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馬克思主義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馬克思主義論文范文1
與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自然觀和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抽象自然觀不同,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從而實現了在自然觀上的劃時代變革。在黑格爾看來,自然界是“絕對精神”自我異化的產物,“自然是作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產生出來的。既然理念現在是作為它自身的否定東西而存在的,或者說,它對自身是外在的,那么自然就并非僅僅相對于這種理念(和這種理念的主觀存在,即精神)才是外在的,相反的,外在性就構成自然的規定,在這種規定中自然才作為自然而存在?!保?]對此,馬克思深刻指出:“這種抽象思維的外在性就是……自然界,就是自然界對抽象思維所表現的那樣。自然界對抽象思維說來是外在的,是抽象思維的自我喪失;而抽象思維也是外在地把自然界作為抽象的思想來理解,然而是作為外化的、抽象的思維來理解。”[2]160與黑格爾的自然觀不同,費爾巴哈認為,自然界是一種“純粹自然”的本真存在,是人們感性活動的對象性存在,其實在在于沒有看到只有經過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歷史、工業活動的中介下形成的現實的自然界才是真正的自然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費爾巴哈只強調人是自然界的派生物,過分突出人對自然界的依賴性和自然界對人來講的本原性、始基性,而沒有體悟到人對自然界能動的反作用(肯定性或否定性)。因此,“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絕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保?]50
通過對以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為代表的抽象自然觀的批判,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自然觀:人化自然。首先,自然史分為兩個部分,即人類產生以前的自然史和人類產生后的自然史,前者不過是為人類的形成所作的準備,人類學關注的是人類產生后的自然界,即通過人的實踐而形成的“現實的”、“真正的、人類學的自然界”,或是“人化的自然界”[2]128。它“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3]76?!氨怀橄蟮毓铝⒌乩斫獾?、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2]178-179其次,“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保?]305實踐活動使統一的自然界分化為“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并且推動“天然的自然”不斷向“人化自然”轉化。自然的發展過程實質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2]131。最后,自然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己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對他來說才成為人?!保?]301
馬克思強調人化自然,但是并不意味著他從根本上否定天然自然的存在,外部自然的優先地位仍然保留著。自然界對于人的生存和發展來說,起著一種前提性的作用“沒有自然界,沒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薄叭丝孔匀唤缟??!比撕妥匀唤绲年P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霸趯嵺`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現為這樣的普遍性,它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保?]272生命活動的性質決定了人類具有對于動物的明顯優越性,成為一種能動的自然存在物。但是具有能動性并不意味著從根本上改變“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4]324的屬性。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人類的產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陽光、空氣、水為人類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條件,環境的變化對于人類器官、心智的影響使人類具備了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人類產生以后,隨著知識的積累和生產工具的改善,對自然改造的程度逐漸增強,自然的整體面貌受到前所未有的改變。但是,自然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有其獨有的運行規律,它內部依然遵循著物質循環、能量守恒、新陳代謝規律。人類改造自然改變的只能是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而不能改變或創造規律,物質性作為世界統一的基礎永遠不會改變,世界是一個物質的世界。
馬克思批判人類中心主義的三個維度
在馬克思看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白匀唤?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957。人對人說來作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說來人作為人的存在,兩者是一種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因此,人只能在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穩定的前提下優先實現自己的目的和利益;也就是說,人在優先實現自己的目的和利益時不能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多樣性以及生物鏈結構的復雜性,使其能夠具有發揮功能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人類中心主義與自然觀以及在自然觀基礎上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區分的前提下,人類中心主義強調人化自然的重要性,提倡人對自然的改造,符合人類基本的利益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高揚人化自然的前提下,人類中心主義不自覺地忽略了天然自然的存在,忽略了自然自身存在、發展、演化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立性和規律性。在自然觀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系方面,人類中心主義過于強調人類當下的現實的短期利益,把自然當做實現人類永不滿足的欲求的工具,自然成了資源、材料的代名詞而忽略了其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源的基礎地位,人類走向了一條永無止境地(除非自然已經在人類的破壞中消失)開發、控制和征服自然的不歸路。這樣一來,人也就成了凌駕于自然之上,對自然發號施令的將軍,自然成了必須聽從人類指揮的奴隸。人類中心主義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的態度和價值取向已經嚴重偏離了馬克思在自然觀基礎上的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經典闡述。首先,人類中心主義只看到了人類改造自然以獲取人類自身生存發展需要,實現自我利益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所具有的遵循自然規律,維持自然生態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的責任;其次,人類中心主義完全割裂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它只看到人類對自然界的作用而忽略了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對人類的反作用;最后,人類中心主義忽略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與穩定是實現人類自己的目的和利益的前提,放縱人類自身對自然的征服和掠奪。
二、實踐觀的維度
實踐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不論是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還是《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中,馬克思多次論述了實踐的重要性?!吧鐣钤诒举|上是實踐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做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思維的此岸性。并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自然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p>
從《1848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實踐的人道主義”到《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以“實踐唯物主義”概念稱呼自己的哲學,這些都說明了實踐在馬克思思想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實踐是以改造世界為目的的對象性活動,是人作為主體對客體進行能動地改造活動,是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從實踐本性上看,人類的實踐活動是一種主體性活動,在生產實踐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作為一種主體性活動,實踐必然面臨一個價值選擇的問題。馬克思認為,價值選擇的終極尺度是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從最低的要求來看,是為了從自然界獲得直接的生活資料滿足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叭藗儭缛魏蝿游镆粯?他們首先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說,并不‘處在’某一種關系中,而是積極地活動,通過活動來取得一定的外界物,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保?]從最高的要求來看,是為了滿足人性發展的需要,即為了使人擺脫動物本能而成為有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性的全面發展的人。也就是說,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人的利益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離開人類的利益,離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就失去了意義,自然物也就不具有什么價值。
馬克思強調價值選擇的終極尺度是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但并不意味著價值選擇忽略自然尺度,不關心自然的“利益”。在他看來,從主客體作用的直接表現效果來看,人類社會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是對立的。一方面,強調人類社會的利益必然對自然的“利益”產生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利用與改造給自然界造成了破壞;另一方面,人類對自然的破壞,也在某種程度上(有時這種程度達到威脅人類生存的地步)對人類社會的利益構成挑戰與威脅。但是,從它們的深層內涵分析,人類社會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又存在著內在的一致性。自然“利益”受到損害,人類社會的利益也必將受到損害;自然的“利益”受到維護,人的利益也將能夠順利實現,這一切都取決于人類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對待自然的態度。如何保證自然的“利益”不受到損害的同時又實現人類社會的最大利益呢?馬克思要求我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既要把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當做價值選擇的終極尺度,同時又要關心自然的“利益”,做到堅持人的尺度與物的尺度相統一。他深刻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保?]47相對于動物而言,生命活動的性質凸顯了人的優越性,“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它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保?]46人類因作為有意識的自然存在物而從根本上與動物區別開來?!鞍凑杖魏我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的實質就是在實踐活動中固守價值選擇所依據的物的尺度。“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實質是要求人們放棄對自然過于功利的追求,走堅持自然和諧與提高人的審美愉悅相統一的發展道路,這是做到價值選擇堅持人的尺度與物的尺度相統一的經典體現。
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價值選擇的尺度只能是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而不是外在自然的“利益”,外在自然的“利益”只是一個工具性的價值而不是終極性的價值。確實,終極性的價值只能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類中心主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作為工具性價值的外在自然的“利益”與作為終極性的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利益并不是可以割裂開來的獨立自存的甚至是對立的利益,它們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且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自然的“利益”受到損害,人類社會的利益也必將受到損害。人類中心主義雖然堅持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利益這一終極性價值,但是,由于在價值選擇上忽略甚至無視自然的“利益”這一物的尺度,沒有從根本上把握好人的尺度與物的尺度的辯證關系,最終不可能實現甚至威脅著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利益。因此,人類中心主義從根本上來說是不符合馬克思實踐觀價值選擇尺度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