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藥物不良反應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藥物不良反應范文1
藥物不良反應是藥物的固有屬性,服用藥物出現不良反應是正常現象。只要是藥物,就有可能存在不良反應。因此,藥物猶如一把雙刃劍,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可能導致其他疾病。下列方法可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
正確用藥五原則
1.記錄好個人用藥史
詳細記錄個人治病時用藥的不良反應史,如過敏性反應。
2.對癥用藥
根據醫生診斷,弄清楚病因和藥物的適應證再用藥。不少患者憑自己的患病癥狀和用藥經驗盲目購買、使用藥物,結果可能會延誤疾病的診治,甚至會因為所用藥物的不良反應而增添藥源性疾病。這種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最高,對健康的危害也最大。
3.給藥時機恰當
比如,抑酸劑、保護胃黏膜的藥物要在飯前服,而阿司匹林這類解熱鎮痛藥要在飯后服。
4.根據據病情選擇合理的用藥途徑
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靜注。我們平常聽到不少患者說“注射用藥比吃藥見效快”,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從藥物被吸收到發揮作用的速度來看,注射確實比吃藥見效快,但注射給藥,尤其是靜脈注射時,藥物直接進入血液,雖然見效快,但是一旦發生不良反應,往往是比較嚴重的。
相對于注射給藥,口服給藥吸收慢,不良反應相對較輕,用藥安全系數更高。兩種給藥途徑相比,口服給藥比注射給藥簡便、易行、安全。注射用藥和口服給藥都是治病的一種手段,究竟采取哪種方法治療,應由醫生根據藥物的類型、疾病的性質和病情來選擇。
藥物不良反應范文2
【關鍵詞】降壓藥物;不良反應
雖然降壓藥物在過去的一些時間里被證明有一定的效果,而且益處遠大于它們的不良反應,但以下列出的這幾類藥由于不良反應的存在確實會對人體的一些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現分幾大類介紹如下:
1利尿藥
有些利尿藥會引起體內的離子鉀丟失。它會引起虛弱、乏力、腿腳抽搐等癥狀。多吃一些富含鉀離子的食物可以緩解鉀的丟失,同時在醫生的指導下,也可以把含有鉀的溶劑或藥片與利尿藥一起服用來預防缺鉀,像阿米洛利、氨苯蝶啶、螺內酯這幾類藥都具有保鉀作用,它們可以自己單獨使用,也可以與排鉀利尿藥一起使用。有些人在長期使用利尿劑之后也有可能得上痛風,但是這種不良反應不常見而且可以通過有效的方法來控制。利尿藥也可以增加Ca2+的重吸收,形成高鈣血癥。利尿藥也可以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多數情況下是通過控制飲食、合理應用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來控制血糖。只要有醫生合理的指導,血糖一般都不會升得太高,但也會有極個別的人出現粒細胞減少,胃腸道反應,長期應用本類藥物可增加血漿膽固醇含量,男性尤為明顯。
2影響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藥物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賴諾普利可以引起皮疹、發熱、味覺消失、粒細胞減少、干咳等。少數情況下可以引起腎衰。臨床常見的 不良反應為刺激性干咳。洛沙坦為血管緊張素系統Ⅱ受體阻滯劑,它的不良反應輕微而短暫,僅偶見頭暈和與劑量相關的性低血壓。
3鈣通道阻滯劑
氨氯地平、非諾地平、硝苯地平、維拉帕米可以導致心悸、踝關節腫脹、便秘、頭痛、頭暈,總之這些藥物的不良反應有很大差異。除硝苯地平常用于臨床降壓外,其他藥物很少應用。
4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
α-受體阻滯劑的代表是哌唑嗪,常見頭暈、頭痛、無力、惡心、性低血壓。β受體阻滯劑代表是普萘洛爾,此藥臨床差異很大,長期用藥者不可突然停藥,以避免停藥綜合癥的發生。
5中樞激動劑
α-甲基多巴能使病人在起身站立時血壓大幅度下降,如果血壓降得太低則會使人有暈厥的感覺。同時也會出現困倦、滯緩、口干、發熱、貧血等現象。可樂定可以導致嚴重的口干、便秘或者困倦[2]。突然停藥可引起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出現頭疼、新機和血壓驟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恢復給藥或用 α-受體阻斷藥可以取消這個不良反應。這些藥物嚴禁快速停藥。
6影響腎上腺素能神經遞質的藥物
利舍平可以引起鼻不通氣、胃酸分泌過多、腸運動增加,這些問題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通過改變用藥劑量就可以解決。如果病人有失眠或抑郁傾向,這些藥物就該停用。胍乙啶會導致一些人長期腹瀉,如果患者接受長期治療,這些癥狀會有所減輕。一般來說這些藥物在病人站立時降壓都過于強烈,以致于有些人會在早晨起床或突然站立時感到頭重腳輕。如果病人出現上述反應,并且持續時間超過1-2min,坐下或躺下都不緩解的話,就應該減量或看醫生。有些這類藥物由于不良反應大或者服用方法特殊,在臨床上已很少應用。
7血管擴張劑
肼屈嗪能夠引起頭痛、眼部周圍水腫、心悸還有關節疼痛和外周神經炎。一般來說這些癥狀都不太嚴重而且這種藥很少單獨使用。米諾地爾只用于那些頑固性高血壓病人,它能導致水鈉潴留和毛發增生。 硝普鈉主要用于高血壓危象,不良反應有嘔吐、頭痛、心悸、出汗等,長時大量滴注可使血中硫氰化物蓄積,導致中毒。
參考文獻
[1] 李端(藥理學)第五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14~236.
藥物不良反應范文3
抗菌藥物一般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包括各種抗生素、磺胺類、咪唑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等化學合成藥物。由細菌、放線菌、真菌等微生物經培養而得到的某些產物,或用化學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類似的物質,也可化學全合成。抗菌藥物在一定濃度下對病原體有抑制和殺滅作用。抗菌藥主要分為類,其中β-內酰胺類包括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碳青霉烯類、含酶抑制劑的β-內酰胺類及單環酰胺類等;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氟喹諾酮類;葉酸途徑抑制劑類;氯霉素;糖肽類包括萬古霉素和替考拉寧;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的應用需根據不同的感染性疾病進行合理選擇。如不合理用藥或濫用抗菌藥物,會導致細菌耐藥性增加,還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我們對抗菌藥物不良反應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篩選出抗菌藥物引起不良反應的患者共78例,其中男37例,女41例。年齡3個月~85歲。
1.2 臨床表現患者不同程度的出現瘙癢、頭暈、失眠、煩躁、幻覺、耳鳴、抑郁、胸悶、心悸、血壓下降、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腹瀉、呼吸困難、咳嗽、氣促、氣喘、發熱、畏寒、寒戰、尿頻、疼痛無力、腰背痛等癥狀。
1.3 方法對產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從年齡、給藥途徑、藥物劑型、藥物種類等方面進行分析。
2 結 果
2.1不同年齡段不良反應發生的比例6歲以下,發生6例,占7.69%;6~18 歲,發生6例,占7.69%;19~29歲,發生11例,占14.10%;30~59歲,發生29例,占37.18%,60歲以上,發生26例,占33.34%。
2.2 不同給藥途徑所致不良反應發生的比例靜脈滴注68例,占87.18%;口服7例,占8.97%;外用2例,占2.57%;靜脈推注1例,占1.28%。
2.3 不同劑型所致不良反應發生比例注射劑71例,占91.02%;片劑6例,占7.69%;膠囊1例,占1.28%。
2.4 引起不良反應的抗菌藥物種類喹諾酮類34例,占43.59%;頭孢菌素類25例,占32.05%;青霉素類7例,占8.97%;碳青霉烯類5例,占6.41%;大環內酯類4例,占5.13%;抗真菌類2例,占2.57%;抗結核類1例,占1.28%。
3 討 論
按照WHO國際藥物監測合作中心的規定,藥物不良反應系指正常劑量的藥物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調節生理機能時出現的有害的和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該定義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過量用藥及用藥不當引起的反應。藥物種類繁多,用藥途徑不同,體質又因人而異。因此,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也是復雜的。
藥物方面的原因有藥理作用、藥物中含有雜質、藥物被污染、藥物的劑量、劑型的影響等等。很多藥物在應用一段時間后,由于其藥理作用,可導致一些不良反應;藥物生產中可能混入微量高分子雜質,亦常滲入賦形劑等,如膠囊的染料常會引起固定性皮疹。青霉素過敏反應是因制品中含微量青霉素烯酸、青霉素噻唑酸及青霉素聚合物等物質引起的。藥物的污染:由于生產或保管不當,使藥物污染,常可引起嚴重反應。用藥量過大,可發生中毒反應,甚至死亡。同一藥物劑型不同。由于制造工藝和用藥方法的不同,往往影響藥物的吸收與血中藥的濃度,亦即生物利用度有所不同,如不注意掌握,即會引起不良反應[1]。
機體方面的原因包括年齡、性別、個體差異等因素。老年人、少年、兒童對藥物反應與成年人不同,例如青霉素,成年人的半衰期為0.55小時,而老年人則為1小時[2],本組60歲以上患者占總例數的33.34%,原因是老年人由于血漿蛋白濃度減少,與藥物結合能力也降低,血漿中有活性的游離藥物增加,藥效過強易發生不良反應。
誤用、濫用、醫護藥人員處方配伍不當,病人濫用藥物等均可發生不良反應。給藥途徑不同,關系到藥的吸收、分布,也影響藥物發揮作用的快慢強弱及持續時間,例如本組靜脈滴注的發生率占87.18%。原因是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立即發生效應,較易發生不良反應。
除此以外,長期用藥易發生不良反應,聯合用藥不當,由于藥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亦隨之增高,減藥或停藥也可引起不良反應。
因此,醫師合理選擇抗菌藥,護理人員注意藥物濃度、滴速、配伍禁忌等,醫護雙方加強監測,出現不良及時處理,可以減低人為因素造成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治愈率。
【參考文獻】
藥物不良反應范文4
1 藥物因素
1.1 藥理作用
當一種藥物對機體的組織和器官有多個作用時,若其中一項為治療作用,其他作用就成為副作用,即ADP。如麻黃堿兼有平喘和興奮作用,當用于防治支氣管哮喘時可引起失眠。有些藥物本身具有獨有的ADR。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耳、腎毒性,磺胺類藥物的胃腸道刺激性等。
1.2 藥物雜質
由于技術原因,藥物在生產過程中常殘留一部分中間產物,這些中間產物雖有限量但亦可引起ADR。青霉素引起過敏性休克的物質就是生產發酵過程中,由極少量的青霉素降解而來的青霉烯酸和在酸性環境中由部分青霉素分解而來的青霉噻唑酸。另外,由于藥物本身化學穩定性差,儲存過程中有效成分分解生成的有毒物質也會對機體產生ADR。如四環素在溫暖條件下保存可發生降解,形成棕色粘性物質4-差向脫水四環素引起范康尼樣綜合癥(Faconi-like syndrome)。中草藥所含成分復雜,在制備過程中分離提純不夠,導致中藥注射液含有少量雜質,易引起藥物ADIL。
1.3 藥物添加劑
藥物生產過程中加入的溶劑、穩定劑、增溶劑、著色劑及內包裝材料等也常可引起過敏等ADR。苯妥英鈉注射液靜注后出現的低血壓和其溶劑丙二醇有一定關聯;咪康唑注射液靜注治療期間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濃度升高是由表面活性劑(eremophor EL)所致;制膠囊的染料可引起固定性藥疹;緩釋劑的輔料引起過敏;防腐劑如對羥基苯甲酸酯類,色素如酒石黃均可引起蕁麻疹等ADR。
1.4 藥物長期使用引起的藥理作用
用藥的劑量和連續用藥時間劑量越大.連續用藥的時間越長,發生ADR的可能性越大。長期用藥極易發生ADR,甚至發生蓄積作用而中毒。在同一劑量下,服用安體舒通,連續用藥時間在8周以內,未發現男性增大,但服用24周以后,男性增大的發生率可達66%。阿霉素引起的心臟毒性,皮質激素可使毛細血管變性出血。在藥物使用時,未達到一定的總量,這些ADR是不出現的。
1.5 藥物劑型
劑型與制造工藝不同,同一藥物的劑型不同,其在體內的吸收也不同,即藥品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劑量也會發生ADR。特別是緩(控)制劑,如藥物的釋藥速度發生改變,速率加快或大量釋出就可能出現毒性反應。
2 機體因素
2.1 病人生理、病理狀態的改變
疾病既能使藥物在體內的藥效學和藥代動力學發生改變,從而誘發ADR。例如,便秘患者,口服藥物在消化道內停留時間長,吸收量多。慢性肝病患者.由于蛋白合成作用減弱,血漿蛋白含量減少,血中游離藥物濃度升高。腎病患者因腎功能減退,許多藥物的排泄受到影響導致藥物蓄積。因此,肝腎病患者,不宜使用與一般患者相同的劑量和用藥間隔時間,否則就容易發生ADR。
2.2 種族
國際上許多學者研究表明,白種人和有色人種對藥物代謝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我們在早期應用進口藥時,不能盲目照搬國外標準,以免出現ADK。目前,已明確的基因多態(Genet‘lc Polymorphism)為氧化多態性、s-甲基化多態性和乙酰化多態性。例如,日本人和愛斯基摩人中有不少人是快乙酰化者,使用異煙肼易產生肝損害;而英國人和猶太人中慢乙酰化者達60~70%,這些人使用異煙肼易產生周圍神經炎。
2.3 年齡
小兒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在解剖、生理、病理方面都有明顯的特點,許多臟器(如心、肝、腎)神經系統功能發育尚不完全,肝酶系統發育尚未完善,腎小球過濾率低,肝臟對藥物的解毒作用與腎臟對藥物的排泄能力低下,消化道面積較大,通透性強,吸收率高,對許多藥物極為敏感,因而易發生藥物ADR。如呼吸中樞對抑制藥特別敏感,四環素可與鈣絡合并沉著于骨骼與牙釉質中,喹諾酮類可影響軟骨發育。此外,新生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粘膜嫩,皮膚角化層薄,局部用藥過多或用藥時間過久易致毒性反應。例如,新生兒局部應用新霉素滴耳劑過多或過久可致耳聾。
老年人的ADR發生率較年輕人高,且隨年齡增加而增加。60歲以下ADR的發生率為5.9%,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ADR發生率則為15.85%(113/713)較高和多種因素有關。老年人組織器官功能減退,靶器官對某些藥物作用的敏感性增高;老年人肝血流量降低、肝藥酶活性減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血供降低,免疫、吸收、排泄、解毒等功能也隨之降低,因而對藥物的耐受性降低和對藥物消除能力降低,再者,老年人有疾病多、用藥多和營養欠佳的傾向。這些因素均能誘ADR的發生。老年人應用抗生素出現的ADR涉及到機體的各個系統,
2.4 遺傳
不同人種對同一種藥物的敏感度不同,而同一人種的不同個體對同一藥物的反應也不同。藥物反應的個體差異可表現在藥效學和藥動學兩個方面。遺傳因素是藥物表現個體差異的主要原因。一內酰胺主要表現為皮疹、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和菌群失調,主要與藥物及其降解聚合產物的半抗原與血清中蛋白結合形成抗原而產生變態反應有關現已證實由于缺乏某些藥物代謝酶的單基因,而導致藥物代謝的改變,這些酶有;血清膽堿酯酶、異喹哌羥化酶、別嘌呤醇甲基轉移酶等,如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者服用磺胺、對氨基水楊酸、大劑量維生素K可引起高鐵血紅蛋白增多,產生急性溶血并形成黃疸在伯氨喹、磺胺類藥物等作用下可誘發急性溶血,從而使靶器官、組織發生改變.
2.5 性別
由于男女生理機能的不同,ADK的發生率也不同。例如:保泰松引致的粒細胞減少及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女性的發生率分別比男性高3倍和2倍。女性也較男性容易發生藥物性紅斑狼瘡。粒細胞減少癥則女性比男性多,而藥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約為3:2;婦女在月經期和妊娠期對瀉藥及其它刺激性強烈的藥物敏感,有引起月經過多、流產及早產危害。妊娠婦女服用阿司匹林后.分娩時容易引起出血量增多。
2.6 營養
患者的營養狀況和飲食習慣會影響藥物的作用。營養不良時,患者對藥物作用較敏感,對ADR的耐受性也差。長期的低蛋白飲食或營養不良時,可使肝細胞微粒體酶活性下降,藥物代謝速度減慢,易引起ADR。當維生素B6缺乏時,會加重異煙肼對神經系統的損害。所以,營養狀況對ADR的影響也是不能忽視的。
3 用藥因素
3.1 合并用藥
由于藥物的劑型和給藥途徑不同,生物利用度的差異。合并用藥也會引起ADR。藥物ADR的發生率與用藥的種類呈正相關。兩種以上藥物合用,ADk的發生率為3.5%,6種以上藥物合用,ADK的發生率為10%,15種以上藥物合用,ADK發生率為80%;藥物不良相互作用(adverse druginteraction)會造成藥物治療作用減弱,導致治療失敗,也會使毒副作用增加或治療作用過度增強而危害機體。如地高辛與利血平合用,可導致嚴重的心動過緩,誘發異位心率。阿斯匹林和紅霉素均有一定耳毒性,單獨應用時毒性不顯著,但合用時毒性增強,導致聽力減弱。
3.2 不合理用藥
患者因得不到正確的醫療指導,不能規范用藥,誤用、濫用、配伍不當,同時服用大量藥物,或長期用藥,均可發生ADK。老年患者還可能出現漏服或服藥次數過多,劑量過大造成ADR的發生。減藥或停藥也可引起ADR。例如治療嚴重皮炎,當停用糖皮質激素或減藥過快時,會產生反跳現象。
4 其他因素
4.1 酒精
酒精中含有乙醇。乙醇能誘導肝藥物代謝酶,降低肝藥酶活性,產生酶抑作用,使藥物作用增強而產生ADK。長期飲酒可能引起肝功能損害,影響肝臟對藥物的代謝功能,使許多藥物的ADR增加;特別是服藥時飲酒,可使消化道血管擴張,增加藥物吸收,從而引起ADK。如服用巴比妥類藥物時飲酒,則可增強巴比妥類藥物的中樞抑制作用造成危害。另外,有些藥物能加重乙醇對人體的損害。如,雷尼替丁可減少胃液分泌,加重乙醇對胃粘摸的損害:甲硝唑可抑制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加重乙醇的中毒反應。因此,服藥時不宜飲酒。
4.2 煙草和茶葉
煙草中的尼古丁能使外周血管收縮,導致血壓暫時升高,心率加快,從而影響藥物的吸收;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能與多種藥物如硫酸亞鐵、維生素B12中的金屬離子結合.影響其治療效果而產生ADR。
4.3 其它食物
飲食也可明顯影響藥物療效,如接受異煙肼治療的病人進食高組胺成分的海魚或不新鮮的魚類,由于異煙肼抑制體內組胺酶,導致代謝受阻而引起皮膚潮紅、蕁麻疹、口渴、口唇水腫等。富含脂肪的食物,能增加機體對脂溶性藥物的吸收,如可使地西泮在短時間內達到較高血濃度而引起藥物ADR。用某些飲料送服藥物可引起ADK,如柚子汁可使特非那定的血濃度成倍增長而引起心、腦等臟器損害。
藥物不良反應范文5
摘要:探討和分析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各種因素,增強對藥物不良反應的防范意識,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盡可能減少臨床不良反應的發生。
關鍵詞:藥物; 不良反應; 因素
美國默沙東公司生產的非甾體抗炎藥“萬絡”(羅非昔布)具有引發心臟病的副作用,可能導致全球6萬人死亡,這家著名藥廠面臨巨額訴訟,隨著訴訟浪潮的到來,藥物不良反應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面對藥品不良反應,人們應正確認識,科學對待,了解藥品不良反應產生的原因,增強對藥品不良反應的防范意識。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不但與藥物本身的性質有關,而且與人體生理、病理狀態以及飲食等諸多因素有關。
1 藥物方面的因素
1.1 藥理作用當一種藥物對機體的組織和器官有多個作用時,如其中一項為治療作用,其他作用就成為副作用,即不良反應。如阿托品用于治療胃腸疼痛時,會引起口干、散瞳和便秘等不良反應,而散瞳卻有治療眼科疾病的作用,抑制腺體分泌引起的口干對嘔吐病人則具有止吐作用。這種治療作用與不良反應并無本質區別。此外,藥物本身也具有獨有的不良反應,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耳、腎毒性,磺胺類藥物的胃腸道刺激性等。
1.2 藥物雜質藥物在生產和儲存過程中產生的藥物中間體和分解產物引起的不良反應。由于技術的原因,藥物在生產過程中常殘留一部分中間產物,這些中間產物雖有限量但可引起不良反應。青霉素引起過敏性休克的物質就是青霉烯酸和青霉噻唑酸。青霉噻唑酸是生產發酵過程中,由極少量的青霉素降解而來;青霉烯酸則是在酸環境中由部分青霉素分解而來。中草藥注射液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常出現一些不良反應,主要原因是中草藥注射液中所含少量雜質所致。因為中草藥所含成分復雜,在制備過程中由于分離提純不夠,導致中藥注射液含有少量雜質,引起藥物不良反應。另外,由于藥物本身化學穩定性差,儲存過程中有效成分分解生成的有毒物質也會對機體產生不良反應。如四環素在溫暖條件下保存可發生降解,形成的棕色粘性物質可引起范可尼綜合癥,并伴有糖尿、蛋白尿以及光敏感等反應。
1.3 藥物添加劑 藥物生產過程中加入的穩定劑、增溶劑、著色劑及內包裝材料等也常可引起過敏等不良反應;藥物的劑型和給藥途徑不同,生物利用度的差異也會產生不良反應;合并用藥也會引起不良反應,如優降糖與抗菌優合用可引起不良反應。
1.4 用藥的劑量和連續用藥時間劑量越大,連續用藥的時間越長,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性越大。據報道,服用安體舒通,劑量為100 mg時,對男性乳房沒有明顯的影響;當劑量為200 mg時,12名服藥者中有2例乳房增大;當劑量為300 mg時,11名服藥者中有3例乳房增大 。在同一劑量下,服用安體舒通,連續用藥時間在8周以內,未發現男性乳房增大,但服用24周以后,男性乳房增大的發生率可達66%。
轉貼于
2 機體因素
人類機體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病人生理、病理狀態的改變,個體特異性、敏感性及特異質反應,也是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重要因素。
2.1 病人生理、病理狀態的改變藥物代謝的個體差異是不同個體對藥物反應不同的重要原因。同樣劑量,有的病人達不到治療效果,而另外一些病人則出現毒性反應。如腎臟生理狀態決定某些經腎臟排泄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程度,小兒或老年人因腎功能低下,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更易產生不良反應,加重對腎功能的損害。
2.2 病人的種族、遺傳和個體差異 有些藥物的不良反應是由個體特異性和敏感性引起的,有些則由遺傳因素引起。如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者服用磺胺、對氨基水楊酸、大劑量維生素K可引起高鐵血紅蛋白增多,產生急性溶血并形成黃疸。黃種人和白種人的某些藥物代謝酶不同,適合白種人的治療劑量對于黃種人可能就會引起不良反應。
3 其他因素
飲食或環境因素均會影響藥物的吸收,從而加重藥物的不良反應。如酒能誘導肝藥物代謝酶,使藥物酶活性降低,產生酶抑作用,藥物作用增強而產生不良反應;茶中含有大量鞣酸,能與多種藥物如硫酸亞鐵、維生素B12中的金屬離子結合,影響其治療效果而產生不良反應;吸煙能使外周血管收縮,導致血壓暫時升高,心率加快,從而影響藥物的吸收;飲食也可明顯影響藥物療效,如接受異煙肼治療的病人進食高組胺成分的海魚或不新鮮的魚類,由于異煙肼抑制體內組胺酶,導致代謝受阻而引起皮膚潮紅、蕁麻疹、口渴、口唇水腫等。
4 小結
藥物不良反應是在藥物與機體的相互作用下出現的,其發生發展受多方面的影響,隨著科學的進步,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機制將會得到更深層次的研究,我們要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對待藥物不良反應,積極監測和報告藥物不良反應, 仔細判斷藥物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盡可能減少臨床不良反應的發生,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1] 潘留華,黃衍民,洪 偉,等.常見中藥及其中成藥的不良反應[J].時珍國醫國藥,2002,13(11):685.
藥物不良反應范文6
服藥后出現不適,要考慮藥物不良反應
在日常生活中,為保障他人和自身用藥安全,我們需要通過癥狀、發生時間等對藥物不良反應進行初步識別。
臨床癥狀 藥物不良反應一般不同于原有疾病的癥狀。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如皮膚損害表現為皮疹、瘙癢等,消化系統損害表現為惡心、嘔吐、肝功能異常等,泌尿系統損害表現為血尿、腎功能異常等,嚴重的全身損害可表現為過敏性休克、發熱等。病人在發生可疑反應時,首先看藥品說明書是否注明該不良反應,如果已經明確注明,則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性較大。
發生時間 ①在數秒至數分鐘內發生,如注射過敏反應表現為病人很快出現灼熱、喉頭發緊、胸悶心慌、臉色蒼白、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甚至神志昏迷,需立即搶救;②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發生,如固定性紅斑常發生在同一部位,呈紫紅色圓形或橢圓形,常有水皰,伴有發熱等癥狀;③在半小時至2小時內發生,如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④在用藥后1~2周發生,如多形紅斑常在用藥后2~7天出現,剝脫性皮炎、大皰性表皮松懈型藥疹大多在10天后發生,洋地黃反應與利尿劑引起的水腫也多在1~2周后出現;⑤停藥后較長時間發生,如鏈霉素導致的耳聾,常在停藥后6個月出現,氯霉素、保泰松所致再生障礙性貧血,常在用藥后1年以上才出現。
處理藥物不良反應,掌握3點趨利避害
1.停用可疑的或所有正在使用的藥物 在一時難以確定是哪種藥物引起不良反應的情況下,必須停用發生不良反應前使用過的所有藥物,根據需要重新篩選療效近似的藥物進行替代治療。如果副作用較輕微,其癥狀在停藥后可自行好轉,癥狀嚴重或停藥后癥狀沒有緩解的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可疑癥狀如確屬藥物不良反應,今后應避免再服用同樣的藥物。
2.采取有效措施清除體內殘留藥物 口服藥物可用干凈的木筷或小勺輕輕刺激喉部使其嘔出,吐過之后喝水,再次以同法刺激咽部,直到將胃內殘留藥物吐盡為止。如果服藥時間較長,藥物已進入腸道,可喝一些能稀釋藥物和延緩藥物吸收的食物,如鮮牛奶、綠豆湯、豆漿等。為延緩或阻止藥物被腸道吸收,可根據說明書適當服用對藥物有吸附作用的藥用炭。
3.出現昏迷應緊急送醫院 有些藥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如皮疹、水腫、哮喘等。如果發現這些癥狀,可口服抗過敏藥物如息斯敏、撲爾敏或苯海拉明等。如果發現病人用藥后很快出現呼吸困難,面色蒼白,口唇、指甲青紫,昏迷等癥狀,應緊急送醫院或通知醫生搶救。在送醫院或等醫生來的過程中,如果發現病人呼吸、心跳停止,可做人工呼吸及心臟按壓(不要用力太大)。
盡管所有藥物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良反應,但是大部分常見的不良反應是不影響治療和使用者安全的,同時,不良反應也并非每個人都會發生。因此,大家不必因噎廢食,該用藥時還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