見性質的傾向,他們認為原因一方面來自于上市公司的要求和壓力,另一方面是注冊會計師主觀上認為說明段為其改變審計意見的性質、推卸法律責任提供了途徑[5].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首席會計師辦公室也認為對于持續經營審計所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量刑不準”[6].如果對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表述形式不當,很可能對投資者準確理解會計信息造成誤導,產生不利的經濟后果。

由此,筆者認為《準則》在此方面的規范作用并不如所期望的那樣。有必要在考察上市公司財務因素的基礎上考察其他因素對注冊會計師審計意見表述行為的影響,為審計報告使

用者正確理解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進一步規范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發表審計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行為提供必要的依據。

三、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來源

審計報告是審計的最終產品,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上市公司、會計準則或制度、審計準則及注冊會計師執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修訂后的《準則》進一步明確了注冊會計師考慮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假設合理性的落腳點,即充分關注可能導致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

這一變化貫穿于修訂后的全部準則,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為此,這里仍根據《準則》修訂前和修訂后兩個時間段,分析檢驗修訂后的《準則》在評價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方面的可操作性是否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來自《準則》修訂前的證據

通過對《準則》修訂前的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類型的分析,筆者發現,這一期間因公司的財務狀況惡化和公司停產而被注冊會計師對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產生懷疑的情況占絕大多數,超過了60%,其余依次為:審計范圍受到限制而無法對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發表意見,大股東及其關聯公司占用資金或提供幫助的承諾、存在數額巨大的或有損失影響了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子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公司經營環境的變化影響了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沒有遵守銀行貸款協議、公司的股權置換頻繁、募集的資金未按規定使用以及嚴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或政策影響了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等③。

(二)來自《準則》修訂后的證據

在進行《準則》修訂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來源分析時,我們將來源按照修訂后的《準則》中所列示的被審計單位存在的可能導致對其持續經營能力產生疑慮的事項或情況加以分類,更加具體地檢驗修訂后的《準則》對注冊會計師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幫助和指導作用?!稖蕜t》修訂后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是各種因素的綜合結果,修訂后《準則》仍以被審計公司的財務狀況作為注冊會計師需充分關注的中心,表明公司財務狀況出現惡化是注冊會計師在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時考慮的主要因素。

筆者也注意到,因存在“對外巨額擔保等或有事項引發的或有負債”事項而被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的數量較之《準則》修訂前大為增加④。修訂前的《準則》將“存在數額巨大的或有損失”一項列為注冊會計師應予以關注的“其他方面”,而修訂后的《準則》將其作為“存在因對外巨額擔保等或有事項引發的或有負債”列入“財務方面”需關注的事項,更加具體化了。

通過對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來源分析,有幾點值得注意:

1.注冊會計師比較注意分析資產質量,例如關注資產的獲利能力。另外,因存在大量巨額擔?;騻鶆赵V訟,被審計公司的資產凍結、抵押、質押現象較多,注冊會計師對此表示關注也是重視資產質量的表現。這也可以進一步說明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是盡可能“揭開現象看本質”。

2.上市公司不僅存在《準則》所提及的大股東長期占用巨額資金的現象,關聯方占用資金的現象也較為嚴重,且存在一部分因應收關聯方款項的收回的重大不確定性被注冊會計師提出持續經營疑慮的審計報告。由此,筆者認為在今后的《準則》完善過程中應進一步關注關聯方。

3.被審計單位各項資產的減值準備在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段中被多次提到,說明存在著通過減值準備進行利潤操縱的現象。

四、審計報告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的分析,對我國1997-2004年期間注冊會計師明確提及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報告狀況有了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揭示問題,這里主要揭示《準則》修訂征求意見稿公布以來的審計報告所存在的問題。

[NextPage]

(一)審計意見沒有明確提及持續經營不確定性

筆者在收集2001-2004年期間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報告資料過程中發現,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存在的問題是:通過審計意見表述,可以發現存在對被審計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注冊會計師對事項作了說明,說明的理由完全符合《準則》規定的范圍之內,但卻沒有明確提及持續經營存在不確定性,也未指明被審計公司是否對此進行披露。2001-2004年期間共有21份這樣的審計報告,幾乎包含了所有的意見類型,如帶強調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帶強調說明段的保留意見,同時還發現一例帶強調事項段的無法表示意見。

意見的理由也非常充分,可以歸納為:(1)子公司正常經營業務停頓;(2)因巨額擔保涉及訴訟引發的或有負債;(3)巨額逾期借款,且未辦理展期手續;(4)連續三年虧損,遭受退市警告,股權置換;(5)資不抵債;(6)累計經營性虧損數額巨大、嚴重資不抵債,現金流量嚴重不足、無力償還到期債務,存在因對外巨額擔保等或有事項引發的或有負債;(7)主營業務萎縮,現金流量不足;(8)營運資金出現負數;(9)母公司長期占用巨額資金;(10)應收關聯方欠款;(11)經營活動停頓。

如果注冊會計師未對被審計單位按照持續經營假設編制會計報表的合理性做出評價,甚至連“持續經營”的字眼都沒出現。筆者認為這是沒有盡到注冊會計師審計責任的表現。

(二)強調事項段的運用不符合要求

大多數注冊會計師在無保留意見段之后增加強調事項段提及持續經營問題,但是筆者發現無論用修訂前或修訂后的《準則》衡量,有相當一部分帶強調事項段的運用是不符合要求的。根據《準則》規定,強調事項段的表述應包括:(1)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事實,以表述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2)被審計單位在會計報表中進行了適當披露,這才能構成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無保留意見的理由;(3)不應使用附加條件的措辭。這三要點缺一不可,但經過分析,筆者發現部分審計報告在這幾方面做得卻差強人意。

一是理由不充分,判斷不明確。一些審計報告對上市公司存在的問題避重就輕或沒有充分披露影響持續經營能力的重要事項;有的披露了部分重要事項或情況,而對其他重要事項或情況只字不提,給會計報表使用人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一些審計報告在強調事項段中沒有對上市公司持續經營假設的合理性作出實質性判斷,只是提及上市公司認為可以保證持續經營。

二是存在帶有附加條件措辭的強調事項段。一些審計報告在強調事項段中使用了附加條件的措辭,例如,某帶強調事項段的審計報告為:“……若未來上述擔保事項無法妥善解決,往來占款不能及時收回,貴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將存在重大的不確定性?!边€可以經??吹竭@樣的措辭“除非能夠獲取財務支持,否則公司的持續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這種假設對審計報告使用者沒有任何意義。任何一家公司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持續經營都不能進行下去。而這樣做的結果,只能使注冊會計師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合理性的判斷變得模糊,使審計報告使用者更加疑慮,違背了對持續經營假設合理性評價的初衷。

(三)對管理當局相關披露的表述

根據《準則》的規定,被審計管理當局是否在會計報表中適當披露對自身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成為注冊會計師出具保留意見還是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的分界點。其中有兩點是要求注冊會計師重點關注并作出明確表述的,一是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是否作了披露;二是所作的披露是否符合準則要求。

對于前一點的關注尤為重要,因為這將涉及審計意見類型的選擇。如果被審計單位在會計報表中進行了適當披露,注冊會計師應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如果未作適當披露,則應出具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并在意見段之前的說明段中描述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事實,同時指明被審計單位未在會計報表中進行適當披露。

由此,應關注意見段之后的強調事項段,是否存在管理當局在會計報表中未作披露卻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以及未作披露應在保留意見段前說明卻在強調事項段中評價的審計報告。另外,出具的保留意見中,是否存在沒有在意見段前指明被審計單位未在會計報表中進行適當披露的現象。筆者在分析《準則》修訂后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與保留意見后發現,對于未在強調事項段中指明管理當局是否披露的情況,2002年共有10份,2003年7份,2004年僅有1份,而這一期間帶有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與保留意見、且在意見段后表述持續經營情況的分別為28份、38份、46份,無論從數量還是比重來看,這種現象均呈好轉之勢。

筆者對《準則》修訂后三年滬滬市強調說明段中對管理當局的表述情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統計分析,發現《準則》修訂后滬市分別有4家、3家和2家上市公司的年報,雖發表了無保留意見,但經查閱會計報表,管理當局并未對持續經營事項作出披露。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的4家中有1家注冊會計師在強調事項段中指明管理當局已作披露,而2004年的2家也為同類情況。由此可以看出確實存在利用強調事項段改變意見類型的情況。這9家上市公司本應被出具保留或否定意見,如此的結果只能大大降低審計意見的質量。對帶強調事項段的保留意見的情況分析中發現,2004年有了改觀,4家上市公司應在保留意見段前的說明,卻出現在強調事項段,這也呼應了上述問題中強調事項段的運用。

同時筆者也發現部分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雖然對持續經營情況作了披露,但是并不符合《準則》要求的“適當披露”?!稖蕜t》要求注冊會計師應當提請管理當局在會計報表中適當披露:(1)導致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管理當局擬采取的改善措施;(2)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可能無法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變現資產、清償債務。

可見需做出披露的有三要點:(1)影響持續經營能力的事項或情況;(2)改善措施;(3)明確指出自身存在的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此三點均具備,才能稱之為“適當”。

部分披露不適當的原因是出于管理當局改善措施表述不當,有的沒有任何改善措施,有的雖有改善措施卻不能令人信服,形同虛設。例如,一被審計單位在會計報表中是這樣披露的:“目前,雖然公司正在積極采取措施,如申請銀行貸款核銷,尋找目標公司擬進行資產重組,以便公司擺脫財務困境,為公司今后發展尋求出路。但是,基于上述事項的存在,本公司的持續經營將受到重大影響,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可能無法在正常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變現資產,清償債務?!贝蟛糠直硎霾划數那闆r是不能滿足上述要點(3),對于這一點,可以理解,被審計單位當然不想主動承認自身在持續經營能力方面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但是這是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責任,如果此方面揭示不當,無形之中擴大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審計風險加大。2004年注冊會計師對管理當局的披露情況的說明情況較往年有了進步,但對其披露的質量的把關仍不能令人感到樂觀。

同時筆者也對發表了帶強調事項段的保留意見、但在意見段前發表持續經營意見的情況作了分析,《準則》修訂后,此類意見并不多,其中2002年4份,2004年1份,2003年沒有。5份中,2002年的3份未指明管理當局是否在會計報表中對持續經營情況作出披露,其余兩例,均指明管理當局已在會計報表中作了披露。面對后面的情形,到底在意見段后表述還是在意見段前表示值得注意,審計意見的質量值得思考。

(四)評價持續經營假設合理性的表述

在關于持續經營審計意見的表述中,有兩點是不能或缺的:一是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理由;二是對持續經營假設合理性的明確判斷。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發現部分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在這兩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問題。

1.表述過于“委婉”。部分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在持續經營問題上表述得過于委婉,簡單提及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編制基礎,但又不直接觸及持續經營問題,以至于審計報告使用者無法讀懂注冊會計師到底要告訴人們什么信息。人們要通過查閱會計報表才能知道這些審計意見是對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的重大不確定性進行說明。

2.無法表示意見的理由未作充分說明。在上面關于審計意見來源的分析中,將注冊會計師出具審計意見的理由,根據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在財務、經營、其他等方面的重大疑慮事項或情況作了詳細的統計分析。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雖有個別無法表示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充分說明了無法表示意見的理由,大多數審計報告在這方面也作了一定的說明,但因審計范圍受到限制導致許多審計報告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理由不充分,不能令人信服。

審計報告行為的規范離不開《準則》的規范和約束,從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發現,我國關于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還很不規范,應加強跟蹤研究,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①本文的分析限于A股上市公司,所指的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為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報告中明確提及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

②1997~2000年數據來源于李爽,吳溪。中國證券市場中的審計報告行為:監管角度與經驗證據。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147—150;2001~2004年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數據是筆者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資料查閱得到。

③1997—2000年數據來源于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首席會計師辦公室、上海證券交易所編著。注冊會計師說“不”——中國上市公司審計意見分析(1992-2000)。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2002年;2001年數據由筆者根據當年上市公司審計報告分析得出。

④筆者根據2002—2004年上市公司審計報告分析得出。

[參考文獻]

[1]莊恩岳。中外審計準則比較[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0.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2004[S].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李爽,吳溪。中國證券市場中的審計報告行為:監管角度與經驗證據[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4]陳朝暉。論持續經營不確定性[J].會計研究,1999(7):15—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 91久久青草精品38国产 |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精品91精品91精品国产片 | 亚洲一区日韩一区欧美一区a |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 一道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男同 | 国内精品线在线观看 | 国产高清不卡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 欧美 综合 在线 制服 | 九九九影院 |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在线不卡 |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精 | 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第一网站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18 | 国产在线a |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 91麻豆视频网站 |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 亚洲专区欧美专区 | 欧美亚洲电影 | 91热国产| 婷婷色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五区 | 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三区二区 |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 |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 亚洲一区 中文字幕 久久 |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综合视频 | 欧美亚洲专区 | 久久综合爱 | 夜夜操夜夜骑 | 日韩色网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