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先進制造技術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先進制造技術范文1
1 先進制造技術概述
制造業是工業的主體,是生產工具、生活資料、科技手段、現代裝備及其技術進步的依托,既占有基礎地位又處于發展核心,而制造技術則是發展制造業并提高其產品競爭力的關鍵因素[1]。
隨著制造業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美國、日本、西歐、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部分新興工業國,都投入大量資金用于進行先進制造技術及其系統的研究開發,并將其列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領域。
1994年,美國投入14億美元研發經費將先進制造技術作為重點扶持的科技領域,1996年,更是投入高達3420億美元的資金用于制造業的生產技術設備更新投資;1986~1993年,日本投入3萬億美元進行制造業的技術設備更新和工藝改造; 1991~1994年,歐共體投入74億美元進行先進制造技術探索與開發[2]。
2 先進制造技術的內涵及特點
先進制造技術,是指制造業不斷吸收現代信息技術及管理技術的成果,先進制造技術綜合應用于產品制造全過程,包括設計,加工,檢測,管理,銷售,使用,服務以及回收。目的是實現高效率,低耗能、更清潔、更敏捷的產品生產,提高在市場動態多變的現實中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
現代裝備制造業的先進制造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具有“數、精、極、自、集、網、智、綠、信”等特點及發展趨勢,相互滲透,相互依賴,相互促進。
其中,“數”是發展的核心,數字化制造是制造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管理科學相互融合的結果; “精”是發展的關鍵,精密化是指對產品,零件的精度要求以及產品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越來越高; “極”是發展的焦點,極端化是指需要在極端條件下工作,或者產品的要求比較極端;“自”是條件,自動化是指從自動控制、自動調節、自動補償、自動辨認等,發展到自學習、自組織、自維護、自修復等;“集”是發展的方法,集成化是指技術的集成、管理的集成、技術與管理的集成,其實質是知識表現形式的集成,集成化主要指的是現代技術的集成,加工技術的集成,企業內部與外部的集成、生物技術與制造技術的集成等;“網”是發展的道路,網絡化是先進制造技術發展的必由之路,它由生產組織變革的需要,以及生產技術發展的可能這兩者共同決定;“智”是發展的前景,智能化是指系統具有人機一體化、自組織與超柔性、自我學習與維護及自律的特點、未來還需具有更高級類人思維能力;“綠”是發展的必然,綠色化目標是使產品在整個周期中,包括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極小,資源利用率極高,從而使得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信”是發展的方向,信息化具有高科技,好效益,低消耗,優資源的特點[3]。
3 先進制造模式的研究
目前,世界上各發達國家正在進行現代先進制造技術的探索與研究,同時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特別是在管理體制,經營理念,方案評價,方法建立,制造技術等方面探索研究后,提出了各種先進制造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精益生產(LP)
精益生產不但是一種生產方式,更是一種運用于現代制造業的組織管理方法。精益生產是通過系統結構、人員組織、運行方式和市場供求等方面的變革,使生產系統能很快適應用戶需求不斷變化,并能使生產過程中一切無用、多余的東西被精簡,最終達到包括市場供銷在內的生產的各方面最好結果的一種生產管理方式。與傳統的大生產方式不同,其特色是“多品種”,“小批量”。
(2)柔性制造(FM)
柔性制造適用于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加工,是一種具有高柔性同時也是高自動化的制造模式。柔性制造技術是對各種不同形狀加工對象實現程序化柔性制造加工的各種技術的總和。
(3)計算機集成制造(CIM)
計算機集成制造是指以計算機為核心,將各種與制造相關的技術系統,集成在一起的信息技術,目的是使企業實現整體優化,其市場競爭力得以提高。
(4)智能制造(IM)
智能制造是指計算機模擬人類進行分析,判斷,推理,構思及其決策等智能活動,并且把智能機器和這些活動進行有機融合,應用于企業制造中的各子系統,實現整個企業經營運作的高柔性化和高集成化。
智能制造代替人類咋在制造過程中的部分腦力勞動,并對這些智能信息進行搜集,存儲,完善,共享,繼承與發展。
(5)敏捷制造(AM)
敏捷制造是指制造企業運用通信手段,采用快速配置各種資源,包括技術、管理和人,以有效和協調的方式來響應用戶需求,實現制造快速靈敏的一種制造模式。
敏捷制造的目的是使制造企業能夠快速靈敏地響應市場的動態多變,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獲取長期的經濟效益。
(6)綠色制造(GM)
綠色制造是指將環境影響和資源消耗因素綜合考慮的一種制造模式,其目標是使產品在整個周期中,包括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極小,資源利用率極高,從而使得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
綠色制造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現代制造業中的體現。
(7)虛擬制造(VM)
虛擬制造是指利用計算機仿真和建模,建立虛擬產品模型,在產品進行實際加工之前,對產品的性能,可制造性進行評價,也對產品的整個加工過程進行仿真,以達到產品生產最優的一種制造模式。
3 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展望
先進制造技術其實就是信息技術,管理科學和相關的科學技術相融而成的制造技術。
21世紀制造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先進制造技術得以飛速發展,根據現代制造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分析,先進制造技術在未來發展的方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品的創新設計和優化設計。產品的數字化建模,仿真分析,評價及設計規范;產品的創新開發設計,優化,管理,維護技術;系統整體化設計的理論,技術和方法。
(2)網絡化制造理論及關鍵技術。網絡環境下的系統與裝備的協同優化;制造系統的信息模型,約束條件,運行理論及控制手段。
(3)新型成形制造原理和技術。新型材料及工藝的成形原理及技術;快速成形制造原理及技術;高能束精密成形制造原理及技術。
(4)高速高效數字制造理論和技術,新材料,新原理,新工藝的數字制造裝備技術。
(5)制造中,精密,超精密測量,量值溯源原理和新傳感器技術;多尺度空間精度測量技術;表面微觀計量理論及技術。
(6)納米技術。納米材料及其性能測量;納米尺度加工、制造、測量和裝配技術;
納電子與分子原子制造的原理及技術。
(7)仿生技術。仿生機械制造技術,結構,功能,能源與運動機械仿生技術;機械超前反饋仿生與制造的科學和技術; 生物工程技術;新一代生物芯片制造技術。
(8)微電子制造科學和關鍵技術。微機械、微傳感、微光器件制造技術;納米級光學光刻、非光學光刻、淺溝槽刻蝕、銅互連等機理和技術;集成電路新型封裝工藝原理和技術。
(9)綠色制造技術。產品與人類和自然的協調理論;產品綠色制造工藝技術;產品的再制造和維修科學和技術;產品綠色使用理論和方法;廢舊產品資源回收再利用技術。
(10)面向航空、航天、海洋、能源、交通和國防裝備等重大工程制造的科學和技術。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Hunt D V. Ad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 Britain: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Inc,1987.
[2] 蔡建國,吳祖育.現代制造技術導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1~14.
[3] 劉文劍.計算機集成系統導論[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1994.
先進制造技術范文2
關鍵詞:生產系統,先進制造技術,評價
引言
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產品更新換代速度的加快及市場需求的持續多變,現代企業的經營觀念、競爭方式和生產方式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企業間的競爭已由過去的產品競爭轉向能力競爭,企業更加注重自身素質與核心能力的修煉和提高。為此,生產系統作為企業的競爭之本相繼誕生了各種各樣的先進制造技術,如成組技術(GT),優化生產技術(OPT),柔性制造技術(FMT),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CIM),準時生產制(JIT)與精益生產(LP),敏捷制造(AM),以及新近提出的可重構的分散網絡化生產技術,以CIMS+MRPII、FMS+JIT+MRPII、GT+TQC+JIT+CE、FM+AM+LP為代表的世界級生產制造技術(WCM)等。面對諸多的生產系統先進制造技術,企業在進行生產系統的構建、更新、改造及其創新與升級時,應從哪個角度和哪些方面來評價生產系統先進制造技術,又應采取怎樣的方法進行選擇性評價?本文試圖對此作些研究。
評價目的和內容
1、評價目的。評價的宗旨是促進企業由以往的產品競爭向能力競爭轉變,提升企業迅速抓住變化著的市場機會,并據此開發生產新產品的能力,這也是企業在知識經濟和新經濟時代保持競爭優勢和健康持續發展的首要一步。具體的評價目的是:(1)確保生產系統功能目標對企業經營戰略、生產戰略的一致性和貢獻性;(2)確保生產系統所生產出的產品滿足目標市場需求并獲得競爭優勢;(3)確保生產系統技術手段、管理方法、運行機制能可靠而經濟的生產出預定的產品,實現生產要素質的組合與量的比例關系最佳化,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最大可能的產出,同時,在實現系統功能目標相同或相近的多種先進制造技術中作出最優選擇;(4)為企業生產系統的構建、更新、改造及其創新與升級提供依據和決策支持。
2、評價內容。評價范圍劃分為單個先進制造技術的縱向評價和在單個先進制造技術縱向評價基礎上對多個先進制造技術的橫向評價。縱向評價包括先進制造技術經濟評價和功能目標評價兩個方面,橫向評價側重于多個先進制造技術間的比較選擇性評價,如表2―1所列。
各評價方面的主要評價指標(項目)如下:(1)先進制造技術經濟評價項目:投資回收期,凈現值,內部收益率。(2)先進制造技術是否滿足生產系統功能目標要求的評價指標:創新與柔性,保證質量,生產成本,生產彈性,按期交貨,在這一部分評價中還應考慮綠色制造這一評價指標。(3)先進制造技術間選擇性評價方法:加權評分法。
評價方法
1、先進制造技術經濟評價。(1)投資回收期,又稱投資償還期或返本期,是從項目投建之日起,用項目各年的凈收益將全部投資收回所需的年限。其中按是否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又可分為靜態投資回收期和動態投資回收期。
①靜態投資回收期計算公式為:
式中Pt:投資回收期;I:投資額;CI現金流入量;CO:現金流出量;
NCFt:第t年的凈現金流量。
②年收益等額時的動態投資回收期計算公式:
式中,投資為I,年收益為R,投資收益率為i。
③年收益率不等時的動態投資回收期計算公式
判別方法:項目評價計算的投資回收期(Pt)必須與基準投資回收期(P0)比較,若Pt小于P0,才認為該項目的投資是可行的,合理的,Pt越小越好。投資回收期間的最大優點是直觀、簡單,能夠反映資金的補償速度,因而特別適用于有風險,強調方案清償能力的方案評價。該方法缺點是投資回收期評價的是收回投資之前的效果,不能反映投資收回后的情況,所以,這一條只能用于初選評價。符合投資回收期的先進制造技術作凈現值、內部收益率評價。
(2)凈現值(NPV:Net Present Value),是指將技術方案每年的凈現金流量按基準收益率或設定的折現率折現到基準年的現值之和。它是反映技術方案在計算期內獲利能力的動態評價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3)內部收益率(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是指方案在壽命期內,使其凈現值等于零時的折現率,或者說是使方案的收益現值與費用現值相等的折現率。其計算公式為:
i0即為IRR
判別方法:在多方案比較中,如果是互斥方案,應在凈現值大于零的方案中選最大者;若非互斥方案,則應按凈現值的大小排序,選擇凈現值大于零、內部收益率大于基準收益率的方案作生產系統功能目標評價。
2、功能目標評價方法。對生產系統功能目標評價首先要建立各評價指標(創新與柔性、保證質量、生產成本、生產彈性、按期交貨、綠色制造)的分指標。
創新與柔性的評價分指標為:F1,系統對產品系列寬度,深度的相容性;F2,系統對新產品的開發能力;F3,系統對新技術,新工藝,新機制的適應性;F4,系統對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F5,系統對產品變動的應變能力;F6,系統對商品需求多樣性的適應能力;F7,系統對新機制的適應性;F8,系統的自我完善能力。
保證貨量的評價分指標為:F1,系統對產品品質的控制保證能力;F2,系統對產品品質設計上的保證能力;F3,系統對產品工藝穩定性的保證能力;F4,系統對產品穩定性的保證能力;F5,系統對產品品質技術上的保證能力;F6,系統對產品作業過程的保證能力。
生產成本的評價分指標為:F1,系統降低管理費的程度;F2,系統降低固定費用的程度;F3,系統降低人工費的程度;F4,系統降低材料費的程度;F5,系統降低產品使用過程中的費用水平。
生產彈性的評價分指標為:F1,系統對需求訂貨數量變化的適應能力;F2,系統對外部變化抗干擾能力;F3,系統結構特點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F4,系統運行機制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
按期交貨的評價分指標為:F1,系統組織形式及計劃控制方式對生產準備周期降低幅度;F2,系統組織形式及計劃控制方式對生產制造周期降低幅度;F3,對通用產品系統庫存保障、隨時提供現貨的能力;F4,對專用產品按合同供應能力。
綠色制造的評價分指標為:F1,系統降低“三廢”的程度;F2,系統所提供清潔生產人才;F3,系統達到節能的程度;F4,勞動保護與安全生產;F5,城市規劃、防震、防洪、防空等要求;F6,員工滿意程度。
3、生產系統先進制造技術的選擇性評價。對于生產系統先進制造技術來說保證產品的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不能保證質量,則這種先進制造技術不予考慮,對于生產系統而言能否達到綠色制造,達到環保要求也十分重要,企業可以根據市場和用戶的需求按重要程度對比法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值。
結束語
本文提出的評價方法是保證了其經濟上合理、可行,技術上的先進、適用。功能目標評價方法并輔以專家和同行的咨詢和調查,可為企業提供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結果。上述給出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方法能夠比較全面、客觀、系統地反映生產系統的狀況,以為企業生產系統的構建、更新、改造及其創新與升級提供決策依據和支持。
參考文獻
1傅家驥主編.工業技術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9
2 K.Feldmann,et al. Relevance of Assembly in Global Manufacturing. Annals of CIRP,Vol,1996,45(2):545-552
3蘇小丹、魏法杰.企業生產系統綜合評價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1999,25(1):91-94
4Robert Vokurka Cpim, Gene Fliedner Dba. Measuring operating performance: a specific case study.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1995,36(1):38-43.
先進制造技術范文3
關鍵詞:先進的制造技術;現狀;發展的趨勢
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產總值一般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0%~54%。大多數專家認為,世界上各國經濟的競爭力,主要是靠制造技術的競爭,競爭能力最終體現在國家生產的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上。
隨著世界經濟、技術的高速迅猛發展以及客戶需求和市場競爭環境的不斷變化。這種競爭日趨激烈的現狀,導致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制造技術的研究與發展。中國這樣一個制造大國更需要注意制造技術的發展。
1先進制造技術及其特點
先進制造技術是制造業不斷汲取機械、電子、信息(計算機與電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新能源及系統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將其綜合應用于產品設計制造、檢測、管理、組裝、銷售、服務等全過程,以實現優質、高效、低耗、清潔的生產,提高對日益變化的產品市場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制造技術的總稱。綜合體現了現代科學技術和新能源產業創新的成果,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促使制造技術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先進制造技術是發展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技術之一,對我國的制造業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先進制造技術更是重視制造過程組成和管理的合理化革新,它是硬件、軟件、腦件(人)與組織的系統集成。
2我國先進制造技術的現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對產成品的要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要求產品品種多樣、更新快捷、質量穩定、使用方便、價格合理、外形美觀、自動化程度高、售后服務好、能滿足人類越來越高的經濟、技術要求,就需要采用先進的機械制造技術。我國經過30年改革開放完成經濟快速增長,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傲人成績,綜合國力和經濟總量位列世界前茅。1980年以來,我國制造航業取得了階段性的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需方市場環境的日益變化,這種競爭發展的日益激烈,所以近年來我國非常重視先進制造技術的研究與科研開發。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先進生產所產生的過敏生產總值占我國國民生產總值(GDP)的40%左右。尤其是中國近幾年來各地房地產業的新興崛起,帶動了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天津百利等一批重工業機械企業的快速發展,而這些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又帶動了先進制造技術的穩步發展,然而雖然我國在先進制造技術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整體上的差距。
其中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1)管理制度方面。發達國家廣泛采用新型管理方式,高度重視管理體制的更新、生產產品的模式不斷更新發展,推出了精細化生產、TPM改善提案,Q-COST以及6sigma等新的管理理念。而我國制造業只有少數大中型企業采用了計算機以及管理系統的輔助管理,而多數小型、微型企業仍處于傳統管理模式。
(2)制造工藝方面。發達國家比較廣泛的采用國際先進的管理技術,以少人化、高薪化、自動化為生產管理理念以及多元加工技術等先進加工方法。我國在此方面的研究以及利用率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尚在開發之中。
(3)設計方面。發達國家不斷更新大數據庫,采用最新的設計方法,廣泛采用計算機輔助流程,大型企業無圖紙化生產流程已經日趨完善。而目前我國的現狀是上大中型企業可以基本實現無紙化辦公,但是生產流程,各種程序文件,還是沒有全部信息化。
(4)自動化技術方面。發達國家普遍采用先進數控機床、高度集成的流水線作業,全部實現無紙化產線,而我國制造行業的現狀,在此方面并沒有太大的提升,紙質化辦公情況嚴重,無管理化情況嚴重。
(5)產品結構方面。中國制造造業的快速發展,主要是依靠引進技術先進國家的核心技術,缺少自身的核心創新,加之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粗放型生產方式聚集,導致中國制造業的研發水平較世界先進水平明顯滯后。雖然中國制造業的產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比較少。例如,挖掘機生產的核心技術,計算機產業的CPU集成發展等等。
另外,我國在先進制造技術方面存在著基礎薄弱、創新能力差、產品的研發與實際生產過程脫節等問題。許多關鍵領域技術,如航空航天、煉油、煉鋼等方面的自主創新雖有了一定成績,但與世界領先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計算機核心技術、科學醫療設備主要還是依賴進口。長期以來,產品品種單調,品牌單一,競爭力水平薄弱,特別是客戶需求與企業自身技術創新上的突出矛盾。
3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
先進制造技術是當今國際間科技競爭的重中之重,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需方市場的多元化變革,人們對產品質量的要求也日趨多元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發展,就必須采用先進的制造技術。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加入WTO,與世界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先進的制造技術必然會向著全球化、集成化、系統化、網絡化、自動化、綠色化、智能化、精密化、快速化的趨勢不斷發展。
(1)全球化。首先,由于國際和國內市場上的激烈競爭,不少暫時還在國內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的企業,不得不想方設法擴展新的市場;其次,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企業向著既要競爭又要合作的方向發展,這種發展又進一步激化了國際市場的競爭環境。這兩個原因相互作用,已成為全球化制造業的發展動力,全球化制造的首要技術基礎是網絡,網絡通訊技術也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全方位的實現。
(2)網絡化。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不斷普及,給企業的生產環境和經營活動帶來了不小的變革。從產品設計、物料選擇、到零件制造、市場開拓、產品銷售都可以在網絡上進行。此外,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加速了各企業技術信息交流、也加強了產品開發的合作和經營理念的學習,也在不斷推動企業向既競爭又合作的方向快步發展。
(3)虛擬化。在制造過程中的虛擬技術是指面向各種產品生產過程的模擬實驗和檢驗。檢驗產成品的可加工性、加工工藝方法和工藝流程的合理性,以優化制造產品的制造工藝、保證制造產品的質量、調整生產周期和降低生產成本為目標,進行生產過程PDCA循環的建模和仿真。
(4)自動化。自動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目前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制造系統中的合成技術和系統終端技術、人機一體化的制造領域系統、制造單元技術、制造過程的計劃、調度、制造技術和適應現代化生產規?;J降沫h境等方面。
(5)綠色化。綠色制(下轉第頁)(上接第頁)造是通過綠色生產流程、綠色過程設計、綠色材料選用、綠色設備使用、綠色工藝流程、綠色包裝的使用、綠色理念的貫徹等一系列的過程累加生產出來的綠色產品,產品使用完畢后再通過綠色無公害的處理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綠色制造流程能最大限度的減少制造業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同時也能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6)精密化?,F代化高新技術產品需要高精尖的制造技術,全社會的發展對產品的質量提出了越來越完善的要求。這就決定了發展精密儀器加工、超精密儀器加工技術是制造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重點。
(7)智能化。智能化制造是綜合利用各個相關學科、各種先進的技術和方法,解決和處理制造系統中出現的問題。系統能高度領會設計人員的設計意圖,檢測常規失誤,回答提出的問題,提出改善建議方案。
(8)快速化??焖倩菍κ袌鲂枨蟮目焖儆行У捻憫?,對生產的快速重組調整。要求生產規模、模式有高度的可調節性與高度敏捷性??焖倩梢詮娪辛Φ赝苿又圃旒夹g的進步與高速發展,是先進制造技術發展的不竭“動力”。
(9)集成化?,F代化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并不只是計算機技術的高度集成,而是人、機、料的整體集成,包括各種功能的集成、組織的集成、各種信息的集成、制造過程的集成、儲備知識的集成和企業間合作的集成。
4結束語
先進制造技術范文4
關鍵詞:科學技術;制造技術;應用
現階段,先進的抽油機制造技術在我國實現了迅速的發展,但是,不同的學者對抽油機的先進制造技術有著不同的看法與觀點,并對應提出了不同的抽油機技術更新方法。[1]
一、先進制造技術理論的介紹與相關特點
先進制造技術主要是指不斷融合機械電子,產品設計等內容的一種較為科學的制造技術,先進制造技術被廣泛地利用于制造,管理等的產品產出全過程,并能達到較好的經濟效果。
與傳統的制造技術相比,先進的制造技術有著較為顯著的特點,首先,先進制造技術可以實現優質高效的生產并可以有效的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先進制造技術并非緊緊地局限在制造工業,產品設計,等,而是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在一定程度上,先進的制造技術涵蓋了市場工藝流程的全過程,另外,先進的制造技術講究信息的集成,并且重視制造過程的更新,聯合了各種的組織,集合形成相應的體系。[2]
二、抽油機與相關行業的發展現狀
(一)抽油機工作現狀介紹
常規的抽油機主要是通過減速的機器零件將電動機的高速運轉轉變成為曲柄的低速云狀,從而形成有效的四連桿結構,最終通過曲柄的高速運轉帶動驢頭進行上下的反復運動,最終通過繩索實現井下抽油泵的運轉,將原有升至地面的接收站。
老型的抽油機一般工作環境較為惡劣,如果在風沙雨天氣進行作業,各個部位尤其是驢頭和傳送皮帶將很容易發生故障,同時老式的抽油機在連接部位往往采用焊接的方法,如果焊接部位在應力集中地區,抽油機相對容易發生相應的故障,如開裂等,研究先進制造技術迫在眉睫。[3]
(二)抽油機行業的工作現狀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也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耗國,另外,根據相關的統計預測,未來我國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將不斷增加,按照我國現階段的抽油機設施水平,已經完全無法滿足原油的需求,如果大量依賴進口,首先不符合我國的國情,另外有損我國的國際地位,因此,我國的經濟增長面臨著重大的挑戰與風險,必須采取相應的手段有效的處理和面對相關風險,一方面,我們需要提高本國的石油產量,另一方面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特點是對相關的設施進行更新與選擇。
根據權威數據和科學實驗的相關分析,我國的油田運行工作中的抽油機耗電量已經達到了總耗電量的40%,這是一個較大的數字,表明了我國的抽油機系統能耗相當大,因此,必須創新性的采取相關的措施,有效地減少抽油機的能耗,同時有效地提高原油的產出效率,達到較高的節能指標。
現階段,大量的科技工作者正在努力地實現節能降耗的目標,并采取了較多的措施,首先,對抽油機的結構進行了有效的更新,有效地降低了抽油機的工號,減少了抽油機電動機的功率表,另外,近年來使用了較多新類型的抽油機,主要有雙驢頭型抽油機等,有效地提高了抽油機的使用效率。[4]
三、在抽油機的制造行業中使用先進技術的必要性
現階段,許多石油生產部門已經使用了先進的制造技術,可以看出,使用先進制造技術之前與使用先進制造技術之后的差距相對較大,有些公司使用了先進的制造技術,首先,從根本上改進了相關的抽油機設計,并完善了實驗的相關步驟,有效的充實了設計技術方案,使得抽油機運行效率明顯提高,成本卻相應降低。
鋼材的價格在不斷地上漲,許多的抽油機生產單位對抽油機的先進生產技術進行了認真的探索,首先,從抽油機的結構方面對抽油機進行了革新處理,另外,針對抽油機的控制結構,進行了相關地探索,例如下片杠鈴型的抽油機已經實現了有效的推廣,但是我國的設計水平相對來說較低,抽油機的制造能力相對較為落后,另外,缺乏一套完整的設計理論,很多抽油機設計還處在探索和試驗階段,抽油的更新面臨著一定的阻力,為了有效的突破抽油機設計的平靜,實現抽油機的節能降耗,必須引進先進制造技術這一概念,充分的體現出技術的制造作用,有效的應用于抽油機制造的全過程。
綜合虛擬樣機技術等的先進生產技術已經在我國的抽油機領域進行了有效的推廣與應用,有效的縮短了我國的抽油機設計與外國的差距,從而有效地提升了抽油機的效率,并逐漸獲得了同行業的支持與好評。[5]
四、先進抽油機技術的應用分析
(一)符合抽油機行業特點的設計技術應用
現階段,根據我國的特殊國情,只能仿照國外的技術進行抽油機行業的改革,首先,積極地運用先進的制造技術,有效地提高我國抽油機制造業的水平,另外,優先發展抽油機設計技術,并仿照我國的機床業,產品設計行業的相關工作特點,大力地引進先進技術人才,充分發揮設備制造的優勢,另外,可以優先的發展虛擬產品的設計,通過抽油機設施的體驗充分的提高抽油機制造行業的質量與技術層次。
(二)先進制造技術在抽油機行業的應用重點
現階段國內的抽油機行業都有自己的抽油機研發體系,許多的行業綜合運用了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計算機工藝輔助設計的相關方法,通過對抽油機的精密設計,使得抽油機的質量更加過硬。另外,抽油機生產單位大多已經掌握了AMT技術,該技術主要是構建抽油機的虛擬樣機,并通過對國外抽油機使用情況的有效分析,通過虛擬分析技術,對國外先進的抽油機技術進行詳細研究,最終對抽油機的整體性能達到全面的掌握,從而構建有效的抽油機研發體系。
五、總結
隨著我國抽油機市場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抽油機行業正在面臨則重大的機遇,我國的抽油機行業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刻苦鉆研,提高自主研發與設計能力,在抽機油行業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薛林.鏈式抽油機換向系統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5.
[2]曹航博,呂曉俐,王新崗.提高低滲油田抽油機運行效率技術探討[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1,(05):8284.
[3]李寧會,吉效科.長慶油田抽油機技術創新綜述[J].石油礦場機械,2010,(04):4247.
[4]高思強.先進制造技術在抽油機制造行業的應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06):1819.
先進制造技術范文5
當今世界的競爭,主要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制造技術是直接創造社會財富的基礎,對一個國家的技術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制造技術的發展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出現了研究應用先進制造技術的浪潮,以機械制造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技術己成為當代國際間科技競爭的重點。它的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工業發展的水平,是現代企業提高產品開發與技術創新能力、穩定產品質量、増強競爭能力的看家本領在我國,先進制造技術的重要性己引起各界的認識和重視,被列為“九五”計劃和2010年中長期科研發展規劃中的主要關鍵技術和重要發展方向。因而,了解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前沿技術,對全面把握我國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方向,確定它的發展目標及我們的戰略對策是十分必要的。
2先進制造技術的定義及技術特征
2.1定義
制造技術是使原材料成為產品所使用的一系列技術的總稱,是制造業賴以生存和進步的主體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是制造業為了適應時代要求以提高競爭力,對制造技術不斷優化及推陳出新而形成的它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可以將先進制造技術定義為:制造業不斷吸收機械、電子、信息、材料、能源及現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將其綜合應用于制造的全過程,實現優質、高效?低耗清潔、靈活生產,取得理想技術經濟效果的制造技術總稱。
2.2技術特征
先進制造技術具有以下五個技術特征:
2.21先進性
先進制造技術的核心和基礎必須是優質、高效、低耗、清潔的工藝,它從傳統制造工業發展起來,并與新技術實現了局部或系統集成2.22通用性
先進制造技術不是單獨分割在制造過程的某一環節,它覆蓋了產品設計、生產設備、加工制造、銷售使用、維修服務,甚至回收再生的整個過程
2.23系統性
隨著微電子、信息技術的引入,先進制造技術能駕馭信息生成采集、傳遞、反饋、調整的信息流動過程。先進制造技術是可以駕馭生產過程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統工程
22.4集成性
先進制造技術由于專業、學科間的不斷滲透、交叉、融合,界限逐漸淡化甚至消失,技術趨于系統化集成化,己發展成為集機械、電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術為一體的新興交叉學科。
22.5技術與管理的緊密結合
對市場變化作出更敏捷的反應及對最佳技術經濟效益的追求,使先進制造技術十分重視生產過程組織管理體制的合理化和最佳化,它是技術與管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緊密結合的產物。
3先進制造技術的形成發展過程
先進制造技術的形成和發展同科技進步及市場需求密切相連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推動下,制造業的資源配置沿著“勞動密集一一設備密集一一信息密集一一知識密集”的方向發展在市場需求不斷變化的驅動下,制造業的生產規模沿著“小批量一一少品種大批量一一多品種變批量”的方向發展與之相適應,制造技術的生產方式沿著“手工一一機械化一一單機自動化一一剛性流水自動化一一柔性自動化一一智能自動化”的方向發展
當代制造技術的前沿己經發展到以信息密集的柔性自動化生產方式滿足多品種、變批量的市場需求,并向知識密集的智能自動化方向發展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制造技術的內涵不斷延伸與發展,經歷了重視輔助工序、工裝?生產過程,不斷更新工藝方法,引入和集成信息技術以及更新管理觀念,促進生產組織變革等四個環節,逐漸形成了先進制造技米
4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
高生產率和高質量是先進制造技術的兩大追求目標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可概括成如下幾個方面
4.1向自動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
微電子、計算機自動化技術與傳統工藝及設備相結合,形成了多項制造自動化單元技術,經局部或簡單到復雜不同檔次的自動化制造系統,使傳統工藝產生顯著、本質的變化,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當然,冷加工的發展道路是:NC(數控卜FMS(柔性制造系統)^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hIMS(智能制造系統)熱加工的發展道路是:優質高效低耗工藝-低成本自動化-綜合自動化。
4.2向高精密方向發展
現代新技術產品需要高精度的制造,精密制造技術是先進制造技術的基礎,它包括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微細加工和超微細加工、微型機械等當前有代表意義的是以納米技術為代表的超精密加工技術和以微細加工為手段的微型機械技術。
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的主要方法,目前有精密切削、超精密切削、超精密磨削和研磨加工等,其加工精度己從微米級(um)亞微米級(1~10-Vm)向納米級(1dVm)進軍。
微細和超微細加工是一種特殊的精密加工,它不僅加工精度極高,而且加工尺寸十分微小。如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上的圖形是用電子束?離子束刻蝕的方法加工的,線寬可達0.1um,微型機械是機械技術與電子技術在納米級水平上相融合的產物。國外有人將納米技術與微型機械稱為“21世紀的核心技術”。
4.3向非傳統加工技術方向發展
在繼續開展傳統切削、磨削等新工藝的同時,各種非傳統加工方法也在開拓發展,并不斷開創新工藝,達到新的技術水平由于這類加工方法能解決大量普通機械加工方法難以解決甚至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因而得到迅速發展,并顯示出極大的潛力和前景非傳統加工方法主要指一些物理的、化學的特種加工和高能密度加工,如電火花加工、電解加工、超聲波加工、激光加工、離子束加工等。特種加工的對象主要是難加工材料。高能密度加工主要指三束加工(激光束、電子束和離子束),它們是極有前途的加工方法不少非傳統加工法同時又是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方法傳統加工和特種加工相結合的復合加工同樣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4.4采用新型生產模式,使企業適應多變市場需求機械制造生產模式除有通用機床加專用工藝裝備、數控機床加具有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自動編程功
柔性制造單元(FMC)加管理信息控制系統(MIS)以外,還有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智能制造系統(IMS)、并行工程(CE)、精節生產(LP)和敏捷制造(AM)等生產模式現代企業只有采取先進的生產模式,改進生產組織管理,才能増強在激烈的市場條件下的競爭能力。
5先進制造技術的技術前沿與新型生產模式
計算機集成制造(CIM)技術作為人類未來工廠的概念模式,得到很多國家的重視企業從經營計劃、產品設計、加工制造到市場銷售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進行綜合優化它不斷吸收微電子、計算機、自動化等最新技術成果形成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制造(CAM)工藝(CAPP)測試(CAT)評價(CAE)?數控機床(NC)加工中心(MC)、企業管理信息系統(MIS)?柔性制造系統(FMS)等一系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技術對上述技術進行局部或系統集成,就形成了從單機到生產線、從剛性到柔性、從簡單到復雜等不同檔次的集成制造系統(CIMS)可以預言CIMS將成為21世紀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
智能制造技術(IMT)旨在將人工智能溶進制造過程的各個環節,通過模擬專家的智能活動,取代或延伸制造環境中的部分腦力勞動,從而在制造過程中,系統能自動監測其運行狀態,在受到外界或內部激勵時能夠自動調整其參數,以期達到最佳狀態,具有自組織能力。它被稱為21世紀的制造技術。
并行工程(CE)技術旨在將產品設計與制造以及相關過程進行系統的綜合,以期在產品設計的同時就將生產、維修的各個環節考慮進去,大大縮短生產周期該技術的關鍵在于將CADCAMCATMIS等有機地集成起來,將引入動態并行機制,即將產品生產周期中各種因素進行有機綜合、并行處理,將產品設計、生產計劃丨生產加工、質量檢驗、市場分析等同步規劃,它可顯著縮短新產品從構思到實現批量生產的開發周期。
精節生產(LP)是由日本豐田公司率先提出并得以應用,后來受到美國的重視,它綜合了單件生產和大批量生產兩者的優點,其特點是:行小組自治工作制,工人既是主人也是雇員,企業把雇員看作比機器更為重要的固定資產。
(2)精簡一切生產中不產生價值的工作,減少管理層次,精簡組織機構。
(3)精益求精,以盡善盡美為最終目標,持續不斷地改進生產,降低成本,力爭無廢品、無庫存和產品品種多樣化。
敏捷制造(AM)是近年來美國為恢復其在國際制造業中領導地位而提出的一種生產模式它是將柔性生產技術熟練掌握生產技能和有知識的勞動力,與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合作的靈活管理集成在一起,通過所建立的共同基礎結構,對迅速改變或無法預見的消費者需求和市場時機作出快速響應它的主要特點是提出虛擬制造(VM)的概念,根據市場需求,采用虛擬公司來承接項目,開發產品和組織生產。從本企業和其它企業選出各種優勢力量,集成為一個單一的經營實體一一虛擬公司,當所承接的產品或項目一旦完成,虛擬公司即行解體。
CIMSIMSCELP和AM都是制造系統中新的生產模式,其宗旨都是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以適應多變的市場需求;在運行機理上都是強調集成,但在側重點上有所區別。
CE強調的是產品開發和設計與其它相關過程的集成,盡量保證開發和設計工作一次完善,減少反復,縮短產品生產制造周期。
LP是通過項目組或生產小組形式把各方面人員集成在一起,在生產?檢驗與維修等場地集成在一起,同時還采用相應的措施做到與協作廠家、用戶的集成,從而實現最大限度地精簡非増值人員和機構,提高企業競爭力。因而它強調的是組織管理和人員的集成。
AM則在先進的柔性生產技術的基礎上通過企業內部的多功能項目組與企業外的多功能組織組成虛擬公司,把全球范圍內的各種資源,包括人的資源集成在一起。
第一代CIMS只注重信息和功能的集成,隨著CIM技術的發展和應用,CIMS含義也在深化,第二代CIMS更強調技術、組織和人的全面集成
可見,CIMS與CELP及AM等生產模式并無本質區別,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互補而不是替代 。
沒有計算機通訊系統?不采用現代制造技術的集成,是很難充分發揮精節生產的組織集成和人員集成的優勢,而敏捷制造的基礎和主體實質還是CIMS,不過只是CIMS的橫向發展,是企業級的集成擴展為社會系統內的集成;而LP和AM則為CIMS真正取得效益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技術,又促進了CIMS的進一步發展
6推動我國先進制造技術發展的戰略設想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研究開發、技術改造與國外引進,我國制造技術水平不斷發展和提高,己經具有相當規模和實力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制造生產水平仍然比較落后,在質量、品種、成本效率效益和售后服務等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都有很大差距,缺乏國際競爭力。
為發展我國的先進制造技術,我們應把握時機,超越某些階段,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要使這種愿望變為現實,必須明確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目標,采取相應的戰略對策6.1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目標
先進制造技術是使制造業強盛的關鍵所在,沒有先進制造技術,就不可能在發達的制造業在市場經濟為主體的世界經濟體系條件下,先進制造技術是由市場選擇和決定的。市場是先進制造技術存在、發展的源動力。先進制造技術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及時、高效、優質、靈活、低耗地制造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品,這是先進制造技術研究的市場觀發達國家制造業的管理專家和先進制造技術研究專家早己從殘酷市場競爭中明確了這一點,把占領市場作為發展先進制造技術的最終目標,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市場、技術、產品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機制。
我國市場經濟處在初級階段,制造業還比較落后,先進制造技術主要依靠引進和跟蹤的格局不會改變,中國是一個大國,應當有使產品具有進入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先進制造技術應以提高制造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發展目標
6.2戰略對策
6.2.1組織起來,加強合作,共同開發,推動先進制理技術于一體的綜合技術,它的發展涉及到規模管理資金保障、研究開發、生產應用等多個方面因此,必須把政策部門、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和企業各方面力量組織,加強合作,共同開發,尤其是要吸引企業界參與先進制造技術的研究,健全科技研究開發一體化機制,在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中推進和建立大學、研究所和制造業相結合的研究體制隨著市場的國際化和全球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制造技術國際化日趨明顯,我國制造領域專家和企業家要有使自己產品和技術進入國際市場、投置于國際競爭的大環境下并成為知名品牌的雄才大略,要積極促進先進制造技術基礎研究的國際合作,以増強我國先進制造技術的實力
6.22確定優先資助領域,支持應用前景明確的先進制造技術基礎研究,加快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的科技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技術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如果一種現在還算先進的技術不迅速應用,過不了幾年就可能被淘汰而大學在選擇制造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項目時,往往缺乏先進制造技術的市場觀,不注重實際考察,不注重應用前景,不注重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國家在應用基礎研究成果到技術開發和應用的成果轉化過程中的機制仍不健全。各部委?產業部門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資助先進制造技術基礎研究中,應確定優先資助領域,在強調支持前沿和創新的同時更要強調研究項目的應用前景,支持和鼓勵項目的聯合資助在跟蹤國際先進制造技術研究的同時,強調結合國情選題,面向經濟選題,瞄準應用選題
6.23持續開展制造業的技術改造
制造技術的發展是通過技術改造過程實現的,通過技術改造逐步淘汰老工藝、老設備,推廣應用先進的新工藝和新設備,以提高企業的制造技術水平,最終達到提高產品性能質量和對市場的應變能力?!鞍宋濉逼陂g己對一批重點骨干企業實行重點投資,進行現代化的技術改造使諸如數控機床、加工中心'?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和管理等新技術在這些企業得到普及、推廣和應用?!熬盼濉逼陂g將這些技術在更多的企業中逐步推廣,視不同情況或建成FMCFMS,或進一步實現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
進行技術改造必須從經營戰略和生產系統整體出發,不能單純把技術改造局限于更新工藝設備上因此,進行技術改造時應進行經濟分析與論證,以作出科學的決策與判斷
6.2.4采用新型的生產模式,改進生產組織管理,提高人員技術素質
先進制造技術既包括工藝技術設備,又包括生產的組織管理和人員技術素質只有相適應的生產組織管理和人員技術素質與其配套,先進的工藝技術裝備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形成先進制造技術為此,要根據企業特點,采取適用的生產模式,改進生產的組織管理,提高人員的技術素質,使生產組織管理便于實現計算機化和信息化,便于集成為有機聯系的自動化整體,使參與生產過程的人員盡可能在技術上成為多面手,更好地適應多變的市場需求
可見,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和水平的提高,有賴于工藝技術裝備、生產模式組織管理和人員技術素質的同步發展.
先進制造技術范文6
關鍵詞 先進制造技術 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 on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LIU Weina, LIU Zhigang, YANG Lifeng
(School of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Introduction to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go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 choice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teractive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theory, the us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cluding courseware and Internet use as well as a typical case of teaching methods are described,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used in other studies.
Key word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s; ways of teaching
0 引言
“先進制造技術導論”課程是工科高校機械專業繼“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之后的一門覆蓋面較大的專業課程,課程內容包括了目前機械工程領域的先進制造技術以及先進制造基本理論。
為了適應現代化制造新形勢的需要,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現狀,如何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實踐能力較強的機械創新人才,在“先進制造技術導論”課程中應當怎樣進行教學內容取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們進行了如下探索:
1 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為了適應現代制造業的發展需求、培養出寬口徑、厚基礎、強實踐、創新型機械人才,對機械制造專業課程的結構進行了調整,把先進制造技術導論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將機械專業的多門專業課內容如:特種加工技術、數字化制造、超高速加工技術、超精密加工技術、激光加工技術、虛擬制造、并行工程等多門專業課程整合優化為一門“先進制造技術導論”課程,并將其確定為必修專業課,課堂學時為40學時,實驗學時為8學時,有效解決了課程內容多、學時少的矛盾。教材選用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西北工業大學王潤孝教授主編、國防科工委“十五”規劃教材,并在此基礎上根據獨立學院的教學特點對本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增加了特種加工技術、非傳統加工技術、先進加工方法的相關內容,并注重反映本學科理論與技術的新發展,總體上滿足了課程內容適合現代制造需求的要求。
在學時縮減的基礎上,為了不減少學生對“先進制造技術導論”課程基本知識和基本內容的掌握,正確處理好“先進制造技術導論”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的關系,需要認真把握課程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與手段,對此我們采取把課程中有一些相關知識和課后培訓、認識實習、生產實踐、科技創新結合起來的方法,使學生能在有限的學時內掌握更多的知識,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
2 授課方法探索
由于先進制造技術導論是機制專業一門重要的、覆蓋面較大的專業課,課程內容涵蓋了了先進制造的各個單元技術,如特種加工技術、超精密加工技術、三束加工技術、超高速加工技術、微機電加工技術、制造自動化技術、檢測與監控技術、現代質量工程等內容,課程特點是知識點多,信息量大,涉及面廣,實踐性強。要在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掌握全部教學內容,積極探索先進的教學方法和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授課效率,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需要授課教師注重對學生工程意識的訓練,注重理論結合實際,綜合素質能力培養,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中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互動探討法。在課堂上,不但教師主動、腦動、手動、嘴動,也要讓學生動耳、動心、動嘴、動行。教師根據每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提出主題教學的“導火線”,讓學生動起來、主動參與課堂討論,讓學生發表見解,教師在歸納分析學生見解正確與錯誤的基礎上,作更為深入的探討。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讓學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學習體會,相互交流。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融為一體;同時適當安排自學內容,要求學生自學并檢查、解答學生自學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對所規定的自學內容進行總結;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以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手段與傳統板書有效結合,在使用多媒體課件增大課堂信息量、生動形象化的同時,不可忽視傳統板書的作用。板書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重點內容、學生掌握不好、分辨不清的內容需要板書分析,啟發學生思維、這對加強學生理解和強化知識點具有重要的作用。
(3)典型案例法。課堂上教師結合科研、生產實際案例剖析解決方案。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也好、為企業解決的生產難題也好,往往帶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實用性,結合研究過程進行理論剖析,使學生感到直觀具體,生動形象,環環入扣,對錯分明,印象深刻。通過典型案例分析,使學生在學習本課程的過程中,既掌握了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及其應用、又獲取了解決實際問題的先進科學研究方法與手段、也了解和掌握本學科的前沿狀況和發展趨勢,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4)網絡教學法。教師利用網上豐富的網絡資源,收集豐富的圖片、資料,并適時對學科最新的發展態勢跟蹤并更新教學內容,也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查找資料,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起到積極作用,學生通過利用校園網教學平臺瀏覽學習。
3 教學手段改革
(1)組織現場教學。對本課程實踐知識、感性認識要求比較多的教學內容,現場教學無疑有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對于現代制造業的發展,企業中應用的一些先進機床裝備、刀具夾具量具及加工手段僅僅在課堂上講授往往收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而且校內資源有限,所以,我們采用了課程中的理論部分集中在課堂上講,實際結構內容放到現場教學中去講的現場教學法。主講教師將部分教學內容在認識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中講授或強化,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在現場解決了課堂上無法或很難講清的問題,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論教學和現場教學并行,解決了學時少、內容多的矛盾,又有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吸收和鞏固,是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具有工程師素質的重要途徑。
(2)建設第二課堂。開展先進制造綜合性實訓,利用開設數字化設計與數控加工培訓課程,先進的數字化設計制造軟件CATIA\UG\ PRO/E等在培訓課堂中講授,利用軟件的裝配功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各個零件在產品中的功能及與整體的裝配關系,利用軟件的仿真功能。實現三維實體結構動態模擬和仿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3)增強綜合性設計訓練環節,在分院范圍內,組織成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小組,開展各種題目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有學生自選題目的、也有結合實驗室建設的、還有為參加各種類型的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進行準備的以及教師結合科研指導學生的,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形成良好的學風校風,培養學生的工程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兵.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J].大學時代:教育研究版,2006(6):67.
[2] 陳玉琨.中國高等教育評價論[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
[3] 賈晨輝,馬文鎖.先進制造技術課程教學方法研究.科技資訊,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