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中外建筑史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中外建筑史論文范文1
關鍵詞:建筑工程;鋼筋;砼;墻外保溫;施工技術
鋼筋混凝土墻外保溫是建筑工程中比較重要的施工技術,其影響著建筑外墻的保溫效果,施工單位要做好施工材料的質檢工作,還要對施工技術進行改進與優化,這樣才能加快施工的進度,才能保證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建筑具有隔熱保溫的功能,在建筑施工的過程中,施工單位要合理應用鋼筋混凝土材料,還要提高墻外保溫技術的應用效果,要提高墻體的保溫性能,還要避免室內的熱量散失,這樣可以保證室內溫度的適宜性,可以營造出良好的室內環境,還可以降低室內熱量的消耗。
1 建筑工程中鋼筋砼墻外保溫施工技術概述
建筑行業近年來發展很快,人們對建筑房屋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加大,城市中建筑工程的數量越來越多,而且高層建筑隨處可見,這有效的提高了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水平,提高了城市的形象。在城市中還有很多的體育館、劇院等現代化建筑,這些建筑工程采用的都是大跨度結構類型,在施工的過程中,消耗的能量以及材料也比較多,如果施工單位不注意節能減耗,會造成建筑工程的資源浪費問題,不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建筑工程墻外保溫施工項目中,會利用鋼筋砼技術,會消耗一定化石能量,這些資源屬于不可再生的能源,所以,施工單位一定要重視節能環保技術的利用,要實現建筑行業的長遠發展。
在當前建筑行業中,應用了較多的節能技術,這也是建筑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施工單位需要大力開發對可再生能源、綠色能源的利用,要合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技術,這樣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經濟效益以及環境效益。在建筑工程中,施工人員要了解外部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還要降低房屋建筑對能源的消耗。應用節能環保技術,可以通過改變格局,可以利用風能降低室內的溫度,還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陽能,通過加強結構,提高建筑結構的保溫隔熱效果,這樣才能降低房間內熱量的損耗。采用外墻保溫隔熱技術,可以減小熱量的損耗,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可以保證房屋居住的舒適性,還可以減少對電器的使用,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2 鋼筋砼墻外保溫施工的要求
2.1 對施工材料的要求
為了保證墻外保溫技術的施工效果,施工單位要做好施工材料的質檢工作,要根據施工設計要求,對保溫層聚合物進行篩選,在鋼筋砼墻外保溫施工中,常用的聚合物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粉末狀聚合物,在應用的過程中,施工人員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倒水攪拌,要保證攪拌的充足性以及均勻性;第二類是粉末與液態膠體混合的形式,在應用的過程中,施工人員要按比例加入水泥對粉末與液態膠體進行混合攪拌;第三類是石英砂、水泥及懸濁液等混合物,這種材料在應用前,也要進行均勻的攪拌。在應用墻外保溫施工技術時,施工人員還要做好網狀編織物的選購,這種編織物是由防水聚合物以及耐堿纖維混合形成的,可以提高外墻的強度,還可以提高外墻的保溫效果,具有較高的抗裂性能。
2.2 鋼筋砼墻體外保溫施工要求
第一,出于對鋼筋砼墻體外保溫施工后裂縫產生情況因素的考慮,施工操作進行時氣溫應滿足大于或等于5℃;墻外風力小于或等于5級的前提。要避免施工作業墻表溫度過高,切盡量避免雨季施工。第二,進行鋼筋砼墻體外保溫施工前必須要保證建筑物的消防系統、各種管線(水、電、天然氣等)、墻體中必須的的各種埋件、門/窗口均以施工完畢并經過檢驗。第三,對鋼筋砼墻體外保溫施工的基墻要求,必須保證其表面光滑,無凸凹;保證其與找平層粘連牢固無“脫層”現象和“空鼓”現象的存在;同時基墻墻體濕度應達標,過干或過濕都會影響鋼筋砼墻體外保溫施工的進行。第四,鋼筋砼墻體外保溫施工中相關粘貼技術要求:在施工前要進行聚合物膠的調配工作,采用手動或電動攪拌器對配制好的聚合物膠進行充分攪拌,觀察其粘稠程度用水進行找平處理,然后靜放幾分鐘后,重復一次,其粘稠度以不流淌,黏度適中為宜。
3 鋼筋砼墻體外保溫的具體施工方法
3.1 根據具體的建筑施工要求設計并加工出外墻所需求的鋼筋同時根據窗口的相關數據加工或拼接成各種所需求規格的保溫板,有對接需求的地方必須加工成企口板,并對其進行細致的編號,方便施工過程的進行。將施工中所要涉及的部位進行基層清潔,比如:門/窗口、松散砼、彈墻等。
3.2 根據外墻墻體的模板進行保溫板的安裝
所有的保溫板對接處必須用膠粘進行密實處理,防止縫隙出現,其中當保溫板進行拼接時要注意錨固;當進行錨固時,如出現錨筋伸出鋼筋砼墻體外的情況時,一定要記得對外延部分補刷防銹涂層;其中當鋼筋砼外砼澆筑到建筑頂層標高時,要在墻體外側留出與樓板厚度相同的企口。
3.3 進行鋼筋砼澆筑時要注意層次
要做到分期,均勻,連續,每一層澆注時不可過薄或過厚,鋼筋砼澆筑下料時要從兩側同時進行,并保證下料的高度在同一水平線。當澆筑高度達到設計要求時將上表面進行平齊處理,澆筑完成后進行監測當砼強度達到標準時(如摻雜防凍劑時注意砼強度的規范增量)可進行拆模步驟,由外而內,要注意對邊、角等部位的修整工作。如出現部分保溫板材的掉落或缺失,則要及時的用相應的保溫材料進行添補。
3.4 濕度監測及質量檢測
當拆模步驟完成后,要對抽樣點進行定時的濕度監測并記錄,如果濕度過低則要進行噴水處理。最后要進行質量監管,砼表面必須平實滑潤,不可出現掉渣、露筋、凹凸不平、孔洞頻繁等情況。
結束語
建筑行業在當前社會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在建筑施工的過程中,施工人員需要對管理體制進行完善,還要對施工技術進行優化,一定要保證建筑功能的正常發揮。墻外保溫施工可以提高建筑房屋的保溫效果,還可以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鋼筋砼墻外保溫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有著良好的應用,這種施工技術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在實踐中可以證明,在建筑工程中合理應用鋼筋砼墻外保溫施工技術,可以保證建筑保溫、隔熱功能的正常發揮,另外,施工單位還要做好施工材料的篩選工作,要保證施工材料的性能達到設計要求。
參考文獻
[1]佟強.建筑工程施工鋼筋砼墻外保溫施工技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6).
中外建筑史論文范文2
【關鍵詞】巴塞羅那德國館、 建筑設計、現代主義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之一,其中外國建筑史系統地講述了外國建筑發展的歷史,從原始社會一直到現代主義之后的建筑思潮。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系統地了解世界建筑發展的一般歷程和理解不同歷史風格的建筑形式形成與演化的社會背景; 通過世界建筑中經典案例的學習,可以辨正地吸收借鑒其中的優秀經驗與手法,提高文化修養,全面補充人文知識并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建筑價值評價系統。
1、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的建筑設計
1929年西班牙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中的德國館。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個主廳、兩間附屬用房、兩片水池、一個少女雕像和幾道圍墻組成。除少量桌椅外,沒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顯示這座建筑物本身所體現的一種新的建筑空間效果和處理手法。德國館在建筑空間劃分和建筑形式處理上創造了成功的新經驗,充分體現了建筑師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創造出豐富的藝術效果。
2、建筑師的設計理念
巴塞羅那德國館由“現代主義四大師”之一的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設計,他是最著名的現代主義建筑大師之一。與賴特,勒?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齊名,并稱二十世紀中期現代建筑四大師。他出生于德國,德意志民族典型的理性嚴謹使他很容易從二十世紀初眾多的建筑大師中凸顯出來。正如其大多數的玻璃與鋼結構作品一樣,透過表象,人們可以很輕易的看到這位現代建筑大師留給二十世紀的偉大財富。
他的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那大片的透明玻璃墻,輕盈的結構體系,深遠出挑的薄屋頂,似開似閉的空間印象,整個建筑猶如從山谷吹來的清新的風,讓一下子從滿眼總課雜的裝飾建筑中解脫出來。"少就是多","流通空間","全面空間"從這座存在時間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體會到或預測到。的確。這就是密斯風格的最經典注解。是這個從德國小城走出來的建筑大師最經典的寫照。“少就是多”,這句話的含義你可以很輕易的從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中品味出來。國畫大師最有意境的東西往往不是涂滿筆墨的畫幅,而是在于那一大片空白之中。當“少就是多”從密斯口中說出來時,當然沒有東方人悠閑與怡然,有的只是德國人的嚴謹與理性。是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簡,“多”不是擁擠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藝術依賴于結構,但不受結構限制,它從結構中產生,反過來又要求精心制作結構。密斯對他的學生如是說希望你們能明白,建筑與形式的創造無關。巴塞羅那的德國館是這樣一個例子,在這件德國用來參加1929年世界博覽會的展品中,你絕對見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東西,沒有雜亂的裝飾,沒有無中生有的變化。沒有奇形怪狀的擺設品。有的只是輕靈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連續流通的空間。
在二十世紀以前,建筑形式在受到結構限制的同時也受到當時的建筑擁有者的思想限制。在西方建筑的各種形式中,繁多的裝飾件,龐大的結構體是其統一象征。只有當新的結構技術和新材料的大量使用時,建筑才會產生根本性的變革,二十世紀是鋼的世紀,電的世紀,當鋼鐵和玻璃廣泛應用于建筑之前,一批思想先進的建筑師走在了運動的前列。無疑,密斯正是這樣一位先行者。少就是多就是居于這樣一種環境而產生的。在密斯的建筑中包括從室內裝飾到家具,都要精簡到不能再改動的地步。人們無從得知密斯是在怎么樣的靈光一現之下找到了這句現代建筑史上最為經典的名言,總之,現在它影響人們這個世界已經七十年了。流通空間,在二十世紀初這應該是個很前衛的名詞。相信在密斯做了巴塞羅那的德國館后歐洲建筑界的震動是多么巨大。的確,對于那些從學院里走出來的,從水輸秩開始的建筑師,對于那些多多少少受到各種西方古建筑流派對建筑學的定義和限制的建筑師來說,這種完全與以往的封閉或開敞空間不同的--流動的,貫通的,隔而不離的空間開創了另一種概念。
3、該課程內容的教學方法
一般意義上:在外國建筑史教學中,關于歷史文化的素養、歷史建筑特與發展,以及建筑藝術征質方面,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強調采用分析的方法;在史實基礎上的各種分析,提倡教師的主動性,不拘泥于特定教材的限制;大量圖片為學生帶來直接的視覺印象。例如現代主義建筑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筑思想。這種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筑師要擺脫傳統建筑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于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筑。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筑。從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筑”的一些基本觀點,課堂緊密的文化背景分析與一定時期、一定類型的建筑文化目標、形態模式。由敘述、分析到圖示,使學生對歷史進程中的時代變化與主導建筑形態有較清晰的認知。
現代主義建筑大師主張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筑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格羅皮烏斯在1910年即建議用工業化方法建筑住宅。密斯?凡?德?羅認為:“建造方法的工業化是當前建筑師和營造者的關鍵課題。”他一生不倦地探求鋼和玻璃這兩種材料的建筑特性。勒?柯布西耶則努力發揮鋼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他們在使用這些建筑材料方面,樹立了許多范例。建筑特質分析與一定時期、一定類型的建筑特質顯現。教學以圖示加講解的方式,分析各時代建筑在特定文化基礎上的個性化特質顯現。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清晰地了解該時期建筑的基本結構、空間和表現力構成。
比較分析與更深刻的印象與記憶。隨時進行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比較,包括是中外比較,這種方法,即有意展示異同,又可以加深理解與記憶。如"流通空間"概念和中國傳統造園藝術有驚人的共通性。密斯?凡?德?羅的流通空間之所以與中國造園藝術全然不同,其差異性原因就在于:這種流通空間是理性的,秩序的,室內的空間,還有重要的一點,它是靜止的,其目的是實用性;而中國園林的流通空間是有意營造的隨意的,自由的,室外的,它是流動的,其目的是觀賞性。拋開它們的表象,二者又的確在本質上是共通的,在為人營造的這些空間中,二者都成功了。
作業與分析創造能力。教學要求學生筆記必須包括圖、文兩部分,本身就是課堂作業,并以思考題的名義讓學生課后整理筆記,鼓勵課后提問,設定繪圖設計作業,要求有文字說明,綜合鍛煉學生理解、分析與創作能力。 除了教師課堂講授外,還采用提出問題方式由學生發表意見。西方當代思潮還可采用個案研究、撰寫小論文等環節,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研究判斷等能力,提升學生結合自我發展方向的針對性教學效果。
此外網上資源也很重要。但首先保證課堂教學的必要性,進而通過網絡,為學生課余自學、擴大眼界、完成作業提供引導,并增加師生交流的渠道。
參考文獻
[1]劉先覺. 外國建筑史教學之道―――跨文化教學與研究的思考[J]. 南方建筑,2008( 1) : 28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