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完善自我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完善自我范文1
——尋找身邊的文明小故事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禮儀,具有優良的禮儀傳統。千百年來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講究禮儀名人美談。孔融讓梨給父母兄弟,張良為老人穿鞋而得天書流傳至今,仍然被人們贊頌。偉大的中華民族被稱為禮儀之邦!孔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我們的祖先是充
滿智慧的,他們知道禮儀的價值,因而倡導了禮儀,發展了禮儀。
可是中國雖然號稱禮儀之邦,但現在卻被世界很多國家排斥在禮儀國家之外,是自詡過了頭,還是現在的要求和標準提高了,而我們的禮儀卻沒有與時俱進?眼看著一家家禮儀公司成立,禮儀和文明行業方興未艾,學禮之風日盛,商務的高度發展伴隨著禮儀的一路高歌走來,無論在公眾場合,還是對外交流上,禮儀都被當作一門新的學問提出來了。有人驚呼:中國的禮儀之邦稱呼何在?五千年文明何在?
現在世博將近,上海也即將面臨全世界的關注,我們身為上海的小主人,自然必須擔當起迎接外賓的重任,自然要學好文明禮儀,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文明形象,重視起自己的言行舉止。
身邊的文明故事處處呈現,陳玉柳同學便是我身邊學習的好榜樣。還記得是一個星期三,有一次我吃完午飯,一個人慢慢騰騰的往教室走,經過學校樓梯口的垃圾桶旁是,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正蹲在地上,我好奇的走過去,原來是陳玉柳同學看到垃圾箱旁邊掉落的許多的桔子皮,正在把他們一個一個撿進垃圾桶里,我看了連忙幫他一起撿。就在我們快完工時,一塊桔子皮從天而降,掉在了地上,是一個小男生,他頓時滿臉通紅的站在那里低下了頭。陳玉柳看了他一眼,不動聲色的把地上的桔子皮撿進了垃圾箱。我有些生氣,但陳玉柳站起來,對小男孩笑了笑:“不要那么害怕,我知道你明白自己的錯誤了,下次不要再犯了,知道嗎?我相信你!”“恩!”小男孩有些緊張,但從他的表情能看得出他想要改正錯誤的決心很多。在洗手時,我有些不解的問她:“陳玉柳,那塊桔子皮是從你頭上飛過的,你不生氣嗎?要是我一點好好教訓他一頓!”“有什么好生氣的啊”陳玉柳依然帶著她的招牌微笑“犯錯誤沒關系,主要是要改正,而且寬恕別人也是一種文明啊。”陳玉柳用它的實際行動來提醒我時時刻刻要注意自己言行,我受益匪淺。
我們要明白文明有時只是一張紙的厚度,一彎腰的高度,亦或是一個垃圾桶的距離。要做到文明其實很簡單。比如:做公共車的時候看見有老弱病殘孕讓座,上車的時候主動購票;把吃的瓜子皮放在一個小方便袋里,吃完的時候把它扔進垃圾箱等等的一些小事。其實,文明就在我們身邊。
完善自我范文2
一、用高尚的人格影響教師
管理者是服務者。學校的管理者是為教師服務的,也是為學生服務的,這是一個學校管理者必須站的角度,不是站在主席臺上拿著指揮棒的指揮者。最終成就教育的都是站在一線講臺上的教師。所以管理者必須抱著服務的宗旨,為教師服好務,為學校服好務,為學生服好務。
管理者是榜樣者。現代管理學認為:學校管理是管理者與教師雙方心靈的交流、生命的互動。我們做教師的,最明白的就是榜樣對學生學習的作用。管理者也是榜樣,是教師的榜樣,你的言行總有一雙或幾雙眼睛盯著你,或許在不經意間,你就會丟掉榜樣,你在教師心中的地位就會降低,那么教師在你給布置的任務就有可能不能很好地完成。所以,只有管理者在擁有淵博的知識的同時,要具有高尚的人格,用人格魅力對教師潛移默化,管理者的管理就變得輕松自如!
二、用踏實的工作取信教師
管理者是工作者。管理者在未走向管理崗位前應該是教育系統上的骨干力量、優秀教師。隨著管理事務的增多,走向一線講臺的時間就相應減少。而管理者必須是工作者,不應是旁觀者和批評者,只有站在一線的講臺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理解教師,做出合理的決策。魏書生就是一個具有成功典范的管理者。用事實教育教師,用腳踏實地的工作取信教師,讓教師明白:這位管理者既能上山“打鷹”,又能下河“摸魚”,從心底由衷地佩服管理者,從而把這種佩服內化成工作的動力,推動著學校向前發展!
管理者是引導者。一個成熟的學校應該是具有特色的學校。要形成獨特的學校風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求管理者運籌帷幄,充公發揮教師的能動作用,同時更要求管理者引領教師走向個性化,特色化,成就學校的教育特色。特別是對于年青的教師,管理者既是他們工作走向成熟和特色的引導者,生活和學習上更是引領者,因為他們既是學校未來的希望,更是學校運轉的基石!
三、用微笑的心情溫暖教師
管理者是寬容者,管理是為了發展。老師作為成熟的個體,如同世間萬物一樣,勢必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暴露出不足是正常的。尤其是現在的老師,面對的是急劇多變的社會生活,面對的是緊張沉重的工作生活,面對的是錯綜復雜的心靈生活,出現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在所難免。在這種情景下,管理者要學會寬容,寬容教師的錯誤和過失,寬容教師一時沒有取得很大的進步,微笑愉快的接納老師,并且幫助他們長善救失。用寬容的心悅納老師,寬容就是欣賞,你就會看到每一個老師都是鮮活的生命,每一個教師都是一種美麗。有寬容才有學校的和諧。
完善自我范文3
本人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當交流長方體棱的特征時,出現了這樣的片段:
師:誰能說說長方體的棱有什么特征嗎?
生甲:長方體有24條棱。因為……
生乙:"錯了!"沒等生甲說完迫不及待地搶著說,"長方體有12條棱。你們看,1條、2條……"生乙拿起長方體模型一條一條地數給大家看。
師:"你能主動發言應該得到表揚,"我有意識放慢語速認真地生乙說,"但如果能讓人家把話說完就更好了,你說是嗎?"
(生乙點了點頭坐下了,并提醒生甲繼續說。)
師:生甲同學,你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生甲:我原來想,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有4條邊,那么長方體就應該有24條棱。看來我錯了,我同意乙同學的意見。
師:(若有所思)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有4條邊,這種想法好像有道理呀?但怎么只有12條棱呢?
生眾:是呀!是呀!什么回事?(課堂出現了一陣騷動)
生甲:老師,我知道了!應該是6 × 4 ÷ 2 = 12(條)。
師:大家明白他為什么要除以2嗎?
生丙:我明白他的意思。因為長方體相鄰的兩個面相交于一條棱,也就是說長方體的每條棱都是兩個相鄰面的公共邊,所以要用6 × 4 ÷ 2。
生丁:受前面同學的啟發,我發現,要求長方體有多少條棱根本不用數,只要用每個面上的邊數乘面數再除以2就可以了。(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師:其實這個方法不但適合長方體,也適合其他多面體。同學們真了不起,創造出了一個求多面體棱數的公式。你們說我們應該感謝誰?
生眾:(鼓掌)"棒,棒 ,棒!甲同學真棒!"
教學反思:
(1)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學生通過用眼觀察,感受到長方體的空間存在形式。我在教學中有序地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日常生活等方面觀察長方體,讓學生明確所學知識在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
(2)通過對長方體的動眼觀察和動手操作,學生對長方體已具備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這時讓學生把所獲得的印象用語言描述出來。有的會把"棱"說成"邊"、"頂點"說成"角",等等,盡管如此,我仍然鼓勵學生大膽說,通過點撥,使學生形成了科學的概念。
完善自我范文4
這本書主要是培養人們的自我意識,讓自己完善起來。
一個求職人員在簡歷中寫道:“我想,我是一個誠實穩重的人。對待學習我是非常認真的。雖然我認為我是一個很不錯的人,但是在許多方面我還有不足,這些都是可以改正的,在不久的將來,不論是什么工作我都會盡全力去做好它的。”后來公司錄用了他,正因為他的誠實,公司認為這是做人和做事的最基本的原則。
這個求職的人是一個誠實的人,他虛心的話給了他十足的信心,他一定會完善,培養自我意識,做一個完善的人。
完善自我范文5
這首詩是蘇軾題寫在廬山西林壁上的,這就奇怪了,作者既然來廬山游覽,為什么會“不識廬山真面目”后來,我才明白過來,詩中說的很有道理,而且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
就比如說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常常認為自己做的很對,可在別人眼里,我們的做法就不一定做對了。難怪人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要想讓自己做得更完美些,就得多聽聽周圍人的意見,更要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仔細檢查一下自己的缺點,這樣才能做得非常優秀。
就拿我們平時的考試來說吧,做完試卷時,我們經常是檢查了一遍還沒有找出錯誤,可試卷一到了老師的手里,便會破綻百出,這是怎么回事?“只緣身在此山中”。
再比如下棋時,常出現下棋人不知怎該走:而旁觀者卻知道,并說得很有道理,當下棋的人被旁觀者提示一下時,則會恍然大悟。
詩古詩詞,應讓思緒盡可能非得飛得更遠,讓古詩詞給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使神思飛揚,陶冶情操,豐富思情,提升修養。
完善自我范文6
一、在解題過程中反思
數學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數學學習的真正目的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因此解題是數學課堂必不可少的過程。解題是考查學生對知識掌握與運用的普遍方式,我們教師的指導行為往往是伴隨著解題過程而進行的,但許多教師只注重了解題的結果,而忽視了解題的過程,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學生參與解題的真實的歷程才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只有當這種歷程是正確的、規范的,才能說明學生真正掌握了數學知識與方法,至于解題的結果,已經顯得不那么重要了。教師除了注重學生對解題的參與過程,還應當加強對解題過程的反思,以便在對知識加工、重組時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從而實現學生對知識的二次創造。如教學“環形面積的計算”一課,當學生按照常規思路利用外圓面積減去內圓面積,從而得出正確結論時,我并沒有讓問題畫上句號,而是讓學生進一步反思解題過程,尋找更為快捷的解題策略,學生在觀察和反思中終于發現了“半徑平方差”這一切入點,從而開辟了解決環形面積計算的另一條途徑,這就是學生反思創造的結果。
二、在操作實踐中反思
數學教學不同于其它學科教學的根本之處在于,數學知識的獲取是靠學生的操作實踐實現的,如果把數學知識和方法強行灌輸給學生,學生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靈活地加以應用,因此教師不可以自身的教學行為替代學生的操作活動,必須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創造有利的條件,讓學生在操作中去發現知識,從而為實際應用做好準備。同時,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在操作實踐中加強過程反思,在反思中拓展知識,形成新的、正確的,甚至教材中尚未提及的認識,這樣不僅使課堂的知識儲備量超出了預設范圍,同時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有利的伏筆。學習“平行和相交”一課時,我讓學生以畫圖的形式進行實驗操作,學生很快發現兩根直線的位置不是平行就是相交,我沒有應答,而是讓學生繼續以擺小棒的形式進行實驗操作,學生或許受畫圖的影響,依然認為兩根直線的位置不是相交就是平行,這時我點撥學生反思一下方才的操作過程,是否將小棒拿起置于空間中進行擺放,這時學生頓時發現,空間中的兩根直線除了平行和相交,還存在一種情況,那就是不相交也不平行,這其實是高中立體幾何所涉及的內容,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已巧妙地予以滲透。
三、在錯誤體驗中反思
人一生中犯錯在所難免,學生的數學學習亦是如此。學生在解題時出錯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是否及時引導學生在反思中發現錯誤,并予以糾正,形成正確的認識。學生的錯誤體驗其實也是一種寶貴的負面資源,因為它能夠提醒學生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激勵學生在不斷受挫的過程中完善自我,甚至超越自我。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錯誤絕不可以用教師正確的答案填補,或以教師簡單的講解草草了事,而必須讓學生自己去反思,去發現,去改正,這一過程是相當重要的,也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消化、鞏固知識,教師千萬不可好心辦壞事,而讓學生從小有了依賴的思想,影響了他們一生的發展。一位教師上“有余數的除法”時,由于被除數和除數后面都帶有若干個0,于是這位教師指導學生利用除法的性質進行計算,結果出現了問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去掉幾個O,商不變,但余數也隨之去掉幾個0,結果自然是錯誤的,于是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計算過程,反思錯誤所在,并以驗算的形式比較,終于發現余數是不能隨之去0的,這一正確認識完全是由學生在反思中自覺形成的。
四、在交流評議中反思